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平等”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第一篇

龙源期刊网 .cn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平等” 作者:陈华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01期

摘 要: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范畴,意义重大。在古老的中国和古希腊,平等指财产占有上的平均;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平等指政治领域中,人们享有等同的权利;经典作家在批判旧的平等观的同时,认为无产阶级平等的要求就是消灭阶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是要保证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平等; 内涵

中图分类号: D641;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1-0047-03 有史以来,平等,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和理想诉求。自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它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价值观。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其中的理论应如何澄清?我们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这是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平等”概念的渊源

在汉语中,“平等”一词,本来是一个佛教用语,是梵文“Upeksa”的意译,简称“等”。佛教认为宇宙本质皆同一体,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无差别,故称平等。《往生论》认为:“平等是诸法体相。”我们祖先造字时也充满了智慧,《汉字字源》中解释:“平”字看起来就像一个均衡的天平。“等”字由“竹”和“寺”构成,“寺”指官署,引申为有法度,“等”是指把竹子截成同样的长度,“平等”指人或客体在某方面相同或相等的属性。《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同待遇。在《辞海》中,“平等”指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

“平等”一词源远流长。在古老的中国,孔子虽没有明确使用“平等”一词,但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认为平等就是财富上的均匀。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人人平等的“玄同”观念:“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在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平等不是消灭贫富,而是确立贫富的限度,这是一种正义上的平等:每个人依其功绩的大小、品性的高低恰如其分地获取财富。亚里士多德认为平等是一种美德,它包括分配的正义和平等的正义,前者指按照个人的身份、地位与品德,分得相应的权利、荣誉与金钱等公共福利,后者指对属于交换物品范围的东西进行平均分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之平等篇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第二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之平等篇

核心提示

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平等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地举起平等的旗帜,将平等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 ●平等不是一蹴而就的,平等理念的张扬、平等规则的完善、平等行为的规范、平等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今天我们倡导平等,既不是重蹈“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也不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观,而是要创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适应、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积极性、能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机会与利益的平等价值观。

平等:让每个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平等,顾名思义是公平等同。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平等”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表达了我们党在理论凝练与创新上的与时俱进,又反映了我们党在实践拓展与推进上的人文价值追求。平等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将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让我们深入细致地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牢牢把握平等的价值导向,使整个社会向着平等、公正的目标不断前进。

平等:人类永恒追求的权利

如果说自由是人的生存权利,那么平等就是兄弟般的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人都是父母所生,行动于天地之间,要求与他人一样有公平的待遇,享受等同的权利,实在是很正常、很正当、很普通、很自然的事,说不上半点的过分和一丝的非理。对于平等,人类很早就期望着、争取着,可惜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

回望人类的发展史,在人类还没有完成自身进化的年代,并没有诞生出平等的观念。动物时代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大自然没有把它的赐予平等地分给每一个动物,人也不能在恐

龙、老虎、猎豹等强大的动物面前享受同等的尊严和自由。当人类进入个体能够独立生存的年代之后,人与人的不平等现象更是表现得异常突出。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就是最典型的不平等存在,正是这种不平等,激发了人们对平等的渴望,斯巴达克起义吹响了奴隶追求平等自由的号角。奴隶社会是人类平等精神的真正启蒙,也是人类追求平等的真正开始。 如果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前,人类生存纯粹依赖的是天地恩赐,那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所表现的创造力和许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上的重要发现,则打破了对神的迷信崇拜,走上了自己主宰生活的道路。人类对使用工具的发明创造,使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资本积累也迅速增加。但是资本的富有并没有给人带来真正的平等。如果说封建社会表现的不平等是土地占有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表现的不平等就是金钱占有的不平等,人也由土地的直接奴役变成了金钱的间接奴役。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类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对生存条件的占有或掌控上的不平等。生存资料占有的不平等决定了人在地位、权力、生活起居等条件上的不平等。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充盈着“人之为人”的人性意蕴,在凸显人的价值上具有社会的共识性、普世性和引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首先要实现社会平等,社会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一个平等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的公平正义,也是个平等的问题。他在报告中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在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其中一点就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更进一步讲,平等对于保护每个人的权利、调整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多元价值冲突以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核心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及世界发展的趋势出发,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平等:人类永远追求的理想

苏轼在《赤壁赋》中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说的清风、明月,确实是人人享有的平等。由此推断,平等是有条件的,譬如清风、明月,譬如在连日的阴霾过后温暖的阳光。太阳是无私的,无法把太阳的温暖据为己有,或者说人还没有具备把阳光据为己有的能力。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当人具备了把阳光据为己有的能力后,平等享有阳光的时代恐怕就难以为继了。所以据此推断,只有世上人人都像太阳一样没有私心杂念,都乐于奉献、不求索取,而且这公正之心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时候,人间才会

出现真正的平等。但人类要达到这样高的道德水准,又实在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平等永远是相对的。

吃、穿、住、行、用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天性。它的存在决定了人类的私欲永远不会消失,私欲的无法消失决定了绝对平等的无法存在。所以人类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只能把绝对平等当做我们永恒追求的理想境界。

人类一直在宣扬平等,期望平等。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人类要求在行为准则上获得平等的表现。虽然从理论层面来说,世间没有绝对的平等,但是,人类的一切行为规则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原则之下,才会被人们乐意遵守。尽管人类还有众多不平等的现象存在,但人类仍然希望营造一个平等的世界,而不愿放弃对平等的追求。

人们都在追求平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蕴藏着追求平等的价值诉求。在人类解放史上,追求平等历经了漫长的过程。第一,在量的方面,他们各自得到的劳动回报可能是不相同的,但是,在制度上要保证他们的劳动所得没有受到不合理的剥夺;第二,要保证每个人平等地享有民主权利,而且使每个人的平等追求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并能得到法律的制度性保护;第三,政府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不会因为家庭收入差别而受到影响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四,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通过调整税收制度等方式对贫富差距进行政策性调整;第五,根除因非法收入而造成的不平等现象。总之,平等是人们的一种无止境的追求,要使社会保持稳定,需要政府进行同样无止境的努力。但是,马克思曾经非常明确地告诉他的读者,在他们所讲的那个“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平等只是在于用同一种尺度——劳动来计量人们的劳动报酬,由于人们的劳动能力及其家庭背景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人们的富裕程度也是不同的。

当然,这并不是要人们放弃对于平等的追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决定》对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都作了非常具体的制度安排,从而为平等和公平的实现作了制度性的准备。

平等: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

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即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获得“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的“平等的权利”,再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第一需要后,进入到一个实质上平等的社会形态。用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作指导,社会主义平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上人们平等地享有政治、法律权利以及承担相应的政治、法律义务; 二是生产资料属于社会所有,人们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

三是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阶段的平等只能是按劳分配,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我们今天要求的平等,已经不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原始社会那种平等,而是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道德境界极大提高基础上的平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再强调,要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二三十年来,党和政府把执政的理念放在“以人为本”上面来,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等价值观正逐渐上升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力求做到全社会都平等,即公平正义,也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说,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这三个“机会”的强调,阐述的是一种关于机会平等的政治伦理愿景。机会平等作为通往社会正义的路径和原则,在政治伦理的框架当中占有基石般的重要地位。三个“机会”的共享,交叠描述了关乎“分配正义”、“政治参与的机会平等”、“创造制度文明的机会平等”三个维度的社会正义诉求。

由追求平等而引发的分配正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尤其随着社会财富的急剧积累,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实现分配正义,在当下其意义不亚于当年提出改革开放重大政治举措,因为它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更关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成果如何转化为社会正义的政治文明。如果不能直面分配正义,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成果过度集中在利益集团手里,将影响社会群体的民族认同和制度认同,中国梦也会因此而打折扣。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今天,我们靠什么来保障“机会的平等”而不是一味迷信“结果的平等”?政治哲学家们也许没有达成完全的共识,但“共同的底线”也许是可以被广为阐述的,那就是程序正义的追求和实现,程序正义在社会正义的价值体系当中扮演的正是路径选择的角色。 而“程序正义”又是什么?程序正义在分配正义的实现过程中,是一套制度安排的框架,它应当涵盖一部正义的政治宪法和一种正义的经济、社会制度,它是调动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的法理依据和现实途径,也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一套“明规则”。

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该怎么做?李克强同志指出的路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更具体的操作方案是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公开承诺的“约法三章”:政府楼堂馆所一律不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这是一个务实的态度。现阶段,只有政府的“紧日子”来了,人民的“好日子”才有盼头。这就是分配正义在当下中国社会的最通俗描述。这的确更像是一个两难选择,但终究应当作出这样的利益协调。在一个追求“明规则”最大化的社会里,不可能满足人人想要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因此,社会的共同善乃是由局部的妥协来达成的。而究竟哪个局部妥协?哪个局部获益?这应当由程序的正义来裁判和实现,也就是说,只有建设一套由法律法规构成的社会“明规则”体系,才能实现这一政治伦理的价值目标。

“要推动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不断地厘清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而且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这说的正是达成一个民族的中国梦所迫切需要的社会土壤和制度环境。

对于平等的追求我们从未停止过,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名人名言

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马克思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孙中山

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胡锦涛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100分)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第三篇

得分:100分 通过情况:通过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第四篇

专题:我们都是平等的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平等观。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含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的正确理解.

3. 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平等观。

【教学难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含义

2、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平等观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幻灯:所有得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林肯(美国)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康有为(中国)

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梭伦(古希腊)【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友谊.—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

(二)新课内容:

一、什么是平等?

1.播放幻灯及视频 :红军里的士兵委员会

陈毅:我们都是平等的.

点评:人与人之间有智力 能力和职务上的差别,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获得人民的拥护,就是因为让百姓感受到了平等 体会到了社会地位的提升.在现代中国,平等的观念更是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结论:平等就是消除歧视,同等对待他人.

延伸阅读: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2.播放幻灯及视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第一人 “同票同权”彰显人人平等

点评:从男女同工同酬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平等原则在我国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处处得到了体现.在当代中国,公民之间平等相待,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平等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真正保障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才能真正保障人的尊严,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论:平等就是所有人都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

知识链接:我国<<宪法>>中的平等原则.

3. 播放幻灯及视频:毛泽东反对特权

点评:在当时法律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多人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存在以权代法的现象,毛泽东要求严判黄克功,其目的是为了警醒广大党员干部,以严肃法纪,维护公正.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也就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这是实现平等,维护法治与公正的重要前提. 结论:平等就是要反对特权,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总结(含义)平等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也指每个人在机会人格等方面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等”,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平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承担义务,反对特权.

(意义)平等是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一直追求的社会目标.尽管人与人之间在个体上还存在差异,但是人们再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有实现了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顺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共赢.

人类的一切行为规则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原则下,才会被人们乐意遵守.特权和特权思想的存在是对平等的极大制约,只有用规则来约束行为,才能从根本上破除特权.因此,国家需要创造一个合理的规则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等权利,拥有平等的公民地位.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2分钟)

思考与实践:(1)思考一下自己的身边有什么不平等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自己应该怎样来维护平等?

(2)组织一次关于平等的主题班会,讨论一下特权观念会给社会风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教学反思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 100分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第五篇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20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方案2篇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第六篇

为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会全精神,深入贯彻市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民政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民政的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理想信念。引领干部职工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思想共鸣点、利益交汇点,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到日常工作中,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坚持改进创新。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挖掘新资源,搭建新平台,开通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运用新形式,在工作中增强时代感,突出互动性,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组织实施,加强督促落实,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成立民政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纳入局组学习计划。通过学习,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

2.做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用身边的事例、大众化的语言进行日常形势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3.发挥精神文化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充分利用好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优势,完善四保战役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组织开展廉政教育活动。

(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1.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找准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进教材,走进课堂。

3.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创新学校治理,完善学校章程、学生守则,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4.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建设高素质民政队伍和党员干部队伍

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加强党性教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加强道德建设,始终保持高洁生活情趣,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四)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1.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以特困群众等为重点,围绕扶贫济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2.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元旦春节走访、清明祭扫、重阳节”系列活动,重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步骤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牵涉面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5月初)。制定实施方案,并宣传、布置。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5月—11月)。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干部职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民政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12月)。认真总结本年度工作开展情况,实施全面考评,针对存在问题,扎实整改,确保达到应有的成效。努力探索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第2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四德工程建设方案

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四德”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卫生系统整体文明程度,根据《关于争创全市四德工程示范县,建设“礼仪”的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卫生系统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导,以“互爱互助、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责任担当”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向身边榜样学习,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基本要求渗透到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转化为自觉行动,增强卫生事业发展软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环境优美、产业高端、社会和谐、群众安康的现代化新提供浓厚的文明氛围和智力支持。

二、组织实施

(一)重点工作

1.以“互爱互助”为重点,实施“爱德工程”。突出“遵纪守法、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主题,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公德规范,推进社会公德建设,鼓励全体医务人员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2.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实施“诚德工程”。突出“忠诚事业、诚实劳动、诚信待人”主题,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的职业操守,鼓励全体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员工。

3.以“孝老爱亲”为重点,实施“孝德工程”。突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主题,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美德,鼓励全体医护人员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4.以“责任担当”为重点,实施“仁德工程”。突出“知荣辱、勇担当、尽责任”主题,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突出抓好道德主题实践活动

1.“爱岗敬业争先锋”活动。大力倡导认真履职、恪尽职守、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主要突出忠诚党的事业,服从工作大局,比工作实绩、比服务群众的成效、比敢闯敢干的士气,争做发展先锋、平安卫士和道德表率。认真落实卫生惠民措施,优化服务流程,强化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严肃行业纪律等内容,公布服务热线电话、行风监督电话等,在全系统倡树“爱岗敬业可敬、真诚待人光荣”的良好风尚。

2.“优质服务我承诺”活动。大力改善就医环境,增强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重点抓好“文明服务明星”和“文明服务窗口”评选活动,倡导文明就医、文明行医,全面开展禁烟、戒烟活动,打造无烟医院。倡导亲情式服务理念,利用上门走访、院外随访、电话回访、发放连心卡等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密切医患关系。积极探索符合科室专业特点的温馨服务措施,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开展温馨诊疗、护理,切实满足病人的需求。

3.“懂礼知仪明荣辱”活动。及时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收看在县电视台播放的礼仪知识、专家讲座,积极参加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广大医务人员中进一步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使人人知礼节、重礼仪、懂礼貌、明荣辱。

4.“做文明有礼人”系列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出行。教育广大医务人员树立“宁等三分,不抢一秒”的礼让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酒后驾车,不违章行车,不随意停车。教育医务人员树立公德意识,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养成良好文明习惯,做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深入宣传环保知识,鼓励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5.倡树“四德”工程,建设先进典型。深入挖掘“四德”典型事迹,在全系统倡树一批先进典型。以局机关、各医疗卫生机构为基本单位,推选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典型,广泛宣传其突出事迹、感动事例,在全行业努力推动工作作风转变,服务效能提升,体制机制创新,把“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医德医风,打造卫生行业服务品牌。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中旬)

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创建任务。广泛宣传、层层动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提高干部职工的知晓率和支持率,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下旬)

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分工要求,深入开展“四德”工程建设主题教育和实践行动,细化量化“四德”建设标准,层层签订“四德”责任状,把“四德”建设落实到每个科室、每名同志。县卫生局将定期、不定期深入各单位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创建任务圆满完成。

(三)迎查验收阶段(4月上旬至4月下旬)

县卫生局及时总结推广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积极配合做好上级安排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迎查准备工作。

(四)深化提升阶段(5月上旬至12月底)

各医疗卫生单位进一步完善“四德”工程制度措施,建立“四德”工程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运作,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为我县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和道德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四德”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局党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工作和督导协调。各医疗卫生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并把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开展好这项活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亲自安排,分管负责人靠上抓,班子成员配合抓。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推进“四德”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落实责任分工。各单位要根据方案要求,按照自身职能和工作特点,强化措施,明确目标,选准突破口和结合点,积极主动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制定近期活动方案和长远工作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同时,结合“五讲四评三服务”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自我约束机制,通过专项检查、内部审计、建立医德医风档案和处方管理检查等手段,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动态监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医德医风建设长效机制,为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和有力保障。

(三)强化督查考核。局党委将把“四德”工程建设列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年度考核,定期调度,严格考核。切实加强监督,及时深入各单位开展督查指导。各单位也要与个人年终评先树优工作相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干部职工争做好人、争当先进,为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和有力保障。

20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之平等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第七篇

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天生高人一等,这是平等的基本含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专制等级制度的社会,确立起平等观念太不容易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皇帝和臣民之间、主人和仆人之间,是没有平等可言的。所以“等贵贱”从来就是历代草根阶层的美好理想。平等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规定男女之间、各民族之间都是平等的。

平等主要是权利的平等,不是先天条件的平等。也许我们性别不同,高矮胖瘦不同,出身家庭条件不同,但我们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你爸是“李刚”就享受特权,也不能因为我是“穷矮矬”就被人看不起。一个平等的社会,一定是让每个人不受歧视的社会,是在公平的规则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是人人都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社会。有一点要提醒,平等不是绝对的平均。绝对平均主义不但是做不到的,硬要去做也只会造成社会的倒退。“不患寡而患不均”,宁愿大家都没有,也看不得别人有,这是中国文化的毛病,需要我们扬弃。

2015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第八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而且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这八个字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建设现代社会的根本价值遵循。

自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自由,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美好价值形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真正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确的事情”;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到“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由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实现和维护人民的“自由”作为己任。党的七大将“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作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以及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等诸多自由。

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

平等: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

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状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等贵贱、均贫富”;从“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到“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平等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作为己任。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提出消灭 “社会的阶级区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鲜明地提出保障人民的各种民主权利,承认妇女平等权利等。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条例法规,都规定人民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平等,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主要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以及结果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是通过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价值引导,既保障公民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也保障每个人基于社会贡献所要求得到的权利、利益和尊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公正,是古往今来千百万人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铲除特权”、“天下为公”;从“各尽其职就是正义”到“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公正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实现和维护社会“公正”作为己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以及“城乡兼顾”等思想。邓小平同志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公正,即公平、正义,“公平”主要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以及分配公平等,“正义”主要指制度正义、形式正义以及程序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是加快建立以权利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从而在更加公平正义的基点上造福全体人民。

法治: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从“一民之轨,莫如法”、“法者,宪令着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到“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从“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到“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法治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法治”作为己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了宪法、土地法、组织法、行政法、选举法、刑法、婚姻法、经济法、劳动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体系,以及较为系统的司法体制和机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想与我国的法治实践相结合,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即法的统治,与人治、德治相对。法治主要包含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法治是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法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通过建立健全全社会学习、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遵法守法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自觉的行为习惯,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社会中享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

总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追求,它们一定会内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一定会外化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行动。

20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工作方案
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 第九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根据党委宣传部《关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结合我团实际,决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水准、提高整体素质,为一五〇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活动内容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1.加强团场讲堂规范化建设。组织党的理论政策百姓说唱团、宣讲团等,深入基层开展宣讲,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解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2.加强中国梦研究阐释解读。组织开展以“走复兴路、圆中国梦”为主题全团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幸福西古城·共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习型团场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学习日”、“学习周”、“读书节”为载体,构建干群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不断提振全团干群的精气神。

4.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成效。

5.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各单位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活动之中,筑牢党员干部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6.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宣传活动和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深化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扎实开展形势政策、国家情兵团情、革命传统等教育活动,坚定广大干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

7.深入开展道德楷模选树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升全民文明程度,促进美好家园建设全面落实。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之中,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倡导“24字”核心价值取向,着力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以西古城好人、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孝亲敬老之星、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为平台,发掘和大力宣传群众身边的优秀典型,引导职工群众自觉以身边典型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各类先进典型走进道德讲堂,向职工群众讲述亲身经历,分享心灵感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由身边人讲身边好人好事,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以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商贸流通场等为重点,加快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团场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分类监管机制建设。完善个人信用调查机制,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用生动活泼的方式、通俗化的语言,让孩子们熟读并记住24个字。着力抓好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6.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坚决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1.充分发挥团广播电视站主渠道作用,采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报道群众身边的优秀典型,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优势,开辟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加强网上交流互动,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3.运用公益广告、户外橱窗、宣传栏、LED宣传屏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

4.精心组织撰写近年来我团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集,录制播出系列电视专题片,用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崇高品德生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夯实文明团场创建基础,巩固“全国环境优美镇”这一成果,着力改善团场人居环境,参加生态文明建设。

2.以“邻里守望·和谐团场”为载体,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和残疾人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3.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大力宣传中国梦、爱党爱国、传统美德、生态文明和中华礼仪,广泛开展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专项教育治理活动,努力营造讲文明树新风良好社会风气。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深入挖掘节日内涵,积极创新“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形式和载体,努力把“我们的节日”办成长中国人根、聚中国人心、铸中国人魂的“爱国节日”,办成人文滋养和关怀的“道德节日”,办成读书诵典的“文化节日”,办成群众喜爱、乐于参与的“欢快节日”。

5.全面推进“和谐小康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评选,完善这些家庭道德信贷发放制度,切实加强团场精神文明建设,调动全民积极参与美好团场建设,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和阳光计生行动,开展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文明程度。

三、时间安排

活动从2016年9月下旬至年底结束。

四、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工作落实机制,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前提是学习,重点在实践。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统筹安排好日常工作与本次宣传教育活动的关系,与“三秋”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手机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活动中的好思路、好做法和涌现的先进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

4.大胆创新,务求实效。各单位要在认真完成团党委统一部署的活动基础上,结合实际,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不断丰富活动内容,确保活动收到实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789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