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篇一: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

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

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课程设置。如:国家课程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艺术、体育、综合实践。地方课程开设: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设:校本教材(好习惯 好人生)、阅读课、写字课。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6、校本课程结构设置

(1)好习惯、好人生: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仪;卫生安全;民风民俗文化;感恩;心理健康教育。

(2)阅读:每周周二下午第七节全校进行阅读教学,充分运用好同步阅读。

(3)写字:每周周四下午第七节全校进行写字教学,充分应用好写字一书,同时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4)英语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普通话与方言:目的是提高学生说好普通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说好普通的渴望,加大语文课堂的补充和课外延伸。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教研组工作。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篇二: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头道沟寄宿制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的要求,严格执行河北省教育厅制定的《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根据青龙县教育局的相关规定,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头道沟寄宿制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逐步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

参照《河北省教育课程设置表》,根据青龙教育局的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部分课程设置如下:

一年级: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体育、音乐、美术、地方课程(书法)、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二年级: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体育、音乐、美术、地方课程(书法)、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三年级: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走进秋天、我爱学校、小学生的饮食习惯与养成等)、地方课程(书法)、校本课程(必修:竖笛;选修:葫芦丝、书法、跳绳、乒乓球、军号吹奏)。

四年级: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走进秋天、我爱学校、小学生的饮食习惯与养成等)、地方课程(书法)、校本课程(必修:竖笛;选修:葫芦丝、书法、跳绳、乒乓球、军号吹奏)。

五年级: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零食对小学生的影响、小学生上网的利弊、我们身边的垃圾等)、地方课程(书法)、校本课程(必修:竖笛;选修:葫芦丝、书法、跳绳、乒乓球、军号吹奏)。

六年级: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学校门口拥堵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介绍我的学校、小学生如何拒绝不良游戏等)、地方课程(书法)、校本课程(必修:竖笛;选修:葫芦丝、书法、跳绳、乒乓球、军号吹奏)。

三、课程安排

(一)学年时间安排

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包括寒假、暑假、国家法定假日等)13周。 各学科39周教学时间安排: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艺术节、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

(二)每学年、每周教学总量

每周教学天数为5天,每周课时总数:1、2年级为26课时,3—6年级为30课时。学年总课时数:1、2年级为910课时,3—6年级学年总课时数为1050课时。

每节课时间:40分钟。

(三)各年级各学科课时详细安排

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要求的我省课程,根据青龙县教育局的相关规定,我校课程设置及各年级各门课程周课时数、各年级周课时数、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各年级各门课程周课时数,具体安排如下:

一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生活(3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地方课程(2课时)、校本课程(1)。

二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生活(3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地方课程(2课时)、校本课程(1)。

三年级:语文(7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英语(2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信息技术(2课时)、地方课程(1课时)、校本课程(1)。

四年级:语文(7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英语(2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信息技术(2课时)、地方课程(1课时)、校本课程(1)。

五年级:语文(6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3课时)、英语(2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1课时)、科学(3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信息技术(2课时)、地方课程(1课时)、校本课程(1)。

六年级:语文(6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3课时)、英语(2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1课时)、科学(3课时)、综合实践(2课时)、信息技术(2课时)、地方课程(1课时)、校本课程(1)。

(四)课程安排的有关说明

1、我校的课程设置执行的是:秦皇岛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2、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必须保证2课时,除信息技术要求单独开设外,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的课时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必须保证2课时。

3、地方课程:根据县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意见》,我校将地方课程设置为书法。

4、校本课程:学校课程由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教育局审批、学校自主开发的必修课。我校将“竖笛、经典诵读”定为校本课程必修课,将“葫芦丝、书法、乒乓球、跳绳、句号吹奏”定为校本课程选修课。

5、各门课程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实施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课程实施要求

1、各学科要严格按上述要求,保证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

2、必须保证各学科课程的授课总时数。

3、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整合与均衡,处理好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连续与衔接。

4、校本研修按学校规定的时间按时、保质进行。

篇三: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2015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方案一: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我校教育工作者,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我校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工作,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二、工作目标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工作措施

1、以学生发展为本,继续实施“讲学稿”教学法。教师由原来带着学生走进书本,转变为学生预习后带着问题走进教师,学生由题海战术转变为先思考后提问;教师原来围绕本本转,转变为教师围绕学生转。“讲学稿”比较好地兼顾了学生的预习、学习和复习三个环节,兼顾了三类不同的学生,“讲学稿”本身还具有评价功能,可以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2、结合我校省级现代信息技术示范校的优势,继续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施电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积累经验。

3、强化个性教育,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乱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减负担不减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探索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5、实行课程功能的转变,构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构建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课程结构。

6、开展说教材活动。任课教师都要具备说教材的能力。我们理解的教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说教材是在说课的基础上,能对本学科的任何年级的教材作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例如教材目标的确立及依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内容体系(知识维度、文化内涵、认知规律、联系实际)、编排体例、编者意图、年级目标等作全方位、多角度的阐释说明,还要表明自己对学科整套教材的理解、认识与处理。说清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文本信息源与其它信息源的关系,说清新教材的特点和创造性的用教材等问题。教学方法上一是要说清如何达到多维的发展目标,二是要说清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四、实施步骤

(一)明确课程阶段。

通过例会、教研等多种形式,明确国家课程就是我们所教的大多数课本,地方课程现阶段就是我们所学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就是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编制的校本读本。

(二)实施阶段。

学校的领导小组分别采取听课,业务检查等手段查看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并对不开设全课程的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其开齐开全课程,保证国家、学校、地方三级课程顺利实施和有效利用。并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纠正问题,促进各级课程的合理利用。

(三)各级课程发展阶段。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分别是由国家与地方开设和实施的,我校难以进行变革和发展补充,唯一能做的就是开齐开全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由我校自主研发的,我们会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和发展,摒弃不符合时代和学生需要的,吸收学生需要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知识,不断为我校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四)总结阶段。

在对各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结当前阶段工作中的成功地方和失败的地方,好的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失败的地方我们要分析问题根源,不断改进,为接下来的工作铺平道路。

五、保障措施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

2、教务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3、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1周,考试、讲评、总结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40课时每课时上课45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1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班级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各年级课程具体课时设置见上表。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七至九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方案二: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

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课程设置。如:国家课程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艺术、体育、综合实践。地方课程开设: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设:校本教材(好习惯好人生)、阅读课、写字课。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6、校本课程结构设置

(1)好习惯、好人生: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仪;卫生安全;民风民俗文化;感恩;心理健康教育。

(2)阅读:每周周二下午第七节全校进行阅读教学,充分运用好同步阅读。

(3)写字:每周周四下午第七节全校进行写字教学,充分应用好写字一书,同时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4)英语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普通话与方言:目的是提高学生说好普通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说好普通的渴望,加大语文课堂的补充和课外延伸。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教研组工作。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xxx

组员:xxx

方案三:孟时各庄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教育工作者,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工作,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二、工作目标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

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三、工作措施

(1)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双导”教学法,即“导思”和“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学、交流、测评”,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施电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积累经验。

(3)强化个性教育,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乱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减负担不减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探索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5)实行课程功能的转变,构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构建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课程结构。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为明确课程阶段,通过例会、教研等多种形式,明确国家课程就是我们所学的大多数课本,地方课程现阶段就是我们所学的《法制安全》、《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就是我校编写的《二胡》、《历史上的今天》、《夸夸中华美》、《传统文化》等。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学校的领导小组分别采取听课,业务检查等手段查看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保证国家、学校、地方三级课程顺利实施和有效利用。并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纠正问题,促进各级课程的合理利用。

第三阶段各级课程发展阶段,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分别是由国家与地方开设和实施的难以进行变革和发展补充,唯一能做的就是开齐开全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由我校自主研发的,我们会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和发展,摒弃不符合时代和学生需要的,吸收学生需要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知识,不断为我校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第四阶段为总结阶段,在对各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结当前阶段工作中的成功地方和失败的地方,好的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失败的地方我们要分析问题根源,不断改进,为接下来的工作铺平道路。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康利校长任组长,杨志军、王建平、张磊、蔡建国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学校工作。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教育办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历9名,专科学历12名,高级教师12名,一级教师6名。我们实施三级课程,做到既符合国家的开设要求,又能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着眼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做到挖掘潜能、夯实基础、张扬个性、协同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我校近两年来,在三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制定了学年课程实施方案,自编了《快乐篮球》校本课程教本,《民族常识》走进课堂。已经按规定开足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已经基本展开。

六、课程实施安排

1、应开设的课程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和《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逐步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我们把《新华区教文体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三级课程的实施方案》作为我校实施三级课程的文件。

国家课程按国家有关规定开设,尤其是保证综合实践课的课时及教师。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二者优化组合是必要的。保证心理健康课的课时及教师的配备。校本课程:《快乐篮球》作为必修课与体育课优化组合。

2、课程实施

学校教导处制定课堂教学实施计划,任课教师施教。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教学辅助、测试等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和落实。各门课程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保、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一步优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组合。

3、课程评价

(1)体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2)评价主体的互动性。(3)评价内容的多样性。(4)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我校正在进行以“感受成功,体验快乐”为主题的特色作业及特色评价模式的探索,由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成果展示四部分组成。学期期末,利用班级展示台及学校展牌展出学生的阶段成果。这样才真实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足迹,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健康发展铺就一条宽广的道路。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我们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校将改革教师评价的模式对教师实行多元、过程、激励性的评价。为了突出课堂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我们总结出了优化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既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通过领导评、家长评、教师互评和生评师等方式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过程性记录,存入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并与教师的评优奖励和考核挂钩,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全面发展。

我校根据教师特长、学校资源、学生兴趣、学校的需要开发出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快乐篮球》,保证每周两课时的学习时间,有专任教师及辅导教师共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师们认真备课,及时评价,进一步探讨完善校本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模式。

七、具体实施策略

(一)、搞好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1、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双导”教学法,即“导思”和“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2、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探讨策略、解决问题,每周不少于2节。

3、加强教学全过程监控工作,提高教师质量意识。为拓宽语文、数学的学习和运用领域,我们要求每个语文老师要做到“四个一”,即每天让学生背诵一句经典诗句或名言警句;每堂课前,安排学生即兴演讲一分钟;每篇新课前,要求学生提供一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者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每个单元与学生讨论一个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大问题。要求数学老师要做到“四个一”,每天进行一次十道题的口算练习;每天出一道有思考性的数学题;每天让学生有一次上台作一题多解或算法多样化的演算演讲机会;每一个新课都要尽量做到与生活实际联系。

4、教案作业等常规检查,每学期两次,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们沟通交流,改进教师的工作。

5、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的实施电化教学,每学期对教师进行1-2次信息技术培训,要求中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上1节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课。提倡中青年教师建立教育博客,参与教育论坛。

6、重视教学质量管理。

学校认真抓好质量抽测工作,我们还要求教师在检测结束以后进行深刻反思,做好教学质量的分析工作(做到分析到知识点,找出不足点,提出新措施)。

(二)、抓好校本教研,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1、完善教研机构及教研制度,营造开放、民主、有效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继续做好教研常规活动,本学年把圆桌式研讨与QQ研讨,博客交流相结合,创设宽松的讨论学习氛围,努力探寻适合教师的研讨模式。

2、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建立以教学反思,交流研讨,协作解决,结对帮扶,听课、评课等为基本形式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3、继续开展教育叙事活动,鼓励教育把自己的教育心得撰写成文与全体教师交流学习,,每月至少上交两篇教育叙事,两篇教学反思,两篇读书笔记,每月评选优秀文章装订成册。

4、本学年继续开展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美术、音乐、心理、综合实践等学科的评优课比赛,提高全体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认识,整体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本学年对年轻教师王红洁、庞文然、孙凤玲、杨凤萍进行跟进性听、评课,鼓励这些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大提高,不断向名师迈进。

6、另外结合学校图书室的图书的更新与流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展读书征文活动,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本学年还要举行全校规范汉字书写竞赛,英语规范书写比赛,广播操比赛,全校“数学口算”竞赛等各学科的知识竞赛。

八、加强教师外出培训力度。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攻方向。本学年有计划的选派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观摩活动。参训教师回校后,要认真总结进行反思,上交学习体会,用讲座,或是出课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方案四:新农中心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全校教育工作者,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我校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工作,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旨在适应学生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工作目标

(1)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双导”教学法,即“导思”和“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施电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积累经验。

(3)强化个性教育,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补课,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减负担不减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探索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实行课程功能的转变,构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构建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课程结构。

五、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

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篇四: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2015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方案一:天水市实验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为载体,在学校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学校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学校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学校课程实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制定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将学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计划,撰写教案。

5.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表演、竞赛、参观、讲故事、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五、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

1.成立学校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

2.对学校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4.对于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七、资源包的开发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课程的资源包必不可少,因此,要求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开发资源包,学校进行资助,保证学校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八、配套措施

1.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教科所领导来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计入教师工作量,按工作实绩进行奖励。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方案二: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我校于20xx年秋季与全区中小学一样全面使用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两纲”教育精神和市区上级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有效推进我校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以不断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服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设计上,侧重要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效果如何?是否严格发挥教学五环节的作用?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幸福指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强调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广泛开展以“享受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构建愉快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既面向全体,又分层实施,注重对学困生的有效帮助。以博爱的精神熏陶人,以博学的追求激励人,以博乐的心情谐和人,主张立德树人,乐学创新。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具体行动【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一)树立基本的课程理念

1、围绕义务教育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本,以“享受教育”为主题,培育具有博爱之思想、博学之追求、博乐之心态,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追求教育民主与公平,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保障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强调多元性、选择性的拓展探究课程实施,体现德、智、体、美、劳诸育的统整性与渗透性、以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样与和谐的需求。

(二)制订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逐步完善学校课程的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立足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的研究,逐步构建并完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学校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较为理想的课程环境。

3、实行多元评价方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激励促进元素,丰富和完善“享受教育”主题。

(三)学校课程的基本结构

(四)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举措

1、成立由校长负责之下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规范和指导教师执行和开发学校课程的程序与管理,加大对教师课程开展能力的培养。

3、有计划、有重点研发拓展型课程、基础型体验性学习课程和拓展兴趣型团队合作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的平台。

4、建立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强化课程管理,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高质量。

四、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1、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标准为基准,规范日常教学行为。

2、明确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教学任务。

3、发挥教师潜能,倡导校本化与个人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

4、加大贯彻教学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建设。

方案三:凤凰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为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方针并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

1、除综合实践活动课外,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安排传统活动、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2、晨会、班队活动等每周至少安排一课时,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少先队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由班主任教师自行安排。

3、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已经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同地方和学校课程统筹安排。

4、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并在六年级进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

5、学校开设英语课,起始年级为三年级。

6、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二)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1、根据国家与省规定,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型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与综合使用原则。

2、地方课程从《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中选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作为地方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全部开设。

3、因学校现状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根据传统教育方针,在三、五年级开设珠算课。珠算课的开设不但能成为数学课的第二课堂,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心智得到良好的开发。

4、结合教委印制的乡土教材《我爱冬枣,我爱下洼》,在四年级开展民间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戏曲、手工等。

5、国学大师郭沫若曾就写字要求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求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但要养成书法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的,不能作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在各年级开设写字课的基础上,三、五年级加设毛笔书法课。

四、制度保障

(一)目标管理及任课情况安排原则

1、为促进国家课程方案的实施,落实课程管理,音体美设专职教师同时要求音乐教师每两周教会学生一首歌,并能做到站队唱歌放学,每学年至少举行四次大型文艺活动。体育每周须有班级比赛活动,每学期不少于四次由全体师生参加的体育比赛活动。美术每周举办一次学生书画展览。音乐、体育教师可根据情况上合堂。

2、任课教师考试科目备课每周不超过10课时,上课不超过15课时。所上科目备课共计不超过16课时。

3、为保证地方与学校课程及国家课程非考试科目的实施,尽量跨年级交叉安排教师任课。

4、为加强低年级数学教学及学生管理使学生尽早养成良好习惯,由四、二年级专任数学教师同时分任一年级两班班主任,并分任数学课。

5、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薄弱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并由校长兼任三、五年级的珠算课、书法课。

6、每天下午上课前20分钟为各年级写字时间。

(二)、校本教研

为加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施,安排任课教师语文每周一、三,数学每周二、四,其他学科周五开展学习教研、听评课活动,并由教研组长写出活动记录。

(三)、目标管理

1、所有科目均须备课并体现书面教案再上课,可参考其他教师已有的教案,但必须体现其使用性。

2、备课时数以一学期应有课时计算,各种作业布置合计不少于上课时数。但语文、数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非考试科目不留书面作业,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不留课下书面作业。

3、以上措施通过教师评估考核实施。

五、课程计划实施

1、学校总课时数共计270课时,任课教师人均15课时。

2、附:凤凰小学教师任课情况

方案四: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发掘本土人力、物力、文化等教育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确立“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发掘具有“乡土”与“航运”特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荣的校本课程体系,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努力践行“让每一位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设置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整合校园素质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三)自主性原则:根据国家提供的课程科目和课时的比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课程计划,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会学习、会合作、会健身”能力的,能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珍爱生命、并具有较强思维力的和发展潜能的合格毕业生。内涵解读:会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运用网络等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学习领域,在培养良好的读写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有特长。会合作——从小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依存关系;在尊重与维护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追求群体共同发展。会健身——依托广播操、乡土游戏、校园足球以及“体育与健身”课程等资源,每位学生每学期学习不少于2项的健身技能,每天参与锻炼得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懂得劳逸结合、健康第一等道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以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新课程目标、任务的认识,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科研为手段,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四、实施保障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保障学校课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组 长:曲保华 副组长:张荣义

组 员:朱海石、杨宝霞、冯丹丹、信超男、任丽丽等 校长负责有关学校课程的决策问题。中层组织主要负责执行问题。基层组织主要负责具体实施。

校长室明确各部门在课程执行力上的监管分工。对各部门在课程管理流程进行监管。各部门不定期地向校长室进行课程执行情况汇报,以便校长室能及时了解课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不足和亮点经验。

教导处(德育处)主(兼)管三类课程的日常管理。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按照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班级课表,根据师资情况合理安排教师任职任课安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常规管理

1、以教学质量承诺制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以聚焦课堂为主线,关注教学五环节,落实各环节的达标标准,争创优质标准。

2、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开展合作共荣团队的创建,通过课题引领,主题研究,同伴互助,落实三类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五、课程评价

以发展性评价为引导,建立、完善以教师、学生为主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课程的目标。

(一)学生评价

1、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学习成绩等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须努力”、记录,提倡鼓励性评价。

2、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最后以不同形式呈现学生学习的情况。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获得者可在学生成长记录册的收获园内做记载。

(二)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导处(德育处)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

4、任课教师设计“过程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以“优良,合格”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登录《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5、鼓励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注意积累,开展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总之,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工作的起点与基点,更加重要的是实施,我们将积累经验,逐年完善与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课程,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

篇五: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2015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第1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艺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学校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各室的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第2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课程实施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学校新课程实验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李传涛

副组长:孙金伟

成 员:郭方旭、赵祥涛

三、新课程实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1、严格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要求,以新的课程标准组织本次实验,为新课程体系的完整积累经验。

2、完善开发和整合我校课程资源,特别是加强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的力度,开发适合我校师生的校本课程。

3、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逐步形成、完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

4、以素质教育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为导向,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的教学模式,构成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特别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大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教研新模式。

5、加强德育探索与实践,开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德育新渠道,努力开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人文教育等校本德育课程,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6、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新课程推进组织体系,探索有效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形式,以促进全体教职工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支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新课程实施计划表

五、实施新课程理念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只是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而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贯彻教学设计的“五核心原则”就必须从“单一角色”向“多元化角色”转变。即:

1、教师是给学生一个独立探索知识的空间和多元化信息渠道的提供者;

2、教师是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3、教师是课堂研讨氛围的营造者;

4、教师是学生的探索计划的指导者;

5、教师是学生探索过程中的鼓励者;

6、教师是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者;

7、教师是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8、教师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对教学手段的评价

(1)是否成为既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又是学生的学习工具;

(2)是否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科学探究的平台;

(3)是否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

(4)是否实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5)是否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是否给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自学加以指导和创设了条件。

(三)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

1、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是否体现出来;

2、是否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3、教师与学生能否交融情感,体现师生互动;

4、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5、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体验,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

6、学生能否独立思考,能否发现问题,能否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7、学生是否有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否能提出探究性问题,是否有独到见解。

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关注教师自身发展,提高老师整体素质,不断把老师个人智慧、经验转化为老师集体的财富。【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应由“教教材”的传统方向向“用教材”的理念转变。

1、各学科实行集体备课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基于校本教研,针对教材不同章节的地位及作用,实现“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的教学循环。

2、邀请课改专家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亲临指导。

3、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做到教师每周至少互听一节课,加强教师间的相互观摩、交流、提高。

4、认真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做到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5、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6、每学期教师小结课改的经验,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做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七、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保障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和指导思想。《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是指导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依据,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组织老师和有关人员加强学习。

2、成立培训组织,制定考评细则

①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分管教学的校长为组长,教务处为组织单位。

②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定点定时定人定主讲,并定期进行检查及考核。

③把课程培训做为今后几年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并将具体培训情况记录到教师的业务档案中。

3、组织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学校坚持“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按年级分学科、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参加新课标的培训学习。

4、周到具体安排培训内容

①要求教师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②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学科评价标准、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③了解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④学习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学科教学方法。

⑤探索学生日常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八、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要坚持 “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的发展理念,在全校营造学术研究氛围。

1、加强课程的组织管理,成立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和课程开发工作研究小组,前者以校长为组长,把握方向,后者以教研组为单位,负责落实,并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

2、具体实施中坚持教研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做到“研有物”、“研有质”,一切围绕学生的学来开展,不做空洞研究。同时,教研要广面积,做到人人有方向,人人有课题。

九、做好实施新课程理念、标准、评价工作的宣传、总结工作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内容包括:个人成长过程各个阶段的表彰、优秀作业、作品、好人好事、反思与体会、成长的规划等,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个人成长记录袋》作为今后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依据之一。【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从四个角度进行宣传即对教师宣传、对社会宣传、对家长宣传、对学生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新课程在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新变化而引发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通过校园网页,供大家学习参考,并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通过各级各类各层次的课程改革会议以及家长会与校本培训会等,加深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在校园醒目的地方悬挂与课改有关的条幅标语,定期出有关新课程活动的黑板报等方式营造新课程改革的浓厚氛围。

第3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针对我镇小学实际情况,经镇中心小学领导会议研究决定,我镇小学将学习蒙山县中小学的管理模式,强化常规管理,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高效课堂,逐步建立、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我镇小学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1.树立“以学促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评价观,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评价课堂教学效率。

2.树立人人“有尊严、有追求、有潜能、可造就”的学生发展观,凸现学校“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发现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

(二)重建课堂教学模式。

1.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努力克服教学随意性和无效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责任感,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切实遵守教学规范,努力优化教与学的时空与流程,以“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为教学原点,完善课堂教学环节。

【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三)促进师生素质提升。

1.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更新观念,不但重知识的结论,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发展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使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学会尊重和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帮助和引领,在自我发展中学会反思和感悟,在同事协作中学会合作和共进。

2.提升学生素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让效果“好”起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实施过程和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6日—12月16日)

1. 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黄裕漂

副组长:黄绍笔 黄主堂 唐凯英

组 员: 凌秉帅 磨光平 梁护兴 农林巧 黎子程 姚子文 韦照远 王秀瑾 王 瑾 吕麒麟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副校长(1),办公室主任由黄绍笔副校长担任,负责组织处理我镇小学新课改的日常事务工作,联系电话:07708517631。

校长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其他组员要积极示范,深入开展课堂调研,关注教学过程,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组织及教学资源的保障。

2. 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改革实施方案,教师上课标准,学生的组织要求和课堂评价标准等;制定课程改革的相关管理制度。

3. 召开全体学校领导会议、教研组组长、教师骨干代表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随后召开全校教师教改动员大会,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4.组织全镇骨干教师先到蒙山县进行培训、听课取经。

5. 广泛宣传发动,召开教师研讨会,开设相关讲座,探讨学习蒙山中小学课改经验的心得体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教改氛围。

6.搜集课改的相关资料,并编印下发到老师手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

7. 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实验教师集体进行讨论交流,初步确定备课样式,设计出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格式。

8. 总务处认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及时增加黑板面积,按蒙山课改教学模式的要求布置好教室。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实验阶段(20XX年12月19日—20XX年1月20日)

搞试点。经过“课改领导小组”讨论决定,首先在全镇18个教学班试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安排如下:

(1)思阳镇中心小学的四年级5个班,任课老师分别为黄剑平、陈为民、曾小丹、韦升球、李佩芳、农小敏、邓建昭、李博、王佐心、陈继民;

(2)江平村小学三年级3个班,任课老师分别为:梁琼娥、黄景超、刘逢庆、吕小联、胡璧玉、梁江怀;

(3)广元村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各1个班,任课老师分别为:吴静娴、凌广、农林巧、潘德超;

(4)高加村小学四年级1个班,任课老师是:黄绍球、胡安天;

(5)华加村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各1个班,任课老师分别是:梁福珊、李科、施善群、黄秀英;

(6)明哲村小学二至五年级各1个班,任课老师分别是:江领、李根、苏丽华、林生民、黄美、甘维民、吴娇民、陆燕波;

(7)昌墩村小学二年级1个班,任课老师是:赵卫忠、王谨。

试点班级要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同时也采用自愿原则,欢迎其他班级积极主动参与新课改模式,实验班成功的经验将在全镇小学逐步推广。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1.抓好备课,利用假期提前编写导学案,导学案要提前一周完成。

2.抓好预习,教师要加强在预习课上小组合作交流的指导,深入研究指导学生预习的有效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3.积极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经过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制定课改课堂教学模式评估标准,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深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准确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信心十足的进行展示,精练高效地进行反馈矫正,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4.抓好检查落实,全面提高质量,全面抓好对各教师实验过程的检查、督促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偏。要切实保证每节课的教学效率,防止课堂出现失控现象。教导处要加大对各备课组的检查和指导力度,通过抓集体备课活动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研究,在备课研讨中要重视学法的研讨,要多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多方预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办法,以此提高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能力。防止在课堂上,因教师对教材重难点把握不准,学生的学习思考浮于表面,学习不深入,甚至出现错误。

5.加强对教师全程跟踪听评课指导活动,即教导处在进行听课安排时,对每一位教师的课要从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个课型进行全程听课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交流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对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阶段总结、反思。全面总结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形成相对成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并进行推广。

1.总结经验。及时总结学习推广课改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

2.深入研究。在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就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把实验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奖励先进。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课改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班级、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为掀起进一步深化学习的新高潮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为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发展再做新贡献。

四、实施策略

(一)课改班级要对学生科学分组。

以落实小组合作教学为主要形式,构建合理的多渠道的学习互动平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内互动,组组互动。落实互帮、互查,小组内联动,人人充当检查者和被查者,教人者与被教者的多重身份。

根据班级的大小, 把学生均衡地分为7—8组(兼顾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方面),每组6—8人,小组中包括学习中各层次的学生,编号1、2、3、4…,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被赋予特定的职责。每组选拔组长一正一副,负责维持学习纪律,作业通查,纠错、辅导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课的学习成果、通过组内探究交流来解决问题、反馈问题,当学生的合作活动结束,教师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情况和合作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包括口头和书面的反馈),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和数量,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过程和效果,并对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认识到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意义。

(二) 重点抓好小组合作学习。

1.宁少勿滥,抓住契机。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合适的不安排。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合作学习。

【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2.教给技巧,变换形式。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怎样追问等。

3.备好合作,参与合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备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

4.培养小组长。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让组长知道如何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学习,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保证小组的有序合作。

5.组织好小组的发言顺序,先让学困生发言,再让中游生发言,最后让优等生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6.加强小组展示的组织,如小组黑板展示时,注意组内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订正和评价,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大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

课堂要严格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自己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易混易错的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没研究之前不讲。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

(四)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对课改班级要做好服务性指导工作,每周定时定量在课改班级听课,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时刻把握课改方向,指导课改方法,研究复杂问题的对策。同时,加大推门听课的力度,加强监督和指导。

全校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例研究或案例研究为基础,积极探讨课堂教学的典型课例、案例。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典型课例观摩课和评课等学科教研活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坚持骨干先行,借鉴蒙山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各个学科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创新各自的模式。构建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符合课堂教学规律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的模式。

(五) 以常规管理促课改。

一方面,要夯实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努力做到“三个整合”,将教案改革、课堂改革、作业改革整合在一起进行。要从教案改革切入,从重视“教”到关注“学”,走“导、学、练”三案统一的路子。实行教学常规月查制度,月查成绩记入教师考核。

(六)严格把握训练环节。

增强作业布置和批改的科学合理性课前预习作业及课堂作业要精选。控制内容及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课前预习作业与当堂达标作业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很好地落实教学核心内容;在保证基础的基础上,要适当采取分层作业的形式,供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用;作业形式要多样,既有书面形式,又有口头、实践作业等,并注意及时评价。

要进行课前预习作业的实践与研究。要求教师必须提前找准本课时的作业任务、学习要点,集体确定作业内容,早给学生布置下去,以便学生有更多时间完成预习作业。完善作业检查制度。在第二天上学后采取组长查、组内互查、教师抽查等形式确保学生都参与到课前预习中,并且保证效果;课前二分钟进课堂,教师再次确定作业完成情况,为上课做好铺垫和准备。

(七)扎实开展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重点要放在研讨每课时的预习作业、教学设计(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后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点拨、归纳等)课堂作业内容等。

实行课堂改革,是一种实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操作,只有外校的先进经验可供参考,为了更好实行绩效考核,根据新要求,修订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

第4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琼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精神,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加快实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累经验。

二、条件分析:

1、我校系博鳌镇中心小学。我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质量兴校”的战略,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培植与发展优质教育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近几年来,我校投资校园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先后建成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信息技术设备。学校在资源库建设初见成效,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校重视了教师的培训工作,多年来学校每年均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各类教师,目前拥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多名,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三、组织领导:

组长:夏志云

成员:学校全体教师

四、实验目标及任务:

1、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

使学生具有爱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健康的身心。

2、培养一支能够胜任新课程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我们不但要引领着所有的教师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而且要通过这一场革命与洗礼,彻底更新教育观念,使所有的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3、开发具有地方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的校本课程,初步建立起合理并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除了要用好新教材外,还应适应新的要求,开发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真正实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利用者、执行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的课改目标。

五、实验措施及手段:

(一) 加强校本培训工作,以培训促新课程的实施。

学校将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专家引路、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相结合,进行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工作。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发生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至旧的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结果。我们首先要注重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力争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组织教师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进行一次教育理念的“启蒙运动”,把我们自身的教育思想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次,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全体教师不仅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还应注意改变我们每天正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行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名师联动、专家引路、教师研讨的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力求通过自身行为的转变来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篇六: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2014学校督导评估方案

第1篇:学校督导评估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海南省人民政府和三亚市人民政府有关教育工作的精神,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部署安排,切实做好迎接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准备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举全校之力,加大教育装备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高标准、规范化建设。

二、目标任务

认真落实三亚市教育局的工作要求,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规范学校管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装备使用效率,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通过“省检”。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我校迎“省检”准备工作,成立学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领导小组。

组 长:蒲维献

副组长:符文魁 蒲进康

成 员:学校各中层领导

1、宣传组:

组 长:苏海波

2、校园环境组:

组 长:蒲进康 副组长:黎公明 李清新

3、法制安全组:

组 长:符文魁 副组长:陈运翰

4、教学教研组:

组 长:陈明正 副组长:杨得伸 成员:各科科组长

5、德育活动组:

组 长:苏海波 副组长:李小玲

6、班级、学生管理组:

组 长:符文魁 副组长:各班主任

7、档案组:

组 长:陈明正 副组长:林安荣 赵志飞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调查摸底(20XX年6月15日-6月28日)

1、宣传动员。学习三亚市政府、市教育局、凤凰镇政府有关文件,制定《妙联学校迎接省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方向,明晰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确定工作职责。召开迎检动员大会,深入进行宣传发动工作。

2、调查摸底。对照督导评估标准,对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在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劳卫器材、电教器材等方面的缺口进行自查并分类汇总。其中,教导处负责对学校“四室一网”建设和实验仪器、图书、电教器材、音体美器材等方面的缺口进行自查并分类汇总;政教处负责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自查;后勤处负责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安全隐患的排查。

第二阶段:集中准备,落实提高(20XX年6月29日-8月30日)

1、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要借省督导评估之契机,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一是要加强专用教室建设:要对照评估标准,增加专用教室数量;二是按照新的配备目录摸清底数,对各科教学仪器、图书、器材等科学合理地进行配备和补充,特别是音体美器材,确保达到省定评估标准。此项工作由教导处、总务处负责。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绿化美化校园:粉刷墙面,栽种、修剪花草,整治校门口处的文化长廊。二是墙面文化,包括墙面文化、宣传橱窗、学习园地等。三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和活动机制,推进广播站工作,组建篮球队、舞蹈队等新社团。四是网络校园建设,推动教师博客和学校博客圈建设。五是班级文化建设,丰富班级文化内涵。此项工作由政教处负责。

3、推进素质教育,抓好教学教研。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二是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向纵深发展。三是提高专用教室的利用率,加强对专用教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学规范教师目标考核机制。五是抓好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实践能力和校本课程等方面工作。六是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此项工作由教导处负责。

4、加强德育、学生养成教育、班级管理工作。一是强化德育的地位,落实德育基地、场所建设,开展德育活动和德育工作交流。二是完善学生养成教育机制和措施,注重过程性、形成性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三是规范班级管理,有制度,有措施,规范学生评价机制。四是搞好校园卫生。此项工作由政教处、团支部负责。

5、搞好法制安全综合治理工作。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二是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三是搞好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排除安全隐患。此项工作由法制安全组负责。

6、做好档案资料整理工作。学校要加强档案管理,将过去的工作痕迹、工作成果、工作资料及时分门别类的汇总整理,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此项工作由档案组及相关处室负责。

第三阶段:自查、交流完善(20XX年9月1日-10月5日)

1、完成各种文字材料、数字报表、档案资料的汇总整理。学校各处室要高标准完成自查报告、学校简介、20XX年以来的档案整理等工作。

档案组:汇总各处室工作计划、总结等常规管理材料;学校简介等方面资料。

安全组:负责学校各项制度汇总、学校法制教育、安全等方面资料。

教导处:负责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总结、学校发展规划等;负责汇总素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档案;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资料;体育卫生档案;艺术教育档案;综合实践档案;学籍档案、档案室建设;各专用教室管理档案、使用记录等。

政教处:负责德育、学生养成教育、班级管理、学生管理、校园卫生、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档案。

总务处:负责教育经费预算、报表、基建、购置、校务公开、公物维护及校园建设等方面档案。

2、交流提高。组织各处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到其它学校参观学习,邀请教育局各相关科室到学校指导工作,通过交流学习,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3、模拟督导评估。迎接教育局的模拟督导评估,根据评估意见,召开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工作调度会,按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立即整改,切实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四阶段:接受评估(20XX年10月6日-10月19日)

全面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迎接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验收。

五、工作措施

1、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迎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全体动员,全力以赴。学校成立迎接省教育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迎检工作,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各处室主任是分管项目的第一责任人。

2、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学校将充分利用黑板报、标语口号、广播站等形式,对教育工作的意义、任务、目标和要求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动员和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和支持我校的发展。

3、切实落实目标责任制,在学校制订的此迎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的要求下,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全体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迎检”作为促进教育教学的手段。

4、大力推进学校管理工作。一是加强校园环境的整治,二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是巩固和提高“四率”指标,五是抓好教学教研工作,六是搞好校园文化,七是认真准备档案资料。

5、开展督导自查,为使迎检工作按时按目标完成,领导小组将进行过程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切实做到以本次评估工作为契机,全面提升我校管理水平。

迎接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是是我校今年的中心工作。各处室和全体教师的所有工作都将围绕迎检,为迎检服务,努力在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科研教改等方面做到全面详实,并注重突出我校特点,体现优势项目,为全县在迎检中得到高分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第2篇:学校督导评估方案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试行)》(教督办[20XX]10号)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校督导评估制度,增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提升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

发展性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把全体学生发展和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主体性原则: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引领学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强化学校在督导评估中的主体地位。

全面性原则:坚持面向每一所中小学校,以全面评估辖区内的学校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个性化原则:鼓励学校在依法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示范引领区域内素质教育实施。

动态性原则:获得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的学校,每五年复查一次,对存在的问题经限期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学校,取消其示范学校称号。

三、适用范围

《方案》分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三个评估体系。每个评估体系分为办学思想、制度建设、办学行为、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办学成效等6个A级指标,19个B级指标,41个C级指标。各指标体系适用于相应层次的各类学校。

四、评估程序

1、成立督导组,提前向学校发出书面督导通知并向社会公示。

2、接受并审核学校自评报告。

3、采取听课测试、问卷调查、访谈座谈、校园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进校全面收集信息。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征求社会和公众意见。

4、督导结束时,向学校口头反馈督导评估意见,并听取学校的说明和申辩。

5、教育督导部门根据督导组报告、学校自评报告和社会公众意见进行综合评估,形成督导意见书发送学校。

6、督促、指导学校按督导意见书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五、组织实施

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统筹全省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对市、县(市区)、学校三级督导评估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市、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原则,负责所辖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实施步骤

1.学校自评

突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地位,建立完善学校自评制度,组建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代表参加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自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每学年对照督导评估的内容和标准进行自评。接受督导评估前要将自评报告报送教育督导部门。接受督导评估以后,根据督导反馈意见,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报教育督导部门,接受复查。

2.县(市区)督导评估

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按照三年一轮的评估周期,具体安排县(市区)域内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学校开展评估;组织责任区督学对学校进行过程性视导;对学校进行复查验收;组织推荐所辖学校申报市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3.市督导评估

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制定本辖区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工作计划。对县(市区)督导评估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对各地学校督导评估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专项抽查,总结推广经验;负责市直属学校的督导评估;对申报市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实施评估认定与复查;组织推荐所辖学校申报省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二)示范学校的评估认定与管理

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认定需经自评、申报、初审、验收、认定等基本程序,称号统一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取得称号5年期满需复评。

1.申报资格。申报各级示范校应当严格执行《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的标准要求,评估结果达到优秀等级以上,区域内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校,不具申报资格。

(1)违反《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被处以全市通报批评及以上处罚的;

(2)学校课程实施水平评估不合格的;

(3)学校对教师从事有偿补习活动监管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

(4)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5)严重违反国家、省、市有关收费规定的;

(6)学校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7)因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力发生教职工或学生严重违法行为且被司法机关认定为犯罪的;

(8)其它严重违背政策的现象。

2.申报程序。各级教育督导部门按照分级评选、逐级申报的原则负责示范学校的评选认定工作,向上级推荐申报工作。

3.申报事项。申报县(市区)、市级示范学校,需报送的书面材料及其相关事项,由评估确认机关自行规定。申报省级示范学校须报送以下材料:①各市教育局向省教育厅提出省级评估的申请报告(请示)。②山东省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申报表。③学校的自评报告和申报当年相对应的县、市督导评估的报告(通报)。④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材料。

4.评估与确认。市、县(市区)级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由同级教育督导室组织实施,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同时送上级教育督导室备案。省教育厅对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的省级示范学校进行综合审查,依据评估结论进行复评公示后,授予“山东省省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并给予表彰。具体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

5.跟踪督查。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的推荐、评选实行动态管理,推荐、评选工作每年进行1次。对已获得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称号的学校每5年进行1次复查。

六、结果使用

(一)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被评定为优秀等级的学校方可申报相应等级的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二)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学校问责、干部考核和实行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向社会公布学校督导评估结果,定期发布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报告。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3篇:学校督导评估方案

为促进中小学规范办学、科学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按照《吉林省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办法(试行)》的规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督导评估的性质

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对中小学校的常规性综合督导评估,是政府对中小学校进行行政监督和教育督导机构“督学”的主要形式,是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机制。

二、督导评估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推动中小学校规范化办学为重点,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为核心,以实现学校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要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导中小学校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引导社会各方面和学生家长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校,关心和支持教育,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督导评估的范围

县内普通初中及小学。普通初中、小学分别制定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四、督导评估的职责分工

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负责本县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督导评估工作规划的制定,组织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督导评估(村级小学由县级教育督导机构授权和指导,由乡镇中心校督导评估);对辖区内普通高中,加强经常性检查,指导自评和督导评估后的整改工作。

五、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

督导评估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以一级指标(A级指标)形式设置,按办学标准、学校管理、自主发展逐级提升,以促进中小学校在实现标准化办学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

1.办学标准指标。以二级指标(B级指标)形式设置,包括学校建设、教育装备、教育经费、师资配备、办学行为、教学质量等6个方面的内容。

2.学校管理指标。以二级指标(B级指标)形式设置,包括办学指导思想、队伍建设、德育工作、教学工作、行政管理、学生基础性发展状况等6个方面的内容。这部分指标以管理及其效果为重点,促进学校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探索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明确发展目标,挖掘发展潜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自主发展指标。以二级指标(B级指标)形式设置,包括改革创新、文化建设、学校与社会、特色创建等4个方面内容。这部分指标给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目的是引导与激励学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按照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密切与社会的联系,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在更高的层次上自主发展。

六、督导评估结果的处理

1.督导评估结果等级的划分。

按办学标准,学校管理,自主发展三个方面分别评定结果,每一方面都分A、B、C三个等级。

办学标准部分A、B、C三个等级分别表示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学校管理部分A、B、C分别表示为优良、一般、较差;自主发展部分A、B、C分别表示为较好、一般、较差。评估等级按C级指标规定的等级要求比率确定。

对一所学校督导评估的结果为三个方面评估结果的组合。例如:办学标准为B,学校管理为A,学校自主发展为C,该学校的评估结果则为BAC,依此类推。

2.督导评估结果等级认定的具体办法。

等级评定按以下标准掌握:

办学标准部分。A等:C级指标全部达到A等;B等:C级指标全部达到B等或以上等级;C等:达不到B等标准要求。

学校管理部分。A等:评为A等的C级指标大于等于20个,其他为B等;B等:评为A等的C级指标大于等于16个,其他为C等;C等:达不到B等标准要求。

自主发展部分。A等:评为A等的C级指标大于等于9个,其他为B等;B等:评为A等的C级指标大于等于7个,其他为C等;C等:达不到B等标准要求。

3.督导评估结果的处理办法。

对学校督导评估的命名和表彰方式由市决定。

对办学标准为C等的学校应报告县政府、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整改,一年后复查,仍达不到合格标准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做出处理。政府教育督导室应督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相关方面,对未达到基本办学标准的学校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其尽快达到国家办学标准。

七、督导评估的具体方法

1.把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价等级。定性的评估要在通过“听、看、查、访、议”等形式取得客观的数据、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评估要认真核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要时进行实地测查核实。评估时既要对C级指标所包含的要素逐一评价,也要对C级指标综合考虑,按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给出的等级评估标准,逐项逐条定等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绝大多数系指90%以上,大多数系指75—89%。

2.评价时应注重实证性的考察,如现场观察、访谈、问卷、听课、座谈、查阅教案和学生作业、抽样测试、分析学校的原始记录和档案等,广泛收集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对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估认定学校三个方面工作达成度和等级情况,主要的成绩和不足,形成督导评估意见。

3.督导评估结果信息反馈,内容应包括三方面,即主要成绩与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要求,同时附上评价成绩表与评估等级结果,使每所学校找准问题、明确方向、认真整改。

八、督导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

1.学校自评。各中小学校要对照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方案、指标体系认真开展自评,实事求是的肯定成绩、找出主要问题与不足,通过自我定位准确找出学校发展的起点。

2.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在教育督导部门的指导下,每一所中小学都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在自评基础上,根据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制定新一轮学校督导评估周期内(三年)学校发展规划或计划,发展规划或计划应包括“分析发展基础、确定主要指标的预期目标、落实保障措施、构建自评机制”等内容。学校发展规划要在新一轮督导评估规划启动前一年年底前报县政府教育督导室。

3.严格按规划和计划开展督导评估。在对学校督导评估时,除依据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外,还要认真检查学校发展规划或计划的执行或完成情况,将其作为督导评估和指导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新一轮学校督导评估仍以三年为一周期。

第4篇:学校督导评估方案

11月27日,以黄局长为组长的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一行6位专家对五山镇小学办学水平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县级综合督导评估。评估组依据《谷城县第四轮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计划》,通过听取学校自评报告,查看校园校舍和装备设施,听取教师课堂教学,查阅档案资料,召开座谈会,对学生进行各种测试和问卷调查,查阅教师教案问卷调查、座谈,观看课间操、课外活动等形式,采集到大量评估信息,进行全面综合分析评价,形成了初步的评估意见,认为五山镇小学综合办学水平已基本上达到了县《评估计划》主要指标的要求,同时,指出了学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为我校的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对此高度重视,评估组离校后,学校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召开了领导班子会、中层干部会和全体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和领会《评估计划》精神,针对评估组提出的督导建议,逐项讨论研究整改措施,锁定整改任务,明确整改目标,制定整改方案。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精心部署整改工作。

1.深入学习《评估计划》,进一步提高对整改工作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552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