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 二级建造师 |

【www.guakaob.com--二级建造师】

篇一 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潘远香:爬行女养牛创业建年产4百万肉牛养殖场

  今年35岁的潘远香是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正直村村民,她3岁时因病致双下肢瘫痪,系肢体二级残疾人,只能用手爬行,大家都喊她“爬行女子”。她曾自卑和哀怨过,但擦干眼泪后,凭着身残志坚的毅力,她艰难求学和创业,创建了一个养殖场,还要带动村民致富。她闯出了残疾人奋发向上的心声,闯出了绚丽多彩的美好世界,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自然也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我们的人生可能会遭遇不幸,但依然要选择坚强。”潘远香说。

  近日,记者来到屏山县大乘镇正直村,实地采访了这位自强不息的“爬行女强人”和她的养殖场。

  祸从天降 小女孩学会坚强

  潘远香的犇犇肉牛养殖场位于大乘镇正直村石明组,地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记者赶到这里时,潘远香和工人正在切割草料喂牛。尽管之前当地有关部门作了介绍,但初见潘远香还是带给了记者强烈的震撼:她的下肢严重萎缩,只有上半身能够活动,要挪动身躯必须靠双手爬行。她此时正坐在地上,费力地用刀宰草。宰好的草料放在背篼里后,她又使用双手挪一步再把背篼往前拖一下。进入养殖场内后,她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样,和场内的西门塔尔牛说话,并一一为它们喂草料。

  就是这样一个潘远香,却建起年产值超4百万元肉牛养殖场。

  3岁时,潘远香因高烧不止被送到一家私人诊所,经医生抢救命保住了但却不能直立行走。后经检查发现,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不慎打坏坐骨神经。从此,潘远香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从5岁起,只有上半身能正常行动的她,便在家厨房负责烧火煮猪食。至此再没单独“行动”过的她,在一次“意外”中学会了爬行。“在一次烧火中,多加了些柴火,火焰猛喷出来,把旁边一堆柴火点燃了,把我吓着了就摔了个跟头,然后我下意识的往外头爬。”

  学会爬行的潘远香很兴奋,她终于觉得自己不是废人。从此,她开始试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尽力学会自己做家务。为了读书,她坚持爬行上学。“夏天地面很烫,手掌心几乎全是泡,冬天两只手全是冻疮(

  10岁才勉强上小学一年级,学习和生活对于潘远香而言,都比常人艰难许多。别人做一遍就完成,她却要付出数十倍的努力。艰难念完小学初中,她的成绩一直保持班级前三,但继续上学却成了难事,无法正常行走的她被学校拒之校外。但潘远香并不服输,就在她快要绝望的时,高场职中的一位招生老师答应让她入学,还为她争取到了特殊照顾。当年,潘远香的事情经媒体报道,迎来不少好心捐助,为她省去了三年的学费。

  生活磨砺 “爬行女”乐观面对

  潘远香2003年高中毕业后,先后又去学习了电脑和会计知识。2005年开始和人一起做家装,她主要从事设计工作。“我们是典型的‘游击队’,做熟人的活以及他们介绍的家装,几年下来还是攒了一点钱。”

  潘远香说,她2006年尝试养鸭,辛苦了一年最终血本无归。“亏了几万元,都是借的,压力太大了。”正当她情绪极度低落的时候,她当年成家了。原本应该沉浸在婚姻的喜庆之中,丈夫却在她怀孕期间离家出走,至今没有消息。谈到这里时,潘远香神情显得非常凝重。“儿子现在9岁了,送在我妹妹那里读书。家庭的事情都过去了,我现在全部的精力是搞好养殖场。”潘远香对于家庭的变故不愿多谈。“儿子出生后过得十分艰苦,我的身体情况不好,连背他都困难。在家人的帮助下,孩子慢慢长大,也十分健康,这是最让人欣慰的事情。但孩子慢慢长大了,我这个残疾妈妈给他带来了自卑情绪。我必须学会坚强和乐观,以此感染孩子。我也必须搞好自己的养殖场,让孩子今后以妈妈为骄傲。”潘远香说话间透露出坚毅。

  艰难创业 残疾身躯撑起一片天

  儿子2岁时,潘远香把他送到了幼儿园。几年时间里,潘远香搞装修、养鸡鸭,事业上最终都没有起色,还负了债。“受到打击,我好长时间都没有回过神。我想不通,自己努力做好了每一个环节,为什么还是失败呢?上天已经对我不公平了,我不能就此消沉,每天还是要乐观面对生活的重担。”潘远香说,她又重回原点,脚踏实地重新从事自己的装修行业,其它的就不要去乱想了。

  2012年,她开始四处了解和学习肉牛养殖,还专门请教了畜牧部门专家。说干就干,在亲朋好友和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养殖场2013年在她老家动工建设。“现在已投入了200多万,除了养殖场建设外,肉牛的本钱很大。”潘远香说,养殖场目前有42头肉牛,还有75头分给了屏山的农户喂养。

  据潘远香介绍,养殖场今年的计划是出栏200头肉牛,产值400万左右。今后,她还将建一个肉牛屠宰场,形成一条产业链,直接面向市场。“预计6月就有一批肉牛上市,前来预购的很多,目前供不应求。”

  潘远香说,她最大的心愿是带动附近村民特别是残疾人共同致富。“养殖场今后繁殖的小牛将送给乡亲们喂养,我提供技术和饲料支持,并全部回收肉牛。牛的生长期在8—10月之间,乡亲们每头牛能赚5000元左右。”潘远香告诉记者, 如今,肉牛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他们走上了养殖场加养殖户互惠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市场前景良好。

  潘远香的想法赢得了乡邻们的尊重。58岁的村民潘洪清说,潘远香虽然残疾,但干事有魄力,深得大家信任。“她建养殖场的时候,我和其他村民经常来帮忙,我还借了2万元给她。我今后也准备养几头牛,这样既能照顾家里,每年也有上万元的收入,不必出门打工了。”

  学驾驶开车梦今年能实现

  在潘远香的家中,她购置了一台安装在汽车上的残疾人操作设备。“开车也是我的梦想”,潘远香说。

  其实潘远香从小读书、在家人的不理解下非要读高场职中。按照当地人的说法,等她长大了,随便摆个摊摊,找个人家嫁了。但是在潘远香内心深处,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要努力过上好日子。

  潘远香说,从小一个亲戚要经常骑摩托车进城,那个时候他很喜欢进城去,因为羡慕城里人的生活,虽然她身体残疾,却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也没有感觉到自卑。”潘远香谈到别人用异样眼光看他时候说。潘远香说,她还在上海学习驾校,能够开车也是她的梦想,也许今年就能实现。

  据屏山县残联负责人介绍,潘远香的肉牛养殖场带动了23名周边残疾人发展肉牛养殖,残疾人家庭年增收1万元以上。潘远香身残志坚,自强创业,她的坚强和乐观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同时带动周边更多残疾人和贫困村民发展肉牛养殖,帮助他们共同致富,将自立、自强的道路向着更加广阔的天地延伸。“潘远香是残疾人创业中的典型,市县对她的养殖场都十分重视,并给予了政策支持。目前,省市县残联打算将潘远香的自强创业事迹在全国相关会议上进行交流。同时,我们将联系畜牧等部门,为潘远香的养殖场提供支持和帮助。”该负责人说。

篇二 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贺根:90后不做大学教师回乡养牛创业年赚百万

  贺根的根在农村。“90后大学生牛倌”的贺根特别喜欢牛,割草、拌饲料、喂食样样活儿都会干。每次到牛舍,他都会快步走进去,主动拍拍牛的脑袋,然后拿草给牛吃,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图为2月12日(正月十三)贺根在新建的牛舍喂牛。(记者 谢湘 摄) 

  2月11日下午,贺根到黄冈市黄州区七一商场的“贺根牛肉”专柜来送货,售货的大姐告诉他,今天的生意真不错,卖了100多斤,700多元。(记者 谢湘 摄)

  2月11日暮色时分,在一阵鞭炮声中,23岁的湖北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贺根,从团罗田县委书记胡晶手中,接过了中共罗田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带头人”获奖证书和500元奖金。 

  2011年6月,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贺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大学教师的工作回乡养牛创业。2012年,他被推举参加“感动荆楚十大人物”评选,入选理由是:放下大学教鞭,回乡执起牛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一个多月前,在黄冈师范学院大礼堂举行黄冈青年“创天下”俱乐部成立大会上,本土的“大学生创业英雄”、“90后大学生牛倌”贺根第一个登台演讲。 

  现场互动环节,一个男生问他:“你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贺根的回答出人意料:“农村创业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不是项目、不是政府的政策资助,而是农村没有年轻人!” 

  这是他的切身感受。

  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1990年10月22日出生的“90后”大学生贺根,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的毕业生。大二时,贺根在学校的数控铣床技能竞赛中夺得亚军。干过班长、学生会副主席。刚刚入党的贺根,很快通过了学校的层层挑选,破格成为了该校的外聘教师。然而,在老师和同学的惊呼声中,他怀着对未来生活的遐想、辉煌事业的憧憬和灿烂人生的构想,贺根摆脱当地世俗观念的束缚,2011年在父母的百般阻扰下,他毅然的放弃了大学教师这份稳定的工作,果断选择回到农村,回到罗田白莲河乡覆钟地村的老家,在山沟里专门养起了黄牛。

  2011年11月份贺根开始建造牛舍、购买土黄牛,添置养牛必备的车辆和用具。每天早晨5点半,贺根准时起床。伺候一百多头牛“过个早”,工作量有多大?2011年6月15日,武汉高校的大学生到贺根家中体验,5个同学喂完60多头牛,用时1小时26分。平时,贺根一个人完成这个工作,也就两个小时。

  喂完牛,匆匆扒几口饭,贺根开着刚买回来的二手小货车出门,去26公里外的县城河道割草。一天下来,贺根和同伴两个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还得一担担从河道里挑出来。50多公斤重的担子压在肩上,贺根体验到了钻心般的疼痛。

  摸黑赶回家,还得给牛喂水,整理牛舍,准备第二天饲料……忙完这一切,深夜11点多,覆钟地村已看不到农户的灯光。

  贺根的双手很快磨出了血泡、长满了老茧,双臂、双腿满是被草割伤的血印。最让他受不了的,还有来自四周的“负面舆论”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这些都没能挡住贺根坚持做“大别山黄牛”养殖项目的决心。

  每天各种繁重的体力活,贺根都独自承担。一个月下来,他的体重减了7公斤。

  第一批黄牛出栏,销路成了问题。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牛肉好,贺根开着农用车沿街叫卖。牛肉很快卖完了,不过他回家算了账,一头牛除去成本,大概赚了两三千元。贺根意识到,必须扩大养殖规模,以降低成本。

  在贺根带动下,村里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回乡养牛。2012年4月,贺根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年出栏黄牛780头(创业网:

  养殖规模也由开始的14头土黄牛发展到个人存栏120头、农户存栏80头;合作社的社员从5户发展到63户,2013年的产值超过600万元。 

  从这时起,贺根原本一年赚个20万元小富即安的“小梦想”变成了投身现代养殖业的“大梦想”——创办农业合作社,建立“大别山黄牛”养殖基地,做与牛相关的系列深加工产品。 

  可是,事业做大做强要靠人才、靠团队,而覆钟地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农门”的老同学,一听要合伙养牛,都没多大兴趣。虽然有几个从电视节目中看到贺根的故事后慕名而来的青年,可干了几天也都离开了。理由很简单,吃不了这份苦,也受不了这份寂寞。 

  今年春节,贺根一天也没有休息。从小年起到除夕,贺根根据订单先后宰杀了37头牛,因肉新鲜且品质好,拿到市场上很快就销售一空。节后在黄冈市黄州区七一商场新开张的“贺根牛肉”专柜,当日就卖出牛肉100多斤。 

  事业的发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寻找“创业合伙人”的想法愈加强烈。

  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贺根,将这样一条短信息发到了自己的QQ空间:“有没有愿意回农村创业的兄弟?” 

  信息发出后,在贺根的QQ空间,这几天不断有年轻人和他探讨如何一起创业。 

  贺根的两位高中同学——长江大学毕业的王河兵和张谦最近以股份参与的方式加入了贺根的团队,王河冰甚至为此放弃了县林业局的正式岗位。而用什么办法来寻找“创业合伙人”、留住“创业合伙人”,也成为贺根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新问题,“一般的劝说恐怕吸引力还不够,应该考虑通过市场的方式、利益共同体的机制把大家联为一体”。 

  贺根说自己命里注定就是属于农村的,在他眼里,除了有绿水青山,农村更有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别山黄牛生态养殖综合发展项目可行性报告》中,他把理想写了进去:公司将形成大别山黄牛养殖、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业态上形成良性互补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发展目标是:将本项目打造成“大别山黄牛生态养殖产业化第一品牌”“国家级大别山土黄牛养殖示范基地”“大别山红色革命老区生态绿色农业产业样板工程”“大别山农林观光休闲度假第一站”。 

  事实上,这些构想已经开始付诸行动。在他新承包的一片山地和水库旁,投资七八十万元建设的三间高标准的牛舍已经落成,分别作为母牛繁育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以后还要在这里种树、养鱼。贺根还计划今年将“贺根牛肉”的品牌推到黄石、武汉去。(记者 谢湘)

篇三 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植树与养牛,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致富故事

植树与养牛:北京女子内蒙古拓荒   核心提示: 在内蒙古戈壁滩上,7500亩沙荒地能生产出什么?经过7年的努力,它可以养育400多头奶牛,20万棵树,实现自身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这个农场的建设者,两个来自北京的大学毕业生,正在调整着他们的初衷和梦想。   记者第一次见到许文丽,是2007年11月底在北京一家酒店的大堂。她与两个朋友一起,与一个匈牙利客商洽谈项目。她梳着精神的短发,一身深紫色套装,面对一份英文的现金流量表和商业计划书,用英语与对方从容交流。   第二次见到许文丽,是一个月后在内蒙古通辽火车站。严寒中,她开着一辆风尘仆仆的切诺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大皮靴,在车站接上我,便直奔农机公司,给农场拖拉机买配件,给农场变压器买专用油。   北大荒的“王国”   从内蒙古通辽市出发,向北沿304国道行进约90公里,就是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镇。   公路两边望不到边的土地,冬天枝叶落尽。随着生态的退化,内蒙古草原出现大量荒原,当地人称之为“坨地”。仅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约1/3的地只生产沙砾和杂草。   “你当年怎么会到这里来?”我问道。   “2000年,通辽市招商局带我们来这里考察投资。从日照、积温、降水量和土壤地貌等来看,这里的土地,远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我妈听说我要来内蒙古开农场,急得一晚上嘴边起了一圈水泡。第二天跟我来看这片地,说,土地是带不走的,如果你要在这里经营,就必须留下来。等这块地有价值了,你也老了。   我原来想,这就是我后半生的事业。当年沙荒地承租金,每亩每年只有5~20元。我的计划是第一年先承包3000亩荒地,造林10万棵。每年扩建3000亩,10年可建成一个3万亩的农场,拥有100万棵杨树。   为了防风固沙,林带是按网格状规划的。网格间的空地,可种植多年生牧草,通过划区轮牧的方式养牛。我算过,3万亩的林地逐年进入采伐期,每年10万棵杨树,可以支持一个中型的木材加工厂。林间草场,可以存栏2000头大牛。”   许文丽一边开车,一边激动地回想自己当年的梦想。   “7年来,你们一共开发了多少荒地?”我问道。   “只有7500亩。我用了原计划70%的时间,只完成原计划25%的任务。照现在的情形,我们暂停了所有的扩张计划。”许文丽明确地回答着。   2001年前后,共有7家企业来这些荒地投资。如今

只有满根农场存活下来,维持运转。   冬天的农场   离开304国道,驶上青灰色乡村公路。半小时后转入坑坑洼洼、没有方向的辽阔荒原。一群红白花或黑白花的牛,在树林里寻找从积雪中露出梢头的枯黄牧草。   许文丽说,农场要到了。   机器的轰鸣声渐渐从远处传来。这是农场正在铡秸秆,为牛群过冬做食物储备。 【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冬天的原野阴郁萧瑟,灰蒙蒙的。机器声越来越近,色彩也生动起来。路边铺着大片澄黄,那是牛群过冬的食物——25万捆秸秆。黄色尽头,是一栋亮眼的房子,红色彩钢瓦屋顶,淡黄色墙。屋檐下一口接收卫星电视的大锅。   这就是满根农场的场部。红色砖墙围起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院落,大门是雕花的铁艺栏杆,进门处对称立了一排铁杆。一到夏天,铁杆上缠绕青翠的植物,搭成绿色的拱棚。   西边,是占地50多亩的养牛场,有9排50米长的标准化牛舍和3个敞开式大牛圈。北边,是一排高大的库房和一个100多平米的饲料加工车间,库房里有两台大型拖拉机。车间和库房后面,是两个40多米长、8米宽、2.5米深的青贮壕。另外还有10个30立方米的青贮窖,里面都已储满加工好的青贮饲料。   东边是新盖好的一排房子,大约有400多平米,包括职工宿舍、餐厅和两个机加工车间。从大门向南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层叠叠的树林。   农场家庭只有两口人,38岁的许文丽和她的丈夫朱东。许文丽短发,个子不高,但性格坚强。她负责农场的日常管理和对外联络。朱东总是戴一顶棕黑色的毛皮帽,穿深蓝色棉夹克。他是农场的兽医、电工和机械师,负责一切技术活。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大学1988级学生。许文丽学工业经济。朱东是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曾在一家国有大型航运公司从事金融工作。   来通辽前,他们都只在画片上看过牛。现在,他们已成为种树和养牛的行家,衣服下摆和皮靴上,沾满农场必不可少的碎屑:黄色是秸秆碎末,棕色是牛粪渣或泥浆,白色是给小牛喂奶沾上的奶星。   气象台刚发布大风寒潮警报:三天后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20度。农场有很多事情得准备:野外的牛群要赶回场部,牛群按怀孕、即将临产、哺乳期的母子、断奶的大牛犊、身体强弱等分成五群,分别关进牛舍,用青贮玉米、粉碎的秸秆和精饲料混合饲喂,直到明年春天冰消雪融,牧草返青。   “北京小姐”的美称   背着许文丽,工人们都称呼这个美丽的女孩为“北京小姐”

。   这是7年前当地人对她的称呼。7年之后,“北京小姐”成了许经理 ,当地人成了满根农场的工人。   他们悄悄观察着“北京小姐”的生活:刚来时可年轻了,像个大学生。现在长胖了,得有106斤。屋里铺木地板,还有一架钢琴。开一辆1997年买的北京吉普,雨刷不好用,右边车门必须掌握一种精确的平衡技巧才能打开,后车门得从车里打开。   “北京小姐”,还有很多当地人看不到也无法理解的生活。   她从小生活在中国科学院。父亲是联想集团成立初期香港特区研究发展部的总工程师。许文丽从父亲身上看到上一代知识分子改革创业的艰苦。“那时我爸已经50多岁,带着几个年轻人去香港特区建立联想的研发部门,租很便宜的集体宿舍,每天挤地铁上班,下班回家自己做饭。”   “我大学时常去国企参观实习。我觉得国企肯定搞不好。我去过一家国有钢厂,在车间里转一圈,觉得捡破烂都能成百万富翁。”   “1992年毕业分去首钢,我没去。我想过自由而自主的生活。我和丈夫有个约定,以毕业5年的1997年为界。如果我用创办私营企业赚的钱先买房子和汽车,他就辞职加盟。如果单位先给他分房子和汽车,他就在单位干下去。”   1994年,许文丽在北京成立一间礼品公司,五年时间内赚得千万。1997年,朱东从国企辞职,加入许文丽的公司。   准备晚饭时,许文丽说起自己喜欢的俄罗斯文学。“看了《复活》,很感动,觉得那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主人公在救赎女囚犯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得到救赎。”   许文丽,红色夹克衫,黑色牛仔裤,系着纱巾,站在一辆红色拖拉机上。拖拉机后面是一片荒地,只有六道新土的犁痕,这是为造林开的树沟。更远处隐约的几个小黑点,那是六座坟,一间土坯房。春天的科尔沁沙地,正在刮一年一度的沙尘暴,天地一片昏黄。许文丽兴致勃勃地忙碌着,尚未预感到道路的漫长与艰辛。   这是一张2001年4月18日的照片——满根农场刚开建没有树,没有草,没有电,甚至没有住的地方。   刚来时,当地林业局告诉许文丽,荒原上每亩地的造林费大约是200元,包含树苗、机耕、栽植和最初两次灌溉的费用。缺乏农业生产经验的许文丽,认为成本很低。干起来才知道,还必须打深井,配套灌溉设施,前三年每年至少浇5次水,加上修枝、打药、看护、10年的土地承租金(累计200元)等,以每亩地造林80棵计算,10年下来每亩累计成本在1600元

左右,而且此费用的75%都发生在前3年。   反过来又一算,1600元10年换来80棵树,每棵树的成本2 0元,售价可达60~80元;如果进行深加工,每棵树的价值可达150~200元。许文丽又满心欢喜地干起来。   当地蒙古族老人告诉她,她所承包的这片沙荒地,上世纪50年代是一片茂盛的草场,有许多野生的榆树和山杏,灌木丛中有野兔、狐狸,还有鹰。50年来,这里人口增长了50倍,灌木都被人们砍去当柴烧。60年代以粮为纲,将这里几千亩湿地草场翻耕种水稻,没过两年,湿地草场全部盐碱化。分包土地以来,陆续有人将这几千亩退化的坡地草场翻耕,种植绿豆。几年下来,土地全面沙化。   听着老人的叙述,许文丽更加相信这土地的潜力。2001年4月,造林之后就将这几千亩土地用围栏围封,禁止耕种和放牧。到2003年秋季,不仅首批种下的10万棵树长了起来,3000亩土地也覆盖了草皮。   许文丽说:“我只不过是还原了这块土地应有的价值。我们这儿,本就应该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   许文丽提起通辽,总是说“我们这儿”,仿佛她就是一个通辽人似的。   2004年,许文丽又承租相邻的4500亩荒地,两年栽下10万棵树。再后来树成林,于是野兔回来了,狐狸回来了,鹰也回来了,林子里还有刺猬和许多不知名的鸟。   2004年,许文丽开始建养牛场,从100多头发展到400多头。最早买来的母牛已经在农场生下第三个牛犊。在这里出生的第一个母牛犊,也马上就要做妈妈了。   2007年底,站在2001年4月18日照片的位置看过去,最早栽下的一批树已有碗口粗细,四五层楼高。夏天到来,农场染上大自然的颜色,蓝天白云,绿草黄花,树木和牛群充满生机。农场的生活呈现出许文丽想要的“自由而自主”。   美女成“养牛匠”   2003年,许文丽和朱东在土坯房的位置建起新房。房子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单层砖墙,靠烧小锅炉取暖。   没人告诉他们,一栋建在荒原中央的单层砖房,在零下20度的天气里无法保暖。“冬天应该对房子进行保暖改装,在外面围上泡沫板。但造房子时屋顶和地板没做保暖处理,热量还是会流失,只能多烧煤。”朱东说。暖气管烧得烫手,但热量很快通过单层砖墙渗透到外面,屋里必须偎着电热器才感觉温暖。   2007年12月28日,大风雪开始了。风在荒原上空滚来滚去,撞到场部的彩钢瓦顶上,发出打

雷一样的噼啪声。大风经常导致停电,而锅炉的热水需要依靠电力在暖气管内流动。最糟糕的是半夜停电。有一次,朱东不得不半夜去工人房挤热炕。   冬 天是农闲季节,场部不过十几个工人,“邻居”在几里地以外,也少有客人。生活的主要乐趣来自于农场最多的动物——牛。许文丽给牛起了“美人系列”的名字,比如“白美人”“黑美人”“大花美人”。   早上赶牛出栏,她会满心欢喜地赞叹:“看,多漂亮,大眼睛,双眼皮,多美的身材,犄角也好看。可不是每只牛都当得起‘美人’的称号。”   “嗯,起码‘笨熊’的妈就不行。”朱东应和着。“笨熊”的妈叫“熊猫”,长相憨厚,敦实,一边一个黑眼圈。它已经为农场生下三个牛犊,分别叫:“小熊猫”“小花熊”“小笨熊”。   冬天是小牛犊出生最频繁的季节。2007年的最后几天,每天都有小牛出生。有时候,值班的工人,会在凌晨4点敲许文丽的窗户,说“又有牛犊子生下来了”。每只小牛出生,许文丽都得亲自去照看。   小牛刚生下来,身上沾满液体,需要母牛及时舔干,不然会被冻死。碰上生第一胎或母性不强的母牛,就得把牛犊抱进屋里,许文丽和工人一起帮小牛擦干身体,甚至要挤母牛的初乳,人工喂两次小牛,直到它能自己站起来觅食母乳。   执着的农场梦想   7年之后,农场就已生长到极限。许文丽现在觉得母亲说得对,土地是带不走的,和一块不属于自己的土地无法共老。   我问道:“后悔吗?”朱东说:“干的都是正事,没什么好后悔的,就是没有在北京时收入多。”   许文丽说他们这几年既没有浪费过时间,也没有浪费过钱,所以也就心安理得。   许文丽说偶尔回到北京,看到有些洗浴中心和娱乐城装修得金碧辉煌;回过头来看内蒙古的小学、医院,却如此简陋,设施严重不足。看到一些时尚消费类的杂志,纸张印刷如此精美;回过头来看内蒙古的孩子,课本是简朴的,没有课外书,有的连练习本都买不起。   不过,她仍然觉得这块土地有希望。如果把满根农场比做一个荒地生产力的实验,“我觉得,技术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满根农场证明了这些土地是可以产生价值的。”  (据《中国新闻周刊》)

篇四 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植树与养牛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致富故事

植树与养牛,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致富故事

植树与养牛:北京女子内蒙古拓荒

核心提示:在内蒙古戈壁滩上,7500亩沙荒地能生产出什么?经过7年的努力,它可以养育400多头奶牛,20万棵树,实现自身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这个农场的建设者,两个来自北京的大学毕业生,正在调整着他们的初衷和梦想。

记者第一次见到许文丽,是2007年11月底在北京一家酒店的大堂。她与两个朋友一起,与一个匈牙利客商洽谈项目。她梳着精神的短发,一身深紫色套装,面对一份英文的现金流量表和商业计划书,用英语与对方从容交流。

第二次见到许文丽,是一个月后在内蒙古通辽火车站。严寒中,她开着一辆风尘仆仆的切诺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和大皮靴,在车站接上我,

便直奔农机公司,给农场拖拉机买配件,给农场变压器买专用油。

北大荒的“王国”

从内蒙古通辽市出发,向北沿304国道行进约90公里,就是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镇。

公路两边望不到边的土地,冬天枝叶落尽。随着生态的退化,内蒙古草原出现大量荒原,当地人称之为“坨地”。仅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约1/3的地只生产沙砾和杂草。

“你当年怎么会到这里来?”我问道。

“2000年,通辽市招商局带我们来这里考察投资。从日照、积温、降水量和土壤地貌等来看,这里的土地,远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

我妈听说我要来内蒙古开农场,急得一晚上嘴边起了一圈水泡。第二天跟我来看这片地,说,土地是带不走的,如果你要在这里经营,就必须留下来。等这块地有价值了,你也老了。

我原来想,这就是我后半生的事业。当年沙荒地承租金,每亩每年只有5~20元。我的计划是第一年先承包3000亩荒地,造林10万棵。

每年扩建3000亩,10年可建成一个3万亩的农场,拥有100万棵杨树。

为了防风固沙,林带是按网格状规划的。网格间的空地,可种植多年生牧草,通过划区轮牧的方式养牛。我算过,3万亩的林地逐年进入采伐期,每年10万棵杨树,可以支持一个中型的木材加工厂。林间草场,可以存栏2000头大牛。”

许文丽一边开车,一边激动地回想自己当年的梦想。

“7年来,你们一共开发了多少荒地?”我问道。

“只有7500亩。我用了原计划70%的时间,只完成原计划25%的任务。照现在的情形,我们暂停了所有的扩张计划。”许文丽明确地回答着。

2001年前后,共有7家企业来这些荒地投资。如今只有满根农场存活下来,维持运转。

冬天的农场

离开304国道,驶上青灰色乡村公路。半小时后转入坑坑洼洼、没有方向的辽阔荒原。一群红白花或黑白花的牛,在树林里寻找从积雪中露出梢头的枯黄牧草。

许文丽说,农场要到了。

机器的轰鸣声渐渐从远处传来。这是农场正在铡秸秆,为牛群过冬做食物储备。【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冬天的原野阴郁萧瑟,灰蒙蒙的。机器声越来越近,色彩也生动起来。路边铺着大片澄黄,那是牛群过冬的食物——25万捆秸秆。黄色尽头,是一栋亮眼的房子,红色彩钢瓦屋顶,淡黄色墙。屋檐下一口接收卫星电视的大锅。

这就是满根农场的场部。红色砖墙围起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院落,大门是雕花的铁艺栏杆,进门处对称立了一排铁杆。一到夏天,铁杆上缠绕青翠的植物,搭成绿色的拱棚。

西边,是占地50多亩的养牛场,有9排50米长的标准化牛舍和3

个敞开式大牛圈。北边,是一排高大的库房和一个100多平米的饲料加工车间,库房里有两台大型拖拉机。车间和库房后面,是两个40多米长、8米宽、2.5米深的青贮壕。另外还有10个30立方米的青贮窖,里面都已储满加工好的青贮饲料。

东边是新盖好的一排房子,大约有400多平米,包括职工宿舍、餐厅和两个机加工车间。从大门向南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层叠叠的树林。

农场家庭只有两口人,38岁的许文丽和她的丈夫朱东。许文丽短发,个子不高,但性格坚强。她负责农场的日常管理和对外联络。朱东总是戴一顶棕黑色的毛皮帽,穿深蓝色棉夹克。他是农场的兽医、电工和机械师,负责一切技术活。【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大学1988级学生。许文丽学工业经济。朱东是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曾在一家国有大型航运公司从事金融工作。

来通辽前,他们都只在画片上看过牛。现在,他们已成为种树和养牛的行家,衣服下摆和皮靴上,沾满农场必不可少的碎屑:黄色是秸秆碎末,棕色是牛粪渣或泥浆,白色是给小牛喂奶沾上的奶星。

气象台刚发布大风寒潮警报:三天后夜间温度将降到零下20度。农

篇五 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

【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篇六 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养殖场创业典型事迹

扬帆再起航,创业奔致富

——**市**区**乡**村杨**创业事迹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场房、干净有序的办公生活区、劳作忙碌的养殖工人„„这就是**区**人杨**开办的**生猪养殖场的景象。

杨**是开发区**乡**村西七组人,和他接触后,了解到他除了具有淮安人的客气、热情、豪爽的性格外,他还具有一股敢闯敢拼的精神头,今年48岁的他,之前是搞建筑的,从事建筑工地总承包业务,但是随着近年来建筑业不景气,他2012年做出了一个常人看来不能理解的决定,就是放弃他的建筑理想,从事与建筑不沾边的生猪养殖行业。他说:“趁自己现在还比较年轻,还能干得动,就多试试、多动动,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中再次扬帆。”他对我讲到,在以前养猪一直被认为是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差的行业,在农村中养猪人的地位很低,如今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应用,他要改变这种传统观念,他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传统的养殖方式必将淘汰,必须走科学化、规模化的道路。

钦工镇东发生猪养殖场坐落于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镇西村,是他用之前在建筑行业打拼积攒的资金加上政府鼓励青年创业的优惠政策,于2012年初开办的。东发生猪养殖场总投入资金达1200万元,养殖场占地面积达18.8亩,现有厂房3000平方米,生活区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包括员工宿舍、活动室等,办公区占地面积620平方米在建即将封顶,包括董事长室、总经理室、监控室、化验室、药品仓库、会议室等功能室。养殖场现有员工达10人,现有生猪存栏量1500

多头,其中种猪达100多头,预计2013年全年利润达100万元左右。 自从立志做一个“养猪大王”起就坚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一定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名建筑行业出身的人,和养殖业毫不沾边,严重缺少对养猪方面的经验和技术,真正做起来,其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了。初期由于他不懂养殖技术,猪仔的防疫没有把好关,赔了好几万元,可他不气馁,顶着巨大压力,硬着头皮查资料、找专家,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积累,正是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热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养猪事业越做越好。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杨**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富有价值的养殖经验,他的笔记本里记录了许多的养殖日志,与此同时,他对养殖场的规模也不断地进行了扩建与改造。 通过了解和分析,创新——是杨**做任何事情的法宝,他在养殖生猪的过程中创性地提出了“人猪合一”理念,认为猪场里所有要素应是和谐统一的,猪舍、饲料、环境、营养、疾病控制要达到和谐统一,都要符合猪的生长、生理、生物学要求。因此,他认为在养殖事业中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养猪人的饲养水平、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他对此是这样解释的:“生猪养殖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项对科技含量、文明程度、创新能力要求都很高的事业。”除此之外,在猪苗繁殖方式上也有很大的突破,打破常规猪苗生产方式,采用“自繁、自养加外购”的方式,不但突破当地猪苗供应方面的局限,大大扩大优质猪苗来源的渠道,同时也无形中开辟了成猪的的销售市场。 “扩大规模,扩大市场,创新进取,做大做强”这是杨**的下一

步创业口号和目标。他不满足现有的规模,2014年打算继续扩大投入,员工人数增加至20人,生猪存栏量上升到3000头,其中种猪量增加至200头,力争2014年收入翻一番,达200万元。

富有了,可不忘了周围的群众。他把自己所掌握养猪本领,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手把手地教给当地的许多养猪户,帮助他们选购育种,制定饲料配方,规范疫病防治技术,准确把握市场行情,不仅使自己富了还提高了当地的集体经济效益。杨**的养猪之路证明:坚定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创新意识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杨**的养猪事业明天会更好。

篇七 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养牛大户的牛场建设经验

养牛大户的牛场建设经验

建牛舍要求:

牛舍建筑,要根据当地的气温变化和牛场生产,用途等因素来确定.建牛舍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经济实用, 还要符合兽医卫生要求,做到科学合理.有条件的,可建质量好的、经久耐用的牛舍。牛舍以坐北朝南或朝东南好。牛舍要有一定数量和大小的窗户,以保证太阳光线充足和空气流通。房顶有一定厚度,隔热保温性能好。舍内各种设施的安置应科学合理,以利于肉牛生长。

基本结构:

1.地基与墙体 基深8-100厘米,砖墙厚24厘米,双坡式牛舍脊高4.0--5.0米,前后檐高L0--3.5 米。牛舍内墙的下部没墙围,防止水气渗入墙体,提高墙的坚固性、保温性。

2.门窗 门高2.1-2.2米,宽2--2.5米。门一般设成双开门,也可设上下翻卷门。封闭式的窗应 大一些,高1.5米,宽1.5米,窗台高距地面1.2米为宜。

3.屋顶 最常用的是双坡式屋顶。这种形式的屋顶可适用于较大跨度的牛舍,可用于各种规模的各类牛群。这种屋顶既经济,保温性又好,而且容易施工修建。

4. 场地面积 肉牛生产,牛场管理,职工生活及其他附属建筑等需要一定场地、空间。牛场大小可根据 每头牛所需面积、结合长远规划计算出来。牛舍及其他房舍的面积为场地总面积的15%一20%。由于牛体大 小、生产目的、饲养方式等不同,每头牛占用的牛舍面积也不一样。肥育牛每头所需面积为1.6-4.6平方米 .通栏肥育牛舍有垫草的每头牛占

2.3-4.6平方米,有隔栏的每头牛占1.6--2.O平方米。

5.牛床和饲槽 肉牛场多为群饲通槽喂养。牛床一般要求是长1.6-1.8米,宽1.0-1.2米。牛床坡度为1.5%,牛槽端位置高。饲槽设在牛床前面,以固定式水泥槽最适用,其上宽0.6一O.8米,底宽 0.35-0.40米,呈弧形,楕内缘高0.35米(靠牛床一侧),外缘高0.6--0.8米(靠走道一侧)。为操作简便, 节约劳力,应建高通道,低槽位的道槽合一式为好。即槽外缘和通道在一个水平面上。

【养牛大户创业故事】

6.通道和粪尿沟 对头式饲养的双列牛舍,中间通道宽1.4--1.8米。通宽度应以送料车能通过为原 则。若建道槽合一式,道宽3米为宜(含料槽宽)。粪尿沟宽应以常规铁锨正常推行宽度为易,宽0.25-0.3 米,深0.15一O.3米,倾斜度1:50-1:100。

原文转自:/channel/niu

建牛场遵循的原则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牛奶消费的迅速增加,奶牛生产形势看好,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养奶牛作为投资创收的方向。但基于奶牛生产的特点,笔者提醒准备养奶牛的场(户),为确保获得良好的收益,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选购奶牛要重质量,轻价格

如果有两头牛,甲牛年产奶3000千克,价格4000元,乙牛年产奶5000千克,价格6000元,养哪头牛更合算呢?当然是乙牛。因为,按目前牛奶市场价格2.00~2.40元/千克计算,乙牛每年多创的利润远不止2000元,更何况奶牛利用年限有8~10年之久呢!再有,高产牛的后代往往比低产牛的后代优秀。

为确保所购奶牛的质量,建议最好到大型规范化奶牛场购买。因为那里有规范的繁育体系,母牛质量好,腹内胎儿质量也很可靠,而散户饲养的奶牛胎儿质量往往没有保证

2 建牛舍宜简,设备要先进

养奶牛成本高,投资大,生产者要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以发挥最好的效果。由于奶牛适应能力强,在0℃~20℃都是奶牛生产适宜的温度,且有“怕热不怕冷”的特性,只有在温度低于-10℃时其产奶能力才明显下降。因此,奶牛舍应以防暑为主。在冬季气温

不太低的地区,只要有顶棚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简易牛舍就可以了。

然而,挤奶设备、消毒奶加工设备应尽量配套,且尽可能选质量好的。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些,但使用起来经济。如机器挤奶与手工挤奶相比,不仅节省劳力,工作效率高,而且所挤的牛奶卫生质量好。一中小型挤奶机成本在几千元,这也只相当于节省一名挤奶工一年的工资。性能优良的挤奶机,使用时间长,又有利于保障牛的健康,虽然买时贵,但回报率高。

当前我国人民饮用的牛奶多数为消毒奶。消毒奶的加工方法简单,但增值明显。目前,乳品加工厂收奶价格大都在1.80~2.00元/千克,而消毒奶为2.40~3.20元/千克。因此,将鲜奶加工成消毒奶直接供应用户,要比多养几头牛,后将奶送到乳品厂会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一点对中小型养牛者更重要

3 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适度规模

养奶牛的效益主要是通过牛奶销售来实现,牛奶市场是决定奶牛生产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城市牛奶需求潜力大,但城郊奶牛发展基础较好;农村市场潜力大,但目前农民消费量尚低。因此,无论在何处建奶牛场,都需要开拓市场。要掌握奶牛生产的规律,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投资者认真研究牛奶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发展潜力,且忌盲目跟风,盲目上马,也不应急于求成,一味求大。有的地方曾出现过因为奶牛过剩,养牛者将牛奶倒掉,将奶牛杀掉卖肉的悲剧,教训是深刻的。采取“鸡生蛋,蛋孵鸡”的方法才最稳妥。山东省昌邑市一农民养奶牛致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该农民养奶牛是从1997年春天开始。当时,他观察到,虽然当地的经济发展较好,但尚未有饲养奶牛者。他认为这时发展奶牛时机较好,但又没有十分的把握。于是,他先出资1.5万元从青岛购回2头奶牛试养,1头为泌乳牛,1头为育成牛。果然,一切发展顺利,牛奶销售顺畅。第二年,不仅收回投资,且2头牛分别产下一犊。目前,已发展到产奶牛3头、后备牛2头的规模,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同样是养2头牛,这种组合也是最恰当的,泌乳不仅可补偿育成牛的饲养费用,更重要的是为以后扩大生产规模,打开了牛奶销路。

我国的奶牛生产是一项朝阳产业,面临获取高额利润的机遇,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投资者本着以上的建场原则,稳步发展,定会有较好的回报!

附:

(1)门窗

门:泌乳牛门宽1.8~2.0米,门高2.0~2.2米; 犊牛门宽1.4~1.6米,门高2.0~

2.2米。

窗:窗户面积与舍内地面面积之比,成牛1∶12,小牛1∶10~14。一般窗户宽1.5~2米,高2.2~2.4米,窗台距地面1.2米。

(2)牛床

泌乳牛(1.65~1.85)米×(1.10~1.20)米,围产期牛(1.80~2.00)米×(1.20~1.25)米,青年母牛(1.50~1.60)米×1.10米,育成牛(1.60~1.70)米×1.00米,犊牛1.20米×0.90米。牛床地面建设要清洁平整、干燥,夏不积水、冬不结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829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