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标准是什么

| 安全师考试 |

【www.guakaob.com--安全师考试】

篇一 工作标准是什么
好工作的标准是什么

  跳槽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究竟什么样的工作算是好工作呢?或许是遇到好的团队、拥有好的发展机遇及未来,但在当下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一份好的工作,必须有让人有足够安全感的薪水,不过,你知道好工作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工作才是一份好工作?

  年末将至,职场开始骚动,为了来年有一份更好的工作,不少人开始关注招聘信息,准备寻觅下家。跳槽也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那究竟什么样的工作算是好工作呢?对不同的人而言,或许答案是完全不同的,但对于好工作的标准,却有以下八条共性。

  好工作标准一:工作有未来

  这个未来不仅仅是公司的发展未来,更多的是自己在这个岗位,感觉到“有未来”、“有希望”,或者是借助这个平台,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未来”。这种未来感,甚至比薪酬待遇更加重要。

  我们在投递简历时,是否已经将这份简历和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未来挂钩了呢?这个未来的场景越清晰,你的简历质量会越有针对性,这就是“职业规划”的形象体现。那么,再看一下这家公司能提供给你的岗位机会,它们真的能在某些方面,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如何找到一份“好未来”的工作,答案在于这个可能实现未来的职位,到底和你真正最想要的那个未来,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如果,你无法肯定,说明它或许还不是一份“更好的工作”。

  好工作标准二:薪资满意

  工资对很多人意味着全部的收入,我们必须在作出决定前考虑清楚这部分养家糊口的钱对自己当前到底有多重要。

  满意不是用高或低来衡量,而是你认为自己值这份钱,如果感觉不值得,那么一是要求加薪,二是找更高薪酬的企业和岗位。如果雇员如同商品,工资如同价格的话,那么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的,有时候会溢价,有时候会折价。在折价的时候,你肯定会觉得不满意、不合理,自己怎么能拿那么点薪水呢?这个时候,说明它或许还不是一份“更好的工作”。

  好工作标准三:拥有归属感

  是否有很多次,当你参加一家公司的面试,刚跨入公司的大门时,你就能明显感觉到你是否属于那里。这些“感觉”或许是由于公司的装潢、员工的年龄层次、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言谈举止等等传达给你的信息,无论如何你都不能忽视这一点,相信你的直觉!

  这些“感觉”就是一个企业集体价值观的外在展现。若是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明确的目标,成员间能良好地沟通并很快达成共识,互相支持,并且都能获得归属感。

  好工作标准四:具备挑战性

  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寻找自己能完全把握得住的工作,这让自己感觉更安全、更有把握获得,也更容易胜任。但是这样的工作在3个月以后就会让你厌烦不已,变得无所事事。

  如果一份工作不能让你长期感受到挑战,那么你将很快失去兴趣和斗志,进而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或想着跳槽。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将会让你充满斗志和活力,让你始终能够追求卓越和力求上进。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才能够让你成长和发展。

  好工作标准五:发展机遇不错

  发展机遇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也许是行业潜力、市场情况、国家政策、公司规模,也可能是晋升空间、学习机会,等等。但无论如何,你必须尽量周全地考虑每一个方面,并有所取舍。

  至于公司的性质和规模并非绝对,大公司有完善的培训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小公司也能让你更快掌握管理者的工作(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你只能诚实地根据自己的想法作出取舍。并且,你必须保证这份工作将会是你下一份工作最好的通行证,这或许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好工作标准六:好伙计,好团队

  “好团队“要比”好岗位“更难遇见。一个企业中还有称得上”好“的团队,那么,它还有希望;如果连一个优秀的团队都挑不出来,那么,这是步入要死的节奏了,不要等树倒猢狲散的时候才去跳槽,提前就准备吧!

  一个”好的工作“机会,一定是能给你加入一个优秀团队的机会,那里的人能够支持你进步,你的加入也能够提升团队的价值;否则,还是不要去选择它。”做什么不重要,和谁一起做,才更重要!“

  好工作标准七:拥有成就感

  无论这是第几份工作,离开的时候尽量是”功成名就“,而不是”灰溜溜“,这就是让自己的每一步,都有一个”成功性“的结点,善始善终,才有刷存在感的可能。如果这个岗位,有你没你,一个样,那只能说,这段时间里,你等于没存在过。这也恰恰是挫败感存在的原因,因为难道一点”成功“的经历都没有吗?

  一份”好的工作“会让你的成就感爆棚。

  好工作标准八:拥有安全感

  拥有好团队、好的发展机遇以及未来感的前提是这份工作令你有足够的安全感。

  一个好工作能帮助你抵抗风险社会,带给你安全感,保证你能够投入到工作中,而且时刻让你了解公司在往哪里去,公司目标是否和自己的目标一致,你在这里能获得什么。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当企业遇到危机时,你是否愿意和公司同舟共济。

篇二 工作标准是什么
会计职能有哪些?会计职能的含义是什么?

  2.会计核算的要求

  对会计核算的其他要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从第三十八条至第四十六条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是对《会计法》中有关规定的延伸和扩充,也是对《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各行业会计制度中有关会计核算的共性要求的概括和重申。

  (1)会计核算依据和处理方法。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三十八条规定:“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前后各期相一致。”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要求:

  ①真实性与客观性要求。

  会计核算体现了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求,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其具体要求是,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取得可靠的凭据,进行准确的核算,形成符合质量标准的会计信息。

  ②合法性要求。

  会计核算的合法性要求,即是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在会计核算中不执行规定的处理方法是十分有害的,如折旧应提不提,利息应计不计,财产损失应处理不处理,销售收入应确认不确认,成本费用应列不列、该转不转或不该转的反倒转了等,据此形成的会计信息不仅不能为管理或决策所用,反而会对管理或决策产生严重误导。

  ③一致性要求。

  一致性要求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必须保持稳定,但并不意味着这个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必须自始至终一成不变。企业在对其不同时期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时,要在处理方法上保持一致,这可以增强这个企业的会计指标在纵向上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仍是改善经营管理和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所需要的。在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改善经营管理需要或会计技术发展需要时,企业是可以也允许改变其会计处理的方法的。在发生这种变动时,重要的是必须按照有关法规或会计制度的要求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以便会计信息的使用人了解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变动的影响。

  (2)会计年度。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三十九条重申,各企业的“会计年度自公历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3)记账本位币。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条关于记账本位币的规定,在《会计法》规定的基础上作了扩充:“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收支业务以外国货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4)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构成进行进一步科学分类而确立的会计核算项目。国家统一的行业或企业会计制度,一般都对会计科目以及明细科目的设置、科目名称、主要核算内容和基本业务的核算方法等作出了规定[来源:

  这个“一定的条件”,就是“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和“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财务报表指标汇总和对外统一财务报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警惕只见“可以自行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不见“一定的条件”的倾向。基层企业在自主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中,还应注意本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应能与之相适应,即要使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需要,又能适应对外财务报表编报和会计指标汇总的需要。

  (5)会计资料。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二条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和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不得设置账外账,不得报送虚假财务报表。”这是对《会计法》规定的充实和重申,也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为数不多的强制性规范之一。

  (6)财务报表格式。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三条规定:“各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表格式由财政部统一规定。”这是对《会计法》规定的补充。

  财务报表是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产品。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表采用统一的格式,有利于不同企业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和相互可比,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会计指标的汇总,同时还提供了衡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标准。

  (7)会计记录文字。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六条重申了《企业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记录文字的规定:“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也可以同时使用某种外国文字。”

  3.会计核算的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是从事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时所依据的一般规则和准绳。

  (1)真实性。

  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有用性。

  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4)一致性。

  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这样才便于同一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对企业不同期间的经营管理成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5)可比性。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只有遵循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才可以同本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比较,了解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

  (6)及时性。

  及时行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保证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以免使会计信息失去时效。凡会计期内发生的经济事项,应当在该期内及时登记入账,不得拖至后期,并要做到按时结账,按期编报财务报表,以利决策者使用。

  (7)清晰性。

  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都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能清楚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清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准确清晰,账户对应关系明确,文字摘要清楚,数字金额准确,手续齐备,程序合理,以便信息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内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8)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即收入或费用是否计入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内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该期间的成果、费用是否由该期间负担来确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一种记账基础,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会计模式可以正确地将收入与费用相配合,正确地计算损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篇三 工作标准是什么
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的区别

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的区别

企业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的区别与联系

通讯员 布天文

随着陕西省电力公司依法治企、“四化”管理(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公司系统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面铺开,正逐步构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覆盖全业务、全流程的标准化体系和企业制度体系。目前有大量的管理标准需要制定或将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转化,在实际工作中,还普遍存在规章制度与管理标准界定不清、盲目追求管理标准的数量或转化等现象,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理解,就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供同行参考。

一、有关定义和基本概念

标准: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是标准化活动过程的产物,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区别是,经协商一致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管理标准: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企业的管理事项主要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管理活动所涉及的营销、开发与创新、采购、生产、质量管理、设备与基础设施、测量检验试验、安装交付、服务提供、职业健康、环境、信息以及标准化管理等与技术标准相关联并为技术标准的实现提供支持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主要规定人们在生产活动,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结构、职责权限、过程方法、资源分配等事宜。

规章制度:目前还没有一个很标准的统一的定义,根据《劳动法》第四条规定,可以理解【工作标准是什么】

为企业规章制度概括为由企业有权部门制定的以书面形式表达的并以一定方式公示的非针对个别人与事务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范总称。是企业内部的“法律”,包括了用人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对重复性的管理事项所作的规定,是有关单位和部门制定的要求所属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与行为规范。

单从上述定义和有关概念中,很难区分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但二者之间却有差异,不能等同。

二、主要差异和区别

综合目前各种资料,结合实际应用,对二者之间主要差异简单归纳如下:

1、产生背景的差异:制度是我国通用的一种说法,它来源于古代的法典,制是约束的意思,度是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通常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一种工具,在引入企业管理后,它也有明显的强制性;标准来源于西方,它是作为比较基础采用的一个规范和模型,它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程序,是对活动或其要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定、指南或特性的文件。

2、理论基础的差异:管理标准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需要管理的事项,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四项基本原则,进行协调统一、结构优化和系统化处理后制定的标准,要体现“计划、组织、配备资源、指导与协调、控制”管理的五大要素并形成体系,内容全面和丰富,每个标准都是系统的一个环节;而日常规章制度无一定的原理或原则遵循,即使部分部门的规章制度达到了管理标准那样的整体优势,也只是这些部门管理经验的结果,没有理论指导,不是所有部门所有规章制度的共同取向。

3、可操作性的差异:管理标准运用5W1H(由谁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何时干、何地干、怎么干)方法编写,有定量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要求,容易操作和考核;而一

般规章制度定性多、定量少,大多缺少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工作要求,不便操作和考核。

4、文件格式的差异:管理标准有统一的编写格式和编号,应符合GB/T 1.1要求,内容和编排要按照标准统一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条文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充分体现“简化、统一、协调和优化”的标准化原则;而规章制度没有什么固定格式,大多根据制定部门的习惯来确定,可以是“办法”、“规定”、“细则”等各种形式。

5、审批发布程序的差异:管理标准有统一的审批发布程序,履行严格的审查程序后,由标准化委员会或公认机构统一批准发布,且在其规定的管理事项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规章制度的审批发布一般由制定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批准即可生效执行,部分规章制度需要履行法定程序,由职工代表大会或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6、制(修)订的差异: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有关程序进行,所制定的内容需要协商一致,比较谨慎,标准一旦发布,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有较强的严肃性;而规章制度的制(修)订主要由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对其归口的规章制度进行制(修)订并履行有关审批后即可作为新的规章制度执行或试行,旧的即行作废,严肃性相对较弱。

7、服务对象和系统性的差异:管理标准主要规定与技术标准相关联并为技术标准的实现提供支持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是保证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而对与之有关的管理事项均事先以标准的形式进行固化,其体系构成形式应与相应技术标准协调一致。即“三大标准”浑然一体,有效构成一个系统,其中工作标准是指在执行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中,与操作作业人员的工作岗位的职责、人员技能、工作内容和要求、检查、监督和考核,以及相关记录表格等有关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而规章制度只对具体事务和管理事项进行规定,常常是在管理工作中发生某些偏差后才制定制度,对以后的重复性事项进行预防,相互间联系较少,系统性不强。

8、适用范围的差异:标准具有统一性特点,某一公司系统制定的管理标准适用于系统内

各单位,可以对管理事项进行强制性规定,公司系统各单位均应遵照执行或引用,能有效消除由于不必要的多样化而造成的管理混乱,这也是标准化的一大优势;而规章制度在编写制定之初,也仅是单位内部或者个别部门的工作需要,适用范围有局限性,这一点显而易见。

9、考核事项的差异:严格的讲,管理标准的内容不应包括考核事项,具体考核应在工作标准中体现;规章制度一般均包含相应的检查考核内容,内容相对宽泛和随意。

由此可见,应辩证对待二者关系,发挥合力作用,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有序,保证企业稳定、高效运转。

这是两个本质完全不相同的词语。首先这两个词语跟制度没关系,它不是一个办法,而是一个结果。 技术指标一般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所需要的具体标准值,它是一个值,不是一个手段。比如说要求这个高度达到多少米,精度达到多少,这个多少就是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其实在概念上与管理制度有些相似,因为在制度中往往也存在一些标准。管理标准一般是人事,设备等,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比如设备定期维护是一种管理制度条例,设备要求一尘不染,或者没有刮蹭,这属于管理标准。

这是我国标准化的一些概念,在定义上好像比较清晰,但在实践中很难区分,我一般是按照这种原则区分的:如果不需要协调多个岗位、部门的规制、制度、规范等,都叫工作标准。就是说如果仅仅涉及到一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如何开展、工作要求等,就叫工作标准。其他的,除了技术标准,统统称之为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管理流程、管理制度(比如采购要经过 申请采购--申请批准--提交采购--采购--检验--入库--领料)等一系列的流程

工作标准:具体做每一件事情的标准(比如上面采购流程中,检验要用游标卡尺检查长度,

外径、通径,外观检验等)

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主要指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对于

企业来说,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标准,不仅有技术标准,而且还要有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即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对开发新产品、改善经营管理、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所谓标准,是指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的、相关性征的重复事物,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

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大类。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若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分,标准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以生产过程的地位分,又有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标准等。在标准化工作中,又通常把标准归纳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

企业标准体系构成是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技术标准管物,是说什么东西应该怎么样。

管理标准管人,说什么人应该怎么样。

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的联系与区别【工作标准是什么】

∙ ∙ 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2012年11月06日08:41 来源:国家电网报

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深入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公司系统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一个完整统一、覆盖全业务、全流程的标准化体系和企业制度体系正逐步构建,而且有大量的管理标准需要制定,或将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转化。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作简单分析。

在建设初期,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的并存是必然的。但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推进以及企业精益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各部门对业务流程梳理优化的强化,制度和标准的分工将更加清晰,界定也将更加准确。

规章制度以纲领性、政策性的文件形式,从宏观上统领了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规划,以对职责的模块化规定描述了主要业务或职责的目标、原则、框架、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管

篇四 工作标准是什么
什么是工作标准

篇五 工作标准是什么
企业标准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企业标准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1-04-12 16:03:26

企业标准化的工作内容,应由企业根据本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范围和任务而确定。虽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但按工作的性质划分,一般包括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两个方面。【工作标准是什么】

1.技术业务工作

企业的标准化技术业务工作,是指企业的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主管标准化的企业负责人,组织企业标准化专职机构(或人员)会同企业有关职能部门,运用标准化技术手段,做好企业产品开发,质量管理、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1)企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复审。积极承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任务;有能力的企业应力争参与、承担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2)组织实施标准以及监督检查;

(3)采用国际标准;

(4) 参与新产品开发、产品改进、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中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标准化要求、负责标准化审查、标准化技术服务等;

(5)积极推动产品的三化(系列化、通行化、标准化)、组合化、模块化、成组技术等的应用;

(6)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关的标准化工作;

(7)参与企业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工作等。

2.管理工作

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标准化管理同企业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等其他各项管理一样,是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服务于其他各个管理系统。 (1)企业标准化的管理基础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专业技术性强,政策法规性强,标准化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专业技术和管理实践进行,同时要协商处理各方面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协作完成。因此,企业

标准化人员应具备熟悉国家各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基本素质。

【工作标准是什么】

(2)编制企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计划

编制企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计划是计划管理的中心环节。规划一般要和企业的中期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根据多数企业的实践经验,一般以年度计划为主要形式,对计划项目、工作目标、进度要求、执行部门人员和相应的资金、物质安排均应比较具体、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企业标准化计划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3)企业标准化信息管理与服务

信息在管理科学中的含义是指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性和变化的反映,而不是事物本身。标准化信息是指标准化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有关资料和数据,是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按照实践经验,标准化信息管理及服务应达到以下要求:具有广泛而稳定的收集渠道;对资料进行整理,保持良好的标准时效性;及时并正确掌握与本企业有关的标准信息和资料,尽快传递给企业有关部门;及时收回废止标准;建立标准化信息库,提供快速服务。

(4)企业标准化宣传和培训

企业加强标准化宣传和培训,增强企业领导和职工全员的标准化意识,提高企业标准化人员技术业务素质,对于搞好企业标准化各项工作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企业标准化工作涉及企业各级领导、各类人员和全员性立法、执法的工作,对企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员具有不同的要求,宣传培训应按不同要求开展工作。

——摘自《企业管理人员质量安全知识读本》

标准化工作内容

2009-08-14 9:53 1、什么是标准化

所谓标准化就是已经确定的工作的规则,公司标准化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1)标准就是样板,是所有工作的依据,它将成为生产活动的基础。

2)标准显示了迄今为止所能想到的关于物品的状态及工作的做法中最完善、最优秀的一面。

3)标准也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技能的提高、改善而不断提高的。

根据以上的解释,所谓“标准化”可以说就是遵守更好的工作方法即已确定的标准并将其与改善结合起来的工作。

2、标准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实施细则这两项法规。

3、企业标准化主要任务

(一)贯彻国家的标准化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编制本企业标准化工作计划;

(二)组织制定、修订企业标准;

(三)组织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四)对本企业实施标准的情况,负责监督检查;

(五)参与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中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标准化要求,做好标准化审查;

(六)做好标准化效果的评价与计算,总结标准化工作经验;

(七)统一归口管理各类标准,建立档案,搜集国内外标准化情报资料;

(八)对本企业有关人员进行标准化宣传教育,对本企业有关部门的标准化工作进行指导;

(九)承担上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标准化工作任务。

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标准化的基本目的是使社会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谋求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最佳秩序。

主要写一下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转载: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计划为依据,制定计划总是在个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 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 3.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日期

篇六 工作标准是什么
会议服务工作标准是什么

【工作标准是什么】

会议服务工作标准是什么?

明阳天下会议服务公司是一流的服务公司,遵循下列的会议服务标准:

一、会前服务

1.根据会议主办单位的要求,明确会议服务要求,并提前落实会议场所及会议主席台、发言席、话筒、签到席、横幅(会标)、背景音乐、鲜花、水果、香烟摆放等,并提前检查音响、话筒等设备及会议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

2.做好会场卫生工作,整理打扫桌面、抽屉、座椅、地面、门窗等,检查会议用品等物品的配备情况。

3.在会场入口醒目位置安放会议指示牌,室内座位牌摆放整齐。

4.会议服务人员应提前1小时进入会场,检查会场整体效果,对会场人数、台型及要求进行最后确认,也可根据会议方要求现场改动。会议方现场布置提出合理改动要求时,服务人员要积极主动配合。

5.备好茶水,打开音响,播放轻音乐。打开照明灯及通道门,做好引导工作。

二、会中服务

1.会议服务人员在与会人员入场前,以亲切的微笑、饱满的姿态在门口站立迎候,并说“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好”或“欢迎光临”等文明用语。

2.对已入座的宾客,及时做好茶水服务,服务员左手拿手壶,侧

身在前,进入两张坐椅间,腰略弯曲,用右手小指和无名指夹起杯盖,然后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拿起杯把,将茶杯端起,转到客人身后续水,盖上杯盖后将茶杯放回原位置。茶水量一般控制在八分为宜。服务中,动作要轻盈,不要挡住参会者的视线。

3.会议开始时,服务员要站在会场的后面或侧面注意观察全场并及时提供服务,如果宾客表示会议期间不用服务时,服务员要在会场外面值班,以备客人需要。会议场内15分钟应视一遍。

4.会议中原则上每15-20分钟添加茶水一次,烟缸内不得超过三个烟蒂,特殊情况按客人要求服务。

5.根据会议要求,进行灯光调节,确保灯光达到会议要求;根据会议需要主动提供话筒传递服务。

6.会议过程中,服务员要精神集中,注意观察参会人员有无服务要求,要保证会场安静,注意室内温度,合理调节空调。

7.会议中间休息,要尽快整理会场(如:台椅、桌面等),添补和更换各种用品(如:盖杯/茶叶、水杯/矿水、纸等)。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会议服务公司,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七 工作标准是什么
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

一、标准与标准化的涵义

标准是指为取得全面的最佳效果,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特征的重复事物和概念,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

标准化则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过程。

标准是标准化活动过程的成果,标准化是标准从制订一实施一修订一再实施„„的活动过程。

为此,《ISO/IEC指南2 标准化与相关活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对标准与标准化分别给予了科学的定义。

【工作标准是什么】

“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准则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和效益。”

“标准化是对实际与潜在的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在预定的领域内获取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 注:1.实际上,标准化活动由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所构成。

注:2.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便于技术协作。消除贸易壁垒。

二、标准化工作内容与要求

依据标准化的对象,“物”、“事”或“人”、一般分成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类。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物”制定的技术准则。这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俸解决方案。它的对象既可以是“有形”的物(如产品、材料、工具),也可以是无形的“物”(如程序、方法、符号、图形)。

管理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它的对象是管理技术事项,即“事”。它为合理的组织、利用和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相互关系,以及行政和经济管理机构行使其计划、监督、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而制定的准则。它是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手段。

工作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它的对象是“人”的工作、作业、操作或服务程序和方法。由于工作标准是“人”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质量基本依据,目前主要由企事业自行制订,它包括管理、操作和服务岗位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内容与要求、工作质量考核等方面的标准。体现了某一工作岗位上相应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当然,在企业标准体系中技术标准是企业标准体系的主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满足人们正常进行社会活动与生产活动的需要,标准化的对象与范围越来越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由物、事、人发展到“实体”,即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包括活动、过程、产品、组织、体系与人及其任何组合,这就与质量的对象一致了。

标准化工作是科学管理的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技术进步,改进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独立的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

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其基本任务是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检查。

一般来说,企业标准化应该着重依次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①认真实施标准.生产或提供能不断满足社会需要和用户要求的价廉物美产品,即优质产品。

②以产品质量标准为中心,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参见下图)。

③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建立一个包括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其结构如下。

三、推行标准化工作的五项原则

在推行标准化工作中,一般应遵循下列五项原则。

(l)权威性原则。要明确规定以“标”为“法”,在企业内应该有专门的部门监督检查并与经济责任制紧密挂钩。

(2)群众性原则。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领导地依靠广大职工来制定和执行标准。

(3)科学性原则。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例如价值工程、运筹学、工业工程等),使制定的标准有科学依据。

(4)连贯性原则。各部门、各方面的标准要连贯一致,互相配合协调。同时,标准既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长期不修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一般五年修订一次,企业标准一般不超过三年)。修订时也要考虑前后左右标准的协调与一致。

(5)明碉性原则。标准要成文,内容要明确,要求要具体,不宜抽象和模棱两可。

四、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的内在联系

众所周知,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质量管理是贯彻执行标准的保证。加强标准化工作,对于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标准化工作在质量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每个企业,要推行和加强质量管理,就都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基础工作。

质量管理和标准化都是现代的科学管理技术,都要按严格的客观规律和充分的科学依据办事。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说得好,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二个方面”,“一部自行车的前轮和后轮”,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在企业里,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有以下四点。

1.企业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吧,当时他挑选了几个生产能手,反复试验用不同规格的铁锹所完成的工作任务,最后他总结为每锹装量为21.5磅才能每天完成最大工作量。因此,他就设计了8~10种不同规格的铁锹,小锹装重物如铁矿石等,大锹装轻物如炉灰等,但每一锹的装量都是21磅左右,这样,劳动生产率就大为提高。泰勒的这种试验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了标准化的重复选优原理,并首先从拟定标准开始的。其他如作业计划,成本核算等,都是首先制订工时定额标准,通过标准化来进行的。当时,美国的各种企业看到标准化的显著经济效益,对标准化大为重视,事事都追求标准化,标准是企业的法律,使标准化思想牢固地树立在企业的每个职工头脑之中。

发展到现代质量管理后,企业更是强调标准化管理。例如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质上就是企业的全面标准化管理,产品的质量标准即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指标就是企业管理目标在质量方面的具体化和定量化。它为企业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等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靠的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同时也为质量管理提供了目标。原材料、燃料、动力、配套产品、外购件、工艺工装标准等是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它们的标准化,使企业内各分系统之间建立了技术统一性,保证了整个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的功能最佳。至于企业内各种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实施,既是为了确保企业的工作质量,也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标准的顺利实施。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只有当企业的标准化系统处于稳定运行时,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才可能建立和稳定。因为企业标准化在纵向上,把原材料一生产一销售服务的整个质量管理程序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横向上,把计划、技术、生产、物资管理方面工作协调在一起,确保产品质量目标的实现。

在日本,企业标准就是企业的宪法,工人违反标准,就要受到处罚,严重的要被开除出厂。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专家石川馨教授等人根据日本多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教训,明确地提出:企业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首先就要搞好企业标准化。原苏联质量管理专家杜亚尔纽克等人也认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制订的企业标准质量。企业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支柱,没有标准化这个坚实的基础,质量管理大厦是绝对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2.企业标准化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始终

企业标准化和全面质量管理都是全员参加的全过程的全面性区作,它们具有一致的目标。那么,企业标准化是怎样贯穿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的呢?

大家知道,全面质量管理是从产品市场调查、研制、试制、工艺、技术、生产、计划、销售直至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一般人们把这个全过程划分为设计试制、制造、铺助生产和使用四个过程,现把这四个过程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内容与相应的标准化内容以表格形式扼要地列举出来(见下表)。

企业标准化在全面质这面理全过程中的活动情况

从上表中,我们就可知道,两者是多么密切相关并且企业标准化是贯穿于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的。

此外,我们知道,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活动方式就是PDCA四个阶段循环。我们再从PDCA循环上看质量管理是怎样始于标准,又终于标准的(见下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PDCA循环过程实质上就是标准的调查、起草、制订、贯彻、验证和修订的过程,就是从标准着手,又归终于标准的过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质量管理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过程。

3.质量管理的开展使企业标准化更具有科学性

质量管理是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的综合质量管理,它改变了那种办事无标准、无规范,管理和工作不讲科学的主观随意性恶习。它既没有凭经验靠估计的手工业作坊式管理习惯,也没有那种片面强调管理部门垂直分工,各自为政,以分工为分家,缺乏横向协调联系的管理方式,而是一切按科学办事,凭数据说话,实现了科学管理。如全面质量管理中常用到的概率数理统计方法,就是研究在偶然事件中隐蔽着的特性的一门数学学科,运用这种数学方法就可以对生产过程中围绕产品质量的各种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从中找出产品质量变化的规律,从而为产品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的依据,这就有利于标准水平的提高。

4.质量管理已成为标准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1941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质量管理标准《质量管理中统计方法的应用》。到40年代末,国际标准化组织就设立了ISO/TC69《统计方法的应用》技术委员舍,使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5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如法国、日本等都先后积极地开展了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日本应用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数理统计方法标准已达30多项。

60年代后,由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的直接采用,使质量管理标准化活动进入到一个兴旺时期,很快遍及到各地区、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化之中,其内容和种类也不断扩大,不仅有质量管理方面的名词术语符号标准,有统计方法应用的标准,还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非数理统计方法的标准。

1981年ISO又成立了ISO/TC17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迄今已制订发布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可见,目前无论是一个企(事)业单位,还是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都已把质量管理看成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一个必不可少的领域。

5.标准是质量体系文件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应对其质量体系中采用的全部要素编制质量手册、质量计划、程序规范等各种文件。这些文件中绝大多数是企业标准,如产品标准、原材料标准、工艺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等技术标准;物资管理标准、设备管理标准、计量管理标准等企业管理标准;以职工操作(工作)程序为主的企业工作(作业)标准。

对有些不以标准形式编制的质量文件和质量记录,也要首先制定有关标准,以统一编制方法。如质量手册编制规定、质量检验记录、质量成本报告及质量审核报告等文件格式标准。

因此,目前很多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都运用了标准化方法编制,并和有关标准融为一体。

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既有密切相关的一面,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质量管理突出“管理”,重点是放在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质量进行控制方面,管理的范围主要也是在组织内部。而标准化突出“化”,它要求一切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特征的重复事物都要制定标准,并且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化”的范围就不局限在质量管理的范畴,甚至超出组织本身。因此,标准化的工作重点是放在认真制(修)订标准和贯彻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认真进行质量检查检验上,这些区别是质量管理者和标准化工作者应加以注意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势必越来越重要,搞清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积极主动地开展起来,就能使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深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850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