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京版第一册,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小学数学北京版第一册,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
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

探索课说课 杨树林中心校 李晶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减法的初步认识》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加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今后学习20以内数的减法的主要认知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这些数的分成,很多学生还在生活中进行过简单的减法计算,但学生对减法的含义认识不清,计算方法也良莠不齐。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减法的意义,会读、写减法算式,正确计算10以内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语言表达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10以内的减法是本课教学重点,在具体情景中体会减法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及学具准备】

老师:课件

学生:小棒10个、圆片10个、三角形片10个。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设计

数学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教学中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直观引导观察法。

3.分层练习法。

(二)学法指导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渗透以下学习方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情境图、观察摆的学具,从感官上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2.动手操作法。借助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3.合作交流法。根据年龄特点,采用同桌交流的方法,来训练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课安排了4个环节: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动手操作,解决问题;3、巩固应用,提升能力;4、课堂总结,评价自我。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这样设计学生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完整的图意以及问题:原来有四条小鱼,吃了1条还剩几条?以此来训练学生看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深刻理解减法的含义,我让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直观地表现出减法,帮助学生理解。再通过学生操作展示、老师课件展示等一系列方法,加深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然后教师总结: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是从4里面去掉1。然后介绍减号,及算式,指名说出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再让学生说说怎么算的,让学生理解算法。【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用手势表示去掉,来充分理解减法的含义,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2.解决第二、三个问题

出示第二幅图,学生仔细对比观察,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问题来解决。

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说明算式的含义和算法。

学生互评算法,对于高级的方法,教师给予积极地表扬,引导学生选择最优的方法进行计算。

【这部分内容的安排主要是想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选择,让学生在交流中选出最优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操作性题:

课本29页第1题

让学生先摆学具,并让学生看着算式,边摆边说过程,最后再填。

课本29页第3题

让学生照着例子独立完成,再说说怎样画线。

【这两个操作题,进一步加深对“去掉”含义的理解。】

2. 看图计算题:课本29页第2题

让学生先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算出得数。重点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清小动物变化的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同时巩固减法的含义】

3.口算题: 课本29页第4题

(四)课堂总结、评价自我

【通过回顾总结,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通过互评、自评,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课堂学习确定努力方向。】

总之,本节课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总结,评价自我”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筛亮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给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方法,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中,初步理解减法意义。

四、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楚,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为后续学习做准备。【小学数学北京版第一册,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0以内数的减法

4 - 1 = 3 5 - 2 =3 减 6 - 3 =3 号

小学数学北京版第一册,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 左右 》说课稿

我讲的课题是《左右》,下面我就按照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流程、教学媒体运用以及预设教学效果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本内容。

一、 教材分析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0—6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后”、“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了位置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我力求体现四个方面的特点:

1、从生活中学数学。

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左右手作中介、创设学生熟悉的课堂、上下楼梯等作为学习的背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左右的含义。

3、在“做”中学数学。

大量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通过实践操作,正确分辨物体的位置关系。

4、让学生喜欢数学。

采用游戏等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激励,体验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方法:

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突破左右在学生头脑中的抽象性, 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有:

1、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左右的概念。

2、在合作交流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小学数学北京版第一册,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3、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学习方法:

1、亲身体验。

2、做游戏。

3、看多媒体演示。

四、 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就按照四个环节来说一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说出写字用哪只手,并举起来,由此引出这是我们的右手,另一只手是左手。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左右》。

在这里,通过熟悉的生活形式,引入课题,既有趣、又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体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第二个环节:涉取信息,感知身体上的左右。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层次来设计:

1、说一说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学生举例的过程,既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基础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自己熟悉左右的过程。

2、找一找

通过“寻找好朋友”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并在小组中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这样,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3、玩一玩

通过带着学生玩“举右手,抬左腿、摸左耳„„”这些“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帮助学生借助身体器官认识并正确分辨左右。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为突破口,借助身体的器官,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领会左右的含义,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寻找、合作讨论、游戏反馈等学习方式,培

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合作交流的能力,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第三个环节:实践活动,感知生活中的左右。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摆一摆。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摆学具,摆完后,电脑屏幕显示摆放的顺序,以此来检验学生摆的结果。

通过摆的活动,让学生把身体的左右迁移到生活中来,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在听老师的叙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语言来叙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2、说一说。

让学生根据摆的情况说一说:

(1)和尺子相邻的文具有哪些?

(2)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然后让学生自由摆学具,同桌仿照前面,互相提问回答,通过这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说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3、猜一猜

让学生看左右描述自己的同学或好朋友的位置,请大家来猜一猜他的说的是谁,并让同学们互相评价出谜同学与猜谜同学的表现。

通过猜这个游戏,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激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游戏不仅能让课堂变得活跃,更重要的是将“左右”在游戏中得到了实践运用。

纵观这一教学环节,通过摆、说、猜,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借助语言使动作思维内化为心智活动,实现概念的认知飞越;再借助操

作活动,实现概念的外化运用。

第四个环节:联系实际,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1、质疑讨论,初步感知“左右”的相对性。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举右手,请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右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方向刚好相反。通过质疑、释疑,让学生发现“左右”的相对性。

2、模拟情景,亲身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上下楼梯的情景图,让学生思考,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带着学生的疑惑,让学生们在小组中举右手在课堂上模拟上下楼梯的情景,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两队人朝的方向不同,他们的右边也不同,在体验中再一次感受 “左右”的相对性。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在上下楼梯时,走在马路上都要靠右边走,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通过模拟情景,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了起来,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身边的问题。

3、情感交流,畅谈收获,运用相对性,结束全课。

让学生总结全课,谈谈自己的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最后伸出自已的右手,和今天的合作小伙伴握一握手来结束这节课。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五、 教学媒体的运用。

在这节课中,教学媒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运用媒体,验证结果。

在摆一摆的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的显示来验证学生摆的结果,既迅速,

又直观。在学生回答橡皮的位置时,多媒体通过闪烁和声音,让学生看到从左数和从右数的方向不同,位置也不不同。既直观、形象,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2、运用媒体,创设情景。

在教学“左右”的相对性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上、下楼梯的录象,给学生创设一个实际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空间位置观念,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小学数学北京版第一册,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六、预设教学效果。

通过整个教学活动,希望学生能在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活动和具体情景中,感知“左右”位置关系,理解“左右”位置的相对性,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同时让他们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北京版第一册,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三)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减法 优说课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5以内的减法”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将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用减法计算,并计算出结果。例题和“做一做”是与加法相对应的减法计算,“想想做做”让学生说一说,再计算。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过程,真正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根据学情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刚步入简单的学习阶段,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但是比较简单,所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本班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数都接受过学前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加上之前所学习的分与合的内容,对5以内的减法已能脱离手的帮助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就不是太难,我特别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并翻阅了与本知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最后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几点作为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减法并理解减法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活动,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

三、立足学生说方法

教法:情境式 启发式 情感式 活动式

学法: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四、说流程

教材上的主题图是一个小丑娃娃手里原来有4只气球,飞走了一个,还剩几个?学生根据图所表示的含义列出算式。以前学生在练习中不知道是从哪里去掉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减法的含义,上课前我到小卖部买了3个乒乓球,学生看见我拿着乒乓球都很高兴,因为他们喜欢玩乒乓球,看见同学们的激情那么高,我顺势说道:“这节课谁表现的好,老师就把乒乓球奖给谁?”一下子鸦雀无声了。 我对我们前面学的加法意义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采用学生喜欢的小松鼠玩耍的情景,让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在小组内交流,形成集体的智慧。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共同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

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本节课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不仅粘贴学生所提问题,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北京版第一册,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位置 - 1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20以内退位减法 - 2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图形的拼组 - 3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100以内数的认识 - 4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摆一摆 想一想 - 5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认识人民币 - 6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 8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认识时间 - 9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小小商店 - 11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找规律 - 13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统计 - 14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位置

教材分析

《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四个小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可同化新的知识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稳定情况,所以教师不仅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应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联系的。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接纳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的观念。 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座位号、电影票等。

教学流程

一、巩固旧知,激趣引入。

1.捉迷藏游戏。

师:你最喜欢做什么游戏?

学生说完后,课件出示小动物躲藏图。(小动物正躲在房间里:小鸭躲在写字台上面、书的左面;小狗躲在写字台的下面;小兔躲在床的后面;小猴躲在床的右面。)

师:有四只小动物想和我们做捉迷藏游戏,瞧!它们都已经躲好了。你们能找到它们吗?学生描述小动物的位置(随着回答点击该动物,它就会闪烁显示)。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很快就找到了小动物躲藏的位置。(板贴:位置。)

2.介绍周围的同学。

师:今天来了许多老师,谁愿意向他们介绍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介绍到谁,该生站起来向老师招招手。

二、新授。

1.联系主题图,学习新知。

师:(播放课件)这是一年级(5)班的同学们,看,他们坐得多整齐呀!数一数一共有几组?每组有多少人?

【熟悉整幅图,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师: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名叫乐乐。他坐在第一组第二个座位,你能找到他吗?

学生可能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1)从左往右第一组,从前往后第二个。

(2)从左往右第一组,从后往前第二个。

(3)从右往左第一组,从前往后第二个。

(4)从右往左第一组,从后往前第二个。

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是老师没有说清楚。他应在从左往右第一组,从前往后第二个座位。现在你们能找到他吗?

【学生找到后,点击该生则闪烁显示并出现文字“第一组第二个”。】

师:你们还想和一年级(5)班的哪些同学成为好朋友呢?(同学互说,然后指名说。)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描述清楚好朋友的位置。】

2.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师:从左往右数,请第一组同学向老师招招手;第二组同学点点头;第四组同学笑一笑;第六组同学…… 师:从前往后数,你排在第几?(同桌互说。)

师:你能说出你的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吗?

三、活动。

1.设计新同学的座位。

师:你们想当一回小老师吗?如果新转来一名同学,你怎么给他安排座位?

【注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深入挖掘德育内容。】

2.找住址。

(1)情境说明。

(课件展示一幢楼房。)

师:这是一幢漂亮的新楼,分为一、二两单元,数一数一共有几层楼?(生:有4层楼。)每一层楼都有两户人家,*左的为左室,*右的为右室。这幢新楼里住着解放军叔叔、王爷爷、音乐老师等很多人。

(2)活动。

①师:春节快到了,老师要选几名能歌善舞的同学到解放军叔叔家慰问,哪些同学愿意参加?

选3名学生,问一问他们各准备了什么节目?然后让他们根据地址“一单元3楼右室”找屏幕上住房的位置。 (生找到位置后,点击该位置,演示窗户打开解放军叔叔出现的动画。)

②师:谁愿意到王爷爷家做好人好事?(地址:一单元2楼左室。)

③师:谁愿意把这封信送给音乐老师?(地址:二单元4楼左室。)

3.找电影院座位。

(1)创设情境,解决难点。

(课件动画演示:星期天乐乐去看电影,他买了一张2排3号的电影票,他拿着票走进电影院,发现有两扇门:“单号门”、“双号门”。乐乐看了看手中的票想:“我应该进哪扇门呢?”)

教师边演示边叙说情境。

师:谁能帮助他?(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乐乐由单号门进入,看到电影院内有很多座位,他急了:“这么多座位我应该坐哪一个呢?”)

师:谁能帮助他找到座位?(小组讨论:先找到2排,再找3号。)

(点击课件上该座位闪烁显示,乐乐坐下后说“谢谢”。)

师:你们真是一群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2)模拟影院,实践活动。(事先在座位上贴好和电影院座位号一样的号码,每个号码下面有一张电影票。) 师:如果这儿就是电影院,从前往后数一共有几排?(让一名学生下座位带领大家数。)

师:座位上都有号码,仔细观察这些号码是怎样排列的?(分组讨论得出:从中间起左边是双号,右边是单号;中间号码小,向两边逐渐变大。)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是否掌握了这一本领,请从座位号下拿出电影票去找座位。我们知道电影院是一个公共场所,我们应该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的小市民。

(课件出示文字“欢迎来到红领巾小剧院”,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

学生们在门外自觉排队入场找座位,鼓励互相帮助。

师:请同学们互相检查是否坐对了;指名说自己的座位号,其他同学检查。

【课件演示:声音“电影马上就要开始了”。(学生坐好)动画片“猫和老鼠”开演,结束或出示文字“谢谢观看”。】 师:看完电影,我们的课也结束了。

课后评析

本课教学努力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并尽力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节课教学设计自然、衔接连贯,多处渗透德育,其最大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如“找电影院座位”的活动,为了解决“找座位的方法”等难点,利用课件演示“乐乐买票进场的情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难点,掌握“找电影院座位”的基本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接着从课件中电影院的画面回到实际中来,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进场找座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真正掌握了这项本领,完成了学习任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20以内退位减法

【小学数学北京版第一册,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图形的拼组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纪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转化

教具学具准备:

2张长方形的纸、1把剪刀、1张正方形的纸、1根小木棍、1颗针.20根小棒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

举例法、实验法、讲解法。

三、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北京版第一册,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第一:引入

赏赐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来复习一下。说算式让学生抢答。

随意的说。

第二:先动手做一个折风车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教材27页第一题:沿虚线折一折)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小学数学北京版第一册,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最后让学生明白: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正方形的特征:四边相等。

第三:用几个平面图形来拼组一个平面图形。

使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教材28页做一做)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圆变正方形、正方形变长方形等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

教学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二、教法和学法

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他们对100以内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教师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孩子们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2.数植物的种子,首先向学生展示1粒种子的大小,接着让孩子抓一把进行估数,这时也是想通过操作建立数感,但这数感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了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然后动手数一数,通过数数达到要验证估计是否准确,学生主动探索数数方法的目的。最后以汇报的形式与全体进行交流。学生数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锁缓慢,在这时,对于各种方法的优劣我不进行评论,而是让各种方法得以展示,至于哪一种方法较好,孩子们在操作中是能够体会到的。

3.数100,这一环节以学生的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更进一步了,物品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认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孩子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在这插入课本36页的练习题2这幅小皮球图,我认为并不重在数出100,而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数,由于有格子,整齐排列,又有色彩间隔,学生可以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数出皮球的数量,可能会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二十个二十个数,五十个五十个数,前面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4.数数。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习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孩子的数感。游戏中部分孩子不断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

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数

100以内数生活中有很多,通过学生的说一说,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近,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摆一摆 想一想

一、说教材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棋子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100以内的数,最基础的知识是数的顺序;要弄清楚同一个数字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出来的数就不同;还要弄清楚一个数的组成,它可以分成两个不大于9的数(或两个数字)之和。鉴于学生的年龄小,以上内容学起来较难理解,这个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习惯引导到学习上,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使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领会、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得到美的感受。这节课就是使抽象枯燥的数让学生“玩”出数学道理来。

教科书出示了活动的两个范例,学生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进行活动。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能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吗?”(由于到目前为止,学生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这里的数只指一位数和两位数。)下面展示了四名学生小组活动的情景,其中三名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根据十位和个位上圆片的数量说出摆出的数,例如,两个圆片都放在个位,说明个位上数字是2,这个数就是2;两个圆片都放在十位,说明十位上数字是2,个位数是0,这个数是20;十位和个位各放一个圆片,说明十位数和个位数都是1,这个数就是11。另外一名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三种答案综合起来,表的左边是所用的圆片数,右边是摆出的三个数。在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同时熟练掌握2的组成(和是2的加法):2=0+2,2=1+1,2=2+0,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说出所有答案。

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用3个●摆出不同的数。三名负责摆的同学已经摆出3、12、21这三个数,负责列表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纸上,但认为还有没摆出来的数,提示学生思考除了上面这三个数,用3个●还能摆出什么数。接下来,小精灵提出问题“用4个●、5个●……分别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实际摆一摆,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补充完整。最后,教材让学生不用摆,说出用9个●能表示哪些数。这就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我从情感、能力、知识三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竞争的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所以本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按照以上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下面的设计。

1.复习铺垫。

由于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较熟悉,所以在开始活动前,我就利用数位表和计数器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例如,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让学生说一说着两颗珠子分别代表什么。

2.激发兴趣,探索求知。

利用学生熟悉的两个可爱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提问题来引入新课。例如,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这个活动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四人小组合作,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3.导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个活动中,我注意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去归纳整理。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师决不代替;动手让学生做,动口让学生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去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学的轻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觉自己的聪明才智.

谈话激趣

师: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高兴吗?那么老师要看一看我们班哪个小朋友表现最好,最聪明,最爱动脑筋,能得到老师发的智慧花。

复习铺垫

1.数位顺序。

2.师:首先,老师提一个问题,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师: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2.用计数器拨数。

师:现在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看仔细,十位和个位都拨上2个珠子,这个数是多少?谁能说一说这两

小学数学北京版第一册,减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五)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第48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求几份”的问题,第49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是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成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

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和学法:

1、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我设计本节课的导入是以和学生谈话的形式进行的。

师: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去哪玩了?玩什么了?

生:„„

师:那你们玩的一定很开心,老师上周末去了公园玩,并且还看到了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那他们在干什么呢?让咱们一起来瞧一瞧吧!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师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你们能从图上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

师逐步引导学生叙述图意:有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几辆车?这时,师追问:可以坐几辆车呢?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说出是3,也有的学生一时间答不出来。师会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验证或探究这个答案。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再指名几位学生来说一说是如何分配的。然后,师进行总结:把6个圆片或小棒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配,分了3份。所以,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2人坐一辆,可以坐3辆车。这样的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出示:6÷2=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先强调“÷”叫什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这个符号,到时候让这一部分同学带领其他同学一起读一下这个符号叫“除号”。师再领大家读一遍。师问:那除号怎么写呢?让同学们举起右手一起来写,先写一个横,再上面写一个点,下面写一个点。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读一下这个算式“6除以2等于 3”。最后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坐几人?坐了几辆车?”引导学生说出“6个小朋友坐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3辆车。换句话说是:把6按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分成了3份。”

2.例6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的分一分,分的过程中让学生说出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个分的过程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时学生们能根据已学的经验可以很容易的说出算式。师进一步导入,曾经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他们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字么?“除号前面的

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叫除数,等号后面的叫商”。集体在读一读,互相考一考。最后,再一道学生说出这道算式的含义。

3.强化对比,加深理解

让学生回忆,小朋友坐缆车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2=3),植树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3=2)。教师再将这两种不同的平均分过程用小圆片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他们分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他们之间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来区分除法算式的两种含义,也就是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来引出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 这里用多媒体与学学科进行整合的一大亮点,很生动,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的不同,进一步去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三)巩固内化,加深认识

巩固练习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认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课后自己编一道你们生活常遇到的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642592.html

    上一篇:西宁招考

    下一篇:2016小学毕业考试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