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春节】
春江水暖鸭先知哲理篇一
《诗文哲理分析》
春江水暖鸭先知哲理篇二
《古诗词哲理浅析》
古诗词哲理浅析
沧县风化店中学 周青芬
我国灿烂优秀的文化中,有不少名句、诗词,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富于哲理。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名句、诗词引入政治课教学,对于活跃思维、明理导行、提升综合素质等,都极为有益。近几年高考,文综把名句、诗词作为一大亮点,其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名句、诗词哲学原理的把握。为了帮助同学们系统地练习,提高能力,达到决胜高考的目的,我特地总结了一些古诗词句,供老师和同学们在复习中参考。
1.中国古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就是著名的“心外无物”。它与“我思故我在”、“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被感知”这些观点都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而“气者,理之依也”与“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都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2.台湾作家林清玄的禅诗:“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都说明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所体现的哲理是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
4.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告诉我们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注:罗.即网。目,即网眼)这段古文蕴含的哲理是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部分离开了整体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5.“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哲学寓意都是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是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唐代和尚慧能评论“时有风吹幡动”时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他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7.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写道:“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与“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是在说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岁知老,从小看老”这句话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从哲学上来说却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因为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8.“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与“花开花落各有时”蕴含的哲理都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花开花落随人意,春来春去不相关”这表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无法改变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客观条件创造新的具体联系。
9.“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骏马能厉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都包含了矛盾观点,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诗人王维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王安石的错误在于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些诗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而“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这是庸人爱自扰。”这首诗却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10.《孙子兵法》云:“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而战大破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揭示的哲理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体现此观点的诗句还有“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泾溪有险人谨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去掉沉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1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句诗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12.“用人取其长,教人责其短”从哲学上看是说两点中有重点,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诗是在说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是在说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体现了①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客观的②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4.“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都反映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能够引起质变。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句诗告诉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桐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风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所蕴涵的哲理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而荀子却认为“始则终,终则始,著环之无端也”,他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困难和挫折。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多少力,此日中流自在生”表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7.“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都告诉人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必要性。
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些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老子却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夭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认识论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明读书也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上看主要是强调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9.“群策之为则无不成,群策之举则无不胜”其哲学寓意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20.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谈到修身与立身的关系时说:“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这段话启示我们要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春江水暖鸭先知哲理篇三
《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⑺更待:再等;再过。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
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春江水暖鸭先知哲理篇四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 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 )
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 )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反映的哲理是(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这首诗主要说明(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
①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②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③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④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 )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的观点
A、普遍联系 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 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 )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
① 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②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 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④ 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4、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25、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26、"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哲理
①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② 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③ 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④ 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①②③ B、①② C、① D、①③
27、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 )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春江水暖鸭先知哲理篇五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春江水暖鸭先知哲理篇六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 )
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 )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这首诗主要说明(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
(1)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2)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3)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4)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1)(2) B、(1)(3) C、(1)(2)(3) D、(1)(2)(3)(4)
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的观点
A、普遍联系 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胜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 )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1)(4) B、(2)(3) C、(1)(3) D、(2)(4)
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4、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25、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26、“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27、“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认识论的( )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28、“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
A、用发展的眼光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坚持矛盾观点 D、注重事实
29、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0、“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31、“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32、“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
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 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33、“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
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 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
34、“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
A、物质是运动的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5、“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 )
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 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36、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 )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 )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3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0、“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41、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42、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 )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3、“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形式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4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
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⑴⑵ B、⑶⑷ C、⑴⑵⑶⑷ D、⑴⑶⑷
46、“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 )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47、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4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 )
A、超前反映 B、如实反映 C、特殊形式的反映 D、歪曲、虚幻的反映
答案(诗文哲理) 1-5 CBABB 6-10 CACCB 11-15 DDDDC 16-20 DCBBB 21-25 ACACA 26-30 ACBCA 31-35 DCCBD 36-40 CCBDC 41-45 CABCB 46-48 ADD
春江水暖鸭先知哲理篇七
《诗文哲理选择题集锦》
诗文哲理选择题集锦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
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2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 )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1)(4) B、(2)(3) C、(1)(3) D、(2)(4)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0、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1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 )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1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6、"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1
17、"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18、"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 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 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19、"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 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 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
20、"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 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 A、物质是运动的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1、"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 ) 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22、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3、"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 )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2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6、"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27、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8、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 )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29、"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3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 ) A、超前反映 B、如实反映 C、特殊形式的反映 D、歪曲、虚幻的反映 31.“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蕴含的哲理是
A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B 矛盾即对立统一C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反映的哲理有
①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②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④任何事物都有两点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4、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35、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1)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2)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3)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4)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1)(2) B、(1)(3) C、(1)(2)(3) D、(1)(2)(3)(4)
36、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A.吐故纳新,革故鼎新—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画龙点睛— 重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时机 D.瑕不掩瑜—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37、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上学这“两个对子”。 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 ①理在事先一一断章取义 ②形存神存一一心外无物 ③掩耳盗铃一一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一一刻舟求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8、节俭是美德,奢侈是恶行。与“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蕴涵哲理关系不大的是: A.“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 B.“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 C.“数千金拮据而成,数十金零星而尽。”——淸·朱永顺 D.“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甩则知荣辱。”——春秋·管子
39、下列古语或诗词中与“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蕴含哲学思想相同的是: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②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报
③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④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0、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并强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诗句中与此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A.若非一身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 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涛沙》)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41、中国式过马路,是指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有人表示:“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④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
A.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42、.“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A.物质的运动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B.要尊重自然,珍爱自然,尊重规律 C.世界观不同,方法论也不同 D.自然界的发展是有限的,人类是无限的 4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下列与此诗句哲理相近的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生活上,这一思想对很多人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在哲学上,这一思想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45、下列观点既唯物又辩证的是:
①万物独化,物各自生 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③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6、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发表了题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蕴涵的主要哲理一致的是: 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③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④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7、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下列诗句反映的哲理与其一致的是: A.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B.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 C.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江泽民)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 48、下列与“功成不必在我” 的思想境界相一致的是:
A.富贵福祥,将厚吾之主也( 北宋·张载) B.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唐·韩愈《进学解》) C.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D.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49、朱熹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下列观点蕴含的哲理与之相符的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 ③君子欲钠于言,而敏于行 ④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0、唐朝诗人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下列说法中与该诗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①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④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1、下列诗句与漫画《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犯错误》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B.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C.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52、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马儿身上添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了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重负瘫倒在地。这在社会研究学里,取名为“稻草原理”。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与下列选项一致的是:
①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②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3、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道”?曰“近思”。-----《格言联璧》金兰生 这告诉我们:
A.只有学会回避矛盾才能解决问题 B.只有善于突破陈规才能收获成功
C.只有把握认识的反复性才能获取真理 D.只有把握事物间的对立统一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54、.“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控制环境”。下列说法中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B.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D.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55、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56、下列诗句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D.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57、李克强在谈到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政府错位、缺位问题时强调,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掉,避免“拍脑袋”决策。下列成语与“拍脑袋”决策蕴含的哲理一致的一组是:
A.抱薪救火 随机应变 B.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C.画蛇添足 闭门造车 D.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5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名旬。下列选项与该名句哲理相一致的是: A.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9、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下列诗句中与此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60、“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风满楼 B.纸上得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61、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下图漫画《船过不去,我当然对桥很有意见》相一致的有:
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②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取胜 „ 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③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春江水暖鸭先知哲理篇八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一、唯物论:
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李约)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辩证法:
3、【题目】琴诗(宋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4、【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5、【题目】八阵图 (唐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6、【题目】观书有感 (宋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7、【题目】拟古 (明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8、【题目】论诗 (清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9、【题目】草 (唐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10、【题目】寄兴 (宋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11、【题目】雪梅 (宋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12、【题目】惠崇春江晓景(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13、【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题目】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14、【题目】赤壁 (唐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5、【题目】蚁 (唐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6、【题目】读《陈蕃传》(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17、【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18、【题目】小松 (唐杜荀鹤)
【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19、【题目】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三、认识论
20、【题目】放言 (唐白居易)
【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春江水暖鸭先知哲理篇九
《诗文哲理分析》
诗文哲理分析
诗文哲理分析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化。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读:国家每一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都可以凭自己卓越的才能名扬数百年。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发展观点的体现。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读: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和无相伴相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化。该句中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化。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读: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读:其寓意在赞扬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哲理分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1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读:君主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打翻船。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想坐稳江山,就要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老百姓这片水才能承载君王这只船。反之,横征暴敛,严刑峻法,鱼肉百姓,老百姓就会打翻君王这只船。
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读:过去我看人,听了他们的言辞就相信了他们的行动;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们的言辞,也观察他们的行动。
哲理分析:“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解读:宇大得没边没沿,宙长得无始无终。
哲理分析: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哲理分析: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解读:面对干旱的天气,种田人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祈雨。而那些朱门富
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还害怕真的春阴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
哲理分析: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解读: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
21.富润屋,德润身
解读:正确的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哲理分析:意识不仅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也对人自身具有调节作用。错误的意识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表明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是有智慧的表现。
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应当如此,对自己也应如此。看待自己,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样,都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事物的未来是由现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其结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坏的可能,如果没有“远虑”,对坏的可能估计不足,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到时候真的出现了坏的结果,那就变成了“近忧”。
哲理分析: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
2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解读:在对弈中、战争中都会出现由于局部的失误而造成全局失利的情况。
哲理分析: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要求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5.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解读:不会谋划全局的人,也就不会谋划一个部分或单位的发展。
哲理分析: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地位。这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中综合考察对象,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26.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解读:从国家的法规、时代的趋势,到人伦事理、社会风气,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 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读:(时间)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动,一去不复返。
哲理分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解读:自然界生物的活动与环境之间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是有规律的。 哲理分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2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解读: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因为尧是圣人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移。上面两句名言揭示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移的客观性质。
30.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解读:专心致志地思考,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于是,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
哲理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都有其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当前,也要考察过去、预测未来。
31.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解读:(人们)只要遵循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哲理分析: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又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照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3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解读:这段话揭示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是这个道理。 哲理分析: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化。
33.吃一堑,长一智
解读: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份才智。
哲理分析: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化。要实现挫折向智慧的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和遭受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改正。
3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解读:金子没有百分之百的纯度,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哲理分析: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解读:没有“跬步”的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外的目的地;没有“小流”的汇聚,就不能形成浩瀚的“江海”。骏马飞奔,也要一步一步地跑;劣马虽然走得慢,但只要不停地走下去,同样能够到达目的地。
哲理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起来不显著却有着重要作用的量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