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墓赏析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名联赏析》
李白墓赏析 第一篇

名联赏析

新闻来源:李白所辑 发布时间:2006-8-8 0:00:00 阅读:3840 次

1、此江若变作春酒 问余何事栖碧山

此联为1930年3月,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来采石游览,参观广济寺时所题。系集李白诗句而成。上联出自李白《襄阳歌》:“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下联出自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一生爱好诗酒,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各地名山胜水,无不流连。广济寺位于太白楼之西,始创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旧名石矶院,又名资福院,香火极盛。此联题于此处,无论从李白诗意,还是结合当地景致,都十分贴切。

2、蓬莱文章建安骨 青莲居士谪仙人 此联为采石太白楼后李白祠正厅两侧木柱上所镌刻楹联,亦系集李白诗句而成。上联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本意是称赞汉代文章和建安诗人的作品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富有遒劲之风。下联出自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一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谪仙人”本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戏称,意为李白天才绝世,非人世之人,当是贬谪凡间的仙人。李白对此称呼十分满意,多次在诗中自称“谪仙”。此联不仅巧妙地集李白诗句而不露痕迹,更妙在称誉李白之诗仙风采与绝世文才。后人读此联,便宛然可见李太白之潇洒风神。

3、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

韩荆州差解事,肯借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 此联为采石太白楼主楼一楼两旁抱柱上所镌的金字楹联,原系清代吴鼒撰,后由安徽省著名书法家葛介屏重书。 谢宣城指南齐诗人谢朓,是齐梁诗人的杰出代表。曾任宣城太守,后人因称其为“谢宣城”。其五言诗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等深受李白推崇,故清人王士祯《论诗绝句》有云:“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

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韩荆州为唐朝的荆州长史韩朝宗,有声望,喜欢识拔后进。凡是得到他赏识的文士,都能一鸣惊人,声名鹊起。李白曾写过《与韩荆州书》,有“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之句,希望能得到他的褒奖。此联上联以问句起笔,感慨谢朓能得到李白的推崇,下联则遗憾韩朝宗不能慧眼识人才,不肯提携李白,致使李白那样的高士,竟不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一问一叹,写尽诗人一生的坎坷,令人读后,油然而生悲凉伤感之情。

4、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此联为姚兴泶所撰。上下联均出自杜甫诗句。上联“世人皆欲杀”出自《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李白晚年因接受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的邀请,加入其幕府,并为其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诗歌。后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判长流夜郎。当时的处境是“世人皆欲杀”,只有杜甫这样的老友“独怜才”,可见二人相知之深,友谊之厚。下联出自《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在“世人皆欲杀”的情况下,依然故我;醉时纵然天子相呼,犹不肯上船,可见其狂士之态。此联借用杜甫诗句,并加上“狂”、“醉”二字,活脱脱勾画出李白那种我行我素、纵情诗酒的狂放与豪侠之气。

5、扬波喷云雷,笔落摇五岳;

举杯邀明月,垂辉映千古。

此联为当涂县青山李白墓园中太白祠楹联,为赵朴初先生手书。四句均为李白诗句,惟最后一句因平仄要求改动一字。“扬波喷云雷”出自李白《古风?其三》:“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笔落摇五岳”出自《江上吟》,原句为“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此处为字数统一,删去前面修饰性的两个字。“举杯邀明月”则出自著名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垂辉映千古”出自《古风?其一》,原句为“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此联集李白四句诗,生动地表现了李白诗歌“惊天地、泣鬼神”的雄浑气势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其辉映千秋的巨大影响,可谓生动贴切,匠心独运。

6、侍金銮,谪夜郎,他胸中有何得失穷通?但随遇而安,说什么

仙,说什么狂,说什么文章身价?上下数千年,只有楚屈原、汉曼卿、晋陶渊明,能仿佛一人胸次;

踞危矶,俯长江,这眼前更觉天地空阔。试凭栏远眺,不可无诗,不可无酒,不可无奇谈快论。流连四五日,岂惟牛渚月、白苎云、青山烟雨,都收来百尺楼头。【李白墓赏析】

这副长联共118字,是太白楼楹联中最长的一副,为黄琴士所撰。黄氏为泾县人,曾主讲翠螺书院。

此联上联说李白生平既曾有侍奉玄宗于金銮殿的显赫,又有被远谪夜郎的酸辛,但他生性磊落豁达,何尝对个人得失耿耿于怀?什么“仙”呀、“狂”呀、“文章身价”呀,都难以概括真实的他。数千年间,只有他能集战国时屈原的忠愤、汉代东方朔的狂傲、晋代陶渊明的旷达于一身。下联则由回忆李白转入自己在太白楼所见的景致与感怀。登临绝壁临江、千古一秀的采石矶,俯视脚下浩荡东流的长江水,顿时觉得江天浩渺,天地空阔。在此处凭栏远眺,怎么能无诗,怎么能无酒,又怎么能无李太白那样的高谈阔论,一抒胸中怀抱?在此高楼上就该盘桓个四五日,不仅仅要饱览牛渚明月、白苎浮云、青山烟雨,更要缅怀李太白之绝世才情与坎坷身世。

全联之妙就在于有历史,有现实;有景物,有情感。情景交融,胸襟开阔;诗情画意,快人快语,通过排比夸张,将眼前景与胸中情结合起来,一气呵成,感人至深。

7、有句思谪仙,争看炉火照天地;

此山腾傲气,岂惮鼻息吹虹霓。

此联为太白楼二层“李白纪念堂”横匾两侧楹联,系赵朴初先生自撰自书。上下联中各嵌进李白诗一句。上联中“炉火照天地”出自《秋浦歌十七首》其八:“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联中“鼻息吹虹霓”出自《古风其二十四》,原诗为讽刺斗鸡之徒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斗鸡者趾高气扬,吹出的气息都能冲上天,使路边的行人胆战心惊,可见其小人得志之态。这里赵朴老说,在此登临,心中不由想起李白描写冶炼工人劳动场面的诗句,仿佛看到被炉火映红的冶炼工人的脸庞,争看钢花飞溅的壮观;而翠螺山因为有太白楼在,也沾染了李白的傲气傲骨,又怎怕那些得意小人的不可一世。全联巧妙地嵌入李白诗句,表达自己

对一代诗仙的崇敬、怀念与向往,堪称佳作。

8、击楫几登临,看白纻环来生成画稿;

推窗一凭眺,问青莲在否同放诗杯。

此联为清代彭玉麟所撰。彭氏字雪琴,湖南衡阳人。早年追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卒谥刚直。光绪三年(1877年),彭玉麟时任兵部右侍郎,捐俸重建太白楼。他十分喜爱采石山水,每年巡阅,必来此游览。

上联是楹联通常写法,即由景入手,说自己几度浮舟过此登临,只见白纻山等众山环绕长江矗立,远近高低各不相同,宛然一幅天生的水墨山水画卷;下联转景入情,写自己在此登楼推窗,凭栏远眺,不由问苍天:“李太白尚在否”?如能与他一起对酒当歌,畅抒怀抱,该是何等赏心乐事啊。只可惜斯楼依旧,江流亦千古,而斯人已难觅仙踪,想起他往日诗酒风流,怎不令人感怀惆怅。

9、胜迹画图中,莫辜负此日登临,倚山枕渚;

奇才诗酒老,忆记取当年犯放,动地惊天。

此联为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游览采石矶时所题。上联说自己置身于背倚翠螺山、头枕牛渚矶的太白楼上,见到山青水秀,胜迹如画,千万不要辜负了这大好河山;下联转入评论李白,说他一生奇才出众,又独好诗酒,曾写过多少惊天动地的诗歌文章,却生性狷狂,不谙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不幸晚年惨遭长流夜郎,这教训可值得记取啊。蒋氏是政治人物,深谙权谋之道,他除了以“奇才诗酒老”称誉李白外,更看到了李白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这一点,也是和历来其他文人所见不同的。但太白楼既是东南名胜,李白又是这样一位飘然若仙的天才,触景生情,又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呢。任何人想起白居易写李白墓的诗句:“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都难免要为李白的绝世才情,多舛遭遇而同声一叹,蒋氏又何能例外?

10、公昔去长沙,笛吹黄鹤楼中,梅花默然;

我今望秋月,帆挂翠螺上下,枫叶纷纷。

此联上下联均化用李白诗句,但意思十分贴切。上联出自《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原诗为:“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写的是李白在黄鹤楼中听笛时所触发的愁思。这里作者在联首用了一个“公”字,表示那是发生在李白身上的往事。下联出自《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本来诗意是李白秋夜在牛渚江面上泊舟,想起东晋袁宏在此吟诵自己所作的咏史诗,恰巧被谢尚听到,十分赏识,从此声名日著的故事,不禁触景生情,感怀自己空有满腹才情,可惜却无人欣赏,致使平生抱负不能实现而生发的惆怅。这里作者加了一个“我”字,表示自己追寻诗仙足迹,浮舟翠螺山下,来到太白楼,登舟望秋月,重新见到了李白当年见到的枫叶纷纷景致。风景既然如故,想来情怀亦如太白当年。“梅花默然”与“枫叶纷纷”都无语,但它们所触发的人的情感却如丝如缕,胜过千言万语。上下联虽均出自李白诗意,但意境上一古一今,一诗仙一自己,既有对李白风采的怀想,又有自己和李白的心灵相通,用在太白楼,可谓意味深长。

11、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此联上下联说的均是李白平生最为人拍手称道叫绝的地方,可谓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如果说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高峰的话,那么,李白无疑就是站在这座高峰之顶的巨人。所以,用“诗中无敌”来赞誉李白,是毫不为过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只要有美酒,他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人们只要想到酒,就自然会想起李白,“太白遗风”亦因之名布千古。所以,用“酒里称仙”来形容李白也是历来大家的共识。正因为李白一生诗酒风流,作者才有“才气公然笼一代”之评。下联说,李白当年得到唐玄宗赏识,待诏翰林院。一次乘醉在金銮殿上,曾让高力士为其脱靴。晚年又曾身披宫锦袍,自金陵往牛渚玩月,与崔宗之等人在舟中饮酒畅谈,旁若无人。此等风采,何等令人向往,故作者说他“狂名直欲占千秋”。值得一提的是,“力士脱靴”虽然只是传说,未必可靠,但历来文人心知肚明,却宁愿信其有,就是因为代表了不向权贵低头的铮铮铁骨,大快人心,酣畅淋漓。正因为这样,李白之“狂”,非狂妄之气,乃是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傲骨,也是千秋万代人们所推崇的崇高品格。

12、万里大江来倚翠嶂高楼,月朗风清依旧;

六朝陈迹尽瞻锦袍遗像,天长地久犹新。

《古诗词赏析之四》
李白墓赏析 第二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背景材料

岑参,唐代诗人。天宝进士,安史之乱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由于从军多年,他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本诗作于他第二次出塞在轮台送武判官归京时,是唐人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整体把握

由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内容不外乎两个万面:咏雪、送别,前10句咏雪,为武判官归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送别环境,后8句写送别。全诗以送别为主旨,以咏雪贯串全篇,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情景交融,依依惜别深情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狂雪早,狂风怒号的声威声声入耳,遍地肃杀的景象历历在目。一个“飞”可看出雪花劲舞之状。“即”写出惊奇之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用南国春花作喻,活脱脱的画出大雪压枝的奇景,冰天雪地换作了明丽春光,景象奇丽。雪莱的名言不是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产生这样奇特美妙的联想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同是洁白的。“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换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3.后8句写送别,是通过第10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瀚海阑干”意为“沙漠纵横”)酝酿气氛引入的,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想象:抬头望,阴云万里,低头看,冰天雪地;朋友远行,前途艰险,无限惆怅。这两句酝酿了“愁”的气氛,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

4.“纷纷墓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这白雪与红旗构成的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凝望,惜别之情极为动人,耐人寻味。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印,他在想些什么?(也许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也许担心友人此去关山万里的艰难,也许是为自己归期末知而怅悯?都不得而知,在我们的脑海中只余下在茫茫天山雪原背景中的孤独身影)

【李白墓赏析】

四、拓展理解

1.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与雪有关的诗句。

2.同是写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雪景与《沁圆春•雪》相比,有何不同?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比较点:体裁、景物、感情)

体裁:诗---词景物:雪中奇寒---江山多娇感情:惆怅---乐观豪迈

这两首诗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气质的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

3.试比较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其中“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滕爱萍)

【李白墓赏析】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背景材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昌黎先生集》。他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二、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揭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转为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

三、重点词、句

1.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2.“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草因雨而绿,但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3.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四、拓展理解

1.为什么诗人将早春看作“最是一年春好处”呢?你喜欢的春光是怎样的呢?

2.积累四句描写春景的诗句。(滕爱萍)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背景材料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二、整体把握

诗人回顾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达了愤慨不平的心情。尾联以“长精神”自勉,从而点明酬答的题意,收束全篇。中间两联,或用典抒情,或借景达意,尤为精警形象,全诗跌宕起伏,沉郁而不失昂扬精神。主要艺术特色:用典,富有哲理。

三、重点词、句

1.这首诗的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不满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一个是“闻笛赋”,“怀旧”句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另一个是“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诗人以王质自比,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3.颈联是全诗的精华。“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诗人虽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4.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长精神”三字,表明诗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四、拓展理解:列举出两三句表现诗人豁达乐观情怀的诗句(滕爱萍)

16.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背景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和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独善其身"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谕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整体把握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2.叙事详尽生动,把割麦与拾麦者的可怜与苦涩描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如画。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拿农民的悲苦与官员们的舒适作鲜明对比。

3.在叙事的同时采用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4.这首诗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

三、重点词、句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2.“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

热太阳的炙人了。真的不知热吗?不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

5.“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

6.“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卖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7.“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四、拓展理解

1.农民割麦如此辛苦,你有何感受?

2.在封建社会里,还有那些同情人民的诗作。(不少于三个)。(滕爱萍)

17.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赏析要点:

一、背景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户湖即今杭州西湖。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二、整体把握【李白墓赏析】

漫步孤山寺和贾亭边,西湖春水刚刚上涨与岸齐平,浮云、湖波连成了一片;有几处早早出窝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暖树上啼叫,那边不知是谁家新飞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各种各样的鲜花逐渐开放,多得使人眼花缭乱,初春的小草刚刚能遮盖住马蹄;西湖东边绿树成荫的沙堤,令人喜爱得流连忘返。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转换衔接自然,描写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以“春”字为着眼点,紧扣早春西湖的特征,不仅写了一般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写出了自然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物给予人的感受。“早莺”“暖树”“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尽显早春特色,极富表现力。“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极有分寸,把莺燕的神态,湖水、春云的动静都恰当地描绘出来了。

三、重点词、句

1.“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诗人了望湖面。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子从南方飞来筑巢。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初春时候飞鸟不多。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一写花多,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也言看花人多。“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是喜爱之情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曹文兵)

《诗歌鉴赏五》
李白墓赏析 第三篇

《客中初夏》 北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是宋朝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写的七绝。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与宰相王安石是政敌。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是在洛阳时写的。

在该诗中,作者通过对于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该诗以其托物言志的典型手法而闻名。其中暗含的对于王安石变法不满成为了该诗写作的主要背景。 注释:许多人把“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诗书编者都不例外,实为谬误。因为向日葵是菊科植物,原产美洲,明代后期才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几种“葵”不能混为一谈。葵,在中国原指葵菜,属锦葵科,此外还有蜀葵等,也都有向阳的习性。所以,司马光笔下的“葵花”,并不是指向日葵,而应当是指蜀葵等亦有向阳性的植物。

翻译: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着太阳开放。

鉴赏: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陂(bēi):池塘。②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翻译: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动听的乐曲。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象被山口咬住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通过对农村晚景的描写,展现了落日余晖,草长水满,短笛萦萦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一种向往,与对农村生活得一种怜爱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艺术特色: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名句]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日西落,村牛归,牧童横坐在牛背,拿着无腔无调的短笛,一路信口乱吹。 这两句最常被引用来歌咏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

采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2]

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

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佑中,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老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后来他又患了消渴疾(糖尿病:司马相如)。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 ”,作上片之结 ,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但感情上骤然转折。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 ,于是他豪迈地唱道“ 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 。词中接下去就说“ 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李白墓赏析】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 。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1)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

(2)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3)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感物华:感叹自然事物的美好。

(4)“曾是”句: 1030 -1034年,欧阳修曾任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戏答元珍》是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但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

此诗妙在它以小孕大,怨而不怒。它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在他的内心中,他是深信明君不会抛弃智臣的,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据说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1]

1.采石峨眉亭:采石矶当涂县。峨眉亭建立在牛渚山的绝壁上。

2.两蛾凝黛:把长江两岸东西对峙的梁山比作美人的黛眉。

3.愁与恨:古代文人往往把美人的蛾眉描绘成为含愁凝恨的样子。4.极:穷尽,消失。

5.塞笛:边笛,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采石矶是边防的军事重镇。

6.谪仙:李白,唐人称为谪仙。他晚年住在当涂,并且死在那里。

7.青山:在当涂东南,山北麓有李白墓。

背景:此词可能是元吉在赴镇江途中经采石时作。《宋史·孝宗本纪》载,公元1164年,金人分道渡淮,入楚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

赏析:

上阕以写景为主,情因景生。“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险景天成:登上蛾眉亭凭栏望远,只见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飞瀑千尺悬空奔流,泻入滔滔长江。

词人见奇景而顿生豪情,“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前句是说:那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宛如美人刚刚用黛石涂过的两抹弯弯的蛾眉。“凝”,聚积;在这里则指蛾眉凝愁;这便引出下面的句子“愁与恨,几时极”来,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与恨,到什么时候才能消散?这里运用了拟人化与比喻相结合的手法,说的是蛾眉含愁带恨,其实发泄的却是词人内心的忧国忧民的愁苦。韩元吉一贯主张北伐抗金,恢复中原故土,但反对轻举冒进。他愁的是金兵进逼,南宋当局抵抗不力,东南即将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中原故土至今未能收复。

下阕以抒情为主,情与景融。“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是写:波涛汹涌的江水正卷起连天怒潮,浪高风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响起如怨如诉、不绝如缕的塞外悲笛。“塞笛”,自然是塞外的笛音;古人以长城为塞,“塞外”则指今长城以外亦即我北部边疆地区,它常与“江南”相对仗使用。当然,“塞笛”也可指实边防军队里吹奏的笛声,因为那时的采石矶就是南宋与金国交界的军事重镇,

接下来词人又迅速将驰骋的想象拉回到眼前,这里正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颠沛、依傍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生活的地方,采石矶一带正是诗人醉后入水、欲捕明月而葬身的地方。“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中,前句是说:试问到哪里去才能追寻到谪仙人李白的踪迹?作者对着茫茫江水,呼唤寻找着前朝那位狂放不羁、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这寻找、这呼唤,既是对所倾心仰慕的诗人的凭吊,却也可理解为词人在积极地为苦闷心情寻找寄托,希望自身也具有旷达、豪迈如李白般的性格。结句“青山外,远烟碧”意境开阔,它不仅对前面之问句作了答复,而且是词人对愁与恨交错缠绕所作的奋力摆脱:那万重青山外,千里烟波的尽头、郁郁葱葱的地方,当更有令人神驰的景物。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踟躇”(Chí Chú),徘徊不前,逗留之意。“地远”张舜民远谪,历时三,涉水六,过州十有五。自汴抵郴,所至流连。即言诗人登上岳阳楼,放眼望见山迢水阔,只觉孤身飘零僻远异地,前路茫茫,归路茫茫,满心彷徨,无限悲凉。起句即以“久彷徨”写出心思沉重。

《卖花声》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踟躇”(Chí Chú),徘徊不前,逗留之意。“地远”张舜民远谪,即言诗人登上岳阳楼,放眼望见山迢水阔,只觉孤身飘零僻远异地,前路茫茫,归路茫茫,满心彷徨,无限悲凉。起句即以“久彷徨”写出心思沉重。

拟将憔悴吊三闾。“拟”即效仿之意。“憔悴”形容枯槁。引申为劳苦,失意。“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此处指屈原。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此处诗人

吊屈原,借屈原才华横溢,正直不屈,忠君爱国却几遭放逐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悲愤苦闷和远谪异地的凄凉。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长安是唐代的国都,朝廷国君所在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后人常以长安借代当朝国都,国君。如南宋辛弃疾《鹧鸪天》“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本词中“长安”借代指当时北宋都城汴京。“日下”古代以帝王比作日,因以帝王所在之地为日下。“流落江湖”形容仕途失意,漂泊异乡。“江湖”与“庙堂”相对,见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传达思君恋阕之意,抒发被贬去国之悲。

上阙写尽流落江湖,远谪异地的孤独;仕途失意,忠而被贬的苦闷;思君恋国,实现抱负的渴望。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烂醉”即大醉,以喝酒之多,醉酒之沉,写出内心愁苦之多, “且”即“暂且”,犹言酒醒后千愁万苦涌心头,愁更浓。想来词人定是终日醉酒,消磨时日,麻醉自己。一句不醉何如。写尽志不得申,愁不得解的无奈苦闷。

又看暝色满平芜。“暝色”即暮色,夜色。“平芜”即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昏昏沉沉中又见暮色渐起,渐浓,笼罩整个旷野。“满”有“布满”“充满”之意,一则写出夜色渐浓的动态过程,写出时光偷逝写出诗人内心隐隐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二则也出暮色之浓,遍布之广,以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出诗人凄怆的内心。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自古思乡怀人(君)常冀鸿雁传书,寄情鸿雁抒发渴望家书,朝廷音讯的迫切心情。滞留异地的旧人看着南来的新雁,不绝感慨又过一年,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宦海失意,思归不得的愁苦不觉更深一层,“新”极具表现力,强化了情感

《李白墓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李白墓赏析 第四篇

<李白墓>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诗词全文如下: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李白墓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
[鉴赏]
七言古诗<李白墓>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二十八岁。这两句是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可怜”、“曾有”的词语,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
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其充满浪漫色彩的诗作,一方面讴歌了祖国壮丽河山,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45441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