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教育作文 教育的 【第一篇】:加强道德教育应有的认识

  人类生存在宇宙之间,必须过着社会群体的生活。从广义来说,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群体是我们父母兄弟姐妹,所以儒家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说,可见为维护群体之亲睦,人际的和谐,必须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是判断行为善恶的规律,德性乃人类内心的倾向,而道德的规律是内心倾向的外表。我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反对旧礼教,打倒旧道德,使我国固有道德的信念发生动遥学校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都起到了剧烈的变化。各级学校的课程,大都偏重知识的传授,更由于升学主义挂帅,一般教师的任务也纯粹以教书为本位。这种偏重智育的措施,影响到国民道德的水准。目前社会风气的恶化,社会上暴戾气氛增加,青少年犯罪者日多,犯罪年龄逐渐降低,犯罪方式之多样化及犯罪性质之改变,更造成严重社会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此。我们为拯救这个道德沦亡的危机,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应有的认识与道德观念。然而道德观念是什么,各哲学家的学说颇有不同:乐利主义派以增进人类及快乐为道德的基础,重结果而轻动机。凡行为所得之结果为快乐者即是善,行为所得之结果为苦即是恶;理性主义派注重理性,以道德为最高目标,是根据人类理性所定的规律。道德的观念,应就理性分别善恶,而善恶判断的标准,只重动机而不问结果;完全主义派注重完备的人格,人格价值之实现,即是道德之理想。道德行为具有内外各种因素,在行为未发生前,有动机、欲望的考虑,在行为发生后,就有实际之效果,动机与结果并重。我国当此旧道德观念发生动摇,而新道德观念尚未建立时,为启发学生的道德观念,必须兼采各家之长及恢复我国固有的道德观念。
  根据国内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我国实施道德教育的问题,归纳有下列数点:学者偏重知识与技能之传授,而忽略道德的教育与人格的陶冶,家庭与社会教育未能密切配合,抵消了学校道德教育功能;偏重道德教条之灌输,而忽略道德行为之实践;偏重道德习惯之形成,而忽略了道德认知的启发;德育教材缺乏逻辑的组织,未能配合学生心理发展;偏重传统道德教条之教学,而忽略了法律知识之介绍与法治观念的培养等。上述各点明白指出我国各级学校道德教育问题之所在,也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在保有目前成效之前提下发挥及结合各项影响因素来解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道德教育属于认知的方面,它的目的在于对受教者灌输这方面知识。但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于有了道德知识之后如何去行。亚里士多德说:“德为随智的活动,择善而行的习惯,使受教者知道何者当行,何者不当行。能够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并在相当范围以内,将一切道德的规范组织成一个体系,使受教者从这个体系中,体认个别道德存在理由,并能根据这个体系,对于个别道德情境知道如何表现如何去身体力行。”柏拉图说:“一个人非经过多年的实行,养成习惯,还经过多年的训练,决不懂得善的真意。”总之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道德的智慧”,进而促成“道德的实践”。
  我们必须教导学生具备道德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不懈辅导学生行为规范的实践。
  道德判断能力有一定类型与发展序阶,通常是从无律而他律而臻于自律。良心的自律不是天生的,是经由他津的悉心养护训练而培养出优良的行为习惯,然后再一步一步成熟而发展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所以自律的殿堂,必须经他律的大门与长廊。他律的道德训练是自律的道德教育之始;而自律的道德教育是他律训练之成。两者如果适当地安排,可互补运用,而收相辅相成之宏效。在民主的社会,道德教育绝不可呆滞在权威式的他律控制,这种纯他律式的行为训练,不是民主哲学的道德理想,也无法适应当代剧变的社会。
  海拉克立特说“一切皆变”,我们的《易经》也是讲述变异的。然而须要知道,在变异中有不变者在。道德的本质不变,也就是说道德在观念上永远不变,而在道德的客观内容中是有变化的,在道德价值的总和与它们层面的支配中也有其不同的。今日我们提倡的道德是合乎时代要求的道德,而不是复古道德。道德的本体可以万世不易,但道德的条件是随时代转移的。我们生在20世纪90年代,决不能将1000年或2000年前的道德条件全部应用于今天。如古人割腿疗亲为孝,我们今日决不再赞扬此种蠢事。我们固有道德只能效法古人之意,决不能将古代道德条件全部搬到今日之社会。同时我们提倡的道德是积极的进取的道德,而不是消极的保守的道德。是动的道德,而不是静的道德。我们要教育青少年“天下为公”、“博爱”和“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道德,积极用手脑从事生产,不袖手旁观高谈阔论;全力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不企图一己的享受;具备丰富的同情心、强烈的正义感,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为主张公道,为援助他人,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财产而不惜。这种道德教育才适合时代需要;才可以建设中国成为现代化的国家。
  《大学》云:“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杜威说:“生活即教育”。凡此皆谓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矗家庭教育成功,子弟方能有成;家庭教育失败,子弟虽受高等教育,亦将波折横生,荆棘满途。根据少年辅导院所做的案例调查资料,即充分显示绝大多数的不良青少年,都是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所致,足证家庭教育的重要。我们必须在家庭实施道德教育,从婴儿期开始由家庭生活,如起居饮食及应对进退等等,定一套常规,以养成子弟规律生活习惯和优良生活态度。对于家庭事务,让子弟有充分机会参与,使其了解群居生活中分工合作的需要,并养成义务和责任的观念。同时辅导维持家庭成员间以及家庭与邻里乡亲间的和谐合作关系。更提供正常休闲娱乐活动以调节身心,陶冶性情,怡养身心。父母兄长,要以本身生活行为示范。各级学校、社教机构以及大众传播工具,多办理“亲职教育”,使做父母兄氏者重视道德教育,并且懂得领导子弟,使他们成为中华好公民。
  道德教育的实施,是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整体。品格的修养应从修己做起,然后才影响到他人,教导学生,最后蔚为风气。可是学校里实施道德教育,过去有不正确的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是公民与道德、生活与伦理、德育原理等课程中所必须注意的,与其它科目不发生关系;以为实施道德教育是训导人员的职责,与其他人员无关,所以道德教育的实施未能获致预期成果。今后必须加强辅导沟通,使教育同仁认清道德教育的实施,是全体教职员共同的职责,应该全面配合,在整个课程中的各教学活动中同时进行,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并与智育、体育、群育、美育紧密结合。
  人类生活最理想的规范虽然有赖于道德,然而达到止千至善的道德境界,仍有赖宗教的配合。道德与宗教都是志在保存及发展人类的良心,具有安定社会秩序、劝人向善的功能。政府可以邀请与辅导所有宗教团体,积极而有地参与此项工作。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它的领域比学校、家庭广;它的教育工具,方式比学校、家庭多;它的渗透力、影响力也比学校、家庭强。所以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我们加强道德教育,在社会这个大环节中时间最长,对象最广,范围最大,功能最多,影响最深。应密切配合,全面动员,包括政府社教机构、新闻、杂志、电视、电台、音乐、戏剧等传播事业以及政府、民间各种慈善团体、社会服务团体等,一律依照道德教育目标,秉承国家当前的国策,革新其内容,发挥转移社会风气的力量,推展到全民性、全境性、全时性的教育。各级政府首长、公教人员、民意代表对自己的言行和私生活,尤须力求检点,为民表率。对于发扬道德教育的好人好事,音乐歌曲之创作与传播、电影的拍摄、戏剧的演出、书刊的编印出版、有关活动的举办应加表扬鼓励。同时整肃政治风气,净化经济社会,大量扩增社教机构,关闭淫靡游乐场所,大力推行国民生活规范。
  教育理想的实现,教育方针的贯彻及教育政策之推行,教育事业的成功,有赖健全的教育人员,尤其学校的教师最为重要。所以教师除在就业之前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外,在从业以后应不断辅导、策励,使之不但具备专业知能,更发挥专业精神,其要点:建立超然教育人事制度,培养优良教育风气,加强实施分层负责,鼓励教师研究进修,沟通学校与行政部门人事管道,加强全盘性长期性辅导工作,强化领导功能,建立教育人员在职进修制度,建立教育评鉴制度,宽列经费预算,补助教育人员之研究实验或着作发明,提高教育人员社会地位,解决教育人员困难,提高教育人员待遇与福利,加强辅导考核,表扬鼓励,务使在生活上有安全感,在团体中有归属感,在工作情境中有愉快感,在待遇上有公平感,对本职具有重要感,在工作上有成就感,对校务有参与感,在人格上获得自尊心,积极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和工具,加强道德教育。


【第二篇】:论中国教育

  中国的教育总能用死板来形容。
  为什么说是死板呢?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实施中来寻找答案。
  从古时科举到近代应试教育再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成不变的,都是一纸定人生。
  古时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内容僵硬,造出来的一批一批的所谓的人才,其实都是书呆子。仿佛这是自古天成的一样,中国的教育无论如何风风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纸上的皇帝,没有一点实际才干!可悲的中国教育…
  再来说中国近代的应试教育,这是古科举发展到现代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所有国民都在灵魂深处烙下了应试教育;这个时期,所有的国民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领。这一身非凡的本领是什么呢?是用一刻钟背下一本书,是千千万万份试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无论什么知识都是死记硬背,从来不会去消化,只是单一的储存在脑中;天下万般事,唯有老师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师是错的,大家都还是惟命是从。从来不会去思考什么对与错,只是一味的接受。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众的才华,也只能被这种教育将才华点点抹平,让你成为一个大众化的人。
  应试教育影响了很多代人,直到现在应试教育的概念都还在人门脑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接下来谈的是素质教育。何为素质?以培养学生德、志、体、美、劳为重点,全面发展学生潜能,以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教育学生。这概念说得美仑美奂,但实际呢?
  在学生中最流行这样一句话,‘减负课本少,教辅资料多。减负不减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说素质,笔下是应试。’这句话真是形象啊!
  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到了素质教育,就马上提出“减负”这个概念。刚开始,学生们还欢喜了一阵,可到后来,大家却发现减负其实是形势上的减,实际是在加大我们的负担。课本上的知识变少了,课本变薄了,但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老师要求买的资料越来越多,课桌里早已被书塞满了,课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资料。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减负吗?
  素质教育到底是何种教育啊?有人说这是变了称号的应试教育,对啊,打从一开始那些个教育专家就在那儿挂羊头卖狗肉,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们简直把我们当猴耍。
  我们这一代人,科举早已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无法知道科举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却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批先者,我们明白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这个所谓的精英云集的时代,国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于是便引进了所谓的精英人才教育,在这些这样那样的教育背后,其实还不是那一纸定人生。
  我们还是学生,看着中国的教育之路,虽不如那些老师学者看得透彻明了,但我们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份子,也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学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先贤圣明,学习科学计算,为人生后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础。
  但中国的教育现状着实让我们心忧。我们需要的是一条出路,是一种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这个时代下教育的牺牲品。


【第三篇】:高中议论文范文:教育名牌能撑起一片蓝天

摘要: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到名牌学校里就读,由于政策或生活水平的制约,许多家庭对名牌学校也只是望校兴叹。所以加强教育改革,发展名牌战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应着眼于这个目标,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努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名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当今时代,谁培育和拥有名牌,谁就拥有了巨额财富和无形资产,谁就抢占了行业的制高点。名牌就是质量,名牌就是效益,名牌就是竞争力,名牌就是生命力。得名牌者得天下,已成为人们不争的实事。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品牌创新、教育科学发展观、打造和实施教育名牌战略已成为教育管理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名牌的战略意义日见凸显,它是一只无形的手臂,支撑起了教育的一片蓝天。
  这是一个自主创新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名牌并产生名牌的时代。笔者认为:中国学校正值打造品牌的最佳时机。长期以来,“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只见数量,不见质量,曾一度困扰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随着中国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竞争已经由简单的量的竞争转变为质的竞争,已经实现由肢体型学校向头脑型学校过度。作为头脑型学校的发展,就一定得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在当前教育资源高度趋同、教育供求开始逆转的情况下,品牌是学校成功的最大法宝!一所学校,不论它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不论它有多么精深的文化积淀,也不论它的规模有多么的宏大,但是如果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没有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和办学模式,那么只不过是"山高无水,水深无龙"而已。国家十一五教育规划中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中国已进入教育的大众化时代。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国教育开始实现机制的战略性转移,形成了教育办学的多元化格局。特别是公助民办,个人办学等形式的应运而生,使中国教育展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昂首跨入了教育的大众化时代。
  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观念的大转变,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精神上的焦渴也凸显了出来,特别是能让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渴求,已作为天下父母优先考虑的头等大事。“知识改变命运,技术决定人生”已成为天下父母的共识,每个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刚出生就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于是对教育开始挑剔,在对子女教育的选择上,视野转向了办学质量比较高的学校,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的资质,能实现孩子全面发展的品牌学校。一时间,打造品牌,名牌战略,品牌得宠,充斥整个中国教育的市场。然而何为品牌,如何打造名牌?笔者有自己的拙见: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历史的必然,它有公益性和产业属性的双重特点,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在这种社会现象里,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有它的两面性(反面性和正面性),我们打造教育的品牌就是要把它的正面性挖掘出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牌有点经济学的味道,带有市场化行为。说它有市场化行为,就是说打造教育品牌不但要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和商业活动手段,更要借鉴媒体活动和媒体运作手段。学校品牌战略,是一种教育产业化战略,它的核心是教育的产业化竞争,其核心的竞争力就是育人成果,这种育人的成果不单是指升学率的指数,还设计到教育品牌的核心即教育价值观问题。笔者认为:学校所有的一切建设和追求都是服务于教育价值观这个核心和灵魂的。育人或者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它应该是教育品牌根本的标识。但是育人又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评量工作,很难在短期内实施考量。所以教育部门考评学校最直接最方便的评价就是办学条件和升学率。一些名牌学校,只所以称之为名校,他们不仅注重教学的质量,更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笔者2002年到江苏泰兴市的洋思中学参观学习,感受颇深,洋思中学是一所曾经被称作“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先进的办学模式,良好的育人观,使天下学子纷至沓来,洋思中学也一跃成为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之一)。洋思中学不但追求的是教学的质量,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均衡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应“世”能力的培养,因此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所以我们说名牌学校应该是那些能培养出有好的品德习惯、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较为宽阔的知识面、有浓厚学习兴趣以及有积极的,比较灵活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活动能力,同时性格开朗、能与人合作的学生的学校。
  学校品牌就是质量加特色,品牌经过不断的锤炼便形成了自己办学的独有模式或独特的风范进而铸成名牌。名牌叫起来响当当,办学的社会效益好,群众信得过,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这样的学校里就读。当然,推崇名牌,宣传名牌并不是完全唯名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到名牌学校里就读,由于政策或生活水平的制约,许多家庭对名牌学校也只是望校兴叹。所以加强教育改革,发展名牌战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应着眼于这个目标,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努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我们讲,打好名牌战,首先要有品牌意识,这是创名牌的基础,现阶段我们必须树立"名牌就是资产,名牌就是效益"的观念,把实施名牌战略,打造教育精品当作加强教育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要有名牌战略思想,尽快培育一批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教育名牌群体,发展好,培养好,宣传好,利用好,保护好,带动好,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舆论氛围,让一个个名牌冒出来,让一个个名牌亮起来,形成强大群体并不断发展壮大,要坚持走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竭力打造出自己的教育模式,使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名牌靠宣传,但必须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名牌靠创造,但创造必须坚守内涵,这是打造名牌的真谛。


【第四篇】: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举考试,广纳人才为国效劳。可是到了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到了晚清时成了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虽然现在废除了科举,但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不也一样吗?
  八股文,破题,承题都有规定好的条条框框,根本就没有创造性,现在的也有字数、扣题、文体的一些硬性规定;回首过去,孔乙己由于时代的局限,在八股取仕的考场上名落孙山,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就连蒲松龄,戴震这样名垂于世的文学家、哲学家都未能考取进土;面对现在是一张考卷定成败的时代,有的人才可能因故会发挥不出来,成了漏网之鱼。国家因此少了许多有为之士;有些即使考上了,也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
  在这知识的时代里,要知道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是应试教育却紧紧束缚了我们的创造性,作文成了新八股,学习靠记硬背,如此的教育,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吗?
  当我们看到日本人也能拿几个诺贝尔奖时,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就不汗颜吗?就算是汗颜,恐怕中国再过几十年也不会有诺贝尔奖得主吧!制度一日期不改,素质教育就一日不能落到实处,中国的教育显然不能再墨守“三日考场”观念要更新,体制要改革,从根本上革除应试弊端,改变高考指挥棒效应。
  可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了,但结果怎么样?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或者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肆无忌惮地搞“应试教育”这由上而下的改革谁在进行呢/听着中国先后喊出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面对一叠叠的试卷,才知道什么叫“可望而不可及”,这究竟是为什么?原来有的学校因为实行“素质教育”学生成绩,升学率,优秀率一落千丈。怎样才能即没有应试的弊端,又不会影响升学率,优秀率呢?
  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李林子在《实行素质教育不妨来一个双轨制》提出:建立一套与现行教育休系并列的另一套素质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让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竞争,并由市场(学生、拓生单位)调节,提高教育质量。
  我也希望中国能实行双轨制,也希望“应试教育”能与其弊端来个漂亮的“吻别”!


【第五篇】:2010年高考作文素材2009,中国教育这样走过

  上学难改革触及本质难点仍需破解
  在2009年高考中,作文只得8分,总分仅有428分,却能熟练使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写作的考生黄蛉,最终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录取。这起轰动一时的新闻,成为教育改革破冰的一个信号。
  多年来,顺应学生和家长的呼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并非无所作为:封杀奥数班、禁止乱收费、遏制择校风……然而,由于这些举措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仅成效有限,也难免使这些改革本身局限于“小打小闹”境地。
  2009年的教育改革开始破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箭在弦上;尝试对一些特殊人才破格录取的理念在一些地方开始实施,唯分数论的坚冰开始打破,如中学校长推荐制、高分退档、扩大自主招生比例、11个省份推行新高考等。
  这一年争议最大的教育改革是北大首推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项网上调查显示,竟有80%的人对此举表示反对。而从北大公示的学生名单看,偏才、怪才仍没进入招生的视野。究竟是北大在作秀,还是相对于当前的高考改革环境来说太超前?引起人们对高考改革更深层思考。
  这一年也是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进都同时面临教育是否公平的讨论。今年全国有11个省份进行新课改后的新高考,特点就是把综合素质评价引入了视野。理念虽好,但众多考生和家长仍对其可行性、客观性表示担忧,这使得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多数省份还处于“空转”状态。而山东作为我国率先进行高中新课改的试点省份之一,今年第一次尝试把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录取实现硬挂钩,临沂师范学院将12名综合素质评价低的高分考生退档,尽管受到争议和质疑,但这种崭新的评价方式终究迈出了艰难一步。
  专家认为,部分省份和高校的探索都为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制度作了有益尝试,但离搭建高考“立交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只能前行,没有退路。
  坚冰虽已破,路途仍遥远。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认为,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困难既有体制上的,也有财力上的,既面临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的基本国情,又需要应对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考虑,科学谋划。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必须在中学和大学同步改革:一是使高校的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让校长的权力受到制约;二是使中学的评价体系与大学的招生评价体系接轨;三是使自主招生公开透明,让与推荐权、招生权接近的人受到监督。


【第六篇】:中国教育是不是腐化了?

  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老师们说要转变教育形式,由应式教育转为素质教育,什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多少年都过去了,国家的教育形式改没改呢?还不是老样子,老师们只负责教堂上讲课,几乎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在上课听老师这样讲,“你可以睡觉,可以看小书,但在我讲课的时候不要说话”,说完后开始讲课,讲完后快步离开教室!国人骨子里的那股“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止霜”的精神可谓是被这些老师们利用到了极至。当然了,不能把这些加以全部的教师,还是有一部分老师是尽职尽责的,但这是微乎其微。
  很喜欢看欧美的家庭片和情感片,在片中所赋予的人性的光辉让人佩服,那种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勇于向黑暗势力挑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怀,不禁让国人感慨!为什么欧美的动作片那么受欢迎呢?片中突出的正义感,勇于挑战的精神,相信正义终能战胜邪恶的力量让人折服!情节简单,却看得人心头大爽!
  到了国人电影里,人们之间关系就不再那么团结,每个人是一个利益集团,彼此尔虞我诈,暗自较劲,想的都是自我的利益。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考虑是否对已有利,如若无利,纵使群众血流成河,也只是隔岸观火!封建时期的《三国演义》啊,现代的《无间道》啊,讲得都是国人的千百年来的心理!没有那种为正义而战的血性,有的只是维护自我利益的蛮横!所以一个人如果为了自我利益而与别人争吵会博得他人的赞同,而为了公众利益而战斗,成功了万人景仰的神,失败了就会成为大家的笑饼!
  我们的教育落后于世界的大部分国家,连清华北大最多也只能算是二流大学!为什么党和国家,不实行改革和革新呢?既然都知道应试教育不好,那国家教育的部的那些吃人民供给的,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呢?
  现在别说是因材施教了,就单单这个“材”字,你就得花钱买了。学习报啊,补习班啊,等等不绝于耳,图的就是个利,不知道大家感觉到没,之前的教育是一种美德,已经日趋为商业化了!
  商业化的教学将是多麽可怕,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贫穷的孩子,上不起学,差距也将愈来愈大。
  教育部分是在吃干饭的?
  就单单一个广东贫困大学生就超过10万,是想而知,将有多少人面临辍学。
  河南省声称,要确保70万中小学生贫困生接受教育,他们是否将是下一代的新贫困大学生呢?
  先不讲这泱泱大国的教育。
  如果中国的小孩子,拿着把剪刀,在剪自家的窗帘,除了处于溺爱之外。其他家长肯定是破口大骂“死小孩。”
  然而外国的呢,则是大部分的家长夸自己的孩子很有裁缝的天分,鼓励着他。
  现在,学校都是公布学生平时考试的成绩,排名什么的。甚至有的直接将排名靠后的同学名单直接贴出来,这是什么,这不是在激励,是在迫害他们。
  许多同学在读英语时,有时会冒出一句“我们为什么要读英语?”这句看似可笑的话,却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有多少中等学生因为英语这科目,而落下其他的学科,从而没了信心再读好书,因为英语是主科!不读不行!
  在这些因为英语科,而厌学的学生中,有多少其他潜力的学生?我不敢说大部分,但是总有吧。
  我感觉应该把英语科设为选修课,纵使有的学生英语读得很好,有的都是哑巴英语,只会书面的而已,那有什么用呢?
  说句笑话,那些翻译家以后吃什么饭。
  数学,许许多多的公式,等等,是用不上的,只是理论而已。却偏偏要钻来钻去的,就像钻牛角尖似的。有的教育学家说,读数学是锻炼思维,那为什么不想想韩寒说的话呢,开侦探小说课,更锻炼思维能力。我们要学有所用。
  偏科的学生,有的很有其他方面的才能。然而他们都倒在了大学要求全面的门槛……
  全面!就是造成现在全面平庸的结果,几乎没有出类拔萃的人
  我很喜欢,敬佩韩寒,他的行为就是在警告教育学家们,怪才也能成才,他的小说《三重门》讽刺着当今的教育。但这也只是冰山一角。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
  一直说的,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可是,素质教育,原来是在加重学生的书包,看看邻居家的小孩,才三年级啊,那厚重的书包,挂在他那瘦小的肩膀上,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真的很感慨,中国教育这是OUIT了!
  当然了中国的教育也是有可取之处,但是可取与不可取的比例是多少?
  中国的教育是不是要改革一番?


【第七篇】:小议教育

  教育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这几年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然而却又一直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这不是一件小事,它所决定的不只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关系到中国教育理念的落实,牵涉到中国未来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将影响好几代人的态度和未来工作的取向。中国提出“素质教育“,这很好,但现在又存在只提出不落实的矛盾。小学,中学,,中学到大学,甚至于硕士到博士,哪一个不是要爬上堆满试卷的阶梯上去的。
  素质教育很好很优秀,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从根本上真正体现教育理念的意义,真正落实的教育的本质中去,从而真正提高中国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文化素质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另一角度看来,应试教育就存在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等的缺点,不是说绝对,而是从相比之下它确实比素质教育要差得多。现在出现的许多“高分低能”和“高分低素质”就是该观点的一个很好的表现。
  教育在另一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其不稳定性。今年说要选科考试,明年要文理分科,后年要全科统考,再后年又不知道要改个什么“为推进教育的全面发展”而设的新制度。再次申明:教育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教育不容许作为学生的我们草率等待,而作为学生的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把我们的学习当作儿戏。既然无法协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在教育上负责的机构就应当对我们有所当当,我们不是教育机构的试验品,我们不愿做教育试验的废渣。今年的教育制度是“推进”、是“改善”、是“完美”,那前年的学生是不是白学了。我们不是一味摒弃教育制度的不断改善和其结构的不断调整,教育的完善也是作为公民的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应当深思熟虑,都应当顾全大局,都应当有发展的远近,不要动不动就说改。
  相信我的观点也是不少同龄人的共鸣,我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但只希望每一个人都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教育的合理化|


【第八篇】:谈教育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其原因就是时代越来越先进。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能落后。
  关于教育我们国家已经尽了最大责任去落实,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都已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修养风度,一个家庭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上一辈对下一辈的教导,一个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
  不错,关注,重视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主要政策之一。我们不断向往高水平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现在,我们不单追求教育达标,更是追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从古至今,我们都在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佳话,而达到这点的前提是,每个学者都能接受到高水平的教育。有了好的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程度,才能使中国人一代比一代强。由此可见,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每个中国人对家庭,对社会,甚至于对国家的影响,只有将中国人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上去,才能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提高上去,作为一个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告诉我们,中国人自强自立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高水平的教育,这样才能创造中国领先世界的神话!
  如今,教育已不单单指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更广泛指来自家庭的教育。正值花样年华的我们,往往有逆反心理,所以常常因此而忽略甚至不理解家长对我们的关心和教育,其实家长对我们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决定了国家的未来,也就是我们这些新人,是否能为祖国创造一个美好明天。
  教育不光是书面,更需要灵活,需要联系实际,因为我们所重视的教育,终要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的,而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接受教育也是为了能给祖国创造辉煌。太多人的眼光过于局面性,应该把“教育”二字,拓展开来看,这样我们会发现很多,它包含很多东西,而且更多的是我们从生活中,从尝试中所得到的宝贵的经验。
  在很久以前中国就已是一个文明古国了,我们在文明,教育方面始终领先世界,然而不少国家从中国引进了我们的文明和文化,比如:日本。且先不说大的方面,就日本人的传统服装和服来说,就是中国唐代的着装,他们在既我国几千年以后才这样穿衣。就日本来说,其实还有很多的中国文化,比如:建筑风格,日本建筑物多采用中国唐朝的建筑风格,由此可见中国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而如今的中国,往往是把自国的传统风格换成了西方文化,我们的国家的确越来越发达了,但我更相信,没有人愿意看到中国丢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去模仿,过分汲取的西方文化。现在,我们所受的教育确实很先进,但是又有多少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呢?我不是说追求他国的文化是一种错,而是强调我们国家不应该丢失自己的风格。
  但愿美好的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但愿我国的文化越来越领先世界。
【第九篇】:我看中国教育问题

  首先要言名,我认为这个言明是很有必要的,要不然教育工作者会把这话当作是教育专家的名言来宣传。我不是什么教育家或者教育批评家,也不是对现在教育很有研究的学者,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过去在接受教育毒害的学生中的一员。我说出来的话很可能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是在放屁,但是我依然要说,为了以后的受教育者们能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学的绝大多数是不能用的,对我们的将来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学到的是没有用处的废物!那些三角函数、万有引力、物质的量、重力加速度等等在我们生活或者在大多数人的将来有用吗?请各位教育专家、教育界人士想一下,用过吗?
  没有用过!
  没有用过的那些废东西我们干什么仍然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这个时候可正是我们的黄金间段啊,这样浪费岂不可惜!
  黄金间段就应该去学些黄金的东西。什么是黄金的东西,我认为有用的东西就是黄金的。
  如果你问我什么才叫有用的,我可以回答你道:“我不知道!但是学生们知道什么对自己来说是黄金的。”
  一个要去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要去学习万有引力吗?一个要往物理学上发展的人要去背那些没有用的古文、古诗词吗?一个想在实验室老死终生的人需要有博古通今的历史知识吗?……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不是白痴都能知道正确的答案的。因此,我认为学习什么是要看学习者的发展方向。怎样方能知道他们的发展呢?让他们自由的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放手让他们去选择,不要加与什么干涉!
  当然兴趣是培养出来的,没错!但是,要知道过渡的培养就是现在教育的状态――逼学!就像某个女人穿得少许的暴露我们说她时尚;她不穿或者穿得十分的暴露我们说她淫荡一样的道理。要适量,不然会适得其反!
  我想要说的就是我们当下的教育的兴趣培养已经过渡了。读了初中我们已经具备了选择的能力和必要的兴趣,可以选择要去学哪一科,往哪方面发展了,根本就不需要有高中这样一个间段。
  这一个高中间段不知要浪费国家、学生多少财力物力,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中学毕业生都有钱进这样一所多余的高中的,但是它又是不得不进的,它把中学和大学隔开了,就像中国内陆和台湾岛被被一条台湾海峡隔开了一样的。要想从内陆去台湾有两条路,一是直接从台湾海峡穿过就能到达台湾;二则是绕道而行,这也能到达台湾。没有念高中的同道中人就是绕道去台湾的,但是要知道绕道要比直接到达要多花上不知几倍几十倍的精力和时间,并且绕道容易在途中迷路。
  还有,未成年的犯罪率为什么会有增无减?虽不能把这个屎盆全加在现在教育的头上,但是它的罪过是最大的,绝大多数的因素是因为它,这一点谁都不得不承认。高中间段的学校开除学生是家常便饭。有的学校更甚,特别是那些前面带有重点字样的学校,他们为了学校的名誉,必须这样做!
  中国字是伟大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不能开除初中生,不能随意开除高中生。意思就是说初中生怎么做都不能剥夺他们在学校的权利,高中生只要学校有一个合理的借口就可以叫之滚!还有,我认为学校最牛B,最聪明的就是在校规中加上了“视情节轻重做出相应的处罚”,这一点是最为牛B的!领导说轻就轻,说重就重,知道什么叫卖人情和变相收费吗?这就是好例子!
  学生们只要犯错一次,留校察看;第二就叫你滚!人生谁没有犯过错,是你――没有错的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吗?在高中三年中谁都会犯些错误,学校不能怎么搞,不能只是为了自己学校的那个挂牌的名誉而害了那么多学生!
  出校之后,家庭的责骂,社会的另眼看待。他们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大家公认的坏小孩,他们是坏小孩吗?
  既然你们把他们看成坏小孩,他们就要做得有模有样。不要辜负了这坏小孩的名。
  还有教育工作者的态度、编书专家们的不合适宜的编书、对学生没利的校规等诸多原因和因素就造就了现在的教育――毒人!!
  改革教育!
  改革教育制度!
  好了我的屁放完了,心情也好了许多。至于这个屁的香臭,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第十篇】:教育问题

  曾经读到过韩寒的一篇关于评论中国教育的文章,题为《穿着棉袄洗澡》。文章中深刻揭露了中国教育的弊端,毫不留情的痛斥了中国现今的教育制度,让人读完后不禁拍案叫绝,大呼过瘾。可以说韩寒的这篇文章是向中国教育发出了一次挑战,代表了广大学生的心声。可是韩寒的敌人是强大的,为了让韩寒知道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今天,我这样无足轻重,位卑言轻,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一个同样被中国教育压的喘不过气的高中生,要站在这里与韩寒并肩作战,要为中国千千万万受苦受罪的中学生兄弟姐妹们“登高一呼”。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一位美国教育官员在访华时曾去过北京的一所中学听课。当他看见学生整齐划一的坐在椅子上,课堂井然有序时大为感慨,断言到:“20年后中国的教育必定会超越美国”如今30年过去了,中国教育依然落后美国教育。我不禁要笑那位官员的无知:20年超越美国真是一个笑话,殊不知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的时代就实行了这种授课方式,可最后还不是落得个被列强瓜分的局面。美国的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中国的课堂则讲究“专心致志,唯师知惟听,读死书”,在这种“现代私塾”的授课模式下妄图20年超英赶美实乃天方夜谭。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一个工程师和一个民工闲聊,无意中发现两个人竟参加过同一年的高考而且报考的是同一所北京院校,工程师(北京籍考生)以462分的成绩被录取,而民工(湖北籍考生)竟然以571分的成绩落榜,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两地录取分数线不同。其实这种事例在中国以是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是地方保护制度的实行。
  近年来中国频繁出现高考移民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也是地方保护在作怪。地方保护制度的实行导致各地的录取分数线高低不平,考生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实行高考移民
  本人对地方保护制度的实行颇为不解:同样是录取中国的考生,为何各地录取分数线参差不齐,折中做法对于考生是极其不公平的这本身就高考公平、公正的精神。如果对待考生不能一视同仁,那么这种考试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有和区别?只不过是范围扩大了一点罢了。
  中国人是很仿古的,做什么事都想要从古人那里得到一些所谓的“启示”,生搬硬套过后还大言不惭的美其名曰为“批判的继承”。正如今天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正是“科举制”活生生的翻版吗
  教育部也曾三番五次的提出改革,可哪次改革不是浅尝辄止、未见成效的。每次政策出台后等个三五个月,然后再由几位领导作着用国家教育经费买的轿车到北京的各个学校“视察”一番,看一看样子工程,然后就敢厚颜无耻的对着媒体大言不惭的宣布:“我们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良好成效”。中学生减负计划的实行就是一个力证。一些领导只看到北京地区的学生按时放学,节假日休息。就天真的认为减负计划成功。放眼全国,哪个地区真正作到了真正的减负?学生还是要早上五点上学,晚上十点放学,整天面对着题山题海,工作强度超过十七个小时。尽管是这样的疲劳也不敢在课堂上打瞌睡,因为老师会骂:“要睡回家睡去”可等到了回家要睡觉的时候父母则会说:“这么早就睡怎么考重点啊?”减负验证了一个数学定理“减负”等于加“正”。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中学生彻彻底底变成了“牲口”。听说中国近年欲取消死刑刑罚,我认为大为可行。因为一个人若犯下死罪又何必费时费力的枪毙,让他回母校重读几年,表面上从人道主义出发,实际上让他尝到了生不如死的滋味,岂不一举两得。
  中国的教育已是穷途末路,如果教育部再不进行一次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那么中国未来的教育势必会隐没与深渊。
  我期待着一场“文革”风暴的到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24580.html

    上一篇:安全教育

    下一篇:爱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