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与安全考核方案

| 安全师考试 |

【www.guakaob.com--安全师考试】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严肃院纪院规,做到奖惩分明,经研究决定,制订本《规定》。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医疗质量与安全考核方案供大家参考选择。

  医疗质量与安全考核方案1

  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与考核方案

  一、目的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尽医疗事故的发生增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纳进常规管理、重要管理。要逐渐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调和与增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到达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进步工作质量及效力。

  三、成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由院长负责,副院长、医疗组、护理部、医技、药剂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合适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纵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过失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赏罚办法落实赏罚制度。

  四、健全规章制度

  1、强调执行以“医疗核心制度”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职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纵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⑴首诊负责制度⑵三级医师负责制度⑶分级护理制度⑷术前讨论制度⑸疑问、危重病例讨论制度⑹死亡病例讨论制度⑺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制度⑻手术分级管理制度⑼查对制度⑽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病历质量控制⑾医师值班、交***制度⑿临床用血管理制度⒀会诊制度⒁展开新技术、新方法准进审批制度⒂医患沟通制度。

  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问典型病例理讨论制度。逐渐建立影象、病理、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纵规程。

  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1、实行执业资历准进制度严格依照《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2、新进职员岗前教育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分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

  3、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进专业技术职员考试内容。

  4、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纵规程的职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5、医疗质控小组应定期组织职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纵规程及医院有关规定。

  6、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各类医务职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培训到达人人参与人人合格。要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医护职员人人把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纵和经常使用急诊急救设施、装备的使用方法。

  六、建立完全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1、分级管理及考核

  ○1、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医院感染管理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2、职能部分定期下科室进行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能力住院医师“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

  ○3、副院长应组织职能部分和相干科室负责人进行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及夜查房催促检查质量管理工作。

  ○4、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科室交叉检查、考核。

  ○5、医疗质控小组应每个月对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

  2、职能部分及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质控小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及评价方法。要建立健全各种医疗质量记录及登记。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登记、搜集、统计定期分析评价。

  3、建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

  ○1、医疗质控小组每周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个月有医疗质控办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和科室当月的质控工作总结。 

  ○2、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医疗质量管理评价表进行交叉评价经职能部分汇总分析在临床、医技等科室会议上通报。 

  ○3、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应定期召开全体会议评价质量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讨论存在的题目交换质量管理经验讨论、制定整改计划及措施。

  七、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嘉奖基金。 制定医疗质量管理赏罚办法奖优罚劣。医疗质量的检查考核的结果与科室、个人的效益工资、职称提升、年度考核、劳动聘请等挂钩,与干部提拔及任用结合实行医疗质量单项否决。

  医疗质量与安全考核方案2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三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军队卫生主管部门分别在职责范围内负责中医和军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四条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第五条 医疗质量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卫生行业组织的作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为卫生行业组织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行业组织(以下称专业机构)制订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标准和指南,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制订行政区域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和具体实施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监督、指导医疗机构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有关规章制度。

  第七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或者指定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组织(以下称质控组织)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关工作要求。

  第八条 国家级各专业质控组织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下,负责制订全国统一的质控指标、标准和质量管理要求,收集、分析医疗质量数据,定期发布质控信息。

  省级和有条件的地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相应级别、专业的质控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第九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临床科室以及药学、护理、医技等部门(以下称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二级以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下称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由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信息、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临床、药学、医技等科室负责人组成,指定或者成立专门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开展本机构医疗质量监测、预警、分析、考核、评估以及反馈工作,定期发布本机构质量管理信息;

  (三)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制订本机构临床新技术引进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建立本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的培训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并监督实施;

  (六)落实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 二级以上医院各业务科室应当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二)制订本科室年度质量控制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三)制订本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

  (四)定期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五)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标准、诊疗常规及指南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六)按照有关要求报送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章 医疗质量保障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权利,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第十五条 医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认真遵守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规定,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执业。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依法取得执业资质, 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备应当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要求,使用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开展诊疗活动。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按照国家关于医疗技术和手术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药学部门建设和药事质量管理,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推行临床药师制,发挥药师在处方审核、处方点评、药学监护等合理用药管理方面的作用。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尊重患者对药品使用的知情权。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完善并实施护理相关工作制度、技术规范和护理指南;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方法,持续改善护理质量。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建立覆盖检查、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室内质量控制,配合做好室间质量评价工作,促进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完善门急诊管理制度,规范门急诊质量管理,加强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保证门急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并把门急诊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的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病历质量管理,建立并实施病历质量管理制度,保障病历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和隐私权,并对患者的隐私保密。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应当符合国家关于中医诊疗、技术、药事等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

  第四章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关于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合质控组织开展工作,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及时、准确地报送本机构医疗质量安全相关数据信息。

  医疗机构应当熟练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价,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发布的质控指标和标准完善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指标体系,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形成本机构医疗质量基础数据。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重视专科协同发展,制订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行“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临床技术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提高专科临床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建立本机构单病种管理的指标体系,制订单病种医疗质量参考标准,促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订满意度监测指标并不断完善,定期开展患者和员工满意度监测,努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员工执业感受。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全过程成本精确管理,加强成本核算、过程控制、细节管理和量化分析,不断优化投入产出比,努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查,建立本机构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对各科室医疗质量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予以内部公示。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医院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专业技术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以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强化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医院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使信息化工作满足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建立完善医疗机构信息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安全。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要求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收集的医疗质量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和反馈,对医疗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并评估干预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五章 医疗安全风险防范

  第三十四条 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上报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促进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并作为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建立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医疗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加强医疗质量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安全与风险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医疗机构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利用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风险分担形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制订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预防、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完善投诉管理,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者隐瞒有关情况。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定期在行业内发布评估结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质控组织应当重点加强对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九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依托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全国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指标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并实现与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互连互通。

  第四十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采取适当形式对医疗质量管理先进的医疗机构和管理人员予以表扬和鼓励,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约谈制度。对发生重大或者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存在严重医疗质量安全隐患,或者未按要求整改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约谈;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通报,依法处理,同时报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二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和监督检查结果纳入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的关键指标,并与医疗机构校验、医院评审、评价以及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考核不合格的,视情况对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处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工作、违规开展禁止或者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使用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开展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对公立医疗机构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或者未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

  (二)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

  (三)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导致医疗质量管理混乱的;

  (四)发生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隐匿不报的;

  (五)未按照规定报送医疗质量安全相关信息的;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医疗机构执业的医师、护士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未经亲自诊查,出具检查结果和相关医学文书的;

  (四)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开展医疗活动未遵守知情同意原则的;

  (六)违规开展禁止或者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开展诊疗活动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医疗质量:指在现有医疗技术水平及能力、条件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按照职业道德及诊疗规范要求,给予患者医疗照顾的程度。

  (二)医疗质量管理:指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医疗服务要素、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医疗质量系统改进、持续改进的过程。

  (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四)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指为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持续改进所采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如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环(PDCA循环)、品管圈(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医疗质量与安全考核方案3

  沂南县人民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为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院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依据:1、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 2、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文件要求。

  二、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满足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需要。

  1.健全院科医疗管理组织,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院长、科主任为院、科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要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健全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和质控网络,强化职能科室及医疗质量监管部门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加大质量控制监管力度,设立医院管理评价办公室及专家督导检查组,科室设质控员。

  2.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负责指导、监督、考核、分析、评价医疗质量及安全工作,定期进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检查分析并督导落实。监管检查须有计划、有记录、有分析、有反馈、有整改措施、有实际效果。建立执行部门与监管部门交叉协调管理机制。

  3.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医疗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医疗技术管理、学术管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病案管理、输血管理和医疗器械管理等,定期研究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有活动记录,重视工作实效。

  三、加强全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营造质量安全氛围,提高全员质量安全参与能力,质量安全培训纳入全员培训年度计划,定期进行,确保培训效果。

  四、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开展岗位练兵。职能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医、护、药、技等全员培训计划,分类开展临床医疗、护理、影像、检验、功能科、药剂、输血、医院感染等岗位专业人员的练兵活动。抓好抓实急症处理、重危抢救、复苏技术、物理诊断、外科操作、临床技能、病历书写等基本功训练,强化依法执业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五、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核心制度,完善并实施各项规章、技术操作规程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防范、控制及追溯机制,完善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完善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防范措施。按规定报告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等不良事件。

  六、加强重点部门及重点岗位的管理。各质量安全执行及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急诊科、手术室和麻醉科、产房、ICU病房、新生儿病房、血透室、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八项工作重点,以及其他重点部门科室(门诊、输血科、临检、药事、病案管理等)的管理,制定可行的质控、监管计划和措施,重点查找医疗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加强整改,每月(或季度)有检查、有监控记录。

  七、依法加强医疗技术管理。遵守高风险技术准入规定,严格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准入、分级管理和监督评价管理。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并实施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对新开展医疗技术进行安全、质量、疗效等全程追踪管理与评价。

  八、充分学习、应用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循证医学等现代医学理论、科学管理手段,指导制定患者的医疗护理诊疗方案,规范临床医疗工作和医疗行为,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保证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九、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增强病患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医疗服务,优化就医环境,简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沟通随访,改善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利益,实现医疗服务规范化、人性化。

  十、切实加强临床一线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各科室依据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结合本科室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十一、主要专业部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非手术科室 ;(二)手术科室;(三)门诊;(四)急诊 ;(五)ICU ;(六)感染性疾病;(七)临床检验;(八)医学影像;(九)药事 ;(十)输血;(十一)医院感染;(十二)新生儿病室;(十三)护理

  一、非手术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全面推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由中级以上资质主管医师填写。普通患者诊疗方案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确定,疑难危重患者方案需经副高以上人员确定。诊疗方案随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检查治疗计划及方案调整、分析在病历中有记录。

  检查标准2: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由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六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责任分工。科主任组织质检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检查标准3: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各科室在相关制度制订中要明确规定各级医师查房要求,尽量确定各级医师查房时间,由质控、医务部门不定期参加各科室、各级医师查房,并对终末病历及环节病历进行检查、评价。

  检查标准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治疗指导原则、指南。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制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规范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由医务科、药剂科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方案,有整改通知,有落实及改进的措施及记录。

  检查标准5: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科室制定本专业的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加强急危重病人抢救理论、技能及操作规程的的培训,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须≥80%。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制度和相应职责,规范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并形成重大、复杂事件科级、院级分级响应机制。

  检查标准6:按手术诊疗规范管理有创诊疗操作。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临床科室所开展有创诊疗操作,要在设施、消毒、制度、流程等方面管理上符合手术管理水平,建立定期自查、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有创诊疗操作和人员资质的资格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

  检查标准7:开展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措施:分别制定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及并发症少的单发病病种质量控制计划,实行一定时段内所有病例质量考核。结合临床诊疗实际,应用相应临床诊疗路径、指南、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医疗工作。要求质量控制病种诊断与鉴别诊断明确,治疗方案恰当,检查处理适宜,用药合理安全,急重症处理及时、有效。

  检查标准8:对住院超过30天的患者加强管理,作为大查房重点,进行登记上报,并有分析评价记录。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查看上报表及科室住院超过30天患者记录本,要求作为科内重点患者进行管理,必要时进行讨论,有分析、评价、改进措施。

  二、手术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全面推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由中级以上资质主管医师填写。普通患者诊疗方案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确定,疑难危重患者方案需经副高以上人员确定。整诊疗方案随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检查、治疗、手术计划及方案调整、分析在病历中有记录。

  检查标准2:实行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手术科室制定本专业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并对临床医师的手术实行分级管理,按手术权限实施手术。按规定实行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原始资料记录。由科室、职能部门检查落实情况,反馈、改进。

  检查标准3: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估、术前查对、操作规范、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明确,术式选择合理,患者准备充分,与患者沟通并签署手术和麻醉同意书、输血同意书等,手术前查对无误。术中手术操作规范,输血规范,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术式改变等及时告知家属或委托人。术后观察及时、严密,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提高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率。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手术科室应建立围手术期质量控制的工作规范,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环节控制力度,建立大中型手术术前讨论、医患沟通谈话、重大手术术前医疗技术损害预警告知等制度要求全面、细致。病历中详细记载准确记录。

  检查标准4: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准备充分,麻醉意外处理及时,实施规范的麻醉复苏全程观察。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麻醉科完善本科室麻醉安全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规范,重点:术前查房与术后访视,针对不同麻醉要求和病人具体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有麻醉意外应急预案,规范复苏及出手术室标准,建立复苏全程观察记录,提高麻醉安全性。

  检查标准5: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由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六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其分工。科主任组织质检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中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检查标准6: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各科室在相关制度制订中要明确规定各级医师查房要求,尽量能确定各级医师查房时间,由质控、医务部门不定期参加各科室、各级医师查房,并对终末病历及环节病历进行检查、落实。

  检查标准7: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指导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治疗指导原则、指南。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规范科室内抗菌素应用,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由质检及临床药学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方案,有整改通知,有落实及改进的措施及记录。

  检查标准8: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加强急危重病人抢救理论、技能及操作规程的的培训,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须≥80%。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以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并形成重大、复杂事件科级、院级分级响应机制。

  检查标准9: 采取有效措施,缩短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对诊断明确、符合手术指征的部分病人,在收住院之前做好相应术前准备,并预约住院日、手术日。手术科室实行节假日正常排手术制度。规定住院病人三日内由主管医师提出诊断及处理意见,积极备术。

  检查标准10: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查看科室有关记录本及“非计划再次手术”报告单,定期进行原因分析、总结,有效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实现持续改进。

  检查标准11:对住院超过30天的患者加强管理,作为大查房重点,进行登记上报,并有分析评价记录。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查看上报表及科室住院超过30天患者记录本,要求作为科内重点患者进行管理,必要时进行讨论,有分析、评价、改进措施。

  三门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门诊环境布局和诊疗流程合理,服务设施齐全方便,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以实地查看考核为主。

  考查主要指标:1、所有门诊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病人及家属等待时间≤10分钟。2、门诊所有检验、心电图、超声及放射影像等常规检验检查项目,自检查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3、生化、凝血、免疫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6小时。

  改进措施:1、重点做好门诊网络和设备突然出现故障、就诊病人突然增加等紧急情况下处理预案。2、完善和公示医疗服务收费价目表、挂号收费标准、门/急诊就诊流程图、门诊就诊注意事项等。3、完善门诊就诊路标与指示牌、做到醒目、易懂、准确、规范。4、配合院感染办公室做好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

  检查标准2:有分诊、导诊服务,落实首诊负责制和科间会诊制度。

  考核方法:1、检查首诊负责制度和科间会诊制度,检查落实情况以抽查门诊病历为主。2、分诊和导诊服务检查以实地查看和提问为主。

  改进措施:1、完善和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加强门诊导诊人员、分诊人员的素质培训。加强门诊各项咨询服务,做到仪表端庄、用语规范、导诊专业、服务热情。2、门诊接待工作:对门诊病人及家属的投诉和意见做到件件有落实。

  检查标准3: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考核方法: 1、检查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2、查看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排班表。3、普通门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90%。

  改进措施:1、完善和督导门诊各项规章制度、职责的健全和落实。落实门诊首诊负责制、门诊疑难病会诊制,提高门诊确诊率。2、确保副高以上医生就诊率,副主任医师占门诊医师率≥60%。3、完善和公示当日门诊医师一览表,并在各科室张贴病人就诊流程图,以指导病人明明白白就医。4、依据工作量及就医需求,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坐诊,提高门诊确诊能力。

  检查标准4:建立门诊质控组织,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规范,有书写质量监控措施。

  考核方法:1、查看门诊质控组织。2、查看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监控措施。3、门诊质控组织的活动记录。

  改进措施: 1、建立门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质控组织。2、完善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监控措施和记录。3、设立门诊管理关键性指标:①门诊量;②病人投诉情况;③门诊患者满意度统计表;④各专业医生日工作量一览表;⑤副主任医师以上承担普通门诊工作一览表;⑥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一览表。建立门诊行政查房制度,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整改等措施,持续改进门诊医疗服务质量。

  检查标准5:制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考核方法:查看《门诊就诊病人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及调度备案。

  改进措施:定期对门诊所有医务人员进行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做到人人知晓、人人会做。

  检查标准6: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方便患者就医。

  考核方法:1、开设糖尿病、老年病、高血压、疼痛等专病特色门诊,提供人性化服务。2、患者对医师、护士、药房、检验、放射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90%。

  改进措施:1、进一步加强疼痛等专病门诊,新开设糖尿病、老年病、高血压专病门诊。2、拓宽门诊服务功能,以疾病为主导转移到以健康为主导,从单个病人转移到群体为中心,以医疗为重点转移到防治并举,以医院为基础转移到医院和社区并重,从医学转移到众多学科和全社会参与。3、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使我院门诊、病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合力,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检查标准7: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和报告制度。

  考核方法:1、查看传染病预检分诊有关制度。2、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改进措施:1、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定期督查和考核科室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学习及业务培训情况。2、定期检查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完善门诊传染病报告制度,充分应用网络直报,做到切实执行,层层落实做到疫情漏报率为零。

  四急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急诊科独立设置,急诊专业队伍稳定,人员相对固定,设备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满足急诊工作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改进措施:1、急诊专业设内、外、儿、妇、产专业,满足工作需要。2、专业队伍相对固定,确保急诊观察床位大于核定床位的2%监护床位大于核定床位的1%固定人员按核定床位的1%设置,副高以上人员大于1/3的标准。3、根据急诊工作的要求,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满足急诊病人的需要。4、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急诊医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或指导,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考核方法:科室质控小组每月检查急诊医师专业培训记录、资料和急诊抢救工作记录,查看标准执行情况。

  改进措施: 1、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急诊医师须经过急诊专业培训后上岗。2、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急诊抢救工作做到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或指导下进行,加强三级查房制度的落实,加强急危重病人的知情告知制度的落实。

  检查标准3:急救设备、药品处于备用状态,急诊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

  考核方法:实地查看急救设备是否定位放置,查看急救设备、药品的交接班记录;查看维修保养记录及设备的调配方案,现场查看各种无菌包及治疗盘的使用情况;现场查看救护车车况及随车必备抢救设施、物品情况;查看医护人员技能培训计划和记录;查看质控小组抽查情况记录。

  改进措施: 1、急诊抢救设备每天有专人负责,做到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并记录交接班记录,保障设备性能良好处于应急状态。按照要求建立各类设备的应急调配预案,以备应急使用。严格执行急救药品的交接班制度。2、医用救护车满足需要,处于应急状态,车载设备齐全,车内必备担架、氧气、急救箱、抢救药品等,完好率100%。3、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保障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不断提高急救技能。

  检查标准4: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制度和会诊制度的落实。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能力,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考核方法:检查急诊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文件,定期抽查急诊抢救5分钟内抢救措施到位情况;查看重点病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文件的建立情况;查看质控小组抽查情况记录。

  改进措施:1、按照要求急诊科设置为独立的医疗区域,有专用出入通道,标志醒目,无障碍,通道衔接通畅,设置了急诊导医,不断完善急救工作流程。2、加强核心制度落实,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和会诊制度的落实,任何科室不得拒绝和推诿病人,跨科病人由首诊科室负责或协商解决,科质控小组定期检查执行情况。3、急诊科每天必须保证三级医师查房,对于新来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请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诊治,确保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4、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证急诊抢救工作及时,确保完成5分钟内抢救措施到位、急诊留观时间≤72小时、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的各项质量指标。5、急诊检验、放射、输血、药房、B超按照要求24小时接诊。会诊、留观、手术、住院、转诊等环节职责明确,落实规范。

  检查标准5:加强急诊留观患者管理,提高需要住院治疗急诊患者的住院率,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

  考核方法:质控小组定期抽查留观病历,对留观登记本定期进行抽查、统计,达到急诊留观时间平均不超过72小时的标准,查看质控小组抽查情况记录。

  改进措施1:严格按照标准做好留观病历病程记录,首次记录由首诊医师完成,病志中必须记录生命体征及重要阳性体征,记录每24小时不少于2次,急、危、重症随时记录。24小时内要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交接班、转科、转院等应有病程记录、有详细的会诊记录和急诊留观医师执行记录,留观72小时应有病情小结,病人离开时应记录去向,每月组织死亡病例讨论。

  质控标准6:急诊抢救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及时、完整。

  考核方法:质控小组定期对急诊抢救医疗文书的书写是否规范、及时、完整进行抽查,并记录抽查情况。

  改进措施:1、经常性开展急诊抢救医疗文书书写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的重要性的教育。要求首诊医师对患者要进行全面检查、及时确诊、合理治疗,并按要求书写门、急诊病历,做到不推不拖,对疑难重症应祥细检查,并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遇有多处复合性创伤时应由首诊医师和有关科室共同给予急救处理,危重患者首诊医师负责转送急诊科进行抢救,情况危急者,首诊医师负责组织就地抢救,凡应收治的特殊抢救病人如收人科室确有困难,首诊医师应报告医务科和总值班,该部门人员有权临时吩咐有关科室先行治疗,该科不得拒绝,首诊医师有事离岗时,应将所负责的患者交予其它医师负责。2、及时进行充分、有效的医患沟通,履行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必要时签字。急诊门诊病人的转归要记录到急诊病历上。3、急诊门诊处方药严格按照规范书写,姓名、性别、时间、科室、诊断要写清晰,无漏项,每张处方不能多于5种药品包括液体。处方上不能写化学符号和代码,诊断处严禁写“取药”。

  质控标准7:落实医患沟通制度。进行医患沟通时,应当使用患者及其家属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理解的语言,应当保护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选择权等权利。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加强急诊医护人员医患沟通制度的学习和落实,提高沟通质量。2、“知情同意”的决定要记入患者病历,注明日期并要告知患者预期的效果、潜在的不适和风险等信息,有医患双方签字。3、在手术、麻醉、使用血制品、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特殊材料及其他高危治疗和操作前应履行告知义务。4、要告知患者他们的情况、治疗计划、治疗效果、潜在的好处和缺点、恢复期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治疗可能的结果。

  五重症监护病房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重症监护病房布局合理,人员、设备、设施配备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科间紧密协作,保障诊疗工作需要。

  考核方法:查看人事资料和证书,查看落实ICU医护人员准入制度情况。

  改进措施1:加强重症监护病房能力建设,做到布局合理床位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专业化、合理化。达到床位与医师之比1:1,ICU床位≥6张,使用率≤80%的质量指标,确保临床工作需要。2、重症监护设备每天有专人检查,做到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并做好交接班记录,保障设备性能良好处于应急状态,按照要求建立各类设备的应急调配预案,以备应急使用,严格执行急救药品的交接班制度。3、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建立健全重症监护病房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进一步完善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目录,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并严格执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检查标准3:医务人员实行岗位准入管理,强化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完善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师、护士准入制度。重症监护医师均通过高级心肺复苏训练及考核,有两年以上住院医师资格;护士均经过重症监护专业培训并担任临床护理工作两年以上;ICU总住院应具有主治医师资格。2、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重症监护设备的使用培训和考核及高级心肺复苏培训和考核,确保熟练掌握、正确使用,不断提高专职医护人员业务水平。

  检查标准4:严格执行患者入、出重症监护病房标准。

  考核方法:看标准、制度文件、查看运行病历,检查执行标准和制度的情况。

  改进措施:1、制订重症病人入、出重症监护病房标准,按标准收治或转出病人。2、加强危重患者管理制度的学习和落实。实行“危重程度评分”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危重程度评分”的记载。

  检查标准5:加强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MRSA等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对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术后感染实行监控。

  考核方法:查看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控制制度、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改进措施: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发挥临床感染监控小组的作用,制定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控制制度、措施和应急预案。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手卫生规范。3、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参加医院举办的医院感染知识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培训,严格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执行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和监控措施。MRSA消毒隔离措施和步骤打印并上墙。4、对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实行监控。

  检查标准6:加强运行病历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岗位职责,规范全程管理,严密观察、及时处理患者病情变化,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考核方法:抽查运行病历,重点查看:按时完成病历书写,突出对危重病人处理情况的记录;履行告知义务,患者及其家属有放弃复苏和治疗的权利,并有记录。

  改进措施:1、加强核心制度和岗位职责的学习,抓好落实,特别是总住院24小时值班制、床旁交接班制、三级查房制、岗位责任制及病历书写规范。2、加强运行病历监控与管理,科室质控员履行职责,重点质控危重病人处理情况的记录,履行告知义务,患者及其家属有放弃复苏和治疗的权利的记录。3、定期举行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急救专题讲座,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六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符合规定,严格执行门诊患者预检分诊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感染性疾病科的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严格遵循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2、严格执行门诊实行传染病与其他疾病分诊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3、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

  考核方法:查看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文件,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改进措施:1、建立传染病防治工作组织体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科室管理制度和人员职责。坚决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传染病防治工作流程与规范。2、根据感染性疾病科的特点制定无菌技术操作常规、消毒隔离工作制度和手卫生规范。定期抽查医护人员操作查看无菌操作常规及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3、工作人员须戴帽子、穿隔离衣和工作鞋,检查、治疗、护理时戴口罩。注意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4、检查每一患者后用皮肤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做到一诊一消毒。对空气用紫外线灯照射,每日二次,每次30min。5、检查可疑烈性传染病患者后,更换隔离衣和床单。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被污染的物品lh,可燃性的直接密闭运输焚烧处理。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可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放置2h后倒入下水道,被其污染的物品原则上焚烧处理。便器、痰孟等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2h。6、室内桌、椅、门把用 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地面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拖擦每日1次。用过的器械以2000mg/L含氯消毒液泡 30min 后清洗,凡不能浸泡消毒者,用 2000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7、传染病一旦明确诊断,立即转至专科医院。8、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密闭运送,并做好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工作。9、凡留观察的肠道烈性传染病患者走后要做好终未消毒处理。诊室用 lg/m3 过氧乙酸熏蒸消毒,布类和器械包好压力蒸气灭菌后清洗。10、病历、化验单等用紫外线消毒后发出。

  检查标准3: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和《方案》中“感染性疾病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的学习,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意识,确保感染性疾病科的质量与安全。2、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科主任、护士长为科室疫情报告负责人,按照医院网络直报系统进行上报和登记,坚决杜绝疫情漏报情况,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

  检查标准4: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考核方法:查看科室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的计划和考核记录。

  改进措施:1、定期组织学习和掌握《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医源性感染。2、每季度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增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意识提高应急能力。

  七临床检验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临床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验室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加强对科室员工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业务知识的学习并建立教育及培训档案,工作人员持证上岗。2、严格执行《山东省医院检验科建设与管理规范(试行)》,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实施记录。3、建立生物安全制度并实施记录。4、加强污物、标本、放射用品处理及各种危险品管理各项操作符合规范。5、按照上级要求临床检验实验室集中设置。6、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及质量保证体系。7、新开展的检验项目严格按照准入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卫生部《临床检验操作规程》。8、科室生物安全小组,技术督察小组、质量检查小组分工检查,每两周检查一次,做好记录,总结分析形成文字并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将检查结果反馈至相关实验室并限期改进,相关实验室制定改进计划及方案,上报科主任批准,相关检查小组负责监督其进展,并在以后的检查报告中随时体现,直至改进到位。

  检查标准2:临床实验室布局与流程安全、合理,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要求。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实验室布局合理,清洁区、半污染、污染区划分明确。2、工作流程安全合理,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3、不断完善工作室通风设施,做好观察记录,保障温湿度符合工作要求。4、相关实验室配备二级以上生物安全柜。5、不断完善各工作室非手触式洗手装置配备个人防护用具、消毒用品及设备。6、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空气、工作台和地面消毒工作并记录。7、静脉采血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巾一带,质控小组不定期抽查执行情况。

  检查标准3:开展检验项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目录,不开展淘汰和未经批准的项目。特殊实验室取得审批许可。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严格遵守检查项目的准入制度,保证所有检验项目是经国家批准准入,日常检查项目齐全,满足临床需要。2、在取得验收和准入程序下开展HIV、PCR等特殊检查的实验室工作。3、开展新项目要有审批程序和记录。

  检查标准4:临床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并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保障日常需要的检查项目齐全并符合国家批准准入政策。遵守新项目审批程序,不断开展新的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并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2、微生物实验室提供抗菌药物药敏种类与药剂科提供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种类,用量前20名的相对应比率不低于50%。3、定期向临床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信息。4、加强管理,检验项目外送时要有质量保证和管理规定。5、强化“三基”训练,开展岗位练兵,每季度安排一次业务培训并考试,不断提高药事人员的业务水平。完成急症检验结果报告时间临检不超过30分钟,生化不超过2小时的服务质量指标。6、进一步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使危急值报告制度发挥较好的作用。

  检查标准5: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对床旁检验项目按规定进行严格比对和质量控制。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按照规定参加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2、各实验室有失控记录和失控处理程序。3、必须有省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合格证明,临床化学室、血液学室、免疫室、细菌室时间质评PT评分不少于80分。4、进一步完善对床旁检验项目的比对和质量控制的制度、方案、记录。5、杜绝没有质控的临床检验项目或科研项目,不得以创收为目的,不得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

  检查标准6: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加强工作人员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检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保障实验室所有检验项目的报告时间符合规定要求。2、严格遵守报告审核制度,报告单安排专人、专门途径发放。

  检查标准7:遵守检验项目和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定期校准检测系统并及时淘汰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不使用未经批准的设备与试剂。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检验项目和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并做到随时更新。2、仪器校准、保养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做好定期保养、定期校准、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3、严格执行仪器、试剂实行准入制度,未经批准不得使用。4、落实强检报废制度,随时淘汰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并做好记录。

  检查标准8: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检验部门服务满意。

  考核方法:查看培训计划及记录,查看科室满意度档案。

  改进措施:1、建立收集意见渠道,建立科室满意度调查档案,对投诉有调查结果、有反馈、有考核整改措施。2、各实验室执行抱怨处理制度、程序、记录。3、建立客户满意度调查制度,各实验室要求不得低于90分。4、强化“三基”训练,开展岗位练兵,每季度安排一次业务培训并考试。不断提高临床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5、加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窗口人员的服务水平使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事部门的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6、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7、每季度召开一次与临床科室的联席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研究整改措施。

  八医学影像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检查标准1:贯彻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等。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加强对科室工作人员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建立员工培训及教育档案。2、人员资质符合岗位要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3、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

  考核方法:检查专业设置、设施服务情况以及常规、急诊医学影像专业服务清单。

  改进措施:1、加强医学影像科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2、具备提供24小时急诊检查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急诊需求。

  检查标准3: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质量控制,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考核方法:查看科室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质量控制标准文件、质量控制记录、随访记录、医护人员学习、培训和考核档案。

  改进措施:1、科室有质量管理组织;有质量管理标准;有图像资料保存使用流程与制度;有质量失控处理改进措施。2、加强专业人员对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建立员工教育和培训档案,定期考核,做到熟练掌握,正确使用。3、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如常规X线、CT与手术病理诊断对照分析。4、每天科主任直接主持CT、常规X线诊断统一读片。

  检查标准4:保证医学影像资料质量,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坚持集体阅片制度,对特殊的阳性发现与阴性有上级医师的复核、更正报告及签字制度。对错误的诊断报告,有上级医师的更正重新报告及签字制度。2、定期组织影像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保证医学影像资料的质量。完成检查阳性率、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均≥70%的质量指标。3、科室质控小组定期对诊断报告单书写是否符合规范,表述是否清楚,出具是否及时进行自查自纠并备案,保证检查项目自检查完成后急诊报告时间≤30分钟,平诊≤2小时的服务质量指标。

  检查标准5:环境保护、操作人员与患者个人防护达到标准要求。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健全卫生、环保部门对环境与设备年度监测报告备案。2、环境防护要达到标准,有明显的科室导医、射线有害标识。3、加强影像专业人员的防护意识的教育和培训,高度注意射线防护及患者安全。严格进行定期健康检查,个人防护要达标。

  检查标准6: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医学影像部门服务满意。

  考核方法:查看科室满意度档案。

  改进措施:1、建立收集意见渠道,建立科室满意度调查档案,对投诉有调查结果、有反馈、有考核整改措施。2、加强医学影像专业人员服务意识教育,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窗口人员的服务水平,使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部门的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3、每半年召开一次与临床科室的联席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九药事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成立药事管理组织,制定药事管理工作制度,严格执行药品招标采购的规定,新药临床使用严格执行申请和审批的制度落实岗位操作规程。2、认真组织药学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定期进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情况考核。3、不断完善调剂、药库、制剂、药检及特殊药品管理等主要岗位SOP,要求内容规范、可操作性强。4、药剂科主任具备药学专业或药学管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本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药学部门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

  考核方法:抽查至少2家经销企业资质和2种药品,现场询问门诊患者,查看100张处方。

  改进措施:1、门诊药房实行大窗口或柜台式发药,有文明服务规范及公约,有合理用药的宣教设施,有为特殊如伤、残病人服务的措施。2、门诊设有药物咨询窗口或咨询台有药师为门诊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并记录合理用药方面的咨询。3、加强咨询药师素质,不断提高用药咨询服务水平。4、调剂药品时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发出药品应注明患者姓名并交待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门诊处方有审核、调配、核对、发药人签字。处方合格率≥95%。5、不断完善药品召回制度,健全规范。6、做好周密安排,保障药房24小时服务。7、进一步完善岗位操作规程,制定标准调配操作规程并悬挂于工作室醒目位置。

  检查标准3: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

  考核方法:查药品目录、自制制剂目录及相应的许可证,查看应急预案。

  改进措施:1、建立并落实突发事件药品供应应急预案按照要求进行相关药品的储备。2、医院有“常用药品目录”和“基本药物处方集”,保证药品供应。

  检查标准4: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考核方法:查看临床合理用药三项监控公示制度及执行情况,查看控制措施、制度、考评标准等,查看医院药品采购、消耗信息,监测的记录。

  改进措施:1、制定控制措施、制度、考评标准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合理用药的指导、监督、评价。2、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通过新的HIS系统,规范分级使用、分级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前10位医师(治疗组)公示制度。按季公示医院药品总量及抗生素用量前10位的药物并有干预措施和记录。3、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做好细菌耐药监测,提供用药目录,针对结果采取应对措施等。4、进一步加强抗感染临床药师在开展耐药菌株监测中的作用、完善工作流程。5、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干预、制定干预计划、干预措施。6、配合医院质管部门,严格控制药费比例,药品比例控制符合上级卫生部门规定要求≤45%。

  检查标准5:建立临床药师制,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健全临床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制度,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做好细菌耐药监测。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服务,积极推广个体化给药方案。

  考核方法:查看临床药师工作流程和工作记录,包括查房记录、药历和会诊记录,查看ADR监测制度、监测记录及年度汇总表,查看文件及实施记录。

  改进措施:1、建立并落实临床药师工作制度,加大临床药师培养力度,配备专职临床药师1-3名,争取涵盖所有内科专业。临床药师参与处方审核、临床查房、会诊与抢救、病例讨论工作并做好记录。2、进一步完善临床药师工作流程、加大临床合理用药干预措施、配合开展耐药菌株监测工作及应对措施。3、根据《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成立ADR监测小组,制定并落实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调剂差错管理程序,发生用药差错应按规定程序和时间报告。4、定期编印临床药物信息,纸质或网络媒介等形式,每年6期,介绍新药及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反馈临床用药问题。进一步增加临床药学通讯的信息量和可读性。5、临床药师提供合理用药咨询、积极推广个体化用药并做好记录。6、定期组织医护人员用药安全意识培训,做好宣传,使医护人员及时、准确报送不良反应,不断提高不良反应报表的填写质量。

  检查标准6:加强处方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提高处方质量,保障合理用药。

  考核方法:查看制度及点评记录。

  改进措施:1、要求处方书写规范、使用药品通用名称,注明临床诊断并与用药相符,医师签字与留样相符,药师签名不缺项,处方用药合理,无超常规、超剂量和不合理用药,无配伍禁忌。2、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每月随机进行一天门诊的处方点评,对处方中存在的较集中的问题写出书面总结上报医务处,由医务处督促整改,保障处方合格率≥95%质量指标的完成。3、根据卫生部的要求每季度抽查100张处方,重点评价抗菌药物、注射剂的正确使用。

  检查标准7:加强特殊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的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考核方法:现场查看特殊药品管理与使用情况。

  改进措施:1、按国家有关规定对特殊管理药品进行管理、贮存与使用,有严格的使用规范与程序,有安全保证措施。2、成立特殊药品管理小组,每月定期检查药库、调剂室、手术室等部门对特殊药品的管理情况。3、严格执行特殊药品进货、验收、入库、贮存、使用登记制度,定期考核药剂人员特殊药品管理的常识,配合医疗管理部门做好医院麻、精药品培训考核工作。

  检查标准8:不使用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不使用无批号、过期、变质、失效药品,不生产、销售、使用未经批准的制剂。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1、依法执业,禁止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工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2、严格执行药品进货、验收、入库、贮存制度,药品分别储存、分类定位整齐存放。3、对过期、变质、失效药品及时处理,药品报损率符合规定,药库中药饮片标识清楚。4、加强药事工作人员质量与安全意识的教育,质控小组定期开展质量与安全监控,杜绝使用未经批准制剂现象。

  检查标准9: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学部门服务满意。

  考核方法:查看科室满意度档案。

  改进措施:1、建立收集意见渠道,建立科室满意度调查档案,对投诉有调查结果、有反馈、有考核整改措施。2、强化“三基”训练,开展岗位练兵,每季度安排一次业务培训并考试。不断提高药事人员的业务水平。3、加强药事人员服务意识教育,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窗口人员的服务水平,使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药事部门的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4、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5、每季度召开一次与临床科室的联席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研究整改措施。

  十输血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落实《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考核方法:查看委员会、职责;实施细则、考核办法、文件及资料、教育和培训记录。

  改进措施:1、医院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输血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指导临床血液、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协调处理临床输血工作的重大问题。2、定期组织员工学习《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并贯彻落实。加强输血科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3、制订临床用血的管理制度,信息反馈等制度。4、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临床科室成分输血考核办法》等规定并执行和落实。5、每年组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输血知识培训考核,使医护人员掌握输血基本知识。6、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设立输血科,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配血、供血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供血。

  考核方法:实地查看输血科设施、设备、人员资质及相关制度,抽查工作人员掌握工作制度与操作规程的情况及备案。

  改进措施:1、加强输血科能力建设,做到布局合理,仪器和人员资质符合要求,确保临床工作需要。2、与指定供血单位签订供血协议,输血科贮血基数要达到3天急症用血量,具备24小时为临床提供输血服务的能力。3、严把质量关,输血科血液来源完全符合规定要求,杜绝非法采供血现象的发生。按照卫生部《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严禁非正常途径的各种血液制品进入输血科和临床科室贮存、解冻、配血、发放和使用。

  检查标准3:建立输血质量全程监控,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

  考核方法:医务科定期抽查输血病例,输血科室备案。

  改进措施:1、不断充实、改进、完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输血质量全程监控,保证输血安全。2、加强血液入库、核对、交叉配血和出库的技术操作规范和登记制度,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质量与安全。3、加强输血适应症的宣传,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输血适应症,完成全血和成份输血适应症合格率≥90%、成分输血比例≥90%的质量指标。4、输血科每月对临床用血情况统计考核,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杜绝不合理用血,对临床用血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意见或通报。

  检查标准4: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考核方法:查看控制输血感染方案及实施情况,工作人员输血技术操作规范掌握情况。

  改进措施:1、制定并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2、严格执行报废血液处理规定。3、贮血冰箱每周消毒一次(75%酒精)并进行细菌学监测,做好相关记录。4、输血器材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杜绝不合格医疗用品购入和使用。5、输血完毕后血袋按规定回收输血科,保存24小时后销毁,做好一次性器材的销毁记录。

  检查标准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完善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考核方法:查看各种制度文件及执行记录。

  改进措施:1、输血前做好临床输血申请单所查检验项目是否齐全的核对工作。2、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后连同受血者血样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双方核对后登记、备案,受血者血样各种信息要齐全。3、输血科工作人员从接收标本、交叉配血、发放血液要严格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操作,不得有误。4、病人输血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同意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并存入病历。5、急诊用血或患者及家属不能签字者时,应报医院职能部门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用血量超过1600毫升需报请医院职能部门批准。6、加强输血科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做好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

  十一、医院感染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方案

  检查标准1: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考核方法:查阅文件及资料,现场查看。

  改进措施: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持续性发展改进措施,结合医院感染实际工作需要,不断修订、补充、完善相关制度。

  检查标准2: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和医院功能任务,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

  考核方法:查阅文件及资料,现场考核、检查感染知识知晓度。

  改进措施: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临床监控小组。专职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持证上岗。兼职人员责任到位,须达培训要求。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培训后上岗,医务人员培训按专业、层次进行院内、外医院感染专项培训。

  检查标准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

  考核方法:查阅文件及资料,现场检查考核。

  改进措施: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组织及相关人员明确各级管理责任,有切实可行的感染管理控制办法,制定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点控制科室、岗位有相应预案、措施,全员重视,多方合作。

  检查标准4:医院的建筑布局、设施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现场查看布局、设施、工作流程。

  改进措施:根据预防医学和卫生学要求,对本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针对目前布局存在以往遗留的有待改进的问题,将卫生学布局列入今后医院感染控制议题,医院在今后基建、改建项目中,参考医疗卫生设计人员及感染管理部门意见,争取三区划分合理。

  检查标准5:落实医院感染的病例监测、消毒灭菌监测、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考核方法:查阅原始资料、年度检测登记本、灭菌登记资料。

  改进措施:定期开展医院感染各项监测,完成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调查报告。逐步由全面综合性监测进展到现患率监测、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手术切口、新生儿、ICU)。开展消毒灭菌环境微生物监测,每月将报告反馈。与临床相结合,将疾病及部位感染状况,控制在以下标准,医院感染现患率≤8%,医院感染现患实查率>90%,力争≥96%,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由临床各专业小组配合,完成现患率、现患实查率,加强临床上报制度,进一步探讨环境微生物监测,建议有明确规定后进行专项培训。

  检查标准6: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

  考核方法:查看重点部门感染控制措施、管理资料。

  改进措施:院科高度重视,加大管理力度,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制定自查,感染办定期考核,不定期抽查,特殊情况及时检查的督促方式,及时反馈、完善,注重效果。在医院感染专栏进行宣教,加大知晓程度。

  检查标准7:加强对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管理,包括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

  考核方法:所在科室现场检查、考核。

  改进措施:加大重点项目专项培训,请相关专家专门指导。制定相关规程及报告制度,深入相关科室检查、考核、指导、落实,对存在问题及时收集、规范,及时处理。

  检查标准8: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手卫生规范、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考核方法:现场检查、考核。

  改进措施: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手卫生规范,充分认识其是降低医院现患率、避免散发、杜绝暴发最基础的工作。采取重点科室、疾病及微生物监测相结合的措施督促落实制度。解决重视程度不够、洗手的依从性差的问题。有些科室洗手设施有待改善。

  检查标准9: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相关证明进行审核,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

  考核方法:实地检查考核。

  改进措施:院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进行。根据不同器械选择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清洗灭菌流程合理,基本达到灭菌率100%。加大清洗、消毒、灭菌工作流程的培训,尤其是新从业人员。及时补充医务人员对消毒剂的选用原则和配制方法相关的知识的不足。药学部、感染办加强宣传力度,灭菌资料由手术室、供应室、感染办提供。

  检查标准10:开展耐药菌株监测,指导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协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管理。

  考核方法:查文件资料、原始资料;看病历、考核医务人员。

  改进措施:健全抗菌药物合理使管理制度及监控措施。加大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成立专家指导小组强化临床药学工作。开展耐药菌株监测及MRSA的监测工作,高度重视MRSA监测,深入ICU、新生儿(外源性感染)等相关科室,危险区域常规监测,检测结果定期向临床公布,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及时准确为临床提供药敏试验结果,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整理,定期分析、反馈。

  检查标准11:加强卫生安全防护工作,保障职工安全。

  考核方法:现场检查、测试、问卷调查。

  改进措施:完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适时进行宣教、检查,反馈,协助解决存在问题。根据特殊部门的防护要求配备防护用品。在院领导的统一安排下做好卫生安全的防护工作,保障职工安全。

  十二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布局合理。

  考核方法改进措施:1、加强新生儿病房能力建设,按照新生儿病室的设置要求,建立新生儿急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并严格管理。力争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工作需要。2、加强病房建设,达到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于90cm,NICU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婴儿床位的2倍的标准。

  检查标准2:有质量管理制度落实措施保障安全。

  考核方法:查阅质量管理制度及资料,了解措施落实情况。

  改进措施:1、建立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定期检查考核,对医疗、护理、病历、院内感染管理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并备案。及时纠正疏漏,杜绝差错隐患,保障安全。2、制订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办法,奖优罚劣,医疗质量的检查考核的结果与专业组、个人的效益工资、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劳动聘用等挂钩。3、健全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制度和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4、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和处理一切不安全因素,确保新生儿病人就医安全。

  检查标准3: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程序,有完整的监测记录与应急管理预案。

  考核方法:查看各项监测记录和预案。

  改进措施: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母婴同室和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监控制度与操作流程,掌握常见应急预案。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病房(室)入口处设置洗手设施,工作人员入室前严格洗手、消毒、更衣、换鞋。3、认真做好空气温湿度、工作台面、医护人员手、紫外线消毒、沐浴水温、奶具消毒监测记录。4、有专人负责,每月对空气、地面、医护人员手、各种器械、管道进行采样监测病原体班班消毒并记录。5、新生儿包被、洗澡巾、奶具一用一消毒,备皮刀专人专用,一用一消毒。

  十三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护理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病人满意是护理管理的中心任务。

  检查标准1:护理管理组织①严格按照《护士条例》规定实施护理管理工作。制定健全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等,并保证实施。②根据医院的功能任务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③护理管理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④护理管理部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护理工作制度,并有相应的监督与协调机制。

  考核方法:查阅文件及资料,了解护理管理组织体系情况。

  改进措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重新修定标准护理计划,制定各工作环节交接流程。同时督促护理人员加强制度的学习,特别是核心制度要做到熟练掌握,如查对制度、差错事故报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

  检查标准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①有明确的护士管理规定,有护士的岗位职责、技术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②对各级各类护士的资质、各岗位的技术能力有明确要求,同工同酬。③对各护理单元护士的配置有明确的原则与标准,确保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病房护士与床位比至少达到0.4:1,重症监护室护士与床位比达到2.5-3:1,医院护士总数至少达到卫生技术人员的50%。④有紧急状态下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预案。⑤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护士的在职培训计划。

  考核方法:查阅文件及资料,了解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改进措施:修订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制度,以确保等级护理要求和患者安全的需要。力争使病房护理人员与床位比至少达0.4:1,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与床位比至少达2.5-3:1,医院护士总数至少达到卫生技术人员50%。临床科室实行弹性排班制,逐步达到科学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目标。制定各护理工作岗位任务和目标,逐步实行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护理部制定护理人员分层次培养计划,每月坚持护理讲座1次,坚持每月进行1项护理技术操作重点辅导和考试,促进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各科室要根据专业特点拟定专业护士培训计划,并严格落实到位。加强年轻护士的 “三基”训练,科室要拟订“三基”训练计划,每月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做好聘用护士的轮转工作,继续鼓励护理人员院内进修。

  检查标准3: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有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持续改进方案。有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建立可追溯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对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效果评价。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护理文件,定期质量评价,有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护理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考核方法:查阅资料,现场抽查。

  改进措施:在以完善各项质量考核标准的基础上,要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压疮上报制度和病人跌倒、坠床、导管脱落上报制度,学习掌握常见应急预案。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和处理一切不安全因素,确保病人就医安全。充分发挥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定期进行护理质量监控,每月要进行质量检查一次,并做到及时反馈,要克服敷衍了事的工作作风,切实发现质量问题,促进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科室做到日有抽查,周有检查,月有分析和总结,及时纠正护理疏漏,杜绝差错隐患。护理部强化质量意识,抓好安全管理,倡导护士“慎独”精神,严格监督约束机制,对护理质量监控要做到平时督导和定期检查相结合,加强对高风险科室和危重病人的巡查,了解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的思想动态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疏导、及时协助解决,指导护理人员和护士长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确保临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护理工作实行三级质控制,护士长质控组按分工要求每月检查1次,科护士长加强日巡查和督导检查。护理部每季实行护理工作大检查1次。

  检查标准4:临床护理管理①体现人性化服务,落实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提供心理护理服务。②基础护理合格率≥90%,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③护士对住院患者的用药、治疗提供规范服务。④对围手术期护理患者有规范的术前访视和术后支持服务制度与程序。⑤提供适宜的康复和健康指导。⑥各项特殊检查护理措施到位。⑦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要求正确记录。

  考核方法:查阅记录,现场查看。

  改进措施:加强住院病人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检查前后指导等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以社会医学、生态环境医学为指导的健康管理。护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掌握专科知识、康复知识和预防保健知识。各科室要开通病人咨询热线,以满足病人的需求,确保我院住院病人健康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检查标准5: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①对危重患者有护理常规,措施具体,记录规范完整。②护理管理部门对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等部门进行重点管理,定期检查、改进。③保障监护仪的有效使用。④保障对危重患者实施安全的护理操作。⑤保障监护仪使用、管路消毒与灭菌的可靠性。⑥建立与完善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病例讨论制度。

  考核方法:查阅记录,现场查看。

  改进措施:加强危重病人的管理,制定危重病人上报制度并实施,护理人员掌握危重病人护理常规,护理部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督导,对重点科室如ICU、手术室、内科等危重病人较多的科室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视。对特殊病例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危重病例讨论。临床科室加强急救器械、物品的管理,确保急救器械物品完好率100%,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

  检查标准6: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有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完善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如各类导管脱落、患者跌倒、压疮等,能够应用对护理不良事件评价的结果,改进相应的运行机制与工作流程、工作制度。

  检查方法:查阅资料。

  改进措施:采取措施鼓励科室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加强各类导管脱落、患者跌倒、压疮等上报制度的落实,护理部加强对上报病例的跟踪观察,定期进行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查找发生时间的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以促进护理质量稳步提高。

  检查标准7:手术室与供应室的管理:①手术室与供应室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要求。②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工作制度、程序、操作常规。③与临床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满足临床工作和住院患者的需要。

  考核方法:查阅记录,现场查看。

  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接、送手术病人等各项流程、各项操作常规,护士长保持与临床科室良好的沟通,注意征求科室及手术医生意见,严格各种工作程序,满足临床工作和住院患者的需要。

  二O一二年七月二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81665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