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春节】
春雨的深层寓意篇一
《高年级---揭示寓意法》
春雨的深层寓意篇二
《揭示寓意法》
春雨的深层寓意篇三
《春》
春
穆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 “生命的律动”的内涵——生命形态如“春天”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2. .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结合课文,领悟中国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诗作的艺术魅力,具体分析本诗富于想象的意象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理解诗人所选意像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与情感。
知人论世
原名查良铮,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属于平辈,有亲属关系。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袁花人。1918年出生于天津,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笔名由来 查良铮是将“查”姓上下拆分,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查良镛则是将“镛”名左右拆开而得“金庸”。
导入 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原文】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942年2月
整体阅读
诗中人称代词的指代意义各是什么?
【明确】第一节第二行的“他”,指的是“绿草”;“你”指的是“花朵”。第五行的“你”,没有具体所指。
第二节第二行的“我们”,指的是以诗人为代表的青年;第四行的“你们”,指的是“青春”。
读了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可具体问①②节写什么,主题、技法、意义等。)
【明确】第一节写满园春色的美丽,第一节是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抒写诗人在20岁(生命的春天)时所深味的青春冲动带来的欢欣和痛苦。既写出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每一节诗的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节描写的是大自然的春天景象。“草”“花朵”“土地”“暖风”“满园的欲望”,都是写眼前的春天景象。第二节表现的是人的生命的春天,“我们”是这一节内容陈述的主体。}{怎么理解本诗“春”的意象?本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诗人有了什么技法?——【明确A】诗中的“春”被赋予了许多肉欲化的具体感性形象——“绿色的火焰”是草的欲望,他渴求着拥抱花朵;
花朵的欲望则是“反抗着土地”而伸出来;
春风也有欲望,“吹来烦恼,或者快乐”,透窗而望,满园全是“美丽的欲望”。
春天的欲望被紧锁在园子里,而我们青春的欲望则被紧闭在“二十岁”的“肉体”里 。诗人从春天巧妙地过渡到青春,又以许多感性形象来比喻青春的渴望和焦虑、幸福与痛苦。
青春虽被点燃,却无处归依,“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明确B】〈春〉的象征主题——春:借助春天到来的景象,描述青春的觉醒,渴望,迷惑和反抗的诗.
【明确C】最突出的特点:赋予意向以最异常的感觉,隐晦地表达青春的热情与困惑,焦虑与迷惘。
【明确D】主要技法: 拟人、拟物、象征、意象的变形,句式的变形。 }
【点拨】知人论世——作者写此诗时24岁。写作年代:1942。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战争,不仅是爱情被沉重的战争压抑,民族、生命、道德,都在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这个时期的青春的诗歌,也当然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了禁锢感、矛盾感,充满了反抗感,以及对结束战争、迎接新生活的等待和渴望。
【明确】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明确】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咀嚼感悟:青春是永恒的美丽季节,青春的理想,爱情的渴望,成为永远的谜,蛊惑着年轻人的心。但这种渴望,却不可以无限地张扬,无限地膨胀。等待也许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却绝不是懦弱;不加节制地任其燃烧,青春之火将烧毁的,也许就是青春本身。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写春天的诗篇。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原文①】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第一节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但其重心不在春天的景物本身,而在对春天的感觉。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是以动写静,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饱满的色块,呈现了春草的蓬勃生命力。随后,“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的“他”指上句中的绿草,“渴求”“拥抱”二词准确地勾画了草与花的关系。紧接着描写花朵“反抗”土地、从地里“伸”出来,将花朵的顽强生长、挣扎的具有动感的形态,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前面三行,通过草、花、土地的描绘,把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展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的三行,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写到了春天的“暖风”。“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大概吹醒了屋子里的人(这里的“你”并没有具体所指),他推开窗子,看到了满园夺目的春色。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节末行连续用了“满园的欲望”和“美丽”这两个抽象的词语,写浓浓的春意和琳琅满目的春景,这是以抽象彰显具象,再次突出了前面描绘的此起彼伏地涌来的春色。这三行起到了过渡的作用,预示着下文将要展开的内容。
【原文②】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诗的第二节实际上承接第一节,表现的是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第一句里的“蓝天”应和着上节的斑斓的春天景致,“永远的谜”体现了春天的神秘和充满诱惑。而“紧闭的肉体”突兀地显示了青春期独有的特征,肉体是被禁锢的、得不到施展,与后面的“卷曲又卷曲”相呼应。相比之下,“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为形象,一种为沉重感所牵制的轻盈和飞翔的渴望,一种“被点燃”“却无处归依”的无奈、焦虑和迷惘──这些复杂的意绪被准确地传达出来。最后两行,借助于“光,影,声,色”的“赤裸”和“痛苦”的“等待”,强化了“紧闭的肉体”所受到的蛊惑。
难句理解:
①“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以火焰表现绿色之盛,之逼人,以摇曳突出绿色之动感。整句突出地表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也暗示青春的蓬勃气息。(象征了青春来临,生命随之觉醒。)
②“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倒装的句式。突出花朵的无穷生命力。(“反抗着土地” 象征了渴望摆脱禁锢。)
③“满园的欲望”—— 象征青春的欲望 犹如花朵一般美丽而充满生机。
④“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永远的谜”,那是生命的谜,是青春的谜,“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既轻盈,又浑沉,这奇妙的组合,使轻盈不至于轻飘轻率,使厚重不至于板滞沉重。(“永远的谜” 象征了对生命的困惑)
⑤“二十岁禁闭的肉体”:——象征 青春犹如渴望开放的花朵充满希望和痛苦. ⑥ “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无论自然界的光影声色,还是青春觉醒的肉体,都因强烈的敏感, 透明的渴
望 而变得赤裸,变得伸手可及,都在痛苦的渴求融入其他生命,都在渴求自身的扩展和更新。
【评点】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 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诗人感受到对立观念的冲突: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他们得以表现出来:绿色/火焰、拥抱/反抗、紧闭/赤裸、土地/花朵、泥土/歌、卷曲/伸入。诗人的情绪也在变化着,从暖风吹来的烦恼和欢乐,到紧张的痛苦。如窗和眼,他沉醉和观看着;如鸟,他歌唱和期待着。这是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
问题探究
一、这首诗的两个诗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总的来说,第二节与第一节形成明显的并列与相互对应的关系,但是第二节在主题上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绚烂转向了生命春天的迷惑和痛苦。这种痛苦正是一种现代的自我意识的体现。
二、从整体上看,这首写于1942年的诗与以往的诗有何不同?
【明确】20世纪40年代,经过二十余年探索和积累的中国现代诗歌,已逐渐显出成熟的趋势。这首诗便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诗歌诗艺的进展,它在处理人生经验上更加繁复,在表现技巧上更加多样化,在语言上更加纯熟,对西方诗学影响的转化也更加自如。以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为例,极具形态的动感和内在的神韵,其语言内涵的饱满和丰富,是早期新诗的单纯与稚嫩所无法比拟的。
三、如何理解这首诗里的青春主题?
【明确】这首诗所表现的青春主题是复杂的: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富于朝气;其二,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或叛逆意识;其四,在“被点燃”后“无处归依”而陷于迷惘。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能够把上述复杂的特点糅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语言品味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诗意和诗情却十分饱满。穆旦的友人、翻译家王佐良曾评价这首诗:“出现了新的思辨,新的形象,总的效果则是感性化,肉体化……从而使《春》截然不同于千百首一般伤春咏怀之作。它要强烈得多,真实得多,同时形式上又是那样完整。”(《谈穆旦的诗》)与传统的吟咏春天的诗作多好写景抒情不同,此诗的最大特点是在春天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尤其是人的感觉。经过感觉的过滤之后呈现的景致,便显得结实有力。袁可嘉如此概括此诗的特点:“敏锐的知觉和玄学的思维,色彩和光影的交错,语言的清新,意象的奇特,特别是这一切的融合无间。”(《诗人穆旦的位置》)在引导学生读诗过程中,要提示他们格外留意此诗在语词运用方面的特点。
一、复沓和铺陈。“典型的现代诗人”力图把所见所感都清晰地表现出来:反对言简意赅,要不吝笔墨的铺陈,以表达复杂深沉的情感。如:第一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一改“大地回春”“青草泛绿”陈词滥调,意象新奇,富有生命的动感和活力。
二、语词的厚度和力度。这主要体现在对春天的颜色和形体的描绘上,例如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倘若换成其他词(让学生尝试一下)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更不消说后面有“渴求”“拥抱”两个动词的加强;又如,写花朵的生机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两个表示形体的动词,它们足以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至于“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是巧妙地展现了“歌”所负载的双重力量(轻盈与浑沉),这就是王佐良所说的“肉体化”。
三、矛盾方法的运用。参考后面“有关资料”中郑敏“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的相关论述,了解这首诗通过“矛盾”的语言组织来形成艺术感染力的特点。例如,第二节中“紧闭的肉体”与青春期蓬勃的活力、“泥土”的滞重与“鸟的歌”的轻盈以及“点燃”与“无处归依”等,均构成了矛盾,这无疑增强了诗句的张力与密度,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借助于郑敏概括的“穆旦的语言只能是诗人界临疯狂边缘的强烈的痛苦、热情的化身。它扭曲、多节,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几乎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进一步领会这首诗的语言魅力。也可以再找穆旦的其他诗作来读。
四、某些句式的欧化。现代新诗受西方诗学影响很大,表现之一是句法的因袭。像这首诗里的“当……”句式、“如果”这一关联词、“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的倒置用法,都可看出西诗影响的痕迹。还可以了解穆旦对文言和旧体诗词语言的拒斥,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而强调用“非诗意”的辞藻入诗。
本文与朱自清的散文《春》,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散文《春》选取的材料直接、鲜明、生动可感,本诗描写对象较为抽象。散文《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从多方面的感觉铺陈渲染春的色彩,描摹春的姿态,抒发对春的热爱;本诗也运用拟人手法,但是重在抒发诗人在春天中的感受。
有关资料——“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郑敏)
设想一个人走在钢索上,从青年到暮年。在索的一端是过去的黑暗,另一端是未来的黑暗:“在过去和未来两大黑暗间”(《三十诞辰有感》,1947)。黑暗也许是邪恶的,但未来的黑暗是未知数,因此孕育着希望、幻想、猜疑,充满了忐忑的心跳。而诗人“以不断熄灭的/现在,举起了泥土,思想和荣耀”(同上诗)。关键在于现在的“不断熄灭”,包含着不断再燃,否则,怎么能不断举起?这就是诗人的道路,走在熄灭和再燃的钢索上。绝望是深沉的:“而在每一刻的崩溃上,看见一个敌视的我,/枉然的挚爱和守卫,只有跟着向下碎落,没有钢铁和巨石不在它的手里化为纤粉。”(同上诗)然而诗人毕竟走了下去,在这条充满危险和不安的钢索上,直到突然颓然倒下(1977年),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走近未来,未来对于他将永远是迷人的“黑暗”。
春雨的深层寓意篇四
《致橡树》
致橡树
一、导入(可以问问同学们对待爱情的观点,男生女生分别问。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爱情诗来看看这两位诗人的爱情观和当今人们所持的爱情观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生平简介以及此首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本诗的内涵所在)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洲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当代女诗人.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拨,1972年返城.当过泥水工,浆洗工,挡纱工,焊锡工.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即1979年,才开始公开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 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 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朦 胧 诗 简 介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隐喻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所谓新诗潮,是 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北岛、舒婷、顾诚、海子、江河、杨炼和于坚等。
十年动乱期间,人性受到了极大的 压抑。本诗写于1977年,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当时年仅25岁的诗人,渴望自由,渴望爱情,渴望未来。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下面我们来看下具体内容。请同学们朗读诗歌并思考课文可以怎样划分)
三、层次划分(可以点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以将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层(1-13行):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传统的爱情。
第二层(14-36行):确立自己心中的爱情观-----伟大的爱情。
第一层(1-13行):作者批驳了哪几种世俗的爱情观?(此处可以让同学自己总结不同的意象代表的不同爱情观)
深层含义所在:
这一层诗人连用六个否定,表现了现代女性的觉悟意识。不攀援(凌霄花),不做依附品;不单恋(鸟儿),不做装饰品;不索取,也绝不简单的给予(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诗人以六个比喻直接列出三个否定,激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愤不平的块垒。
第二层(14-36行):作者确立自己心中怎样的爱情观?
(从具体诗句中总结)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独立、平等---相爱双方的基础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双方互相珍爱,灵魂也能平等的对话
3、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你-----伟岸、挺拔,有阳刚之气 我----坚韧、内敛,有阴柔之美
4、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思考作者心中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灵魂上的相互依存,双方有完整的个性,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四、在我们对本诗有了详细了解后,让我们来体会下本诗的深层含义及写作特点
1、本诗的出彩之处在于,爱情诗的内容,非常容易流于一般。但《致橡树》却抛开了一般爱情诗表达或热烈或悲伤的感情的老套,以比喻手法,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爱情观。诗歌第一层以一组意象否定了传统婚恋中女性的爱情观,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行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抗争,是战斗。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第二层感情趋于平缓,表达了自己理想的爱情是建立在男女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基础上,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依相伴,只有这样爱情才能更加具有生命力。而这样的爱情才是作者追求的。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2、《致橡树》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象征定义: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
情。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1)象征,是诗歌重要的形式和特点。本诗运用象征手段,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地表达象征意义。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 对偶定义: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对偶,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核心。我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都大量使用对偶句。本诗继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运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如第一句至第三句/第四句至第六句;第七、八句/第九、十句;第十一句/第十二句;第十六句/第十七句等等,这些对偶形式有的在字、音、义上严谨对应,有的在义和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奔放自由,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围于传统的诗风。
春雨的深层寓意篇五
《“雨说”中“雨”的象征意义深层探究》
《雨说》中“雨”的象征意义深层探究
礼县桥头九年制学校 马小波(18919448885)
《雨说》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雨说》的副标题是“为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全诗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用“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爱意,希望孩子们能够自由快乐亲近自己,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全诗主旨,也是中心,但是通过认真体会,仔细琢磨,“雨”还有其它象征意义,是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诗歌的字里行间有所透露。作为一名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完全能理解这些象征意义,能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并试着掌握探索诗歌内在涵义的方法。通过本人对这首诗歌的教学,在讲解“雨”的象征意义时有了新的发现,本人通过查找参考书及有关资料,关于“雨”的象征意义都是关于“爱”这个主题。而我认为除此之外诗歌中还隐藏着另外两种象征意义。
探究一:“雨”象征着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好政策。 这首先要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谈起。这首诗歌写于1979年,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灾难后不久,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
物复苏,也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诗歌选择“雨”这个意象,正值百废待兴,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雨”可以称得上是“及时雨”。诗歌第一节“四月己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四月,恰好农历阳春三月。而此时大地冬寒不去,春暖不来,不见雨的踪影,真是令人久等。诗中“等待久了”的“田圃”在严冬和干旱中,冷冻了,种子被禁锢;“牧场”在严冬和干旱内,枯黄了,牛羊无法放牧;“鱼塘”在严冬和干旱中,水越来越浅了,鱼儿也不能自由游动;“小溪”在严寒和干旱中,已经听不见潺潺的流水声。而让人“等待久了”的这些意象难道不是“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给中国大地造成的景象吗?
而让人们“等待久了”的“雨”终于来了,“久旱逢甘雨”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在诗文的第5节写了“雨”亲临大地之后,作者通过用了对比的手法,“田圃”还是原来的田圃,但是泥土润如油膏了,种子会发芽;“牧场”还是原来的牧场,但是草儿抽出了新苗,牛羊又可以放牧了;“鱼塘”还是原来的鱼塘,但是水暖了,水中的鱼儿在跳跃,自由了;“小溪”还是原来的小溪,但是正在欢快唱了,还村妇在衣裳。通过前后的对比,作者高度赞扬这 “及时雨”(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好政策)。
再通过写“雨”亲临大地,以及“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等几个意象;写了“党的政策”执行以来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在这章后两节作者
指出了对“党的好政策”的期望和信心。“只要旗笑了,春天的声音就有了”,“旗子”象征的前进的正确方向,象征着胜利,并在最后“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了”,隐含着作者对党的好政策的肯定、希望。诗歌的副标题提到为“儿童”而歌,我们都知道,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未来,这写的很巧妙,更能体现作者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好政策的高度赞扬。
探究二:“雨”暗指作者自己
作者郑愁予,1933年出生在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在祖国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了台湾,自然作者身在台湾,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成长和祖国的发展。 “雨说”其实全是作者自己再说。囊括全诗,虽然用了拟人和象征手法,但作者影子无处不在,而在第6节诗中体现尤为真切。如“我来了,我们的地方很遥远”;“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在1949年离开大陆,他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因此他是幸运的,这是作者在写他自己。
全诗虽然是写给生活在祖国大地的儿童,“雨”的象征意义在各种参考资料指的是她是“春天”、“大地”、“儿童”的爱的使者,而上述两种深层的象征意义也是我们值得探究的,我想这样才能对这首诗“雨”的象征意义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
(通讯地址:礼县桥头乡九年制学校 742216 马小波联系电话18919448885 邮箱:1328481673@qq.com )
春雨的深层寓意篇六
《模拟试题》
6. 第六单元 雨中情思
11 下雨天,真好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下雨天,真好》是以孩童的口吻,所写出的是一篇质朴感人的抒情散文。本文的特点是在于运用“雨”作为契机去引发对绵绵乡情的无尽的联想,由当时的“雨”而联想到过去的雨,过去在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外在结构上来说,文章以“雨”贯串始终,由雨“破”,由雨“解”,最后由雨“结”。而在内在结构上则是以乡情作为贯串始终的线索,对雨的回忆的深入也成为乡情由涓涓细流变为滚滚波涛的发展,天真的稚子情怀,文末因感伤童年不再所流露的淡淡惆怅及于人、事的描写中自然流露的浓浓的乡情,都让人回味无穷。作者从真善美的角度去写童年时光,比如对父亲、母亲、阿荣伯的描写都写得亲切美好,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人之间的善和一种怅然的美。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2.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练朗读,培养语感。
3.学习课文写作模式:借雨天话题,抒写个人生活情感。
【教学重点】
1.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2.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练朗读,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写作模式:借雨天话题,抒写个人生活情感。
下雨天,真好(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课件播放童声歌曲《小雨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或者以“今天开始学习教材第六单元„雨中情思',本单元课文都有写到„雨',课文标题都有一个„雨'字, 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下雨天,真好》,和作者一起感受下雨天的那份美好与温馨。”这样的导语开头。
2.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
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教师可以适当板书并解释课文中的字词。
3.朗读课文。教师读,或全班同学读,或教师指定某位学生读。在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提醒注意某字读音,某句子读法,或者纠正学生读得不正确之处。必要时,可多读几遍,直至读顺为止。
4.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悟文章思想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的句子作为突破口。比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好像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了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萦的好地方。优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
此句关乎文章立意。现实世界是纷纷扰扰的,我试图要远离它。而童年的日子是欢乐的,与亲人朋友在一起日子是美好的。我更珍爱这一份记忆,这一份情感。文章所叙述的都是自己最美好的记忆,最诚挚的情感。
此句也关乎文章结构。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那些“好时光”“串起来”,还要“绕在手腕上”。全文所叙的人事片段全都是以雨天为背景的,雨天,不仅引发了许多回忆,串联出一个个美好的故事,而且为这些故事披上迷濛的雨雾和神奇的面纱,增添几分温馨、美好的情调。文章正是以雨为线索,写出了童年睡在母亲的手臂弯里听故事的情景,写自己在水沟里漂小木船的情景,写下雨天逃学在家看母亲打麻线、看懒四姑写情书、陪父亲赏雨赏花的情景,写雨天左邻右舍来家中听鼓儿词的情景,写雨天自己在家拣谷曲的事以及母亲为谷子发霉而发愁的事,接着写到中学念书时下雨天躲到健身房后想家的情景,写雨夜看《红楼梦》的情景,然后写成年后在父亲书斋中想念父亲的情景,最后写雨中漫步西湖赏梅听笛的情景。
下雨天,真好(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复习导入。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追忆她儿时有关雨天的人和事,借一副副彩绘生动的画面,刻画了美好难忘的童年,因为写的是小时侯的故事,所以用儿童口吻。题目„下雨天,真好'天真的稚子情怀,以及文末因感伤童年不再流露的淡淡惆怅,都让人回味无穷。”这样的导语开头。
2.以《教师教学用书》为据,进行教学问题设计,解读课文。
比如:说说“我”从童年到青年有几种不尽相同的雨天情趣。
(母爱的温暖、欢乐的童年、自由的乐趣、生活情趣、思念母爱父爱、雨中知己之情)
可按童年、少年、青年分为三类:
童年时的雨天情趣主要有三种:
⑴可以多享受一会母爱的温暖,在母亲温暖的臂弯里多躺会儿,听母亲讲动人的故事。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⑵可以尽情享受不受约束的自由的乐趣。可以多玩会儿雨天里的游戏,因为老师来得晚。雨下一整天,可以一整天逃学。可以因为帮母亲剪线头而合法地不写字。可以因为帮家里拣霉谷子而天天不用读书。此类事讲得最多;贪玩是儿童的天性,自由是人类的天性,童心童趣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自由欢乐、不受约束。
⑶雨天里特有的热闹的生活情趣。和父亲一起赏雨赏花。和家里人一起听瞎子先生唱鼓儿词。邀请左邻右舍一起听戏,“煤气灯一亮,我就有做喜事的感觉,心里说不出的开心。”爱热闹同样是儿童自由欢乐天性的表现,包括前面提到的和母亲、叔婆一起剪线头等。
少年上学后的雨天情趣主要写了两种:
⑴不受约束的自由的情趣。可以不到大操场上上体育课,不穿最讨厌的黑操裤。星期天下雨,家里人忙着打牌管不上“我”,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尽情玩耍,也可以丢开功课,一心一意看《红楼梦》。这条情趣和童年时相仿,又有不同,即既有热闹的自由也有安静的自由(安安静静看自己爱看的书),但都是人类自由情趣的体现。
⑵可以引起对母爱的思念,因为在雨天里,幼年的“我”才能更多地靠近母亲。尽管这思念带着凄凉,却格外甜蜜深情,我们可以称之为“凄美”(下面回忆父爱也是)。
青年时的雨天情趣主要写了三种:
⑴雨中回忆父爱,伤感动人,特别是病中的父亲提高声音吟诗,以使女儿不感冷清,令人为之动容。
⑵雨中独步徘徊西子湖畔的诗情画意、思古幽情。
⑶雨中独有的知己之情。
三个时期都写到了雨天常有的一些生活情趣,如童年时在积水中玩小木船,到河边看涨大水,少年时雨天可以坐包车优哉游哉上学,青年时在雨天放声吟诗。开篇第二段说雨天可以让自己静心回忆与雨有关的种种有趣的或深情的好时光,这动容的回忆也是雨天情趣的概括,有欢乐的童年,有亲情相守,有魂牵梦萦的日子,有优游自在的岁月,总的就是自由、欢乐、亲情(母爱父爱等)、真情。文章说雨天把自己带到“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的处所,表达的就是对这人间自由、至性欢乐、至爱亲情、人世真情的肯定、怀念和向往。这正是文章的主旨。
所有这些情趣在作者心底留下的温暖、亲切、动人的怀念,都可以用一个“好”字表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由题目《下雨天,真好》一层一层“好”下来。
⒊教师可以理出课文中关键的句子,并请孩子们从课文中找出与这些句子密切相关的内容和细节。比如:
⑴“雨给我一份靠近母亲的感觉。”
与此句相关的内容和细节是:雨天早晨,可以在母亲温暖的臂弯和热被窝里多躺会儿,吵着要她讲故事,认真听母亲说,仔细地望着母亲的脸,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还可以和母亲在一起,帮母亲剪线头;还可以和母亲一起,整日整夜听鼓儿词。
⑵“唏哩哗啦的洗牌声,夹在洋洋洒洒的雨声里,给我一万分的安全感。” 与此句相关的内容和细节是:星期天没下雨,父亲常会来逼“我”背《古文观止》,“我”很不自由。星期天一下雨,父亲就会跟姨娘等人打牌,不会再来管“我”,我就可以溜出去看电影,或者邀同学上三层楼自由玩耍,或者守在厨房里尝尝刚炒好的菜,或者一心一意看《红楼梦》,相当自由。
⑶“如果我一直长不大,就可一直沉浸在雨的欢乐中。”
与此句相关的内容和细节是:“我”在成年之前(即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所有以雨为背景的生活,如雨中听母亲讲故事,到水沟里漂小木船,逃学在家陪母亲陪父亲,夜听唱鼓儿词,雨天翻拣霉谷子,读中学时雨天想家,星期天夜看《红楼梦》等等。
下雨天,真好(第3课时)
【教学建议】
这是一节读写讨论课。
1.讨论《下雨天,真好》一文,写了许多似乎互不相干的人和事,但不显得杂乱,为什么?
尽量让同学们说,老师主要做引导和归纳工作。
首先,文章有一句提纲挈领的话:“好像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了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萦的好地方。优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引发全文,也是统帅全文。
其次,文章标题是《下雨天,真好》,所写的都是以下雨天为背景的生活,所写的都是“真好”的生活,充满欢乐和亲情,温馨而美好。
再次,回忆叙述也有一个条理,从童年时期到少年时期,再到青年时期,一路写去,有条不紊。
2.交流
同学们昨天写的小作文,讨论哪些写得更好,好在何处,哪些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修改。
老师多做些鼓励和指导工作。
12 雷雨前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文写雷雨前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因擅长寓意于景而成为作者散文创作中的名篇之一。文章创作于1934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进行大肆剿杀,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中国暗无天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热切呼唤革命风暴的到来,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压抑沉闷的空气,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文章首先是写实以引联想。作品前半部分,即从第一至第三部分,写清早还在发热的石桥、被云遮住的太阳、龟裂的泥土,写午后三点钟对降温无济于事的电闪、雷鸣,这一幅幅关于天气景象的图画,都是写实,又都囊括于“满天里张着”的一个“灰色的幔”之中。作品描写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寄寓着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各种社会势力的嘴脸进行揭露。其次是象征。作品后半部分,即第四部分,写电闪,写雷鸣,写风暴,特别是写“幔外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乃至写“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其手法已不仅是写实而为象征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在结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雷雨前的天气景象来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2.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练朗读,培养语感。
3.学习课文写作模式:通过对多个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集中表述一种生活感受。
【教学重点】
1.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2.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
春雨的深层寓意篇七
《竹的寓意》
竹的寓意 (转载)
竹的寓意
竹四季常青、有节、空心。
常青:充满生机和活力,生命力顽强
有节:有气节
空心:虚心
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它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所谓“末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
写竹的部分经典诗:
1、“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诗经 卫风 淇奥篇》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 小雅 斯干篇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苏轼《绿竹筠》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
5、“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韩翊《秋斋》
6、“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李苦禅
7、“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柳宗元《竹》
8、“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李峤《竹窗闻风》
9、“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白居易《画竹歌》
10、“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
11、“竹生荒野外,稍云耸自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换真心。”刘孝生
12、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13、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春雨的深层寓意篇八
《第十三讲、揭示寓意法》
春雨的深层寓意篇九
《春2》
春雨的深层寓意篇十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