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赞美李白的著名诗歌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现代赞美李白的著名诗歌篇一
《李白诗的现代解读》

现代赞美李白的著名诗歌篇二
《李白诗歌赏析》

李白诗歌赏析

1、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词句注释

⑴天门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白话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两岸边高耸的

[2]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

[2]门山时有感而发的。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huai)”。 “月黑风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huai)”这样读起来才押韵。

因此在《回乡偶书》中的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五种说法。

⑴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⑵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⑶“床”即“窗”的通假字。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

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4]

李白诗《长干行》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如果是绕着大床转,这个床就不能顶着墙放,解释不通。白居易《咏兴》:“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躺在床上喝酒不大舒服,还是指马扎。

3、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词句注释

⑵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南见:一作“南望”。 ⒀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⒁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⒂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⒃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4-5]

4、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缘:因。2.个:这样。3.秋霜:形容发白如霜。

此诗的倒装句法和夸张手法历来备受称誉。夸张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李白最善用之。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燕山雪花大如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作者运用了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衷,属于抒愤诗。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后两句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词语注释

⑴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⑶辞:辞别。

⑷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⑸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⑹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3创作背景编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4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

[6]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6、古朗月行

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⑵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⑴呼作:称为。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⑵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白话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7、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创作背景编辑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8、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词语注释

⑴发:启程。⑵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⑷江陵: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⑸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⑹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⑺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白话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3]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3创作背景编辑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文学鉴赏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

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作文素材 初识李白,是那首响彻千古的思乡之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情系千载,从此,我与李白有了解不开的情结。

在虚度光阴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沦海”;在意志消沉的时候,我会想起李白,想起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李白的诗句永远吸引着我,李白的思想永远激励着我。在每一次花开花落、每一个阴晴阅缺,我都会想起李白,走进李白的世界。李白是“诗仙”,也是旷世名人。 感怀李白

眼前,一首首唐诗装饰了一个画面,而你——李白,却装饰了整个唐朝„„你写下千言诗篇,你曾抒发万千感慨,读不完的诗,读不尽的情„„

你身处异乡,却不忘故乡。那江水啊,寄托了你怎样的情呢?哦,是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离乡之情!虽遥隔千里,你却以月传情,你曾仰望明月,轻轻吟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的思乡之情我能读懂,就是那“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更有那天穹上挂着的一轮明月!

你虽与官场无缘,但你却与诗有缘。你的诗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你用它描绘了整个唐朝,你用它支撑了整个中国,它成了你的灵魂。你将盛唐精神推到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你远离官场,却一生也没有离开过诗,我能读懂你,你就是“诗仙”„„你看透官场,不畏强权。你明知当今天下已被杨家掌权,却还让杨国忠为你磨墨,你明知高力士是皇帝身旁的红人,却还要让他为你脱靴。你的一身正气,坚贞傲骨我能读懂,就是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傲岸!

你一生安闲自乐,号青莲居士,结一方好友,交天下知己,虽没有上阵杀敌,你一身的高风亮节足以让人五体投地。你曾昂首云天,高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配合时代的最强音,唱出了千古气势。在你一生中,“义”字写得“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就情谊浓浓,寥寥几笔,却重于千斤!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谊世人皆知,我能懂你,就是那“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愉州”的思念和友情!

你虽无权,但胸中已有百万雄兵,“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言壮语惊天地,泣鬼神,你虽身居陋室,却志在天下,那段动荡的历史便寄托了你的情怀!奸臣贼子的狡诈,你能看透,官场的勾心斗角,你能明白,虽被贬官,但是你仍未放弃国家。虽一生不得志,但你仍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自信!你用诗描绘了那一段动荡的国家时局,你用情书写了一章又一章的千古名诗。我能读懂你,你是一代志士!

酒,喝进你嘴里,澎湃在你的胸中,那激荡的酒啊,掺和着你那滚滚热血,它占了你生命的一半,你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与酒又不可分割的缘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赞叹一点也不假。当你苦闷时,是酒陪伴你走过了那段孤寂的时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句是你与酒一次真实的见证!是你那五分酒意,五分诗意铸就了一个顽强的灵魂,一页千古的诗文,一位古老的诗仙„„我能读懂你,你就是酒!

六十几载生命却成就了一个灵魂,一位诗仙,一段历史,当你笑问天下有谁懂你时,有一个从远方传来的声音正在回答你:我心里一直都懂你……

现代赞美李白的著名诗歌篇三
《关于李白诗歌的美学探索》

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3No.11

Nov.2012

关于李白诗歌的美学探索

(绵阳师范学院

绵阳

621000)

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四川

摘要:李白的诗歌从它一问世起,就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并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在

更加广阔的地域中传播开来。恢宏的气势、豪迈的风格、铺张的夸谈、瑰奇的想象与大唐盛世紧密相连,是盛唐之音最为直接的体现,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普遍认识。实际上,李白诗歌正是在他的诗歌美学思想的照耀下,才散发出辉耀古今的风采。

关键词:李白;诗歌;美学风格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096-02

艺术化朦胧意境。李白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从天、地、人这个审美对象出发,把他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考察与思索,用独特的方式,注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熔炼和凝聚了自己炽热的灵魂与血肉,达到了钟嵘所说的“照烛三才,晖丽万有”[3]的至高境界。

二、人格魅力的凸显

诗歌创作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通融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呈现出“退让”与“回归”的客体性,客体呈现出“契合”与“坚守”的主体性。在这两者结合统一的过程中,诗人的人格作为一种审美主体力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往往就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诗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感受,主要取决于他的个性、气质和阅历,他的创作个性越鲜明,对艺术的贡献就越大。

李白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充斥着一种激情与张力,成为中国诗坛上一曲品格强烈、奔腾浩荡的绝唱,这是李白人格魅力在诗歌中的显现,也是李白诗歌获得广泛喜爱、雅俗共赏的奥秘所在。这种人格魅力不仅为蜀地的阳光雨露所滋润,为离经叛道的经历所淬砺,也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所浸染而成的。它在李白的诗歌中,形成了人格与自然物象的沟通,人因自然物象而美,自然物象也因人而美,双方在情感、意志上始终保持一种互相感应,互相升华的默契。山、水、雪、月、鲲鹏等自然物象,无不是李白人格精神的依附,它既受到我国“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制约,又是“物我同一”的人生艺术的展示。尤其是鲲鹏那人格化的崇高形象,是在庄子原型上的再塑造,它既怀抱远大的理想,对自由与光明有执著的追求,又有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气魄。它是一切狭隘、短浅、琐屑的藐视者和唾弃者,它既勇于自我否定,又勇于自我超越。

纵观中唐以后各代的评价,绝大多数情况下对李白的

李白以其狂放不羁、不同凡响的精神品格,卓尔不群、大巧自然的诗歌创作,深刻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精神面貌,成为唐诗最光辉的代表。李白诗歌作为古典诗歌的范式,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早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注意。但融合渗透在李白诗歌中的美学思想,以及其对李白诗歌的作用,人们关注得似乎还不够。实际上,李白诗歌正是在他的诗歌美学思想的照耀下,才散发出辉耀古今的风采;李白诗歌正是在他的诗歌美学思想这根琴弦的震颤上所发出的盛唐之音。

一、天人之合的哲学观

李白诗歌美学思想的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以整——天、地和人作为描写和抒情的对象。纵观诗个物质世界—

歌的美学发展史,我们发现历代诗歌美学家都对诗歌以天、地、人为对象有所论述。清代诗歌美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谈道:“《诗纬含神雾》曰:‘诗者,天地之心。’文中子曰:‘诗者,民之性情也。’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1]天人之合就是自然与人和谐,自然与人合一。在诗歌创作中,这是一种境界,即自由的境界。对李白诗歌来说,这种自由,既表现在对诗词创作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上,又表现在对天、地、人这一整体结构的思辨与艺术把握上。李白认为,天、地、人作为一个对象化、客体化、人格化了的哲学范畴,它同时是认识、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真正的诗,就是自然与社会、历史与人生相交融的图画。刘熙载从诗歌体裁上对诗人以天、地、人为对象做了如下的区分:“诗喻物情之微者,近《风》;明人治之大者,近《雅》;通天地鬼神之奥者,近《颂》。”[2]虽然李白的诗歌不能据此来加以区分,但在李白诗歌中,几乎可以清晰地听到“天地之心”的微妙律动。在他笔下,有天宇之飞鹏,有海域之巨浪,有奔涌之黄河,有浩淼之长江,有峥嵘峻茂之山峰,有飞珠溅玉之瀑布,有飘逸不群之凤凰,……大自然的日月星辰、鸟兽花木、江河湖海等皆化作诗人表情达意之载体。这些独特的生命意象,拥有多彩的艺术效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李白的诗歌逍遥化的诗话人生境界和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李白与毛泽东的诗歌比较”(LB09-05)阶段性成果之一

-96-

诗歌艺术成就是肯定和赞赏的,而对李白“品格”及现实创作内容往往每有争议。一方面,士大夫将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和狂放的诗风浓缩为可凌驾于政治权利上的精神力量,透露出由来已久的“道尊于势”的心理寄托;另一方面,这种“道义”的精神力量又由于李白极具个人特色的经历和创作而不可避免地带有“非典范性”和“非正统性”。如被赐金放还,从永王璘幕,以及大量浪漫奇纵、多在风月草木之间的诗歌等,依照“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的内修外达道路而言,李白的这些种种表现不足以担当道德人格的典型。李白始终在“豪逸超迈”和“浮浅卑下”中来回徘徊,恰恰在于传统精英阶层在意向世界中欲将李白个人特征与人为设置的“理想精神”强行捏合所致。略有差别的是,平民对李白的肯定,更多是通过身份认同的喜悦和对民间英雄的崇拜来展现的。众多故事塑造的既是贴近平民的普通人形象又是可以拯救平民的非凡英雄。平民阶层对李白名望的推崇也透露出民间“小众文化”传统权威意识的矛盾心态。一面是对李白蔑视权贵的举动大加赞赏,一面又很乐意看到地方官的权威被李白的“威望”所压服。这种复杂心态,既是现代化进程中反击传统的关键突破口,又成为民族文化心理延续新变的重要基础。

三、滋润生命的根须

一切艺术的发展,都是以已有艺术为基础的,在这个意义上,站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俯瞰和洞悉诗歌艺术真谛并加以创造性发扬光大的李白,十分重视借鉴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李白作为具有卓越独创性的诗人,虽然有着强烈的“个体主体性”,但却不可超越地浸染着民族心理和思维个性的特点。在他的思想和诗歌创作中,反映着强烈的民族“群体主体意识”。李白从小受到道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两种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他追求逍遥自在、清静无为的生活,另一方面又焕发着强烈的昂扬进取、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既有“济苍生,安社稷”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也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超世情结。这两种思想从他青少年起,就一直纠结于他的内心,李白一生都是在这两种思想不断激荡并交叉换位的状态中度过的,使他的思想呈现出整体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李白思想上的这种特点,在他青少年时期处于青春觉醒状态并即将离开四川时就充分显露出来了。在他25岁那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告别家乡时,就唱出了:“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粒矛盾的种子已经播种在李白那颗永不安分的心上。李白在学业上产生了广博高深的多元化需求,在以儒、道为主修之外,兼修佛、纵横、杂家之学。龚自珍在《最录李白诗》中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4]

李白的思想和诗歌除了在总体特征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艺术文化和哲学文化的精华外,在诗歌创作的题材和意象上,也集中体现了民族的思想和感情。李白诗歌创作中经常涉及到的伤时忧国、眷恋家乡、热爱祖国、藐视权贵、追求自由等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强的代表

性,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情感高度统一的体现。可以说李白的思想和诗歌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数能够全面、鲜明地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文化范例。

四、追溯历史的源流

李白自己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李白学业需求的广泛程度。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无为长生,以及唐代蜀中的游侠尚义都奇妙地统一在李白身上。他既讲儒术,又讲法术;既追求一举成名,又向往隐退山林。他一方面接受道家含光混世的哲学,一方面又汲取功遂身退的思想。这样以儒为进、以道为退的人生观在他的身上得到了统一。蜀中又是一个有着任侠文化风气的地方,侠士风气自然以浸染着李白,而任侠正是盛唐的时代风格。李白明确宣扬“儒生不及游侠人”,对游侠的豪气纵横、恩怨分明十分倾慕,任侠思想表现在李白的生活上就是“轻财重施”、“存交重义”、纵酒携妓、及时行乐;表现在性格上就形成他豪爽自信、纯真平等的特点。他常以狂客自居,有着冲决一切的气魄,动辄“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任侠思想与匡时济世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使他希图一举建功而后功成身退。

除了父亲的影响外,李白还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及阅读他人著作获得收益,他模仿了上至夏禹,下至司马相如、扬雄及其他蜀中、蜀外诸贤的风韵。此外,他在反复对经史的记忆和强化中,亦受到孔子、孟子、老庄、韩非、历代名将、名僧、名道的耿介个性、磊落人格和执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潜移默化影响。李白喜欢称道的历史人物有吕尚、鲁仲连、管仲、张良、诸葛亮、范蠡等安邦定国的人物,在李白诗中出现“东山”、“安石”的典故有48次之多。“东山再起”的谢安形象,可以说终伴随着李白,他一遇到挫折,就从“东山”中汲取力量,励节亢高。

直至今日,当我们惊叹于诗仙李白的惊世高才,并试图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到他的历史地位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竟然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位置属于他。他飘忽于主流之中,又游离于主流之外。原因在于,中国的文学传统基本上是在儒家哲学体系下繁衍的,而唐朝立国的思想基础以道家思想为其哲学主题。李白诗歌的美学思想飘忽于中国的儒家文学传统之外,却与大唐盛世紧密相连,其豪迈飘逸、雄奇瑰丽、奔放不羁是盛唐之音最为直接的体现,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普遍认识。

———————————————————参考文献:

〔1〕〔2〕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78.49-51.〔3〕周振甫.《诗品》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4〕谢飘云.龚自珍文选/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选[M].苏州:苏

州大学出版社,2001.210.

(责任编辑

王文江)

-97-

现代赞美李白的著名诗歌篇四
《古诗欣赏走进李白》

古诗欣赏——走近李白

第一课时

一、课前。

1、师: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诵诵?

生背诵古诗。

教师评价:

这位学生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富有感情,热情奔放。

这位学生的背诵含蓄凝重。

一名学生背错,(当堂流泪了)教师及时鼓励,努力消除学生一时的阴影。

你为什么会背错呢?是紧张。在课堂上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反常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2、师:这么多的诗人中,你比较喜欢哪个诗人?

生:我喜欢李白,喜欢他豪爽,情感丰富,奔放。

我喜欢陆游,因为他喜欢爱国。

我喜欢李清照„„

师:看得出,你崇尚男女平等,尊重女士。

3、中国是诗的王国诞生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今天,让我们走近诗歌王国中最亮的那颗星——李白。出示题目,音乐起。

二、了解李白。

1、你了解李白吗?

生:李白年轻时代豪迈,后半生忧郁,悲伤情怀。

师:是的,李白前半生积极入世,后半生非常超脱。

生:他是诗仙,有许多著名诗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师:他学了一生的才学,称为诗仙,除了诗仙,还称他是什么仙?

他又是酒仙,集诗仙和酒仙于一体,简称李白是仙。板书:李白是仙

2、让我们看看杜甫的诗歌,前四句就是赞美李白的,师诵读,学生齐读。 《饮中八仙》

李白斗酒是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3、教师讲述故事

李白斗酒诗百篇„„

我们再诵诵,诵出李白的豪情。

那李白的诗歌有哪些特点呢?

三、走近李白。

(一)《望庐山瀑布》

1、教师诵诗。

指名学生诵诗。

有朗诵风格不一样的吗?评价:庐山瀑布气势在她的朗诵中在她的眼中。

2、齐诵。

3、老师到过黄山和泰山,只看到过白色的云烟,从没有看到过紫色的云雾?但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是紫色的呢?(教师说,希望在课堂上听到不同的声音)

学生交流:喝醉了;光线的折射;紫色是华贵的;朝霞的折射等等

4、教师小结紫烟产生的原因。

5、师:这紫色的云烟升啊升啊,升到了哪里?

生:天空、天宇、宇宙

师:这种景象你见过吗?这样的景象只有诗仙看到,这是仙境那。

板书:恍若仙境

指导朗读:要读出虚无飘渺的感觉

6、你认为哪里写的好呢?

“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是夸张,你可以用哪两个词语形容?

特别极其极度

7、疑是„„这是什么呢?这是怎样的想象?

生:大胆的想象非同寻常的想象惊人的想象奇特的想象瑰丽的想象

巧妙的想象美丽的想象特别的想象

老师概括为“神奇而美妙”的想象。

8、师:李白的诗歌把我们带进了奇妙的空间,他诗中有奇特想象。谁再来读读。 生朗诵。

评价:你读第一句的含蓄,为了第三句的高昂,读出了第四句的奇特。

生朗读。

评价:诗歌中的阳刚之气他表达出来了。

9、教师情不自禁地再次诵读。

10、诗仙的诗确实不同凡响,后人也想吟诵几句赞美庐山,但想到李白的诗歌,都不敢再写诗歌,怕被别人耻笑,自己没有了颜面。但到了唐代后期,有位诗人徐凝来到庐山,看到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他不管李白曾经写下的诗歌,情不自禁地也写了一首赞美庐山的诗歌。

出示: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师生读诗。

李白将瀑布比作银河,想想他把瀑布比作什么?

生:他把瀑布比作白练

比作一把剑,这把剑几乎把青山削开。

还比作闪电。

师:你们喜欢谁的呢?

生交流。

师:李白的诗歌给人内在的气势,充满浪漫的瑰丽。而徐凝的诗歌太写实了。

苏东坡来到庐山,知道徐凝也写了一首诗,他一看,鼻子一哼,不屑一顾,于是下写下这首诗,看看苏东坡的诗歌。

《戏徐凝题庐山瀑布》

苏轼

帝遣银河一派垂,

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

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东坡喜欢谁的?为什么?

生:大概李白有人气,名气响。李白的诗有浪漫色彩,大概苏东坡也喜欢浪漫色彩。 教师介绍徐凝的诗歌,其实徐凝写的诗也是很有名的。如„„

(二)《夜宿山寺》

1、过渡:李白留下的诗有900多首,继续学习其他的诗,感受其仙风仙骨仙韵。 出示《夜宿山寺》,师吟诵

2、谁来吟一吟?评价:有点味又是一种风格

3、诗歌往往有诗眼,这首诗哪个字是诗眼呢?“高”、“危”。

这里的“危”也是高的意思。

4、从哪里看出高?你的手最高摘过什么?摘过星星吗?只有诗仙想到摘到天上的星星。这是诗仙想象。天上的人仙仿佛就在李白的哪里?又把我们带到怎样的境界?

真是奇妙的境界。

5、谁能自己的朗读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出来。

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六重天,谁把我们带到九重天?

带到宛如仙境的境界,这就是诗仙的风格。

(三)《秋浦歌》

1、出示:白发三千丈„„

2、师范读,指名诵一诵。及时评点。

3、在明亮的镜子里我的头发一夜之间变成了白发。

如果说,上一首诗的诗眼是“高”的话,这首诗的诗眼诗什么?诗眼是“愁”。三千丈的白

我和你们的忧愁都看不到,而李白的忧愁我们却看到了。三千丈就像李白满腹的忧愁。发就像三千丈的忧愁。许多人写忧愁写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可李白写忧愁却那么夸张,那么飘逸,那么豪放。

极度的夸张,奇妙的想象,这就是诗仙的风格。

4、有人说,李白的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他心中流畅出来的。

(四)讲述李白的故事。

青莲居士谪仙人,

酒肆逃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

金粟如来是后身。

教师边讲故事,边解释诗意。

他的高傲,不屑一顾尽显其中。所以,李白是仙,李白是仙。

休息十分钟,再上一堂课,讲李白是人。

板书设计:

恍若仙境

李白诗仙 极度夸张

奇妙想象

第二课时

一、过渡: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对李白有什么认识?

2、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鲁迅说,一个不能产生伟人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产生了伟人而不懂得崇拜的民族更是可悲的。

3、这节课我们讲:李白是人。

二、李白是人

过渡:作为人,就不能总是在仙境中,在夸张中,(擦去上节课的板书)李白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忧愁。

(一)《静夜思》

1、出示《静夜思》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思”

思念什么呢?思念家乡。(板书:思乡)

2、谁用朗读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评价:听出了一点宁静,一点思念。

3、师:像李白这样的诗人,又怎么会把月光当作白霜?难道他又喝醉了?

生:霜是“凄冷”的东西。看到了霜的温度,清冷凄凉,心也像霜一样清冷清冷。 生:他喝醉了,在借酒浇愁„„

师:借酒消愁愁更愁,他的忧愁没有人来安慰。“霜”字反映他内心的情感。

4、师讲述诗的意境。„„睡到后半夜,睡不着„„看到皎洁的月亮,思念起故乡,为什么看到月亮就想到家呢?

5、生:月圆人团圆;千里共婵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中秋之夜,李白在想谁呢?

生:想念父母身体好吗?想念亲朋好友;想念妻子孩子;想念孩子的个子长高了没有;在想家乡发展了吗?

可能想皇上,因为李白一生想报效国家。

师:你懂得李白的心思啊,是啊,他一心为国报效。

7、想得很多很多,不说了,但都在“低头思故乡”里。这五个字包含了无数的内涵,说出了许多人想表达而表达不出的言语,这就是伟大诗人的惊人想象。

8、再读读。

不要以为你三岁时就会了,你30岁读它„„50岁读它„„80岁读它„„什么是名篇,常读常新。

9、古人不仅将这首诗传诵,还传唱至今。教师播放吟唱的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自由吟唱。

10、诗歌不仅能诵,还能吟唱,有着无穷的韵味。

(二)《独坐敬亭山》。

1、过渡:李白还是人呀,他也思念家乡,李白是人呀,他眼中还有什么呢?

2、出示《独坐敬亭山》

3、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抓诗眼:“独”“孤”合起来就是“孤独”。(板书:孤独) 从哪里看出李白的“孤独”?

生:只有青山在默默陪伴他。他把其他人当作飞鸟,都飞走了。

师:其他人就像鸟消失在又高又远的天际。

生:那朵白云也飘远了。从“独坐”看出他只有一个人坐在山上?

师:李白的满腔的情怀,心中的充满了浓浓的孤独感都在诗中显示出来了。 谁来读?评价:你是李白的知音。读诗在于韵味。

李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更需要人间的友情。

4、只有理解了诗,走近了诗人的情感,才能将诗的情感读出来。

5、李白是人,他更需要人间的温暖。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过渡:出示诗歌,李白孤独,因此他更需要什么?板书:友情

2、读读诗,你认为他朋友送多长时间,依据是什么?同桌讨论。

师:那哪里是水呀!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谊啊。船渐行渐远,李白还在那里痴痴地看。滚滚的江水,是绵绵不断的情意。1小时、两小时半天、大半天,„„是怎样的情谊?

3、读读。评:你的朗读充满依依惜别。

4、李白心里涌动着情感,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了。

李白是潇洒飘逸的,当我们朗诵不能表达情感的时候,就让我们吟唱吧。

音乐播放不出。师:一节课留点遗憾正常的。他不唱了电脑出问题了,他不唱,我们唱。

5、用《阳关三叠》的曲子,

布置学生在网上查找这首曲子练唱,一周后去检查。

板书设计:

思乡

李白是人 孤独

友情

孙双金老师谈设计意图:

情智语文,我觉得没有情感的语文不是语文,缺乏智慧的语文不是语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知识的种子播种在情感的土地上。我说,智慧之花生长在情感的富饶土地上。 李白是儒,早年功名心非常强,积极入世,求仙访道,通过结识名人,让名人赏识自己,推荐自己,从而达到目标。后来认识李隆基的妹妹李道士,觉得他是有人才,于是推荐皇帝。 李白是道,从小求仙访道。儒是积极入世,道是出世,达到无为而治。所以,李白身上是矛盾的,上半生是积极入世,后半生隐居山林。

李白是侠,游山玩水时常带着剑,有侠客的风范。

李白是仙,上这节课,就是想给孩子解读诗仙风范。

这节课,我把故事引入课堂,我觉得故事记忆,故事思维是开启情感闸门。

情感涌动,因为语文是鲜活的,灵动的。我觉得带有情感的范读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师的智慧在于设计。课堂精彩90%在于预设,10%是教学机智。评价语言要恰如其分,个性化的表扬。语文眼中有人,教书为了育人。

【点评】

——于永正老师

这节课一个字“融”。融诗歌、历史、故事于一体;融赏析、吟唱、想象于一体;融才华、表达、气质于一体。

我认为,一个能说会道,有才华的,有爱心的语文老师,怎么教都能教好语文,哪怕是满堂灌。优秀语文老师的语言本身就是教学资源。所以语文教师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很重要。这节课轻松自如,信手拈来。

第一节课,抓住“神仙般的意境,宛如仙境。”“极其的夸张,奇妙的想象”这两个重点。

第二节课,抓李白有常人的情感:思乡、孤独感、需要友人的情感。

孙老师曾上过“送别组诗”,以酒送别、以目光送别、以话语送别、以歌送别„„这就是名师的教学。

我觉得,启迪人的智慧,引起学生探究欲望都是好课。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一节课,应该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留下形象,而不是理念;留下情感。

现代赞美李白的著名诗歌篇五
《李白杜甫诗歌比较》

浅论唐代两大诗人——李白与杜甫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唐代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文化的繁荣,同时,政治比较开明,各种思想也兼容并存。这些都形成了唐诗发展的基础。加之唐代以科举取仕,诗赋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文人学子都以此为进身之阶,求取功名而得登入仕途,因而更加促进诗歌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唐诗创作盛况空前,异彩纷呈,而成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峰。唐代诗人辈出,有重大成就者多逾百人。学习唐诗,就不能不深切关注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他们是唐代诗坛上突出的两颗灿烂明星。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是自唐代以来一千多年文人和诗人景仰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我试图以个人浅陋的理解,对这两位大师的思想倾向和作品风格,作不成熟的探讨。李白是浪漫主义最高成就者,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诗歌艺术方面是双峰对峙而又相辅相成。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的杰出者,被尊为“诗仙”。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蔑视和抨击;他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却又无法与腐朽势力及利欲之徒同流合污。

李白的长篇诗作,大都是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豪情满怀,一气呵成。如《蜀道难》、《梁甫吟》、《将进酒》、《北风行》和多首《古风》„„都是“下笔如有神”的惊世巨作。李白的艺术夸张和丰富的想象,都十分精辟有力,在其诗作中比比皆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许多诗句,豪气干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许多作品真情流露,如《赠汪伦》、《赠孟浩然》等等赠别之作,感人至深。李白的很多诗作,看似随手写来,而通畅、自然、流利,如《静夜思》二十个字,信笔而写,却浑然天成。又如《哭宣城纪叟》:“纪叟黄泉下,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对一位卖酒老人的悼念之情,跃然纸上。杜甫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忠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后人尊为“诗圣”。 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中亚的碎叶城(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即出生于此。幼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篇诗中,大部分鲜明的表现了他对封建贵权的轻蔑,对腐朽政治的揭露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同时也由于封建统治思想的严重影响,李白的不少作品往往流露道家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李白是我国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是中国文学史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大都通过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而又包括了丰富的现实主义成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是有其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的,他巧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反映社会现实。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流转自然,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在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处处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主要是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社会现实,运用夸张、比喻、想象等多种手法,风格豪放俊逸、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的诗歌各体俱佳,而其中又以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最为擅长。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高峰。这些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对唐代和后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著名诗篇。

李白的诗,是大唐帝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雄奇奔放的英雄主义气概。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

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李白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称赞他的诗时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的确是李白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拟在归纳不同见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分析,提出个人粗浅的看法。1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李白是一位情感强烈的抒情诗人。在他的诗篇中激荡着火焰般的情感。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使他笔下的一切都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种强烈的主观个性,在他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公无渡河》:“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把黄河描绘得有声有色,以此来表达自己旷达、豪迈、自信和放纵不羁的个性。他要求入京做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现了他临去长安时那种狂喜和踌躇满志,终于有机会实现的心情;他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屈,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之前”;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例如在很多诗篇里,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当作第一人称的代用语,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

和上述特点相适应,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从前节中所引用的一些抒情诗里,已经可以感觉到这种特点,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其他如《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大家都很熟悉,但这首诗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没有黄河可塞这样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这里,我们还要着重介绍他那些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尤其是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

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西万八千岁,不

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谗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骨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殷番《河岳英灵集》说这首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正反映了同时代人对这首诗的惊奇赞叹。就在蜀道畅通的今天,它仍然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不朽杰作。他的《望庐山瀑布》二首、《庐山谣》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后一诗中写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白居易《登香炉峰顶》诗:“江水细如绳,湓城小于掌。”完全出于写实。把两诗互相比较,艺术价值的高下,不言而自明。

李白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我们前面引用过的《行路难》第一首、《宣州谢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等篇,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名作《将进酒》也是这方面非常突出的例子。在诗里,他正在劝人开怀痛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好象他很安于颓废享乐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是这样变化莫测,他突然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极的悲叹。他的《梁园吟》也有这种类似的情况,诗的前段尽情地描绘痛饮狂欢,甚至沉吟流泪地感慨功名富贵的无常,但是临到结尾,他突然又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诗人的感情在转瞬之间竟判若两人。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处理得这样洒脱灵活,并且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完美,在诗史上只有极少数的诗人达到这个水平。从这种跳脱变化的特点继续发展,于是他在有些诗篇里就同时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有的诗既写实,又想象夸张,象《北风行》、《关山月》;有时竟把抒写理想愿望和描写苦难的现实结合在一篇诗里,如《古风》第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突然俯见被安禄山蹂躏毁灭了的洛阳。使我们不禁想起《离骚》的结尾:“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乎旧乡。”急转直下的感情,浪漫幻想的破灭,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无比沉痛的爱国心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这两句诗是他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歌语言所以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朴素自然境界,是和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据权德舆作的韦渠牟诗集序说,李白曾经把“古乐府学”传授给十一岁的韦渠牟。他的乐府诗中拟古乐府之作很多,众所周知,不必举例。但他最得力于乐府民歌的地方,首先还是语言。他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的语言,多么酷似《孔雀东南飞》、《子夜歌》和《西洲曲》。“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向青云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得多么活泼自然,叫人一读难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习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又是多么地青出于蓝。这些初看来是最平凡的地方,但是后代摹拟李白的诗人没有一个人达到这种高度完美的

境地。学腔调似难而实易,学语言似易而实难。

李白运用的诗体很多样,但贡献最大的是七古和七绝。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他这方面的成就也很得力于学习乐府民歌。七古无须再谈,这里只举他几首脍炙人口的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即以《早发白帝城》一诗而论,全篇词意完全出于《水经注》“巫峡”一篇,但语言之自然,心情之舒畅乐观,与原文风貌,却迥然不同。他的七绝向来和王昌龄齐名,各具特色。但就接近民歌一点说,他却超过了王昌龄。他的五律,运古诗质朴浑壮气势于声律格调之中,往往不拘对偶,也很别具风格。如《夜泊牛渚怀古》、《送友人》等篇,历来为评论家所称引。 李白在创作上,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遗产。他所继承的传统,首先是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象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致。就具体作品来说,如《远别离》、《梁甫吟》、《梦游天姥吟》乃至《蜀道难》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题材、构思、句法的形式上和屈原作品有接近的地方。他对汉魏六朝文人作品也很认真学习。段成式《酉阳杂俎》说:“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这个传说想必有一定根据。他称赞建安诗歌,称赞阮籍、陶渊明、谢灵运、谢兆、鲍照的话,屡有所见。他仿效、化用这些诗人的诗篇和诗句的例子,更不胜枚举。杜甫赠他的诗,也指出他的作品有近似鲍照、庾信、阴铿的地方。没有对遗产的认真学习,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从六朝到隋唐是审美观念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虽在曹丕就已提出“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钟嵘也提倡“自然英旨”(《诗品》),但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六朝的艺术趣味仍是更多地偏向于典雅文饰;至盛唐诗歌转以主体意兴的天才抒发和自然表现为鹄的,前人的这些审美理想才真正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李白在这方面又正是一个集中的代表。明代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以“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两句话概括李白诗歌的总貌,这一特点体现于李诗的艺术形象、抒情方式和诗歌语言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他与众不同的鲜明的艺术个性。

李白对形象的捕捉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当诗人的澎湃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这种变形的依据是诗人感情的强度,它使形象突破常规而染上了奇幻的色彩。

例如,诗人往往改变现实生活中事物大小、多少、轻重的比例关系,通过形体规模的变形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他忽而化重为轻,如“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忽而又化轻为重,如“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在这种对比关系中,诗人写出了他的愤激和自信。李白的写景诗又常常打破空间方位的拘限,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任意安排,通过空间的变形展示出诗人宽阔的襟怀。例如他的《横江词》六首,本来是从“横江”(在今安徽和县)这一地点着眼的,但诗人的视角却没有限于这个局部的地段,它忽而跳到远在江宁城外

的瓦官阁,甚至到了地处江宁县北、比瓦官阁更远的三山,忽而又跳到当涂西南三十里的天门,忽而又写了钱塘江的潮水。

杜甫称赞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指出他诗中的语言清新俊逸。如《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宣城见杜鹃花》、《山中与幽人对酌》、《横江词》、《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早发白帝城》等,都用极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达到他自己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的理想境界。李白还注意学习民歌语言和当时的口语,使诗歌自然流畅,饶有民歌风味,如《长干行》等?在诗体的运用上,李白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是七言歌行、七绝,都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较少写作律诗李白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继往开来,在屈原之后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高峰,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传统;他继承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以自己的理论特别是创作实践,扫清了六朝的绮靡诗风,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他善于学习民歌,同时批判地继承前代优秀诗人的艺术传统,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而开创了以他和杜甫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安史之乱”长达八年。由于唐玄宗荒淫和杨国忠乱政等原因,蕃将安禄山叛乱,连陷二京,皇帝逃亡,社会遭到了重大灾难,人民流离失所,连杜甫本人也深受其害。他以严肃悲愤的心情,写下大量诗作,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杜诗“三吏、三别”极为深刻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和人民的苦难。刚刚结婚的小夫妻,就遭灾祸,丈夫被迫当兵打仗,丢下新娘;连老人也免不了要被抓去服役:“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多么沉痛。剥削阶级和人民痛苦生活的对比,在他的诗作中也得到充分反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传流至今的名句。《丽人行》中,深刻地反映唐玄宗的昏庸、时政的腐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无耻形象。第一个艺术成就:沉郁顿挫的总体风貌,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自宋严羽之后成为杜诗艺术风格定评。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真切丰富,感情的饱满有力;二、它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陈廷焯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白雨斋词话》卷一)

作为一个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的诗人,杜诗的风格除“沉郁顿挫”之外,诸如清新、秀丽、明快、俊逸等等无不兼备。王安石曾说:“(李)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至,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杜)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公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引)这段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杜诗风格的多样性。像其中所说的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都在杜甫的诗中有所表现。

杜诗风格之所以如此多样,一是因为其诗表现内容丰富、领域广阔,他除了忧国忧民的反应战争、军旅、政治、社会生活的篇章外,其他题材如描写行旅奔波、田园风光、天伦之乐、异乡风俗,以及赠别怀人、咏物题画、评诗论文之作,都各具特色。二是诗人一生辗转大半个中国、自少至老心境不同,风格自别。上一讲所学的三首《望岳》诗就很典型的反映了杜甫自少至老心境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的诗歌风格。秦观即云:“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

现代赞美李白的著名诗歌篇六
《李白诗歌中的外来奢侈品》

李白诗歌中的唐代外来奢侈性消费品 中国唐朝时期第一流的大诗人李白,世代流传的“诗仙”与“酒仙”,他神奇的一生像一个迷一样深深吸引着我们。不管是他的人生经历还是他的诗歌创作都令我们深深为之折服。李白被传出生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地区,不管是真是假,我们不做过多的论述。不过,李白的创作与思想深受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李白在他的诗歌中确实有了不少外来文明的影子,特别是西域文明和印度佛教文明。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酒、玉器和香料了。

李白对葡萄酒的描写。李白,号称“诗仙”、“酒仙”,素有“斗酒诗百篇”的名声,更是钟爱葡萄酒,甚至在酒醉奉诏作诗时,还忘不了心爱的葡萄酒。他在《对酒》中写道:“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实际上,李白不仅是喜欢葡萄酒,更是迷恋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襄阳歌》就是他的葡萄酒醉歌。他在《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诗人李白幻想着将一江汉水都化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连喝它一百年,也确实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 葡萄酒,就是正宗的“胡酒”。而至于葡萄酒和其酿造技术何时传入中国,有人认为是汉朝,而《太平御览》中则记载是唐太宗征服高昌时,俘获了高昌种葡萄的农民和葡萄酒工人,从而在宫廷之中开始酿造葡萄酒。《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宋代类书《册府元龟》卷970记载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约二十多公里,当时其归属一直不定。唐朝时,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以致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屡屡出现。如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刘禹锡(772--842年)也曾作诗赞美葡萄酒,诗云:“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这说明当时山西早已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诗。李白到底有多喜欢葡萄酒,现在很难知道了,不过李白很可能是见过葡萄酒的酿造过程的,所以才能写出“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这样的诗句。

李白对金玉的描写。印度—西域文化尚美饰,多佩戴装饰物,而李白诗中故多称玉、(宝石)、珊瑚、珍珠、玳瑁、金(黄金)、银。崇尚玉的中国文化是不怎么称道黄金的,而李白诗中432次称及黄金(金),77次称及珠(珍珠、明珠)显然弘扬了印度—西域文化的意象:《舍利弗》诗称:“金绳界宝地”,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称:“金绳开觉路”,“金粟如来是后身”,《陪族叔当途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称:“金牓天宫开”,《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称:“黄金师子乘高座”,《赠僧崖公》诗称:“授余金仙道”,《赠僧朝美》诗称:“苞卷金缕褐”,“各勉黄金躯”,《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称:“菡萏金芙蓉”,《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诗称:“始知金仙妙”,另有道家色彩的金丹、金液、金骨、金鼎、金药、金光草等,佛教与道家意象在李白常常是界限模糊的,这位西域出生的诗人似乎更亲近佛教—印度文化。《上云乐》诗称:“五色师子,九苞凤凰”,“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这些被称为胡地(“康老胡雏,生彼月窟”)的意象,具有印度—西域色彩。称柳色为黄金色在李白诗中频频可见,显然具有异域色彩。金和玉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来表达美好愿望,寄寓人世理想的语词。盛唐诗人李白对金玉意象更是情有独钟,金玉意象探析不仅可以解读李白诗歌的独特韵味,更可以从“金玉”意象的解读探求李白的思想渊源。 李白诗歌有很多凸显诗人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再现独特人格意识和卓越生命体验的明朗意象,可以说,“金、玉”意象是诗人的宠儿,建构了李白诗歌审美领域的多重空间。金,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象金在土中形。”(《说文解字》)“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尔雅•释地》);玉,乃象形字,本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解字》) “金、玉”象征着富贵、纯洁、高贵以及高尚之品格。

李白创作中所出现的有关“玉”的诗句,其每句都有它独特的作用,我们也不可能字斟句酌的去分析“玉”字在诗句中的作用,粗略概括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在李白诗歌创作中常见他引用前人诗句,或从古人诗句和历史典故中焕发灵感,而得出许多惊世骇俗的句子。像以庄子《逍遥游》而写的《北溟有巨鱼》《大鹏赋》等等,其实像《庄子》《诗经》《世说新语》等许多名著都成为李白笔下的取材对象,而有关玉的典故和名句自然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李白诗句中有关玉的历史典故或经前人诗句加工而成的名句。《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的“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东窗绿树玉树,定长三五枝。”玉女窗,相传嵩山有玉女窗,汉武帝曾于窗中见玉女。“东窗绿树玉树”:以玉树之长,喻离家之人。玉树,传说中之仙树,《淮南子,地形洲》:昆仑之山上有珠树、玉树、不死树。《太白何苍苍》中的“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出自郭璞《游仙诗》:“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中的“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出自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始出西南楼,纤纤

如玉钩”;《白 辞三首》中的“高堂月落独已微,玉釵挂缨群莫违。”玉釵挂缨,出自司马相如《美人赋》:“玉釵挂臣冠,罗袖拂臣衣。”《襄阳歌》中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玉山自倒,形容醉态,《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如玉山之将崩。”《将进酒》中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馔玉,珍美如玉的食品,钟鼓馔玉,梁戴暠《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妾薄命》中的“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玉珠。”诗句由《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而成;《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玉壶:玉制的壶,用以比喻高洁。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来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烈士”二句典出自《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唾壶,壶口尽缺。”按,王处仲所咏为曹操《龟虽寿》诗句,“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以珊瑚白玉为饰的名贵马鞭。《晋书-吕纂载记》载,即序胡安据盗发张骏墓,得水陆珍奇不可胜数记,其中有珊瑚鞭,白玉鞭、玛瑙钟等。《天马歌》“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玉山禾,即琼山禾。张协《七全》“大梁之黍,琼山之禾”,《文选》注:“琼山禾,即昆仑山之太禾。”《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的“玉浆傥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玉浆仙人饮料。曹操《气出唱》:“仙人玉女下来遨游。 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赠范金乡》中的“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泣玉,楚人和氏得璞玉,屡献楚王,以为诳,刖其足。乃抱其璞哭于楚山之下。事见《韩非子-和氏》。其实像这样的诗句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我例举的一部分,但足以说明历史典故和前人著作在李白诗歌创作中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二,涉及描写玉器的诗句。例如:《广陵赠别》中的“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鲁东门观刈蒲》中的“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中的“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中的“宝刀隐玉匣,锈涩空莓苔”《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中的“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还有《燕赵》中的“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等等,分别出现了玉瓶、玉床席、玉笛、玉柄、玉匣、玉琴、玉杖等玉的器物,当然诗人在此并不仅仅是来描写这些器物的,而是通过对这些玉器的引用,使其所包含的寓意和相关文化服务于自己的诗句,这也是李白诗中有关“玉”的诗句描写的主要作用。

第三,描写玉本身,或通过对玉本体的形容来表现诗人所要表达的意象。比如《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中的“白玉换斗粟,黄金买尺薪”;《送薛九被

谗去鲁》中的“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万愤词投魏郎中》中的“傥辨美玉,君收白珪”;《拟古十二首》中的“人非昆山玉,安得长璀错?”;《悲歌行》中的“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中的“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燕昭》中的“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中的“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等等,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四种可以归类于有关玉的意象的描写,通过对玉所拥有的一些特质的描述,来使诗人自己的诗句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达到某种意境,比如像玉的美丽,玉的风骨,玉的精神。如《梁甫吟》中的“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下途归石门旧居》中的“惜别愁窥玉女窗,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江夏送友人》中的“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挂席江上待月有怀》中的“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诗人在这些诗句中都采用了玉的美丽来形容比喻作者所要表达的事物;而像《 寄远十二首》中的“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周穆》中的“瑶水闻遗歌,玉怀竟空言”,《游敬亭寄崔侍御》中的“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 ,《送黄钟之鄱阳谒张使君序》中的“毋金玉尔音,而有瑕心”,《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中的“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诗人不仅使用了玉的美丽,还使用了玉的风骨,玉的精神,使得诗人诗句达到了某种境界。

当然如果仅仅是检索李白诗句中所出现的“玉”字的话,还有许多许多,比如带“玉”字的人名,带“玉”字的地名,在李白的诗句中也是屡见不鲜,像《关山月》中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宿巫山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宋玉,楚人,曾为楚大夫,相传为屈原弟子,《送杨山人归嵩山》中的“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还有《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的“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等等,因其都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所以在这里就省而略之了。

抛开带“玉”字的人名、地名不论,在李白诗歌中所出现的有关“玉”的绝大部分诗句中,都是通过对玉的描写,取其寓意也好,取其美丽、精神、风骨也罢,不管是玉本体,还是玉的意象,总之这些诗句中所出现的玉,大多都是为了诗人的诗歌创作而服务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这就如诗人创作中所常见的“月”字,李白诗歌中也有许多关于月的描写,或赞月,或赏月,或以月抒怀,或取月之意象来服务于诗歌创作。

以此可见玉在李白诗歌中的大量出现,其意义和李白诗歌中所常见的有关“月”字、“金”字的诗句是同一道理,都是服务于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只要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像“玉”这样有鲜明特征的物象就会不断出现。更何况玉

在中华民族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李白诗歌中出现许许多多有关玉的诗句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白对香料的描写。崇尚佛教文化和西域色彩的李白在他的诗中也处处透漏出佛教印度文化思想的影子。如《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称“秀出九芙蓉”,《江上答崔宣城》诗称:“太华三芙蓉”,《登庐山五老峰》诗称:“青天削出金芙蓉”,《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称:“石作莲花云作台”,“三十二莲峰”,山或作莲花峰,芙蓉峰或莲花峰直接指示佛教—印度文化。 西域出生的李白极喜爱歌舞,琴、笛(羌笛)、笙、笳、筝、瑟、鼓(法鼓)等乐器常被指出。《听蜀僧睿弹琴》诗称:“蜀僧抱绿绮”,李白在别的诗中亦称妙音、德声、大音、瑶华音、天乐、空乐、天籁、万籁,《舍利弗》所称妙音即法蠡吹奏乐曲,明显具有佛教—印度文化色彩。 佛教信徒(僧)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常进入李白诗歌描写中:僧人衣饰如金缕褐、朱绂,隐居生活称为逃人群、断出没、幽栖、冥居、绝世事、灭迹,《赠僧崖公》诗称:“游方化公卿”。通读李白的诗歌不难发现,他诗歌背后有关印度佛教文化各方面的记录,这里不一一列举,我们着重解说一下李白诗歌中关于香料的描写。中亚—印度香料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发达的香料市场和日常生活中香料使用,《赠江油尉》诗称:“焚香讲道经”,佛教寺院中多焚香,示其宗教庄严神圣,故佛寺多有称香殿、香阁,焚香用香炉,山有名香炉者,显然受佛教—印度文化影响,李白诗中指出沈香、苏合香,《代赠远》诗称:“香騣摇绿丝”,《客中行》诗称:“兰陵美酒郁金香”,这些显然具有异域色彩。古有屈原“香草美人以配君子”,香料或熏香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特别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往往以佩香来显示自己高洁的品格。

现代赞美李白的著名诗歌篇七
《浅析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

目录

第一章 诗仙的一生游历··································1

第二章 诗仙的浪漫主义情怀······························3

第三章 诗仙的现实主义情怀······························5

第四章 全文总结········································7 参考文献··················································8

浅析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

摘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史称“诗仙”。他出生于盛唐时期,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游历中他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他的诗歌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这篇论文从李白的一生经历入手,随着他的足迹和历练分析他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色彩、杰出的艺术成就以及李白自己洒脱不羁的气质和傲视独立的人格。

关键词:李白,游历,浪漫主义,酒,月,现实主义,《古风》,悲天

悯人

第一章 诗仙的一生游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盛唐时期,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及大半个中国。他的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与诗人杜甫并称为“李杜”。[1]

李白年少时就开始喜欢游侠,而他家的所在地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小深受道家的影响。在他大约十六岁的时候,李白读到了当时著名纵横家赵蕤的著作《长短经》。这部著作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使他立志要建功立业,谈王霸之道。至此,李白开始了他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奋斗。

24岁时,李白出蜀,写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江陵,他遇到了一生中对他仕途影响很大的一个 人——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司马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受到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李白受到很大地鼓舞,决心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了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这也是他最初扬名天下的文章。从此,他开始了鹏程万里的飞翔。[2]

此后,李白到了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等脍炙人口的诗文。而到了金陵以后,李白深感往日的古都已经一片颓废,根本比不上今日的太平景象。然而,虽对当时的朝庭有很深的感情,但李白却感到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后经扬州、姑苏等地,思乡之情愈加深刻,但他为没能创出自己的事业而感到惭愧,进而再次远游。

由这几次出游可见,李白的前半生始终活在自己“神游八极之表”的愿望里,而没有真正达到自己的目标。也由此可以推出,当时的文人都或多或少地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公元735年,也就是李白34岁的时候,他来到长安,结识了卫尉张卿,并向玉真公主献诗,一步步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在此期间,李白还结识了著名诗人贺知章。然而一年过去了,李白仍没有被任用,只好发出了“行路难,归去来”

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公元742年,玄宗十分赏识李白的诗篇,令他供奉翰林,草拟文稿,陪侍皇帝左右。由于受到宠幸,再加上李白放浪行骸的个性,他受到了同僚的诽谤,这使他“大济苍生”的热情骤冷,与此同时,李白被赐金放还。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李白开始了再次远行。在公元744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在创作上的切磋也在此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长安开始的再次远行,李白先后结识了杜甫、高适,且在幽燕山看到了安禄山厉兵秣马的形势。他一面求仙问道,一面仍企图为国建功,心中仍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而后,李白又错误地投奔于永王门下,遭到最后一次流放,五年后,李白遇大赦,《朝发白 帝城》便是此时作品。

在公元762年,也就是他6l岁之时,李白病逝,中国历史上一位最伟大的诗人与世长辞。[2]

行旅很容易使诗人产生优秀诗作,漫游对诗歌创作往往有重大影响。李白一生是漂泊的一生,长江南北,黄河上下,大凡名山大川、精美去处,几乎没有李白没去过的。可以说,李白占尽了中国名山名水之风流。李白在漫游过程中就是用诗歌表达这种行旅之感的。在漫游中,李白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他对待一切具体的事物都和这种世界观和生活态度联系起来,看待一切都有他自己的角度、想法和审美判断,因此他在诗歌的表现上也就具有了自己的特点。李白并没有把他的山水诗按山水诗写,他完全是用自己的心灵任意挥洒。因此,李白的山水诗也就拥有了他自己的灵魂。而在他的古风和战争诗中又流露出心怀百姓的热忱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诗仙李白的名作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李白的诗和他的漫游是分不开的,是他在漫漫一生的旅行中留给后世的无穷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诗仙的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这位亘古不朽的唐代大诗人,其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是其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驰骋磅礴的丰富想象,大气恢宏的意境,把离奇的神话和历史故事与现实结合起来,表现自己热烈的情感,风格奔放维奇,色调瑰伟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豪放飘逸是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这已成文学史上的定论。李白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一致,使诗歌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这种情怀和魅力可以从他诗中常有的意象——酒和月就可以分析得到。[3]

李白与酒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李白饮酒当然不同于俗人为纵情享乐而饮,也不能单纯理解为自我麻醉和逃避现实而饮,而是与其基本生活情趣、人格、世界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他那狂饮痛醉后的诗句里,使我们领悟到别具一格的人生滋味。李白的古乐府长诗《将进酒》是其首次入从长安失意归来而写,此诗格调高昴,富有激情。抒发了诗人对现世的不满和及时行乐,纵酒人生的潇洒情怀。[4]诗人以“天生我材必用”的情怀奠定了本篇劝酒诗的高昂格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宠辱不惊,来去自如的飘逸人生,此诗应是李白性格情怀的最恰当的表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即横绝古今,发出了人生苦短的慨叹,这两句,以黄河之水入海之迅和青丝白发之变来作比喻和夸张,形象地让人震憾于时光的飞逝如电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焦虑,放眼满目繁华的盛唐世界,何处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人生。接下来,诗人反弹琵琶,出笔自是不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其实诗人此时人生何曾得意,但诗人天生的豪气贯云,这豪气就倾注在他的酒里,酒入诗人豪肠,自是更增一丝豪气,毫气无限,酒量自是无限。大唐盛世中的李白以天赋的豪情展示了自己自信人生态度,这便是接下来应称为“千古第一诗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试想一想,这是何等旷达的气慨和胸襟。诗人钟情于酒,但与沉缅于酒的慵懒之徒绝对有天壤之别,诗人并没有麻木于酒,可以说,诗人胸中自有丘壑。其实任何一个凡人都有自己可用之材,这样的诗句,千载而下,令人读之,虽如我辈之凡夫俗子亦当有脱尘之慨而毫气填膺。席间的岑夫子,丹丘生,都是李白年青时的至交好友,酒逢知己,自然是千杯不醉。此时的李白,偕同两位挚友,开怀畅饮,虽心怀愁绪却也是人生一大快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这样的喝酒,没有那种虚伪文士的惺惺作态,没有那种各怀心事的叵测之心,大家襟怀坦荡,举止自然,颇有魏晋士人的潇洒风度。李白从小在道教胜地长大,又喜谈纵横之术,内心早已浸染

现代赞美李白的著名诗歌篇八
《揭示李白诗歌的真精神_评孟修祥_谪仙诗魂_》

()

揭示李白诗歌的真精神

评孟修祥《谪仙诗魂》

  的李白诗歌,点,“显学”。,就不仅需要卓绝的识见,还需要超凡的勇气。孟修祥先生十几年来一直潜心于李白的艺术世界之中,甘于寂寞,辛勤耕耘,终于有了一份丰厚的回报———《谪仙

①诗魂》的诞生。这部最新的李白研究专著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独特的视野和深邃的穿透力,对李白其人其诗作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并得出了许多独到的、精辟的结论,从而为李白研究提供了新的关照视角和方法。与

,、粪土权贵的傲岸个性,或叹其奇异缥缈、超尘脱俗的谪仙风采,或贬其不系苍生、其识污下的人格品性。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批评方式,很容易造成对一个性格复杂、情感丰富的作家得出支离破碎、难识真相的错误印象,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孟修祥先生对李白有自己全面的、独到的认识。他认为:“以仙为李白命名毕竟不能代替我们对诗人本身的分析,如何理解评价诗人也不能全靠直观感受,尽管它是理解与评价活动中极为重要的基础。如果对诗人生命历程中的生存环境、生活环节(甚至包括一些偶然因素)以及诗人的思想观念、性格、情感和心理等方面,没有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理性的观照、逻辑的证实、可供捉摸的关

捩,李白的世界永远只能是浑沌一片。”因此他在观照李白这一复杂的研究对象时,选择了“类型批评”的角度,从“沉醉中的诗酒精神”、“游侠崇拜的人格心理呈现”等十个方面对李白其人其诗作了全方位的审视,并表达自己对其他解读者的话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清晰展示了李白的完整人格精神和他诗歌的完整的艺术风格,让我们欣赏到李白艺术世界“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学风貌。为了达到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李白及其作品的目的,作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宏观研究可以避免狭隘性,使我们从更高的视角来观照事

同类李白论著相比较,《谪仙诗魂》不仅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思辨色彩,从不同方面调动诸多艺术手段来考察和研究作品,而且有浓厚的现代意识,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李白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分析、阐明问题时,既有对作家创作整体性的描述,也有对其作品分门别类的诠释,并对作品内容和作家风格的发展、变化作历史的探索;既能阐明其同中有异,又能概括有规律性的文学创作经验,在古今中外这个大的时空座标系中凸现出李白在文学世界的特殊地位。纵观《谪仙诗魂》,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几个颇为突出的特点。

首先,从结构上看,全书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架构模式。90

物,而宏观研究又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离开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李白研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谪仙诗魂》为我们作出了将微观考察与宏观把握相结合来诠释李白的范例。

从宏观上来看,此书始终将探索李白的心灵世界视为研究的中心,紧紧抓住“谪仙诗魂”———强烈的生命激情和叛逆精神,从文化学、人类学角度探讨李白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关注以诗人心理建构为中介之诸文化层面的整合效应,从而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凸现出诗人的创作个性:“他的山水诗如同他诗歌中其他类型的作品一样,无论呈现为何种情调,都是抒写他永恒

的题目———李白自我。”由于作者视野开阔,融汇中外古今文论及相关研究成果,从而赋予这种宏观以理论的自觉性和科学的系统性、从微观上看,用若干名篇作例证品,,又发。,先是回顾先秦至唐以前的送别作品,总结出“悲怨”的情感特征;继之通过李白几首代表作品的具体分析,显示出李白对前人的突破与发展,得出李白送别诗常常是“借题发挥”的创新之论。通过这样的分析,就能更深入地挖掘李白作品的文化价值。总之,作者非常注意文史哲诸方面的结合与融通,并着眼于在宏观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微观考察,又常常能够从对具体问题的考察中,抽绎出若干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二是纵向审视和横向剖析交叉结合。运用这一方法,不仅高屋建瓴,视域开阔,而且能起到给李白在古今中外这个立体座标系上科学定位的作用,使单个作家的研究,带上了文学史审视的意义。作者特别注重在历史的高度上,把李白放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纵轴上来考察,充分揭示其作品所显示的文化意义以及他在整个中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将其与气质近似的同类作家比较,而且更多地将不同时代作家的同类作品加以对比,勾勒出承传沿革的轨迹、创作特质和个性差异。如同为充满英雄主义和浪漫情调的诗人,虽然处在同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但由于生活在各个不相同的具体社会环境之中,曹操在“对酒

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喟中蕴含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英雄抱负;辛弃疾则在“醉里挑灯看剑”的无奈中充满着“无人会,登临意”的深沉哀伤;而李白的诗酒精神则是他旺盛的生命力和哲理沉思的表现,具有纯真任性、哀而能伤、怒而敢言、愤而能乐的审美特征。又如关于送别题材,作者将李白与气质迥异的其他诗人相比较,认为与晚唐李商隐的隐晦朦胧、北宋柳永的凄苦悲伤不同,李白“虽写与情人别离之际的难舍恋情,却无凄凄惨惨的苦涩,更无晦昧不明的情爱的苦恼”,⑤纵有忧愁失意,为的信念,,,自成风,。

,才能真正拓宽、加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李白探讨达到新的认识层面。因此,作者在进行纵向审视的同时,又从李白所处的时代的横断面上考辨,在与盛唐时期其他作家的比较中显示李白诗的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风貌。如同是写边塞诗,不同作家由于立场、观点和经验的差异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高适、岑参等有过军旅生涯的人常常不辨是非地赞美战争;王维、储光羲等本无军旅经历的作家则时时表现出强烈的仇外情绪;而李白既肯定正义之战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又反对穷兵黩武的不义之战,同情边塞战争中普通人民的不幸。作者在此对李白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了极富启示性的揭示,并从文化学角度对其成因作了阐释,其见解无疑是深刻的。

横向比较方法的运用还表现在探寻李白不同类型作品的审美特质上。作者在《谪仙诗魂》的营构中,把重点放在对李白各类作品的专题论述上,因此充分利用了散点透视的长处,对一些重要而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或完全解决的问题,作出较细致深入的讨论;同时作为专著,作者还必须考虑对全书整体的描画或体系的勾勒。为弥补专题研究带来的体系不严密的缺陷,《谪仙诗魂》采用前后照应、左右勾连的方法,通过李白不同类别作品的比较,显示出彼此间的联系和差别。如把李白的怀乡诗与其他作品比较后发现,怀乡诗“没有饮酒诗那般放旷,也无游侠诗的野性,

91

也不似游仙诗的自在,更无政治讽谕诗的锋芒,却带着温馨的忧伤,憧憬中的痛楚,构成了它动

人心扉的魅力”。如此比较,既言简意赅,切中肯綮,显出各类作品的个性,又彼此辉映,体现了李白诗的丰富多采。

三是“化故为新”与“化生为熟”的结合。所谓“化故为新”,即在人们熟悉之处开掘新意,“化生为熟”则是在前人较少论述之处开疆辟宇。在《谪仙诗魂》中,对于李白的诗酒精神、游侠崇拜、游仙嗜好、山水情调等前人评述极多、且为一般人熟悉的题材,作者却能于看似寻常处发掘出不寻常的意义。如第一章“沉醉中的诗酒精神”是引起学术界纷纭聚讼、但又关乎李白总体评价的重要问题。作者将其放在文化背景下观照,认为它有三个突出表现:(一)治文化的突破;(二)的生命力;(三)沉醉。结合,:“这一切都表现切堤防的潜能,也有生命本能对社会人生超越的

欲望显现。”又如第四章“游仙诗的意义与价值”,传统观点认为李白的游仙诗表现出一种出世思想,《谪仙诗魂》则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作者认为:李白的游仙最初是作为一种入世的途径,即“以隐求显”;被逐长安后,则表现出对现实不公、政治黑暗的抗争与批判精神;晚期的游仙诗则包含着对生命之不朽的追求。因此,作者认为他的游仙诗“既有表现强烈政治热情的一面,又有追求生命之不朽的企求和审视人生的渴望”,“二者的冲突,构成了李白游仙诗的特殊文

学品格”。这种评价无疑更切实际。关于李白的讽喻诗,前人多有批评,如白居易所谓“索其风

雅比兴,十无一焉”的评价,几乎成为后人批评指责李白的理论依据。作者则通过详细考察,认为李白不仅写下了大量关注现实政治、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社会问题的政治讽喻诗,而且“突破了传统的儒家所推崇的诗教理论,而以其猛烈的批判、辛辣的讽刺、深刻的揭露,成就了他讽

喻诗的特殊风格”。对学术界尚未论及的李白的怀乡诗,作者从“怀乡心态的现实因素”、“怀乡诗的创作契机”、“怀乡意识形成的根本原因”等

方面深入剖析其作品的文化意义。通过这种深入

诗人心灵世界的精微分析,使我们看到的已不纯然是那个神采飞扬,心游万仞的浪漫诗仙,而俨然一位将社稷苍生“系其心胸”的现实诗圣。

四是在方法论上,兼采百家之长,博观约取。

《谪仙诗魂》是一部融传统与现代思维于一体来研究李白的具有较高理论品位的论著,既注重传统诗学的妙悟慧识,又吸收现代理论的精思细辨,广泛运用哲学、史学、美学、心理学等相,从而大。

,。作,下了很大功夫,钩稽资,,辨正真伪,体现了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在此基础上又善于从理论角度归纳、总结、评价,使自己的观点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基础之上。因此,此书虽然主要以理论见长,同时也不忽视传统的对史实的考证。如对李白诗中的意象,著者对其作了详细的统计,并把那些宏伟意象与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考察,认为这是李白富有创造性的生命力的感性显现,是人的主体精神向宇宙自然的伸展,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格意志的形象化表现。这种研究以文本为对象,以理论为灵魂,论之有据,言之成理,避免了议论的空泛。

另一方面,作者在实证考察、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力图对李白其人其诗作出富有当代意识的解释。如在“绪论”部分,面对纷纭复杂的对李白的矛盾评价,著者运用阐释学理论,从作者、读者、文本的角度对李白作了重新解读,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李白诗歌世界。又如作者广泛运用心理学来探讨李白精神世界,在第二章“不可开解的怀乡情结”中对李白的怀乡心理作了深刻分析,认为“诗人李白就处于怀乡与离乡,向往与思念之间。正如弗洛伊德所谓人之生本能与死本能一样,其实都无相异之处。李白之诗就体现了人类的矛盾心理,渴求生活的恬静而

ϖ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16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