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资料

| 资料员 |

【www.guakaob.com--资料员】

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资料(一)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是社会的文明,这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步深化,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谐"——人之所向往。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人自己内心的关系。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发展、以人为本

正文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般的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人与自然和谐

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几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要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其实对自然的改造并达到与其和谐相处、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尽量深入地认识人们面对的自然,认识它的规律。这就需要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探察,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防止浮躁和粗枝大叶。这就是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倡调查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重视科学试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然有过长期的观察,积累了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丰富经验,都江堰、苏州园林、黄土高原的梯田„„这些都是前人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范例。它们产生于前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其规律的深入把握,也是千百年反复实践认识的结果。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在强调以史为鉴的同时,还要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科学实验,强调在继承和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口号化、简单化。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人类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大自然环境却面临着日益破坏的危机 ,人类不断地毁坏自然环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灾害。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有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牺牲保护区为代价,盲目开发,有的甚至蚕食保护区,给保护区“开肠破肚”,造成生境破碎,严重危及生态安全。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管护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日常保护、管理和运行维护费用难以落实,有的保护区甚至连人员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三是绝大多数保护区管理机构集行政、事业和企业职能于一体,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创收自养上,弱化了保护管理职能,有的甚至监守自盗。四是空间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区域的保护区过于集中,有些范围过大,需要合理调整,一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至今尚未划建保护区。五是保护区与社区矛盾突出。有些保护区建立之前,其耕地、林地、草地、水面所有权或使用权已有归属,有些保护区内居住着大量人口,野生动物损害周边群众财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社会纠纷,影响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不可否认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这不代表人和自然之间就不可以和谐相处。只要人类合理的利用资源,不在对自然资源肆意的破坏,对自然采取相对的保护政策措施,人和自然之间就可以和谐的相处。所以说,要想人和自然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就得靠大家自己的努力,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包括物质利益的和谐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人与人之 间的冲突就变为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间的利益和精神冲突。在民族与民族和国家与国家间的冲突中,它可随时态的发展便会升级为战争。 为了消除这种冲突与战争,就需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就要处理好人对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对有限的地球资源、名、利、权力的公平竞争问题,对竞争和分

配带来的穷富和社会地位差别问题,它反映在人的心理差别与对比中,还要做好人的心灵世界的安抚。下面从个体、家庭、社会这几个层次来探讨人与人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每个个体的人来说,首先,人作为生命个体,追求个体自身生命的生存并使之不受威胁的安全需要,应当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其次,他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社会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他们在生产和劳动、工作与学习、竞争和分配、生活与业余爱好、文化与娱乐等活动中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和关系,结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中,也正体现着人的社会性。作为某一个人,他应当是独立的个体,在千千万万个你、我、他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个性、人格品位、思想和修养、人生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同时,他又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人,应当不受任何外来条件的约束,并且是独立的,也应当是自由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完全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但由于人类的共生性决定了人必须互相依靠,相互生存,加之人的社会性要求个体的人必须承担繁衍的责任和义务,群居而生活。需要为这个社会提供服务并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才能够从社会中获取生活需要的一切。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他除了是自己的,也应当是社会的。它可以有一定的自由,但他的思想与行为必须受制于社会文化和法律。因此人在社会中所结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人在各种关系中所出现的矛盾与冲突,需要社会文化与相应的法律来解决与调整。

四、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它涉及到各个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民族关系调控就是要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和思想手段,协调和解决关乎各民族的权利、地位、利益、情感等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问题,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共生共存、繁荣发展。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因为这样,我国历朝历代民族关系的调控,在很大的程度上,就表现在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调控的问题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在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倡各民族和谐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就是为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构建我国和谐民族关系,就是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民族问题虽然复杂,但是最突出的也就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的愿望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的民族工作的主题就是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所以,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以和谐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

族关系的规范和原则,就是为了使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接触、沟通的过程中,增强对彼此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承认和尊重,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

人与自我的关系,讲的就是人要知己,对自我客观的评价,不过高估计自己的才能,也不要遇困难自卑而消极待世。最终目标是实现身心和谐,以解决人精神(如官场和生意场的失意,生活带来的生气、忧虑、想不通,工作、家庭、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上的危机。保持一个良好的阳光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困难,设法让自己走出困境,积极对待生活,有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千万不能消极待世——人生失意须尽欢,莫让金樽空对月。下面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目的使人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以消除因欲望达不到所带来的“不幸福”或“不快乐”。

首先是认识自我。要把人对自身的自然属性的认识转向对人内在精神的认识。人的本质是灵魂,而灵魂的特点就是精神和理性。

古人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作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白。换句话来说,能了解、认识到别人的算作是明智,能了解、认识自我的才算是真正的高明。

六、总结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我们要倍加珍惜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光辉的现实。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 严庆。《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族关系调控》,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北京2006年10月18日电。

[4]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5]陈华,张芬。完善公共政策构建和谐社会[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

[6]唐晓晖。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期刊论文]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2)。

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资料(二)
党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课教案

时间:2014年4月2日

讲授:邰学

一、 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校园;党章中提出建设和谐社会 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怎样建设和谐校园。

二、 教学重点:怎样建设和谐校园,共产党员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以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三、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拟定方案;制作课件,突出重点;布置会场,烘托气氛。

四、 教学时间:2小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何谓和谐?从和谐的偏旁部首来看,“和”由“禾”与“口”组成,意味着人人有饭吃,谐是由“言”和“皆”组成,表示人人可言说,物物相谐,人人相谐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理解和谐,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一个理想的目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从更深的层次看,和谐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关于为人处事、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它着眼于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抽象出和谐的本质属性,并对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做出理性概括,主要包括和谐观念与和谐思维。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和谐,注重的是结果,主要回答什么是和谐社会的问题;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更注重过程,主要回答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不仅注重结果,同时也注重过程;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更要积极探索“怎么建”,以“怎么建”的经验积累深化对“什么是”的认识,逐步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之路。

以和谐的观念、和谐的思维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是把握经济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才能更加明确,思路才能更加开阔,方法才能更加科学,行为才能更加自觉。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审视,和谐哲学是一个由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构成的完整思想体系,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比较重要的观点与方法包括: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整体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协调均衡的观点与方法,动态过程的观点与方法等。从实践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实际工作和总体思路,都是对这些观点与方法的实际运用。

二、党章修正案增写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自然段的重大意义在哪里?

根据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修正案增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然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同志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奋斗。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地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所有这些,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的长期任务。因此,我们既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抓紧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有长期努力的准备,坚持不懈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本身等各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表现在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上。总之,从政策上支持、从制度上保证社会充满创造活力,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为社会成员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机会和舞台,就会造成一种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和谐。

2、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一方面继续鼓励有能力的人走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路子;另一方面,坚决防止那些利用种种非法手段搞歪门邪道的人富起来;同时,还要加强社会调控,让那些能力和条件较差的群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逐步改善自己的境遇,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会。

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章可循。有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序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义。有序还体现

在实现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努力使每个成员各获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享其成。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是一个安定的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实现社会安定,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一是造就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二是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三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还应当强调的是,逐步成熟的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节 关于和谐校园建设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什么是和谐校园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过程。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1、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目标内容:要进一步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行为准则;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目标内容:要采取报告会、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党情、国情、市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教育,使广大师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真正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3、深入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目标内容: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借助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开学和毕业典礼等时机,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使广大师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培养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4、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目标内容:要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道德实践的激励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重点,创新和谐校园建设的载体。要着力建设能够体现正确办学方向、体现本校鲜明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氛围。要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把德智体美的教育渗透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熏陶、得到提高。要继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不断探索新的载体,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文明素质,努力形成“创建和谐人人有责、校园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和谐校园的内涵和发展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资料】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校园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确定、理解和把握:

(一)、以人为本是学校和谐的核心

构建和谐学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学校就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

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资料(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引导学会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据、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深入领会“改善民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2、教学难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不和谐因素并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三、教学设计:共计4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学生专题研讨2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1、人类长期梦寐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资料】

(1)“和谐”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 。

(2)西方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42年,英国空想

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提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

(3)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和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了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资料】

(4)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毛泽东: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讲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2、邓小平: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3、江泽民:我们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暖。

(二)现实依据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 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资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 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处理,社会公平和公正得到切实维护。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改革开放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政治团体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为我们化解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2、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分析与思考:如何认识社会建设以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资料(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课稿

《构建和谐社会》说课稿【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资料】

一、 教材情况

(一)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二)内容及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第11课《展望祖国未来》的第一站内容,从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保证入手,着重讲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新的发展道路的选择,提出了人人都应负起责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创和谐社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知道“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变化发展。

(2) 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观察、感受、体验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得到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分力,添一分彩。

(2) 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原因:当一提到“和谐社会”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只是“人与人”关系良好,其实和谐社会有六大特征。要全面把握和理解这六个方面,同时知道这些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学生只有在弄清楚这六大特征之后,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基本的认识,并积极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之中,因此很重要。

2、“人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创和谐社会”是难点。

原因:和谐社会虽然很美好,道理可能每个人都明白,但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并持之以恒,真正发扬主人翁意识,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考验,也是一个难关。

二、学生情况: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国策和战略,同时了解坚持正义,维护公平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构建和谐社会,学生理应能接受和理解,这其中必须要把握好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的关系,渗透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此学生可能体会不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思维。相信学生对“和谐社会”这部分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教师要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精神,使他们能够真正全面投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行动中去。

三、教学方法

1、讲“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发展时,引导学生课前查资料,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效果远甚于教师生硬的说教。

2、介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时,列举一些学生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的一一说明,这样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3、关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采用讲解法,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所有人共同的任务,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创和谐社会。

四、学习方法

根据我校的教学模式 ------“师导生动,当堂落实”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师: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厚重,博大精深,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等,就是以往人们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的描述,“小康”、“和谐”更是体现了中华儿女对未来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构建和谐社会》。

(二)讲授新课

1、师出示自学提示,生自学课文相关内容,完成自学提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突破和解决的方法是:

首先把六大特征列出表格,让学生对每一个特征的含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列举一些学生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的给学生介绍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比如介绍“发主法治”,就具体介绍一些民主制度、民主现象、法律法规和典型安案例等。介绍“公平正义”时,补充一些公平正义得到维护的事例,像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等等。

这六大特征是:

(1) 民主法治

(2) 公平正义

(3) 诚信友爱

(4) 充满活力

(5) 安定有序

(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过渡:尽管和谐社会十分美好,可是从“一封来信”,引出在我们身边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再让学生列举还有哪些不和谐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4、人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创和谐社会

这是本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

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源链接介绍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十项重要任务。 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

实现这十项任务需要哪些人共同完成?

最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所有人共同的任务,需要每个人增强自己主人翁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创和谐社会。 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 在家庭中怎么做?

(2) 在学校里怎么做?【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资料】

(3) 在社会上怎么做?

(三)课堂小结:

生:谈谈自己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发展,掌握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明确了主动投入到共创和谐社会的意义,并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分力,添一分彩。同学们,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吧!

(四)巩固练习(白本上)

(五)作业布置:探究与实践

校园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某中学团总支开展了以“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为此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请你配合校团总支做一个关于“不和谐行为”的问卷调查。

3、请完成倡议书。

六、 板书设计:

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资料(五)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

--------加拿大学访有感

扶轮中学 王卫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

和谐教育既指和谐的教育,又指以和谐的方法进行的教育。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控教育中诸多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活动。

一方面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和谐又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此次加拿大学访对于和谐教育和教育的和谐看到的较多感悟颇深,对于我们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审视、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指导我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就我所看到的加拿大基础教育从两个方面谈点个人感悟

一、 我所看到的加拿大基础教育

1、教育发展的多样性

教育体制的多样性,为多种形式的教育发展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除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公立学校外,大量的私立学校及相当数量的教会学校(由于历史原因,教会学校大多是由天主教会创办的)在加拿大的教育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不同类型的学校各有自己不同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为各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家长、学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兴趣,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和学业的发展方向。

即使是公立学校,各学校间的办学目标与办学宗旨也各不相同。学校自主办学、自主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都可以找到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学校在《全省课程标准》(加拿大没有联邦教育部或类似的教育机构,教育由各省负责)的大的框架内,无不追求自己的办学个性和自身特色。

多元的办学体制,丰富的课程设置为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加拿大中小学,任课教师从每学期开始,根据课程要求,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征得校长或专业组长同意后实施。但教师不是按部就班按教材上课,而是根据自己对课程要求的理解,灵活地选择授课材料,报刊、杂志和因特网、广播电视等都是老师们选择材料的来源。

这种在一定框架内灵活选择授课材料的做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新奇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课程标准》和教材虽然确定了教学内容,但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留出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为教师自主把握教学、实践自身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

教师的授课风格和具体技巧虽各有千秋,但在加拿大,中小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任务型"(task-based)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明确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即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在课堂中完成一定的任务。加拿大中小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亲自动手的能力。通过各种任务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知识体系有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避免了死记硬背等低效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以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学生间相互合作等形式为主,绝无"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此外,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不拘泥于某一种模式或场地的大课堂活动,学生可以独立设计制作家具,可以制作各种工艺品,学生的这种亲自动手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学十分普遍。

育人方法的灵活性还体现在教师平易近人的教学方法和日常教育管理方面。无论是教师的课堂用语,还是对学生的教导,所用的语言近似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一种和风细雨般的感觉。

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适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并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3、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教师课堂教学可取用的资源丰富多彩,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也非常丰富,图书馆、阅览室和联网微机全天向学生开放。在参观Marymount High Schoo1初中部的时候,学校的图书阅览室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课间休息及教师茶点时间,学生们可以随意进出这间不大的多功能阅览室。进门靠墙的七、八台微机前总是坐着上网查询的学生;图书阅览的方桌四周坐满了来此学习的学生。作为初中段的学生,他们的兴趣五花八门,有的阅读欣赏时装设计图,并梦想成为时装设计师;有的在研究埃及金字塔和古埃及的历史与文化;有的在为自己的幻想寻找证据,竟然研究起鬼文化。与这些充满幻想的中学生交谈,让人充分体会到他们的兴趣和心灵的多姿多彩,以及他们发自内心的创造精神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知识的一种和谐共处

4、校园文化的人性化

加拿大的中小学校园一般没有宽敞气派的大门,也没有高大雄伟的教学楼,然而在走廊以及教室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手工制品随处可见。这体现了校方、教师对学生创造能力的肯定,并以此为荣耀.在一处小学的教室里,全班小学生的自画像贴满了后墙,这些作品可以说就是涂鸦,但老师还是郑重地让每个学生签上自己的名字,使这间教室就有了一种大家庭的氛围。在一处阅览室里,书架上,房梁上

摆满了各种来自不同国家、代表不同文化特点的玩具和各种摆设,只要是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小物品、图画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这些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小物品,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族文化的熏陶,也使严肃的学习环境有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

校园文化的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的教育促进了人的和谐发展,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的基础教育借鉴的经验。

二、 借鉴经验搞好新课程改革

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民族性,深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加社会制度、文化传统迥然不同,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有差异,才有交流;有交流,才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我们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了“以人为本”,结合我们的国情、校情力争做到教育的和谐,真正形成一种和谐的教育,我觉得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的学校大多都是大班上课,虽然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竞争不可避免导致学生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加上评价模式的单一,使后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加国的学校里,每班学生最多30人,有的班只有10人。这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我表现提供了条件。师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可以坐在座位上回答教师的问题。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学得很轻松,但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不少,对于这样一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655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