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教育专著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怎样阅读教育专著篇一
《阅读教育专著体会》

阅读教育专著体会

衣晓红

书名:《魏书生教育思想专著》

作者:魏书生

体会:

久闻魏书生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本学期读了有关他的教育理念这方面的著作。从中我发现书中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精辟地归纳为:一句话;两本书;三个魅力;四字精髓;五点启示;六步教学法;七个一分钟。全面且简洁明了地涵概了魏书生的基本教育思想。其中的“三个魅力”让我的内心蓦然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这种解放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七个一”使孩子们脱胎换骨改变了过去的机械记忆,背书就头疼的现象,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专家魏书生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他认为:“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的范畴,是较为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每次自学过程好像点,自学习惯好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

终构成自学能力体。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从他介绍的经验我们看到,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学生在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这是:学生养成了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试着归纳中心,分析层次结构,复述课文内容的习惯。养成了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养成了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就写的方面而言,学生养成了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以写日记为例,三年中最差的学生都写了15万字以上的日记。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语文教学要取得突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迫切的。魏老师培养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哪一样却都需要花费心血。其中最需要的、最考验人的就是教师的耐心和学生的持久性。

书中我也非常欣赏的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每做一件极小的事,都能做得如诗如歌,有滋有味,你就能够享受快乐!”。现在让我们也这样想:我正在从事着快乐的事业,也正在享受着快乐!

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老师就是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琢磨怎样才能发挥它的艺术性,我们要把能走上讲台培育下一代,能传授自己的所学所知而感到自豪和荣耀。

阅读教育专著体会

解静芳

书名:《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

作者:吴正宪

我在本学期阅读了吴老师的《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这本书,如饥似渴地读完这本书,书读完了,摘录了一些自己觉得比较经典的内容,写下这篇读后感。

人们常常这样描述吴老师:

用心去拥抱事业;

用爱去拥抱生活;

用情去绘画风采。

上过吴老师课的孩子们常常被她高尚的师德、优秀的人格以及独具魅力的教学艺术所深深地感染着。吴老师是在用心、用爱与孩子们交流,她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尊重和信任。

一、永葆童心,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们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做孩子的朋友,永葆童心,世界在我们面前将永远是灿烂的阳光。”我觉得吴老师在这点上更值得我自己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永葆童心,做学生的朋友。如果学生喜欢你,那他们就一定会喜欢上你的数学课!

二、让数学变得容易些

让数学变得容易些,首先教师自己要充分去备课,把“人为的拔高”降低一点,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其次还要不断地整合教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

吴老师认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在吴老师的经验中,她认为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会提问题意味着学生会发现问题,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学习。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有积极性!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常说,作教师的不仅要对学生的今天负责,还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让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是对孩子一生成长最重要的责任。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了。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习惯是一个极普遍的心理现象,习惯是达到自动化的动作方式。吴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而且用自己的好习惯来影响学生。我特别欣赏吴老师对学生学会倾听习惯的培养,她在这里做到五点:第一、先让学生听懂。在课堂上多追问:“你听懂了吗?”第二、要求倾听别人发言时,双目要注视对方。第三、教师

讲话不要啰嗦和重复。第四、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励学生。第五、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应带头做到。反观自己的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学生学会倾听方面,自己其实也很重视培养,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课的效果。

总之,看了吴正宪老师的这本书,收获甚大,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学习好的经验,结合实际,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怎样阅读教育专著篇二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2010-05-30 22:27:39)

转载

标签: 分类: 政治、业务、法律学习

及其心得

杂谈

读教育专著有感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

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读教育专著心得

行政 2009-05-19 08:32:31 阅读440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读教育专著心得

新津县花源小学 雷忠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读书是最高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读书不能改变一个人的物象,却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象。”鲁迅先生就读书而言:“读书请教别人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长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活动起来。”作为教师的我,同样喜欢读书,尤喜一线校长,教师的教育专著,并时常将所读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去品味,

去读出作者的思想、行动,读出自己新的感受,从而产生自己新的行为实践。

近段时间,我读了几本一线校长的专著,如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李镇西的《爱的教育手记》、《民主教育手记》,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等,其中以《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爱心教

育手记》为主,读后颇有几分收获与感悟。

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学会爱,首先要有真爱,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中国的教师最爱孩子,往往也最不会爱孩子。错误的爱,往往是一种害,只有学会了爱,才能奏响爱的旋律,才能爱满天下。陶行之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是对孩子充分的人格尊重,尊重孩子,你就会蹲下身子平视孩子,你才能发现孩子身上许多真善美的东西,才能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多多,并虚心向孩子学习。有了尊重,你才能相信、

理解、激励、包容、提醒,无处不彰显对孩子的爱,才能不重复陶行之《糊涂的先生》的故事。 去发现,去挖掘,去放大孩子的优点,如果能够不断地去发现,挖掘孩子的优点,不断强化孩子的优点,使孩子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孩子自己强化自己的优点,最终成为好孩子。看李镇西老师笔下的万同,不正是这样吗?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的教师就不会教出“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教孩子多少知识、能力,而是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好人,是聪明的,让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因而,我在读书的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认清孩子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是9—10岁,因而3、4年级的老师,尤其是10岁左右的孩子的教师,一定要寐着良心说我们的孩子是聪明的,是天才……同时,千万不要老是去夸班里的好孩子,而要加大力气去夸一般孩子和差孩子,通过夸,让一批又一批的差孩子和一般的孩子走向

好孩子。

看郑杰老师的治校,倾听郑杰老师独特的对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认识,你不难发现对人的最初也是最终的价值追求成为教育最终归结点。将学校中教育资源的能动化发展到极致,最后演变为学校的成功。教师应该享受生活,追求价值。教师的最高价值就是最爱学生和最受家长的欢迎,同事需要你,领导需要你。作为校长,不能老讲别校的学生好,教师好,而应该立足学校实际,从系统思维中去寻找学校成功因子,去发展,去改革,从而达到学校自身的优势并逐渐显象并走向品牌。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定是一个充分发挥其领导力的校长,能影响并培养众多的为其学校发展愿景而不懈努力的教师或者叫追随者。在学校发展与成功中彰显每一名教职员工的价值,并让众多的教师获得成功,学生得到发展。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最根本的最基于价值的领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在“过程与结果”、“效益与效率”、“目标与目的”上分清主次。通常上讲:“过程不能没有结果,效率还得重视效益,目标更须高举目的”。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从事实层面(教什么)和技能层面(怎么教),更要从价值取向上去

思考(为什么教)。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教育的“魂”,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没有细节就没有了教育,教育是实实在在的事,做了才有,不做就没有,当你不面对孩子一件事一件事去做的时候,教育就不存在了。对于学校管理追求科学,重在细节。校长首先要善于领导,得让教育

始终做着正确的事,同时要科学管理,保证将正确的事做正确。

“读书譬好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朱熹)。作为教师,多读多悟,多悟多行,才能始终与教育不同时代相适应,才能真正了解教育,懂得教育,做好自己执爱的教育事业。

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李霞

前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托马斯先生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在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的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的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怎样阅读教育专著篇三
《阅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

重兴中学 李晓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

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来说,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怎样阅读教育专著篇四
《读教育专著有感》

读《名师怎样观察课堂》有感

古零镇中心小学 韦卫琴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

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

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的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地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怎样阅读教育专著篇五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优秀是教出来的》

余能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

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一定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总之这位老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怎样阅读教育专著篇六
《教育专著学习心得—读《赏识你的学生》感悟》

教育专著学习心得—读《赏识你的学生》感悟

教师:侍静 爱国第二小学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孟繁华主编的《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书里大部分故事描写的是身体缺陷,自暴自弃或行为顽劣、一度跌入人生低谷的孩子,在老师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帮助下,重拾信心,克服困难,改正错误,最后终于走向成功的动人情景。

《赏识你的学生》由孟繁华主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教材。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二章老师,您听我说,第三章每个人都是天才,

第四章一生的感谢,第五章就这样被你感动,第六章师心深处,第七章恨,铁就能成钢吗?全书共有七十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经典案例,并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和思考与探索。附录中则收入了最具杀伤力和最具激励作用的评价性语句,以及建议阅读的书刊和网站目录。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同时又针对教师群体,具有指导意义。

这本书给了我们全新的教育理念。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只有善于理解生命,才能真正达到对孩子的理解。”要理解学生,必须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体,必须与孩子进行平等地对话,善待每一个生命,用真诚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爱学生的最佳体现。本书所展示的,或是学生的心灵独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选的专家评析,然而,它为我们开启的,却是教育的全部奥秘,那读完这本书,让我曾经浮躁的心,宁静了很多。我们大多数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如:“讲了多少遍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 “看人家学生怎么怎么好,你们以后怎么办?”本来教师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中,提倡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就像汤普森小姐欣赏特迪的手镯和香水一样,用赏识唤回了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了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了学生的心灵。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理解他们身上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本书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启示,原来“惩罚”也可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动。并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

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让每一位“诲人不倦者”都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为,这些都是来自真实心灵的呼声。

从《赏识你的学生》中,我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尊重和爱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摘录:

“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含义是不同的。“爱学生”意味着喜欢、欣赏学生,保护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则意味着要把学生看成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成是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天性、人格特征和尊严的人,“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学生的一切所作所为。

感悟: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赏识资优生是锦上添花,赏识弱势群体才是雪中送炭。只有更加关爱弱势群体,才能使处于失衡状态的天平重归平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尊重孩子就是必须考虑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想,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对老师存有一份感激之心,对学校充满一种怀念之感,对学习保持一份自信之心,对生活更带一种热爱之情,对人生拥有一张理想之帆,赏识教育不是营造温室,让学生习惯被赏识,而是培育学生的自信,教学生学会赏识自我、赏识他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永续发展存在的不足。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深深领悟到不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赞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或许你认为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是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教育是充满着生机的鲜活过程,是人与人心灵的相遇和对话。真爱学生,才懂得“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的道理。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赞许鼓励;少一些不闻不问,多一些体贴爱护,我们都会为人父母。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能考第一。”“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

真是对牛弹琴。”“看人家学生怎么怎么好,你们以后怎么办?”本来是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宽容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赏识就是爱的体现。它不是虚情假意的作秀,不是居高临下的宠幸,不是不讲原则包办代替的溺爱,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与殷殷期待。它并不深奥,它也许就是一句你很聪明;就是摸摸孩子的头、牵牵学生的手;就是把没有自信的学生推到赛跑道的起跑线上;甚至它还可以是一句我以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赏识,就能生动地表达你的赏识。

孩子是需要赏识和赞扬的,赏识能使孩子舒展心灵、激发潜能。孩子很容易从老师的赞扬和鼓励中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读罢孟繁华老师撰写的《教你赏识孩子》一书,书中那些案例以及“赏识、理解、信任、奉献„„”等词象波浪一样冲击着我,它教会我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优点、缺点,从而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肯定,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今后的道路。

教师对学生,首先要亲近学生,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多表扬,多鼓励,要信任、激励学生。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就是对学生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是给他们信心合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人是相互的,我看到他们听我说话时专注的神情,感到自己在尊重他们时,也被他们尊重的感觉,心中感慨万千。如果短短的一句表扬话也能带给学生幸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在你赏识学生的过程中,你已经成就了非凡的智慧。

我们老师对孩子发自内心的赏识,从孩子本身出发的赏识,能传递给孩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而且会促进孩子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大大增强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励孩子奋发向上,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使孩子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怎样阅读教育专著篇七
《教育教学专著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专著读书笔记

----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有感

白 兆 清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可能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话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平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并从教育的细节入手身体力行。书中从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其实,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实质也就是做人。因此,书中的四个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只有具备了做人的各项品质才能更好地学习、做事,也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编者将教师最需关注的66个细节一一阐述,而在阐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论述,在阐述一个品质细节前,编者都引用了两句名人名言来概括该品质的重要意义,紧接着运用一些鲜活的真人实例来具体论述,最后,编者提出培养这些良好品质的方法和建议,使这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增加了不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读者的兴趣。

书中讲述的教师最需关注的教育细节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们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可见身心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从小就跟着酷爱体育运动的父亲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岁时,他从父亲那得到一支猎枪,之后开始独立活动,开始了钓鱼、打猎和探险的生活,而年幼时的这些经历成了《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

强身是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更要强调“强心”。我是一名体育教师,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体育教学的目标,然而,作为体育教师更要在教学思想上和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教育,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在一次篮球运球的接力比赛中,女同学小林体型较胖,运球速度较慢,但和她一组的同学并没有嫌弃她。比赛还没有开始,队友们就给她出主意:小林,要运稳不掉球就行了!你别急,心一慌球就不听你话了……比赛开始了,小林小心地运着球一步一步向前走,在弯道处也很平稳,而此时,我也开始带领同学们为小林加油,在同学们的鼓励声中,小林只掉过一次球,而且还很快捡回来了,一圈下来,小林只落后对手五、六米。在后面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小林所在的组最终取得了胜利。小林获得了成功的快感,也正是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不善运动的小林在体育课上总是积极训练,从不感到自卑,运动能力和体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对广大的教师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作为教师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健全品格的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教不好,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够。

怎样阅读教育专著篇八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黄宗智: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来源: 张辉的日志

1、阅读方法

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读书 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我这里关 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 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 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 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 用。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那样,将来可以随 时找回检索使用。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 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

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而 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 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另一用途是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分析概念。这样,理论更多的是工具或对手,而不是答案。

另一个有用办法是:区别经典理论与庸俗理论;前者较少,后者俯拾皆是。前者一般视野比较宽阔,提出的概念更清晰并强有力,后者则比较模糊繁杂,除非和自己 的研究课题有直接联系,一般用途不大。这种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例证:今日美国一般的社会学、政治学系,对学生们要求的是首 先建立所谓“理论”或模式,然后才做经验研究,这种认识方法的结果之一是模式堆积如山,绝大多数十分庸俗。而与这样的模式“对话”,虽然可能会起点公关作 用,但对推进和提高自 己的分析概念不会有太大帮助。

最后一种可行的理论学习方法是:先在某一种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时间,作为入门方法,锻炼自己概括和连接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而学习其他流派。国内许多年 长一点的

学生,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惜的是其教学方法,大多是当教条死背,而不是活学活用地用来提出问题。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还是能够从其中得到 概括能力的锻炼,这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当作学习其他流派理论的基本功。

3、写读书报告

学术著作都应带有一个中心论点,而阅读那样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话(一段,甚或是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用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 级论点,同时总结其经验证据。总结的时候,关键在于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一个可行的阅读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 其中心论点之后才逐章阅读,每章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甚或更进一步: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 会做怎样的修改?)至于比较纯理论性的著作,我们要问:它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或你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用?这样的看书写笔记方法乃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的思 考、写作习惯的办法。关键在养成看后就写系统笔记的习惯,不可依赖自己的记忆,因为几个月(最多一两年)之后肯定会变得模糊不清。笔记最好既不要太简短也不要 太详细,应在一、两千字的范围之内。这样长年积累,随时可供将来的研究和教学之用。

4、研究写作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设计论文首先应要求自己能在经验层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贡献,因为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实实做经验研究,最起 码可以在那个层面上做出新的贡献。但这不是说要只作经验信息的简单堆积,因为那样无从区别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优秀的学术贡献需要带有明确的问题,经验证 据的目的是用来解决重要的问题,而问题的建立要靠经验与理论的连同使用,不可只靠单一方面。最理想的状况是通过新鲜的经验证据来提炼新鲜的概念,用以解决 重要的理论问题。而所谓理论问题,上面已经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也可以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点。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那样 才会有驱动力,使自己作出长时期的持续投入。

这里应该说明,寻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题目常常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我当年便因导师的影响而选择了思想史的题目,并试图为导师而挑战当时占美国首席位置的Joseph R. Levenson。后来才发现,自己无论在感情上还是能力上,都更倾向于关注普通人民,而又比较喜欢解答有关人们实际生活的问题,更合适做经济史、社会史 和法律史。但清楚认识这一点的时候已经近乎不惑之年了。基于以上的经验,我自己一贯避免指定学生做某个题目,因为我认为这几乎等于是在替他们找对象。做学 问是个长时期的磨练,十分必要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一生与之作伴的主题,但国内由导师包办的做法仍然比较普遍,亟需改革。

最后,怎样在经验证据上提炼新鲜概念。上面已经提到,一个好的方法是从经验证据与现存理论的脱节点出发,与现存理论,尤其是经典性的著作,对话来澄清、推 进自己的概念。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论,因为同一流派中的论证,多只关乎次级问题,而不同流派的交锋点,常常是最为基本和关键的问题。有的同学可能会觉 得掌握单一流派的理论已

经不容易,要求同时与不同流派对话,可能是过分苛求。但实际上,只掌握单一流派,常常会陷于不自觉地完全接受其预设前提,久而久 之,甚至会以为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识形态主宰的研究。而且,通过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议,可以更清晰深入地同时掌握不同概念,并把 自己的认识和问题提高到 最基本的层面上。这方面中国的研究生其实具有比美国学生优越的条件。作为处于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研究生更能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以及不同 理论之间的交锋。今天中国的研究生,几乎不可避免地都是“双重文化人”(见黄宗智《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和美国一般研究生很 不一样。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论,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可资学术使用的重要资源。最后是通过严谨的经验研究与高层次的理论问题 意识的探讨,来回反复连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性的学术,并为全人类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传统的学术传统。

怎样阅读教育专著篇九
《如何阅读名著》

如何阅读名著(要求学生认真、反复阅读)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咱们的语文书第五单元节选了中国古典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部分精彩篇章,重在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生要扩大知识视野,积累文学素材,提高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必须认真地、仔细地阅读名著。

凡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赢得广大群众喜爱的,在文学史、思想史、哲学史等各方面有一定影响的著作,甚至是划时代的著作,都可以称为名著。如: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代表作,历代著名小说、文言小说;近代的有鲁迅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郭沫若的新诗集、历史剧;朱自清、叶圣陶等名家的代表作;历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等,都可以尝试着阅读。

在学习生活当中,常听有同学感叹:名著太难懂,啃都啃不进去。欣赏一部名著真的这么难吗?事实上并不难,关键在于你欣赏的方法是不是对,阅读的毅力是不是够强。

首先,阅读前你要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是意大利但丁猛烈鞭挞教会的诗,是法国莫里哀富有讽刺性的剧本,是苏联高尔基蕴含有斗争意义的小说,还是闻名于世的传记或者历史。当然,你要想知道得更多,读前要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前言和后记,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和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的背景。事实上,你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越详细,你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这本书或这篇文章,你就会进一步明白隐藏在作家作品中的自传性的花絮。总之,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解当时历史、作家及其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你理解作家的观点,帮助你跨越时代鸿沟,从而达到未曾谋面似曾相识的效果。

其次要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有的人喜欢躺在床上看书,阅读本身是一个思想活跃、器官敏锐的活动,如果躺在床上读,你就想睡觉,那么当你开始打瞌睡的时候,就会埋怨这本书,以至于从内心不愿接近它。阅读时更不要被书中长长的人名、繁多的人物所左右,记得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就用了22个又长又繁杂的名字。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急着往前翻,坚持看下去,渐渐地这些人物在你眼前就会变得清晰。你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你的老朋友在一起一样。当然,遇到阅读的困难,不要过早地找“我看不懂”这个借口,要坚持读完。如果你认真看了,但确实看不懂,你不妨把它放在一边,搁一天或者一年,先去读另一本书,回过头来再重新翻阅,你就会有新的发现,开始喜欢这本书。需要强调的是:名著必须精读,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行了,要读三遍无边,甚至十遍八遍才行,如果能像茅盾先生背诵整部《红楼梦》那样就更好了。当然,背诵整部作品,时间肯定是不够用的,但是作品的经典章节,学生肯定是要能够了如指掌的。一般说来,精读中不但要记住情节、人物姓名,而且要注意识记、理解文中的诗词妙语,精妙的章节甚至能背出来,只有这样,我们在今后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最后,在读的基础上要写。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有一定道理的,要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起到推动读书的作用。既然是一部名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一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从大得思想内容到小的只言片语都可以是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欣赏名著要大段大段地读,千万别小口小口地啃,你读的句子越长,你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对于名著,尤其要学会细细地回味和反复研读。所有名著都经得起细评和反复读。当你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可以与有兴趣的朋友共同回味它,或者立即重读一遍,你会发现对它的了解更深一步,甚至找到了作者当年的感受。很多人都有一种感受,几年前读过中国四大名著并且喜欢它,然而今天

再重新读一遍的时候,都不相信这是几年前自己读的那本书。

是啊,坐拥名著,可洞窗八面,会千古人,知天下事,观五洲奇景,看异域风情。一部名著读完后,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细细品味。同学们,让我们马上起程,开始名著之旅吧!

怎样阅读教育专著篇十
《教育专著学习心得》

读《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有感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得到确立,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也正不断推进。教师的角色也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

多年来,人们沿袭传统的教育理论,遵循着古人关于教师功能的定位,即韩愈在《师说》里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当今世界,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一个大学毕业生刚迈出校门就会发现,他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一部分过时了。因此,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教师容易学习到的一般是学科专业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而难以学习到教学技术、技巧,更谈不上学习如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技能了。

认真读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这本书,我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共向读者介绍了名师授课的四十二个经典细节,每一部分都是按照“名言引入——观点阐述——经典案例——案例分析——培养策略引路”这样的序列进行介绍,真可谓是名言观点吸引人,案例分析耐寻味,策略引领指方向。

如何让课程内容充实紧凑,生动有趣,能让学生爱听,是每一个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方法中,老师总是以一副严谨而不苟言笑的面孔出现,上课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很难引人入胜。这本书通过案例评析的形式,在授课的方法手段上引入了很多先进的观点。例如:用风趣幽默的授课语言“粘”住学生;用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程保持耳目一新的新鲜感;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大胆思索,充分发挥想象;把游戏带进学习,寓教于乐;恰当的运用板书与教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些新颖的方法颠覆了死板、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给了我很多启发。

诚然在过去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也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授课方式,但是相比于书中的名师们,我的授课方式显得缺乏新意。新时代的老师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与授课水平。倘若把三尺讲台比作一个微型舞台,那么,一个称职的老师既要是一个好编剧又要是一个好演员。 这本书让我最为欣赏之处,在于它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定义了教学的目的与作用。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今天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可能有一部分已经过时。如何让教学的作用能一直延续,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不只是受用于一时,取决于教师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

如书中所云:“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启发学生去发现真理。”过去我们教育工作者总认为,把书本上的知识尽可能完全的教授给学生,是我们最大的职责。而这种落后的“填鸭”式教育理念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更多的是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用说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大都惊呼:“我在学校里什么也没学到,老师教的东西都没用。”的原因。作为老师,我们在听到这种声音时,应该认真思考,为什么学生们会有这种抱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如果老师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学生离开学校后,他们的头脑里只有那些零散的知识点,完全不能用来应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非依赖性。我们的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确实存在着缺陷,学生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位外国学者曾对中外学生做了一个比较,结果发现中国的小孩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会提问!老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通常会询问台下的同学有没有问题,外国的小孩都会踊跃的提问,而中国的小孩都缄默不语。这种现象是中国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思维定势造成的:老师按照教材上课,

老师讲的肯定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这种严格、保守的教学方式残酷地禁锢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束缚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学生们不会去思考为什么,所以问题都找不出来,更不敢对书本和老师说“不”。这也是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是教育的缺陷导致了能力的缺陷。

本书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针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可取的教育模式。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指导多于传授,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比如某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针对学生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解答与启发。老师可以尝试给学生们布置一些与学科相关的展开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模仿等学习过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们对已学的知识进一步展开,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本人教授的学科是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理科,过去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们用形形色色的公式和定理去解答各种类型的题目,在各类考试中获得高分。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只会解答数学习题,却不能灵活运用数学这个工具去解决具体问题。由此看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好,没有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应该更多的教会学生各种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将知识点贯串形成知识网络。再配合适当的练习,学生必将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数学这门课的特色是在于它重逻辑、重条理,我们教给学生知识其实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思考。

明确了教学的最终目的,还需要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名师》里的名师们为我提供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其细节之一《幽默,课堂活色生香的最佳魔法》引发了我对小学课堂教育的更深认识,尤其是看到钱梦龙特级教师的课堂案例,他这种引导学生提问的语言以及跟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一节课的课程保持着欢乐和轻松,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让人感觉沉闷而压抑,学生们在课堂上不苟言

笑,不积极发言,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那么,怎么样使我们的课上得更生动,使我们的语言组织得更幽默,轻松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从我们教师自身的生活上入手,先要使自己的心情放松,要学会开朗的面对每一件事,对学生不能倚老卖老,应该把他们当成朋友去关心爱护他们,平时更应该从生活当中发掘幽默的素材。而另两篇细节《肢体语言,此处无声胜有声》和《让课堂语言激情四溢》让我有深深的同感,对学生的每一个肯定的眼神,赞扬的笑容,让学生感受到你时刻在关注着他,让肢体语言,为你的课堂教学更为生动,传神。擅长使用肢体语言,能让你许多在教学语言中不能精确表达的意思,更好的表达出来,一次次的真实的情感交流中,学生就觉得自己与老师是朋友,师生之间产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很容易地主动走进了情意融融的学习活动中,正所谓“教学应体现语言的交流,语言交流的精髓之处在于互通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要进入学生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还有一篇《春风拂面般的启发式教学》对我的感触也颇深,“启发”二字,在孔子的的原话中,“启”是“开其意”的意思,指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仍不能领悟时,需要教师从旁开启,导以思路,使学生能够登堂入室,探寻奥秘。“发”是指“达其辞”之意,就是指学生经过教师导以思路后心有所悟难以表达时,教师给予诱导,使其能把思维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开其意”是内化,“达其辞”是外化,即凭借内部语言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启发的思路进行思考,然后将思维结果进行丰富,整理,外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启”是因,“发”是果。教师“启”得好,引导得当,才能让学生“发”有效,激活思维。还要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扩散思维,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思考问题,扩大思维的发散度,增加思维容量。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放松,思维更积极,想象更丰富。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真正成功的秘

诀,是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动力,也是发明创新的摇篮。

翻阅书本,品读书本中阐述的一个又一个观点,分享书本中阐述的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足足让我感受到了名师授课经典细节魅力所在。更让我感悟到了,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到底拿什么去吸引我们的孩子,什么才能真正吸引孩子,那就是教师真正具有的教育能力,既包括“热心、幽默、诚实、正值„„”多达1000个以上的素质能力!作为战斗在新课程改革最前线的现代教师,肩负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历史重任,胸怀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爱,我们应脚踏实地实施更轻松愉快的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耐人寻味的故事,精彩有趣的游戏,幽默风趣的语言,紧张刺激的竞赛,形象具体的操作,饱满真挚的情感等等,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引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打造成一个充满趣味的知识园地。

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教育理论的阅读,在书中,我们能发现智慧的火花,读出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并检查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开拓我的眼界,丰富思维,发现好的教育方法,并将它运用到教学中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7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