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结构师考试】
【解说】:在两厘米的营养液中,作物的根系不用扎得太深,就能轻松的吸收到营养,氧气也不缺 。相比之前完全泡在营养液中,作物长得好多了。但是调整之后,种果菜类周期短点的行,种生长期长的,还是有沤根的现象。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刚开始只是考虑到要控制营养液的高度,营养液高度我当时控制在两三厘米,果菜类根系长得比较快,另外长得时间比较长。长时间长之后,根系长得比较多了,还会把营养液堵起来。
【解说】:定植孔及管道内液面的高度控制,解决了缺氧的问题,但是根系多,堵塞管道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慢慢根系堵住之后,营养液就回不去了,然后根系呢还会出现烂的问题。
【解说】:刘明池想着,果菜类的不是根多,都堵在那造成发酵腐烂嘛,那能采取个什么措施,让这个通道变得通畅,让营养液循环起来,根不就不烂了吗。顺着这个思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刘明池就试着往管道里加了一块木质的隔板 ,这样不就能够抬高根系吗?可是一实验才发现,根本行不通。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加了一块隔板把根系抬起来,隔板就是一块平板 跟管道下面形成了一个循环。
【解说】:隔板是实心的,直接就把管道给堵死了。管道中的营养液没有办法形成回流,这次试验失败了。看来不仅要让根系抬起来,还得让管道里的营养液流动起来才行。后来,刘明池老师受心脏病人搭支架的启发,就想到了用PVC管。它把一个比较小的塑料管一劈为二, 放进大管里面去 ,还真合适,这不就是一个支架吗。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这是我们的支架,搭了一个弓背把根系托起来了。下面小的管道和大的管道之间呢,形成了一个长距离的小的管道,就使这个营养液,从这头流到那头、最北边去就很顺畅,也解决了根系它堵塞的问题。
【解说】:这个支架,就跟给心脏病人搭的支架一样,解决了堵的问题。这个半拉的塑料管,不需要固定,只要倒扣在管道底部就行。这样,它就和管道底部形成一个半圆的通道,而营养液在大管道中流动时,会自然的渗入到小管道中,就能保证营养液顺利通过。根长得再多再长,管道也不会被堵住了。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加弓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根系托起来,托起来以后大部分的根系不会跑到最深的地方。另外它也不会堵,这样放你看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空间。看见了这个小管道了吗?这样它不会堵,管中管、我们人造了一根管子在里面。
【解说】:有了这管中管,营养液就能够顺畅地流动起来。流水不蠹,户枢不腐 ,水流动起来了,水中的溶氧含量提高了,根就不容易腐烂了。后来,刘老师还发现,这个支架的高度也得有讲究,要低于营养液1~2厘米,也就是要完全没在营养液中。这样才能保证支架上的根系能够够得着营养液。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拖起来之后呢,就是根系基本上都在这个营养液两公分的这样一个情况下,这样就避免了深层次的根系缺氧、烂根的问题。
【主持人】管道里加上支架,营养液循环起来了,烂根的也少了,但又出现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作物的长势不匀,有的长得壮实,有的就长得瘦小。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差异呢?欢迎回来,前面说到管道里搭上了支架,这营养液一循环,烂根的就少了。可是作物长势却出现了差异,有的长得壮,有得长得瘦小。经过仔细观察,刘明池老师发现,原因就出在这管子的长度上。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你看我们这个管道栽培比较长,普通的管道栽培一般做到4~5米,我们可以做到50米~60米左右的长度。
【解说】:这些长长的管道是平行的,营养液在里面本来流动循环的速度就非常缓慢。当营养液从头流到尾时,先吸收到营养液的作物,会吃得又多又饱,当营养液流到后面时,作物能够从营养液中吸收到的营养元素就比较少了。管道中一些根系的碎屑也经常凑热闹,隔三差五就在管道里聚成一堆,挡住营养液的路。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有些脱落的根系和老的根系会随着营养液循环流过来。
【解说】:这是因为果菜的生长周期长,它的根系在一层一层不断长出来的过程中,会逐渐慢慢地老化,就有一些碎根脱落下来。当营养液面深的时候,这脱落的碎根会沉淀在里面,而缓慢流动的营养液循环根本没有办法把它们冲走。时间长了,这些脱落物质就会渗入到支架的小管道里,多少也会影响流动的速度。所以,管道末端的作物就会因为营养供应不上,长得比较瘦小。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管道里的营养液流动得再快一些。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我们发现营养液回流不畅,后来我们就逐渐摸索,让它们在中间回流,两头抬高,形成一个自然的坡度,让两头比中间稍微高出两三公分,形成一个自然的落差让营养液回流的很畅通。
【解说】:让管子有一定的斜坡,有压力,这水流不就能加快一些了吗。而且还有一个好处,脱落的碎根也能被冲走了。可是要让管道倾斜,就得有东西支撑呀。于是,刘明池又在每条管道和地面之间,安装了一些能够支撑管道的铁架子。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我们离地面设计的是三十公分,我们现在的管道离地面就是25公分左右。
【解说】:刘明池每隔一米半就在管道下面安装一个铁架子,只要调节这些支撑架上的螺丝,就能让管道形成一个斜坡,但是这个坡度不大,只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的落差,能让远端的营养液顺畅的回流到营养液池里。有了这个坡度之后,营养液一循环,脱落的碎根就被冲走了。为了不让这些碎根流进回收池里,刘明池还在管道末端加了一个过滤装置。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我们在这个回流的末端加了一个可调节水位高度的一个回流装置,在这个回流装置前我加了一个弯度,这样的话它即能调节营养液的高度,也能把残留的根系挡在外面,保证外面的回流是畅通的。
【解说】:管道离地面高一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调节温度。白天当太阳光出来之后 即使地面温度比较低,管道不直接接触地面,管道温度回升比较快一些。
【采访】:
记者:咱们棚内地面的温度有大概多少?
刘明池:地面温度早上有13 14度的样子,但是它升温比较慢。就是我们太阳光照射它气温升的比较高升的比较快,比如一个小时候就升到 20~25度。这样它的营养液便于吸收空气当中的热量使它温度升的比较快。
【解说】: 管道离开地面对于提升营养液高度有好处,但是到了夏天,气温高的时候,它就不起作用了。为了降低营养液的温度,刘明池在营养液池里加入了一个循环冷水的装置,把营养液的温度降下来。通过给营养液冬季加温,夏季降温,让植物的营养液餐冬暖夏凉,又能解决了吸收氧的问题 ,这西红柿就能长得又高又壮了。管道能够顺利循环了,虽然不烂根了,但是有些根系暴露在空气中,时间长了,容易氧化变老,这样,作物的生长还是多少会受到影响。于是,为了完善配套技术,刘明池又大胆地进行了一种创新,将滴灌技术与管道培结合,在每一颗植物的根部都安装了一个小滴头。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这是我们供液管,这个供液管安了一个滴灌系统 。是让这个植株出来的流量基本上都一致,也防止堵塞。靠一个压力将营养液供给它。
【解说】:用滴头来保证营养液的供给,这样、每一棵作物都能够吸收到相同浓度的营养液,避免了传统管道培中,由于营养液浓度不同造成的植株生长差异。
【采访】
刘明池:我们每棵植株的营养液通过这样的一个液流滴灌给这个根系。
记者:一直这么流吗?
刘明池:我们是间歇式的一个小时三次,大概每次就是十分钟到十五分钟。根据这个温度,温度高的话可能流动时间长一点 。
【解说】:滴头在滴营养液的过程中,使根系经常保持湿润,及时地供给水分营养,可以防止上部根系失水老化,延长根系寿命。这样,即使在不开营养液的时候,果菜也能吸收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为果菜类长季节栽培提供了条件。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你看还有一些白根很新鲜,主要我们就是这个根系的生长状况也反映出管道培它的特性。根系三分之二在水中吸收水份、养份,另外三分之一露在空气当中解决缺氧的问题让它来吸氧。
【解说】:滴头每天把技术员提前配置好的营养液按时传送到每一棵植物的根部,植物吃饱后,多余的营养液就从管道里,弓背型的空间里流回到营养液里,等待着下一次的新旅程。
【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明池:你看我们管道栽培的这个植物,是去年九月份定植的,秧子长了这么长。经过了一个冬季了,我们是为了便于操作让它落秧了,如果不落秧 它可以长到20米左右。
【解说】:“液流式弓背式果菜管道培”是结合我国国情和气候条件,融合多种无土栽培形式的优势,创新开发的适合果菜类蔬菜长季节无土栽培新技术。外观虽与管道水培相似,但是内部结构和循环系统已完全不同,这个系统节水节肥、高产高效,是封闭零排放生态栽培系统。
【主持人】:通过一个支架的改进,给植物根系创造了健康环境,实现了管道水培不能种果菜的难题,既节水节肥、又实现了蔬菜种植的零排放。科技处处展示出神奇的力量。
。上一页 [1] [2]
[农广天地]紫砂壶制作工艺【第一集】
【第一集】紫砂壶的由来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茶受到不分国籍不分肤色的各国人民喜爱,不仅中国茶闻名世界、而且中国茶具除了品茶必备以外,还成为了可供欣赏把玩的艺术品,紫砂壶就是其中的代表,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烈欢迎。
宜兴紫砂陶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里的一枝奇葩,在中国陶瓷历史的长河中,根据对古窑址的发掘,可追溯到北宋中叶,距今约有一千年的历史,她以非常独特的陶艺风格蜚声中外。
大约六百年前,宜兴人偶然发现紫砂泥矿,因为生活的需要,当地人就把这种泥制成各种器皿使用,慢慢的发现这种泥还具有独特的功能,用它制成的茶壶冲泡茶水非常神奇,其壶不仅透气不透水,茶汤醇厚绵长,泥中含有的丰富矿物质还对人体大有裨益,从此紫砂壶成为了宜兴的传统工艺,一直薪传至今。
(部分内容用动画展现)
紫砂壶分为圆器、方器、塑器、筋纹器、花器以及特殊造型壶等。
最常见的是圆器,也称素器,多数紫砂壶都是这种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的曲线组成,紫砂圆器比例谐调、转折圆润,隽永耐看;
方器主要是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方器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整,轮廓线条分明,给人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方器一般大小不同的几块泥片用胶泥沾合而成;
塑器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形装饰的器皿造型的统称。设计塑器造型时,除了要注重表现形象特征外,更要注重表现它的本质,使其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触觉舒适以及安全牢固的原则。紫砂塑器不仅形象生动构图简洁,而且巧妙的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来增强其艺术装饰效果。
筋纹器造型的特点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多以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花瓣以及云水纹为蓝本提练出造型样式,不仅侧视面上有诸多变化,俯视面上的形象更加吸引人。筋纹器造型紫砂壶纹理清晰流畅,口盖严丝合缝,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花器造型千变万化,主要特点是生动活泼,喻意吉祥,以梅花、彩桃等为多。
特殊造型紫砂壶讲究创意独特,天马行空,追求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深受喜爱。
下面我们以最常见的紫砂圆器为例,介绍它的制作过程。
二、普通紫砂壶制作过程
1、紫砂泥料加工
(1)机器炼泥
紫砂矿开采出来的矿石一般分为三种颜色,即紫泥矿石、红泥矿石和本山绿泥矿石,粉碎加工成紫砂泥料后经过调和还可以生成其他颜色,于是我们会在成品紫砂壶身上看到更多的颜色搭配。加工泥料分为机器加工和手工操作,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机器加工泥料程序。
将紫砂矿石添入碎石机进行捣碎加工,在碎料的同时机器会自动加入适量的水,制成粗坯后还要进入真空炼泥机进一步加工,这个步骤是为了把泥料中的空气进一步挤掉,让泥料密度更大,从真空炼泥机出来的块状泥料每块约重五公斤,用塑料袋包装后贮存,这个泥料就可以直接使用,这就是机器炼泥的全过程。
(2)手工炼泥
紫砂艺人更喜欢的是手工炼泥,因为手工炼出的泥料更加细腻更加方便使用,炼泥使用的主要工具有镰刀、榔头、筛子等。
首先将泥料碾碎然后过筛,筛网一般使用40目、60目和80目三种。
把碎泥料倒入筛中,一边轻轻摇晃一边用手拍打筛帮,落下很细的紫砂土就是合格的原料,然后进行加水调和,先将水倒好,然后再把紫砂土倒进去,倒土时不能倒的太快,倒入后不能马上搅拌,要让土慢慢全部渗入水中后再进行搅拌,这样做的原因是避免泥料中产生过多气泡影响使用效果。
制作一把普通的紫砂壶大约需要一公斤泥料,紫砂土加适量的水进行调合,调合泥料时要充分,反复搅动数次,一公斤紫砂土大概需要0.5公斤水来进行调和,不过水的多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紫砂壶制作所需要泥的硬度也稍有差异,如果不小心水放多了,泥和稀了也没关系,多放置两天再使用也是一样的。
调和后的泥料分块儿盛出来放到木板上晾干,一般晾一天左右,以泥料不沾手为宜。
晾干后的泥块需要进行锤炼方可使用,先将泥块放到木案上,用竖锤自上向下击打二十次左右,为的是把泥块合到一起,然后用镰刀切割边缘处,重新堆积到一起,用横锤先把四面向中间反复击打将泥料挤紧,然后自上向下横锤反复击打泥料50次以上,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泥料中的分子挤紧,把里面的空气全部挤出来,直到把泥料锤熟为止。
最后把锤熟的泥料整理成长方形,用塑料袋包裹,挤掉袋中的空气,系紧袋口,防止泥料变干,然后搬到阴凉处保存,一般存放二到三个月才能使用,这个过程叫醒土也叫养土,为的是让泥料充分腐化,时间越长越好。
至此,紫砂泥料的加工过程就全部完成了。
2、紫砂壶制作
(1)紫砂壶制作工具
紫砂壶属于传统手工艺,所以其制作工具非常复杂,而且大多是手工制造的,材质有木材、牛角、塑料等,最常用的也要有二十几种,分别是木搭子、木拍子、竹拍子、尖刀、旁皮刀、矩车、蓖子、勒子、铜管、明针、挖嘴刀、矩底、独个、转盘、虚砣、木鸡子、顶柱、盖座、毛笔、印章等。
(2)设计壶样
一件紫砂壶需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设计壶样时首先要有一个大致的艺术构思,然后画出壶样草图,既要有艺术想象力还要考虑到茶壶的实用性,包括壶身高度、壶把壶嘴样式与壶身的协调性等。
壶身、壶嘴、壶盖、壶把等各个部件要与整体比例协调,更要注重高难技巧的细部刻划,紫砂壶不同于其它艺术品,不仅要有观赏价值,由于壶必须拿来使用,所以还要握拿舒适,壶嘴出水通畅,容量规格要适合地域、民族饮茶习惯,同时什么造型的紫砂壶适合泡制什么茶也是有讲究的。考虑到这些细节后,就可以尽情发挥艺术构思与想像了。
(3)紫砂壶结构
一把紫砂壶由多个部件组成,首先上面的叫点子,点子下面拱起的部分叫壶盖;下面一层叫满片,它的作用是撑起壶盖并在上面沾牢子口,壶盖成型后,要把满片按照事先刻好的印迹把中间部分挑掉;壶身上面的部分叫盖片,作用是撑住壶身,成型后也会从印迹处挑掉,这个过程也叫开壶口;下面是壶身,左面是壶嘴右面是壶把;再下面是底片也就是壶底是无孔的,最后一片叫壶底座,可以有孔,因为壶身完成后只会留下一圈当底座,中间部分会挑掉。
(4)紫砂壶制作
壶身:首先制作壶身,取一块紫砂泥料,按所做壶的大小决定泥料的多少,用旁皮刀切下一个泥条,用木搭子用力拍打泥料,木搭子分为圆面和方面,先后用侧面再用方面反复拍打,将泥料拍成约0.5至1厘米厚,壶的大小决定了壶身的厚度,大壶适当加厚。拍打结束后再用泥千子把泥片刮平刮光,把泥片拍打平整后,再用尺子配合矩车将泥条裁量好,把四周多余的泥料用旁皮刀切掉,使泥料呈长方形,然后将泥片立起来卷成筒状放到一边。
底片盖片:再切下两块泥料分别做底片和盖片,底片也就是壶底,取一块泥料用木搭子侧面拍成扁圆形,再用方面拍打平整,在拍的过程中左手要不停转动泥片,这样泥片才能把泥片打得厚薄均匀,泥片打好后放在转盘上,再把矩底放在泥片的中心处,然后用矩车将泥片划成圆形,矩车的作用和用法与圆规是一样的,矩底的作用是顶住矩车的尖头,避免在泥片上扎出洞,再用旁皮刀把泥片刮光刮挺。
盖片就是盖在壶身上面的圆片,它的作用是撑住壶身,在壶的其他部位都做好后再把它取出,盖片的做法跟底片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它的中间有孔。
围片:再取一个稍大些的泥块拍打成圆形,这个泥片叫围片,围片要比底片满片稍厚一些大一些,在整个做壶过程中就放在壶的下面,它的作用是限定最终成壶的大小,它的直径相当于壶身的直径,围片做多大壶就多大。拍好的围片用矩车旋成需要大小,一面点上一些水,翻过来沾在转盘上,用木拍子轻轻拍打沾牢,壶身泥片就围在它的四周。
把长方形的泥条围在围片上,注意泥片要直立不能倾斜,围好后用旁皮刀在泥片相交处切开,这个切口必须是斜的,把里外两片切掉的泥片拿下来,用毛笔蘸水刷在接口处,把它沾牢,用旁皮刀把接口处压紧刮平,由于运刀方向不同,内侧压紧刮平就不能用旁皮刀了,得用专业工具竹拍子来完成这个任务。
然后在接口处用刀扎个小洞做个记号,这里是安壶嘴的地方。
接下来的步骤叫做打身筒,就是左手垫在泥片内侧,右手用木拍子用力拍打泥片,要一边旋转一边拍打,慢慢在泥片上部打成一个向内的弧度,想让壶身弧度均匀美观很不容易,要反复拍打较长时间。拍打过程中要不时用底片比对一下,掌握大小,打身筒是紫砂壶所特有的制作工艺。
拍好后的身筒边缘处用旁皮刀切齐,切口要有一个坡度,外侧大里侧小,以便能够托住底片。
在切好的围片斜坡处涂上事先和好的脂泥,把底片沾上去,用旁皮刀刮掉多余的脂泥,并把底片压牢,再用竹拍子把壶身和底片挤紧,这个过程也叫“赶身筒”。把壶身翻过来,用竹拍子把里的多余的脂泥也刮掉,这样壶的底部基本制作完成。
所谓脂泥,就是稀释后的紫砂泥,它有很好的粘性,可以把紫砂壶的各个部件牢牢的沾在一起。
然后开始打壶身的上半部分,拍打的方法基本一致,只是根据设计要求不同,最终成型的弧度有所区别,有上大下小,有下小上大,也有上下一样大的。打好上部身筒后也要切出边缘的斜坡,抹上脂泥,沾上满片,用竹拍子修整整个壶身。
下面的紫砂壶制作工艺工序叫背身筒,就是用蓖只把壶身刮光,这个过程也叫整型。
底座和壶口:接下来要做壶底座和壶口,先做好两个泥片,用矩车旋好大小,然后在边缘0.5cm处再用矩车旋一圈,划出一道印迹,这两个泥片不必考虑中间有没有孔
壶嘴和壶把:切下一块泥料,用手搓成条状,搓的过程中掌握好力度,要搓成一头细一头粗的样子,搓好后切掉两头多余的部分,再用木拍子整形,整形完毕后左手按住泥条,右手用挖嘴刀开始通壶嘴,对准位置后左手松开,右手带着泥条在桌面上滚动,壶嘴渐渐变大,具体的大小根据壶的大小灵活掌握。
再取一块泥料搓成条状,也是一头粗一头细,搓好后切去两头多余部分,用木拍子整形,然后手工压成壶把形状。
然后是钻孔安装壶嘴壶把,首先在记号处用铜管钻孔,一般是钻七个孔,大壶相应多一些,在壶嘴处涂上脂泥,拿一把标尺放在壶上面,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把壶嘴壶把对齐成一条直线,另外是提示安装高度,壶嘴壶把的高度不能超过壶身的高度。注意壶嘴壶把与壶身接触的地方要切成凹状,与壶身的弧度相匹配,这样才会沾的牢固,不易掉下来。
[农广天地]紫砂壶制作工艺【第一集】
农村房屋建设选址实用知识
我国已经推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制度,要求在建设前,必须对已有的地质灾害体和建设中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预先评估,并提出防治措施。但是,在广大农村这一制度尚未全面推行。在农村建房选址中,应该特别注意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当存在这些灾害隐患时,一般应采取避让的方式另选新址,否则,应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
1、地形因素
新选场址首先应选择具有一定高位的平缓平地。尽可能避开江、河、湖(水库)、沟切割的陡坡。但是,在山区,新址不得不选择在靠山,或沿江地带,应该察看后山的地形。
当后山斜坡为圈椅状地形时,通常是古老滑坡分布区。
当形成类似“大肚子”的凸起地形时,滑坡稳定性差。避免直接坐落在沟谷口。 当新址位于沟边时,应该设臵在一定高度的斜坡上。位于岸边时,应注意水位高度,避免洪水掏空斜坡形成滑塌等灾害。
2、岩体和土体因素
在工程地质中,一般可以将岩土类型分为基岩、松散堆积体、土体等。基岩大多形成于数千万年以前,稳定性通常较好;松散堆积体成因复杂,如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形成的堆积体稳定性差,切坡或排水等人为扰动后易形成新的滑动;土体可分为黄土、红粘土、残坡积土等多种类型,一般来讲,分布在平缓地带的土体稳定性较好,不会发生严重的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但是,分布在斜坡地带的土体稳定性往往较差,特别是开挖,或在暴雨期间,易产生严重的灾害。
3、地质构造因素
斜坡常发育有岩层,以及各种断层、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将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分离体,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因此,在选址中,应注意观察,构造面的组合和分离体的分布特征。当这种不连续面顺斜坡分布时,岩体稳定性差,最易发生滑坡和崩塌等灾害。
4、降雨和水文因素
降雨往往是触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首要因素。因此,新址位于沟口时,应了解堆积区的形成历史,查看古老或历史泥石流的发生特征;当新址位于沟口边缘或行洪区时,在选址必须详细了解该区的地表汇流条件,注意收集了解历史上的洪水位,或泥位迹印,将新址臵于较高位臵;当新址后部近邻陡坡时,应细心查看斜坡的松散堆积物分布和产生坡面泥石流和滑坡的可能性。
5、植被因素
树林和竹林茂密的斜坡也可能是表层滑坡和泥石流的易发区,这是因为斜坡表层土壤较为疏松,降雨时地表雨水不易渗入到下伏基岩中致使土体饱水所致。因此,所选新址后山植被发育时,应细心察看树木和竹林的形态。成片分布的“马刀树”指示斜坡表层土体处于不稳定的蠕滑状态;或者,分布有东倒西歪的“醉汉林”指示斜坡将发生明显的滑动。
6、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
在新址附近,应调查人为工程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应了解修路、采矿等在沟谷中弃渣的可能诱发的泥石流;了解斜坡后缘堆载或前缘开挖切脚可能诱发的滑坡;了解农业灌溉、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废水排放等加剧滑坡的发生;了解沟谷和斜坡随意堆弃渣土和垃圾的问题。
7、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可以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可以成为人为地质灾害。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 《地质灾害防治
条例》规定,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8、什么是滑坡
指在山坡岩体或土体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一般由降雨、河流冲刷、地震、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近年来,由于斜坡前缘切坡、后缘弃土加载、庄稼灌溉等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比例明显增加。在农村,滑坡也俗称“地滑”、“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滑坡的科学分类非常复杂,国际上将它作为斜坡运动的统称,包括了五大类十三种类型。滑坡的规模小到数立方米,大到十多亿方,滑动距离可达数千米。
9、如何判定滑坡危险性
滑坡临滑前具有许多前兆,通常表现为:
1、滑坡山坡上有明显的裂缝,裂缝在近期不断加长、加宽、增多现象,特别是滑坡后缘出现贯通性弧形张裂缝,并且明显下座时,说明即将发生整体滑坡。
2、滑坡体上出现有不均匀沉陷,局部台阶下座,参差不齐。
3、滑坡体上多处房屋、道路、田坝、水渠出现变形拉裂现象。
4、滑坡体上电杆、烟囱、树木、高塔出现歪斜,说明滑坡有蠕滑。
5、滑坡前缘出现鼓胀变形或挤压脊背。
通常可以从表1.1中初步判定滑坡的危险性。
表1.1滑坡灾害危险性简易判定
10、什么是崩塌
指陡倾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根据运动型式,崩塌包括倾倒,坠落,垮塌等类型。根据岩土体成分,可划分为岩崩和土崩两大类。崩塌的运动速度极快,因此,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崩塌的规模大到数亿方(山崩),小到数十立方厘米(落石),崩落距离可达数千米。
11、如何识别崩塌危险性
崩塌发生在危岩体或危险土体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产生垂直或平行斜坡方向的陡裂缝,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同时,崩塌具有多发性的特点,即发生过崩塌的地方,仍可能再次发生崩塌。
12、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易诱发滑坡、崩塌。
(2)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易诱发滑坡、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能诱发滑坡、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可能诱发滑坡、崩塌。常见的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的人类活动有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的机械震动等。
13、如何判定古(老)滑坡稳定性的判定
山区往往沟谷深切,地形陡峻,地形平坦地段往往由古(老)滑坡体堆积而成。古滑坡通常指一万年前发生的滑坡,滑坡大多趋于稳定,不易发生整体滑坡;老滑坡指大约一万年以来至上千年前发生的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可以从形态、地层结构和变形特征上进行判定(表1.2)。
表1.2 古(老)滑坡识别标志
14、什么是泥石流
农村宅基地简易地质安全防范
近年来,随着我县地质灾害减灾防灾体系的逐渐建立和完善,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但是农村受到地质灾害的危胁越来越重,已成为今后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的重点。
因为住宅选址不当,有的村民用含辛茹苦挣来的钱把房屋建到了不稳定的滑坡体上,建在了易发生崩塌的危岩脚下或者依泥石流沟谷而建,暴雨来时,被地质灾害恶魔吞咽。
一、选址不当的原因
1、地质常识的缺乏。在农村住宅选址过程中,有一种先风水而后地质的作法。有些地方在原本危险的斜坡、沟谷中大兴土木,破坏了山水与人的自然合谐,随意切坡开挖、改变河道、弃土堵沟、修建池塘,人为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引发了地质灾害。同时因为资金的缺乏,造成很多简易防范措施不到位。比如:房前屋后的支撑、排水系统的完善、地平的碾压夯实等。
2、宅基地的流转。建国以后,在中国广大农村,逐步建立起集体土地制度。几十年来,该制度历经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制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为此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对于农村土地问题,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鉴于目前农村集体土地的分田到户,使有些受到地质灾害危胁的农户需要进行异地搬迁时,就存在宅基地
的选址问题。要么没有合适的地方,要么土地所有权人不愿意,或是违反规定漫天要价。
3、选址的随意性。农民建房基本没有统一的规划,选址多数选择在自家的自留地、了承包在或是交通便利的交通附近,哪里“风水好”、地势好就建在哪里。
二、简易地质安全防范
山区农村多数为零星分散建房,目前还难以逐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此只能从地质灾害易发的几项基础条件考虑,来有效规避。
1、避开地质灾害易发的空间地带
要避开汇水面积较大、切割较深的沟口、沟道和两侧沟坡,远离山洪、泥石流的威胁;如果没有可利用的平缓地,则尽量选择山坡坡度小于25度的坡脚建房;要避开宽缓山梁和台地的边缘,以及陡立的河岸等这些坡度骤然由缓变陡的部位,要保持5-10米的安全距离;避开老滑坡遗留的圈椅状地形;尽量避开山体上部为陡崖、中下部为斜坡的地带,宅基地要与山脚至少相距15米,留出缓冲区;避开上部山体裂缝多,岩石破碎的坡脚地带,如坡脚有较多以往的落石,
在岩溶区,要避开溶洞、塌陷坑发育的地段。
2、避开工程活动强烈影响的地段【农村大门口斜坡造型】
不在切坡及填方较高的道路上下边坡附近选址;不要在灌渠或梯田的上下边坡附近建房;在地下开采的矿区,要避开坑道影
响范围;不在矿山的弃土场下方、尾矿库下游的沟道两边建房。
3、房屋后墙与开挖的人工边坡要留出安全距离
斜坡地段遭开挖后,形成圈椅状人工边坡围成的建筑场地,如不采取有效的边坡治理工程,则易遭受滑坡崩塌灾害。
为避免损失,房屋后墙与开挖的人工边坡要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以缓冲滑塌的岩土体的动能。坚硬的土质人工边坡无支护时,切坡面坡度要小于50度,一般安全距离应大于边坡高度的3/4;土质人工边坡切坡高度要小于5米,大于5米时要自上而下分台阶开挖,台阶之间要留出宽度大于1米的平台。强风化岩质人工边坡无支护时,切坡面坡度要小于60度,一般安全距离应大于边坡高度的2/3;岩质人工边坡切坡高度要小于6米,大于6米时要分台阶开挖,台阶之间至少留出1.5米宽的落石平台。当所切边坡上部为土质、下部为岩质的复合坡型时,在土岩接触面处要错台,宽度要大于1米。
4、对切坡体进行工程支护
如果受地形条件限制,切坡坡度和高度过大或留不出足够的缓冲区,则要考虑上工程手段支护,以保障长期居住安全。要克服侥幸心理,支护工程宜早不宜迟,如果等到边坡崩滑后再去治理,则工程难度和费用要大幅增加。
切坡坡度在50度以上、切坡高度3-5米的较松软土质边坡,建议修建浆砌石重力式挡土墙支挡。墙身高度3-4米为宜,墙顶宽0.5米、底宽1.0-1.2米即可。挡土墙的断面一般取直角梯形,墙背
竖直。如果建造在基岩上,可不设基础;如果建造在土层上,要设置基础,基础比墙底宽60公分即可,基础高度50公分。挡土墙每隔10米做一沉降缝;墙后回填砂卵石做反滤;墙体一定要设置排水孔,,排距1.5米,孔距3米即可。
当所切边坡上部为土质、下部为岩质的复合坡型时,可在土岩接触面错台处,修建浆砌石挡土墙。挡土墙和土质边坡高度大于5米的挡土墙,要找专业人员咨询。
5、做好房前屋后、上下边坡坡面截排水工程
农户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可采用片石、空心砖砌筑或水泥砂浆抹面,三面光,建立房前屋后排水系统。
6、管理好坡体上的引供水系统
在房屋所处斜坡上部,尽量不布置引水渠、引水管、塘坝、蓄水池和蓄水塔等供水系统。如果无法避免,则要严加管理,要经常检查清理维护,做好防漏防渗措施,避免引水系统渗漏引发山坡失稳。
7、砍除切坡开口线上方的高大树木
植被虽然对稳定边坡具有很好的作用,但当切坡上部自然斜坡较陡,表层土体松软时,过密过高的乔木反而更易引起表层滑坡,造成更大危害。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树大招风”,树木随狂风摇摆时会加剧根部土体的松动,促进水体的入渗;二是“头重脚轻”,增加人工边坡上部的倾覆力;三是短时间内滞留大量降水,增加坡体的重量和下滑力,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过密过高的乔
木,易使滑坡范围扩大和发生滑动的时间滞后,倒伏倾泻的树干易使房屋受损。因此,建议砍除切坡开口线上部自然斜坡的“危树”。砍除范围5-10米即可,要超出排水沟范围,清理后的空地可种植一些草皮或低矮灌木。
8、开挖的废弃土石方及填土坡的处理
切坡建房,多采取半挖半填方式整地。形成的土石方,一般都用于做填土地基。当废弃的土石方量较大时,不要随意顺坡堆放,尤其是不能堆在梯级房屋上部的斜坡地段,要选择专门的排土场,或在整地、造田、修路等需要填土的工程中加以充分利用。
填土地基要进行工程处理,尤其是梯级削坡建房地段。填土厚度较大且存在填土坡时,在坡脚最好砌筑浆砌石重力式挡土墙,既可稳定边坡,又能减少堆填土方量。填土时,要分层压实或夯实,避免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而损害房屋。控制填土坡的坡度,压实后控制在35度以内为佳,如受场地条件限制,确实需要形成陡坡,则需在坡脚砌筑挡土墙,坡面贴片石墙护坡。房屋地基如利用填土区,建议采用圈梁结构,基础要埋入非填土层。
三、建议
1、转变观念。这里转变观点主要是指农户要转观点。一是要转变选址中地质问题重于风水意识的观念;二是要转变地质灾害防治一次性投资建设重于现在无钱,留下隐患长期投资、冒险的观念;三是要转变侥幸心里、危险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观念。
2、加大培训。今后我们的培训重点要下移。要从对监测人员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第一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
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6、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
(3)滑带岩土体因磨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
(4)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
(5)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6)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7)滑坡前缘出现鼓丘;
(8)房屋倾斜、开裂,出现树木东倒西歪(醉汉林)、马刀树等。
7、哪些人为活动容易引发滑坡?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的人类活动都会引发滑坡。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
(1)开挖坡脚。最常见的是山区丘陵地区农村傍山切坡建房,修建铁路、公路、水库、水渠,开矿等工程建设开挖坡脚,使其失去稳定而下滑。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溢水、漏水,农田灌溉以及其它排放水,使水流渗入坡体,软化了土石,增加了重量,引起滑坡。
(3)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兴建楼房、修建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碴等,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而滑坡。
(4)破坏山坡。在山坡上松土、开荒种植,或者乱砍滥伐,使
水容易渗入坡体而引起滑坡;放炮使山坡上的土石振动、破碎而引起滑坡。
8、如何避免滑坡造成灾害?
避免滑坡灾害,一方面要避开滑坡,另一方面要治理滑坡。 一是在不会产生滑坡的地方活动。比如在建房或活动时,选择地势较平或山体较稳固的地方,避开陡坡和避免开挖坡脚。房子不要靠山脚太近,房后要留出一定的防滑空地。在农村,建议选择地势较平缓的地方集中连片进行规划建房。在工程选址时,尽量避开已有或容易产生滑坡的地方。在工程建设中,不要形成新的不稳定斜坡。
二是在可能会产生滑坡的地方,要经常对周围的情况进行检查(比如看是否出现裂缝,裂缝有没有变化等预兆),尤其在雨季要更加注意。要避免引起滑坡的破坏活动。
三是对已经有滑坡预兆的地方,要时刻注意异常现象,并对滑坡进行监测,选好撤离路线、撤离信号。同时要向当地乡镇或县级国土资源(地矿、矿管部门)报告。在雨季要有人值班监视,出现异常及时发出信号,组织人员和财产转移。一些容易治理的滑坡,要在雨季前进行治理。难以治理的滑坡,人员和财产趁早搬迁是理智的选择。在出现小崩小塌现象时,可能大的滑坡就将发生。这时,千万不能进入滑坡影响区,去清理塌下来的土石、清水沟和抢救财物。
9、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有很多,归纳起来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设物;三是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
(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 在滑坡体外围筑截水沟,在滑坡体上筑排水沟,尽快尽量排出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特别注意水沟不能有渗漏,否则反而有害,可以用水泥沙浆摸底摸面或压盖塑料薄膜。对坡体上的裂缝、空洞,要及时填补。
用肓沟或埋带孔眼的塑料管疏干滑坡体内的地下水。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设物的主要工程措施 削坡减重,可以分成几个台阶;筑挡墙(要预留缝和泄水孔)、埋抗滑桩(有木桩、钢管桩、混凝土桩等);在坡脚填方压脚,注意使地下水能通畅排出。
(3)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的措施有焙烧法和爆破灌浆法。 由于滑坡的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具体采用哪种措施,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常常需要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农村大门口斜坡造型】
10、当遇到正在滑坡时怎么办?
当发生滑坡时,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最佳方向是向两侧跑离,向上和向下跑都很危险。当遇到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
第六章 地质灾害
6.1 地质灾害概述
1. 什么是地质灾害?(掌握)
在自然或人为诱发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2、广义的地质灾害包括:(了解)
地震、火山爆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地面开裂、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热害等。
3、狭义的地质灾害包括:(熟悉)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
6.2 崩塌、滑坡、泥石流
1、什么是崩塌?(掌握)
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也称“山崩”、“坠石”。其中大规模的岩体崩塌也称山崩,小规模的崩塌称坠石。
2、崩塌的诱发因素有哪些?(掌握)
(1)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 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
a采掘矿产。露天采矿场边坡崩塌,采空区地表崩塌。
b道路工程开挖边坡。
c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主要是水的浸润和软化作用。
d堆(弃)渣填土。崩塌体增加了荷载,破坏了坡体稳定。
e强烈的机械震动。机车行进中的震动、工厂机械震动。
3、崩塌的前兆:(掌握)
(1)崩塌体后部出现裂缝;
(2)崩塌体前缘掉块、土体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3)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变形、甚至小面积土石剥落;
(4)岩质崩塌体偶尔发生撕裂摩擦错碎声。
4、什么是滑坡? (掌握)
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
滑动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形成的动力条件(熟悉)
A层面倾角的影响:重力是造成滑坡的根本原因;地震和火山提供了滑坡的动态动力 B滑坡面的形态:原始的山坡内形成一些潜在的滑动面。人工开挖山坡,形成山坡附近的平地,建筑房屋。沿潜在的滑动面发生滑坡,掩埋建筑物。
6、为什么许多大型滑坡往往发生在地震和火山喷发时候?
①滑坡发生在高倾度的层面上
②上覆岩层不仅受到重力作用,在地震和火山喷发时还受到动态力的作用;
③地震和火山喷发能增大上覆岩层的下滑力,导致岩体滑动
7、滑坡的触发因素有哪些?(熟悉)
自然因素:
(1)地震;(2)暴雨、融雪水:连续的降雨和冰雪融化,使土壤饱和,使滑动层面润滑;
(3)各种地表水(渗入);(4)地下水;
人为因素:
(1)坡脚处的下切作用或人为的深开挖工程活动
(2)坡脚处的侧蚀作用或人为的扩展、拓宽场地
(3)坡脚处的冲刷作用或人为的采石、取土、减载
(4)斜坡上的各种自然堆积作用(滑坡、崩塌等)
(5)斜坡上的人为加载作用(建设物、车辆、机械设备、堆碴、堆土等)
(6)人为的动载荷(爆破作业、行车和机器振动等)
8、滑坡为什么出现在夏季多雨的季节(了解)
水进入层面时(特别是松软的岩层)会降低坡面上的摩擦系数,导致岩体发生滑动。
9、滑坡的前兆(掌握)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滑坡地表池塘和水田突然下降或干涸,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滑坡后缘突然出现明显的弧形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滑坡前缘土体突然强烈上隆鼓胀。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
(4)滑坡体运动速度的突然变化
(5)大滑动之前,生物异常。动物惊恐异常,植物枯萎或变斜。
10、崩塌与滑坡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崩塌物堆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零乱;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整体性较好。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滑坡体则很少完全脱离母体,多数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滑动面明显。
(3)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
(4)崩塌堆积体上无裂缝分布;滑坡体上有裂缝分布。
联系:
(1)常常相伴而生。
(2)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
(3)有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农村大门口斜坡造型】
11、什么是泥石流?(掌握)
泥石流是沙石、泥土,岩屑、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或坡面向下运动的特殊洪流。
12、泥石流按其“泥”和“石”的相对比例,可分成三类:(了解)
泥石流分类 固体物质比例 密度范围(吨/米3) 流动性
稀性泥石流 20%-40% 1.3-1.6 强
粘性泥石流 50%-80% 1.8-2.3 弱
过渡性泥石流 40%-50% 1.6-1.8 中等
13、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掌握)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斜坡和沟谷地形、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①孕育泥石流的流域一般地形陡峭,山坡的坡度大于25o,沟床的坡度不小于14o。巨大的相对高差使得地表物质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在外力触发(降雨,冰雪融化,地震等)作用下,发生向下的滑动,形成泥石流。
②泥石流流域的斜坡或沟床上必须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才能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必要的固体物质。
③水不但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决定泥石流流动特性的关键因素。
14、泥石流活动分为几个过程?(掌握)
一个完整的泥石流流域可以分成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泥石流的发生发展过程也相应地分成形成过程、输运过程和堆积过程。
15、泥石流的特点(掌握)
a. 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 b.泥石流密度高,可携带巨大的石块;c.流速快(可达每秒数十米);d.在重力作用下,巨大的势能变成强大的动能,破坏力极大。
16、泥石流的危害方式有几种?(掌握)
a.冲刷 b.淤埋
17、泥石流的前兆:
(1)暴雨或连续降雨时,要提高警惕
(2)河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木
(3)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轻微的振感
(4)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式的声音。
18、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和日本。(掌握)
19、从泥石流产生过程来看,连续的暴雨是造成泥石流的自然原因,而滥砍滥伐森林,造成山体表面水土流失严重,是酿成泥石流灾难的人为原因之一。(掌握)
20、泥石流和滑坡的区别与联系?(熟悉)
泥石流沿着沟床和坡面流动,滑坡沿着山体中的破裂面滑动,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明显区别。但两者运动的能量来源都是重力,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相同之处。
21、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的关系密切(掌握)
(1)都发生在坡地地形,都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一般来说崩塌、滑坡与泥石流发生所具备的坡度条件依次降低
(2)一般来说,崩塌和滑坡体由固态的岩土组成,水的含量较少;泥石流则是固体松散堆积物和水的混合体形成的特殊洪流。
(3)崩塌和滑坡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滑坡、崩塌后可形成泥石流。
(4)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
(5)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都可以由地震、火山、降水以及人的不当活动等因素触发
22、我国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受哪些条件控制?(熟悉)
我国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构造、降水和人类活动等条件的控制。在地形方面,主要分布在山区;在地质方面,主要分布在较软弱或风化严重的岩石地带,且构造活动较活跃的地震带;多与降雨有关,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雨季和暴雨、大暴雨的时候;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较大的地区,如矿区。
23、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两个带上?(了解)
①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②中国东部的山区、低山丘陵和平原的过渡带。
5、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了解)
①危害道路交通;②堵江及溃决洪水;③危害城镇造成人员伤亡;
24、C引发的地质灾害损失几乎与地震灾害损失相当,在地震灾害史上都是极为少见。(了解)
A.1976年唐山7.8级地震 B.1975年海城7.4级地震
C.2008年汶川8.0级地震 D.2013年芦山7.0级地震
25、2008年四川龙门山大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震 (掌握)
A 暴雨、B地震、C、火山爆发 D 崩塌
6.3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
1、地质灾害治理原则是什么?(熟悉)
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2、滑坡体作为建设用地必须注意的问题:(熟悉)
①房屋选址应尽可能避开顺层斜坡;②不可在滑坡前缘随意开挖坡脚;③不得随意在
滑坡后缘堆弃土石;④管理好引排水沟渠和蓄水池塘;⑤注意控制滑坡体上的建筑密度。
3、泥石流堆积区作为建设用地应注意:(熟悉)
a.冲沟内避免堆放垃圾 b.村庄建设避免坐落在沟口
4、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掌握)
5、地质灾害来了怎么办(熟悉)
雨季是地质灾害多发季节,不要再山区地势低平或河谷野营,应选平坦高地露宿。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沿沟跑,应沿与泥石流、滑坡垂直的方向,向沟岸两侧山坡跑
6、崩塌、滑坡的防范措施:(掌握)
崩塌、滑坡发生时,无法继续逃离时,
(1)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
(2)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
(3)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保护头部。
该方法不适用与泥石流!!!
7、泥石流的防范措施(掌握)
①不要在大雨天或在连续阴雨几天当天仍有雨的情况下进入山区沟谷出行旅游。
②当处于泥石流区时,不能沿沟向下或向上跑,而应向两侧山坡上跑,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但注意不要在土质松软、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稳下滑,应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缓的地方。
③不应上树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动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碍,所以上树逃生不可取。
④应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强的掏刷能力及直进性,这些地方很危险。
8、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前主要的预防措施有哪些?(掌握)
①从避免灾害角度,安全选择建设场地:在山区划分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区和安全区,在危险地段设立警示牌,避开在危险区进行工程建设,将危险区内的人员和设施搬至安全地带,建设场地首先应选择平缓平地。尽可能避开江、河、湖(水库)、沟切割的陡坡。实在避不开的,要设立防护工程。建立泥石流预测点,开展监测和预警工作。(会分析图7-34、图7-35) ②采取锚桩和排水等工程措施,增加山体稳定性-增大摩擦系数。(结合图7-38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852656.html
上一篇:大棚糯玉米种植技术视频
下一篇:开一家港式水果热饮店大概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