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使每一个儿童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适应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身体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也就是让儿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归纳起来素质教育有三个内涵:。
第一: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
第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三:儿童主动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应试教育是以应付升学率的简单的,低级的,抹杀儿童个性的不合理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更科学、更合理、更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它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基础】。
儿童素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紧密结合来进行,三者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学校是向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阵地。家庭教育主要取决于父母,父母素质的好坏对儿童素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的补充和促进,它为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广泛的可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较之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如信息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教育也随着越来越重要。。
#素质教育#。
爱乐活丽人养生专家素质教育。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 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素质教育的内涵】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民族地区更应有自己的特点。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
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就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能认为是好人才。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能认为是好人才。道德修养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派不上大用场。当然,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差,更不能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我们决不能重犯“文革”中不学好知识,甚至提倡交白卷那种极其荒谬的错误。有一点我想再次说明的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
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人不能如同用一个统一的模子,把不同形态的材料都压成一模一样的东西一样。
(省略举例部分)
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施素质教育也更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而且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省略举例部分)选自《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教育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高频考点——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因此,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搞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个体本身蕴含了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全面发展是人发展自身的要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也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要保证教育的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必须做好德育工作。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个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体育的基本任务包括: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和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如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这些不同点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了多数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同步训练】
1、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素质教育面向( )
A、社会
B、未来
C、全体学生
D、世界发展
答案:C
2、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学生具有( )
A、创新精神
B、艰苦奋斗的精神
C、团结协作精神
D、革命传统精神
答案:A
3、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的( )。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答案:B
4、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答案:C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答案:A
6、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答案:D
7、素质教育是促进( )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答案: A
更多教师招聘的信息可访问中公教师论坛 园丁俱乐部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问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素质教育的若干基本特征
学习和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特征之一: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中的做法。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c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的教育成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伯乐.要发现优秀的苗子,但教师首先是园丁,要呵护每一株幼苗。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依法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教师,则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L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这样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就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但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成功教育’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
2.特征之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则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要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努力使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关系。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就个体而言,指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划统一;就群体而言,指的是“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要把合格率与优秀率结合起来,在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提高优秀率。
全面发展的实质是最优发展、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不是齐步走。应该说,分层教学、能力分组是一种既能适应个别差异又有较高效率效益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快慢班有本质不同。从目的看.传统的快慢班实际上是一种英才教育的模式,而分层教学、能力分组则着眼于使每一个人都在原有基础上一得到发展;从教育资源配置看,传统的快慢班中快级享有教育资源分配优势,而能力分组中,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公平的甚至是补偿性的;
3、特征之三: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在庆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他还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要完成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优秀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立在普遍的人的创造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讨沦式和自发式教学,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了.以带动和“还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攻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洽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要政纪工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学科教学中实践环节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买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一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城乡支工、支农、支医和支教。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4.特征之四;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性的培养是以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注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
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一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目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里表达了世界范围内对主体生教育的关注。
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做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看做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体,更重要的更本质的是它把学生作为包含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体。它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风貌。
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素质教育必然要求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高等教育更要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刁一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铸造人才的倾向。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根据促进主体性与主动精神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是学科平心、教学是课程的实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明确自己教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而教。他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更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因此,也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倾间,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则不仅是继承性学习。更是创新性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主动精神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并不是只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不重视社会发展需要。成熟的教育科学认识中要防止矫枉过正,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真分析可以发现.‘应试教育”一方面不尊重人,另一方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应试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扭曲了人的发展,才引发了对“应试教育”的批评。而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且重视社会发展需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了。
5.特征之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时代向着二世纪飞奔。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新变革,促进了人类生产能力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由新技术发命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则直接形成了一个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终身教育”这个概念起初应用于成人教育,后来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则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在长达终身的教育过程中,学习期与劳动期的交替将更经常。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一把钥匙。为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为了缩小知识差距和培养”知识型劳动者”,为了 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而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如世界银行报告中所指出的:”新知识的爆炸、技术进步的加速、竞争的不断加剧,都使终身教育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为了缩小知识差距,社会必须保证全体人民都能接受基础教育,并为人们提供一生中不断受教育的机会。基础教育是建立一支身体健康、有机术和灵活的劳动大军的基础,基础教育之上的终身教育使得国家能够不断地评估、适应和应用新知识。”
在21世纪的学习化社会中,惟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造未来。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c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正规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学生为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和技术需时时追加和
更新,学习伴随人的一生。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三、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1.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回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两个前提性概念。在前提性问题上认识不一,就去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等问题,是没有意义,也没有结果的。
关于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有明确解释。
关于“应试教育”的涵义,虽然还并未完全达成共识,但也已经有一个相对权威的理解。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纲领性文献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一法律性文件中,在许多论文中.”应试教育”一词均被打上引号,表明它有特定的内涵,是特指义,被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把”应试教育”作为一个贬义词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自然是对立的。这里需要说明: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但不能说素质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根本否定,因为不能说现行教育就完全是”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在现行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划等号。
有的同志认为,“应试教育”也能培养人的素质,因此不能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确实,“应试教育”也能培养一些素质,我们姑且可统称之为“应试素质”。“应试素质”应该说也是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不能由此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着眼点;不应是某些应试教育内容不身而应是整个办学指导思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是根本不同的。“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它只知道工具的、功利的目的,而不知道本体的、内在的目的。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甚至可能发生监考教师鼓励学生考试作弊及其他弄虚作假的现象。而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不仅关注工具目的,而且关注本体目的,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因此,虽然应试素质可以作为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却是对立的。(如同“片面”与“全面”)
2.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倾向,不是要整个否定过去的教育,这一点必须加以说明”应试教育”是一种抽象概念,反映着教育中的一种现象。
“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着的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教育现象的概括。“现行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现实存在,其间有成就的方面(元疑这是主流和第一位的),也有问题的方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而“应试教育”则是对”现行教育”这一现实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弊端的概括与抽象。
批评”应试教育”倾向,不是要整个否定现行的教育。事实上,建国 50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教育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效益上。我国中小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掌握是较扎实的;在现行教育中有很多优良的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探索出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情境教育”、’主体教育”等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和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一些地区还积极开展了区域性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取得了重要经验。这些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直在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
基础。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口号的提出,没有否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没有否定过去的成就;相反,正是在过去成就基础和各项改革探索基础之上,才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充分肯定现行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应当承认,现行教育中也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在局部地区甚至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倾向体现出的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的那种教育模式。教育为应试模式所左右,实际上是功利主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c它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党,已经产生了诸多危害。学生是直接的受害者,他们最有切肤之痛。为了少数而牺牲多数,这不必说;即使是对于尖子学生,他们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课业负担很重,创造性和个性爱好得不到发展,成为片面发展的受害者。
应该看到,近年来,”应试教育”倾向在某些地方愈演愈烈。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国教育界的同志对比较激烈的批评性意见格外敏感,不太情愿承认已熟悉多年的传统做法有根本改革的必要。但作为一个理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持一个客观的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试教育”倾向的存在,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原因,板子不能都打在教育部门身上,更不能都打在学校和教师身上。”应试教育”倾向的成因是复杂的。对造成“应试教育”倾向的原因要作社会的、历史的分析,要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面阐述。在充分肯定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看到”应试教育”倾向的存在;在看到”应试教育”倾向存在的同时,看到”应试”竞争的社会根源与”应试教育”倾向成因的复杂性、综合性,大家也许就可以以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理性地看待我们的教育。
3.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
有同志认为,素质教育的确很好,但过于理想化,是乌托邦。还有同志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尚未具备,”应试教育”有其土壤.因此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是否具备?这就要分析”应试教育”的成因。应试教育”倾向的成因是复杂的。仅就教育外部而言,至少有两点需要分析。 首先,”应试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高等教育供求关系过于紧张,这是造成”应试”竞争的直接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扩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扩大受高等教育机会上,必须解放思想,充分挖掘潜力,以改革促发展,尽一切可能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是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从生产力水平、现代化要求、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情看,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充分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论断是深刻而精辟的。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矛盾根源都在于此,“应试教育”的产生,其根源也在于此。高考招生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应试”竞争,正是这个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和表现,也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高质量高层次教育的需要与现有教育资源、教育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因此,”应试教育与其是一个教育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才能为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条件。
其次,还要看到劳动用人制度对现行教育的导向作用。高等教育供求关系过于紧张,但为什么人们不顾一切地追求高等教育?这与学历本位的用人制度密切相关。不管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如何,只要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升了大学,便能获得较高的利益(如地位、待遇、奖励、发展机会等),刺激了人们的行为。所以,要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状况,必须进一步改革劳动用人制度,如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这是“当务之急”;要给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上大学者以同等竞争机会,建立学历与能力并重,重实际、重素质的用人制度。这实际上也是调整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期望的方式。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局面来之不易,不能造成误解。
1.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③让学生主动发展.
2.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的自我完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素质教育的内涵】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实施,广大教师除要具有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质;②复合的专业知识和智慧;③参与发展和研究的意识能力;
3.简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领域来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具有道德教化,能力培养,文化传承及创新等多种功能,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教育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既担任了相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义务,又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能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张扬个性的同时,实现其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教育本身需要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教育自身也是具有生长性的,也需要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教育事业的生命力和活力,保持发展和前进的势头.
4.请说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实质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5.现阶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教育本身要现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实和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有三层涵义,一是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二是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所需的素质;三是使我国的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立手世界教育之林.
教育面向未来,涵义有三:一是教育应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相适应;二是教育应考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探讨教育本身的变革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核心,出发点.
7.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首先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
其次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素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推动积极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两个方面.
第三,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教师的职业能力应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分配注意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优秀的思维力,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相当强的组织能力.
最后,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兴趣素质.要做好一项工作,离不开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以苦为乐,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应该有对探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兴趣,对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兴趣,以及对自己所任学科的兴趣.
8.怎样理解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心理品质之一.它是指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敏感性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四个方面:
(1)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愿望,运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思维教育;同时,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向正确的道路.
(2)随机应变.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意外事情,及时调节和消除矛盾行为.
(3)对症下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
(4)掌握分寸.教育学生时实事求是,说话合度,要求恰当,方式方法适宜.
教育机智是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取得和发展的.它所依赖的主要心理品质是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的爱护,尊重和公正的态度
度,冷静沉着的性格和对学生的深刻了解等.
9.简述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科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优化教学能力应在哪些方面努力).
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能把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运用效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延伸能力.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切合相应的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容量适中,重点难点能恰当解决.
教育理论基础的掌握:面向学生全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流畅.术语准确:详略得当,结构合理.
职业素质:仪表举止得体,扣住中心主题,思辨灵活:应对自如,驾驭能力强.普通话(英语语音,语调)标准;钢笔字及粉笔字工整清楚.
10.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试对两者作简要说明.
各种教学方法总起来说,以它们指导思想的不同,可归并为两大类:启发式和注入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
启发式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学习话动的主体,重视并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意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提示,点拨,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能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
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视学生为"容器",把现在的知识理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机械地呆读死记,"食而不化".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区别不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多少,提问与否,师生各占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是否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前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起到了阻碍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采用启发式,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
11.根据新课程理念,你认为现代中学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1)基础性(基础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民主性(师爱生,生敬师,教学相长;师生人格平等;重视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融洽,和谐,人格健全发展)
(3)活动性(学生自主的,能动的活动,主体活动地位;学生有多种活动的时空,能充分体验,交流,表现)
(4)层次性(针对学生认知,心理,社会化程度等差异性,制订目标,过程,评价和发展的层次性)
(5)开放性(打破时空限制,课堂与社会,生活等结合;打破内容限制,体现学科与STSE相结合得思想;多项交流,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6)艺术性,实效性(优化组合各种教学资源,各种关系和谐,共振,动态的过程美;最少的时间,最佳的效果).
12.一堂好课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一堂好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恰当;
(4)课堂组织得当;
(5)师生积极性高;
(6)教学效果显著.
13.为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坚持哪些原则
既要克服教师为中心,又要避免学生为中心;
既要重视知识学习,又要注意能力培养;
既要重视教法,又要重视学法;
既要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克服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倾向,力求具有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特点.】
14.简要说明:为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⑴体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突出素质教育和方法论教育因素;
⑵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注意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情境设计,并做到容量适中,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⑶确定教学基本思路,包括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学习方法指导,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方法,当堂巩固性练习及课后作业要求,体现教学全过程的板书设计等. (对于本题能够基本准确地表述三个方面观点的要求即可给6分)
15.根据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你怎样看待学科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
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教学服务.
16.有人认为,开发课程资源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一般学校和基层的教师学生没有关系.谈谈你的见解.
根据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所有学校和广大师生都应该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为了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
地实施课程目标,应鼓励各地各学校的广大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17.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哪些原则
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8.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仅仅靠研究教材就能够保证吗 请简要分析.
不够.要在钻研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生活和学生认知实际,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在生活中备课,在学生中备课.【或者:备教材,备社会,备学生;或者:贴近社会,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19.新课标下的学科考试同样要有新的理念.请你就改进考试方式方法提出建议.
建议根据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实现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采取封闭式,开放式,多次考试等方法;
可以通过辩论,课题研究,情境测验,实践操作等方式.
具体的评价与测试形式,主要有口试,笔试和操作实践三种形式.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采用笔试形式,将来逐步过渡到三种形式兼顾.
口试,是学生用口语回答教师提问的考试形式,有抽题口试,演讲比赛,对抗性辩论等.
笔试,是学生以文字回答教师所拟试题的考试形式,相对固定的题型有填空,辨别,选择,简答,辨析,分析与说明,论述等.
操作实践,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试形式,包括专题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自由选题分析社会及现实问题并撰写小论文等,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有条件的还可组织行为测试.包括个人自评,打分,班级交流,互评,教师与班主任商议评定成绩等开放性的评价方式.
要严格控制测试次数,保证测试质量.
20.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国现阶段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教育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请你就创新教育对于中小学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谈谈你的理解.
为适应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教育应当努力做到:
⑴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即应该把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⑵教师注意组织启发式教学,即致力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并以创新精神去理解和运用知识;
⑶确立学生与老师共同作为教学主体的意识,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之中发现和理解知识;
⑷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坚持能力立意为导向和多向性及过程性的新的评价体系.
21.如何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手,达到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的目的
(1)实施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使学生掌握的有效知识量与教学时间的比值达到最大化.教师要做到①提高理性认识;②精心设计教学;③把握教学时机;④避免时间浪费.
(2)实施情感教学.所谓情感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教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地实现.教师应该注意:①以良好情感激发学生;②保持良好的授课心境;③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3)实施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力争以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大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①优化教学目标;②优化教学内容;③优化教学结构;④优化教学方法.
22.素质教育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突出"启发式".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彻底贯彻"启发式"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的主规能动性,使他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注重研究学法.不仅强调教与学活动的辩证统一,而且要从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原理出发,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把它作为创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完整体系的前提条件.
(3)强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
(4)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情意因素,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5)力求实现最优化.①体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
艺术性;②体现教学方法的整体性和制约性;③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④体现教学方法的发展性和创造性.
23.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
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24.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如何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
正确答案: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有许多中小学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加强了心理教育的探索,并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我们认为,中小学心理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团队活动、课外活动、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等途径,在心理科学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防治心理异常,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系列活动。为什么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怎样实施心理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基储原则、内容、途径、方法是什么?心理教育效果如何评价?等等,都需要具体深入地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探讨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是现代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近百年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历程,中小学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偏重于传授系统的知识;第二阶段,重视加强“双基”教学,培养智能;第三阶段,既重视“双基”教学和发展智能,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到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和凯洛夫教育学,再到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再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的教育”、阿莫纳什维利等倡导的“合作教育学”、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等等,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这三个阶段的历程。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阶段。各国都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目的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首先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且特别强调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1972年,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偏重强调使整个人类的各民族掌握生存的技能和能力,因而提出“学会生存”的教育主题,到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又一致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环境、关心科学。其实质是强调未来21世纪的人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成立了从事心理教育的专门组织,如日本中学里设“生活指导部”,台湾、香港的中小学普遍设立“辅导处”,制订有关心理教育的实施纲要并组织实施。人们对健康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正如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或缺损,而是指完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的健康教育也由偏重于生理卫生教育而发展为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教育在内的全面健康教育。
8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面向21世纪,在调整中小学培养目标时,进一步明确了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如日本强调学生现阶段应具有“宽广胸怀、健康体魄、丰富创造力”,具有“自律精神与公共精神”。法国的教育目标中提出:“要使每个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基本的潜在能力,并能创造自己的未来。”澳大利亚未来教育委员会的埃
与此同时,对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国际合作也进一步加强。
二、心理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的素质可以分为遗传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也可以进一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有更具体的分类。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遗传生理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则是体现。社会文化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遗传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因此,社会文化素质水平主要取决于心理素质,而且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遗传生理的缺陷,改善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学生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影响使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品质,人们通常把学校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但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还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即心理教育)。当然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各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1.心理教育与德育
德育是学校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在目前实施的《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心理品质的目标要求。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初步的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里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基础---体格;人格的价值---品格;人格的特征---性格。
由此可见,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品德水平。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一定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因此,可以有效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德。
2.心理教育与智育
智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智育的首要任务。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心理因素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活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心理活动结果。因此,智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都能提高学习效果,提高认知结构水平。而认知结构则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标志,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3.心理教育与美育、劳动教育
学生的审美活动伴随着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最终形成审美个性和审美能力。劳动教育是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的培养。美育和劳动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学生一定心理水平基础上,通过心理的内化和外化活动来进行,并且整个教育过程始终渗透着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激发情趣、陶冶情感、锻炼意志以及塑造个性。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可以为美育和劳动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美育和劳动教育效果;还可以增强美育和劳动教育渗透心理教育的目的性,发挥其心理教育的功能。
4.心理教育与体育
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机体活力,调动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内分泌活动,协调骨胳肌肉运动,健康的身体可以使人情力充沛,提高活动效率。身心健康具有内在联系。因此,现代学校卫生保健已经由单一的生理卫生保健发展为生理心理卫生综合保剑心理素质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体育活动,尤其是竞技性体育活动中特别重视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
体育对心理教育的作用也已被教育工作者所认识。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放松紧张心理,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通过运动中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的训练提高观察力;通过技巧动作的训练培养注意力;通过长跑运动培养意志的坚韧性;通过球类运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及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等等。
总之,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心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心理活动的能动性,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当前中小学生素质现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心理素质欠佳,而且心理素质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心理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对3000名学龄儿童的抽样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20%多(而有生理问题的仅占1.3%)。即使被称为学之骄子的重点中学的学生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问题。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上海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中属心理不健康或不够健康者占25%。近些年,升入大学的学生中因承受不了学习、生活、感情上的挫折,或因人际关系不和谐、孤独、忧郁而导致失眠症、偏头痛症、人格异常甚至自杀者的比例有所上升。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人数占休学、退学人数的64.4%。
众所周知,“后进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难题。许多研究认为:绝大部分“后进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但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社交、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适应性水平明显较低,对社会和环境适应不良,社会技能和学习技能落后。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意志薄弱,性格偏执等,这些心理问题抑制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导致学习困难和情绪消极。
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但就教育因素而言,不能不说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智育活动是以“应试”为目的的,并以牺牲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中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德育、审美、劳动教育,更谈不上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
所谓的重视智育,也只不过是重视升学考试学科的知识传授,强化那些直接影响考试分数的能力因素,比如抽象逻辑的思维力、比较机械的记忆力和“纸上谈兵式”的解题能力,对形象性、直觉的智力因素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比较薄弱。这种教育脱离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多种多样的需要,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中,各种矛盾冲击着学生还不健全不成熟的心理,常常引起他们的心理困惑、冲突和挫折,在无力克服的情况下,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一旦被压垮,便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由此可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举措。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足可以使我们认清学校加强心理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而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认真研究解决。
上一篇:成都市安全教育平台网址
下一篇: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