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毛泽东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长沙 毛泽东篇一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长沙 毛泽东篇二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长沙 毛泽东篇三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作文素材》

毛泽东的抽烟趣事

很多中国领导人都是烟不离手的,毛泽东更是如此。一开始吕相友并未注意到这个细节,慢慢地,他发现几乎每次见到毛主席,都能看到毛主席手中夹着香烟。无独有偶,常与毛主席在一起商谈国事的刘少奇右边下衣袋里总是鼓鼓的,装满了香烟,落座时,刘少奇的手总是习惯性地伸向衣袋拿烟。

为毛主席拍照十几年,吕相友的摄相机里拍下了一张张毛主席手夹香烟的照片。毛主席的烟瘾之大、抽烟时间之长都可算得上少见的。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一次次惊涛骇浪中,毛主席总是手拿烟卷,谈笑自若地指挥着全党全军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毛主席早年抽烟的情景并未拍成照片,所以吕相友拍下的许多毛主席晚年抽烟的照片就成为人们一睹毛主席抽烟风采的绝好载体。

从照片中看到,毛泽东不论出席重大会议还是接见外宾,都可称得上“手不释烟”,而许多重大决策也都是在弥漫的烟雾中思考完成的。香烟,可说是他的灵感来源。

吕相友在采访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时候,听他们说过毛主席的一些吸烟小细节:毛主席经常半卧在床上,一边吸着香烟,一边聚精会神地审阅文件或翻阅书报。香烟上的烟星常常不知不觉掉在床上,燃烧的烟星一遇到白布床单,当即就会烧出一个小洞,而这时候毛主席本人往往还沉浸在工作或阅读中,全然不知情,等到发现的时候,床单上的小洞早已星星点点,数不胜数。

在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前,据说为了照顾不吸烟的蒋介石,毛泽东在同蒋介石见面时也不吸烟了。1997年,吕相友去重庆时,专门就这个问题采访了许多知情人,终于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确有其事。

1962年9月,在一次宴会上,毛主席又习惯性地点起一支香烟,一边吸一边微笑着环视四周,当他的目光正好落到吕相友这个方向时,早已有心等候的吕相友将这一瞬间及时抓拍下来。这张照片也成为他最满意的毛主席吸烟的照片之一。从照片上能看到毛主席的牙齿由于长年吸烟,已经被熏黑了,在当时,这张照片如果刊登在报纸上,当然对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有损害,于是围绕着毛主席的照片就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 当时,摄影师们为了保持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费尽心力将照片中毛主席被香烟熏黑的牙齿进行修正。但百密一疏。1966年9月,由于摄影师未将照片中毛主席的牙齿修好就刊登到报纸上。一群红卫兵竟手拿皮带冲到报社来,要对摄影记者进行批斗,吓得记者不得不躲藏起来。

主席照片的“牙齿事件”还惊动了周总理。1966年10月的一天,吕相友带着刚拍摄的毛主席照片,送到中南海陶铸住地请他审定,陶铸圈阅后,又指示吕相友将照片送呈周总理审定。西花厅里,周总理亲自指示:在刊登群众手举毛主席的照片时,要注意将照片的黑框修成白框,防止群众冲击报社,更要特别注意将毛主席的牙齿修好,因为毛主席多年吸烟,牙齿已被熏黑,如果不修照片就像掉了牙似的„„

如今,这份周总理的亲笔批示已成为吕相友最珍贵的藏品。

1969年 4月,毛泽东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拍摄毛主席向代表们挥手的镜头时,吕相友巧妙地将背景虚化,除毛主席之外的人和物都溶入黯淡朦胧的背景中,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毛主席的高大形象。

这也是吕相友自己觉得颇为满意的照片。离休后,吕相友在出版纪念画册时,无一例外都选用了这张照片。而在这张照片上,毛主席的指间仍然夹着香烟!

毛泽东79岁时,身体日渐衰弱,医护人员既不忍心让毛主席承受戒烟的痛苦,又不能眼睁睁看着毛主席身体受损,后来他们便想了个办法:与烟厂合作,专门为毛主席生产了一种掺有中草药的雪茄烟,去掉一部分香烟中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毛泽东吸了这种烟,但并未起到预想的作用。

毛泽东81岁时,在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多次劝说下,终于戒掉了吸烟的习惯,彻底与香烟告别。

毛泽东逸闻趣事

1).毛主席转战陕北的坐骑——小青马的故事

小青马是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的坐骑,虽然个头不大,但它力气大、灵活、速度快,跑起来起伏小,平稳,

性格温顺老实。因此,在中央警卫团众多战马中,它被选中陪伴毛泽东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

毛泽东对小青马十分爱惜,遇到难走的路就下马步行,一次,马掌掉了,主席宁愿徒步行军,生怕把马蹄磨坏。小青马似乎也知道体贴和保护主人。一次行军途中,小青马走到一处山崖下,不再前行,警卫员拍了一下马屁股,小青马还是一动也不动。就在这时,敌机的轰隆声由远而近,一架“红寡妇”飞机掠过头顶向北飞去,由于山崖的掩护,敌机并未发现这一行人马。

1949年3月,党中央进驻北平后,小青马作为军功马送到北京动物园精心饲养。一年年过去了,随着牙口增大,小青马毛色变白,成了一匹“老白马”,终于在1962年老死。临死前,小青马面向中南海嘶叫了三声,似乎在向主人作最后的告别。

小青马老死后,北京自然博物馆把其作成了标本,延安革命纪念馆派专人将小青马标本运回延安,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展出.

2).毛泽东险些被炸

1948年5月17日凌晨,天刚蒙蒙亮,毛泽东收起笔砚文稿,把脚从桌子下的热水盆里抬起来准备休息。 这天早晨,聂荣臻突然接到冀晋军区的报告,说有敌机在沙河一线活动。沙河是胭脂河的下游,距此不过百里。

聂荣臻听了一惊,放下碗就往毛泽东住处跑。刚出门就听见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声。这时候,后山顶上的警报器也怪声怪气地响起来了。

不好,是敌人的侦察机!“快去把主席弄进防空洞! ”

聂荣臻冲着毛泽东的卫兵喊了一声,并让范济生去看毛泽东起来了没有,自己留下来继续观察。因为他知道,保定有国民党101军272师刘化南部的一个机场,距此只有150多公里,平时经常来骚扰轰炸,轰炸之前,一般都是先派侦察机进行低空侦察。

果然如此。这架飞机在司令部上空盘旋了几圈之后就又朝东北方向飞走了。

8点钟左右,聂荣臻又出来观察动静。他看见小灶管理员刘从文正在住院中的一块大石头—亡晾被子。大红的被面冲天而放,甚是扎眼,不过他也没有多想,转了一圈就回来了。刚一回来,后山上的警报器又哇啦哇啦地响起来了。于是又赶紧往毛泽东住处跑。

毛泽东已被惊醒,睡眼惺忪地望着他们,不高兴地说:“哪个?”

阎长林大声报告说:“敌机要来轰炸了!刚才已来过一架侦察机,请您赶快到防空洞里去! ”

“急什么?”毛泽东把烟点着,吸了一口,说“人的命,天注定。我不相信他蒋介石的炸弹能正好丢在我的头上! ”

这时候,聂荣臻快步走了进来,见毛泽东还坐在床上,连衣服还没穿,冲卫士们把手一挥,“还磨蹭什么?快把主席抬走!”

卫土们七手八脚,连人带被子把毛泽东弄到了担架上,抬上就往外跑。刚出侧门,还没到洞口,就见一架飞机一掠而过,接着听到一阵尖啸。,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只见一股巨大的烟尘从司令部院里腾空而起,沙石飞溅,遮天蔽日。“唉呀,好险! ”聂荣臻倒吸了一口冷气,连忙将毛泽东抬进了洞里边。

敌机终于飞走了。大家又从防空洞里出来,回到司令部大院里一看,都惊呆了:只见其它的房屋都完好无损,唯独毛泽东住的那栋被炸了!有颗炸弹正好在毛泽东门口不远处爆炸,弹坑有一人多深,再往北一点点就正好落在屋顶上了!仔细一看,整面前墙和廊柱上千疮百孔、弹痕累累,上面戳着许多弹片,有根廊柱还被击穿了。再进屋一看,窗户全部震碎,许多弹片从窗口飞进来打在北墙上,连两个暖壶也全被打碎了„„

这时候,有入又在前边不远处发现了一颗臭弹。

从敌机轰炸的情况看,敌人不但知道了毛泽东在这里,而且还知道他住的准确位置,而毛泽东住的地方都是严格控制的,除少数几个经过严格审查的工作人员外,一般人是不会知道得这么清楚的。这说明司令部内可能有奸细„„

夜暮下的秘密转移

毛泽东被炸的消息震惊了中共军政首脑。周恩来当天就从西柏坡驱车赶回城南庄,与聂荣臻等秘密研究对策。由于毛泽东的住处已被炸坏,加上怀疑出了内奸,敌机随时可能再来,经过周密研究,他们决定当晚把毛泽东和江青秘密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

此地名叫花山,在城南庄以西三华里处,只有十来户人家,原是晋察冀司令部某机关所在地,屋后也有一个小型防空洞. 毛泽东被秘密转移后,敌机一连几天对城南庄进行侦察轰炸,侦察轰炸的范围也明显扩大。整个村子浓烟滚滚,部队和村民都伤亡惨重。敌人显然失去了目标,但并没有放弃侦察和轰炸。

发现敌特,真相大白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在收缴的敌人档案里,偶然发现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给孟贤德的“上尉牒报员”委任状和刘、孟二人给保定特务机关的密码情报材料。城南庄毛泽东被炸事件的真相终于大白了。

原来,刘从文是埋伏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国民党特务。孟贤德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保卫部部长于光文的内弟,,当时任司令部管理处设在阜平县王快镇大丰烟厂的经理。大丰烟厂名为“烟厂”,实则是晋察冀根据地从敌占区(主要是保定)购买物资、搜集情报时打的一个招牌。孟贤德被保定的国民党特务机关收买,成为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一名上尉情报员。刘从文发现毛泽东和中央机关来到城南庄后迅速向孟贤德作了汇报,孟贤德又迅速向保定的特务机关作了汇报。保定的特务机关专门派人前来侦察,当他们确定情报属实后又向北京的特务机关和国民党的保密局作了汇报„„那天刘从文在司令部院里晒被子,就是给敌机发出的引导信号„„

案件查清后,刘从文和盂贤德被判死刑,由聂荣臻签字批准后执行了枪决

逸闻轶事:影响毛泽东的七位老师

影响毛泽东的七位老师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一直品学兼优,这自然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栽培。其中,文正莹、毛宇居、李漱清、毛麓钟、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等7位老师对毛泽东的一生影响最大。

第一位私塾老师是文正莹

16岁以前,毛泽东一直在韶山冲附近的私塾里读书,先后有5位私塾先生当过他老师。尽管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仍是旧式教育,但是,在这里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兴趣,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这些私塾先生除邹春培外,对毛泽东的成长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启蒙老师文正莹是毛泽东的亲二舅,因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毛泽东称他八舅父。文正莹是一位生性正直、性情温和的乡中儒士,在家中开了个小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毛泽东从2岁多至8岁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祖母家务繁忙,怕对他照顾不周出意外,就让他的表哥带他到舅父的私塾玩耍。不料小小年纪的毛泽东竟然不哭不闹,有时还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课,和同学们一起背书,就这样接受了数年的“学前教育”。

舅父对聪慧的毛泽东特别喜欢,有意对他进行培养,除了在课堂上教他读书识字外,还抽空教他一些古诗。在毛泽东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以后,文正莹又教他一些难度较高的童蒙诗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等,毛泽东也读得朗朗上口。

1902年春,父亲毛顺生把毛泽东接回韶山正式入私塾读书。此后,文正莹一直关心着毛泽东的教育和成长,在毛泽东以后读私塾期间,文正莹常借图书报刊给他,开阔了毛泽东的视野。

八舅父对他的有意栽培,使毛泽东终生难忘。

第二位私塾老师是邹春培

1902年春,毛泽东进入南岸私塾,正式接受私塾教育。塾师是邹春培,也是毛泽东正式入私塾后的第一位老师。

平时话语不多的邹春培教学认真、严厉古板,对学生管理严格,常有体罚。由于毛泽东天资聪颖,不需要先生费神,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省先生”。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了两年多书,长进很快。邹春培感到自己的知识已教不了毛泽东,更满足不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便找到毛顺生诚恳地说:“润之了不得啊,他的才学比我高,我已经

教不了啦。”1904年秋,毛泽东离开南岸私塾。

在以后的岁月中,毛泽东常想起自己这位严厉的启蒙老师。忆起在南岸私塾读书时的情景,毛泽东深情地说:“邹先生是个好人啊!他是个严师啊,我那时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还造过他的反哩!”

邹春培除了严厉外,乏善可陈,他对毛泽东成长的影响远不及其他几位私塾先生。

第三位私塾老师是毛宇居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堂兄,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有“韶山一支笔”的美称,深受乡亲们的尊敬。

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毛宇居门下读书。他聪颖好学,深得老师喜爱,但也顽皮淘气,使老师深感头痛。一次毛宇居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不准出私塾。先生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一面背书,一面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颗,也孝敬老师一份。先生却不领情,责问他:“谁叫你到处乱跑?”毛泽东答:“闷在屋里头昏脑胀,死背硬读也是空的。”“放肆!”先生气得涨红了脸。毛泽东说:“你让我背书好了。”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他,便心生一计,来到院中央,指着天井说:“我要你作一首赞井的诗。”毛泽东围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开口吟道:“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这首诗可以说借题发挥,颇有寓意,最后两句更是令人回味,难怪那位毛先生惊喜难抑、终生不忘。

后来毛宇居逐渐改变了教学方法,对毛泽东因材施教,针对毛泽东基础好、领悟力高,他就布置高深一些的教材让他学。鉴于毛泽东求知欲强、喜欢看课外书,他就将自己的一些藏书借给他看,扩大他的视野。在毛宇居的指点下,毛泽东读了许多他喜爱的书籍,学识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古代汉语和古文写作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位私塾老师是李漱清

李漱清博学多才,思想开明,较早接受了维新思想,是一位充满爱国热情的进步知识分子。

严格地说,毛泽东并未在李漱清的学校里读过书。1907年至1908年,毛泽东辍学在家,一边务农,一边读书自学。

一天的劳动结束后,毛泽东经常到他家借书请教,师生俩海阔天空地畅谈,李漱清热情地向他灌输维新思想,向他推荐新书,认真地帮他修改作文。毛泽东则向老师汇报他的读书心得,请教种种问题,畅谈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一次,李漱清向他推荐了一本叫做《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的危险》的书,毛泽东读后受到极大震撼,强烈的爱国、救国情怀充溢着少年毛泽东的心,几十年后他还感慨地说:“在这个时期,我也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之后,甚至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它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李漱清那里,毛泽东接受了最早的维新救国和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

第五位私塾老师是毛麓钟

毛泽东的堂伯父毛麓钟是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在他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教育。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到东茅塘私塾读书。他十分仰慕毛麓钟的学识和为人,也不再淘气,刻苦攻读,学识长进很快。毛麓钟也感到毛泽东天分极高,对他格外看重。在这里毛泽东打下了较全面的中国文史知识的基础。

毛麓钟本人十分喜欢古典诗词,有很高的造诣,他辅导毛泽东读了许多中国历代诗词名篇,并教毛泽东作了许多诗词习作。在毛麓钟的熏陶下,古典诗词成为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毛麓钟还在思想方面对毛泽东进行教育和启迪,向他宣讲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道理,向他推荐一些时论文章,如梁启超所办的《新民丛报》。那里面许多文章道理新鲜,文笔流畅,毛泽东读后顿觉思想开阔,这对毛泽东后来走上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求学岁月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求学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4年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合并)。在长达5年的师范生涯中,毛泽东为以后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步成熟。在这里,有3位老师对毛泽东的影响最为深远。

第一位教师杨昌济是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学,乃“长沙大儒”,先后在日本和英国留学长达近10年。归国后,多次辞谢为官从政之请,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他重视对学生的修身教育,要求学生要“高尚其理想”,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为防止学生眼高手低,他又要求学生要办事“精细”,否则“小不谨,大事败矣”。他鼓励学生要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做有益于社会的人。在杨昌济的鼓励和支持下,毛泽东不断地阅读进步刊物,很快他成了《新青年》的热心读者。杨昌济还特别提倡要把思想付诸行动,“凡人欲在社会上建立功业者,欲深谋远虑,动之万全”,很注重意志的锻炼。据说杨昌济每天都用冷水来洗澡,无论是春夏秋冬。毛泽东洗冷水澡的习惯应该是受到了杨昌济的影响。

第二位老师徐特立是湖南长沙县人,出身农民,曾经留学日本。徐特立早年为了抗议清政府在处理教案时妥协退让,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写了抗议书而蜚声全省,是当时最有血性的激进人物。徐特立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毛泽东对此十分推崇。深受徐特立影响的毛泽东养成了读书必须写笔记的习惯。他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写下的笔记很多,有听课的、有自学的、有摘抄的以及随感和日记,积累了足足有好几篮子。1937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祝贺徐特立60寿辰时深情地写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第三位老师袁仲谦的胡须有半尺长,所以人们又亲切地叫他“袁大胡子”,湖南新化人。他酷爱古文,博览群书,国学修养很深,而且他还写得一手好字。袁仲谦教授毛泽东古文长达5年,但是当初毛泽东不喜欢他这个老师,袁仲谦也不喜欢毛泽东这个学生。原因是毛泽东认为袁老师保守专制,袁老师认为毛泽东目无尊长,不敬师门。袁老师说毛泽东的文章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但渐渐的,毛泽东认识到袁仲谦虽然保守专制,教书却尽职尽责,严格要求学生而又诲人不倦且国学功底深厚;袁仲谦也看到毛泽东勤奋刻苦,研究祖国历史文化十分用心,两人最终尽释前嫌。

1936年,毛泽东对斯诺说:“多亏袁大胡子,我学会了古文体,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遍过得去的文言文。”

毛泽东诗词书法轶事 毛泽东主席是中国现代的诗词大家和书法大家,这是毫无疑义的,尤其是他把自己那大气磅礴的书法和精美绝伦的诗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具有雷霆万钧般的视觉冲击力和美轮美奂的艺术感染力。

在我们充分地享受着毛泽东诗词书法的同时,一些有关其诗词书法的逸闻趣事,也是应该知道和了解的。 毛泽东的诗词很多是在战争年代于马背上哼吟而成的,而挥毫书写则是他和形形色色的敌人在做斗争。把自己创作的诗词演绎成书法作品,则有多种不同的情况。如应友人之请,把自己的诗词书写在宣纸上赠予他人,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最负盛名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是应爱国人士柳亚子之请书写的,一经发表就轰动山城,享誉全国,害得蒋总统介石急招社会名流和饱学之士来撰写对答,可惜堂堂中华民国竟无一人能答对得让老蒋满意。

把自己的诗词书法作品送给外国人的事情,最早发生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把自己的七律《长征》大字书写后赠送给了这位第一次访问红色中国的美国记者。这幅作品由此而流传出去,于第二年的3月发表在由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中。从那个时候起,这些大气磅礴的诗句便在中华大地上开始流传开来。

这首七律《长征》,创作于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9月,红军北上到甘南通渭时,毛泽东在红军副排以上干部会上讲话。会议快要结束时,毛泽东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接着他便操着浓重的湖南乡音朗诵起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作品在流传最早、影响最大、作者本人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后来毛泽东又将这首诗作的书法作品赠送给了革命家王炳南的妻子、德国人王安娜,还有江西农垦文工团的演员邢韵声和自己的卫士长李银桥等。

长沙 毛泽东篇四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长沙 毛泽东篇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QQ:253169161,我会尽快处理。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长沙 毛泽东篇六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二、文体知识

1、 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为:“曲子词”、“诗余”、“乐府”和“长短句”等。

与近体诗相较,词在形式上独具特色:

一、词是配乐的;

二、词有一个音乐性的调名,即词调,通常称词牌;

三、词分为数片,通常是上下两篇;

四、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不齐;

五、每一种词调有不同的押韵位置。

分类: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2、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1)沁园春( )

(2)峥嵘岁月( )

(3)百舸争流( )

(4)怅寥廓( )

(5)挥斥方遒( )

(6)浪遏飞舟( )

3/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漫江碧透 满江

(2)百舸争流 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3)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相

(4)怅寥廓 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5)峥嵘岁月稠 不平凡,不平常。

(6)挥斥方遒 强劲有力

(7)激扬文字 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8)粪土当年万户侯

(9)到中流击水 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10)浪遏飞舟 ———————————— 阻止

诗意领悟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发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在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限遐思……

上阕赏析

独立寒秋, 时间

湘江北去, 地点 基调———豪迈

橘子洲头。 人物

语序: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译文: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秋景赏析

角度 景 状态

秋色绚丽

看万山红遍, 远 山红 静

层林尽染; 近 水绿 动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 鹰击 动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俯 鱼翔 动

万类霜天竞自由。 点 -- 面

上片,一重要的动词 看 领起意象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万物、霜天

生机勃勃,昂扬奋进

上阕小结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看 近观:漫江碧透 景中寓情

百舸争流 情中显志

问:谁主沉浮

仰视:鹰击长

俯瞰:鱼翔浅 动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炼字之美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江面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仰视:鹰击长空 写出飞鹰的雄姿,矫健有力

俯瞰:鱼翔浅底 写出游鱼的从容自在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色彩绚烂的 ___________ 感慨万千,“怅”——“问”,

湘江秋景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提出领导权问题,突出了词人 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时间、地点、人物 见景—生机勃勃之景 生情—济世沧桑之情 过渡 追忆—当年革命盛景 感怀—往昔壮志豪情

写景

携来百侣曾游。

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革命青年

写景 恰同学少年, ———— 年轻

风华正茂; ———— 有才华

书生意气, ————奔放热情

挥斥方遒。 ————强劲有力

忆 指点江山 , ————关心国家命运

记事 激扬文字 , ————敢于斗争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反动军阀

中心思想: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下片,也有重要的动词 忆 恰

“忆”领起的语句,流露出作者无限怀念之情。在橘子洲上词人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聚会、游览,度过一段难忘的不平凡岁月。

“恰”领起的语句

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己任、充满壮志豪情

的革命青年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

的革命豪情。

写法探究

结尾 用典

中流击水: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名词。此处象征了作者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激励了革命青年要做革命的中流砥柱,发扬革命精神。

结尾说明了什么?

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当主宰宇宙!——巧妙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总结全词

1、上阕:

眼 前 景: 看 “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

画 图 色彩绚烂的秋景

心 中 情 抒 “怅寥廓,……谁主沉浮?”

壮 志 胸怀博大的凌云

2、下阕:

峥嵘岁月 忆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风华正茂 同学青春年少

豪迈气概 记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奋然前行 我辈破浪锐进

课后练习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长沙 毛泽东篇七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长沙 毛泽东篇八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

单 位:平谷中学

姓 名:田玉凤

电 话:13691182353

邮 编:101200

时 间:2011-9-6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选修二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想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合作、

探究”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设计了学生自学、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自由汇报的模式。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是党和国家的杰出缔造者。同

时他还是一位在文学书法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一生酿爱古诗词。他的一生,无论是

在临窗伏案时,还是在戎马倥偬之间都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他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

章”。

教读毛泽东的诗词,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真品评诗词中壮美的意象,领会其

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并探究出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将读诗诵词由感性认识阶段

上升为理性感悟阶段。

二、教材分析

毛泽东诗词是继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之后,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是一部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毛泽东诗词别具一格,是

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明显地具有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和语言流畅三大特点。把握这三大特点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诗了。

三、学情分析

(一)学生可以独自搜集材料:

1、词的相关知识

2、词的写作背景

3、词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4、熟读成诵

5、出题本:填写诗句(四句)

6、搜集其他词人写的有关“秋天”的诗词进行对比赏析

(二)小组整合以上材料,组内做好分工,为上汇报课做准备。

四、教学目标

1. 复习词的有关知识,能抓住词中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2. 领会词中运用鲜明生动的意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抒情特点。

3. 通过鉴赏这首词,使学生初步了解毛泽东词中景物描绘的巍峨、壮阔和意境创立

的深远、博大等特点。

五、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鉴别关键词语,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2.难点: 领会词中运用鲜明生动的意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抒情特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出题本、自己课下搜集的材料

2.教师的准备: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独自搜集材料:

1、词的相关知识

2、词的写作背景

3、词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4、熟读成诵

5、出题本:填写诗句(四句)

6、搜集其他词人写的有关“秋天”的诗词进行对比赏析

(二)小组整合以上材料,组内做好分工,为上汇报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汇报课)

(一) 常规训练

1、述我观点(议论文段的训练)

2、出题本检测:学生出题——互换互测——交流互评——自我总结

(二)各小组自由汇报

1、整理“词”的相关知识的小组汇报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沁园春》是词牌名,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长沙》是题目。

2、喜欢赏析《沁园春•长沙》内容的小组汇报

一组汇报:《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一片勃勃生机的无限秋景,不禁思潮如涌,联想万千,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以艺术的形式回答了当时争论不休的革命领导权这一根本问题,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方向。

二组汇报上阙: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三组汇报下阙: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激励革命同志继续发扬激流勇进的精神,主宰中国

革命的沉浮。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注:别的组可以自由补充

(1)、《沁园春•长沙》描写抒情主人公的活动,主要用了哪几个动词?把这几个动词连起来,讲述本词的内容。

明确:立、看、怅、问、忆、记。

( 2)、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引出抒情。请具体说说所“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

明确:所“看”之景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景;所“忆”之事是正当青春年少的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忙碌积极的战斗生活;所“抒”之情是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说明]第一、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通过内容讲述,使学生大体上能理解本词内容。第二、上阕与下阕分别以写景与叙述为主,同时又融抒情,第二问有助于学生提高概括能力,把握诗歌思路和诗歌主旨。

(三)教师点拨:赏析要点

(1)写乐景,写豪情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候”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搜集其他词人写的有关“秋天”的诗词进行汇报

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一般滋味在心头。

[提示]此词上片就环境烘托,下片只用一个具体的比喻,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不可解脱的愁苦,是所谓的“亡国之音”。

蝶恋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提示]此为深秋怀念远方亲人之作。

(五)教师点拨:同样是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的眼中所看到的景物不同呢? 板书:景物(意象)———意境————感情

点拨:我们赏析词是通过抓住词中的意象,然后联想由这些意象所创造的意境,进而感悟作者的情感。这是我们赏析诗词的顺序。请问作者写诗词的时候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吗?

明确:作者写诗词的时候是先有情感,然后再根据情感选择合适的意象,营造意境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赏析诗词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意象、意境、情感三者有机的融合起来品味,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六)阅读延伸:品味下面两首《咏梅》词中蕴含的不同的情感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归纳:选什么意象、创造什么意境是由作者的心情决定的。这与我们赏析诗词的顺序正好相反,但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相融的。

(七)作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沁园春•长沙》上阙“看”字领起的景色。(不超过100字)

(板书) 意 境

感情

补充材料:毛泽东诗词五首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长沙 毛泽东篇九
《我身边的中国文化——毛泽东在长沙》

我身边的中国文化——毛泽东在长沙

走进湖南,走进湖湘文化,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长沙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探寻着伟人的脚步,走进我身边的中国文化。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毛泽东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他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从事初期的革命活动。书院坪,毛主席亲笔写的“第一师范”四个大红字展现在门前,青年毛泽东读书时的课桌也保存至今,毛泽东铜像则毅立在学校里面,历经几十年,第一师范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毛泽东的精神激励着这里的年轻人不断前进。

爱晚亭,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爱晚亭是革命活动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友人一起到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亭内立碑,上刻毛泽东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常会同学友人到洲头搏浪击水,探求真理,议论国事。 1925年他挥就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沁园春·长沙》,抒发了济世救民的豪情壮志。洲头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高达32米,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毛泽东雕塑。

新民学会旧址位于长沙市新民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与蔡和森等人在此开会,成立了著名的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以学生为主体的众多进步团体中成立最早的,并于1920年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革命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了准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139864.html

    上一篇:韩寒青春

    下一篇:青春与爱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