【www.guakaob.com--资料员】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
④思想理论来源
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
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 / 19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
①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承认世界统一
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
②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
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5.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①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
②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
③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
④直观性:缺乏实践
6.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 ①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
8.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9.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相对静止:一、一个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物质相对稳定。
②二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0.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2.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13.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性)如:时光不可倒流 机不可失 失不再来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2 / 19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
第二、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变;
第三、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
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16.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试验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18.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的关系: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
19.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别。
形而上学:有区别无联系。
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别。
20.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如: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3.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一、对立表现在: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联系 形而上学--孤立)
②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化 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
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4.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A.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
1)两者相互区别:两者是每一个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
2)两者相互联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质转化为量:质变巩固、体现量变的成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转化为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
C.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1)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一定意义上的肯定是否定。
2)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一定意义上的否定式肯定。
25.简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5年4月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政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③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3 / 19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26.(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辨证关系
答: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
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性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27.(04年论述)内因和外因含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2)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根据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作用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结合起来的正确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理。因为内因是根据,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为主;因为外因是条件,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因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须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外因论’只讲外因。不讲内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进的错误;只讲内因,不讲外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排外的错误,都是应该加以反对的。
28.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2)共性统摄个性,共性离不开个性。
2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0.简述 度的含义及其意义
① 度:指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②把握度的意义:
1)在认识上,只要把握了度,注意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2)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度,才能提出知道时间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3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对立统一
①对立(因就是因、果就是果)
②统一 原因和结果
A、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转化C、相互作用
32.(常考 单选)一果多因:多种原因影响下。造成一种结果。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一切必然,否定偶然。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一切纯粹偶然,否定必然。
34.说明本质和现象辨证关系原理,以及认识这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考3次论述2次简答重点题) 答:一、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表现在:
4 / 19
1.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感知的,只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
(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
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和现象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以来于本质的。
二、掌握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
(二)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35.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规律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特点:A、客观性B、普遍性
36.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03.05论述)
答: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作用: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
37.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认识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可。
38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03.06论述)
(07论述)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统一起来的哲学依据。一方面,讲科学就是说在尊重客观规律,讲革命热情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只讲革命热情,不讲尊重客观规律,是实际工作中的左倾盲动主义、坐等观望,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40.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①意识决定于物质。
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41论述:试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P84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指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二者关系的哲学依据。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方向和保证,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成果就会更丧失。总之,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
5 /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考研政治新大纲最新解读!
2016年考研政治大纲终于在距考试九十多天的时候和我们见面了,五门科目都有一些实质性变动。特别需要我们关注的是,相对稳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在大纲中出现了很大变化。在这里,文都常老师给大家做一个梳理。
第一,绪论部分新增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像我在微博中给大家解读的那样,绪论部分的新增考点是没有必要过分关注的,即便考到也可以用后续章节的知识回答。
第二,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单列为一个考点。这虽然属于考点修订,但是如此重要且历年多次考察的问题今年单列为考点,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强化课程上我反复强调,什么叫“依赖于”必须透彻理解,并且在微博中总结了数道历年真题供同学们练习,请大家务必重视!
第三,辩证法部分在考点上删除了“五对基本范畴”、“四个基本方法”。这一删除使得原有的198个考点有了减少。在历年阅卷后上交的“阅卷专家组意见”中,我们多年呼吁,减少对于辩证法的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只有辩证法。在今年的大纲中出现了辩证法基本原理考点的缩减,请大家注意命题重心的转移。
第四,新增“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删除“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这是与时俱进,同学们你们懂的。并不是马原中考研的命题点。
第五,在认识论中,明确了考点“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虽然这个考点不能算新增,但是与本文第二点一样,这是对于重要概念的明确和单列。这个单列与我马原课上讲的“四象限展开法”是完全一直的。实践每年必考!今年考点单列,难道同学们还没感受到什么吗?
唯物主义历史观部分相对稳定,只有文字的些微改动,政治经济学部分,单列考点“自然经济“,这在课上我们通过对三种经济的比较已经做过讲解,不能算新增。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考点稳定,没有实质变动。
总之,2016年考研政治新大纲当中,哲学的变化最多。不仅有考点的变化,更暗含命题侧重点、命题趋势的转移。请大家关注我微博上对新大纲的解读及后续练习题。我们一起努力,啃下马原这块“硬骨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单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简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简答)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多选)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单选)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简答)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简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单选)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是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二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三是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
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多选)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多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单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简答)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单选)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单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单选)(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单选)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单选)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单选)(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单选)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多选)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多选)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多选)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多选)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多选)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生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单选)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单选)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简答)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单选)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单选)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是否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简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单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单选)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单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观条件。
②工人阶级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2、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①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②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创立马克思主义,也与他们的主观条件分不开。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6、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历程。
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的客观性、深刻性和实践检验。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7、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意义: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建设创新型国家。
★8、马克思主义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及相互关系。
1.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关系:①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 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8、如何正确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根本方法: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1.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2.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直观性④不彻底性
▲3、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①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②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4、列宁物质的含义及重大意义是什么?
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义: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痛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心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5、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②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时间时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6、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①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三种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7、为什么说人生活的世界是与实践相联系的世界?
①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通过自觉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话自然。
②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说实践。
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断从事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8、联系的含义及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③联系的复杂性。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9、发展的含义及实质。
①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提。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根本分歧。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表现在: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世界最普遍最重要的联系。
▲11、辩证法三大规律各从什么角度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②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④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种把握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2、内因和外因的含义、辨证关系及现实意义。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意义:①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
③中国的发自离不开世界民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④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⑤我们必须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
▲13、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把握矛盾特殊性的意义。
1.含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2.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及现实意义/辩证关系。
1.原理/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2.意义: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性;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1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关系及现实意义。
1.含义: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关系:①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②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些列“两手抓”的方针。 ★1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关系及现实意义。
1.含义: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关系:①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意义:①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②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
③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的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这种质和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
▲17、度的含义及其意义:
1.含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意义: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②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19、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现实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③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1.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改良主义。
2.意义: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单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
(简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简答)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多选)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单选)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简答)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简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单选)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是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3,(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4,(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5,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6,(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7,(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8,(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9,(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2,(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13,(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14,(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
主义;二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三是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5,(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16,(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17,(多选)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18,(多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二)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单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简答)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单选)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3,(单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4,(单选)(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单选)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2,(单选)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3,(多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1,(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2,(单选)(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3,(单选)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4,(多选)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5,(多选)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6,(多选)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7,(多选)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1,(多选)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生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2,(单选)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单选)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4,(简答)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6,(单选)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7,(单选)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3,(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4,(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5,(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6,(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1,(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是否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3,(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4,(简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620087.html
上一篇:2016公司车年检委托书
下一篇:2015年党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