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清明节】
忆亲人 诗词篇一
《清明时节忆亲人》
我成长于一个传统家庭,从小父亲就对我和我的姐妹兄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特别是待人接物的礼节和孝道培养。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次父亲让我给他交“保证书”我因为感到委屈一只手递给他时他挥过来的拳头。“给长辈递东西时一定要用双手!重新拿给我!”在父亲严厉的要求下我只好含着泪水双手重新递给了他。 在这样的教育下的我,接人待物一直是一个比较注意礼数的人。但调离故乡工作,远离父亲的“耳提面命”后,加以进入中年体弱慵懒的缘故,生活中的我开始不太拘于传统的礼数了。比如清明节给亲人扫墓等。在没有清明节假日之前,我甚至都很少回乡给母亲上坟。 其实,我不是一个不懂感情的人,我深切怀念着我逝去的所有亲人:母亲、爷爷、婶婶、姨奶等。他们虽然已经故去许多年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地映现在我的脑海里。 感情最深、记忆最多的当然首先还是生我养我的母亲。她个头不很高,但心灵手巧,做事麻利,勤劳能干。平素,她话语不多,声音也不高,是一个性格温和、待人宽厚的人,很少见她发脾气,不高兴的时候,顶多是不说话。我的祖母是一个有些刻薄刁钻的人,对她也不例外,但无论受到任何刁难和欺辱,她从不顶嘴,不知把苦水泪水都默默地咽到了自己肚里。对儿女,她的忍耐性极强,无论儿女多么顽皮和不争气,做了多少错事,她也只是责怪几句,舍不得打骂,真是慈母。在我父亲面前,更是一个贤妻的典型,好吃好喝的,总是先留给我的父亲,因为他是家庭的顶梁柱,在外干的是重活累活,一家老少主要靠他养活。在她的心目中,丈夫永远排在第一位,然后是儿女。儿女之外,就是她的公公婆婆和远在家乡的父母弟妹。在娘家,她是长女;在婆家,她是长媳,在自家,她是妻子是母亲。为人之女之媳之妻之母,她有操不完的心,也有尽不完的责任。最后,才是她自己。其实,为了她身边的亲人,她根本就忘了自己,没有了自己。吃的是最简单的饭食,穿的是最破旧的衣裳,十几年也很难给自己添一件新衣。日常,早晨起得最早的是她;深夜,睡得最晚的也是她。多少个子夜时分,家人都睡了,她还在一针一针地为丈夫为儿女纳鞋底。一周中难得的一个假日,也是她最忙最累的一天。要担水,要做饭,要刷碗,要裁衣……在我记忆中,母亲永远都在忙碌着,从没有看到过她清闲下来与人聊聊天、逛逛街的时候。有些女人,承担繁重家务的过程,对慵懒的丈夫和家人还会有怨言,但母亲从来没有。她从不推卸自己的责任,也从不要求别人,总是低头默
默地做,尽己所能,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多少就做多少,真可谓任劳任怨。所以在她离世之后,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你妈是一个十分贤惠的好女人!”当年安葬母亲的时候,正下着瓢泼大雨,没有人邀请,但许多邻居都主动来帮助抬棺。他们说:“你妈她为人太好了,见人不笑不说话,一笑脸上就露出深深的酒窝,邻里几十年,从没有见过她和别人红过脸吵过架,给人的印象太深了!唉,这么好的一个人,这么年轻就不在了,老天对她真是太不公平了!” 是啊,还不满四十六,正值中年;一年前一个女儿已经出嫁,并身怀六甲,她快要当外婆了;二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并工作一年多了,三女儿也能自食其力了;新房已经盖好了,……当一家人快要从艰难的生活熬出来的时候,她却撒手而去。老天对她真是有点不公……有很长一段时间,当我因思念她而深感痛苦的时候常常也这样想。但后来我想通了:也许是老天看她过去付出得太多太多,人太苦太累了,才让她提早休息了。人固有一死,虽然作为亲人来说都不愿意她离世,但人生终究会有这永远的一别。死亡,对一个长期超负荷付出、精疲力竭的人来说,也许还是一种解脱。 母亲去世还不到三年,我的爷爷就去世了,终年70岁。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我刚做母亲不久,女儿才三四个月。我放下女儿就连忙赶了过去,这时他已经静静地躺在早已为他准备的棺材里。棺材就放在屋门口,看到漆黑的棺材和家中凝重肃穆的气氛,我禁不住放声大哭,扑到在他的棺前,说了一声:“对不起,爷爷,我来晚了!” 当年殡葬制度已经建立,规定必须火化。但爷爷是一个固守传统的人,他相信人死后入土才为安,所以生前一直要求土葬。遵照爷爷的要求,我们在凌晨三点多偷偷地将他土葬在离父亲家不远处高高的山岗上。如果天气晴朗,站在父亲家的阳台上,就能隐约看到祖父的坟墓。祖父是在故乡河南出生并长大的,现在安葬在陕西,也算客死他乡了。但没有办法,他至亲的儿女都在这里,虑及儿女孙辈们上坟扫墓方便,也就没有把他送回故乡。 我从小并没有在祖父母身边长大,和他一起生活的时间很有限,但也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 祖父个头不高,给人以矮胖之感。在祖母和父亲的眼中,他是一个本分老实、没有挣钱养家的本事的人,前半生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曾靠走街串巷卖火柴纸烟过活。但下有四个孩子,一家六口人要吃要喝,这哪里够?所以早年曾靠过弟弟的接济,但靠别人只能靠一时。不得已身为长子的我父亲十四五岁就开始挣钱养家。
后来靠着朋友关系还给我的祖父找了一个在学校看大门并打杂的差事。这份差事并不简单,其实身兼数职:一是守门人,开关学校大门,严防不法人员进出,保证学校财产安全,没有人换值,一个人在这个岗位上,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二十四小时不能脱岗;这需要人有强壮的身体、很强的责任心,还要能耐得住寂寞。二是收发人,全校师生订阅的报纸杂志都要经过他签收和发放。这要求人记忆力好,责任心强,千万不能发错,否则就要自己赔钱。三是烧水人。全校师生的饮用水都是他用大锅烧出来的。那时烧水用的都是煤,他要不停地往锅底送煤。这是一个体力活。四是敲钟人。那时,学校没有铃声,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靠祖父敲钟提醒。所谓“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钟”,严格地说是按规定好的钟点用一把小铁锤敲击悬挂着的一块轨铁,因为轨铁是用钢做的,所以用铁锤敲击起来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且隔很远都能听得到。 这样一算,祖父当年算身兼四职了。按现在的用人制度算,起码应该用到五六个人了。但祖父一人全担当了。那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对这一份迟来的工作十分珍惜,也十分认真。每项工作他都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工作头绪虽多,但他安排得有条不紊,哪项工作都没有耽误或发生过差错。该上课了,铃声准时响起,该下课,时间分秒不差;该喝水了,开水已经烧好了;是谁订阅的报纸杂志,一来就及时递送到谁的手中;学校的大门,该开则开,该关及时关闭,任何闲杂人员都不得进入。 身兼四职,报酬是多少呢?现在说来,可能一般人都难以置信:18.5元。这是当时一个学徒工的工资标准。祖父一拿就是好几年,后来又涨到27.5元。到祖父退休时才涨到32.5元。32.5,这是祖父一生拿到的最高工资。 工资虽低,但祖父似乎很满足,从没有为此向校领导申请过加薪,更没有因此闹情绪影响工作。他这个人脾气比较耿直,遇事固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说话处事不会迂回曲折,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不怕得罪人。即使是校长,他认为该按原则做就必须按规定做,不会因为你是校长领导就网开一面。我记得祖父生前讲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深夜,校长敲开他的房门,让他打开校大门,为一辆装满货物的卡车放行。祖父问里面装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深夜运出。校长让他不要管不要问。他说这是自己作为守门人的职责,如果见校产深夜被人拉走而不管不问,那就是失职,坚持不让检查就绝不放行。校长最后很无奈地放弃了。尽管当时有些恼羞成,但后来他还是对人说:
有郑师傅这样的人看守学校大门,他完全放心。 祖父虽然脾气耿直,但心底善良,乐于助人。他自幼跟着曾祖父学过中医,会针灸、会拔火罐,还能用祖传秘方治一些疑难杂症。没事的时候,他会给生病的老师们号脉、扎针、拨火罐,还会给他们开一些中药方。他做这一切完全是无偿的,从不向受助者所要一分钱。尽管他工资不高,买医书、买银针、买火罐要花钱,针灸的时候买艾卷买烧纸要花钱,但他觉得只要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当老师们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您,郑师傅!”他就很满足了。 所以,祖父在熟悉和了解他的人看来,应该是个好人,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好人。他为人善良厚道,不求名,不图利,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事,从没有欺骗过谁,也没有欺负过谁,没有害人之心,甚至也没有防人之心。他生前从没有讲过他被谁欺骗欺负的事,但我想像他那样的老好人难免会有被人欺骗和欺负的时候,可他从不计较,更不放在心上。他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好人。 退休后,他虽然他体力和能力有限,但他一直尽己所能努力地帮助家人做事。六十多岁的时候,一次帮助我母看护东西时不幸中风了。中风后他基本上就瘫在了家里,以后几年几乎就没有出过门,生活中的一切全靠我的奶奶和父亲及他的弟弟妹妹照顾。因为生病,他说话不多,说话也大多是教给我们有用的保健良方。他曾很认真地告诉我按摩哪个穴位会对身体的哪些方面有什么好处,可惜当时我漫不经心,没有记住。 唉,自从永别了母亲之后我理解了死亡的意味,也知道祖父终有一天会离开我们,但没想到会那么快。生命就是这么脆弱,时间就是这么无情,屈指算来,祖父已经离开我们快二十六年了!他离开的时候,我父亲刚满五十周岁,现在父亲已经七十有六,我也进入古人讲的知天命之年了。有时父亲还跟我提起祖父,话语中还为当年祖父无力养家让他当年过早承担家庭重担的委屈。我总是劝慰父亲:“爸,我爷爷这一生虽然没有多高的地位,也没有挣下多少钱来养家,但他是一个老实、本分、善良、敬业的大好人,也给咱们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连忙称是。 继我的母亲去世之后,在祖父去世之前,我的婶婶也离开了人世。 我的婶婶是与我母亲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她年龄比我母亲年轻五六岁,社会地位比我母亲稍高,是位小学数学教师。她与我母亲最大的不同是为人个性比较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都有些争强好胜。也许是因为忙于教学工作的缘故,她在家里很少做家务,吃饭也比
较简单。因为她生活能力较差,我叔叔曾有一个时期在宝鸡铁路局机务段工作,夫妻分居两地,所以祖母一直帮衬着她,替她养大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人,爱说爱笑,但爱憎分明,嬉笑怒骂易形于色。叔叔是个性格温和的人,凡事比较迁就她,在家里也是她说了算,所以活得不像我母亲那样辛劳沉重。她叫慧月,人如其名,人很聪明,相貌也靓丽,长了一双我们家族人少有的大眼睛。 但也许因为个性太强了,人到中年的她莫名地得了一种病,受了好几年的罪,最后在故乡娘家逝世,终年不到五十岁。因为距离远,我们这些作侄儿侄女的都没有回去见她最后一面,很是遗憾和惋惜。特别是我,因为我的工作还是她托人从渭南调到家乡母校的,因为教书育人工作的重任,加以成家之后生儿育女的忙碌,我还没来得及好好报答她一下。但在我的记忆中,她永远是那个带着灿烂微笑、可亲可爱的婶婶。 我还有一个至亲也在十年前离开了我。她就是我的姨奶。 姨奶是我祖母的亲妹妹,她们虽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妹,但两人的性格为人截然不同。 我姨奶是个十分慈爱善良、甚至无私忘我、克己为人的人。在八十多年的人生中,她不知无偿地帮助过多少人。很多人都跟她非亲非故,但她看不得别人的难处和苦处,尽管她自己也是生活中艰辛和苦难之中的人,但她觉得自己有吃有喝有住,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就要伸出手来相援相助。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唉,看那人多可怜啊!” 帮助别人,在她来说似乎就是一种天然的本性,而且是只要自己能够付出的,金钱也罢,被褥衣物也罢,无论付出多少,付出之后她都无所求。其实,我知道,她一辈子没有正式的工作,一家四口的生活主要靠在鞋厂做工的我表爷的工资收入维持。艰难得揭不开锅的时候,她曾做过保姆,摆过小书摊,卖过茶水,靠着看一本书一分钱、买一杯水两分钱一点一滴地挣钱来度过难关。因为家穷,怕养不活,她忍痛将自己的二女儿送了人。这份失亲的痛苦也折磨了她一生。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在西安的姨奶是我的亲人。因为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她来铜城看望过我们,并陪伴我们住了一段时间。按说,她是来自远方的客人和亲戚长辈,应该安享我们给予她的照顾。但她从不把自己当作客人,把我的父母视作自己的亲儿媳,把我们视作自己的亲孙女,为我们做饭、洗衣服、纳新鞋,眼里总有忙不完的活,很少歇息过。看到我由于无人管头上生出了虱子,她为我洗头理发,为了根治虱子并打理起来方便,
忆亲人 诗词篇二
《必背古诗词》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欤捍臃煜吨锌础?
③檐(y醤):房檐。
山际见来烟, 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际:边际。○以“见”写存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中窥落日。 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窥”呼应了前一句的“见”,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向檐上飞, 向:从,在。 檐:屋檐。○用“向”不用“于”,借词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的多义性所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意的表达。
云从窗里出。 ○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本有的突兀感在前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题解:
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山中杂诗
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如缓缓的画卷。
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
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
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
忆亲人 诗词篇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与阅读》
(一)《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
山峰环绕,竹林茂盛,是一幅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一个“窥”字把静景写活了。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静景。
最有趣的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鸟在人家屋檐上飞,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出来。 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特色〕本诗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句句写景,句句有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唐】王维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写诗人
,见其安闲自得。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啸”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晴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秋高气爽,秋色明朗,有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情
“的意味。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 初离故乡,有些恋恋不舍,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 借托月亮,寄托离愁。 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的 李白 ,字 太白 。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主题‟这是一首写诗人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思乡诗)。
〔特色〕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
一个“暗”字别有韵味。 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折柳”唤起了诗人的乡情。
“故园情”点明题旨。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
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主题‟写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引发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五)《逢入京使》 【唐】岑参
【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念之情。全诗率兴而成,用语自然本色,韵味醇厚隽永。】 写眼前实景。
译文:离开长安已经许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
蔽天,双袖都已沾满了泪水还没有干。骑马在路上相遇,没有纸笔
(写家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臵,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五、逢入京使(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 一方面写了对亲人、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六)《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此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1、带韵译文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
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2、通俗译文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
2、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3、“独怜”是什么意思?请赏析这两句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韦应物,唐代诗人。)
„主题‟本诗写作者春游滁州西涧时所见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
〔特色〕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独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3、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和脱俗隐逸的超然情怀。 &“自”是全诗的诗眼,“舟”是诗人的自喻。&
(七)《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延长,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世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交往,流露的却是对
“开元盛世”的怀念。
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 “闻”歌,到落花江南重“逢”
“闻”“逢”之间连结着四十年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特色〕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无限感慨。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暝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远处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声,
仿佛催促灵澈归山,意境深长。
灵澈远去,伫立目送,惜别
之情跃然纸上。
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向着青山深处去了。
2、中国古诗往往以“寄托遥深”显示无穷的艺术魅力,这首是短短二十字,却含义丰富,请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八、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诗人)
„主题‟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上人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特色〕全诗纯为写景,是诗中有画的佳作。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答: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2、请你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答: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却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3、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 “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九)《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江南夏夜的常见之景。这
决不是诗人信笔拈来的泛泛之
语,而是一个孤寂者深夜期客不
译文: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 至的特殊感受。
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有约”一句点明了诗题。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闲敲”一句将诗人焦躁不安而
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忆亲人 诗词篇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一句:山际见来烟, 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际:边际。○以“见”写存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
二句:竹中窥落日。 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窥”呼应了前一句的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见”,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 三句:鸟向檐上飞, 向:从,在。 檐:屋檐。○用“向”不用“于”,借词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的多义性所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 意的表达。
四句:云从窗里出。 ○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本有的突兀感在前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题解:
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山中杂诗
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如缓缓的画卷。
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
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
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龙钟:淋漓沾湿的意思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鉴赏: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象是即景书事,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复地的大动乱,使
忆亲人 诗词篇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鉴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鉴赏 (一)《山中杂诗》
【南朝·梁】吴均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③檐:房檐。
归纳:山峰环绕,竹林茂盛,是一幅静景。一个“窥”字把静景写活了。鸟在人家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出来。
要点探索: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❶描写山峰环绕,树木茂盛的诗句。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❷描写鸟飞屋檐,云飘窗里的诗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特色〕本诗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句句写景,句句有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唐】王维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①幽篁:幽深的竹林。幽,深。篁,竹林。②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③深林:指“幽篁”。
归纳: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见其安闲自得。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要点探索: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❶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的诗句。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晴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①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②影:月光。③夜:今夜。④发:出发。 ⑤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⑥下:顺流而下。
归纳:秋高气爽,秋色明朗,有“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情“的意味。初离故乡,有些恋恋不舍,借托月亮,寄托离愁。
要点探索: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的 李白 ,字 太白 。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❶抒发诗人江行思友的诗句。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借对明月的思念,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主题〕这是一首写诗人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思乡诗。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特色〕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感到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①玉笛:精美的笛。②折柳:指《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③故园:指故乡,家乡。
归纳:一个“暗”字别有韵味。“折柳”唤起了诗人的乡情。“故园情”点明题旨。 要点探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又“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❶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禁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朋好友的诗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借《折杨柳》一曲,抒发、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主题〕写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引发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逢入京使》
【唐】岑参
【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念之情。全诗率兴而成,用语自然本色,韵味醇厚隽永。】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离开长安已经许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双袖都已沾满了泪水还没有干。骑马在路上相遇,没有纸笔(写家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①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②漫漫:形容路途遥远。③入京使:回京的使者。④龙钟:淋漓沾湿的意思。⑤凭:托。⑥传语:捎口信。
归纳:写眼前实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一方面写了对亲人、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❶最能突出此诗真切而自然地抒写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强烈感情和开阔豪迈的胸襟的诗句。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引起后代无数天涯游子的共鸣,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要点探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因思家而“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5、“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六)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此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和脱俗隐逸的超然情怀>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自”是全诗的诗眼,“舟”是诗人的自喻。&
译文: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①独怜:独爱。②深树:树荫深处。③野渡:野外的渡口。④自横:自由自在地漂泊。 归纳: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叫,其喻仕宦世态。面对眼前景物,表达了作者矛盾的心理。
要点探索: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
2<<<<<<、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3、“独怜”是什么意思?请赏析这两句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❶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境的诗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主题〕本诗写作者春游滁州西涧时所见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
〔特色〕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独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见一叶小舟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3、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七)《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延长,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世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归纳: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怀念。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重“逢”,“闻”“逢”之间连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要点探索: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❶运用互文来写昔日热闹繁华之情景的诗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切怀念>
❷诗人由梦幻般的回忆回到眼前的现实,这情景饱含着对时代沧桑和人生巨变的深沉感慨的诗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好风景,是对离乱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映衬出两位面容憔悴的老人此诗悲凉凄楚的心情>
〔特色〕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1、“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2、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暝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①苍苍:深青色。②杳杳(yáo):深远的样子。③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归纳:远处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声,仿佛催促灵澈归山,意境深长。灵澈远去,伫立目送,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要点探索: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诗人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向着青山深处去了。
2、中国古诗往往以“寄托遥深”显示无穷的艺术魅力,这首是短短二十字,却含义丰富,请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❶写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的诗句。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青山”呼应“苍苍竹林寺”。“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道出别意>
〔主题〕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上人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特色〕全诗纯为写景,是诗中有画的佳作。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答: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2、请你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答: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却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3、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 “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九)《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归纳:江南夏夜的常见之景。这决不是诗人信笔拈来的泛泛之语,而是一个孤寂者深夜期客不至的特殊感受。“有约”一句点明了诗题。“闲敲”一句将诗人焦躁不安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要点归纳:
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待客的悠然和因友人未到而产生的淡淡的孤寂。
2、诗歌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净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了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❶用对句写景,道出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的诗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传达出了诗人期客不至的特殊感受>
❷写出诗人愁帐失意的诗句。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人独自静静地敲着棋子,看着满桌的灯花,久等友人却不至的场景跃然纸上>
〔主题〕本诗写诗人约朋友来做客,等到夜半也没有来,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的敲着棋子。表达了作者的寂寞心情。
忆亲人 诗词篇六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背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背诵:
第一首:
山中杂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第二首: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第三首: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
5.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译文: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春夜洛阳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洛阳城。
2、暗飞声:悄悄地飘来声音。
3、春风:一本作“东风”。
4、折柳:即《折杨柳》,曲名。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梁鼓角横吹曲也有《折杨柳》。清商曲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小折杨柳》诸曲。
5、故园:故乡。
鉴赏: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
忆亲人 诗词篇七
《2012年清明节祭奠亲人朋友适合使用的唐宋诗词》
清明 (宋)高菊涧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阮郎归》南国春半踏青时
(宋)欧阳修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采桑子》清明上已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湖寺清明夜遣怀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 (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日狸渡道中 (南宋)范大成 洒洒沾巾雨, 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 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 纸鸢鸣半空。 (土番)间人散后, 乌鸟正西东。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祭诗十四首
其一
春雨清明湿杏花,
小山明灭柳烟斜。 东风解语拾我意, 送送萦肠入君家。
其二
一沾春雨一断肠, 飘零无计觅君乡。 方羡飞花随风去, 天涯尽处惹兰芳。
其三
朝听细雨润门扉, 年年一度送春回。 却把长条攀折遍, 才道相思始成灰。
其四
轻红沾雨不胜衣, 才回倦眼又迷离。 情到伤心频无赖, 始信清明断肠期。
其五
漫见新柳娇眼垂, 疑君逸影踏风归。 回眸映雪成千古, 染尽湘竹无计追。
其六
风吹残杏舞絮轻, 唤起愁肠千百萦。 疑天亦解伤情恨, 哭君泪雨遍清明。
其七
昨夜听春愁不堪, 初晴天气泣容颜。 赏芳时节清明日, 百般明丽也怅然。
其八
清明把酒释别愁, 欲赏春花且忘忧。 谁想栏杆拍倚遍, 欢声犹不近楼头。
其九
清明节气杏花天, 诗酒清吟祭华年。 折尽长条倚春雨, 为君垂泪小窗边。
其十
撩乱春风惹杏花, 断送清芬到天涯。 历历如君离别日, 哀魂和雨泣流沙。
忆亲人 诗词篇八
《诗词记忆》
【七年级】
1、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4、《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
5、《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6、《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一句是:,。
8、《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9、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10、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 11、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12、《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13、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14、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15、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16、如何对待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说:,。
17、《论语》十则》中强调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18、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19、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20、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八年级】
21、杜甫《望岳》一诗中描写泰山神奇秀美、雄伟高峻的句子是,。
22、杜甫《望岳》一诗中表现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两句诗是:,。
23、《使至塞上》中借用比喻表达自己并不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
24、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
25、杜甫在《春望》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
26、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27、《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8、《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29、《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0、《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31、《陋室铭》中描写清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2、《陋室铭》中写主人公与文人雅士交往的诗句是,。
3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34、《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
近的文句是:","。
35、《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36、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37、《饮酒》中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诗句是","。
38、《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
39、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40、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之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 4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色彩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42、古人宴饮常奏"丝竹",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别宴情景却独具异域风情,。 43、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这样的诗句是,。 44、《行路难》一诗中借用典故表明人生遭遇变化莫测多出偶然,并渴望入仕的句子是,。 45、《行路难》中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句子是,。
4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忧国忧民情思的名句是,。
4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句子是,。
48、《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49、《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50、《过零丁洋》诗中借用比喻,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时句是,。
51、《水调歌头》中饱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52、《水调歌头》中作者借月抒怀,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5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地势险峻的句子是,,。
5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触发作者怀古忧思之情的句子是,。
5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56、《赤壁》一诗中抒写了历史兴亡感,想象奇绝的句子是,。
5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的诗句是,。
58、常用来表现为某项工作或事业奋斗、奉献自己一生的两句诗是,。(《无题》) 59、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60、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的:",。"
61、《相见欢》中抒发离愁的词句是,,,。
62、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 63、《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64、《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65、《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鸟欢鱼跃、花茂草盛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66、《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月夜"景色的几句:,。,。
67、《醉翁亭记》中,作者欧阳修描绘山间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
68、《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
69、《醉翁亭记》中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是:,。
7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话是,。
7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其实是"",意在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
的句子)
72、《马说》一文中描写千里马惨遭埋没的句子是,。
73、《马说》一文中描写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是,,。
【九年级】
74、《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7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1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76、《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7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78、《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中,辛弃疾以","直抒胸臆、直叙壮志。
79、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
80、《渔家傲》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的句子是,。
8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82、《观刈麦》中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3、《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
84、《观刈麦》中直接表现农民劳动繁忙辛苦的句子,。
85、《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一诗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子,。
8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出的后汉衰败的经验教训是,,。
87、《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本志的句子是:,。
88、《出师表》中诸葛亮叙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8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90、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就是佐证。
91、"一切景语借情语"。",。,在水一方(〈诗经·蒹葭〉)"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92、人们常引用孟子的",",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
9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国恒亡。
94、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这句:,。95、《曹刿论战》中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是,,。
96、《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有关生与义的观点是:生,,义,;二者不可得兼,。 97、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未能远谋。
98、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望其旗靡。
99、《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
100、《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七年级】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_客路青山外_,_行舟绿水前_。
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八年级】
2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5、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8、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54、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4、_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_。 6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6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7、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6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71、"醉翁之意不在酒"
7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7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九年级】
7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7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7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7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79、长烟落日孤城闭。
8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8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2、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83、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84、足蒸暑气,背灼炎天光。
8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86、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8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9、"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9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忆亲人 诗词篇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1-10首古诗鉴赏》
(一)《山中杂诗》【南朝】吴均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唐】王维(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晴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的 李白 ,字 太白 。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 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特色‟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李白,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之意,
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主题‟写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引发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五)《逢入京使》【唐】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念之情。全诗率兴而成,用语自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此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自”是全诗的诗眼,“舟”是诗人的自喻。&
译文:1、带韵译文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2、通俗译文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
2、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3、“独怜”是什么意思?请赏析这两句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主题‟本诗写作者春游滁州西涧时所见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
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特色‟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无限感慨。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暝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译文: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向着青山深处去了。
2、中国古诗往往以“寄托遥深”显示无穷的艺术魅力,这首是短短二十字,却含义丰富,请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主题‟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上人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特色‟全诗纯为写景,是诗中有画的佳作。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答: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2、请你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答: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却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3、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 “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九)《约客》【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译文: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待客的悠然和因友人未到而产生的淡淡的孤寂。
2、诗歌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净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了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主题‟本诗写诗人约朋友来做客,等到夜半也没有来,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的敲着棋子。表达了作者的寂寞心情。
1、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答:“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2、“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拿起一枚棋子,百无聊赖的敲击着棋盘,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3、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答:当时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十)《论诗》【清】赵翼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时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
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文学创作主张?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含义是什么?祖国历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各自在文坛上领起一个时代的文学新流派;现在人们常赋予它新意,即各个时代都有很多有才能的人,他们能够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创造新的业绩。
„主题‟本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1、 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答: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李白与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因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从而阐明诗人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2、 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抱残守缺,厚古薄今,否则只能是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