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的正楷

| 结构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结构师考试】

锦瑟的正楷篇一
《正楷字书写的结构规律》

正楷字书写的结构规律

(据古代书法结字规律整理、提炼,适用于毛笔、钢笔)

2009年9月

700多年前,继“书圣”王羲之之后,集大成之大书法家、大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士,人称“赵吴兴”、“赵松雪”),于《定武兰亭跋》有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此段书论,历来被广泛引用,古今诸家所持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窃以为“用笔之法”、“结构之法”难有轻重高下之别,恰如一时瑜亮。故而余虽不才,尝披览历来书论,愿续貂于其后,抛砖引玉,思来者。

结构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来说一说把字写好的三个最一般的要求:

一,每个笔画不仅仅写正确,还要写漂亮;(——这在古代叫“用笔”)

二,每个笔画组成一个字。当组合成字的时候,这些笔画要按照一定规律来组合,不能想当然地胡乱组合在一起;(——这在古代叫“间架”、“结构”)

三,每个字组成一篇字,这篇字应该是总体看起来整洁、均匀、有一定连贯性,间距也要差不多。(——这在古代叫“章法”)

总之,笔画单个儿练习容易,但是一旦组合欠妥,安排不当,就会或松散,或拥挤,或畸形。布料再好,如果裁剪无度,尺寸不对,则难成华装。材料再好,如果堆砌无度,建筑无方,则难成大厦。

以上三个要求当然可以按照顺序来锻炼,但是最好同时锻炼。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到“结构”指的是笔画的安排的规律。

正楷字由于很规范,所以有很多结构规律从古流传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1、上面是宝盖头“宀”的字,其余笔画应被覆盖于其下。(特殊:“家”的宀可大可小,如: ;“安”的宀要小,如: )“宀”的钩,要对准字的中心,不能写长了。古代说:要写得像鸟儿在看它自己的胸口的羽毛一样。——这句话说得很妙,可以多加体会。如:宁、官、空、宇、宙、宝。

2、最后一笔是单个横画的字,应写长一些。如:土、至、显、尘。

3、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如:部、幼、即。

4、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如:绩、议、读。

5、有横画贯穿中间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善。

6、有竖画贯穿中间的字,中竖应该正直不歪。另外,如果竖画穿透全字,上端短一点,微微露出即可。如:中、平、丰、

神。

7、这些字的“横折钩”不应弯曲、短小。如:葡、萄、蜀、葛。

8、这些字的“横折钩”不应直长,应弯曲一些。如:句、匀、勿。

9、这些字应该横短撇长。如:左、在、尤、龙。

10、这些字应该横长撇短。如:右、有、布。(古代“左”的笔顺是先横后撇,且撇画应该直一些;古代“右”的笔顺是先撇后横,且撇画应该弯曲一些)

11、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长。注意撇短一点,捺长一点。如:木、本、朱。

12、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可变成两点。如:乐、集。

13、这些字应该横长竖短。如:十、上、下、士。

14、这些字应该横短竖长。如:才、斗、丰、井。

15、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如:正、亚。

16、左右有竖画的字,应左短而右长。如:目、自、因、固。

17、左为撇画右为竖画的字,应左撇短右竖长。如:川、升、邦。

18、左为竖画右为撇画的字,应左竖短右撇长。如:伊、侈、修。

19、点画多的字,各点方向要不同,要有所变化。如:亦、然。

20、横画多的字,各横长短要不同,这样才显得不呆板。如:

三、真、善。

21、左中右结构的字,中间一定要写端正。如:谢、树。

22、上下结构(包括上中下结构)的字,上下一定要对齐;有横画的选择其一放长,有捺画的选择其一放长。如:黄、婴、蓉、盒。

23、“口”字在左边的字,要上边对齐,“口”靠左上。如:吸、呼、畔。

24、“口”字在右边的字,要下边对齐,“口”靠右下。如:和、知、细。另外,要注意“口”的写法要错开笔画组合在一起,不能写成正方形。

25、外围是四个“口”的字,整个字形要写成正方形。如:嚣、器。

26、这些字的横画不要写平,要写斜,写平了就没有气势。如:七、也、地。

27、这些字的横画不要写斜,要写平,写斜了就会不端正。如:云、去、且。

28、这些字的撇画是竖撇,不要写得太斜。如:大、丈、尺、月、史。

29、斜钩要有力,不能太弯曲(斜钩要多练习,注意角度)。成、武、或。

锦瑟的正楷篇二
《锦瑟的赏析》

李商隐《锦瑟》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赏析: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

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我们读唐人诗,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探的吗?

对于诗人玉溪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今天解此句的,别无参考,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玉溪此处,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玉溪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工力。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诗之所以为诗者在于此,玉溪诗之所以为玉溪诗者,尤在于此。

玉溪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我觉得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锦瑟的正楷篇三
《《正楷的基本笔画》》

锦瑟的正楷篇四
《正楷的基础》

正楷的基础,也就是基本功:八种笔画:斜点、横线、竖、撇、捺、挑、折、钩

1、A斜点: 举例:文、之B相背点:举例:火、平C三点水:举例:江 D四点底:杰

书写斜点要领:由轻到重,呈45度角,

2、横线:A长横:三拍子,由重到轻到重。举例:大B短横:二拍子

3、竖:重 轻 轻最轻 四拍子:举例:丰 、中、上

4、A短撇:二拍 举例:仁 B长撇:四拍子举例:周、月

5、捺:四拍子 由轻 重 重 轻 举例:仁 特殊:平捺:举例:边

6、挑画:二拍子。重轻 举例:叼

7、折:横折、撇折、竖折 四拍子:举例:五,红、山

8、钩:四拍子: 竖钩、横勾:斜钩、卧钩举例:寸、写、绒、心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解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1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锦瑟的正楷篇五
《从美学角度看_锦瑟_的语言美》

NO.5,20102010年第5期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SerialNO.109)(总第109期)GUANGXIJIAOYUXUEYUANXUEBAO

!!!!!!!!!!!!!!!!!!!!!!!!!!!!!!!!!!!!!!!!!!!!

从美学角度看《锦瑟》的语言美

(广西教育学院外语系广西南宁邮编:530023)

摘要:本文从美学角度看《锦瑟》语言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再分析

和再挖掘,具体研究了内容美包括的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趣味美以及形式美包括的音律美法则、文采美法则、句式美法则等,探究《锦瑟》的真正美之所在,从而也证明了美学分析可以为语言学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锦瑟》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

美学语言学内容美

形式美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10)05-0080-03

1.引言

其实不然,这类讨论多半只是关于以语学问题了。

言文字为工具所营造的美,而非语言自身的美。为了研究语言和语言运用中出现的种种审美现象,就要有专门研究语言审美规律的学科,这就是美学语言学。美学语言学参照美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中的问题,对语言和语言运用中的美学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解释(钱冠连:1993:1)。美学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这几个方面:语言美的本质与特征,语言美与语境的关系,语言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等等。以下对《锦瑟》的分析主要从语言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展开。

3.《锦瑟》语言的内容美

语言美是由语言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共同体现的统一体,其中语言内容又起着决定作用。空洞的内容,虚假的语言,猥琐的形象以及低级的趣味,即使是在华丽的形式包装之下,也只会让读者反感和乏味,甚至作呕。因此语言的内容美是极其关键的。“语言的内容美又包括了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趣味美等诸因素”(杨习良:1988:40)。3.1思想美

“思想美的意思就是说语言表现的思想要新鲜、真实、深刻。”(杨习良:1988:40)。对于《锦瑟》一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以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庄生晓梦迷蝴蝶,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优美典

雅流传至今感动过许多人的诗歌。古往今来,无数学者曾对《锦瑟》作过分析,有从社会意义角度看的,有从纯修辞角度看的,多半都是立足于文学角度进行多层次分析,研究成果多不胜数。本文将从美学角度看《锦瑟》语言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再分析和再挖掘,探究《锦瑟》的美之所在。

2.

美学与语言的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美学应当包括对美的各种形态的研究”(A.齐斯:1985:2),“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科学”(钱冠连:1993:13)。审美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之一。语言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有关语言的不同认识。如果从交际功能角度看,语言是交际工具;从信息功能角度看,语言是依赖听觉的符号系统;从思维功能角度看,语言又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从美学角度看,语言还是一种审美对象。在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指出:用文学作品来解释美学并非是在讨论语言中的美学问题。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自然就是关于语言的美

—80—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还有人把“锦瑟”理解为一个女子的名字,此诗正是李商隐为其所做的一首情诗……此外,许多人倾向于悼亡一说,认为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无论哪种解释,

都来自真实的生活的体验,同时有着丰富深刻的引申意义。歌德曾讨论过诗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一首优秀的诗必然是

从客观世界、

具体事物出发。一篇有意义的文字就同一段有意义的讲话一样,只能是生活的结果;作家同一般有作为的人一样,很少能制造自己诞生与活动的环境。(伍蠡甫:1979)这里谈的是《锦瑟》思想的真实美。从另一方面看,也正是因为《锦瑟》主题思想的“事是而非”,增加了其无限的思想魅力和深度,令无数文人墨客遐想联翩。

3.2情感美

情感美应包括语言情感的含蓄朦胧、真诚、浓郁美,引起读者共鸣的真实美。根据多数人的观点,这首诗暂以悼念亡妻为主题。席勒曾经把诗分为两类:素朴诗和感伤诗。按照这种分类,《锦瑟》属于感伤诗一类。感伤诗人沉思客观事物对他所产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感伤诗人经常要顾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现实的或有限的;另一个则是理想的或是无限的。由此而唤起的混杂感情使得精神完全处于运动中,紧张中,徘徊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伍蠡甫:1979)“《锦瑟》表现的是一种朦胧的意识流程,是纠缠不清的思绪,是一团如管如弦、如瑟如缶,‘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缕。全诗笼罩着一种迷惘感伤的情绪,笼罩着朦胧美的迷人光晕。”(田晓荣:2008)这种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回忆沉思以及埋藏在心底深处无限的哀愁相纠结,无时不在牵动读者的情绪,让其一次次一幕幕地随诗的字里行间呈现的画面流露的情感一起共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二字,给读者营造了一个美好而又幽怨的情感氛围。“无端”二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既有复义,又是反讽,意谓“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冯秀峰:2008),顿时赋予了锦瑟以生命,发出的抑郁的感叹就像是在说:“并非我自己情愿有这五十根弦,我也想二十五根,而是天生这么多,无可奈何啊”。“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敲击着诗人的心扉,勾起了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段伤痛,曾经和妻子恩恩爱爱的美好日子不复存在,怅惘之情难以言表,又勾起千重往事,

政途的不顺,才干的埋没,空怀有一腔热忱,理想和现实的极大反差……何其悲婉!仅仅开头两句,就以深切的悲痛之情打动了读者的心。而尾联“此

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此情”二字,与首联的“华年”相呼应,再次传达出了与亡妻曾经的琴瑟之欢、自己政途的不得志,现如今唯有空怀念从前的惘然。这些“情”,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无不弥漫着浓重的悲凉和迷惘。

可谓是托物抒情,情真意切!

3.3形象美

语言形象美也是语言内容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指的是语言刻画的鲜明、生动、新奇的形象。杨习良:1988:72)

整首诗中,作者给我们呈现了许多美好的形象,锦瑟之“五十弦”、“晓梦”、“蝴蝶”……尤其是第三联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更是直接将读者带入情景,身临其境,让读者随着作者一起悲悯:沧海桑田,月明依旧,诗人泣而成珠,想到自己的境遇,不禁把自己比喻成一块玉石,希望在暖和的日头下,能蒸腾出缕缕玉气,被识玉之人发觉开采。

3.4趣味美

趣味性对于语言表达的作用就好比调料对于

汤汁,使其美味可口,让人忍不住要喝。没有调料,即使汤汁本身再富有营养价值,也无法吸引人品

尝下去。所以趣味性是增加审美魅力的要素。语言趣味美有高尚美、含蓄美和幽默美等等。

《锦瑟》全诗,借用象征的手法,曲笔诉衷肠,让思想感情表达得含蓄、蕴藉,既深化了诗意,又创造出优美隽永的意境。从主体锦瑟开始,就以含蓄为包装,让古往今来的读者一遍又一遍的揣摩,猜测,遐想,其含蓄所达到的魅力可见一斑。

4.《锦瑟》语言的形式美

语言的思想,感情,形象,趣味等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被人感受到它们的美丑,因而也才具有审美意义。形式的这种力量,席勒称之为“形式的胜利”。(伍蠡甫:1979)“语言的形式美在遵循一般形式美法则的前提下,还表现出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美法则,如音律美法则、文采美法则、句式美法则等”(杨习良:1988:114)。

4.1音律美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说话时自然语音有

—81—

轻重高低、抑扬顿挫的变化,从而形成了节奏和旋律线。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语音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音乐美感。对《锦瑟》节奏划分如下: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句式整齐,双句对偶,音节分布对称,形成有规律的顿挫节奏,很好地表现了平稳、舒展和缠绵之情,将一段悲伤和抑郁娓娓道来。读此诗时是每个音节为一拍,每两个音节为一小节,每四个小节成一句,第五个或第七个音节独占两拍,很像2/4拍的乐曲节奏那样鲜明。

汉语有四个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语的声调变化以音节为单位,因相对音高及其升降变化表现为调值的不同。古典诗歌的调值

分为

“平声”和“仄声”两类。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从语言形式美的角度看,利用声调的抑扬起伏,可以形成类似音乐旋律的语

流旋律线,从而达到音乐美感。按照平仄之分,《锦瑟》的旋律线如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很明显整首诗旋律流畅,犹如一条波纹,从波

峰到波谷,连续起伏,在触动读者听觉器官的同时,一幕幕场景如电影画面般在脑海浮动,打动读者心灵的情感旋律线也随之摇摆,舞动。

此外,音律美还体现在声韵母配合产生的回—82—

环美上。达到回环美的手段有:

押韵、迭音、反复、顶真等等。就这首诗而言,主要有押韵来体现。第一、二、四、六、八句尾音“弦”、”年”、”鹃”、“烟”、“然”五字押“an”韵。

4.2

文采美

文采是一个作者文化素养的体现,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文采,可以美化语言,增强其可读性。文采对于语言的作用就如同美丽的衣着对于个人的形象一样重要。文采可以通过用词的精准、生动、形象、鲜明、丰富以及用典等修辞手法来实现。《锦瑟》一诗用词奇丽、委婉、含蓄、优美。正如前面分析过的“无端”二字使用极为传神。巧妙地把作者自己无奈惘然的情感寄予锦瑟,又借用锦瑟来

传达。

“思”“、迷”“、托”三个动词的使用也很贴切,除了能各自和后面的“华年”“、蝴蝶”、“杜鹃”相搭配,这三个词从情感意境上也相互关联,似一股溪水淙淙而下,保持着一定的感情节奏,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当时那种迷离恍惚的心情。

另外,此诗另一显著特征是用典。看似精练简洁的文字却多处使用了典故,言简意赅地提及了许多文学故事,通过这些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李商隐的用典有他自己的特色。这首

诗歌颔联的上句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的寓言故事,但他并非停留在这个故事中,而是将典故当作一个特殊的形象来使用,并加以创造性的引申。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本意在于阐述一种“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隐却借“蝶梦”之形象为自己所用,抒写了自己对于仕宦之途的追求梦想以及此梦想失败落空后的无尽感慨。(冯秀峰:2008)“晓”字暗示了梦境的短暂,“迷”字暗示了梦者的痴迷。这种痴迷沉醉、怅然若失的情意才应该是诗人想表达的本意。“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李商隐又加以引申。这里的“春心”指的追求、向往、执着之心。诗人将自己难言的哀怨寄予望帝托付于杜鹃。由此可见,其怨情之痛之深。李商隐的婚姻是幸福的,可也正是这短暂的幸福,反衬了他生世中无尽的悲伤。他仕途不遇,坎坷终身,抱负成空,理想破灭,心中的冤屈无从倾诉,也唯有“托物寓哀”了。颈联的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是引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

满盆以与主人”的传说。

(下转第102页)

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测评中,也逐渐树立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理念。教育部的很多文献中也对此有过专门论述,如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的通知中就提出,要把“两课”教学的状若干意见》

况作为评估学校工作和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

“211工程”评估的标条件,作为学校办学水平和

准之一。各高校根据中央精神,也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争通过测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发展。

注释:

[1]《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中规定高校共同的政治理论课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形势和任务。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课程开设的门数在不同年制的学校、不同专业应有所不同,文科要设四门:中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主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政治学说)、政治经济学、哲学;理、工、农、医各专业和艺术、体育院校设两门: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包括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共党史;专科学校设一门: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此外,还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后来改称为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向学生做国内外形势、党的政策和共产主义道德

品质教育的报告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0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项目批准号:08JZD0004)的阶段测评体系研究”

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张耀灿(1937-),男,汉族,广东省南海县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术带头人。曾任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

全组成员等职,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顾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顾问、《思想

杂志学术顾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教育研究》

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及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等。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曹清燕,女,法学博士,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

!!!!!!!!!!!!!!!!!!!!!!!!!!!!!!!!!!!!!!

(上接第82页)

“泣而成珠”已经是到了极其悲伤的程度了,而将其化为“珠有泪”便更为悲切。

4.3句式美

句子内部结构的长短以及句与句之间的整散安排合理也可以产生美的效果。汉语诗歌一向注重句式整齐,对称。《锦瑟》一诗尤为明显。一目了然的齐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还用到了对仗。在此,无需再做深入分析。

5.

结论

形象,含蓄而深沉的味道,顿挫的节奏,起伏的旋

律,华丽的文采,整齐的句式……不难看出美学分析是可以为语言学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A.齐斯.彭吉象(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冯秀峰.李商隐《锦瑟》探析[J].吕梁高等

2008(3).专科学校学报,

[3]钱冠连.美学语言学[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4]田晓荣.迷惘感伤的朦胧意境———李商隐《锦瑟》赏读[J].作家杂志,2008(3).

[5]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6]杨习良.语言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本文对《锦瑟》从美学角度进行了语言美的分

析,主要是从内容和形式入手。内容和形式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营造语言美。《锦瑟》无论是从内容分析还是从形式细分,都无处不在体现语言的美:令人琢磨不透的高度思想,真实悲切的情感,鲜明美好的

—102—

锦瑟的正楷篇六
《1正楷字的结构法则1》

一 正楷字的结构法则

第一课时 总第1课时 第2周

教学内容:正楷字的结构法则(一)

教学目的:1.了解汉字书写平正、匀称的法则。

2.学会分析字的结构,按法则书写。

教学重点:汉字的结构法则

教学难点:按法则书写

教学方法:讲演法

教学媒体:视频展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汉字基本笔画的书写。要写好汉字,只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遵循一定的结构法则。

历代书法家对汉字的倾心研究,帮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结构法则。

后人归纳为四个要点:平正、匀称、连贯、变化。

二、新授

正楷字必须写端正,写平稳

(一)平正

1.出示例字

2.平正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横平竖直”,怎样才能做到平正了? 交流:(1)保持字的重心平稳。首先要求横平竖直,写好主笔,其次要保持字形周正,防止写歪写偏。引导学生观察平、女。(2)保持字的对称平衡。左右笔画形成对称的,必须在中心线两侧保持平衡。(3)横画一般都取左低右高的斜势,以求平正,美观之效。

(二)匀称

1.出示例字

2.注意点:

(1)点画间留的空白要匀称,大小疏密要协调。

(2)笔画多的字,笔画之间要定得小而匀,以保持紧凑。

(3)笔画少的字,笔画之间要空得疏而匀,以保持宽舒。

(4)写字前要对字形和字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力求布白合理,疏密匀称。

(三)观摹范字

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范字,重视“中心线、田字格、上收下放”。

三、书写练习

用钢笔临写范字

四、作业

完成习字册第41、43页毛笔字临写。

五、板书设计

正楷字的结构法则

1.平正

2.匀称

教学后记1:

书法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

锦瑟的正楷篇七
《第二课《正楷字的基本笔画(点)》.》

锦瑟的正楷篇八
《我很喜欢的千字文正楷钢笔字帖》

锦瑟的正楷篇九
《对锦瑟的赏析》

锦 瑟 》赏析 梁万年

首联用民歌起兴的手法,言年已过半百,再回首一言难尽。

颔联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

颈联为两幅画面,表怅惘、悲伤之情。梦与相思都已经破灭,只有眼泪。

尾联说今日追忆更加怅惘。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全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

庄周梦蝶典故,李商隐取迷离、梦幻之意,隐喻岁月如梦,往事如烟,抱负、理想终于幻灭。望帝典故以自比,说自己一生不得志,壮志难酬,一切伤时忧世之感和身世沉沦之痛,都只能托之于那哀怨缠绵的诗歌。

鲛人珠泪,意在叹息自己如沧海遗珠,徒有才华不为世用,只能对月惆怅,空垂珠泪。玉生烟则暗示自己以文章而著称于世。

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锦瑟的正楷篇十
《《锦瑟》的野狐禅》

《锦瑟》的野狐禅

王蒙

从去年不知着了什么魔,老是想着《锦瑟》,在《读书》上发表了两篇说《锦瑟》的文章。后来,今年又在《读书》上读到了张中行师长的文章,仍觉不能自已。 默默诵念《锦瑟》的句、词、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些句、词、字在我脑子里连接、组合、分解、旋转、狂跑,开始了布朗运动。于是出现了以下的诗,同样是七言:“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沧海五十年。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思杜鹃。”

全部用的是《锦瑟》里的字,基本上用的是《锦瑟》里的词,改变了句子,虽略有牵强,仍然可读,仍然美,诗情诗境诗语诗象大致保留了原貌。

如果把它重新组合成长短句,就更妙:“杜鹃、明月、蝴蝶,成无端惘然追忆。日暖蓝田晓梦,春心迷,沧海生烟玉。托此情,思锦瑟,可待庄生望帝。当时一弦一柱,五十弦,只是有珠泪,华年已。”

再一首,尽量使之成为对联风格:“此情无端,只是晓梦庄生望帝,月明日暖,生成玉烟珠泪,思一弦一柱已。(上联)春心惘然,追忆当时蝴蝶锦瑟,沧海蓝田,可待有五十弦,托华年杜鹃迷。(下联)”

阅读效果同样。

除了说明笔者中邪,陷入了文字游戏、玩文学的泥沼——幸有以救之正之——以外,还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每一个字、词的极端重要性,相对独立性。真是要“字字珠玑”!做到了字字珠玑,打散了也还是珠玑,打散了也还能“各自为战”! 锦瑟有实词锦瑟、弦、柱、蝴蝶、杜鹃、月、珠、泪、日、玉、烟。有半实半虚的词五十、一、晓、梦、春、心、沧海、明、蓝田、暖、此情、追忆、当时。有动词和系词无、有、思、迷、托、生、待、惘(然)。有典故人名庄生、望帝,还有比较虚的词只是、可等(我按自己杜撰的中西合璧的词的划分法)。其中弦、一字凡两见(生亦两见,一为人名,不计)。看来,这些字、词的选择已经构成了此诗的基石、基调、基本情境。这些字词之间有一种情调的统一性、连接性和相互的吸引力,很容易打乱重组。诗家选用这些字、词(在汉语中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字也是有相对独立的意义的),看来已经体现着诗心,体现着风格。

其次,李商隐的一些诗,特别是此诗,字词的组合有相当的弹性、灵活性。它的主、谓、宾、定、状诸语的搭配、与其说是确定的、明晰的,不如说是游动的、活的、可以更易的。这违背了逻辑的同一律、否定律与排中律,这也违背了语法规则的起码要求。当我们说“人吃饭,马吃草”的时候,是不能换成“人吃草,饭吃马”的。但这种更换在诗里有可能被容许,被有意地采用乃至滥用。原因在于,这样的诗,它不是一般的按照语法—逻辑顺序写下的表意—叙事言语,而是一种内心的抒情的潜语言、超语言(吾友鲁枢元君的洋洋洒洒的大著《超越语言》对此已有大块论述,笔者当另做专文谈及)。汉语本来就是词根语言(有别于印欧语系的结构语言与阿尔泰语系的粘着语),在这样的诗中,词根的作用更大了。但不同的排列组合也不可忽视,好的排列会带来例如陌生化之类的效果。如笔者的入魔而成的诗、长短句中的“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杜鹃、明月、蝴蝶,成无端惘然追忆”“沧海生烟玉”“五十弦,只是有珠泪,华年已”“此情无端”“春心惘然”等,都是佳句妙句。

第三,诗是真情的流露,这是绝对无可怀疑的。但这种流露毕竟不是擦一下眼角、叹一口气,里面包含着许多形式,许多技巧,许多语言试验,造句试验,许多推敲锤炼。近几年的新诗,其实也是很致力于这样做的,如舒婷、傅天琳的诗。至于一首耐咀嚼的诗,如《锦瑟》,甚至能够产生一种驱动力,使读者继续为之伤脑筋动感情动文字不已。这简直是一种物理学上不可能的荒谬的永动机。当然,不仅《锦瑟》是这样,但《锦瑟》尤其是这样。同属玉溪生的脍炙人口的《无题》诸首,请读者试试如法炮制一下,远远达不到这种效果。这说明《锦瑟》这首诗的诗语诗象,更浓缩、更概括、更具有一种直接的、独立的象征性、抒情性、超越性和“诱惑性”。而李商隐对这些诗句的组合,也更加留下了自由调动的空间。 第四,笔者“改作”的一首歪诗,两首“非牌性”(套用音乐上的“无调性”一词)词章,不妨可以作为解诗来参考。即通过这样的“解构与重构”,可以增加我们对原诗的理解。例如本诗首句,历代解家皆以“锦瑟无端”或“五十弦无端”解之,即认定“无端”是说的锦瑟、弦,这样解下去,终觉隔靴搔痒。试着组合一下“无端惘然”“无端追忆”“无端此情”“无端春心”“无端晓梦”乃至“无端沧海”“无端月明”“无端日暖”“无端玉烟”„„便觉恍然:盖此诗一切意象情感意境,无不具有一种朦胧、弥漫,干脆讲就是“无端”的特色。看来,此诗名“锦瑟”,或是仅取诗的首句首二字,是“无题”的又一种,或是以之起兴,以之寄托自己的情感。而这个题的背后,全诗的背后,写着美丽而又凄婉的两个字,曰“无端”也。此诗实际题名应是“无端”。“无端的惘然”,这就是这一首诗的情绪,这就是这一首诗的意蕴,在你进行排列组合的试验中,没有比这两个词更普遍有效的词了。这么说,这首诗其实是写得极明白的了。 再如庄生梦蝶,望帝化鸟,典故本身是有来有历有鼻子有眼的,用来表达一种情绪,其实不妨大胆突破一下。庄生春心,庄生明月,庄生沧海,庄生锦瑟,庄生蓝田,庄生烟玉,庄生华年,庄生杜鹃,为什么不可以在脑子里组合一下、“短路”一下呢?如果这样的“短路”能够产生出神秘的火花和爆炸来,那又何必惧怕烧断语法与逻辑的低熔点“保险丝”呢?这不是对本诗的潜力的新开拓吗? 再以锦瑟做主语吧,锦瑟梦蝶,锦瑟迷托杜鹃,锦瑟春心,锦瑟晓梦,锦瑟沧海明月,锦瑟日暖玉烟„„

这是一个陷阱。这是一种诱惑。这是锦瑟的魅力。这是中国古典的“扑克牌”式文学作品。这是中华诗词的奇迹。这是人类的智力活动、情感运动的难以抗拒的魅力。这也是一种感觉,一种遐想,一种精神的梦游。这又是一种钻牛角的苦行。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野狐禅。

走远了。魂兮归来!

1991年11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8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