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左省作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宿左省作篇一
《诗歌鉴赏原创题 春宿左省》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 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 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 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 数问夜如何。

注:①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所谓“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这首作于乾元元年(758)杜甫在左拾遗任上。 ②金钥,即金锁。玉珂,即马铃

1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情景,是怎样写的?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宁静幽美而又巍峨清丽的宫廷夜景图: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作者由近及远,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出这一幅月夜宫廷夜景图

2全诗构思严谨,首联是如何紧紧扣住题目春宿左省来写诗的

首联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交待值夜的所在地,扣“左省”。两句虽无一字点题,可又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3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喜悦中带有不安,一心一意忠勤为国。诗中前两联写景,景中含情,流露出收复京师官复原职的喜悦,后两联写诗人彻夜不眠,静听金玥,畅想玉珂,心牵封事,频问时间的情形,勾勒了出一个略带不安牵挂封事的忠勤为国的形象。

4这首诗叙述既有层次又有变化,请你分析诗中的时间变化

答; 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

首联是薄暮时分,写花隐掖垣栖鸟,颔联写月写星,是夜深。颈联写金玥写玉珂是将晓。全诗按时间顺序写诗,构思严谨。

宿左省作篇二
《春宿左省》

《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 垣[yuán] 啾[jiū] 栖[qī]

757年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唐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fū]州到京,仍任左拾遗。这首作于758年(乾元元年)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

词句注释

⑴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wǔ]之东,故称“左省”。

⑵掖垣:左掖的矮墙。这里代指门下省。

⑶临:居高临下。

⑷九霄:在此指高耸入云的宫殿。代指皇宫。

⑸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⑹珂:马铃。

[2]⑺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译文

左偏殿矮墙遮隐花丛,日已将暮,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

星临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靠近天庭,所得的月光应该更多。

夜不敢寝,听到宫门开启的钥锁,晚风飒飒[sà],想起上朝马铃的音波。

明晨上朝,还有重要的大事要做,心里不安,多次地探问夜漏几何?

赏析: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

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duó],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jī zhù],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jiá]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彩,写得平正妥贴,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宿左省作篇三
《美学整理》

一、填空

·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了《Aesthetica》一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独立。Aesthetica直译“感性学”。

· 柏拉图:

《会饮篇》永恒不变的美本身与美等级

《大希庇亚篇》寻求美本身

《伊安篇》灵魂回忆与迷狂

《曼诺篇》寻求“德性本身”即“德性的型相/理念”

·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家族相似”理论。

·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审美是对“存在”的“形式指引”。

· 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确定无可置疑的“理性主题”其名言:“我思想,故我存在”。 · 康德提出自我立法的主体:主体为自然界立法,主体为自我(自我的实践行为、自我的

鉴赏行为)立法。代表著作《判断力批判》

· 席勒:审美是一种游戏冲动。《审美教育书简》其名言“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

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

· 叔本华:审美是一种暂时摆脱了意愿的无我的直观。代表著作《作为意愿和表象的世界》,

意愿的短暂满足和无止无尽构成了“叔本华的钟摆”

· 尼采:“醉生梦死”的生命狂欢。代表著作《悲剧的诞生》

·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深层心理结构模式。

· 古典“形式”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名著《艺术》中把艺术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

· 恩斯特卡希尔,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美学家,为人类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寻找各自的

先验原则:“符号形式”。《符号形式的哲学》三卷分别研究语言符号、神话符号、知识现象学,《语言与神话》是前两卷的缩写本,《人论》是“人是一种创造符号的动物”的理论展示。

·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符号的意义由语言系统中的差异形成(棋喻),关系生

成意义,实体不能生成意义

· 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神话学家,发表《语言学与人类学的结构分

析》,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进行人类学研究,最为著名就是“俄狄浦斯神话结构分析”

· 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将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扩充为四元对立,使得叙事分析

的实现更为完善。

· 后殖民主义美学:种族身份建构与权力机制。

殖民话语:法农《黑皮肤,白面具》、梅米、阿契贝。

东方主义:赛义德、霍米巴巴、斯皮瓦克。

· 女权主义美学;性别身份建构与权力机制。

性别是用来指文化建构、社会再复制的教育和文化社会体制,通过法律、语言以及意识形态的方式来强调差异。波伏娃

性/性别的交易系统“鲁宾”

性别的扮演“朱迪丝巴特勒”。

刻板形象的两极化特征:神圣化与妖魔化,吉尔伯特,格巴《阁楼上的疯女人》 女性形象的矛盾双重性:红颜祸水、狐狸精、美人鱼、美丽的女鬼《画皮》

· 文化研究:阶级文化、青年亚文化、大众文化中的身份建构与权力。

“文化霸权”葛兰。

“意识形态是个人同其真实存在状况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阿尔都塞。

· 五官感觉的互通造成“同感现象”

· “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俄) 《作为技巧的艺术》,“艺术之所以存在,

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 罗曼·雅克布森,俄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诗学家。莫斯科语言小组的领袖,提出了语言

的“功能论”;说话者(情感功能),语境(指称功能),信息(诗性功能),代码(元语言功能),接触(交际功能),受话着(意动功能)

· 心里距离说:英国心理美学家布洛1912年刊于《大英心理学学报》的文章《作为艺术

要素和审美原理的“心理距离”》提出艺术欣赏的原则“心理距离”

·

钟嵘《诗品序》“直寻”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别材别趣”“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李贽《焚书》“童心说” 王夫之《姜斋诗话》“即景会心”

叶燮《原诗内篇下》“不可言之理”

· 普洛替诺把审美感觉从一般感觉活动中分离出来以及审美内视的理论;托马斯阿奎那的

论述中发现了最接近于近代的“审美知觉” 概念的表述

· 马利坦的“创造性知觉说”

· 克罗齐把人的心智活动划分为直觉、概念、经济和道德四种类型

·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是心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

又称为完形心理学,由马科斯·韦特海默,沃尔夫冈·苛勒和科特·考夫卡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本上创立,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

· 阿恩海姆(1904--2007) 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的美学思想是以完

形心理学为基础,他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完形心理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韦特海默提出了“完型律”。所谓“完型律”是指人的知觉活动的基本特性,即一种将分离的东西组织起来,把不完整的东西倾向于组织成完整体的趋向。

· 作为审美类型的崇高是与近代,代表理论家伯克和康德,他们把崇高与美对立起来,突

出了崇高体现着与人敌对的关系状态。并且指出崇高感的特征:从痛苦到快感。埃德蒙1伯克《崇高与美的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

· 场域:体验的存在方式:亨利·柏格森的“绵延”理论、威廉·詹姆士的“意识流”理

论、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

· 埃德蒙·伯克《崇高与美的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

二、美学原理辨析:

1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鬼故事,其中涉及三个人,丈夫,鬼妻,新妻。这里的灵异现象是妻子死后化作鬼魂与丈夫生活,我们可以将鬼妻看做是男主人公过度思念产生的幻想,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来分析,可以理解为丈夫的深层心理对妻子的思念无法被压抑而以一种幻想来呈现。其中鬼妻的行为值得分析,从最初与丈夫恩爱到丈夫娶新妻对丈夫的暴力,我们可以推测男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最初对妻子不舍化作与鬼妻的鱼水相欢,到后来娶到新妻后对亡妻的愧疚化作鬼妻的暴力来惩罚自己,再到后来深受心理折磨而病倒,我们可以看作是深层心理被压抑的情感作用于生理的痛楚。至于后来削桃驱鬼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外力所做的心理暗示,使被压抑的情感得到疏通,最后幻想破灭,鬼妻离去。

2、作为审美直观“形象”“纯形象”,色形声味触:视觉色象,视觉形象,听觉声像,味觉

叠》,用美在形象分析,审美活动的感性维度。这首词可以看做形象的蒙太奇,词中讲女子起床前后的情境用一幅幅色彩斑斓,气氛甜腻的画面来呈现,“小山重叠”这一形象可以理解为女子的眉毛,因为古时“山眉”这一女子妆容,但具体实指在这里已经不重要,词中传递的是一种形象的观感,紧接着“金明灭”则是一种光影的呈现,在早晨的阳光里金银首饰,家中摆设都被赋予了一种时隐时现的影响接触,“鬓云纵欲香腮 雪”此句讲女子梳发用一种动态中截出静态的手法来呈现,我们可以想象女子的头发拂过面颊,乌黑的青丝与雪白的脸颊两种色彩相撞更加衬托出女子的俏丽,“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两句交代了具体的情境,不然只从前两句画面的呈现是难以理解的,而“懒”“迟”字透露出女子的百无聊赖与散漫悠闲,确定了整首词的感情基调,“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应”。此句描摹女子对镜梳妆前镜中女子的面庞与后镜中所带花饰将交相辉映,两种花面的拼贴使人已无法分出是花更美丽还是女子更美丽。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此句将镜头一转,给床铺上的锦被来个个特写镜头,尤其是那一双金线绣成的鹧鸪,华丽耀打扮 ,那欣赏女子的那个人哪里去了呢?给人无限遐思。

3、中各部分各层次之间的交相引发,回环往复,相互牵连所呈现出来的氤氲化生的“活生生的语言整体形象”。(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性)

4、杜甫《宿左省作》“月傍九霄多”。——叶燮《原诗内篇》。运用原理:形作为一种不凭借概念理性的整体组织能力。韦特海默提出了“完型律”。所谓“完型律”是指人的知觉活动的基本特性,即一种将分离的东西组织起来,把不完整的东西倾向于组织成完整体的趋向。在叶燮的这段评价里我们可以看出“多”这一并不具体的形容词,在读者欣赏时被„„

5、杜甫《玄元皇帝庙作》“碧瓦初寒外”——叶燮《原诗内篇》。

6、杜甫《鄂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叶燮《原诗内篇》

三、简答与论述

· 形式美的结构(组合)原理:a对称与均衡b比例与尺度c节奏与韵律d主从关系 ·文化的四重含义

·文化认同的定义、基本类型、表现领域

·陌生化相关知识

·审美直觉的内涵及特征

·知觉的组织原则

·审美体验的特征

·距离的审美界限内涵、距离的心理美学内涵和哲学美学内涵

·审美类型

·美的特性

·优美与壮美的区别

·悲:超越式平衡

·悲剧的四大历史类型

·西方悲剧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崩溃: 荒诞意味着理性的失败。无论是科学理性的名义,还是以哲学理性的名义,还是以宗教信仰的名义,传统的形而上学世界观都给人类世界和人生意义设定了一个标准、一个理想,给

世界和人生确定了一个终极意义之根,这保证了形而上学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现在,先是宗教被理性杀死,接着是本体论哲学被分析理性驱逐出哲学的领域,最后是理性的自我放逐。于是世界的整体性分崩离析

·荒诞的审美表现形式:荒诞通过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偶然性对必然性的嘲弄等荒谬悖理的艺术形式呈现疏离化的人生体验。

·自由生命的僵化:柏格森论“滑稽之意义”

a笑是人类文化现象b笑是一种智性判断行为c笑的对象是自由生命的僵化机械 ·自知其失:波德莱尔论滑稽

a笑者的优越意识b笑意味着人的自我对象化c笑的艺术是一种自知其失的艺术 ·巴赫金论民间笑文化

民间笑文化的三种形式a狂欢节上的各种仪式-演出活动,各种狂欢节类型的节庆活动,各类诙谐的广场表演b各种诙谐的语言作品,口头的或书面的戏仿体作品c各种形式和体裁的不拘形迹的广场言语,骂人话、指天赌咒、发誓、民间的褒贬诗等。

·民间笑文化的特征:节庆性(本质特点);全民性;双重性(生成性);贬低化。 ·中西美学之分与异质性:理性本位与存在本位。

中西美学的异质性:a两种在世结构b主体-客体结构和:是把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使客体为我所用,达到主客体统一。其特征:外在性;人类中心论;认识桥梁型。c人-世界结构: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万物则没有人,没有人则世界万物是没有意义的。人是世界万物的灵魂,万物是肉体,人与世界万物是灵与肉的关系:无世界万物这个灵魂就成了魂不附体的幽灵;无人,则世界万物成了无灵魂的驱壳,世界就没有了意义。其特征:内在性(天人合一);非对象性(非客体关系\共处互动对话关系);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具体生活的非对象性的整体。d“美学”是西方理性本位文化(主体-客体结构模式)的产物。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主客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分析性思维;等级式时空价值结构。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门类艺术的统一定义。西方传统美学的三种范式: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艺术哲学。e中国古典文化的存在本位特征:非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整体性思维;中心-边缘式的差序结构。“前主客关系式的天人合一”。非西方文化的古典文化形态不具有这三个特征,也即西方美学学科范型成立的三个条件,因此,古典时代的非西方文化没有产生“美学”。

宿左省作篇四
《四、文学作品—文本层次》

宿左省作篇五
《2012级 西方文论开卷考试复习范围 (2)》

2012级 西方文论(现代)开卷考试复习范围

一、名词解释

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用来指称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厄勒克忒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来指称女孩对父亲的乱伦欲望和对母亲的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集体无意识p368

在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学说基础上,荣格提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包括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最终源泉,是心灵的结构和秩序,这个结构不是“性力”(里比多)所能涵盖得了的,也不是个人经验所能完全说明的。它来源于人类的整体进化过程中积淀的某种稳定模式——“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个人无意识由那些曾经一度被意识到后来又被遗忘了的心理内容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在主体整个一生中却从未被意识到。

是一个储藏所,它储藏着被称之为原始意象的潜在意象。人从他的祖先(包括他人类的祖先也包括他的前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那儿继承了这些意象。种族意象的继承并不意味着有意识地回忆或拥有,而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因此,人经常会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

人格面具

含义

人格是由“面具”(persona,简称“人格面具”)构成的。一个面具就是一个子人格,或人格的一个侧面。人格就是一个人所使用过的所有面具的总和。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而且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摘掉“假面具”后所暴露出来的“真面目”也是一个面具。因此,面具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公开面具和隐私面具的区别。时刻戴着面具,意味着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面具来表达的,心理障碍就是“面具障碍”。

理论提出

人格面具是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人格面具的意义 积极意义:人格面具有利于人在社会中生活,促使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它不仅有利于实现个人目的,取得个人成就,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与共同福利的基础。

消极作用:“面具膨胀” (inflation):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则必然要牺牲人格结构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阴影

阴影。现代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原型理论的概念之一。每个人的人格当中都有的隐藏在潜意识当中的黑暗面,可以说是自己内心的另一个自己。阴影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若不是用面具加以掩盖,人就难以逃脱社会的批评指责。而有时阴影会成长为独立的人格,造成精神分裂症。而由于父母在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使男性的阴影原型的发展方向由从父亲那里受到的影响决定,而女性的阴影原型的发展方向由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影响决定。

心理能

人格所需要的能量被称之为心理能,荣格有时用里比多来命名这种心理能。然而这里所说的里比多与弗洛伊德不同。荣格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把里比多仅仅局限为性力,这正是他与弗洛伊德的一个重要分歧。在荣格看来,里比多究其本质是欲望,它既可以表现为食欲、性欲,也可以是情绪的欲望。荣格的里比多,在意识中显现为努力、欲望和意愿。

陌生化

文学定义:“对于普通言语系统的歪曲”。

—— 雅各布逊

◇ “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针对模仿论和形象论所提出的,他将“陌生化”作为艺术本身的内在规律,陌生化的过程是以艺术自身为目的,因而将模仿者和被模仿者排除在外,强调的是艺术的自主性。只有“陌生化”才能说明艺术品的形式和结构,及其与其他任何外部事物的独立性。陌生给人以新鲜感,这不仅是文学

中可以运用那些实用语言所不能使用的语法和词汇,而且也在于它的一些形式手段(如诗的韵律)。

底本与述本

 底本与述本

 作为文字形态呈现给读者的故事(赵毅衡称之为“述本”,并建议英文对译

词应为 pre-narrated text)背后,应该还有一个故事形态,那就是赵毅衡所说的“底本”(赵建议英文对译为narrated text)。底本无叙述者,也不靠叙述而存在,述本则必须由叙述行为产生。当然,“底本”和“述本”的区分,只是“理论意义上的”,也就是说,源于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假设存在着一个供作者加工的故事可为参照。其实,在创作的事实中,很有可能作者的故事全是虚构的,没有任何底本。也就是说,就事实层面而言,即使有底本,那底本也是作者虚构的。但它没有被赋予文本形式。

隐含作者

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是美国文学理论家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提出的概念,用来指称一种人格或意识,这种人格或意识在叙事文本的最终形态中体现出来。换句话说,某一个叙事文本之所以是其呈现出来的形态,正由于隐含作者有意地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审美趣味等注入其中。也有人用隐指作者翻译这个概念。

叙述者

“谁说故事,谁就控制社会。(柏拉图) ”

◇“叙述者是叙述本文分析中最中心的概念。(”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但叙述文字物质化后,叙述者也落到了一个抽象化的窘境中。在口头叙述中,叙述者是具体的,他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在叙述文本中,叙述者成为一个抽象的人格,是戏剧化了的叙述行为中的一个环节。叙述者决不是作者,作者在写作时假定自己是在抄录叙述者的话语。按叙事学理论,整个叙述文本,每个字都出自叙述者,决不会来自作者

叙述声音

所谓叙述声音,简单说,是指叙述者在叙述文本中所发出的声音,它表明了叙述者的存在,它不仅表明“谁在叙述”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表明“谁在评价”和“评价什么”。这是叙事作品价值观指向得以体现的主要手段。但在叙述文本中,叙述声音有复杂性变化

叙述者干预

⑴指点干预

⑵评论干预

①解释性评论

◇鲁迅的《故乡》:

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

宿左省作篇六
《【西方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理论主张,代表观点及评价》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理论主张,代表观点及评价

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文本旗帜:

什克洛夫斯基 :“艺术总是独立于生活,在它的颜色里永远不会反映出飘扬在城堡上那面旗帜的颜色。”——“这面旗帜已经给艺术下了定义。”

1961年,什克洛夫斯基重新出版文集:“光阴荏苒,太阳升起过一万多次,四十个春秋过去了,现在西方有人想借我的话来争辩飘扬在我的城堡上我的那面旗帜的意义。” 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主要理论和关键词:

1、文学性(Literariness)

2、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3、结构与功能(语言的诗学研究)

1、文学性(Literariness)

文学研究首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独有的体系和内在规律。这是一切文学阐释、评价标准以及价值取向的基础,同时也是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的界标。文学的内在规律存在于作品所表现出的现象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作品的任何其他事物。形式主义者将文学的内在规律称为“文学性”(Literariness),试图通过对“文学性”的研究来建立评价文学,也就是文学批评的学科体系。

文学性(Literariness)的内涵:

⑴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

⑵文学创作的根本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

⑶文学批评的任务是要研究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即文学性

◇雅各布逊:“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不过,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可以把文学史家比作一名警察,他要逮捕某个人,可能凡是在房间里遇到的人,甚至从旁边街上经过的人都抓了起来。文学史家就是这样无所不用,诸如个人生活、心理学、政治哲学,无一例外,这样便凑成一堆雕虫小技,而不是文学科学,仿佛他们已经忘记,每一种对象都分别属于一门科学,如哲学史、文化史、心理学等等,而这些科学自然也可以使用文学现象作为不完善的二流材料。”

2、陌生化

文学定义:“对于普通言语系统的歪曲”。

—— 雅各布逊 ◇ “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针对模仿论和形象论所提出的,他将“陌生化”作为艺术本身的内在规律,陌生化的过程是以艺术自身为目的,因而将模仿者和被模仿者排除

在外,强调的是艺术的自主性。只有“陌生化”才能说明艺术品的形式和结构,及其与其他任何外部事物的独立性。陌生给人以新鲜感,这不仅是文学中可以运用那些实用语言所不能使用的语法和词汇,而且也在于它的一些形式手段(如诗的韵律)。

什克洛夫斯基:文艺的美感特征首先是惊奇陌生的新鲜感,与内容无关。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延长人们审美感知的过程: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使人感受事物,是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由此出发,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艺理论不应只研究文学的外部关系,而应该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作为一个现有模式的比较物和对照物而被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新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这样,形式完全是文学作品独立的存在物,与内容、材料无关,他说:“文学作品是纯形式,它不是物,不是材料,而是材料之比。”

参照:陌生化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象征、寻常逻辑的被打破(言语道断,思维路绝):

叶燮《原诗》评杜甫诗:若夫诗则理尚不可执,又焉能一一征之实事乎?……子但知有是事之为事,而抑知无是事之为凡事之所出乎?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如《玄元皇帝庙作》“碧瓦初寒外”句,逐字论之,言乎外,与内为界也。初寒何物,可以内外界乎?……然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觉此五字之情景,恍如天造地设,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可解。划然示我以默会相象之表,竟若有内有外,有寒有初寒,特借碧瓦一实相发之。……

叶燮《原诗》评杜甫诗:又《宿左省作》:“月傍九霄多”句,从来言月者,只有言圆缺,言明暗,言升沉,言高下,未有言多少者。……今曰多,不知月本来多乎?抑傍九霄而始多乎?不知月多乎?月所照之境多乎?有不可名言者。试想当时之情景,非言明言高言升可得,而唯此多字可以尽括此夜宫殿当前之景象。……又《摩诃池泛舟作》“高城秋自落”句,夫秋何物,若何而落乎?……既秋能落,何系之以高城乎?……若以俗儒之眼观之,以言乎理,理于何通?以言乎事,事于何有?所谓言语道断,思维路绝,然其中之理,至虚而实,至渺而近,灼然心目之间,殆如鸢飞鱼跃之昭著也。

3、结构与功能

◇雅各布逊:“诗不过是语言的美学操作。”

◇什克洛夫斯基:经过陌生化处理过的文学语言,不负载一般语言的意义,丧失了语言的社会功能,而只有“诗学功能”。如果说,日常语言具有能指(声音、排列组合的意义)和所指功能(符号意义),那么文学语言只有能指功能。文学也就是这种自有价值的语言形式。

◇布拉格学派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1935年,该学派采用了结构主义的名称,即捷克结构主义。捷克结构主义,利用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结构,认为文学作品不只是言语或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一种系列结构,一种与各种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列结构。

布拉格学派从深入剖析各种语言功能入手,指出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最大限度的偏离日常生活实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把表现功能放到首位。

◇雅各布逊《结束语:语言学和诗学》提出语言六要素、六功能说:任何言语交际都包含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代码六个要素,与之相应,言语体现出六种功能:交际侧重于语境,就突出了参照功能;侧重于说话者,就强调了情感功能;侧重于受话者,意动功能就突现;侧重于接触,交际功能就占支配地位;侧重于代码,元语言功能就上升到显著位

宿左省作篇七
《土左二中宿舍安全管理汇报材料》

土左二中宿舍安全管理汇报材料

一、本学期我校有住宿生人数906人,男住宿生388人,女住宿生518人,住宿生占到了学校总人数的三分一,宿舍安全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点,男生宿舍的管理又是重中之重。为了把宿舍管理好,首先由学校成了土左二中生活部宿舍安全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宿舍管理委员会章程》及《宿舍管理员岗位职责》、《宿舍管理条例》,安排专人对男女生宿舍进行日常管理,另外安排了校级干部对宿舍加强监督管理,督促班主任经常跟班、查宿,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的星期一下午召开住校生会议,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和学习宿舍管理制度,明确在宿舍里应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确保在校住宿学生的安全。

二、严格查宿制度,坚持每天三查和每周突查。一查是就寝时查,管理员为每一位住宿学生的床铺上贴上名字,每天先由各寝室长查,不在寝室的记载到查寝表上并通知管理员,管理员再联系班主任通知家长。二查是就寝后一小时等寝室熄灯后管理员再将各寝室查一遍,决不漏掉一个学生,确保所有住宿生都到寝室就寝。三查是起床时的清查,针对有少数男生可能等管理员查寝之后再翻窗户跑出去玩的情况,管理员还在早晨学生起床时再查一次人数,有不在寝室就寝的及时通知班主任处理。

三、利用现代高科技(监控探头)协助宿舍管理。宿舍管理虽然有三查,但这样还是有漏洞,为了防止极少数学生在晚查后离开宿舍,学校特安排一名生活老师24小时监视监控画面,如果有情况及时汇报值班生活老师

四、为了应急突发事件如火灾、地震,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紧急疏散演练并制定了《土左二中住校生紧急疏散演练方案》

土左二中政教处

2012年3月1日

宿左省作篇八
《卷3》

宿左省作篇九
《4、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

含山店梦觉作

晚唐韦庄

《含山店梦觉作》是唐代韦庄创作的一首羁旅乡思的经典作品。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②。

灯前一觉江南梦③,惆怅起来山月斜。[1]

词句注释

①含山:唐武德六年(623),分历阳县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志》说:“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一说含山在今山西闻喜。

②袂:衣袖。

③觉:睡醒。[1]

白话译文

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客居异乡。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之作,是诗人夜宿含山店梦醒时所做。

诗歌前两句是诗人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概述。“流离”,意为因灾荒战乱流转离散。韦庄生活于唐末,曾多次经历唐末兵乱,并因避乱长期寓居江南。“惯”是常常的意思,这个字高度概括了诗人当年因经历战乱经常别家流离的境况。“等闲”,乃平常之意,此词与上句“惯”相照应。正因为是惯常之事,对诗人来说,挥袖抛亲客居天涯的断肠之举就变得稀松平常。“惯”和“等闲”二词,落笔看似轻松,实则写尽了诗人内心的无比苦楚。

“灯前一觉江南梦”是对题目的呼应,初看不难理解,细想大有疑问:诗人为何强调自己的“一觉”是在“灯前”?其“江南梦”当如何理解?是诗人在江南所做之梦,还是说梦见的是江南?

先说第一个问题。言“灯前”者,其灯必为点亮之灯。睡觉而亮灯,诗人的行为何以如此古怪?结合前两句看,他这“一觉”,睡前定非心静如水,而应是柔肠寸断辗转难眠,故而灯未吹熄。后来,他在愁苦间恍惚成眠,灯却未及熄灭,只能一直亮到梦觉。由此观之,诗人于“一觉”前加“灯前”一词,乃暗中表现自己其时的心境。

再说第二个问题“江南梦”的含意。有人认为“江南梦”指的是乡梦,恐为不妥。何也?韦庄是杜陵(今中国陕西省长安市附近)人,并非江南之人。若言江南梦为乡梦,“江南”就非梦之内容,而为做梦之地。然,含山在今安徽省,位于长江北岸,当不属于唐代地理上之江南概念。因此,“江南”只能是诗人梦之内容;言“江南梦”者,乃言诗人对江南之热爱与依恋。唐诗人贾岛有七绝《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其长期客居并州,要离开了,便产生如离故乡的不舍,当与韦庄此时的心境有相通之处。这样说并非虚妄。韦庄有《题盘豆驿水馆后轩》一诗云:“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可见其对江南的感情。

诗人常年离家,梦中却无家而有江南,莫非江南已取代家在诗人心中之重要位置耶?否。正因家竟被江南从梦中挤出,所以一觉醒来,诗人不免惆怅难耐。披衣起来,更见山月西斜,其内心当何等凄凉、孤独也!

此诗写羁旅,不言乡思而写江南之思,于不合常理中将常年羁旅奔波之痛展露无遗矣。 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决不轻易还家,必须坚忍地前行。这便有了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

但是乡思功名两不弃,又谁也克服不了谁,自然会让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这份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韦庄一生又是饱历艰辛,读书时数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尝寇乱,间关顿踬,其漂泊流浪之苦、去乡怀国之痛的体验不可不谓深刻,这些在他的诗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羁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际遇,而在离乱的时代更不足为奇。他善于从内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这种人之常情显得格外动人。全诗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隐,其间却处处涌腾着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扬,那思念,那怆然,甚至那惆怅迷茫的叹息都发自内心深处,若隐若现,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挚,令人品味不尽,使人想见风度。夜深人静,好梦搅醒后的诗人,兴尽悲来,他心头袭上的哀感绝不止一己的生命飘泊无着之感,更是人类生命的苍然之悲感。韦庄这种清丽柔婉诗风,属于典型的晚唐格调,于此诗犹见一斑。[1]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910),五代前蜀诗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880)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乾宁元年(894)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乾宁四年(897),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宿渔家

宋 郭震

《宿渔家》,是宋代诗人郭震在借宿渔家时写下的一首描绘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的诗。在诗中作者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几代生涯傍海涯,

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

明月随船送到家。

词句注释

生涯:生活。海涯:海边。

白话译文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文学赏析

从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该诗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是很不容易的。

阅读训练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舍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次为D级。解答本诗,要从思想内容入手。本诗表达的是梦醒时分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惆怅之情,但诗的一二句并未写出惆怅,而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毫无悲切之感,以此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之情。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美、失神、惆怅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为D级。解答

本题,首先要结合诗歌文本,抓住关键词“惆怅”“笑说”分析。其次,要审标题。《含山店梦觉作》,显然是夜梦醒来之作,其感情是惆怅的;《宿渔家》,渔家(樵)是隐居(闲适)类意象,其感情应该是愉悦的。再次,要知人论世,要看注释,从对韦庄的注释中就能分析出其漂泊之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177755.html

    上一篇:好的句子段落

    下一篇:五字古风游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