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区设计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幼儿园环境规划方案
幼儿园园区设计 第一篇

幼儿园环境规划方案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场所 。幼儿年龄小,且正处在身心尚未成熟的迅速发展之中。所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物质环境是促进幼儿监看成长的前提和基础。

本方案根据幼儿园的宗旨和目标定位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确保安全,合乎卫生要求(2)环境条件要为保育和教育服务(3)环境创设要因地制宜、经济适用(4)建设与管理并行,使用与维修并重。

具体环境规划与设计如下:

一、园址及周边环境

幼儿园设在安全清洁,安静,无污染的人口较集中的城镇居民区,有自己独立的建筑基地(园舍基地地势平坦,场地干燥坚实并且方便排水)。一方面确保安全,又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

二、房舍的使用与安排

整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两层,楼顶为圆形护栏式的平台。主体房舍朝东南向,保证活动室有充足的阳光(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少于3h),冬暖夏凉。

(一)生活用房包括、班级寝室、班级卫生间(包括厕所、盥洗、洗浴,每班配备1个)、底层楼公共卫生间、衣帽贮藏室(每班1个)、音体活动室(每楼1间),

(二)服务用房包括医务保健室、隔离室(医务保健室和隔离室为相邻设置)、晨检室(设在建筑物的主出入口处)保育员值宿室、教职工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包括收发室)及教职工厕所、浴室等。

(三)日常供应用房包括幼儿厨房、消毒室、烧水间、洗衣房及库房等。

(四) 楼梯除设成人扶手外,并在靠墙一侧设幼儿扶手,其高度大于0.60m。楼梯栏杆垂直线净距不大于0.11m。楼梯踏步的高度不大于0.15m,宽度不小于0.26m。 三、户外活动场地的使用和安排

户外活动场地以人均2平方米及以上为准,各班设置专用的室外活动场地。每班的活动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m2。各活动场地之间采取分隔措施。并有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其面积不小于下式计算值:室外共用游戏场地面积m2=180+20(N-1)。(注:1.180、20、1为常数、N为班数。),活动区周边依次设幼儿种植园区,饲养区,自然绿化区,玩沙区,游泳区,积木区。 (一)种植园区,种植一些蔬菜,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从而让孩子们在种植种子的实践过程中学到一些植物的知识、种植的技能,感受简单劳作的乐趣

(二)饲养区,饲养鸡鸭兔等家禽,一方面,参与饲养活动,幼儿的确能增进对动物的了解,丰富有关动物的名称、类型、习性等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参与饲养活动,幼儿能更真切地感受动物的发展变化,感受动物生命的存在,感受自己的行为与动物生命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去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

(三)自然绿化区,绿化面积大约占场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大自然是幼儿最初

获取知识的丰富源泉,自然环境中的万事万物直观具体,使幼儿在接触中懂得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带领幼儿去观察、散步、游戏、劳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多种需要,又使幼儿的身体得到了健康发展。

(四)玩沙区,提供玩沙的工具有:小棍,小铲、小桶、小瓶。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玩沙可以让幼儿感到快乐,玩沙可以让幼儿尽情地发挥想象去创造,玩沙可以让幼儿自主地尝试、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沙的特性,使幼儿感受到玩沙的乐趣。

(五)玩水区, 幼儿对水的喜爱似乎是一种天性,只要有时间、有机会他们总爱在水里玩耍、嘻闹,通过玩水活动,不但满足了幼儿玩水的欲望,还可以学到不少知识,体验玩水的乐趣

(六)积木区,设幼儿们最喜欢、常见的材料,在结构游戏区幼儿能接触到。幼儿在这里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运用积木进行操作活动,幼儿可以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完美能力,并能实际地了解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

(七)大型玩具区,如滑梯,攀登架,秋千,有孔隧道,淘气堡等,全园设有2套。还包括自制玩具若干。满足幼儿进行各种运动体验,使幼儿获得活动乐趣。参见《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章 幼儿园的园舍、设备

第三十条 幼儿园应设活动室、儿童厕所、盥洗室、保健室、办公用房和厨房。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单独设音乐室、游戏室、体育活动室和家长接待室等。 寄宿制幼儿园应设寝室、隔离室、浴室、洗衣间和教职工值班室等。 第三十一条 幼儿园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配备必要的游戏和体育活动设施,并创造条件开辟沙地、动物饲养角和种植园地。 应根据幼儿园特点,绿化、美化园地。 第三十二条 幼儿园应配备适合幼儿待点的桌椅、玩具架、盥洗卫生用具 以及必要的教具玩具、图书和乐器等。 寄宿制幼儿园应配备儿童单人床。 幼儿园的教具、玩具应有教育意义并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 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玩具。 第三十三条 幼儿园建筑规划面积定额、建筑设计要求和教具玩具的配备,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幼儿园区域设计与布置
幼儿园园区设计 第二篇

如何优化幼儿园区域设计与布置

2014-03-25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 ■ ■ ■ ■ ■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如何优化幼儿园区域设计与布置》摘要:间、幼儿认知、年龄段等条件设计。区域的主题一般可设置为以下几类: 1、自然主题区 以自然为主题的区域是以养殖、种植动植物为主要内容的幼儿活动区。其教育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生物生长规律了解自然知识。在自然...

相 关: ◇ 幼儿园数学公共区域的创设 >>详细

◇ 国外幼儿园一天巡礼 >>详细 ◇ 国外幼儿园都学啥 >>详细 ◇ 主题性区域活动实践有感 >>详细 一、区域设计要有明确的主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仍主要以上课或集体活动为主,孩子们缺乏自由活动的区域,即使在自由、分散活动时,也因缺乏一定的材料和场所及有效的指导,而存在着“放羊”现象,这样既增加了老师的精神负担,又不利于幼儿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设置活动区域势在必行。因为,没有一定的场所和材料,孩子便没有活动的机会与条件,而他们又必须通过具体的操作、体验去获得经验,发展认知能力,可以说活动区域是幼儿园的一个必备的“硬件”。尽管有的幼儿园设置了活动区域,但是由于区域的主题含糊,幼儿在活动中易产生混乱。因此区域的设计与划分必须在一个明确的主题下进行,区域设置应涵盖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个方面,满足幼儿各项活动的需要。各个主题的分配要依据实际空间、幼儿认知、年龄段等条件设计。区域的主题一般可设置为以下几类: 1、自然主题区

以自然为主题的区域是以养殖、种植动植物为主要内容的幼儿活动区。其教育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生物生长规律了解自然知识。在自然区内可以根据季节性性要求种植一些植物,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也可以养殖一些小动物,让幼儿观察小动物的习性。在教室内,还可以利用花盆种植反季节的植物,用鱼缸、笼子饲养鱼、鸟等小动物,使幼儿有机会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区域内可放置隔断架,将动植物按类摆放整齐。教师可绘制观察表,贴在墙上,让幼儿进行记录。

2、手工主题区

手工区是为了锻炼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所设计以幼儿手工创造活动为主的教育区域。手工区内进行的构造活动,可以锻炼幼儿小肌肉的发育。在手工活动区内,要为幼儿准备一些用于构造活动的材料,如废旧纸板、小木块、针、线、布头,纽扣等等,手工区的材料要经常更换,并按材质不同分类摆放,以便于幼儿利用不同材料进行不同的构造活动。

3、语言主题区

语言区是幼儿进行语言锻炼的活动区域,语言主题区域设计一般应有启发幼儿说话的景物。如:利用玩具柜的背面挂一块布,画上美丽的景物,组织幼儿把旧图书里的人物、动物剪下来做成贴绒教具,进行桌面表演和讲故事等,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科学主题区

以科学知识为主题的区域设计中一般以幼儿园常识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为主,把一些能够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物品集中在科学区内,并定期更换区域内景物设计,以启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区域内放有水箱、木块、小木船、磁铁、蜡烛、塑料袋、小瓶子等不同材料,幼儿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不同的探索,以了解科学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以及观察事物变化的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材料的摆访应是开放式的,能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取放。

5、阅读主题区

设立图书阅读区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自己阅读儿童读物,幼儿能够读懂或看懂的读物是启发幼儿智力的重要工具,从小培养幼儿认真阅读的习惯是使其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设立图书阅读区是非常重要的。在图书阅读区还应备有浆糊、纸条、剪刀等物品,供幼儿随时修补图书使用。

6、社会活动主题区

所谓的社会活动区是指根据幼儿渴望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按照社会生活实际设计的某种场景,让幼儿在活动区域内模仿社会实践活动。如娃娃家、儿童医院、小商店等,在这些区域设计中不仅有一定的场景,还要准备一些仿真玩

具,以便于幼儿利用这些场景和玩具进行不同角色的创造性游戏。我们在设计幼儿的主题活动区域时要着重体现出环境的教育性,让幼儿有充分的条件和更多时间在活动区域内学习。各区域间采用平面、立体、悬挂张贴式的整体结构形式为界限布局,体现学习环境美观、有序的效果,在吸引幼儿进行活动的同时也便于教师的管理。要注意的是,各个主题区域之间彼此是相互开放的,虽然,表面看来是各自相对独立,有矮柜和隔离栏或桌子相隔,但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拆除,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形散神聚的活的有机体。幼儿园区域设计要有不同的层次,要注意动静交替,突显各区域教育的主题。

二、区域设计要力求合理、美观

区域作为个别活动教育或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的场所,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因此,区域设计要牢牢把握住合理、有效、美观的原则。有些教师片面的认为只要搞好班级活动室内的墙面装饰,把幼儿的桌椅和玩具摆放好就已经达到了区域布置地目的,甚至认为在墙面上画一些卡通形象、挂几幅或手工作品就可以了。这种做法忽视了幼儿园整体环境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由于幼儿缺乏鉴别力和思考能力,自主性和独立性都很差,所以,他们将被动地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设计和布局时要考虑到室内陈设造型、空间环境、墙饰、色彩和户外绿化、路径、设施、景点等,园内各类区域都要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

在进行区域划分的时候要遵循合理性和有效性原则,选择的造型要富有童趣性,室内陈设要形象可爱、线条优美且富有亲切感。可以对形象进行拟人化处理,夸张与变形处理,稚拙与优美处理,动态诙谐处理。为形象添加相应的道具空间,层次要丰富,多摆放幼儿喜欢的玩具。幼儿园的教室里都有墙面和墙角,它是区域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园地。可以根据墙角与墙面不同的特点,利用旧毛线、废电线、草辫子等废旧材料,进行了多种风格、形式的布置美化,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表现出了层次感、立体感,增加了室内美化景点,而且随着季节变化、知识更新的需要,便于增减更换内容。另外还要注意,墙饰要鲜明、生动,富有趣味,故事性强,色彩明快,美观大方,设计中要同时考虑合理性和艺术性。如:某幼儿园教室后墙面有根大水管,这是个安全隐患,小朋友活动时稍不留神就会碰伤。我建议老师们先用海绵将水管层层包裹起来,然后做出长颈鹿的造型,长长的水

管正好做了长颈鹿的脖子,上面还画上标尺和刻度。小朋友们看到后非常感兴趣,都被吸引过来,要和长颈鹿做朋友还给它起好听的名字,老师利用长颈鹿脖子上的标尺教会了小朋友认识刻度,学会用它量身高,大家都很喜欢这只长颈鹿,小朋友每天都要跑过去量量,看自己长高了没有。这样的设计合理利用了资源和废旧物重新创设了美好的环境。现在,这根水管但不会带来危险相反它生动有趣的造型使得整个区域充满生机。

三、区域设计要与幼儿实际发展相契合

在区域设计中,环境布置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与环境互动对话,环境能暗示引导、协调并控制幼儿的行为。因此区域内容的设计要与幼儿实际发展相契合,区域的规则与名称,要以幼儿能理解的形式呈现。如,在小班“阅读区”的墙面上贴上两个娃娃看书的图片,暗示幼儿在这个区域内要安静阅读,协调同伴,材料共享;“手工区”地面上贴着四只小脚丫的标志,表示这个区域要控制幼儿的人数,这些形象的图形使小班幼儿在区分辨认不同区域的同时规范了他们的行为。根据小幼儿发展水平,在区域投放的材料上要力求突出个性化,赋予幼儿极大的选择和自由度,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符合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由地选择。

另外,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固定的区域要设计在教室采光较好的地方,如:科学主题区较为固定且相对独立,需要安静,同时可以使用立体或透明的界面进行隔断,这样能暗示幼儿集中注意力;社会生活区可相对集中在平面界限的活动区内,使用不同颜色的塑料地毯,便于幼儿进行区域的区分;手工制作区域相应设置在盥洗间附近,便于幼儿取水和洗手;走廊和楼梯拐角可设置成运动娱乐区,易于幼儿开展活动。区域内物品的摆放要满足幼儿视觉美的需求,陈设品本身的造型应具有童趣美,要与环境相互协调。可将色彩对比、调和、构成和比例等方法运用到摆放中去。不能把器物摆放在与它自身色彩相近的区域,致使幼儿不易识别,狭窄区域不能摆放大件玩具,这样不利与幼儿取放。区域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灵活地创设与调整。

区域活动空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应该对幼儿园的各个区域进行科学化、艺术化的创设。这种优化后的区域环境将更加适合幼儿身心成长的需要,使幼儿在自由,轻松、快乐、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们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合

作,学会尊重和宽容,养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优秀的区域设计将是幼儿快乐童年中最难忘的风景。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明显的,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同环境密切相关。《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地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同时强调指出“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利用观感为原则,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可见,布置好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园要创设与幼儿年龄特征、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区域,是为了满足幼儿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从事快乐的活动,在操作表演中自主观察、阅览、和体验,使幼儿获得更多的能力和素养,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幼儿园园区设计 第三篇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一、幼儿园区角游戏的概念与内容

区角游戏是幼儿在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

【幼儿园园区设计】

种特定活动。

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玩沙玩水区、语言图书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

二、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的原则

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区角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幼儿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是相同的。加上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区角游戏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在一个区角内多放几套相同的材料;在指导方面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例如,小班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主要依靠客体的生动性、新颖性和颜色的鲜艳性吸引他们进行活动。而到了中、大班,幼儿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逐渐明确,活动的结果成为吸引他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积木区活动时,小班幼儿积木的颜色要丰富,形状可少些,但数量要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的构造物体,并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而对于中班幼儿,积木的形状可以增加,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构造。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多形状的积木和丰富的辅助材料,要求幼儿学会通过协商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型结构物。假若一套积木从小班玩到大班,小班是搭小房子,到了大班还是搭小房子,这是不可取的。

(三)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发挥整体优化功能。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可以到“建筑工地”上班,美工区可以为表演区制作道具等。由此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的情节,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展。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

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由幼儿创造,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并引导他们想像新的游戏情节,而不是由教师指定他们的行动。

第二节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区

(一)角色游戏区的教育作用 。

1.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通过不同角色身份学习扮演适当的行为方式,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2.帮助幼儿学习友好交往的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

3.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实践和尝试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4.发展表征能力。如能以物代物,激发想像力及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

5.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了解他人情感。能自我控制,调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

1.活动的内容

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是家庭,最先接触和了解的劳动就是家务活。因此,无论是在哪个年龄班,娃娃家都是角色游戏的中心主题。并由此扩展出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如餐厅、超市、医院、邮局、工厂、图书馆、火车站、博物馆等。小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以家庭生活为主。到了中班,角色游戏区就出现了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大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则更加的丰富多样。

角色游戏主题应从幼儿的生活中来,要求是幼儿熟悉、了解和接触过的或是感兴趣的。也可以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参观、游览,从中产生新的主题。例如,“和书交朋友”的主题。参观了图书馆,在角色游戏区内就可以产生“图书馆”这个游戏活动。

在产生一个新的角色游戏以前,不妨与幼儿共同讨论,听听他们的想法。也许一位幼儿刚刚去吃过自助餐,就会提出开一家自助餐厅;也许一位幼儿在街上看见过礼品店,就会提出开一家礼品店„„这样,角色游戏区的活动将越来越丰富有趣,幼儿在玩的时候也会很投入。

2.材料的提供

(1)娃娃家。家具,如床、小型桌椅等;娃娃、娃娃用品,如各式服装、奶瓶、各种饰物、梳子、毛巾等;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钟表、电话等;厨房用具,如炉灶、锅、碗、铲、勺、碟、壶、杯子、筷子;各种食物,如蔬菜、食品、水果等。

(2)医院。主要材料有白大褂、医生帽、护士帽、处方单、病历本、听诊器、体温表、药品、注射器等。

(3)超市。主要材料有各种食品、用品的包装盒,收银机,钱币等。【幼儿园园区设计】

(4)银行。各种面值的钱币(卡片)、取款单、存折等。

3.场地的设置

“娃娃家”是一个长设的区角,因此它的位置应相对固定。其他的角色游戏区角则应设在与之相邻或相近的地方。

角色游戏适宜与积木区相邻。

(三)各年龄班角色游戏活动的指导

对于角色游戏的正确指导,主要在于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像自由地开展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幼儿能够极有兴趣地毫不勉强地努力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发展情感与培养能力。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无目的到事先计划好,从由老师带着玩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装扮游戏角色再进一步发展到带领别人玩,从摆弄物品、旁观游戏到单独游戏、平行游戏再联合、合作游戏。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指导他们游戏的时候才可能做到有针对性,贴近幼儿的实际情况;才可能促进幼儿在角色扮演、游戏内容、游戏技能和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及组织能力等各方面得到提高发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小班

小班幼儿对角色游戏是很感兴趣的,但他们常常会忘掉自己的角色。所以,对于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的指导应着重于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角色的标志物,比如妈妈的头巾,爸爸的手机,医生的白大褂、听诊器等,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也可以通过语言的启发和自己的加入来提醒他们。例如,娃娃家的“妈妈”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这时教师可以对她说:“你的宝宝一个人在家哭呢,你快回家去看看吧!”并启发她出门可以带着“宝宝”一起走或者作为“客人”去她家作客,使“妈妈”回到角色中来。

在小班的角色游戏中;教师还应该通过指导、帮助,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感性认识,丰富他们的角色行为和语言,逐步充实游戏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幼儿独立游戏的能力。例如,一位幼儿到娃娃家当爸爸,可是他在娃娃家里东摸摸西摸摸了半天,也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这时,老师走过去对他说:“嘿,你想想,你的爸爸在家都做些什么呢?”他想了想说:“写字、看报纸。”老师又说:“那你也可以做这些事情呀!”这位幼儿听了老师的话,开心地跑走了,坐到了娃娃家的小椅子上,拿了一本书看了起来。后来这位幼儿又在老师的启发下,去帮娃娃家的“妈妈”烧饭,还帮“娃娃”洗澡。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往往同时扮演相同的角色。例如,一个娃娃家也许有2~3位“妈妈”,或好几个“爸爸”。这是由幼儿年龄特点所造成的,教师不用去干涉,应顺其自然。

2.中班

中班幼儿常常是一边游戏一边想下面的情节,还没有具备事先计划、商量、设计出游戏过程的能力。因此,对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应侧重于加深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要求幼儿能较正确地反映出角色特有的行为和语言,并能创造性地表演。例如,“在医院”的游戏中,一开始“护士”只知道给“病人”打针、发药、测体温。后来老师启发他们想一想护土应该是怎样对待病人的呢?他还可以怎样照顾他们呢?于是护土便想到去搀扶病人,叮嘱他们吃药,陪病人检查等游戏情节。

在游戏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共同游戏,启发幼儿创造与固定角色有关的其他角色,并通过活动加强各主题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往与关系,从而增加角色游戏的集体性和互动性。例如,在“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中,除了有“老师”、“小朋友”以外,还可以有“厨师”、“保健医生”等角色的加入。

3.大班

大班幼儿对于角色游戏的经验较丰富,反映的主题也较多样化,游戏的内容充实、有新意,角色较多,能体现一定的社会性,且独立游戏能力强,在游戏前能自行设计游戏情节,通过彼此的商量、协调分配角色。因此,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的重点就应放在激发幼儿角色游戏的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幼儿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矛盾的能力上。

在大班的角色游戏中,可以鼓励幼儿为开展游戏自己制作玩具。例如,为邮局制作信箱、邮筒、邮包、邮票、印章,为图书馆制作卡片、借书证,为照相馆制作相机、相片等。 二、积木区

(一)积木区的教育作用

1. 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学习建构技法。

2.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认识基本形状、数量关系。

3.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方法、设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像力。

4.幼儿之间能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建构,共同游戏。

5.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与人交流、表达的能力,以及掌握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积木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积木区可以建构高楼大厦、立交桥、公园等。还可结合基本技能确定搭建内容。如,小班主要学习铺平、延长、围合、盖顶、加宽等构造技能,所以他们在积木区多构造马路、围墙等简单物体。而大班则要求幼儿学习整齐匀称的构造,并会选择使用辅助材料,因此他们多建造结构复杂、装饰精巧的建筑物或建筑群。

积木区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和角色游戏设计。如,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桥梁”的教育教学活动时,积木区就可以专门搭建各种桥梁。

积木区还可以和角色游戏区、音乐表演区相结合。如为“博物馆”建造“博古架”;为“娃娃家”造“家具”;为“火车站”建造“站台、铁轨、候车室”等。积木区搭了个“舞台”,音乐表演区的幼儿就可以到“舞台”上来演出。

2.材料的提供

积木的种类繁多,在幼儿园一般适合提供木制的本色实心积木、木制的彩色空心积木、塑料的彩色积木等。

在小班,适合提供体积中等,颜色鲜艳,份量较轻,以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为主的形状简单的空心积木。中班则可以丰富积木的种类、形状,增加积木的重量。到了大班,木制的本色实心积木就可以成为积木区的主角了。它的形状可以达到三十余种,数量可以达到一百多块,能充分的满足大班幼儿构造的需求。

根据幼儿的需要,积木区还应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人物模型、动物模型、房屋高楼模型、花草树木模型、交通工具模型、信号灯、指示牌、家庭用品等。

积木区的积木应分类摆放,必要时还可以贴上标签,以便于幼儿使用、收拾和整理。小班的积木可以按形状、质地、颜色分类摆放;中班的积木可以按照形状大小、高矮排序摆放;大班则可以按形状分合形式进行摆放。【幼儿园园区设计】

3.场地的设置

积木区的场地应较宽敞、平整。因为积木区的活动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的,也许上午没有搭完的东西下午还要继续搭。所以,积木区应靠墙设在一个固定的角落。一方面,给幼儿提供可以充分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来回走动破坏搭建的物品。

(三)各年龄班积木区的指导要求

小班幼儿的搭积木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他只对搭的动作感兴趣,而不在乎搭出什么,也不会利用积木开展游戏。

幼儿园区角活动设计
幼儿园园区设计 第四篇

“喂娃娃” 操作区

一、材料提供

勺子(大、中、小)“躺着的”娃娃脸、托盘、红枣、腰果、白扁豆、赤豆、米等。

二、操作层次建议

a.用大勺勺红枣、腰果。(娃娃口大)。

b.用大、小勺勺白扁豆、赤豆(娃娃口中)。

除小肌肉练习,还尝试用大小勺哪一把更方便。

c.用大、中、小勺勺米或小彩珠(娃娃口小)。

除小肌肉练习外,还探索大中小勺喂小口娃娃哪一把更适合。

三、提示

观察重点:

a.幼儿能否手眼协调地操作,是否能控制手的稳定。

b.哪些幼儿还无法熟练运用勺子,易洒落。

指导建议:

a.“躺着的”娃娃脸恰恰可以变为“站着的”娃娃脸,以增长距离,提高难度。

b.还可以改用筷子、大小夹子:筷子也从夹有凸凹形状的物体(如腰果)开始,从大到小,从粗糙到光滑。 夹子也可探索大、中、小夹子,夹不同物体。

折折叠叠(生活)(小班)

一、材料提供

第一阶段:挂在夹子上的手帕、小毛巾等。

第二阶段:毛衣(套衫)、裤子、外套(开衫)。(可以放在塑料筐子里)。

二、操作层次建议

a.试着将手帕、毛巾从夹子上取下,对折后叠放整齐。

b.学习放毛衣和裤子辅平并折叠放整齐。

c.学习将外套的领口或下摆处对齐,然后折叠放整齐。

三、提示

a. 观察的重点

幼儿是否注意放在一边的范例,有没有试着模仿。

幼儿会不会把毛农和裤子铺平。

幼儿是怎样处理外套(开衫)的左右门襟。

四、建议

a教师以请幼儿帮保育员阿姨收、折毛巾。引起幼儿学习折叠毛巾的愿望。 b可以为幼儿提供折叠放整齐的毛巾、衣襟范例,引导幼儿注意井模仿。 c鼓励幼儿做事有始有终,做好了一件事情再换一件。

五、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幼儿在使用手帕后能把手帕折叠整齐。还可以试着折叠被子等小物品,乐意地做自己能做的事。

卷袜子(生活活动)(小班)

一、材料提供

a.托盘、藤蓝等盛器;

b.卷袜子图示;

c.色彩、种类或长短各异的袜子、娃娃、爸爸、妈妈等背景。

二、操作层次建议

第一层次:提供的袜子色彩差异大,长短相同,数量少,幼儿把袜子配对卷好,送给娃娃。

第二层次;提供的袜子长短不同,色彩相同,数量稍多,幼儿把袜子配对卷好,送给娃娃。

第三层次:提供的袜子种类不同,长短、色彩也各不相同,数量多,幼儿把袜子配对卷好,分别送给娃娃、爸爸、妈妈。

三、提示:观察重点与指导建议

a.观察幼儿袜子配对及卷的过程,允许幼儿用自己方法来卷袜子,只要卷好的袜子不松开即可,幼儿卷好袜子送给娃娃或爸爸妈妈时,鼓励幼儿说一句话“娃娃(爸爸、妈妈),我把袜子送给你”或“我帮你把袜子卷好了”等等。 b.背景也可以按需要设计,如:可以选小抽屉,并在抽屉上贴上数字,数字是几,幼儿就放进向双卷好的袜子。

大班益智区活动:好玩的火柴棒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想象、创新思维和能力,开发幼儿智力;

2、让幼儿在积极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活动的乐趣,体会成功喜悦。

二、活动准备:火柴棒若干

三、操作层次:

第一层次::.幼儿自由想象,利用火柴棒拼各种图案,逐渐从单个图案到一幅画。(单人拼图)

第二层次 :.拼字宝宝,如自己的名字。(单人拼图)

第三层次:(模仿)师在黑板上画一些较复杂图形,请幼儿拼。比赛谁拼的好,拼的快 。(单人拼图)

第四层次:幼儿自由探索,搭建立体物体(可拼接火柴棒)。(单人拼图)

第五层次::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创作图画。再互相观看、对比的、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进步。(多人拼图)

四、观察指导:

1、提醒幼儿在拼火柴棒时,要排得直。要连接牢;

2、鼓励幼儿自己构图,充分发挥想象力;

3、在幼儿合作拼图形时,鼓励幼儿事先想好。

五、提示:

1、本活动可分两种形式进行,可单人拼图,也可多人拼图;

2、让幼儿在纸上拼图时,可先在纸上画出来进行。

活动名称——花艺

一、目标:

1、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提高孩子根据事物的某一特性进行分类的能力。

3、巩固幼儿对1——7数字的认识的认识。

二、材料提供:

1、吸管、花瓶(用空饮料瓶制作,并在上面贴上标记)

2、用泡沫纸制作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小花并在中间戳孔,上面画上表示数量的圆点。

三、操作层次:

第一层次:将各种颜色的小花插在每只花瓶里的吸管上。

第二层次:对小花进行颜色、大小、形状分类,将其插在与之相对应,上面分别有颜色、大小、形状标记的花瓶里。

第三层次:根据每朵小花上的点数多少,将小花插在与之相对应的,上面有数字标记的花瓶里。

四、观察指导:

【幼儿园园区设计】

1、将花瓶固定在适合幼儿高度的墙面上,既可节省空间,又起到美化环境的功效。

2、插花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先不要增加其他要求,让他们自由进行,在这过程中他们自己会掌握颜色、大小、形状的搭配规律,有助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当随意的插花,不满足于孩子们要求时,教师再变化方法,让他们根据同种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增加操作难度。提高他们按照事物的某一特性进行分类的能力。

4、在孩子们已初步感知“1——7”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根据小花上的数量标志,将花插在相对应的贴有数字的花瓶上。巩固他们对“1——7”的认识。

5、第三层次的活动,教师要鼓励孩子耐心的数数,并仔细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花瓶,结束后,给予适当的奖励。

区角活动——找朋友

一、目标:

1、培养幼儿快速找物的能力。

2、巩固幼儿对1——7数字的认识。

幼儿园区角设计
幼儿园园区设计 第五篇

篇一: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编导语:区角游戏是幼儿在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玩沙玩水区、语言图书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

第一节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的概述

一、幼儿园区角游戏的概念与内容

区角游戏是幼儿在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

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玩沙玩水区、语言图书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

二、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的原则

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区角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幼儿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是相同的。加上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区角游戏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在一个区角内多放几套相同的材料;在指导方面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例如,小班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主要依靠客体的生动性、新颖性和颜色的鲜艳性吸引他们进行活动。而到了中、大班,幼儿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逐渐明确,活动的结果成为吸引他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积木区活

动时,小班幼儿积木的颜色要丰富,形状可少些,但数量要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的构造物体,并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而对于中班幼儿,积木的形状可以增加,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构造。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多形状的积木和丰富的辅助材料,要求幼儿学会通过协商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型结构物。假若一套积木从小班玩到大班,小班是搭小房子,到了大班还是搭小房子,这是不可取的。

(三)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发挥整体优化功能。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可以到“建筑工地”上班,美工区可以为表演区制作道具等。由此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的情节,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展。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由幼儿创造,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并引导他们想像新的游戏情节,而不是由教师指定他们的行动。

一、角色游戏区

(一)角色游戏区的教育作用 。

1.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通过不同角色身份学习扮演适当的行为方式,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2.帮助幼儿学习友好交往的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

3.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实践和尝试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4.发展表征能力。如能以物代物,激发想像力及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

5.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了解他人情感。能自我控制,调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

(二)角色游戏区的设计【幼儿园园区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是家庭,最先接触和了解的劳动就是家务活。因此,无论是在哪个年龄班,娃娃家都是角色游戏的中心主题。并由此扩展出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如餐厅、超市、医院、邮局、工厂、图书馆、火车站、博物馆等。小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以家庭生活为主。到了中班,角色游戏区就出现了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大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则更加的丰富多样。

角色游戏主题应从幼儿的生活中来,要求是幼儿熟悉、了解和接触过的或是感兴趣的。也可以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参观、游览,从中产生新的主题。例如,“和书交朋友”的主题。参观了图书馆,在角色游戏区内就可以产生“图书馆”这个游戏活动。

在产生一个新的角色游戏以前,不妨与幼儿共同讨论,听听他们的想法。也许一位幼儿刚刚去吃过自助餐,就会提出开一家自助餐厅;也许一位幼儿在街上看见过礼品店,就会提出开一家礼品店??这样,角色游戏区的活动将越来越丰富有趣,幼儿在玩的时候也会很投入。

2.材料的提供

(1)娃娃家。家具,如床、小型桌椅等;娃娃、娃娃用品,如各式服装、奶瓶、各种饰物、梳子、毛巾等;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钟表、电话等;厨房用具,如炉灶、锅、碗、铲、勺、碟、壶、杯子、筷子;各种食物,如蔬菜、食品、水果等。

(2)医院。主要材料有白大褂、医生帽、护士帽、处方单、病历本、听诊器、体温表、药品、注射器等。

(3)超市。主要材料有各种食品、用品的包装盒,收银机,钱币等。

(4)银行。各种面值的钱币(卡片)、取款单、存折等。

3.场地的设置

“娃娃家”是一个长设的区角,因此它的位置应相对固定。其他的角色游戏区角则应设在与之相邻或相近的地方。

【幼儿园园区设计】

角色游戏适宜与积木区相邻。

(三)各年龄班角色游戏活动的指导

对于角色游戏的正确指导,主要在于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像自由地开展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幼儿能够极有兴趣地毫不勉强地努力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发展情感与培养能力。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无目的到事先计划好,从由老师带着玩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装扮游戏角色再进一步发展到带领别人玩,从摆弄物品、旁观游戏到单独游戏、平行游戏再联合、合作游戏。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指导他们游戏的时候才可能做到有针对性,贴近幼儿的实际情况;才可能促进幼儿在角色扮演、游戏内容、游戏技能和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及组织能力等各方面得到提高发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小班

小班幼儿对角色游戏是很感兴趣的,但他们常常会忘掉自己的角色。所以,对于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的指导应着重于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角色的标志物,比如妈妈的头巾,爸爸的手机,医生的白大褂、听诊器等,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也可以通过语言的启发和自己的加入来提醒他们。例如,娃娃家的“妈妈”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这时教师可以对她说:“你的宝宝一个人在家哭呢,你快回家去看看吧!”并启发她出门可以带着“宝宝”一起走或者作为“客人”去她家作客,使“妈妈”回到角色中来。

在小班的角色游戏中;教师还应该通过指导、帮助,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感性认识,丰富他们的角色行为和语言,逐步充实游戏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幼儿独立游戏的能力。例如,一位

幼儿到娃娃家当爸爸,可是他在娃娃家里东摸摸西摸摸了半天,也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这时,老师走过去对他说:“嘿,你想想,你的爸爸在家都做些什么呢?”他想了想说:“写字、看报纸。”老师又说:“那你也可以做这些事情呀!”这位幼儿听了老师的话,开心地跑走了,坐到了娃娃家的小椅子上,拿了一本书看了起来。后来这位幼儿又在老师的启发下,去帮娃娃家的“妈妈”烧饭,还帮“娃娃”洗澡。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往往同时扮演相同的角色。例如,一个娃娃家也许有2~3位“妈妈”,或好几个“爸爸”。这是由幼儿年龄特点所造成的,教师不用去干涉,应顺其自然。

2.中班

中班幼儿常常是一边游戏一边想下面的情节,还没有具备事先计划、商量、设计出游戏过程的能力。因此,对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应侧重于加深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要求幼儿能较正确地反映出角色特有的行为和语言,并能创造性地表演。例如,“在医院”的游戏中,一开始“护士”只知道给“病人”打针、发药、测体温。后来老师启发他们想一想护土应该是怎样对待病人的呢?他还可以怎样照顾他们呢?于是护土便想到去搀扶病人,叮嘱他们吃药,陪病人检查等游戏情节。

在游戏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共同游戏,启发幼儿创造与固定角色有关的其他角色,并通过活动加强各主题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往与关系,从而增加角色游戏的集体性和互动性。例如,在“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中,除了有“老师”、“小朋友”以外,还可以有“厨师”、“保健医生”等角色的加入。

3.大班

篇二:幼儿园区角活动设计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

一、幼儿园区角游戏的概念与内容

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区角游戏是幼儿在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 种特定活动。

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玩沙玩水区、语言图书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

二、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的原则

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区角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幼儿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是相同的。加上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区角游戏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在一个区角内多放几套相同的材料;在指导方面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例如,小班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主要依靠客体的生动性、新

颖性和颜色的鲜艳性吸引他们进行活动。而到了中、大班,幼儿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逐渐明确,活动的结果成为吸引他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积木区活动时,小班幼儿积木的颜色要丰富,形状可少些,但数量要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的构造物体,并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而对于中班幼儿,积木的形状可以增加,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构造。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多形

状的积木和丰富的辅助材料,要求幼儿学会通过协商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型结构物。假若一套积木从小班玩到大班,小班是搭小房子,到了大班还是搭小房子,这是不可取的。

(三)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发挥整体优化功能。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可以到“建筑工地”上班,美工区可以为表演区制作道具等。由此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的情节,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展。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由幼儿创造,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并引导他们想像新的游戏情节,而不是由教师指定他们的行动。 开展区角活动的意义

1、促进幼儿自主参与活动、自发地学习;

2、增进幼儿、师生交流,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3、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好奇好问的能力;

5、增强幼儿的表现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第二节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区

(一)角色游戏区的教育作用 。

1.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通过不同角色身份学习扮演适当的行为方式,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2.帮助幼儿学习友好交往的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

3.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实践和尝试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4.发展表征能力。如能以物代物,激发想像力及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

5.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了解他人情感。能自我控制,调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

(二)角色游戏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是家庭,最先接触和了解的劳动就是家务活。因此,无论是在哪个年龄班,娃娃家都是角色游戏的中心主题。并由此扩展出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如餐厅、超市、医院、邮局、工厂、图书馆、火车站、博物馆等。小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以家庭生活为主。到了中班,角色游戏区就出现了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大班的角色游戏区的主题则更加的丰富多样。

角色游戏主题应从幼儿的生活中来,要求是幼儿熟悉、了解和接

触过的或是感兴趣的。也可以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参观、游览,从中产生新的主题。例如,“和书交朋友”的主题。参观了图书馆,在角色游戏区内就可以产生“图书馆”这个游戏活动。

在产生一个新的角色游戏以前,不妨与幼儿共同讨论,听听他们的想法。也许一位幼儿刚刚去吃过自助餐,就会提出开一家自助餐厅;也许一位幼儿在街上看见过礼品店,就会提出开一家礼品店„„这样,角色游戏区的活动将越来越丰富有趣,幼儿在玩的时候也会很投入。

2.材料的提供

(1)娃娃家。家具,如床、小型桌椅等;娃娃、娃娃用品,如各式服装、奶瓶、各种饰物、梳子、毛巾等;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钟表、电话等;厨房用具,如炉灶、锅、碗、铲、勺、碟、壶、杯子、筷子;各种食物,如蔬菜、食品、水果等。

(2)医院。主要材料有白大褂、医生帽、护士帽、处方单、病历本、听诊器、体温表、药品、注射器等。

(3)超市。主要材料有各种食品、用品的包装盒,收银机,钱币等。

(4)银行。各种面值的钱币(卡片)、取款单、存折等。

3.场地的设置

“娃娃家”是一个长设的区角,因此它的位置应相对固定。其他的角色游戏区角则应设在与之相邻或相近的地方。

角色游戏适宜与积木区相邻。

(三)各年龄班角色游戏活动的指导

对于角色游戏的正确指导,主要在于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像自由地开展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幼儿能够极有兴趣地毫不勉强地努力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发展情感与培养能力。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无目的到事先计划好,从由老师带着玩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装扮游戏角色再进一步发展到带领别人玩,从摆弄物品、旁观游戏到单独游戏、平行游戏再联合、合作游戏。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指导他们游戏的时候才可能做到有针对性,贴近幼儿的实际情况;才可能促进幼儿在角色扮演、游戏内容、游戏技能和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及组织能力等各方面得到提高发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小班

小班幼儿对角色游戏是很感兴趣的,但他们常常会忘掉自己的角色。所以,对于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的指导应着重于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角色的标志物,比如妈妈的头巾,爸爸的手机,医生的白大褂、听诊器等,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也可以通过语言的启发和自己的加入来提醒他们。例如,娃娃家的“妈妈”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这时教师可以对她说:“你的宝宝一个人在家哭呢,你快回家去看看吧!”并启发她出门可以带着“宝宝”一起走或者作为“客人”去她家作客,使“妈妈”回到角色中来。

在小班的角色游戏中;教师还应该通过指导、帮助,启发幼儿回

篇三:幼儿园区角活动设计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

一、幼儿园区角游戏的概念与内容

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玩沙玩水区、语言图书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

二、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的原则

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区角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幼儿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是相同的。加上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区角游戏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在一个区角内多放几套相同的材料;在指导方面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例如,小班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主要依靠客体的生动性、新

颖性和颜色的鲜艳性吸引他们进行活动。而到了中、大班,幼儿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逐渐明确,活动的结果成为吸引他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积木区活动时,小班幼儿积木的颜色要丰富,形状可少些,但数量要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的构造物体,并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而对于中班幼儿,积木的形状可以增加,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构造。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多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61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