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校园】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分享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行性初探:企业文化论文5000字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论述,以及他们的差异性进行阐述,从而探索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行性。
关键词: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 差异性 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共识,而校园文化同样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如何把企业文化的精髓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是职业教育的新课题,特别是航海专业的学校,由于她的特殊性,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我们不妨抛砖引玉,进行探索。
1.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1.1企业文化及特点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故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但不能完全等同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具体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关联的、并事实上成为全体员工主流意识而被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讲通俗点,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成功的企业文化对外具有一定的引力作用,对内要具有一定凝聚力,总体而言,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具备以下六大特点。
(1)能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2)能在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
(3)使企业员工产生使命感,使企业产生积极的因素。
(4)简约明了,令人心悦诚服。
(5)能使企业产生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6)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深厚的感情。
1.2校园文化及特点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反映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的特点。
(1)互动性。
(2)渗透性。
(3)传承性。
2.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途径
2.1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差异
2.1.1功能的差异
①根据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其功能可概括为: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
第一,约束功能主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
有效规章制度的约束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
道德规范的约束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行为。如果人们违背了道德规范的要求,就会受到舆论的遣责,心理上会感到内疚。
第二,凝聚功能,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职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
第三,激励功能,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职工会感到受人尊重,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
第四,调适功能,调适就是调整和适应。企业各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各自进行自我调节;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之处,这也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
②根据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其功能可概括:提升素质,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功能,造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一,提升素质,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
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第二,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功能,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而且能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等等。
第三,造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造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生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2.1.2核心差异
第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职业道德。
所谓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可以说,人生就是为了价值的追求,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价值观不是人们在一时一事上的体现,而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观念体系。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因此,企业价值观决定着职工行为的取向,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只顾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不仅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还会影响企业形象;只顾眼前利益的价值观,就会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使企业失去后劲,导致灭亡。
第二,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人生观、思想道德。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正确的人生观是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是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人生观,是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且最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人生观。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人生,要求我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应当遵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2企业文化与融入校园文化的途径
首先从校园文化着手
对航海专业二年制(作者学校)的学生,时间段为一年半,即3个学期;两年制的一年。
第一步,从军训抓起,重点是纪律,建立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强化半军事化管理。
第二步,从法制教育着手,重点是加强思想改造,改变不懂法、不守法引至的不守纪律和不文明的行为。
第三步,从学习着手,强化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优秀毕业生的事例,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与此同时,不但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还要学习学校的传统、规章制度和礼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第四步,从校园文化活动着手,着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其次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设
时间段应为一年,即两个学期。
第一步,从企业优良传统着手,通过学习传统才能领会传统,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观看录像、开讲座等。重点强化对中国海员的优良传统有充分的认识。
第二步,从体验着手,分为榜样体验和参观体验。
榜样体验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请不同的先进人物讲述他们的体验。如水手、机工应请水手长或机工长;三副、三管轮请驾驶员或轮机员等。
参观体验是分阶段对船上参观体验,争取航运公司的支持,让学生到码头参观船舶,让他们真实感受船员的职业道德。
第三步,从就业前培训着手,强化学习和考核。形式可以是座谈会,交流会,问答会。也可以请应聘公司的人事主管给毕业生上课,从不同渠道和不同公司的管理制度领悟企业文化。
总之,我们认为,只要坚持恒久,多形式多渠道,定能把航运企业广大航海人员形成的“勇敢、吃苦耐劳、勇于承担、守时、视船如家、爱国”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中。
参考文献:
[1]企业文化,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作者: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内涵相同、建设目的、作用功能相同等特点,同时还存在建设主体、建设目标、价值取向、建设途径不相同等方面,为后续两者的渗透融合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中国的高职院校,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21世纪初,高职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突出特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要手段等,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两者如何有效对接和融合,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正确理解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就更有意义。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概念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由师生所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娱乐及生活等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在高职教育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高职教育活动中,由高职院校学校全体成员参与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它同样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传承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 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在社会大环境的文化氛围下,由企业领导者在全体企业员工中提炼的能够使其积极认同,并能长期发展、创造、实践、坚持的整体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特色、道德规范、信仰追求、管理风格的总和。企业文化也是由企业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这四个层次所构成的复合体,四者之间的关系可比喻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在层,其最终结果是融合了社会文化以及其自身组织管理实践活动的产物。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通之处
(一)内涵基本相同
1.内容相似。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从其定义中可以看出来,两者都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又是各自文化的核心内容,均以对人的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2.特点相似。相同类型的学校之间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相似, 相互联系, 相互借鉴, 但不同的学校其校园文化的特色又不一样, 一所优秀的学校其校园文化的特色都是非常鲜明的, 所以说校园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而企业文化也是如此, 也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一致的。
(二)建设目的一致
无论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 其建设的目的都是借助文化这一载体,统一思想, 凝聚人心, 使群体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以此来增强群体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三)作用、功能相同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形成的, 并且为大家普遍认可, 所以, 它们对学校、对企业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然而,高职文化和企业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组织的文化,必然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设主体不同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一种精神、校风和环境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内外活动,活动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本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核心功能是培育人;企业文化的形成载体是企业生存活动,活动主体是全体企业员工,企业职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为企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精神财富,企业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在企业职工中孕育产生的,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核心功能是管理人。
(二)建设目标不同
由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社会效益的办学目标, 因此就校园文化本身而言,其建设的目标就是:从精神、物质、制度、活动四个层面入手, 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用优秀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浓郁的学习氛围、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引导学生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引导教师去钻研业务, 教好书育好人;而企业文化建设围绕经济效益展开,其主要目标是要通过富有实效的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更好地了解行业标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培养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企业形象, 促进企业发展,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建设目标指向上有所不同。二者都有培养人才的目标指向,但在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内容上有所区别。
(三)价值取向不同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地方,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校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社会效益,校园文化隶属于学校,其价值取向也应建立在社会效益上。而企业则不同,企业更多的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 衡量企业是否成功主要看其经济指标。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企业文化这一载体把企业员工统一到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上,借助这一载体促使企业员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带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的烙印, 其价值取向建立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上。 (四)建设途径不相同
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和引导社团建设、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几个环节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塑造企业形象、树立企业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造就企业家队伍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同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对接性。高职院校以培养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从人才培养上来看,两者紧密相联、互为依赖。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提高高职学生竞争能力,企业必须介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融合和渗透,以期达到企业所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人才目标。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在目标和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两者的主要内容都以培养优秀人才和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为主,具有一定的共性,两者通过自身的切合点,可以实现有效的对接方法和对接途径,从而实现两者良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余玲,徐丽,宁海成.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创新思考[J],时代经贸,2012(14):47.
[2]汪长礼,李奇亮.从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3).
[3]徐丽,余玲,徐培江.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3).
[4]赵珍珍.对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 [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5]姜汉荣.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J],职业教育,2008(5).
[6]雷久相.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1).
作者简介:
徐 丽(1975— ),女,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硕士,副教授,在读博士。
陈晓丽(1978—),女,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硕士,讲师,在读博士。
余 玲(1981— ),女,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硕士,讲师。
摘 要:企业文化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对于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零缺陷”意识、沟通协作能力、工作主动意识、求真务实精神等几方面入手,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专业教学 企业文化。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但当前,相当大比例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与困惑;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也认为应届毕业生难以很快融入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中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与不认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长大的中职学生,对于企业文化产生陌生感也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现象。因此,对于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如何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据调查,中职在校生普遍认为,他们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是书刊、网络和打工等。这说明当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为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学校有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等各种教育环节,但是若离开企业生产实际来讲企业文化,未免会显得空洞。而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
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过去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在强调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时,却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很难理解各工序之间有效配合与衔接,以及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而若在教学中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再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还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机。
二、在中职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应用性,二是开放性。这两个特性都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职办学的应用性强调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实训环节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拟工作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实训设施建设则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中职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渗透。
开放性是中职办学的另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学、产、研”结合,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实际上,企业的雕塑、标语、光荣榜都是企业文化的缩影。企业员工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也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企业兼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则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切的体验。这样的实训环节,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论文网]
三、企业文化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几个重要方面。
由于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及专业特色不尽相同,中职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根据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遍性差异,中等职业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1 、重构教学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
但对于学校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沟通与协作。一个在课堂中从不发言、从不与同学交流的学生,不一定考不出好的成绩,但我们却无法想像他将来会成为一名好的员工。由于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上,因此,重新构建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有不少鼓励员工提出大胆创意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金点子”活动等。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同样需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课堂的人际关系得以重构,学生的表现欲望获得满足,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学生养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惟实”的良好学风,而这种风气也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推崇的。在学生实训的组织中,也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协作的机会,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工作小组,数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鼓励他们密切配合,力争取得最好成绩。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2 、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目前,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与学校这种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通常只会给员工一个岗位,并提出工作的目标要求,至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则不会作具体的安排。这也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之一。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情况,在学生初步掌握实训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只提出工作目标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交给学生自行安排,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消除依赖性。一些专业课程的作业也应尽可能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调研、情报检索、调查分析等多种方法,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3 、消除“6 0 分万岁”思想,培养“零缺陷”意识。
企业文化中常有一句口号“质量即是生命”,“零缺陷”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因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与质量密不可分,一个细微的差错,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中职教育是为企业一线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其工作性质也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牢固的“零缺陷”意识,追求工作质量的精益求精。
然而,与企业追求“零缺陷”相反的是,不少中职学生却在崇尚“6 0 分万岁”。虽然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错误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应努力消除学生“60 分万岁”的错误思想,培养“零缺陷”意识,否则学生必然难以适应未来岗位的要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本专业实际,通过一个个生动现实的企业实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细小差错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严重后果。在学生思想中不断强化“零缺陷”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