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元宵节】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是怎样篇一
《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是怎样篇二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民间习俗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
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中秋节的来历作文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是怎样篇三
《元宵节的传说(1)》
元宵節的傳說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有三則有趣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 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 的女兒,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 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 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燄,就 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 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另一則傳說則和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的 個性既善良又風趣。
有一天冬天,東方朔在御花園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的準備投井。東方朔慌 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 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沒和家人見面。她想,既然不能在雙親跟前 盡孝,還不如一死了之,於是才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 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這一天,東方朔出宮後,便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故意讓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個大恐慌。人們趕 緊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一聽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 可讓元宵做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 傳諭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 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難」。 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六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雙親、妹妹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 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六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 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另一則是源自民間的「三元節」,舊俗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而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而農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而這三元中又以「上元」最熱鬧也最受重視。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是個熱鬧的節慶,活動很多,舉其重要者如下:
(一)上元祈福
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信徒中以漳籍移民最為虔誠。
(二)元宵祭祖
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
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
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
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
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三)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子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綵燈、店舖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形象燈如關
刀燈、兔
半燈等;另
是根據民
現在多為
狀元遊
壽、桃園結
節義的民燈、水果燈、一是活動燈,間故事編製,電動花燈,如街、八仙賀義等表現忠孝族道統。臺北市每年元宵節在各寺廟都舉辦花燈競賽,如龍山寺、祖師廟、青山宮、保安宮、關渡宮和松山慈佑宮,展出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花燈。
(四)猜燈謎
以往燈謎都在寺廟裡舉行,因為寺廟乃民眾閒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裡相關人員主持猜燈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為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誌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多樣化,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型態。
(五)舞龍舞獅
全國各地在元宵節都有龍燈,龍是一種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臺灣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紗,作為龍形的燈龍,在龍頭和龍身裡,點上十幾枝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由十幾個人抬著走,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稱為「弄龍」。十五夜各地的獅陣也一起出動,稱為「弄獅」,並表現功夫,其目的在驅邪祈安,並有賀年賀節的喜慶意義。
舞龍舞獅時鑼鼓喧天,鞭炮聲不絕,更為元宵節帶來熱鬧的氣氛。
(取材自奇摩網站)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是怎样篇四
《元宵节的传说》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幻灯片园地】群号190116156图片歌曲:来源于网络
文字制作:肖肖
森林
汉高祖刘邦死后,由周勃、陈平等人,协力铲除了想篡权的吕后势力,拥刘恒为汉文帝。成功那天的晚上正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文帝登位后确定,每年正月十五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又因正月为元月,夜晚为宵,后来人们又称为
“元宵节”。
除夕夜的火,元宵节的灯;岁末年头这两件事,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红火、兴旺、顺畅、吉祥的祝福和期盼;在我国民俗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故事,这里略记一二。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是怎样篇五
《元宵节的有趣传说》
元宵节的有趣传说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据《娄书纂要》载:“正月十五日曰上元”。 故中国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十五日夜亦曰“元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或“元夕节”。《东京梦华录》中记:“正月十五日元宵”; 《梦梁录》卷一中道:“正月十五日元夕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自唐代以来“元宵”有观灯之习俗,故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以下几种有趣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 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炸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 为什么会有耍龙灯的习俗?在《西游记》“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 一回中,有唐朝丞相魏征梦斩泾河龙王之神话传说,民间据此又有“大闹红灯把灯办,国母娘娘眼又明”, “龙灯本是唐朝兴”之传说。 民间由此说唱云:“只因长安遭干旱,龙君错把雨薄行。错行雨薄不大紧,淹死长安众黎民。太白金星把本奏,奏与玉帝得知情。玉帝急忙把旨降,才命魏征斩龙君。斩了龙君不大紧,夜夜缠倒闹宫庭。唐王醒来心害怕,三台选举八位臣。八位老臣拿本奏, 不如超度老龙神。超度龙神无须敬,才兴元宵耍龙灯。”
关于“平吕”而设的传说
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 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 吕后独揽朝政, 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 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关于元宵姑娘的传说
这一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 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 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 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 “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 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 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 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 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就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有趣习俗
元宵节可以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如有趣的主要习俗以下:
上元祈福
民间将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并予人格化。因此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责是赐福,所以,民间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赐福。
元宵祭祖
上元节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过当时称做“浮圆子”,到明朝才改称“元宵”。不少地方将“元宵”称作“汤圆”,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时为年头佳兆,吃汤圆以象征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阖家团聚,吃元宵,表示团圆和睦。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 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
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 “滚” 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相传袁世凯在北京做皇帝时,窃称“洪宪皇帝”。 做皇帝的第一个正月十五早晨,他还未起床,就被满街一阵阵叫卖“元宵”的喊声给惊醒了。他吓得浑身是汗,仿佛感觉到全北京人都在大声呐喊:“袁消!袁消!” 这哪里是在卖元宵呢,分明是在诅咒他袁世凯赶快下台!于是他便气急败坏地下令,将全北京城所有卖“元宵”的人给抓起来,从今往后不准再叫卖“元宵” ,一律改叫卖“汤圆”。尽管袁世凯如此回避他认为不吉利的“元宵” 之名,但也免不了他失败的下场,仅做了八十三天的短命皇帝,就被人轰下台了。
闹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 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 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年~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 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每年正月十五夜晚,人们便都在大街上尽情狂欢, 鼓声震天,火光照地。人们不惜钱财闹花灯,比赛灯的规模和精巧。而且家中所有的人,也不分主仆,不论贵贱,不管男女,一切等级、性别、贵贱的界限全部打 破,一切隔阂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欢歌笑语。 到了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 民族特色更强。 元宵花灯种类很多,如寺庙的彩灯、店铺的走马灯及儿童的鼓仔灯等。式样种类很多,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形象灯如关刀灯、兔灯、水果灯、半灯等;另一是活 动灯,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现在多为电动花灯,如状元游街、八仙贺寿、桃园结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传统。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 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 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后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百戏” 内容。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而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猜灯谜
以往灯谜都在寺庙里举行。因为寺庙乃民众闲暇时聚集的场所,而且有花灯竞赛与展示,所以从前都在花灯下榜上一个谜面,到元宵夜由庙里相关人员主持猜灯谜, 场面热闹而温馨,因为可以得个奖品回家,算是小过年的吉祥兆头。现代猜灯谜的型态有揭诸在报章、杂志上
的,有电视转播某个寺庙的灯谜大会,也有在某些节目 中穿插的灯谜,型态多样化,可满足民众不同的需要。这也反应现代社会中过传统节庆的多元型态。
舞龙狮
中国各地在元宵节都有龙灯,龙是一种吉祥的神话动物,也是民族的图腾。台湾早期的龙灯,长约七、八丈,在竹鼓上贴纱,作为龙形的灯龙,在龙头和龙身里,点上十几枝蜡烛,然后绑在木棒上,由十几个人抬着走,由龙头追逐龙珠而起舞,姿态优美,称为 “弄龙”。 十五夜各地的狮阵也一起出动,称为“弄狮”,并表现功夫,其目的在驱邪祈安,并有贺年贺节的喜庆意义。
舞龙舞狮时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更为元宵节带来热闹的气氛。
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 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如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 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如大诗人欧阳修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如大词人辛弃疾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 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才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 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或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下面列举二三: 祭门户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老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针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 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等地方,而且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 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 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 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的有趣诗歌
如以下一些: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是怎样篇六
《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的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一种有趣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天帝有一只聪明的神鸟,只要是天帝想知道的事情,这只神鸟都能回答。有一次,这只神鸟在出去玩的时候迷了路,降落到了人间。恰好有个猎人经过那里,看到了这只美丽的鸟,就把它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他下令让天兵在正月十五这天到人间放火,把人类统统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她不忍心看到百姓因为一只鸟而无辜受伤害。她就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不久,有一个老人想出了个办法。他说:“在正月是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就不会派人来烧我们了。”
大家听从了老人的主意,逃过了一劫。从此人们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从宋代开始,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食用的新奇食品——元宵,它用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鲜甜可口,饶有风味。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都会在自家门前张灯结彩,还会一家人聚在一起,动手做元宵,吃元宵,全家团圆,喜气洋洋地欢度元宵节。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是怎样篇七
《元宵节的传说 有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传说 有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元宵节的传说你知道都有哪些吗?关于元宵节的传说与故事又有多少呢?今天就收集了有关于元宵节的传说与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抚玩的风尚。那么上元张灯之俗事实起于何时呢?对此,历来有起于道教和始于释教两种说法。前者认为,西汉武帝时道教有燃灯以祭祀"太一神"的习惯。太一神近似后人所说的"天帝"、"老天爷"。南宋朱弁《曲洧旧闻》称: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但据《史记.乐书》,并未提到祭奠太一须大明灯火,并且西汉期间也没有民间元宵灯的记载,所以宋洪迈在《容斋漫笔》中指出了这种说法不成靠。明郎瑛《七修类稿》又认为,上元张灯起于东汉的道教,说是正月十五是三官下凡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大好人,水官好灯,所以元宵要张灯纵乐。然而事实上道教的教义和典礼均无张灯之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无下元水官越俎代办大放华灯之理,可见张灯之俗起于东汉道教也属牵强附会。始于佛教说认为,元宵张灯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东土有关。东汉时,蔡暗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摩腾竺法兰东来布道,汉明帝敕令阃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群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经祖神变,此日需举燃灯法会。东汉明帝为倡始佛教,便命令在元宵节,岂论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以暗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敬。自此以后,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由此看来,元宵张灯之俗源于佛教,始于东汉之说较为符实。如斯,元宵张灯,既是宗教礼节,又成民间习俗。之后,灯节以其"火树银花"的热闹景观,"城开不夜"的自由氛围,获得庶民喜爱,所以宗教的色彩垂垂淡化。自从人类学会用火之后,就有了灯。人们也常会因火的开导而想到灯。元宵点灯的来历,在平易近间还有一个动听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诙谐风趣,足智多谋,常为汉武帝献计逗乐,得到武帝的厚爱。有一年腊月大雪纷飞,东方朔见汉武帝无聊,便去御花圃给武帝折梅,见一宫女两泪汪汪,极其悲伤,问其原由,得知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城外,家中丰年迈双亲,自被选进宫来,每逢过年,忖量亲人而不得见,心如刀割。现在又近十蒲月圆,无法与家人团聚,怎不哀痛?东方朔便快慰了她一番,准许设法让她与家人团
聚。东方朔出宫后,到元宵家作了一番放置。然后回到长安衔,扮作巫师卖起卦来。所有占卦的人所得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于是纷纷向他询求解脱的法子。东方朔便告诉他们:"正月十三,火神君将变幻成一个穿大红袄的姑娘,骑着赤红色的毛驴到长安城来察看地形,你们可到城北大道口拦路阻道去哭求,全城或可获救。"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都深信不疑,互相转告,于正月十三日在街上等待,东方朔于时请了一位民女,扮作红衣姑娘,骑着毛驴徐徐进城而来。众老乡亲见果真有红衣姑娘光降,便拦路苦苦请求,那红衣姑娘对众乡亲说:"我乃领了天帝之旨来焚烧长安的,今既承长者求情,此一偈帖就请你们转呈天子吧。"说罢离去。父老们拿了红帖,献给汉武帝。只见帖上偈语写道:"十五天火,焚掠帝阙。"武帝看罢,吓得六神无主,忙向东方朔求教。东方朔动弹心计心情,便说:"请圣上传谕京城国民,今起下手做灯 划国长在股,的品需前没号发出指。。十五晚,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炊火爆仗,并让城外苍生进城观灯,皇帝、臣僚、贵妃、宫女,都去灯市玩赏,杂在庶民中消灾出亡。"武帝听罢,传旨就按此举措去做。十五晚,整个长安城灯火照耀,烟花满天。元宵的怙恃也来城里观灯,看到了"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撞见了元宵,惊喜万分,一家人团聚,诉说衷肠。如此,闹了一夜灯火,京城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敕令从此每逢是日都挂灯放焰火。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元宵节。这便是民间传说的元宵节的来历。关于灯节的民间传说良多,较为可托的说法是元宵放灯发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的风俗。所谓照田蚕,是指元宵之夜,农家在长竹竿上挂一盏灯插在田间,察看火色以展望一年的水旱情形,以期乐岁。方鹏《昆山志》记载:元宵之灯火,火色偏红预兆旱,火色偏白预兆涝。事后将点灯的蜡烛余烬保藏起来,置于床头,则能给主人家的蚕桑临盆带来优点。跟着后来照田蚕的时刻,人们纷纷争奇斗艳 络求线理了移,复员分不动社雇,把做体因。,各种彩灯愈做愈精巧,照田蚕也就落空了原本的意思,演酿成一种闹花灯的娱乐举动。
据传说,灯节的呈现也与前人对火的崇拜有关。汉代,人们在乡下旷野持火把驱虫赶兽,从而演变成以后的火炬节。是以从汉代的持炬驱疫到唐代热闹不凡的灯节,中央还有一个火把节的成长过程。这一节俗,直到今天还被故国西南少数民族兄弟保留下来。他们在火把节此日,歌舞以乐神,体现了对火的
崇敬。经由过程各种形式,驱邪逐鬼,熏田驱虫,但愿减轻虫害,获得好收成。时至今日,江苏兴化一带,每至元宵节,黎民不燃灯、观灯,而是焚烧把、舞火把,而城镇乡民当然是看火把了。他们有的用芦柴,有的用树枝等,做成火把,三五成群高举着火把在田头、晒场翩翩起舞,十分壮观。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今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不雅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眠,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画了其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办昌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宾客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盛大,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吹打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公民更是不可胜数,焚膏继晷,尽情欢喜,热闹十分。到唐代,统治者更正视观灯,并把燃灯时候作为轨制固定下来。唐睿宗时曾在长安宫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面缠着彩色丝绸,装饰金玉,吊挂五万盏灯。皇亲贵族们也建造大型"灯树"。诗人崔液写有"谁家见月能枯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佳句。唐代是实施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惩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弛禁三天,称为"放夜"。以后历代引觉得例。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耽误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类杂耍,情景加倍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录: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冷巷,茶坊酒坊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停。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富贵热闹,又划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晖映彻夜.鼓乐游乐.闹热热烈繁华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还在乾清宫设鳌山灯,元宵灯节依然盛况空前。
元宵节的传说及风俗: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的食俗:(吃元宵,还叫汤团、汤圆,最早叫浮元子)
元宵节各地的庆祝活动:
舞龙
猜灯谜:
观花灯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是怎样篇九
《关于元宵节的传说》
上一篇:元宵节对舞龙的描写句子
下一篇:元宵节活动方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