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秋节】
古诗中秋月篇一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奉贤区古华小学 朱琴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教学重点:熟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任务
1、开火车——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有兴趣有能力的可以简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理由)
2、师:的确,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却
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出示诗题《乡思》《中秋月(之二)》并齐读)
说明:学习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习以为常了,因此“求新求变”地开始古诗的
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对之前自己识记的古诗来一番好好地复习。
这里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一般学生只需背诵,而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说说理由。
二、学习古诗《乡思》
(一)初读古诗《乡思》,正确流利
1、欣赏古诗画面,感受浓情
师:悠扬的琴声,唯美的画面,这就是唐朝诗人李觏的诗作《乡思》寥寥几字背后表达的无
尽意蕴。
2、简介作者:李觏
1)读准字音:觏(gou)
2)补充文字资料:李觏,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北宋思想家、诗人,世称盱江先
生。
3、初读古诗
1)谁愿意读一读,注意听清每一个字音。(正音:暮mu)
2)指名再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3)自由朗读
说明:虽说是五年级,但对一些字的读音和书写依然应该加以重视,必须正音正形,毕竟“先
入为主”。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情景渲染再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落日:太阳下山的地方;
极:尽;
暮云遮:傍晚的云彩挡住。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读完整首诗,联系诗的题目,你是否能说说古诗的大意呢?
说明:在大致理解古诗大意的过程中,其实也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一首古诗的大意,既有学生
的“自主性”,又有教师的“引导性”,两者皆有体现。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同桌互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集体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自由读并思考:作者李觏通过这首五言诗,想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2)指名交流。(板书:思乡之情)
3)体会诗人的心情后,再次吟诵(男女声配合)
(四)配乐、尝试背诵
1)同桌互背 2)指名背诵
三、学习古诗《中秋月(其二)》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老师吟诵古诗《风》,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中秋月(其二)》的
作者李峤。李峤,字巨山,唐代诗人。人们把他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2、释题。这是一组诗,古人常常以一个名字写一组诗,于是用其一、其二等加以区别。
3、自由朗读。
说明:这首诗及作者都是学生较陌生的,所以适当的补充和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圆魄:中秋节的月亮 皆:都
言:说 安:怎么,反问词。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
4、小结:的确,正像李桥所说的那样,中秋之夜未必每一个地方都是皓月当空,只是当时交
通不发达,无从考证,诗人李峤在诗中所说的在今天看来的确是非常正确和科学的。
(学生浏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自由朗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师范读
(2)体会诗人的心情,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展现了诗人敢于质疑的精神,
再次自由朗读,体会感悟。
3、尝试背诵
1)挑战背诵 2)开火车背诵
说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在一般的唐诗中是比较少见的,可以说体现的是作者的
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因此诗意的理解很有必要。
四、大家都来赛
1、简述游戏规则:今天我们学的古诗的作者都姓李,那么接下去我们就来个李姓诗人诗作大
比拼,以小组为单位。
2、小组比赛。
说明:这样活泼的复习形式相信能激起学生们再次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五、总结
今天我们又撷取了浩瀚古诗海洋中的两颗明珠,相信又带给大家全新的感受,希望大家利
用课余的时间多读古诗,领略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带给你的震撼和自豪感。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
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乡思》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
的浓郁乡思。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
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
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
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
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
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突出
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之二)》这首诗则是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
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
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
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
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体现的是诗人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教科书上的学习和课外阅读,学生的古诗已经积累了
不少,对于古诗的朗读、理解、背诵已经有了一定的习惯和方法。而且这类古诗仅限于学生
能背诵,大致知晓古诗的意思,因此学习本身不具备太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编写说明中,编者明确指出:“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只要大致了解
古诗的意思,不要作过多的讲解。”,基于这一精神,将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四、教学分析
如今,我们小学语文新教材中大量地加入落日“古诗诵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
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激发学生常读古诗、
爱读古诗的好习惯,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但“古诗诵读”的教学与之
前的古诗教学已经大不相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性,即不讲究字面讲读,而侧重于读、
诵、悟。因此,教学的思路和策略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1、兴趣激发很重要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
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要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于是,在课堂一开始就来一个“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既是学生古诗积累的一种运用,也是其自信心的一种锤炼,在交流中享受成就感。
2.读诵诗文是重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而且这也是如今“古诗诵读”的一大
教学重点和手段,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不厌其烦
地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而教师只作“雪中送炭”。 如在两首古诗的教
学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哪些地方不明白。2)教师点拨。同时“读诵”始终贯穿其间,有初读、再读、范读、边思边
读等,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同时根据两首古诗的不同风格采
用不同的“催化剂”,帮助学生背诵。如《乡思》配以幽怨的乐曲,激发学生感同身受的思乡
之情。而《中秋月》则是利用挑战背诵和开火车背诵这样的激励手段刺激学生们的表现欲,
强化他们背诵的行为。多种形式的综合背诵,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吟诵古诗文的
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通过引导巧背,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
量的积累。
3.不忘明诗意赏意境 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
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对学生进行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等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因此两首诗中都对作者进行一定的介绍,
或生平或其他家喻户晓的诗作,但内容并不复杂,所谓“点到为止”。同时在重点字义的理解
后连字成句,通篇知晓,随后揣摩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这其实也是古诗教学中“人文性”
的体现。
4、巧用媒体来添翼
其实,我们的古诗最大的魅力就是寥寥几字背后却蕴含了无穷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蕴,要
很好地理解,除了我们习惯的“读书千遍,其义自现”,更多地需要借助一些方法。这里,不
禁想到了调动听觉、视觉、感觉于一身的多媒体。于是,为了迎合浓浓思乡情就让学生欣赏
至美的《思乡》古诗配乐画,随后穿插于随后的学习中,为学生们的情绪宣泄提供最佳的载
体。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秋月(其二)》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质疑态度,适时地浏
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从而使理解更进一步。
关于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在如今的教学中因为出现的比较多,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抱着司空
见惯的态度,大致就是读一读、讲一下大意,然后背一下就完事了。的确,这里是涉及到一
个度的问题:讲得多拔高要求,而十分钟搞定似乎有违背初衷之嫌。在本堂课中,我努力保
持着学习和运用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经典古诗大搜罗”到学
习两首古诗到“李氏诗人诗作大比拼”,重点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其间穿插诗意的理解和
体味。但发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显得一筹莫展,更多地是习惯于听老师讲解,缺乏自己去理
解的习惯和能力。于是在想,对于即将升入中学的他们来说,以后会接触大量的古文学习,
这样的理解力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势必力不从心。所以,这里的“大致理解”对于一些学有
余力的学生而言,应该教授一些方法的知道和常用字义的积累。这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也有一定的体现。
古诗中秋月篇二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奉贤区古华小学 朱琴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教学重点:熟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任务
1、开火车——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有兴趣有能力的可以简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理由)
2、师:的确,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却
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出示诗题《乡思》《中秋月(之二)》并齐读)
说明:学习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习以为常了,因此“求新求变”地开始古诗的
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对之前自己识记的古诗来一番好好地复习。
这里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一般学生只需背诵,而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说说理由。
二、学习古诗《乡思》
(一)初读古诗《乡思》,正确流利
1、欣赏古诗画面,感受浓情
师:悠扬的琴声,唯美的画面,这就是唐朝诗人李觏的诗作《乡思》寥寥几字背后表达的无
尽意蕴。
2、简介作者:李觏
1)读准字音:觏(gou)
2)补充文字资料:李觏,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北宋思想家、诗人,世称盱江先
生。
3、初读古诗
1)谁愿意读一读,注意听清每一个字音。(正音:暮mu)
2)指名再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3)自由朗读
说明:虽说是五年级,但对一些字的读音和书写依然应该加以重视,必须正音正形,毕竟“先
入为主”。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情景渲染再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落日:太阳下山的地方;
极:尽;
暮云遮:傍晚的云彩挡住。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读完整首诗,联系诗的题目,你是否能说说古诗的大意呢?
说明:在大致理解古诗大意的过程中,其实也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一首古诗的大意,既有学生
的“自主性”,又有教师的“引导性”,两者皆有体现。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同桌互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集体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自由读并思考:作者李觏通过这首五言诗,想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2)指名交流。(板书:思乡之情)
3)体会诗人的心情后,再次吟诵(男女声配合)
(四)配乐、尝试背诵
1)同桌互背 2)指名背诵
三、学习古诗《中秋月(其二)》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老师吟诵古诗《风》,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中秋月(其二)》的
作者李峤。李峤,字巨山,唐代诗人。人们把他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2、释题。这是一组诗,古人常常以一个名字写一组诗,于是用其一、其二等加以区别。
3、自由朗读。
说明:这首诗及作者都是学生较陌生的,所以适当的补充和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圆魄:中秋节的月亮 皆:都
言:说 安:怎么,反问词。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
4、小结:的确,正像李桥所说的那样,中秋之夜未必每一个地方都是皓月当空,只是当时交
通不发达,无从考证,诗人李峤在诗中所说的在今天看来的确是非常正确和科学的。
(学生浏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自由朗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师范读
(2)体会诗人的心情,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展现了诗人敢于质疑的精神,
再次自由朗读,体会感悟。
3、尝试背诵
1)挑战背诵 2)开火车背诵
说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在一般的唐诗中是比较少见的,可以说体现的是作者的
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因此诗意的理解很有必要。
四、大家都来赛
1、简述游戏规则:今天我们学的古诗的作者都姓李,那么接下去我们就来个李姓诗人诗作大
比拼,以小组为单位。
2、小组比赛。
说明:这样活泼的复习形式相信能激起学生们再次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五、总结
今天我们又撷取了浩瀚古诗海洋中的两颗明珠,相信又带给大家全新的感受,希望大家利
用课余的时间多读古诗,领略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带给你的震撼和自豪感。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
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乡思》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
的浓郁乡思。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
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
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
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
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
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突出
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之二)》这首诗则是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
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
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
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
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体现的是诗人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教科书上的学习和课外阅读,学生的古诗已经积累了
不少,对于古诗的朗读、理解、背诵已经有了一定的习惯和方法。而且这类古诗仅限于学生
能背诵,大致知晓古诗的意思,因此学习本身不具备太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编写说明中,编者明确指出:“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只要大致了解
古诗的意思,不要作过多的讲解。”,基于这一精神,将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四、教学分析
如今,我们小学语文新教材中大量地加入落日“古诗诵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
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激发学生常读古诗、
爱读古诗的好习惯,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但“古诗诵读”的教学与之
前的古诗教学已经大不相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性,即不讲究字面讲读,而侧重于读、
诵、悟。因此,教学的思路和策略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1、兴趣激发很重要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
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要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于是,在课堂一开始就来一个“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既是学生古诗积累的一种运用,也是其自信心的一种锤炼,在交流中享受成就感。
2.读诵诗文是重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而且这也是如今“古诗诵读”的一大
教学重点和手段,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不厌其烦
地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而教师只作“雪中送炭”。 如在两首古诗的教
学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哪些地方不明白。2)教师点拨。同时“读诵”始终贯穿其间,有初读、再读、范读、边思边
读等,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同时根据两首古诗的不同风格采
用不同的“催化剂”,帮助学生背诵。如《乡思》配以幽怨的乐曲,激发学生感同身受的思乡
古诗中秋月篇三
《中秋月诗词》
古诗中秋月篇四
《中秋月诗歌》
中 秋
一
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 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 将她抹去
二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他们说湖边的玫瑰喜欢歌)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三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难演的戏
在众人围成的舞台上
没有灯火 没有音乐
只有用我嘹亮的声音
唱那首忘了名字的歌
那又怎么样呢
岁月还将继续
不知到哪一天 又要分离
四
月已升至半空
原来湖水也会有潮声
原来自始至终永恒不变的
只是月圆月缺
苍白的林中
秋菊绽放
月下
你我含泪挥别
法 魏尔伦 ○葛雷 译
皓月闪烁在树林,
枝干上 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皓 月
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透明的哀伤》
席慕容
站在峡谷之间的吊桥上,站在满月的光辉里,我们呼唤你过来,来看那高悬在天上的月亮,你却微笑拒绝了。
斜倚在吊桥的另一端,在山壁的暗处,你说:
“我从这里看你们就好了,因为,你们就包含了月光。”
山风习习,流水在转折处呻吟喘息,身旁的H为了这样美的一句话轻声惊叫起来。月华如水也如酒,清澈而又迷离,为什么此刻我的心中却隐隐作痛?
是因为在那样透明的月光之中感觉到自身的有所隐藏吗?
是因为在那样圆满的一轮清辉之中感觉到自身的缺失与憾恨吗?
仿佛有一种畏惧,如影随形。
年轻的时候,心中的阴影来自那对前路的茫然无知,我会遇见什么?我会变成什么?一切都没有启示与征兆。而到了这一夜,那逃避不了的阴影却是来自对前路的全然已知,盛筵必散啊!盛年永不复返,我们这一生从未能尽欢。请你原谅我,亲爱的朋友,原谅这即使是在清辉流泻的光耀之处依旧紧紧缠绕着我的悲愁与怅惘。
是的,在这样美丽的夜晚里,生命是可以包含着月光,却不得不在同时也包含了一层透明的哀伤。
感触月亮
我常以为月亮是不属于城市的,月亮属于乡村,属于乡村的宁静:夜色浩淼,月光如水,树木深然如岸,村庄如渔船,点点灯光如夜捕的渔火,澄净的空气,夜间的潮湿,无边的天籁,飞逝的流萤,偶尔的婴啼,清凉的心怀,让月光的柔情绵密起来。
城市的月亮照在城市的上空,少有树木的掩映和月上梢头,而且城市的风也是热燥燥的,城市的噪声更是闹吵吵的,水泥钢筋铸成的深林,硬朗的线条遮挡着分割着,月亮或黯然神伤,或独守一偶,只能孤独的流泻着寂寞。城市月亮的叹息,城市人听不到;城市月亮的忧伤,城市人无心分担,城市的月亮只能凄然的挂在中天。
今晚我忽然发现了一缕明亮的月光,从我那没有开灯,没有拉上窗帘的窗户外流泻进来,月光进屋了。屋子里好寂静,木质地板泛着月光,如清凉纯净的水流动着,我浸在月光里,身心无比清爽,这时候一种奇异的宁静来到心间。我抬头仰望着挂在窗棂上的月亮,天空是宁静的,城市的喧嚣和嘈杂不见了,原来城市的月亮也是很美的呀!看着月亮,不由得想起了有关月亮的那些故事......
古诗中秋月篇五
《中秋月 唐 苏轼》
古诗中秋月篇六
《古诗词》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 望月怀远 》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译诗、诗意]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
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岳阳楼记》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
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íe)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
译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任巴陵郡的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通顺,百姓和乐,许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建筑规模,把唐代名家和现代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并)嘱托我写文章来记录(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衔接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水势浩大的样子,宽阔无边。早晴晚阴,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在岳阳楼所看到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直通巫峡,南面直通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失意诗人,大多在这里汇聚,观赏自然景物的心情,莫非(因个人遭遇不同心情)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一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长啸、猿猴在啼叫。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感情,担心(人家)说谗言、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满眼看到的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起来。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香草,小洲上的兰草,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动着金色的光芒,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人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拿着酒杯迎风畅饮,真是喜气洋洋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古诗中秋月篇七
《诗意流连中秋月》
诗意流连中秋月
九月的天空下,你听,庭院里的桂花在诉说着一段关于团圆的话题。那天边的一轮明月,映照着世间的相知与相亿。
中秋的夜晚,举目而望,那轮明月总能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给人无限的遐想,有欣慰,有舒畅,有思念,有盼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所有的明月中,中秋的明月是天心的图腾。古往今来,多人文人墨客在彼时的月下写出了传唱不绝的诗篇。月的美,在于那份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那份朦胧与想象,中秋月下,有多少诗意流连。
沐浴着月光,我想起来了——我和家乡的人在共度这个美好的中秋节。凉凉的秋风赶走了夏日的浮躁,丝丝的秋雨带来了桂花的芬芳。五谷丰的喜悦与天高云淡的舒畅,人的心也趋于平静。那边树下的老人向孩子们讲述着关于嫦娥、吴刚、桂树和玉兔那千年不老的故事;灯火通明的屋里,其乐融融的家人把团圆诉说。
“明月皎皎入华池,白云离离渡霄汉。” 我想,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有人说月亮很吝啬,月圆只有一天,一年十二个月只有中秋最满;也有人说月亮很慷慨,它与你夜夜相随,不管你能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在遥遥天际,送给你点点祝福。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其实,月亮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月影婆娑,入心入怀,成为我们心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相聚于古城洛阳,也许,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我们没有能够和心中思念的他们共度;也许,离家千里的你无法克制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的确,明月如斯,怎能不叫人把相思寄托?谢庄的《月赋》有云:“隔千里兮共月明。”人间的别离总是难免的,但明月常在,即使相隔千里普照世界的明月依然可以把千里之外的人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就像东坡的那首名篇中的那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心”字怎么写?是“天边一钩新月带三星”。三星伴月如有心,心如明月,逐天涯,随海角,一生流照。
中秋月下,那份诗意流连。
古诗中秋月篇八
《有关月亮的古诗》
有关月的古诗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6、《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10、《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提示:此诗是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途中所写,描绘深秋傍晚江上的美景。
译文;
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暮江吟》一诗写的是(秋 )季节,从(傍晚 )到(夜半 )这段时间(讲上 )的景色,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 )的思想感情。
11、《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①征雁:指飞行着的雁。大雁在阴历八月往南飞,飞到衡山时,已是第二年春天,又转头飞向北方。它总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不断迁移,故在文人笔下,称为征雁。
②蝉:俗名“知了”,活动在夏秋之交。所以听到空中飞雁鸣叫就听不到蝉鸣了。
③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用水的明净形容月、霜和夜空的明朗。
④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⑤素娥:就是月中嫦娥。
⑥俱:一样。“俱耐冷”,一样经得住冷。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的容颜。
12、《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3、《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商女形象。“不知亡国恨”者,非指商女,而是借以讥讽寻欢作乐不思振作的达官贵人,以商女代之,显然含有贬抑嘲讽之意。
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忧国之心,常有表露,此诗即是对“亡国”危机的深沉忧思的表现。前两句写景,清丽中微露哀伤。秦淮河上的轻烟淡月,无不透露出一种温软。在这种温软中淫靡、享受、堕落,正是弥漫当时官场的病毒。所以,“不知亡国恨”者,非商女也,“唱后庭花”而取乐者,亦非一般看客,这里实在别有所指,其矛头是直指整个上层的。
问题在于,诗不直接指斥统治阶级,而借商女以讽刺,就显示出婉而多讽,风流蕴藉的特色。
14、《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5、《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16、《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写作来历:
熙宁十年(1077年)中秋,苏轼时任徐州刺史,他见到了胞弟,于是写下了这首《中秋月》,记述了诗人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不得不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中秋月》重点字词解释:
①银汉:指银河②玉盘:指明月
《中秋月》赏析鉴赏:
《中秋月》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诗中,“清寒”指月光,“银汉”指银河,“玉盘”则指明月。苏轼写中秋月,摒弃了《记承天寺夜游》中“如积水空明”的经典比喻,而是巧妙的“烘云”而“托月”,“溢”、“清寒”可谓炼字精妙,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中秋月》后两句意思衔接自然,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对仗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字同而义异,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相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也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聚难别易的。兄弟即分离,卫不能不令坷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t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此生此夜不长好”意即在人的一生中,中秋之夜不能都如此美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意思是明年我和你不知在哪里赏月。诗句流露出对爱弟的真挚感情,还隐寓着自感不能掌握命运的叹息,就是这淡淡的感伤,却是千万个离人对月抒怀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兄弟相聚的月圆之夜,他们会怎样的互诉衷肠。他们一定会以酒作佐料,在畅饮中也一起饮尽这孤独与无奈吧。苏轼在思念爱弟时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美好祝愿,在与爱弟重逢的月圆之夜写就的这首《中秋月》中,我们感到了月之清辉,暮云悄悄隐去,清寒慢慢四溢,都是无声无息,而银汉无声,一轮圆月孤零零在天字漫步,更是了无声息。我们仿佛看到了笼罩在兄弟二人心头的淡谈愁云,诗人苏轼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自然的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雨,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古诗中秋月篇九
《四季古诗》
秋夕(秋天的古诗)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意思: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登高(秋天的古诗)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诗意: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中秋月(秋天古诗)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意: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山居秋暝(秋天古诗)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简介: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
诗意: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山中雪后 (冬天古诗)
郑燮(清)
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
一种清孤不等闲.
作者简介:
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诗意赏析
雪整整下一夜,到天明是天空依旧飘洒着细细的雪,整个山谷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让人觉得恍然置身于梦境中,谷中央的小瀑布早已结成了条条的冰凌,晶莹剔透,树枝上沉沉的压着厚厚的积雪,风吹来,树枝上的雪花绵绵密密的随着风纷纷扬扬的飘洒开来。
对雪(冬天的古诗)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歧。
简介作者: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
意思:
雪花纷纷扬扬飘入窗户时,我正坐着看雪景,那青青竹枝因雪覆盖而变成白玉一般。 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多么令诗人痛快!
夜 雪 (冬天的古诗)
唐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作者简介:白居易(前772--前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意思: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春日 (春天古诗)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诗意: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初夏睡起 (夏天古诗)
宋 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年),汉族,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杨万里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也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技歌》等写出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疾苦,
这是一首关于夏天的诗。大意是: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三衢道中 (秋天古诗)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作者简介:曾几(jǐ)(1084~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州(今属江西)人,徙居河南洛阳。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
诗意:梅子黄透的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绿树荫成,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加添了些幽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