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军行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写下的是在什么时代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作者从军行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写下的是在什么时代篇一
《12春近代文学作业答案》

1.第1题

《水龙吟[落花飞絮茫茫]》一词的作者是( )

A.文廷式

B.冯熙

C.郑文焯

D.梁启超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一词的作者是( )

A.龚自珍

B.魏源

C.王国维

D.严复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贺新郎[昨夜东风里]》一词的作者是( )

A.梁启超

B.魏源

C.郑文焯

D.冯熙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一词的作者是( )

A.林纾

B.蒋春霖

C.马君武

D.王韬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5.第5题

“定庵”是近代一位著名作家的别号,这位作家是( )。

A.龚自珍

B.李宝嘉

C.黄小配

D.张维屏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6.第10题

《翠楼吟[秦淮遇京华故人]》一词的作者是( )

A.龚自珍

B.蒋春霖

C.吴梅

D.文廷式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7.第11题

“饮冰室主人”是近代一位杰出作家的别号,这位作家是(

A.夏曾佑

B.蒋智由

C.梁启超

D.黄节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8.第12题

《逃婚》,选自小说( )。

A.《狮子吼》

B.《断鸿零雁记》

C.《花月痕》 。 )

D.《老残游记》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9.第16题

苏曼殊是近代一位著名作家,这位作家是什么地方人( )。

A.广东

B.广西

C.湖南

D.江西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0.第17题

“禺山世次郎”是近代一位小说家作家的别号,这位作家是(

A.文廷式

B.蒋春霖

C.梁启超

D.黄小配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1.第18题

《苟才逼嫁儿媳》选自小说( )。

A.《巴黎茶花女遗事》

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迦茵小传》

D.《黑奴吁天录》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2.第19题

“仙根”是近代一位著名作家的字,这位作家是( )。

A.蔡元培 。 )

B.黄摩西

C.丘逢甲

D.王钟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3.第20题

《江南好[咏梅]》一词的作者是( )

A.周济

B.魏源

C.况周颐

D.王鹏运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4.第24题

《满江红[感怀]》一词的作者是( )

A.康有为

B.徐自华

C.柳亚子

D.苏曼殊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5.第25题

《玉楼春[梅花过了仍风雨]》一词的作者是(

A.冯熙

B.魏源

C.郑文焯

D.梁启超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6.第26题

《此恨绵绵无绝期》小说的作者是( )。 )

A.周瘦鹃

B.李宝嘉

C.黄小配

D.陈天华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7.第27题

“南山”是近代一位著名作家的别号,这位作家是( )。

A.吴趼人

B.李宝嘉

C.黄小配

D.张维屏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8.第28题

“人境庐主人”是近代一位著名作家的别号,这位作家是(

A.周瘦鹃

B.黄遵宪

C.李宝嘉

D.张维屏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9.第29题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一词的作者是( )

A.刘熙载

B.王国维

C.柳亚子

D.苏曼殊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

作者从军行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写下的是在什么时代篇二
《从军行》

作者从军行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写下的是在什么时代篇三
《从军行》

作者从军行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写下的是在什么时代篇四
《从军行及练习》

从军行

【年代】盛唐 【体裁】五言律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 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 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4.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鉴赏

选自【全唐诗】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

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 杨炯

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1 “烽火照西京”中的“西京”指什么?那么“东京”(东都)指什么?

.西京应指长安,而东京(东都)应指洛阳

2 “雪暗凋旗画”中的“凋”意思是什么?

凋是暗淡,模糊的意思。整句可以翻译为: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

3全诗

4来犯 夸张 军情紧急

出征 出师庄严

围城 唐军神速

苦战 烘托 悲壮激烈

(听觉/视觉)

5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宁愿当一个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愿当一个书生。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6①“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请评析“照”和“自”的表达效果。 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描写怎样的场面?描写了将士冒雪战斗,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③尾联运用什么抒情方式,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宁愿当一个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愿当一个书生。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7、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出塞参战愿望的?

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烽火”、“牙璋”、“铁骑”、“旗画”、“鼓声”叠加的一组实词,营造战争气氛;用“宁为”、“胜作”一组选择关系句,表明自己的强烈愿望,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总结: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8、说说这首诗跳跃式层面叠现的表现手法及好处。

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

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

9、说说这首诗整体风格及对仗上的特点。

杨炯此诗的风格,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形式上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来写,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10、诗的首联中“照”和“自”两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照字准确写出了烽火之盛,自写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11 12 、《从军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诗都涉及军营生活,请你比较他们在这方面的异同。

异:《从军行》是写自己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同:都是发自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写出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13

表达了自己投笔从戎,戍边卫国壮志豪情的诗句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4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15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典雅而稳重,既说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16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17尾联采用的是___直抒胸臆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全诗体现出____雄浑刚健,慷慨激昂_的艺术风格

18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诗人不直说军情紧急,而说“烽火照西京”。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烽火”这一意象,写出了军情的紧急。西京,指长安。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19、“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这两句诗人未从正面着笔,而是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杼,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

20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21苏轼认为诗作应“言而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你认为《从军行》是否做到这一点?为什么?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段,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

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22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__;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__主义色彩。 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拓展阅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力 、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试比较杨炯的《从军行》和王昌龄的《从军行》,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为什么? 两首诗歌的高下,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不拘成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杨炯的《从军行》侧重于作者选用典型片段及采用了跳跃式的结构;王昌龄的《从军行》侧重于实虚写结合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注:[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1.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是指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是诗人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而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2.请分析颈联中“大”“直”“长”“圆”四字的妙处。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的气势,“直”字表现了大漠中“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突出了黄河横贯大漠的景象及诗人的感受,“圆”字使得给人以伤感印象的“落日”化而为亲切温暖而又有些苍茫。诗人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而且巧妙地把自己孤寂的情绪融入了写景中。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作者从军行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写下的是在什么时代篇五
《从军行》

作者从军行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写下的是在什么时代篇六
《从军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25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