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读后感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家庭教育学读后感(篇一)
《《家庭教育学》读后感》

《家庭教育学》读后感

保定市凌云小学 胡亚利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学》是赵忠心同志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是解放后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的学术著作。他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出发,广泛借鉴、吸收古今中外中外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广大家长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既从宏观上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普遍规律,又从微观上论述了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技能与艺术。及探讨了一般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又评说了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教师,我常常感觉现在的学生特别不好管。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我也已经感受到教育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和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一定的关系。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作者提到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孩子摆在恰当的位置上。

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孩子的地位极高,家长往往视为“小皇帝”、“小太阳”,一家人像众星捧月一样,全都围着他转。马卡连柯说“独生子女最容易习惯于他占有的特殊地位,变成家庭里真正的暴君”。这种被供奉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将来到社会上也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他在家庭里滋长了特殊化的思想意识,是家庭的“特等公民”,家长可以容忍他,但社会上绝不会允许“特等公民”存在。这样的孩子容易发生反社会的行为,胡作非为,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家儿子由爷爷奶奶看,老人总是爱娇惯自己的孙辈,可能比对自己的儿女还要娇惯,俗话说“隔辈亲”嘛。儿子要什么给什么,特别是公公,总爱说:“他要就给他么,干嘛惹他哭呢?”儿子挥起小拳头,打他们,他们还笑哈哈的说:“小家伙挺有劲。”只要我在场,我就要给儿子讲道理。私底下告诉公公婆婆,要从小让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孩子虽小,但也不能想要什么都满足。现在我儿子虽然有时候要东西时还坚持要,但是转移注意力,就不会再要了。有的时候还能像给大人讲道理似的讲出一堆话来,都是我在教育他时说的话。我也接触过不少家长,有的只认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好,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为了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把孩子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使之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地位和身份,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将来他们步入社会生活,就会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

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甚至把自己未达到的目标、未实现的愿望加于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奋斗。家长期望过高、不切实际的话,给孩子精神上体力上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如果孩子屡受挫折,屡遭失败,就会使孩子失去信心,在心理上一败涂地,甚至有的孩子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走上了绝路。因达不到家长的期望而失去信心离家出走或是寻短见的已经屡见不鲜。

现在的补习班、特长班越来越多,有的家长也不管孩子有无兴趣,不顾孩子有无精力,报这个班,报那个班,把周末两天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使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体会不到生活的美好,反而对孩子产生了消极作用,对孩子身心发展起到了反作用。我曾经想孩子大点之后,让他学点什么呢?现在想想为时过早。我应该认真思考,怎样才能搞好孩子的早期教育,做一个称职优秀的妈妈。细心观察,发现他的兴趣点,加以引导。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和他的意愿,去确定到底要学什么。我可不想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三、要全面关心独生子女。

既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又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不要满足于做一个“衣食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又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既要在生活上照顾好孩子,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发展孩子的自主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一提到孩子的好坏,往往都是提学习成绩,看重的只是分数,把分数看成是万能的,孩子们的品德表现如何却很少涉及,忽视了品德表现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种重孩子的智育,不重视孩子德育现象既是非常普遍的,又是非常危险的,学习成绩再好,也是无法取代道德品质的。当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确定后,他的能力与对社会的贡献是成正比的,即能力越大,对社会贡献也越大。反之亦然。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视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在家庭教育中,另有一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高分低能的现象,即忽视能力的现象。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基本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理解力等,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方面的各种能力,诸如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我们班的学生虽然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做值日时,我就发现,大部分人都不会扫地。即使能扫,但是扫过之后,根本就不干净。角落的卫生就更不用说了。家长只强调学习,家里的事根本不让孩子做。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好,但是与人交往的能力甚差,心理调节的能力也令人担忧。

我在家是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的。一岁多时,我让儿子自己脱鞋、脱裤子。刚开始时,很费劲。公公婆婆看见了就要说,赶紧给他脱了得了,不用学,大了就会了。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儿子能自己脱了,只是时间有点长。又过了一段时间,能比较容易地脱了。他自己也很高兴,直让大人给他鼓掌。现在,儿子看见大人干什么,他就要做什么。看见你扫地,他抢笤帚,说:“我扫”;看见你擦桌子,他也拿抹布来擦;看见你缝衣服,他跟你抢针,说:“我缝”;盛好饭后,他说:“我自己吃。”(饭粒到处都是)„„儿子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自主能力越来越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认为千万不要因为大人做得快,喂饭时干净而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影响他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的发展。

总之,作为家长 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家庭教育学读后感(篇二)
《学习家庭教育学感想》

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号:2011221106220015 姓名:孙静静

电话:15827517358

学习家庭教育学之感想

----浅谈早教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刻,而父母是儿童的亲人,和子女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家庭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儿童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家庭教育的持续时间一直到儿童能够独立为止。家庭教育的对象应是家庭的所有成员,其目的应是培养国家公民。家庭教育应从封建家长制中解放出来,实现民主科学的现代式教育方法。

胎教

胎教应该从孕前准备开始,因为生命的质量始于最初的形成。 父亲应该伴随孩子整个成长过程,胎儿喜欢听比较喜欢听中低音,也就是爸爸说话的声音,所以怀孕5个月以后可以让爸爸每天给胎儿讲故事、唱歌,当然还是要做好后勤,保证准妈妈心情舒畅。

7个月以后注意不要运动过度,运动强度依自己感觉不疲劳为宜,这个期间可以音乐胎教,每天听音乐20分钟左右,也可以坐胎儿体操,也就是抚触胎教,每次5-10分钟,还可以进行光照胎教,

每次3-5分钟,同时孕妇可以读书,进行语言胎教,但是所有的胎教应该在饭后半小时到两小时内进行,以便胎儿从母体内得到更多的能量,其实,最重要的胎教就是保持良好情绪。 到出生以前,胎儿将在妈妈的子宫中度过大约280天的时间。这段时间里,胎儿和妈妈可以说是心心相通,胎儿从妈妈那里受到的影响远远超过妈妈的想象。他不仅每天通过脐带从妈妈那里获得营养和氧气,健康成长,还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妈妈的心理变化。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将最美好的感觉传递给肚子里的宝贝呢?

你的感情会直接传达给胎儿,记得:放松一下,改善心情! 饮食、睡眠、运动,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放松心情。如果总是处于紧张和疲劳的状态,那么胎儿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1、大声唱喜欢的歌(唱歌会使整个人放松);

2、一二三,齐步走(散步是最能让人放松的运动);

3、找件自己喜欢做的事; 4、待在人群里;

5、给肚里的宝宝读书; 6、听着舒心的音乐入眠;

7、有规律地进食,少食多餐(准妈妈的食物和营养是胎儿的生命之源)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 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

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孩子的逆反

1、调整期望值

为人父母者不妨降低期望的高度,给孩子设定一个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待他实现后,再提出一个高一层次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既可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又可促使他不断进步,并逐渐逼近家长的期望。

2、耐心说明事理

有些家长习惯于向孩子发布“禁令”,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通常不太奏效,反而会诱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故意违一次禁试试。比如:有的家长规定孩子玩游戏机不得超过一小时。这一规定本身并无不当之处,但若家长只是一禁了事,并不向孩子解释具体的理由,那么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会故意连续玩上两三个小时不罢手。如果家长事前做好细致的说服工作,让孩子明白连续玩游戏机的时间过长会影响视力,造成颈椎腰椎疲劳,导致大脑工作效率下降,那么孩子有意犯禁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事实上,孩子并不会无缘无故地存心与家长过不去,只要耐心细致地阐明事理,孩子是会欣然接受成人的教育的,哪怕是禁令。

3、尊重孩子

孩子偏不听话怎么办?打!其实,“打”并不是灵丹妙药,“打”的结果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家长打得越凶,孩子的逆反情绪越强,甚至对父母充满敌意;另一种是孩子表面顺从了家长,但内心并没有心悦诚服,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发展下去,那就会使孩子滋生出两面派、虚伪的不良品性。要使孩子真正听话,消除逆反心理,“打”不是办法,“尊重”是最好的药方。尊重孩子一是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二是要给孩子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三是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既有助于消除逆反心理,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家庭教育学读后感(篇三)
《家庭教育报读后感》

家庭教育专刊读后感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中极为重要,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那么指导家庭教育,是学校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为孩子创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日趋上升,这样的家庭将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孩子往往孤僻、任性、心理脆弱、承受力低、报复心强、学习成绩较差,因而我们一家都善于欣赏别人,学会了理解和宽容,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安定、幸福、和谐的环境中,孩子会受到极好的熏陶,并学会欣赏别人,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在家里,家长很少粗暴地训斥孩子,当他犯错误时,他们总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告诉他,如果父母是正确的,他必须听从;如果他是正确的,父母也坚决支持他。他们努力做到与孩子友好平等相处,绝不以辈份压人。

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他们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影响,让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他们要求孩子像爸爸妈妈一样爱清洁、讲卫生、爱学习。只要孩子做得好,他们总是赞美他;不好的习惯慢慢改正,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们很重视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培养。从一两岁的画报,到三四岁有看图的故事,孩子对书已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小的时候就看了不少书。孩子上小学前就会计算1000以内的加减法 会读很多古诗 人2000多汉字每到星期天、节假日,我们都会带他出去玩,到公园、游乐园,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 ,孩子自然开心,而他们更钟情于新华书店。

三、严格与慈爱并行

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享受了许多现代文明的产物。我们既想办法为他提供优越的环境,也不忘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教育;我们会给他各式新奇的玩具,我们也会常常给他讲红军长征过草地吃草根树皮的故事。我们关心孩子的成长,但绝不仅看分数:当检查家庭作业发现错误时,我们会严格地指出来,但绝不会对他喝斥嘲讽;当他与同学发生纠纷时,我们爱他,但绝不袒护他。我们在努力地塑造他,我们希望他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做一个坚强、勇敢的生活中的强者。

四、配合老师,作好学校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很重要,家长只有与学校与老师密切配合,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孩子入学以后,虽然我们的工作很忙,常是早起晚睡,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我们经常通过孩子了解他在班上和学校的情况,也通过与老师的联系,检查作业,发现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对于学校的各项要求,老师对学生的爱与父母对子女的爱一样深。孩子在无数老师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 ,从小学到初中 ,一路走来 ,成绩都很不错。在此,我仅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对辛勤耕耘的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回想一下,几年前, 当孩子刚出生时,我们内心是多么喜悦和骄傲啊,可是,为什么仅仅几年之后,心头肉就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尽闹心, 无上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甚至感觉生不如死! 不懂得孩子 ,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我们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无证上岗",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凭着满腔爱和热,就可以无师自通地当好父母,于是,许多家庭冲突、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同时,作为一名母亲,,我还要说的是:父母完全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扇门,你只要找到进入孩子内心的那把钥匙和通道,奇迹就会发生。

家庭教育学读后感(篇四)
《我 对 家 庭 教 育 的 感 想》

我 对 家 庭 教 育 的 感 想

理学院09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胡萍(0935012)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句歌词向我们形象的展示了国和家的关系。古人语:“家和万事兴。”不管就整个社会,还是就个人而言,有个和睦的家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家庭最直接的交往涉及父母和孩子。如何处理好这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家庭教育算是基础吧。

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父子母子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庭关系的和睦与否。近年来,据调查显示,中国的离婚率持续走高,离婚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视。尤其是有小孩的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离婚率持续攀高,小学出现单亲过半的家庭。有个案例:“朝阳区某小学1名单亲学生朝阳区某小学1名单亲学生,曾是学校里有名的后进生。 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家长为他换了5所小学,每一所学校最长待1年,最短的只待了一个学期。在学校期间不遵守纪律、不愿意与同学集体活动、学习成绩也很差。老师走访发现,这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母亲事业有成,平时对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全力满足,但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家长错误认为,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就完成了对儿子的教育义务而很少耐心教育,导致孩子脾气暴躁、做事不专心、由于长期学习成绩落后产生学习畏难情绪。”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是无法替代和必不可少的。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心灵上的关爱是最重要的。

家庭教育涉及最多的应该算是父母对孩子性格养成、学习等方面

的教育吧。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一些周边同学的成长经历来看,父母的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小时候,爸妈经常吵架,而站在一边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开始时,我会去劝说他们别吵了,可是根本不管用。我很失落很是伤心。慢慢地我沉默了,不再去劝说了,父母吵架隔三差五地仍在继续,而我会选择默默地待在一角。小学的我都学会了隐藏内心了,当父母吵架那几天,我很是伤心、难过,而且上课也没法集中注意力。但从来不在同学面前展现出内心悲伤地一面,极力隐藏自己。我害怕,害怕别人的家庭都是幸福的,爸爸妈妈都不吵架的,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爸爸妈妈老是吵架。这样的成长背景,不仅让我内心孤僻,还缺乏安全感。小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父母能不能别吵架了。后来到了初中高中,和好友聊天时,有好友诉说,她父母吵架了,心情很是不好,感到很难过,做什么事也没法集中注意力。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是很多人不愿说出来而已。以我的经历和好友的诉说以及现实中所验证的事实来看,父母对孩子的性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说:“天下的父母,你们在吵架的时候,多考虑考虑那个在角落的孩子,想想你们的吵架会给他(她)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不能冲动行事。”

家庭教育涉及了方方面面。可能现在的家长最看重的便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大都以自己认为对孩子有好处的方式,替他们做主。现代,提到小学生,就想到背着重重的书包、拖着疲惫的身躯跟着妈妈后面忙着去赶各种各样的课外班。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是关心。社会发展如此之快,没有很好的教育可能很难跟得上时代发展的

脚步。当面对大众质疑:“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这么多压力,孩子还能有美好的童年吗?”父母们觉得要是现在给他们一个幸福的童年,那么以后可能会有忙碌的一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父母是最爱孩子的,希望他们能有美好的一生。但凡是过犹不及,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承受能力,要让他们劳逸结合。其实,适度的报一些辅导班对孩子兴趣、特长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还是很有必要的。就我个人而言,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条件有限,没能上过兴趣班,导致现在的我没有艺术特长,除了学习啥都不会,没有达到国家提倡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孩子的承受范围内,报一定量的辅导班、兴趣班对孩子兴趣的养成、能力的培养还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可能很多地方,尤其是县级城市里,“陪读”现象比较普遍。就我生长学习的地方——安徽滁州市全椒县全椒中学,一个年级二十个左右的班,一千多名学生,家住县城不过十分之三,但是平均下来,一个班级住宿的学生不超过五个。那么,那么多学生住哪儿呢?在县城靠近学校的地方租一套房子,父亲或者母亲全天“伺候”着,陪孩子一起学习生活。住宿的话,孩子得自己洗衣、打理生活。要是“陪读”的话,可以省却这些琐碎的事了,专心于学习了。我自己也是这种情况,妈妈在我上高一的时候便放弃了工作,一心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在高中三年我几乎连被子也没叠过。曾经学校有想过进行全寄宿制的教学管理方式,但遭到了家长以及学生们的一致反对,没法实现。可能是身在其中吧,没法去客观的看待这种“陪读”现象。但是,自从上

了大学,面对生活上的那些琐碎的事,我真的觉得,“陪读”确实为我们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但也有人说,这样的现象没法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父母不能陪孩子一生,总有独立的一天。不过,我以及我的同学们并没有遇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可能因为大学里所遇到的生活问题不是很大,没有了父母的陪伴,虽然很难适应,但还是能够自己学会照顾自己吧。

对于家庭教育的问题,我还有很多不懂、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去学习探索。我相信在《家庭教育学》这门课上,同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看法,我会对家庭教育有更深的了解,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生活是笔重大的财富,使我拥有更加理性的思维去对待家庭。

家庭教育学读后感(篇五)
《美国式的家庭教育读后感》

《美国式的家庭教育在》这本书。书中的许多观点和想法再次引起了我的共鸣。是呀,我们天天在说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没有一个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人能获诺贝尔奖;而美国却相反,美国的中学生没有听说过获得过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美国的成年人却获得了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科学奖。

为什么中美两国的中学生和成年人之间存在如此戏剧性的巨大反差呢?

中美两国的教育的有没有差距?差距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起跑领先,终点却落后了呢?

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书中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从作者儿子矿矿在美国学画的经历,联想自己儿子的8年学画历程,从中就可以看出两国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中国的教育是父母、老师讲得多、给得多,也就是孩子从老师-父母那里转手

来的“货”多,自己“悟”的少。而美国却相反,老师讲得很少:比如矿矿的绘画老师教孩子画画,从来不教孩子怎么拿笔,怎么走笔,怎么点墨,他的名言是“我没有教你们,是你们教会了自己”。中国的孩子学了多年的绘画,但要让他们自己独立创作却很难完成,他们只能临摹,模仿。这说明中国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我们的孩子在父母、老师长期保姆式教育的环境下,难有独立性创造性的行为。

看到作者回国后给一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课,我马上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现在新课改提倡的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怕张扬个性,师生关系也转变为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但是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这几方面很难。因为我们要考试,而考试批阅中又有标准答案或者是类似于标准答案的答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很难做到象作者在给小学生上课时那样:只有问题没有答案。

所以,要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真正的创造力,我们不但要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评价标准,改革考试制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创造自己的东西,去悟到自己的东西。没有标准化的答案,有的是富有学生自己思想、个性的不同回答!作为教育者,我们

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平台,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另外,作者谈到: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受到压抑而使个性没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那他就不敢“为天下先”,就只会去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去做别人不做的事。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立个性,没有独立性怎么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者?!这使我想起了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所培养的学生。我们的家长往往为自己的子女安排好了一切:每天必须吃什么、吃多少;暑假必须上哪几个补习班,高考后必须填哪个志愿等等。我们老师要求学生上课手放好,回答问题不准插嘴,有什么偏离问题的回答就要遭到批评,不允许学生有出格的“乱说乱动”--------我们要的是听话的孩子和学生,而最让人头疼的是有个性的孩子。

针对这种现象,作为中国的家长和老师首先要转变我们的传统观念,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允许孩子的“胡言乱语”,鼓励孩子挑战家长老师的意见。我想这就是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学读后感(篇六)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是写给家长的,从中我获到了许多的启发,在此与大家共享。 “学习——成长”不仅是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成为家长、教师的发展动力。《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这份每个家长必做的家庭作业。中国有句老古话:“棒棍底下出孝子!”,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这样一句话常常出现:“孩子还小,打他干吗?他又不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 然而在教育中,“棍棒”教育一直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在过去家庭教育模式中,“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个不争的道理,但在现代中国,这种传统观念被颠覆了,现代年轻家长由于经济、文化的提升,环境的改变,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由一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渐渐转化到另一种进步,是文明的体现。但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层次,应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幼儿阶段,是树立孩子正确是非观,性格的关键期,通过讲道理,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

到了少儿期,通过讲道理,正确引导是重要手段,不轻易“惩罚”。到了青少年期,则以讲道理沟通为主,不应动用“武力”手段教育,否则孩子会越打越叛逆,适得其反,随着年龄的增长,“棍棒”教育应随之减少。

另一种“孩子还小,打他干吗?„„”的教育方式则是一种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多数出现在“爷爷,奶奶”一辈人身上,由于每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隔代的亲情、宠爱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加上文化、思想观念的差异,以至于丧失了对孩子教育的基本原则,这对孩子的教育是百害而无以利的。因此,以本人观点,孩子教育应结合中西方长处,特点施以“管教”,而且年轻父母应尽自己所能,亲子教育孩子,不应托管给老人。随着孩子一同学习,成长,这才是人生中精彩、重要的一课。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得借鉴——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276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