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古代教育名言
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第一篇

1、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王安石:

《明州慈溪县学记》,见《王文公文集》卷三十四。)

意思: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2、 人言教职为闲署,不知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

(颜元,见《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

3、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

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瑗:《松滋儒学记》,见《古今图书集成》第五十五册,第7页) 意思: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在于教化,担任教化任务的在于教师,弘扬教化的任务使百姓受到教育的是各郡邑的官吏,施行教化的基础是各地的学校.

4、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丘《论语.阳货》)

意思: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

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意思: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学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张履祥:《备忘二》,见《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

意思:德行是衡量学者的第一要求,德行是才学的统筹,才学是德的资本.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都很好的人,他的成就必定很大.反之,即使有成就也是小成就

6、 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则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盛。

二者亦交养护发,实是一种功夫。(张履祥《备忘三》,见《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 意思:道德是事业的根本,事业是道德的显现。道德进步事业就会发展,事业发展了道德也会提高,二者相互滋养促进,这是一种功夫。

7、 战虽有成,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

而行为本焉。(墨翟:《墨子.修身》)

意思:君子率军打仗虽有阵法,但勇敢却是为根本。办理丧葬讲求礼仪,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有学问,但德行是根本。

8、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

学者旷废隳隋,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编一。)

意思: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虽然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象没有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幺地方为止呢?

9、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墨子.修身》) 意思:意志不坚强,智慧就不会有高境界;说话不诚信,做事就不会有好结果。

10、 智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

【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徐干:《中论.治学》)

意思:学习以立志为主,资质是次要的。学习,不怕资质不够好,而应忧虑的是不能立志。 学习的人有亿兆之多,而能成功的却没有几个,所以君子学习必先立定志向

11、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虚

而为盈,约而为泰,亡而为有,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见《张载集》,第287页)

12、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

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逾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

学不成也。(张载:《经学理窟.义理(下》,见《张载集》,第273页)

意思:假如一个人对于学习没有兴趣,那么他(她)则很难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人要学 有所成,就要有远大志向并专心 致志地学习。

13、 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日盛,成乎富有;志之笃。

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盖言学者德业之始终,一以志为大小久暂之区量。故《大学》教人,必以知止为始,孔子之圣,唯志学之异于人也。(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五)

14、 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

不严,则入于匪辟。(张履祥:《初学备忘录(上)》,见《杨园先生集》卷三十六。)

意思:少年要有远大的志向,要严于律己,志向不高就会迷失在俗世,不严于律己,就会落入流言蜚语中

15、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礼记.大学》) 意思:百姓所喜欢的就大力提倡,百姓所厌恶的就予以抵制,这才是百姓的父母官应该做的行为啊!

16、 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辩。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

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陆九渊:《语录(下)》,见《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0页)

17、 少年之日,先要识得人之贤否,事之善恶,言之是非,则心术

自能向正,虽离父母师傅,亦可不至于邪慝矣。谚语:知好恶。

此其实也。(张履祥:《初学备忘录(上)》,见《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18、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丘:《论语.公治长》)

意思:起初我对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实际行动。

19、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轲:《孟子.告子(下)》)

意思: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0、 善恶要知,更要断。知一善,则断然为之。知一恶,则断然去

之。庶乎善日积而恶远也。(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理欲》) 意思:对于善恶,不仅仅要能够分辨,还要有断然为之的决心。知道这件事是善的,就要果断去做;知道这是坏的,就坚决舍弃不做。(这样)几乎就是善行越积越多,而而恶一天天被改掉。

2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轲:

《孟子.滕文公(下)》)

意思: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说的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22、 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墨翟:《墨子.公孟》) 意思:现在的世道,一心向善的人太少了,如果不是努力的去说服别人,人们就不知道(要向善)这个道理。

23、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丘:《论语.述而》)

意思:互相提问 学生非常疑惑 说一起进步 不能放弃 只是有的人为难我们前进 宁可和他纠缠 也不随波逐流

24、 责善,朋友知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

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惑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续编一)

2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

丘:《论语.述而》) 意思: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丘:《论语.里仁》) 意思:看见德行好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27、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

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睱责人。(王守仁:《转习录》,见《王阳明全集》卷三)

28、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善言则拜。(孟轲:《孟子.公孙丑》

(上)。)

中国古代关于人生教育的百句名言名句
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第二篇

中国古代、近代关于人生教育的百句名言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 宋.宋祁《杂说》

●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

●爱之太殷恩,忧之太勤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 汉.傅干《皇后箴》祸患不产生于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产生于自己所宠爱的人。

●恨铁不成钢。 清.曹雪芹《红楼梦》

●父刚母柔,教养道合。 清.王夫之《周易内传》

●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宋.王应麟《三字经》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苏氏家语》【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我教子,惟一经。勤有益,劝无功。 宋.王应麟《三字经》●遗子黄金宝,如何教一经。 《神童诗》留给子孙金银财宝,不如教他们熟读经书。善教.利导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人焉庚哉! 《论语.为政》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 《礼记.学记》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礼记.学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

●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譬犹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 晋.葛洪《抱朴子.喻蔽》

●《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教学之法,本于人性。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

●戒之以祸,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 宋.吕祖谦《东莱博义》

●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 宋.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 ●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

●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

●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

●圣人教人,或因人病处说,或因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未尝执于一言。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

●大禹治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势。 汉.徐干《中论.贵言》

●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宋.张载《语录》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明.王守仁《别王纯甫序》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

●教思之无穷,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

●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大取》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明.王守仁《传习录》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 明.洪自诚《菜根谭.修省》善于进行启发教育,就应当依据对方明白事理的逐【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渐使之通晓,切勿勉强去开导其不能通时之处。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 ●夫子循循善诱人。 《论语.子罕》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明.洪自诚《菜根谭》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无可依据。 明.洪自诚《菜根谭》 ●教人言理太高,使人无可依据。 明.薛瑄《读书录》

●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 汉.徐干《中论.贵言》【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深浅,要是不可限以一律。 宋.吕祖谦《与朱侍讲书》

●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隋.王通《中论.周公》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明.王守仁《传习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闻一以知十。 《论语.公冶长》

●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宋.普济《五灯会元》

●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礼记.学记》

●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每进讲,必引经执义,广譬曲谕。 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 《孟子.尽心上》

●圣人教人,皆略启其端,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明.王守仁《传习录》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论语》

【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人岂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责之?须求其有渐。 宋.张载《学大原下》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 宋.朱熹《朱子语类》

●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常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 宋.陈亮《赋武川陈童子序》

●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的基本。 宋.朱熹《小学辑说》

●由纲及目,由浅入深。 清.佚名《杜诗言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学而》

●学不厌而教不倦。 《孟子.公孙丑上》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诗经.大雅.抑》

●教不倦,仁也。 《孟子.公孙丑上》

●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所得也。 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

●大学之法,禁之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工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礼记.学记》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记.学者》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礼记.学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

●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孟子.万章上》

●欲明人者先自明。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

●视徒如已,反已以教,则得教之情也。 《吕氏春秋.诬徒》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了。

●要教化人,除非从心上教起;要从心上教起,除了读书明理之外,更无他法。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明.王守仁《传习录》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清.颜元《总论诸儒讲学》修德.育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论语.阳货》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论语.阳货》

古代尊敬老师的名言
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第三篇

【 . - 格言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更多阅读:< ="_" =": (, , );-: ;" ="://../_教师名言/">教师名言

想了解更多关于格言网的资讯,请访问:/">< =":#">格言

中国古代教育名言
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第四篇

1、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2、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3、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中国古代教育名言

4、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

5、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必不能便无是心,须使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立本处以易简为是,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中国古代教育名言。学,行之乃见,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出,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0、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踰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也。

11、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遇,而终于愚矣。

12、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如养犬者,不欲其升堂,则时其升堂而扑之。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从。虽日挞而求其不升,不可得也。养异类且尔,况人乎。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或曰:“学无益也,如质何?”曰:“未之思矣。夫有刀者砻诸,有玉者错诸,不砻不错,焉攸用?砻而错诸,质在其中矣。否则辍”。()

15、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16、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17、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1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9、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
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第五篇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卢梭 
2、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蒙田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 
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叶芝 
7、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 园斯金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 r。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 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 
15、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

关于家庭教育的名言
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第六篇

1、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2、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3、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4、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关于家庭教育的名言

5、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教育人向科学教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育孩子怎样正确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6、造就子女成人是父母的一种神圣职责。

7、有些你以为坏的东西或许会引发你孩子的才能;有些你以为好的东西或许会使这些才能窒息。

8、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9、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10、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11、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紧要事。关于家庭教育的名言 。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

12、应该使每个人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责任和对社会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

13、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14、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15、要是做父母的生活放荡,儿女就会变成酒徒和罪犯。()

16、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17、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18、要使大家充分认识,关心下一代、关心少年儿童,就是关心我们祖国的伟大前程,就是关心全世界的伟大前程。

20、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希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21、怎能从甜东西的种子长出来?在每个年龄上,性格都得转变,父母的劝告不宜多,且须谨慎从事,以身作则才是唯一有效的劝告。

22、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做人的机会。

23、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24、人莫不爱其子孙,爱而不知教之,犹弗爱也。

25、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26、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27、对小孩子来说,范例之重要超乎批评。

28、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早年教育决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29、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关于家庭教育的格言
古代重视教育的名言 第七篇

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关于家庭教育的格言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
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格言
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705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