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语文课文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拆分语文课文(一)
巧记语文课文有绝招

龙源期刊网 .cn

巧记语文课文有绝招

作者:张虎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07期

摘 要:2013年6月24日,经湖北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审核,报湖北省教育学会批准,由本人主持的课题《运用“全脑剧场式记忆法”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获准立项为湖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为2013B12003。在“全脑导演式记忆法”实战中,可以将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段落按照句群的不同分为四类,分别是形象句群、抽象句群(也叫逻辑句群)、离散句群(也叫中性句群)和晦涩句群。从记忆术的角度来看,语文课文中的段落以形象句群和逻辑句群为主,以离散句群和晦涩句群为辅。结合中学语文课文经典段落的记诵案例,重点探讨中学语文课文中形象句群和逻辑句群的高效记忆方法,以帮助学生乐学善记,过目难忘。

关键词:中学语文;两大句群;记忆秘诀

一、记忆术中句群的分类

(一)什么是记忆术中的句群

什么是记忆术中的句群呢?这里特指多个句子的集合。可能有人会问,那不就是段吗?段是一种句群,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有时文中一个句子就是一段,例如,诗歌。这时我们所说的句群,就不是指一段,而是指多段了。甚至还有更独特的“梨花体”,把一句拆分成几段,“梨花体”中的一段更不可能等同于记忆术中所说的句群了。

(二)记忆术中句群的分类

容易理解的:

1.形象句群。就是句群是有画面感的,有故事性的。

2.抽象句群,也叫逻辑句群。句群缺乏画面感,可是前后之间有明显的、清晰的逻辑关系。

3.离散句群,也叫中性句群。句子与句子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紧密的逻辑关联,只是简单地将若干个句子罗列在一起,或是这若干个句子从属于同一个专题。

难以理解的:

4.晦涩句群。句子与句子之间有逻辑意义,只是我们难以理解而已。

拆分语文课文(二)
用课文教语文

龙源期刊网 .cn

用课文教语文【拆分语文课文】

作者:张依芳

来源:《新教师》2014年第01期

美国教育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完整的课程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 确定课程目标,2.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课程层面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小学语文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选择了课程内容,而教师则要根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最后,以课程目标来检测教学效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检测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强,又过于重视课文内容的理解,甚至把它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以下以《尊严》为例,谈谈如何做到用课文教语文。

一 、课文是识字写字的例子,识字写字要扎实

四年级上期的孩子刚认识不到2000个字,会写的字约1300个左右,距离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虽具有初步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但不能完全自主识字,识字写字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

《尊严》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要认识“沃”“呈”“惫”“堪”“杰”“捶”6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难”“量”,会写“尊”

“沃”“呈”“惫”“堪”“善”“款”“例”“瘦”“杰”“喉”“捶”“僵”“配”14个生字。教学时可以尝试语境识字、分类识字,提高识字的兴趣和效率。【拆分语文课文】

【拆分语文课文】

1. 结合课文内容分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1)初读课文后,出示按课文内容分类的生字词。【拆分语文课文】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沃尔逊小镇

主要人物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

写哈默的词语有:尊严?摇?摇?摇面呈菜色?摇?摇?摇疲惫不堪?摇?摇?摇骨瘦如柴?摇?摇?摇喉结?摇?摇?摇?摇捶背

写杰克逊大叔的词语有:善良?摇?摇?摇款待?摇?摇?摇僵硬?摇?摇?摇许配

(2)解决读音后,要求学生查字典理解“尊严”“疲惫不堪”“款待”的意思。

拆分语文课文(三)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理解检测(问题 和 答案 分开 的)

【拆分语文课文】

问卷

1、《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是一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 ,

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 。本文丰

富、新奇,有浪漫色彩。还采用 、 、 、 等手法,作者拜访了 等一些自然界朋友。

3、《草虫的村落》

这是一篇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

的游历,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 成了游侠,“我”看到了 的黑甲虫村民;

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 的小圆虫。文章运用 和

等修辞手法,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 。

5、《詹天佑》

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

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 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

勒出了一位 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中部凿井法分别是 、 。

6、《怀念母亲》

作者是 ,以前我们还学过他的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作

者借助 、散文摘抄的语段,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 ,一位

是 ,作者对她们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 ”,充分表达了作者

对亲生母亲永久的 ,对祖国母亲不变的 。

9《穷人》

这是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 的故事,通过对、语言的描写,真实地反映

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 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 的美好品质。

11、《唯一的听众》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 、 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 变

化。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 、 ,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

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

深的潭水。赞扬了老教授 、 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 的

老教授的 、 之情。

13、《只有一个地球》

读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地球所拥有的

【拆分语文课文】

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 地球。难怪宇航员发出感叹:“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 的演说,属于 的结构。课文大量运用

等表达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对土地的 。另一方面。章的中心句是 。

答案

1、《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是一篇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手法,作者拜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等一些自然界朋友。

3、《草虫的村落》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文章运用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深深依恋。

5、《詹天佑》

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中部凿井法分别是居庸关、八达岭。

6、《怀念母亲》

作者是季羡林 ,以前我们还学过他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作者对她们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9《穷人》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通过对心理活动、语言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1、《唯一的听众》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13、《只有一个地球》

读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难怪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属于总分总的结构。课文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文章的中心句是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拆分语文课文(四)
教课文?教语文?

教课文?教语文?

发布者:张京瑜(专家) 发布时间:2014-10-31 17:09:02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突出体现这么几个教学环节就可以了:学生个人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熟悉生词,把课文读正确,读后有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内容方面的、词句方面的、表达方面的……);导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或理清思路,或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疏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预设,明确教学重点 ──并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指重点部分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或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或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方面的学习方法);总结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或积累语言或体现写法迁移的小练笔。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

从以上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对课文赏读或积累语言或体现写法迁移的小练笔”就是在落实“语文”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就课文内容而言,重点放在了学生从学习这篇课文中得到的方法怎样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学懂一篇课文,只是懂了一个例子,而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却需要举一反三,实践练习。因此,课堂上,教师的关注点应从“教了课文”——“习得方法”——“实践运用”——“形成能力”。要跳出“一篇课文”这口“井”,引领学生看到关阔的天空,能够在生

活中运用语文。

拆分语文课文(五)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48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