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核心

| 校园 |

【www.guakaob.com--校园】

教育改革的核心(一)
落实纲要综述:提高质量 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高质量成为当前教育战线最为紧迫的任务。

    让内涵发展的阳光普照校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渴望日益强烈,对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更加迫切。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是安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安徽省省长王三运表示,“要立足于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发展转型,更加注重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学校内涵发展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全面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是甘肃省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成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优质教学资源中心。

    学校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浙江教育总体上已进入“读好书”的新阶段。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按照“强化特色、创新模式、多元发展、提高质量”的方针,引导普通高中科学定位,支持依托传统和优势,多形式开展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在全省形成一批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等特色高中。

    提高质量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教育事业发展到新阶段,必然要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内涵发展转变,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上好学”问题的必由之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要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教育资源要更多地向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倾斜。要引导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积极探索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质量评价与监测为“上好学”把关

    怎样把握教育教学质量?怎样科学、客观地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当下,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似乎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加快教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关键在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表示,“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智力的需求,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立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分类评估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制度改革,是需要着力抓好的重要方面。”

    科学评价,重在导向。河南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形式,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形成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多元化学校评价新机制。

    教育质量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因素影响,家长、学生和学校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吉林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山东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表示,在未来10年,要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鼓励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为了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重庆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落实和完善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补贴,保证艰苦边远地区教师的高定工资和津补贴。鼓励和引导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住房。设立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为了改善教师来源结构,上海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扩大具有行业背景教师的来源,实施境外优秀教师引进战略,提高外籍专任教师和有海外经历专任教师的比例。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完善从行业企业引进或聘请师资的机制和制度,强化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企业挂职制度。支持高等学校进行教师年薪制改革探索,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增强高等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教育改革的核心(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办有灵魂的学校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是为每位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办有灵魂的学校,育有底气的新人”的办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理念更为形象、具体的体现。学校有灵魂,才会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先进的价值取向、适宜的教育环境、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学生终身怀念的学校。学生有底气,才会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轻松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从容面对以后的学习和走进社会的挑战。

一、确定与时代同呼吸的价值取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这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新课程改革启示我们,必须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把自己当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使者,引领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走出。

二、营造以关注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启示我们,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营造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让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而且在学校创设的环境中成长,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内心的崇高和被净化了得超越。学生走进学校,处处应是美景,处处都可育人。我校拥有造型精巧的两个小花园,“诵国学经典、扬传统美德”沙雕文化墙、以各种字体的“书”字构成的主体楼面形象墙、楼梯间“奥妙空间”科普书吧、“文学氧吧”、安全常识吧、各楼层温馨提示语、书香走廊和魔术气球走廊构成了校园文化环境。校园虽小,但却无一处不精致,十几棵法国梧桐树、香樟树,枝叶茂密、葱郁喜人,课余时间,举目远望,神清气爽。葱郁的法桐下安装了造型优美的长椅,供师生在绿荫下读书阅报,人与自热和谐一体,使我校“阅读滋养、和谐共生”的校训得以充分体现。在西教楼二楼的行政办公室走廊,学校在典雅古朴竹简造型版面中涵盖了我们的教育观、管理观、工作追求和教育格言,营造以修身养德为主题的行政文化。各中队的文化建设,以书香中队为主线,设计内容和风格清新淡雅,与校园融为一体。每个中队都有符合学生年龄层次需求的图书角,从书柜的形状、颜色到摆放书籍的品种都体现了学校对养成读书好习惯的重视。中队墙壁上的告示栏、评比栏设计体现了各年级不同学生年龄特点,有效的为中队管理服务。在西教楼五层精心设计了图书室和阅览室,配备图书五万册,并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以便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当金色的阳光照在白色为主色调阅览室里,“读书、养心、养智”,老师和孩子们专注阅读的身影既宁静又蕴含勃勃生机。图书室和阅览室的投入使用,极大的丰富了我校学生的文化生活,为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培养会教能研敢改的师资力量

有学识、有品德、有个性、责任心强的,善于吸纳新知识、新观念,这样的教师才能担当课程改革的重任,才会培养出一批“有底气的”学生。新课程改革启示我们,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培植教师力量,才会使课程改革大步前进。借课改之际,我校为培植一批会教能研敢改的教师,采取了六步推动法。即:选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学理论,提高认识水平;开讲座,解决实际问题;抓实践,加强集体备课;勤反思,力求融会贯通;促实效,开展竞赛活动。在所有学科中,我们引导每位教师参与“五个一”活动,即:一次课改汇报课,一次观课大研讨,一次课改论文评比活动,一次典型案例分析会,一次课改经验介绍会。让教师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共同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体验课改的精神。这种群众性的学习、研究活动,可提高教师们的认识水平,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四、构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学校为学生发展而创设的真正的教育空间。新一轮课程改革启示我们,要努力构建学校课程文化,积极开发显性课程,重视孕育隐性课程,充分发挥课程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在校园中,人文精神、生存环境、学习氛围、师生交流、群体交际等隐性课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生活之外衣食住行中的任何一项生活体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态度、情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学校要让这一切隐性文化融入学生生命之中。同时,还启示我们,要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校将校本课程分为限制选修与选修两种形式,共分快乐成长类、技能实施类、学科拓展类、科技素养类四个门类予以实施,其中“神奇的魔术气球”获得“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阅读分享”获得郑州市校本课程大赛一等奖。我们力求做到使课程真正从“书本课程”中走出来,成为学生的生活课程、实践课程、体验课程,进而成为让学生终身怀念的课程文化。

我校以国家设立的各学科必修课程作主体,夯实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以选修课程作补充,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以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作为延伸,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种课程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五、实施使学生生动发展的课堂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教的方式,学生要改变学的方式,课堂教学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成长、智慧发展,是我们全体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校本着这些思想,经过不断探索,努力追求和构建“快乐智慧课堂”,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形态。

我们通过 “你在学校学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听到有收获且开心的课”这一答案。可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盼望课堂能够是快乐的,有收获的。为此,我们扎根课堂教学,一直努力探寻出更为有效、简约、轻松的教学模式,从而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让教师课堂教学既有深度又易于学生接受,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智慧。我们创设了“快乐智慧课堂”四步教学流程:乐学启智——乐究寻智——乐享汇智——乐凝升智。

我校的快乐智慧课堂呈现模式,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剔除教师课堂上“精彩的废话”,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课堂不仅要“育分”,更要育人。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享受学习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实现三个解放:解放教师,解放课堂,解放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彻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接受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塞式的学习。实践证明,“快乐智慧课堂”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

灵魂是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对于学校而言,没有灵魂,就没有生机、没有希望。我们的理想与目标就是致力于办一所学校有灵魂、教师有思想、学生有主见、家长有信心的实验性、示范性、现代化品牌学校。

教育改革的核心(三)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教育改革如何改?应一切从人出发。应以育人、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就是把人变好。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中国不少学校却轻视了这一点,以至于把学校变成一个硕大的生产车间,把学生变成批量生产的产品,向社会兜售,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有性灵人的存在,只重视升学率,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功能。

由此,想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改方案——2006年,核心课程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有四大目标:一是培养全球性的公民;二是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三是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四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传统的产品,又是创造这一传统的参与者。(2006年11月10日《中国新闻周刊》)纵观这四大目标,无不是以人为本,学生始终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大学非为大楼之谓,而在于大师之谓”,话虽朴素,道理却深刻。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希望更多的有识之人参与进来,献计献策,使纲要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以有效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仍是当今普教界乃至全社会关 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大纲等方面的原因所致。而要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只能走改革之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改革 升学考试制度,改革评价学校的制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人们仍抱有的、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那种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

有人形容课程是教学的"心脏",课程体系改革是"做心脏手术”。实验中学正是抓住了课程设置改革这一重要而高难度的课题进行了八年的试验。他们坚持"以课内为基础,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将新课程体系 确立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大板块,把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课程体系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

我国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教育却基本上还在统一、集中的旧模式中运行。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始于本世纪30年代的一种单一的必修课体制,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而必修课的学科内容和结构层次又是按照一套统一的计划和大纲编定的,以指令性要求在全国执行。这种单一的课程体系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富有创造个性的一代新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培养目标看:原有的课程体系从指导思想上,偏于承接传统,总结历史,对面向未来考虑不多。 2.从课程结构看: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例上,重理轻文,数、理、化等学科课时比重过大。在硬性课程和弹性课程的比例上,重必修课,没有课外活动、选修课的基本地位,而必修课开课程门类又过多。

3.从学科内容看:各学科内容多是为升学考试服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学科知识 安排片面追求深度和难度,忽视广度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 4.从方法上看:原有课程体系因过分强调学科进度、程度的统一要求,因而往往导致采取灌输的教学方法,难以进行启发和比较,难以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总之,"必修课一统天下"的课程体系单一、僵化、缺乏吸引力,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势在必行的。

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研究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应当充分估计到传统 观念的巨大历史惯性,它有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强大制约性。而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招工和人事制度又起着强化某些传统人才观、质量观的作用。课程改革的艰难历程启示我们,要深化这一改革必须集中力量开展 以下几方面的探讨与研究。

1.关于中学特别是普通高中性质和任务问题

普通教育既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人的发展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更要充分重视人的发展, 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片面地过分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提法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长期以来,我们所恪守的普通中学"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的所 谓双重任务论,对于一所中学来说,二者得兼是十分困难的,实际情况是重心往往发生偏斜。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育内容深层次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涉及到教育的体制和模式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 于走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道路。我们认为,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应当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要构建一个多侧面的目标体系。

2.关于科学确定课程总量以及合理界定必修、选修、课外活动三类课程各自的地位、作用及其三者关系 ,如何优化组合,建立合理结构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课程总量问题未解决,课 时总量偏大,学生受学校支配时间过长,没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必修课不能调整,选修课、课外活动的安排自然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材施教"只是体现在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时的"分流",而未在课程体系内解决。至于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类课程系列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与结构比例、学生层次特点等诸方面没有相当深 入的探讨,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3.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的评估体系问题

旧的课程体系是旧人才观、质量观的产物,几百年来形成的一套完整而稳定的考试评价制度是为其服务的。这个评价制度的要害是"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用这种考试评价制度来检验新课程体系的实验成果,往往产生尖锐的矛盾。一些颇具才能的学生考试时却拿不到高分。我校最近几年接收的十几名外籍学生,他们在国外都曾是优秀学生,毕业回国后也很有作为,不少还顺利地考上了自己国家的名牌大学。但在我校学习期间, 考试中却常常不及格。问题在哪儿?就在于旧的质量观和考试方法有严重缺陷,那些被我们用旧考核办法宣布 为"差生"的学生很可能有着相当的潜能,显然他们的才能被埋没了,被扼杀了。这就告诉我们旧的考试制度 成了实施新课程体系的强大阻力,如不改革现存考试评估制度,课程体系改革必然步履维艰。因此,变革质量观,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三、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创造新型学校模式的设想

1.把集体化教育和个别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3.新型学校必须具备使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的机制

4.必须改革教育测量、评估制度

教育改革的核心(四)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

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阻力重重,很难突破,症结在哪里?症结在于没有把握好教育的核心问题即主要矛盾,这需要超常规的洞察能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在于因人施教的人才教育,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实现素质教育的阻力在哪里?阿尔温 托夫勒曾说得很明白,大意是“过去的成功会成为未来最危险的制约因素”。对我国的教育来说,过去成功的制度和现行的管规就是未来教育的最大束缚和障碍。

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障碍,也许是人们常说的最大障碍,但改了几十年也没有见效,可见还没有找到症结。经长年的教育行政和研究发现,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现行的考试制度,高考和中考制度,就像双峰塔一样高耸入云、不可逾越。

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和民族无疑是欧美诸国及犹太人,他们的教育是亚洲人推崇的寄托大人所有梦想和期盼的高密度教育、高难度训练、高强度竞争的精英教育吗?显然不是,欧美人的教育就是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差别化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也有人质疑素质教育是脱离英才教育的宽松教育,导致学习欲望、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度”下降,最好的例子是日本的“余裕教育”及其失败的反面结果。这显然是误解和曲解。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对某个人最适宜、最有效的教育。近二十年来,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难以推进和难以见效的最大阻力就在于考试制度,不改革现有的高考和中考制度,实现素质教育永远是一纸空文。

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没有必要都要过高考这个唯一“一考定终身”的独木桥。具有研究潜质和专长的人可以进入研究型大学,具有应用技能型才智的人进入应用型大学或高职院校,其他通用型人才进教学型大学接受通才教育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社会与个人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这样全国人民都要屏住几天几月几年呼吸的高考制度就可以寿终正寝了。随之寿终正寝的还有中考制度。中考制度也随大学的分类和录取制度的改革而变更即可,不会有太大的社会震荡。

因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本省(区市)的高等教育逐渐趋于饱和,竞争不会愈演愈烈,因此应用型或高职成人院校很快就能“免试”入学,现在不少省、市、自治区都可以立即着手实行。即使教学型大学也可以在3——5年内逐步实现。这两类大学都可以仿效西欧的“注册入学制”,即参加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合格毕业的学生都可以在近几年内申请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研究型大学可以自主招生,考生和学校可以综合、双向、多次选择申请和录取,越是名牌大学越是采用有特色、有难度、灵活有效的自主招生办法,独具慧眼,广招贤才、奇才、专才,其中不乏钱学森多次提起的杰出人才,既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又符合人才发展和科学研究规律,这样的大学还可以自主招聘、评聘教授,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科研机制和环境,若干年后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才怪呢!通过这样的改革,中小学乃至幼儿教育就不受高考制度的牵引、压力和制约,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适合每个人的素质教育就应运而生,前面所述的个性化、特色化、差别化、多样化、人性化、创造性的先进教育即可实现。中小学生从繁重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自主学习、因材施教、健康成长”的先进教育机制和最终目标,都会水到渠成。我们过去太注重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材、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投入,就是疏忽和忘记了一切教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本质即素质教育和先进教育。教育的重大改革,还需要顶层设计,需要超常规的创意和思维,更需要决策者勤于思考、力排众议、力挽狂澜、勇于实践。改革还要允许试验、试行和失败,才能有重大突破。

教育改革的核心(五)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克服传统教育理念桎梏的同时,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发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使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不断升级。教育技术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单纯的以“学”为中心或以“教”为中心的片面的教学设计观念,“教学一体”即双主模式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一重大变革正是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教育改革制高点引领的结果。

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 ‘ 导 '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老的谆谆善言告诫我们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 “ 没有人的情感,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 民主、平等、融洽、合谐的师生关系的就更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通过运用素质教育最先进的思想,使教育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可提供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信息,即学生学习材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也得到增强,这样变 “ 苦学 ” 为 “ 乐学 ” ,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因此,一方面,教育技术应随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符合社会演进模式;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教育改革的核心】

“现代之教育技术”是立足于“学”的基础上,倡导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既重视“教”,更重视了“学”的过程;而教育技术更多强调的是一切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因而较教育技术而言,“现代之教育技术”应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在处理和转换。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实践能力。在教育目标上,既要满足社会要求,也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需要,鼓励学生向多样化发展;在教育内容选择上,应从

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要出发,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应更多地提倡合作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技能等;在教育形式上,可以结合多种教学理论,并采取非常灵活的方法,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很好地协调。

不同于教育技术,“现代之教育技术”综合了多种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客观主义等等),强调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强调了学习的意义活动过程,强调了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加上传播学理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论基础,为了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现代之教育技术”紧密与教育传播学结合,发展多媒体交互式视听传播技术,运用系统方法为指导全面分析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建立相关的策略方案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试行解决的方案并对试行结果进行修改,从而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之教育技术”,即要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树立系统的教育技术设计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策略、资源和环境等各个教学要素之间关系,重视经验技术,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之现代技术”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包括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

算机网络技术等等,现代教育媒体被引入教育领域,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即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媒体要由仅仅作为教师演示和讲解用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媒体不应是传递教学刺激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即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四类用途:指导、探索、应用和交流。

除了现代信息技术外,将传统教育媒体有效地整合利用,并配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展现现代教育媒体改善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教育教学内容等特点。“教育之现代技术”更多的是从技术的智能层面,描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的基础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它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的要求。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了信息化发展阶段,因而“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之现代术”,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对一切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为核心,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体系。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未来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显然,未来的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考察20世纪末直到现在的新技术革命形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

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人工世界虚拟现实技术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代表了信息技术正是形成“教育之现代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信息时代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手段、新的教育模式等在配合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包括了: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以及由“学”为中心而发生变化的整个教学师生关系等等,都无不形成了新的教育理论的代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从教育模式上,而且从教育的各个方面要素(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上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改善了传统观念对教育技术的曲解。它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并已成为教育变革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提高教育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而且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它即是一种应用技术,也是教育的内容,更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明确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抢占这一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方面的新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模式、教育理论都将产生深刻变化。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以后“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育的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并赋予现代教育技术新的内涵

教育改革的核心(六)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就总体而言,新课程实施十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的批评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的颁布,提高质量和减轻负担被列入国家的战略教育主题。提高课堂有效性是解决这一战略主题的不二选择。各地教育教学改革都因此把重心聚焦于课堂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以有效教学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改革的实施模式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却有个共同的特点:“先学后教”。其中,在初中阶段,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影响最大,这些学校改革起步早,力度大,原有基础薄弱但成效显著,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在小学阶段,福建省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参与面广,持续时间久,影响较大。本课程将对这四个典型个案进行述评。从实践、操作维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和解答,为一线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引领。

课程意义:

1. 永恒性

① “吾生而有涯而知而无涯”,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

② 有效性是学校教育的本源问题,基本特征、隐性标识;

③ 所有的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追求有效、更加有效。【教育改革的核心】

2. 时代性

① 课程改革:“课改”→“改课”;

②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质量和减轻负担;

③ 有效教学: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核心问题。

教育改革的核心(七)
教育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Yao

新课改 新常规

我的管理 我做主

———新课改背景下的常规教学管理 新课程的开放性、多样性、创新性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目标变了,学习方式变了,教师变了,就连学生也变了,学校管理,常规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办学行为都确立了新的价值取向。城关三里岔小学也被新课程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和校本教研实践中将规范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对于传统常规教学管理的反思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的碰撞中,积蓄内涵,悄无声息地成长着、发展着、、、、、课堂改革离不开教师、课堂和学生等因素。今天,我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常规教学管理。

【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关注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首要任务。

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提出“学生第二,教师第一”的管

理理念对学校来说,教师是第一位的,教师才是学校的主人,只有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学校发展才能水到渠成。课程建设、课堂改革离不开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维系于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源于内心的觉醒,而内心的觉醒源于对事【教育改革的核心】

业的成就感。我们学校9个教学班,640名学生。教职员工19名,50岁以上教师6人,43岁以上教师9人,4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人。其中抽调教体局、城关镇3人,濒临退休教师3人,残病教师1人,患癌症教师1人。教师队伍真可谓是老弱病残。正是这支队伍在(去年)、今年年的教学质量抽测中荣获b组年级总评4个第一(共计6个),单科成绩7个第一(共计12个)的好成绩。大家都知道:一般教师教知识,好的教师教过程,卓越的教师教智慧,智慧是经验的积淀。我们根据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抓住老教师经验丰富这一特点,积极为他们的成功发展和提升找到切入点。首先,我们利用周二教研活动让教师们逐一畅谈工作中最愉悦的事,比如:自己成功的一课,成功转化“差生”的事,让他们自己感受到成就感与教育教学中的自我发展密切相关,是自身的发展成就了自己,幸福感就在自身的发展中。其次,我们通过每年3月份、10月份常规听、评课活动中,设置出其不意的奖项:“教学机智奖”、“积极参与奖”、“阅读摘抄奖”、“读书心得奖”等等,看似细节,其实是在彰显学校价值导向的同时成就了教师。第三,开展“扬长避短”的评课活动。“扬长”就是学生、家长夸教师。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要通过家长、学生的口直接表述给教师。赞赏的力量促使教师每天工作心情愉快,充满热情,教学效果非常好。“避短”就是学生、家长对教师教学行为不满的或者有建议,

【教育改革的核心】

可以利用打电话或直接反馈到教导处反馈,学校与家长交流意见,达成共识,由学校传达给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不愉快得以缓解,营造和谐共处的师生关系。例如:

学校就是通过这些常规简单的激励方法,朴素的研读,

【教育改革的核心】

扎实的反思,使这支教师队伍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强烈的成就感和专业意识,他们才在教学实践中一步一步地前行,一步步地提升。

二、加强教学管理,抓好教学常规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叶老道出了教学的真谛:教学需要精耕细作。常规教学管理,我们实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管理方法。第一步,静态管理,我们先抓好“备、讲、辅、批、测”五个环节。学校制定了“五项教学常规制度”,即:备课突出一个“细”字,做到“三备五明确”,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明确三维目标;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教材要求;明确教材特点、难点、重点;明确教法、学法;讲课突出一个“精”字,做到“五精心”:精心设计导语,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使用教具、学具,精心设计作业;批改突出一个“严”字,做到“三批三改”,基本题全批全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学困生面批面改;辅导突出一个“实”字,做到“五心”:热心、耐心、细心、诚心、爱心;测评突出一个“活”

字,做到“五动”,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上,我们往往坐在那里,认真地看教案、看作业等等,详细地做好记录,在全体会上说说共性的,个性的问题,提出下步整改方案就可以了。第二步,动态管理,我们把“说课、评课、磨课、走课”纳入常规教学管理之中。“说课”要求教师课后说课,说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学法,重点是说课堂教学的预设状态和生成处理,寻求课堂教学的机智。“评课”先自评后互评,教师先评价自己的课,说出自己的感觉,然后,听课教师再给出不同的意见。无论是真诚的肯定,还是善意的批评,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教师被这相互之间评课的热情所感动,他们会由衷的认真筛选,及时反思,完善自身,提高教学水平。

“走课”:听课是学校管理者管理教学,研究课堂,深入课堂的主要方式,然而,真实的课堂往往被“表演”所掩盖,讲台上的教师表演得淋漓尽致,教室里的学生却索然无味,课堂是教师的时间,而课后才是属于学生的。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已成历史,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要更多地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判断教学,“走课”成了我们管理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走课”就是校长、教导主任每天到不同的班级里,不同的课堂上,有意或无意地转一转,看一看,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甚至可以是一节课。教师不会因为走课而改变教学思路,走

课者更不会因为不经意而无所收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也还原了真实。

“磨课”:“好课多磨”。“磨课”就是以“反思”性实践的思路和理念,对传统的校本教研方式进行系统的剖析和重构,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使教师成为学习共同体。磨课是一种集体性的教育创新活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集中体现了教师同伴互助,共同研究,共同成长。三里岔小学属于单轨制,我们改“同课异构”为“一课众评”的集体教研模式。一位教师上课,其他老师都参与听课,倡导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不再各自“种”自己的责任田,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角色,不同声音的评价触动教师教学内心,从中发现共性和个性化的问题,重新设计教案,重新上课。就这样,讲授、评价、反思,再讲授、再评价、再反思,反复“磨”,

直至一节常规课磨成为全校的示范课。

三、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改实施的关键,课程改革的

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课堂的精彩源于学生。因此“以生为本”的新课改首次提出了“三维目标”,对促进学生发展具体提出了三个方面,不仅关注学什么,而且关注如何学和学习过程,同时更关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变学生单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65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