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论文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教育减负论文(一)
减负论文

     今教育的主题是素质教育,减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应当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那么,语文课怎样通过减负增效以扎实推进素质呢?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每个语文老师都必须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认为,优化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源头活水。 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几点看法: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一是向学生讲道理,告诉他们我们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二是告诉学生他们这个年龄就是最适合学习知识的年龄,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会徒伤悲的。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着手。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文本内容、准备教学内容,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可以从心理学方面来考虑,我们要给学生自信心,当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时去表扬他,让他知道,我能学好这门功课,我有信心学好这门功课,这样他就会逐步对这门功课感兴趣。学生有了错误,不宜过多指责从而打击他的积极性,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二、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查阅课外资料;认真备课,设计最佳方案
在教学中,学生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先要吃透教材,先是把课文读几遍,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在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前通过课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在上课时给予表扬肯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自觉的学习获得知识。这样教师学生同时运用得来的知识会更牢固,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除了对上课内容的准备,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就要了解自己班中的学生,知道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答题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问题来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他们有更多数的人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在教学中,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可以用上美术、音乐、电脑等。总之,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就要利用。
三、打好语文基础知识
       1、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感染
作为教师,我们应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特别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我们应尊重学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世界,凭借教材用中华民族文化的琼浆玉液浇灌学生纯洁美丽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会做人。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巧妙地借助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 学知识建立联系,寓学于乐,化难为易,既增添学生情趣,又渗透了语文素养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感悟”,朗读与背诵是“感悟”的有效方法。对于汉语言的精髓,在学生学习书面语言时,一开始就让他们接触这些精品,让他们熟读成诵,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品位和语文素养,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蕴,使其受用终身。

四、及时批改作业,加强培优补差工作。
        布置了作业以后,教师要及时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让学生订正。对于不会订正的同学,教师要从旁指点,进行补差。做到日日清,当天清。学生就没有拖拉、偷懒的问题。这是一个补差的好办法。
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把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包括写字、造句、写文章等练习)把现在课堂教学中化在“多余的情节分析,琐碎的谈话,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而学生懂的,教师则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课堂里,能主动积极地学习,能认认真真读书,主动积极地思维,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扎扎实实地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学科,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素质。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而直奔“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使学生陷入被动局面,反之,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重视过程教学,在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懂得主动学习。
        如阅读课应该引导学生自己真正读懂,要让学生有一个“读——悟——回”的学习过程。但目前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提问,自己不主动质疑。而“质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现在教师怕学生提问没质量,“浪费”教学时间,又怕自己无法驾驭、就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实质上,指导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找出矛盾,新旧知识之间发现矛盾,能换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那么,语文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有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看似矛盾、实质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通过读书、领悟,解决了这些疑问,就获得了相应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过程可以是:“自学——质疑——导读——释疑——悟读——练习(应用)一一存疑”。这样周而复始,螺旋上天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能力。
3.因材施教,是提高质量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
六、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拓展知识面,提高写作水平。(学生要有书可读,开放学校图书室是前提)
       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有一个积累消化的过程,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何况,多读多写就是学好语文的传统经验。因为课外阅读的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储存信息;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质。如果能在课内得到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学生将大大得益。高年级则要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所谓真正的阅读兴趣表现为:喜欢读,集中注意地读。持久地读,有效地读;而阅读的方法可以有精读、略读。泛读……在阅读过程中作些读书笔记等。

总而言之, 只要下足功夫,在减负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可能的。

教育减负论文(二)
“教作业建设方案论文:减负处方

  “教育的味道”系列之三:减负处方
  ——作业建设是关键环节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各国的教育改革中,作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之一。由于社会和家长无法每天走进学校和课堂去了解学校教育的全貌和过程,所以,作业就成为社会、家长直接接触和了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和家长通过作业的质量来反观学校的教育价值导向和教育质量。
  作业的价值不可小觑。作业往往会成为学生喜不喜欢一门学科、是否喜欢一位教师的重要依据。作为课程教学和评价、学校和家庭的衔接点,作业能否有效设计和实施,从某种角度直接影响到目标的达成,甚至影响到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业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焦点之一,作业是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如果说课程改革推进十几年,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改观的话,我们的作业改革依然步履缓慢。尽管这些年我们在作业建设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作业仍然是教育研究领域待开垦的“荒原”,作业设计与实施中“问题比经验多”仍然是一种无奈的现状。只有极少数学校关注到作业的整体设计问题,极少数学校能够布置一些实践类作业。教师花费在作业设计和统计分析上的时间最少。绝大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认可作业对学生的作用,但是多数仅仅将作业的功能定位为“巩固课堂知识与技能”,最不认同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作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明显不足: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作业目标意识明显缺乏,缺乏针对性;作业难度虽然整体不高,但低水平的机械重复类作业比例过高,弱化了学生的作业兴趣;作业类型极其单一,基本以书面作业为主,有少部分口头作业,合作型、实践型、开放型作业匮乏,无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辅资料泛滥并且题目质量低下,作业批改方式欠佳并且缺乏理性的作业统计分析,学校的作业管理也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业设计与实施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危害性,我们真的不能一再低估。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转变作业观念,优化对作业功能的认识。虽然说观念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观念是万万不能的。有了观念不一定能产生实质性的改变,但没有观念就会迷失方向。就目前而言,对作业功能的认识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强化作业对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作业兴趣对于提高学业成绩有着巨大的影响。二是要适当弱化作业对于增强学生对学科重视程度的功能,不能强化作业越多越有助于学习的观点,不能把作业作为争夺学生业余时间的主战场。
  其次,要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作业问题,系统化的解决作业问题。作业问题,折射出的是整个教学系统的问题。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学材的编排,合理、合规律地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课时,设计对应作业。要倡导单元作业设计,在单元整体上考虑作业目标的分配、作业题目的分配以及作业类型的分配。一是要依据标准,参考学材,合理将单元作业目标分解至各个课时,体现作业目标的递进性;二是分配各课时的作业题量,要注意避免新授课题目与复习课题目的简单重复,更要避免新授课之间的重复训练;三是考虑作业类型问题,对于合作型、实践型的作业,需要在单元整体上设计,注重实效性,避免为体现新观念而过度增加此类题目。
  第三,要关注教师作业专业能力发展,提升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学生作业量大、作业时间长、作业效果不佳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教师自身缺乏设计作业的能力,甚至缺乏判断和选择作业的能力,从而导致作业品质不高,作业实施效果不佳。提高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应该成为今后作业建设的重点。包括如何从作业目标,到作业内容选择,到作业难度确定、作业整体结构反思等。教师作业能力的发展,既需要学校能够系统规划,持续深入地给与教师相关的专业培训,也需要查阅有用的资料,还需要在实践中加强研讨,不断反思提升。
  总之,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作业作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但又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庸。作业的研究需要置于学科课程整体改革的背景之下,把作业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学、作业和评价的系统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
  这么多年以来,面对作业痼疾,各级部门颁布严格的规定,采取严厉的措施,进行严肃的处理,比如统一采用行政命令减少作业时间,比如坚决制止教辅材料的购买,等等,但是所有的政策似乎都收效甚微,学生的作业负担依然是“涛声依旧”。究其原因,在于措施的针对性与操作性欠缺,往往没有综合考虑各类要素,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以系统的研究为基础。纵观国内有关作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还遗憾地发现,国内鲜有与作业有关的完整、系统、深入且具有说服力的作业研究,这些研究结论或者宏大,或者仅仅琐碎到某个具体的操作技巧,或者仅仅是揭露问题缺少对策,或者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等,不一而足。种种客观的原因,加上我们自身的主观原因,导致作业成为我们实践时间最多、却是研究最少的内容之一。我们似乎总是离作业的现场很近,但却离作业的本质很远。
  我们必须加强对作业的研究。郑州市、各县(区)教研室、教科所,各个学校要把对作业的研究作为道德课堂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取得突破性进展,能够生成一个成系统的阶段性成果。在大家都还没有取得突破的时候,如果我们有所突破,我们就是专业引领者。我很希望、也很渴望郑州市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师成为全国同仁的引领者。

教育减负论文(三)
减负论文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减负不减质”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减负不减质,应从营造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减负;主动参与,促我们的课堂高效;大胆质疑,给教师来个“减负提质”这三方面着手,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中的学习主人,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目的。 关键词:减负提质 心灵减负 认真备课 课堂高效

提到“减负”许多老师和家长心存顾虑,害怕这样一减成绩就下来。对老师来讲,‘减负’不是不布置课外作业,而是要制止繁琐重复的、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的题海。课本上安排的作业,不但不能减,而且要按要求完成。怎样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怎样科学地、适度地运用好考试、作业这些手段,保证教学质量?这才是‘减负’的实质内容。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和肯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

减负提质就是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减负不减质”,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着眼于更新观念;营造民主氛围;认真备课--力求找到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聚焦课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限时练习几个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粗略见解。

一、更新观念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效益观念是相当重要的,其本质就是要以较少的课堂时间,使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一直以来,很多讲究“实干”的老师非常热衷于埋在一大堆的作业里,热衷于利用一切时间帮学生补课,甚至连课间让学生上厕所的时间都用在补课上,以为这样才是对得起学校、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好老师,但其实不然,这样反而加重的学生的负担,助长了后进生不动脑经的坏习惯,很多后进生经常是上课的时候听也不听,一直拖到下课,拖到快放学的时候,然后等老师来讲解。其实在教学上,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实干”,更要在“实干”的基础上“巧干”,每做一样事情都要要求最大效益,跟时间赛跑。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减负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教师放下“先生”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努力营造民主氛围,这

样会增强学生对你的信任,学生便会产生情感横向迁移现象--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到爱及老师所教的科目)学生带着兴趣的学习就会减轻心理负担。

【教育减负论文】

一直以来,我都尽力用微笑面对学生的一切,微笑地讲课,微笑地布置作业,哪怕是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也会微笑着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真诚的微笑大大地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减轻了他们心理上的负担。课上我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还想说一说„„”“谁愿意来发表你的意见„„”;在学生探索的时候给学生以鼓励的话语,如“老师完全相信你的能力!”“你肯定能行!”等等;在认真倾听完学生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你回答的真好,让我忍不住为你鼓掌!”等等。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允许别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的不同解法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方法较好,则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扬和鼓励。事实上,那些上课不太发言的学生,大多是怕说错话了挨老师批评或担心受到同学讥讽,心理没有安全感,信任度,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干脆不尝试探索,不问也不答,思维的隋性渐渐形成。反之,给孩子们一个民主的空间,让他们生活在充满平等和友爱的世界里。有爱相随,他们不再“忍辱负重”,而是健步如飞。

三、认真备课--力求找到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如何在课堂上花最少的时间呢?那么就要求我们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力求找到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备课时一项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备课要有创造性,也讲求灵感,备得好就是一个艺术品。我认为备好课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认真的实施。

1、备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要寻找一切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一定要静心地坐下来,进行思考、比较、创新。

2、备学生。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如何来因材施教,我们就要要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例如针对不同班级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准备不同问题等。

3、备教法。教法应是建立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是在结合考虑教材、学生、设备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基础上,再以教学法的体系中优选出上好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教育界有个说法:教无定法,但教有法。教法的选择是课堂上突破重点

的重要一关,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应该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往往就是一个教师智慧的结晶。如:在教学平行线是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在立交桥的图片,让他们明白因为不再同一个平面内,所以虽然不相交,但也不平行。

4、备练习。我以前总认为“熟能生巧”,所以总是给孩子做许多练习。布置的练习不去择优,作业量很多,却没有代表性,学生苦不堪言。其实减负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精简习题。学生的作业,最好由全体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来商讨并准备,必要时可以集体复印,这样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四、聚焦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状态的。到后半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逐步低落,出现低谷。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适时地进行调节。调节情绪的方法很多,诸如做一个练习,互讲等。调节情绪的目的在于及时消除学习疲劳,振作精神,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的主渠道,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上的40分钟时间,把该讲的讲明白,把该做的做掉,该批得批掉,这样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一定把不要把问题留到下课以后。在听课的时候我经常发现这样两个问题:

1、课堂作业课后做。在听课时常发现,有些教师预设的环节,由于课上小差曲多了,课上来不及去完成,然后有的老师就会说:“那么下课以后同学们就利用课后的时间去把他们完成吧。”试想,学生在下课会去认真做吗,再有学生下课的时候是该做作业的时候吗?一个没有时间意识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会有时间意识的。

2、上课像赶路。在听课时经常发现,有的老师呢,由于由于问题没有设置好,问了好几遍学生都听不懂,又有的老师习惯问会不会啊,问问题耽误了很多的时间,结果导致课上时间不够用了,到后面就像赶路一样赶,匆匆忙忙的把一节课赶完。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我们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上节约教学时间的一个好办法。那么我们平时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哪些学习习惯呢?【教育减负论文】

1、良好的读题习惯。很多学生到了三年级发现应用题不会做了,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读完、读懂题目就下手了。所以平时我们要要求学生捧起书就要手中就要有支笔,先读第一遍,要求不添字、不漏字;第二遍默读边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划出来,分析题目意思,还要把自己不懂得句子反复的读,直到读明白为止。这样慢慢的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题目解答题目的水平。

2、书写的习惯。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确实要像学习好就应该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做错题目,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太潦草看不清。其实书写的态度就反应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要通过强化学生的书写,从而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3、记忆习惯。现在的教材没有确切的定义和公式,更多的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建构。但是我们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记忆习惯。比如在教学周长是,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叫做游泳池池口的周长。我就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比比谁说的对谁记得快。通过这样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养成及时记忆的习惯。通过比赛让学生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及时注意、记忆学习习惯。

4、独立思考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以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思想十分严重,在思考的时候如果老师不多加要求和鼓励,他们就懒得动脑经。所以,平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不要照老师的背背说说。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六、限时练习。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限时练习,既有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又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麦耶思说过:限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和求成功动机,集中注意力而加速学习。如果能限时练习并评讲,那么学习效果立见分晓,若听课不专心,就会在限时练习中失误,由于学生都有好胜心理,所以学生上课就会更专心,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以往很多老师的课堂作业都不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导致很多学生养成了拖拉作业,不动脑筋,抄袭作业的恶习,如果能在课上进行限时练习,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根治,而且这样做,减轻了学生课后的负担。学生就能“上课学得主动,下课玩得轻松”。

例如:在教学中我采用限时练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做题,谁先做好先举手,同时我会给做好的同学大概编个号,比如“已经有5为同学好了,

10位,15位、、、、还有最后5位。”通过我不断的提醒,让孩子们时刻集中精神,把注意力都集中到题目上来,学生也没有时间开小差。到时间后,我们就来交流答案,有错的站起来,再交流错的原因,然后马上纠正。学生及时的把正确的信息反馈给学生,然后进行下一题。学生能主动纠正,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充盈民主气息的课堂,能让学生身处毫无任何压力而轻松自然的课堂,有错误、有失败、有争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课堂中的学习主人,这才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 中国教育学会主办

2、《小学数学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3、《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科学出版社

4、陈厚德 《有效教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减负论文(四)
减负论文

教育源于爱和信任

---浅谈我校减负增效工作指导思想的确立

教育源于爱和信任

---浅谈我校减负增效工作指导思想的确立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使学生课业趋于合理化。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就是要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下功夫,用爱和信任打造高效课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高效 减负 信任 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和学校敏感的话题。到底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一段时间以来,我校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促进个性成长,在构建高效课堂方面作了初步探索,现简单总结如下,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理顺减负不减质关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学中发现,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它消耗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动力。学习成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被动的苦差事,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教学中发现,用爱和信任构建高效课堂正是解决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方法之一。“爱”是一种境界,昭示着关系的融洽;“信任”是一种情感,意味着目标的实现。所以,爱的课堂是一种至高的课堂境界。“信任”具体是指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必

须与学生的思维密切结合起来。“高效”具体是指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的要求,高效要求教师要达到一定的思维容量,一定的专业水平,能够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学习。

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

“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就是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心情愉快地高效地工作。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合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应有的基础。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构建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和学生应首先认识清自己的位置,并作好必要的角色准备。

(一)教师方面

1.作好充分的课前备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构建高效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整个课堂设计,并对课堂作好必要的预设。

2.激发活跃的课堂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

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3.提供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学生方面

1.培养课前预习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预习了,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更加高效,负担也就相应减轻了。

2.培养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积极思考,达到课堂高效收益,从而减轻训练时的负担。

3.培养课后巩固习惯。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

三、坚持爱和信任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

高效的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爱的课堂。高效课堂就是追求效果、效益、有序的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为达到这个目标,只有教师感到教书的幸福,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幸福。而幸福来源于对学生的爱和信任。爱学生,就让他主动发展,而不是被动消极接受;信任学生,就是让他合作探究,实践锻炼,而不能包办一切。

我们通过总结,形成了以“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达标”的十六字教学模式,确立了我们今后的减负增效指导思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探究者;教学的重点必须转移,学会学习比掌握专门知识更为重要。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与解决问题。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样的方式做。教师既要当好“幕后导演”,又要当好“台前主持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自主探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做学习的主人。

教育减负论文(五)
减负论文

让减负为课堂增效导航

在残酷的竞争面前“减负增效”工作在落实上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减负”与“增效”这一对矛盾,究竟能不能和平共处呢?减负增效不是空口号,不是虚无之物,只要有存在的必要性,合理的条件,符合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皆会逐渐成长,茁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达到“减负”的同时又能“增效” 的效果,究竟该怎么做呢?作为落实这项重大任务的第一实践者---教师首先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摈弃“全能”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上好每一节课、设计好课堂作业、及时批改讲评等,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减负增效”这一口号不知从几时起,在中国的这片教育之土上“风起云涌”,甚至在不短的一段时间内开展得是如火如荼,但最终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几家欢喜几家愁,最后却被残酷的升学率弄得不见踪影。君不见,多少孩子仍然是愁眉深锁,他们本应快乐的童年,被无穷无尽的作业剥夺了,本应是开心放松的休息日,却被赶场似的兴趣班淹没了。老师家长也深深知道,在残酷的竞争面前“减负增效”工作在落实上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开始搞“减负增效”之初,我们就存在疑惑:“减负”与“增效”这一对矛盾,究竟能不能和平共处呢?

还曾记得班里孩子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理想》,内容是“我的理想是将来能成为教育局的局长,因为我成了局长后就可以命令所有的老师不布置家庭作业„„”当你在为他的天真幼稚而忍俊不禁的时候,你又能否想到,当时这几乎只是孩子的一个比较奢侈的梦想,因为一

大堆的作业常常让他想玩一会儿的时间也没有,不停地做题、抄词、默写、背书,孩子总是面露难色,甚至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倦和恐惧。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老师家长也是爱莫能助,除了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而如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经常在周末、节日不布置任何笔头作业,每到此时,我总能听到孩子发出欢快的呼声“哦,太棒了!”说实话,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我也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是“减负容易增效难”,这是许多教师的切身体会。自从“减负”以来,书包轻了,作业少了,课堂气氛轻松了,学习有趣多了,种种迹象表明,这就是素质教育。然而“绿灯”亮完就闪“红灯”,也难怪,新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新老交替这一阶段,考试仍是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主要手段,而教学成绩是在学校量化教师考核评选中占有相当分量的一个指标,因此,“搞素质的怕考试”,这无疑是一道死穴。不少教师在各方面的舆论和压力下,终改初衷,又开始“旧调重谈,老本经营”。于是,有人就总结出一条条歪理,“减负和增效是两条平行线”、“素质教育只存在于理念之中”、“素质教育= 减负+低效”,这直接导致了连串的负面效应,于是我们看到,许多人在谈素质教育,却鲜有人站出来说:我是搞素质教育的!

或许这样的言语过于偏激,却代表了我们年轻教师的心声。我们是推崇减负增效的一代,我们是渴望素质教育的新生力量,我们有为发展素质教育而不断进取,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权利和义务。减负增

效不是空口号,不是虚无之物,只要有存在的必要性,合理的条件,符合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皆会逐渐成长,茁壮。目前,农村素质教育处于萌芽初始状态,力量单薄,急需独具慧眼,有识之士的鼎力扶持,培植,而这一切是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脑力劳动的,因为旧事物往往拘泥腐化,根深蒂固,这反映,“减负增效”最终得益者将会是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会更加辛劳,不过为了“培桃育李,桃李满天下”的共同夙愿,育人为乐,即使“山穷水复”,这又何妨!

言归正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达到“减负”的同时又能“增效” 的效果,究竟该怎么做呢?俗话说的好,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 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这是切实做好“减负增效”的根本所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有用之才。有的教师一听说要“减负增效”,认为这是矛盾之想: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行吗?我说:这想法不正确。我们是要让马儿吃好草,而不是不吃草。“好草”从哪里来?当然从教师那里来。要教改,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注意“减负”这个字眼,它是带有预期、目的性的,并非盲目减轻负担,体现于教学中即是: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开阔,教学方法新奇,教学重点突出;作业量少效大,“一叶知秋,举一明三,闻一以知十”;注重及时反馈,测验方式多样化,测试题目宁缺毋滥,符合学生的年

龄特征和理解能力;课堂之余多与学生沟通,博爱包容,不以学习成绩分等级,不以品德言行论优劣,做学生忠实信赖的朋友„„“视徒如已,反已以教,则得教之情也。”

教师的职责不是重复课本、教参上的文字,不是让学生听明白,不出错误;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使学生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及时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也就是说,教师是要塑造灵魂而不是禁锢灵魂。只有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做到设计出先进的教学思路,即不只是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增效”。这些是素质教育的实在体现,也是从“减负”升华至“增效”这个过程有力的保证,坚实的奠基。

当然,开创自己的道路难免荆棘丛生,但只要坚信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难又何妨?成功的道路从来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绝不能望“难”生畏,历挫而归。【教育减负论文】

第二 教师因材施教,摈弃“全能”教育思想,这是增效的核心。 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 古代教育家言语如玑,确实“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不可能每个都一样聪明一样乖,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学生性格、气质、兴趣、能力互有差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区别之一在于:应试教育盲目追求高升学率,扭曲了“人才”的定义,素质教育

则不受其制约,它强调“人性”与“民主”,摆正“人才”的本质涵义,保护学生的兴趣。大教育家孔子也云“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宋代朱熹说得好:“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意思是说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不同资质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资质和才能小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质和才能大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不会有不堪造就而要遗弃的人。

一个篮球运动员,你不可能叫他搞科学研究;一个数学家,你不可能让他攻文学著作。学生喜欢语文,不必强求数学非得完善,学生对英语情有独衷,你又如何非逼他其它科目一定要特别优秀呢?古语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育的素质化强调的是‘全面’而非‘全能’发展。虽说学科之间是互通的,但有必要让学生文理皆通吗?教师应顺其自然,不可鄙视“长短脚”,不可操之过急,应尽量尝试利用学科的共通点,潜移默化,产生兴趣的转移,才能两全其美,相得益彰。“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第三 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师者,无才、无德、无信不立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时刻谨记慎独律己,言行一致,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楷模,意志坚强,保持乐观态度,临危不乱,处事泰然。“减负增效”的教改实际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

教育减负论文(六)
小学生减负论文

给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讲了很多年了,就是减不下来,你这边减了,那边又在增,此起彼伏。很明显,谁要真的减负,谁就会在升学考试中吃亏。

不久之前读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姜伯驹先生对“新课标”提出的批评我完全赞成,我说这些话不是打顺风旗,而是当“新课标”的教材一出来的时候我就大致看了一下,非常吃惊。正如姜伯驹说:“这跟减负没关系。我们要问:是现在的学生负担重,还是过去的学生负担重?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说,现在的学生负担重。从数学课来看,现在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不比过去多。而且,不是学得多负担就重。相反,老师讲得越少、考得越刁,学生的负担越重。现在学生们都陷在„题海战术‟里,考试不是考学生的能力,而是考学生的熟练程度。因为考试往往有选拔的意义,如果你就学一个„九九表‟,怎么考?只能千方百计出怪题、偏题,把考试搞成„脑筋急转弯‟。”今天推行了“新课标”,老师教学还要靠“教辅教材”,没有“教辅教材”整个应试教育无法应付,那么“新课标”又起什么作用?学生也就成了做习题的机器。

姜伯驹还说:“比如„三角形内角相加是180度‟,你真用尺子去量,可能会有误差,也许就得不到这个180度。现在这些概念都不讲了,只让学生认识一个具体的角,这还是数学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一个并不复杂的证明被取消了,似乎在减负,但是却违背规律,忽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一个经典的基本原理的证明不要了,但无用的习题让学生做个没完没了,一点用处都没有。而学生的沉重负担就从这里产生,心理压力由此产生。

据《扬子晚报》报道“五一”期间“去心理咨询室做心理调适的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其中,仅厌学一项就高达八成。”5月5日的这篇报道说:“部分学生可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虽想学好,但太过焦虑紧张,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引发厌学情绪;二是学生自己感觉没信心,不想学,从而厌学。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厌学原因是:长期学习带来的心理疲劳。另外,师生关系的生疏以及个人的情感变化都会引起学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报道还说:“另一方面,带着孩子前往就诊的家长绝大多数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似乎并不了解孩子之所以厌学的根本原因,只是一味地给孩子请家教,想以此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对此,周医生建议,家长应多和学生沟通,明确孩子厌学原因后,再对症下药。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中科院社会心理研究所林春教授认为:“目前,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导致产生越来越多的学生暴力,并且,年龄普遍趋小。”

学生厌学,学校暴力频出,这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负担,这种压力问题不都是能通过心理咨询和适当的心理沟通能够解决,因为源头是学业负担和压力。这种负担不仅反映在学生身上,也对教师产生影响。升学率的考核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的心理和身体也出现一系列问题,让人忧虑。因此减负的另一个意义也是给教师减负。

文章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阐述了“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影响“减负”的思想观念、社会环境、教育体制、教师素质等因素;并从宣传舆论导向,制度建设,教学模式的改进及教师素质和提高等方面提出了落实“减负”的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学生 减负 必要性 对策

【教育减负论文】

“减负”,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课业负担,是关系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本文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淡一些看法,供同仁参考。

一、“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但收效不大。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因此,减低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习负担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减负”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里所指的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素质教育方面来看,主要指用于单纯的知识记忆、书本知识的掌握、机 械重复的时间过长过多,占有了学生过多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

第二, 从生理方面来看,由于学习过长、作业量过多、考试频繁,造成学生生理负担过重。在过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不得不牺牲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缩短正常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减少娱乐、体育活动等来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 从心理方面来看,由于学习上的竟争、升学、择业、就业上的压力,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对未来的前途担忧,心理上过度焦虑、忧郁,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造成学习心理失衡,引发一些恶性事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减负”工作的必要性的紧迫性。

1、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直接影响。这种忽视全体学生、全民族的、全社会长远利益的行为,如不根本改变,其危害是很大的,不仅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到亿万劳动者素质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减轻学生负担是提高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我国在21世纪竟争能力的需要。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减轻学生负担不仅关系到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3、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以提高民族素质、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为此,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二、影响减负的主要因素

【教育减负论文】

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一直减不下来,成为长期困扰我们基础教育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1、观念上的因素。目前“减负”工作实效性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人才观在人们心目中仍根深蒂固。现代人受传统教育“重教轻学,重师轻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情感”等影响较深。因而,在人才观上倾向于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知识型人才,而忽

视学生的个性、情感、健康人格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只有按部就搬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上大学、上名校才能成才,才能有所作为;加之传统的人才观形成的时间较长,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扎下了根,所以“减负”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收效甚微。

2、环境方面的因素。社会大环保的诱导,就业竟争压力的增大,也增加了“减负”工作的难度。“学而优则仕”,读了大学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也能找到好的工作或合适的工作,增加就业机会。而就业上的竟争必然引起升学上的竟争。于是,“优胜劣汰”的选拔教育,以升学为目的应试教育在现代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占据了主导。不少教师为应付“选拔考试”,必然加大教学难度,增加教学时间和作业量,从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体制因素。造成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状况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教育状况而引发的一种链锁反应。我国人口基数大,落后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为人人提供中、高等教育的机会。正是由于教育规模的限制,决定了在学生升学考试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实。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影响了社会、学校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影响到了用人制度,助长了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所有这一切的不良导向,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竟争、升学、就业包袱,造成学习负担过重。

4、教师素质因素。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也是影响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教师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有的教师把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加重学生的负担。有的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认为学生重复练习次数越多越好,布置大量的作业,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三、落实“减负”工作的基本对策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减量问题,更不意味低质量的标准。要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必须上下联动,多方配合,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抓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人才观。首先,要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素质教育的舆论氛围。逐步转变用教科书里的知识传播的学习来衡量教学质量的传统教学质量观;转变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传统学生观念。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的新型人才观。素质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要求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的开拓型人才。为此,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双基”,更重要的要学会怎样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和解决未来生活中的新问题打下基础。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教材教法,既注重知识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健康与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要转变观念。从整个社会来讲,也应建立一种多样性化的人才成就价值取向体系和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机制,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价值观,以促进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从根本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需要在改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投入、分配机制等进行相应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以规范管理,使“减负”落到实处。尤其要改革传统的以单一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标准的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起有利于调动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积极性的新型教育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制度的导向激励功能。同时,学生在“减负”之后,课余活动时间

增多,作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应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采的课余文体活动,调动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课业负担,做到“减负”不降质,必须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打破课堂内容和形式的封闭,在开放中构建新的模式:一是可以采取学生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教师讲解、师生一问一答等多种教学形式,把学生从“笼”中放出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兴趣;二是课堂教学不囿于教室、教材、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场等都应成为课堂,并向社区、工厂、农村扩展,向图片、画报、影视等延伸,实行开放性教学,拓宽学生视野;三是积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认识心理表明: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约20%来自听觉。应用电化、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视觉和信息接受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理论修养和教学业务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大计、教师为本。从教师素质的层面落实“减负”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的敬业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要鼓励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钻研教学业务,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为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教育减负论文】

参考资料;

(1)、李承武。现代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

(2)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

教育减负论文(七)
减负论文

浅谈“减负”过程中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

1月7日,教育部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电视电话会议,并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一时间,“减负”问题成了人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无不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以至于让笔者觉得,是不是要像减轻农民负担一样给中小学生“减负”呢?近几年来,教育界已经少有这样能够引起全国范围内大讨论的新闻了。孩子们的事情总是最闹心的事,这不能不让我也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但是就是在我们教育界内部,也还有许多人对于“减负”的问题认识不够,存在许多的误区,这里我想谈一谈我自己对于减负的看法。

首先是对“减负”的理解。有人认为“减负”就是给学生少一些作业、少一些补习,多一点玩的时间、多一点能够受他自己支配的时间;也有人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给学生多一点压力,让他多学一点东西,也无可厚非。这些理解都不免失之偏颇。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明白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在哪里。我认为,“升学竞争”是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了升学,教师就必须要不停的强化课本知识;加上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让子女“学尽天下能学之事,读完世上可读之书”;连有的学生也认为“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一来,辅导书也就有了销路,补习班也有了生源,“学生负担”这个大雪球自然会越滚越大。所以说,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多年来“应试教育”沉淀的结果,而决非“一日之寒”。也正如恩格斯所说,要用人的需要来解释人的行为。所以说,是学生升学的需要使得“应试教育”有了其生存空间。

因此笔者认为,“减负”首先应该明确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人们的观念已有所转变,但这种转变更多的还仅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有待于在实际操作中予以体现,而这次提出“减负”的口号就是要为学生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了。

对于“减负”,有许多家长心存疑虑,就连“减负”的直接受益者——学生们都特别担心“减负”降低学习强度之后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升学,特别是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对他们来说,没有比升学更加重要的事了,谁也不会理会你所谓的

“减负”会有多么合理,多么刻不容缓——他们可不会像农民一样对“减负”欢呼雀跃。

人们对“减负”的普遍不理解,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其实,“减负”是要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在更小的压力下,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知识结构要更为科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要更为合理。这才是“减负”的真正目的,而决非肤浅的理解为只是为学生松绑,让学生舒服一些。向来教育改革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改来改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是永远不会改的,“减负”也是如此。家长和学生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更不应对此持抵制态度。

时下,听到有的教师说,“减负”减掉了学生的负担,也减掉了老师的负担。为何?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了,考试也可以取消,补习班也被禁止,教师岂不轻闲?

笔者这里想说的是,这种理解的误区普遍存在,同时也极具危险性。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又要完成教学任务,甚至要比以前完成的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上花更多的功夫,在教研上下更大的力气,教师岂能清闲?这就好比一个工厂,既要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又要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就必须在劳动效率和科研开发上下功夫了。如果有人想乘“减负”之机偷得清闲,建议他下岗更为清闲。

第二个问题便是“减负”的实施,和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一样,同样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据有关媒体披露,海南省在“减负”之后,学校是再也不敢出售教科书以外的辅导书了,但市场上的辅导书却炙手可热,时时出现买断的“繁荣”景象;上海刚刚禁止学校办辅导班,而家教市场却火爆起来。如此看来,“减负”决非是仅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所能解决的,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笔者认为,要给学生“减负”,需要在这之前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一就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又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和对教师的评价体系。现在的情况是:既要以考试的成败论英雄,又要人们排除考试对教育目标的影响;既要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优劣,又要老师们不可一味追求升学率,这多少有些让人左右为难。所以,“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这也是贯彻落实“减负”的先决条件。

其二是要深化教学的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目标体系和经验系统,重建经验系统的能力结构和方法结构,这是实施“减负”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减负”的重要实施者和领导者,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减负”的实施效果。“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但是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实施“应试教育”的“能手”,他们的能力结构和方法结构都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他们已经习惯并擅长与培养“应试学生”,现在要谈“减负”,就必须改变教师的主观世界。因此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改革活动就迫在眉睫了,必须要让教师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达到减负的目的。

总之,“减负”是一件大好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好事多磨,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不懈努力和团结合作,这样才能把这一件好事切切实实做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65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