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浙教版

| 结构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结构师考试】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浙教版(一)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共用一个课时,本节课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五个学习领域的“物质科学”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教材内容及地位作用的分析,同时结合《科学课程标准》的参考,我从以下四个维度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 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 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析电解水实验的分析,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 通过介绍高新材料的合成,了解科学技术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我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对微观物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同学们目前掌握的物质知识还不够丰富,因此需要借助各种模型和实验去感知、体验,从而提高自己认识微观物质的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本节课的难点是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基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为的是让学生在脑中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认知。

做好了教学准备之后,就请大家跟随我的思路,进入我的课堂教学。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将采用直接导入方式,问同学们对分子了解多少,在科学八年级上册那个关于电解水的试验中,有什么现象和结论。同学们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能够回答的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接着我便提问: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分子又是由什么离子组成的呢,水分子是怎样的呢,会由什么构成,电解时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引入,能瞬间引起学生思考,回顾了之前的知识的同时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接着认识分子由什么构成。通过我展示的水分子模型和书本上的介绍,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分子有了大概的了解。用科学的模拟方法来表示抽象的微观事物,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接着引入道尔顿关于提出原子概念的科学史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借助多媒体手段,我用FLASH演示水分子电解模型,相比书中静态的图片,用多媒体更能形象的表示该过程,也便于理解。通过观察实验,我会问学生: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有用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分。从这模型中进一步归

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本环节的设计为了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问题意识。

进行这些归纳后,我将设置几个生成性问题,通过思考问题,同学们会知道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设置的目的是及时回顾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接着进入探究不同种类的物质环节。我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种类繁多的不同物质,他们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学生们通过书中介绍的用英文字母组成单词的类比想象原子组成不同的分子的过程,这样的设置,同学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不禁要问原子有多大,又有多重呢?同样的对微观物质无法很好的理解,我仍然采用模型的方法帮助学生们学习,用水滴,乒乓球,地球等的比较,形象的说明离子的大小;同样的用分米粒比喻说明微粒质量之轻。

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一个作业,我会给出甲烷的结构式,让同学们用橡皮泥牙签等材料作出甲烷分子的模型。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出微观物质模型,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构成的认识。

课堂的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今天学习到了什么。帮助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归纳能力,同时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以及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浙教版(二)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 (1)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说课稿

各位同学,老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浙教版】

晚上好,下面将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及板

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第二节,共用一个课时,本节课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五个学习领

域的“物质科学”的内容,属于“物质的结构”主题。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

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

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

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

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我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思维也

较为活跃。同时对微观物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由

分子构成及分子几大特性”“水的电解实验”等。但由于同学们目前掌握的物质

知识还不够丰富,因此需要借助各种模型和实验去感知、体验,从而提高自己认

识微观物质的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

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本节课的内容涉及

物质的微观层面,较为抽象(如原子、分子的概念易混淆),加上教材的内容呈

现主要以结论的直接呈现为主,虽然在此年纪的学生,但是对于她们来说还是具

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及重难点,并且根据《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我制

定了以下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浙教版】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水电解模型的思考讨论,能识别水分子的原子构成的模型;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水电解模型的学习,关注物体建立模型的方法。

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技术与社会:

能用分子、原子有关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通过介绍高新材料的合成,了解科学技术对生活生产的 影响。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

做好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的融合与内化。为了教学目标的

达成,为此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和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能让学

生在脑中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认知。

接着做好了教学准备之后,就进入我的课堂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图片导入,回忆旧知的方式。一张图片是水壶中的水蒸气,另一张图片是水电解的实验装置图。以此抛出问题,两张图分别描述水的什么变化?属于水的什么性质?怎样用模型的方式来表示呢? 这两张图涉及到的知识都是之前已经学到过的,分别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引入,能瞬间引起学生思考,回顾了之前的知识的同时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首先以让学生解决问题方式引课,通过让学生们来解决与分子理论相关的问题,激发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借此做一个诊断性评价:物质由分子构成及分子的几个特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巩固,以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让学生深切体会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在讲授新知时,我先用FLASH演示水分子电解变化的模型,用以前已经知道的的水分子模型来引出书本上介绍的其他分子模型。

接着是认识分子由什么构成。同学们通过再次的观察实验,我会问学生: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由什么构成?同学们能很快的回答是氢原子和氧原子,从而引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用科学的模拟方法来表示抽象的微观事物,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并且结合多媒体更能形象的表示该过程,也便于学生的理解。

然后请同学们进行思考,在水电解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水电解实验中分子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而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然后再让学生继续讨论“不同物质的分子组成与其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提炼学生回答的有用信息进行归纳,得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分,它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从这模型中进一步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本环节的设计为了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问题意识。让学生充分理解原子不可再分,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

进行这些归纳后,我将通过多媒体呈现各种物质让学生判断由什么构成,其中有石墨、铁、铝等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出“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

接着进入探究不同种类的物质环节。我先提出问题,现在已知的原子有几百种,而物质的种类却有几千万种,那么这些原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呢?为什么会有种类繁多的不同物质?带着这个疑问后,我将拿出英文字母g、o、d让同学们组成英语单词,看谁写的多。从而可以引导学生们用英文字母组成单词的类比想象原子组成不同的分子的过程,得出不同的原子和个数也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从而构成的不同种类的物质。这样的设置,同学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浙教版】

通过前面的学习,PPT上展示:一滴水的分子个数:1021个水分子构成,1ml水需要约20滴水组成。铅笔留下的黑色的笔迹是碳原子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1018个碳原子。通过科学的事实。使同学们对原子、分子的大小以及质量产生兴趣。同样的对微观物质学生无法很好的理解,我仍然采用模型的方法帮助学生们

学习,用水滴,乒乓球,地球等的比较,形象的说明分子与原子的大小;同样的用分米粒的小实验来说明微粒质量之轻。

最后,我会问同学们自己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帮助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归纳能力,同时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以及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及时的了解同学们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程度,我再在学生的基础上我进行本节课的小结与归纳,帮助同学们及时巩固。然后我会布置一个作业,我会给出甲烷的结构式,让同学们用橡皮泥牙签等材料作出甲烷分子的模型。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出微观物质模型,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构成的认识。

板书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浙教版(三)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 jy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位于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一章第二节,本课题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对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角度得到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的结构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在与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同时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或图片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的贡献,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3.学情分析

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章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以及分子的特性,在八年级上册水的组成这一章节中,对水的电解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5.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和分组讨论法。

6. 教学过程设计

1)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道尔顿的生平小传和他的原子论主要内容切入主题,故事型的小传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知不觉地进入本堂课的主题。接着设问—道尔顿所说的原子究竟是什么微粒呢?它与我们所认识的分子有没有关系?带着问题展开新课

2)环节二:展开新知

【首先将学生分组,四人一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小组合作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组织 形式】

1. 巩固旧知

展示一杯水,设问这杯水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根据现有知识能答出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多媒体演示水的沸腾和结冰图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这两个过程用模型表示出来。 通过以上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对前一节符号,模型的建立与作用有了更好的巩固,因为本节课的教课教学依赖与模型与符号,因此本过程也为本节课的新课教学做了铺垫。

2. 探究实验

过渡:展示学生的模型,讲解在水的汽化和凝固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那么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水分子还能再分吗?---提出问题 (请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建立假设)

建立假设:假设一:水分子可能是最小的微粒,它不能再分

假设二:水分子可能由更小的微粒构成,而这些微粒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

设计实验:提示学生回忆电解水的实验。我们在做电解水实验时已知道,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发现水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1。要求学生思考这个反应说明了什么?水分子的变化我们肉眼无法看到,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表示变化的过程呢?

这里用问题提示学生可以采用模型的方法来表示这个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出示水分子的结构模型,要求学生设计出水分子的电解模型,并思考根据这个模型能获得多少信息?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做出归纳: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对比分析:请学生对比两个模型,找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学生尝试回答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提高了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关于水的电解反应,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设置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线索的特点,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师设疑: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那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呢?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后教师总结哪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并要求学生观察硅原子的stm图像照片,让学生认识原子的真实存在。

归纳总结: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相同点、不同点、联系、区别,重点强调它们的本质区别即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通过这种对比和归纳再次强调分子、原子的概念

第二课时

引入:学生分组游戏。把给出的英文字母组合成单词,看哪组组合的单词多。

设问:目前已知的原子只有几百种,但是世界上的物质总类不计其数,这是为什么?学生联系游戏自然而然想到这是由于原子的不同组合。用这种生动活泼的比拟方法可以让学生易于接受,快速进入主题。

展开新知:给出不同的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过氧化氢的分子模型,要求学生观察,并设问:这些物质模型涉及多少种原子?这些原子还能构成其他分子吗?

通过模型的展示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种类繁多的物质的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组成的,原子组成分子的结构不同,物质的种类也不同,同时也将微观组成结构和宏观物质性质联系起来。

教师设疑:一种分子能构成几种物质?学生分组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接着继续设问:一种原子能构成几种物质?带着问题教师展示金刚石、石

墨、足球烯等物质的结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一种原子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和结构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接着继续展示金刚石、石墨的外观、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等,让学生对比它们的不同,并设问这种不同和它们的结构有关系吗?通过这种性质的对比,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联系起来,尝试形成结构—性质关系雏形。【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浙教版】

粒子的大小和质量:我们知道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能看到原子的图象,那么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指导学生阅读图1-14分子和原子的质量,讲述一般原子的半径。为了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可以举实例如一滴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用钢笔写字时一个句号是多少个碳原子的堆积。

制作甲烷分子模型:学生通过动手制作甲烷分子模型,能加深对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浙教版(四)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们晚上好,下面将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成及分子几大特性”“水的电解实验”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后面原子结构,物质的化学符号表达法、元素及元素周期表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分子、原子概念的区分;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的理解。但本节课的内容涉及物质的微观层面,较为抽象(如原子、分子的概念易混淆),加上教材的内容呈现主要以结论的直接呈现为主,虽然在此年纪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但是对于她们来说还是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水电解模型的理解。

基于上述分析及重难点,根据《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物质由分子构成,也可以直接由原子构成;识别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用理论模型解释原子不可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水电解模型的思考讨论,能识别水分子原子构成的模型;发展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水电解模型的学习,关注物体建立模型的方法。

4、STS:能用分子、原子有关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的融合与内化。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此我采用了讲授法、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策略。融合问题解决,老师引导下开展对实验现象的回想及分析归纳等方式实施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首先以让学生解决问题方式引课,通过让学生们来解决与分子理论相关的问题,激发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借此做一个诊断性评价:物质由分子构成及分子的几个特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巩固,以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让学生深切体会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

二、知识不是简单地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新知识主动建构内化。让学生回忆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并说出 “水、氧气、氢气是由什么构成的?”并思考讨论“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由老师指导下得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就是原子的命题,然后介绍道尔顿有关提出原子概念的科学史。

三、结合多媒体观察水分子电解的模型,让同学们思考讨论这几个问题:在电解水的反应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教师引导下得出化学变化中水分子分解,形成氧分子和氢分子,并得出结论:水电解实验分子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而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然后再让学生继续讨论“不同物质的分子组成与其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从而得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和原子分别是怎样变化的?”最后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让学生充分理解原子不可再分,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

四、通过多媒体呈现各种物质让学生判断由什么构成,其中有石墨、铁、铝等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出“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

五 、通过多媒体呈现“氧化汞受热分解模型”让学生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依据是什么?来检查学生本节的学习情况,并布置相应难度层次的课后作业。

我的板书

设计如下: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浙教版(五)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共用一个课时,本节课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五个学习领域的“物质科学”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教材内容及地位作用的分析,同时结合《科学课程标准》的参考,我从以下四个维度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 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 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析电解水实验的分析,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 通过介绍高新材料的合成,了解科学技术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我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对微观物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同学们目前掌握的物质知识还不够丰富,因此需要借助各种模型和实验去感知、体验,从而提高自己认识微观物质的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本节课的难点是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基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为的是让学生在脑中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认知。

做好了教学准备之后,就请大家跟随我的思路,进入我的课堂教学。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将采用直接导入方式,问同学们对分子了解多少,在科学八年级上册那个关于电解水的试验中,有什么现象和结论。同学们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能够回答的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接着我便提问: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分子又是由什么离子组成的呢,水分子是怎样的呢,会由什么构成,电解时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引入,能瞬间引起学生思考,回顾了之前的知识的同时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接着认识分子由什么构成。通过我展示的水分子模型和书本上的介绍,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分子有了大概的了解。用科学的模拟方法来表示抽象的微观事物,能起到不错的效果。接着引入道尔顿关于提出原子概念的科学史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借助多媒体手段,我用FLASH演示水分子电解模型,相比书中静态的图片,用多媒体更能形象的表示该过程,也便于理解。通过观察实验,我会问学生: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有用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分。从这模型中进一步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本环节的设计为了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问题意识。

进行这些归纳后,我将设置几个生成性问题,通过思考问题,同学们会知道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设置的目的是及时回顾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接着进入探究不同种类的物质环节。我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种类繁多的不同物质,他们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学生们通过书中介绍的用英文字母组成单词的类比想象原子组成不同的分子的过程,这样的设置,同学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不禁要问原子有多大,又有多重呢?同样的对微观物质无法很好的理解,我仍然采用模型的方法帮助学生们学习,用水滴,乒乓球,地球等的比较,形象的说明离子的大小;同样的用分米粒比喻说明微粒质量之轻。

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一个作业,我会给出甲烷的结构式,让同学们用橡皮泥牙签等材料作出甲烷分子的模型。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出微观物质模型,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构成的认识。

课堂的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今天学习到了什么。帮助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归纳能力,同时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以及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65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