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诗)

| 中秋节 |

【www.guakaob.com--中秋节】

中秋月(诗)篇一
《中秋月诗歌》

中 秋

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 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 将她抹去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他们说湖边的玫瑰喜欢歌)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难演的戏

在众人围成的舞台上

没有灯火 没有音乐

只有用我嘹亮的声音

唱那首忘了名字的歌

那又怎么样呢

岁月还将继续

不知到哪一天 又要分离

月已升至半空

原来湖水也会有潮声

原来自始至终永恒不变的

只是月圆月缺

苍白的林中

秋菊绽放

月下

你我含泪挥别

法 魏尔伦 ○葛雷 译

皓月闪烁在树林,

枝干上 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皓 月

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透明的哀伤》

席慕容

站在峡谷之间的吊桥上,站在满月的光辉里,我们呼唤你过来,来看那高悬在天上的月亮,你却微笑拒绝了。

斜倚在吊桥的另一端,在山壁的暗处,你说:

“我从这里看你们就好了,因为,你们就包含了月光。”

山风习习,流水在转折处呻吟喘息,身旁的H为了这样美的一句话轻声惊叫起来。月华如水也如酒,清澈而又迷离,为什么此刻我的心中却隐隐作痛?

是因为在那样透明的月光之中感觉到自身的有所隐藏吗?

是因为在那样圆满的一轮清辉之中感觉到自身的缺失与憾恨吗?

仿佛有一种畏惧,如影随形。

年轻的时候,心中的阴影来自那对前路的茫然无知,我会遇见什么?我会变成什么?一切都没有启示与征兆。而到了这一夜,那逃避不了的阴影却是来自对前路的全然已知,盛筵必散啊!盛年永不复返,我们这一生从未能尽欢。请你原谅我,亲爱的朋友,原谅这即使是在清辉流泻的光耀之处依旧紧紧缠绕着我的悲愁与怅惘。

是的,在这样美丽的夜晚里,生命是可以包含着月光,却不得不在同时也包含了一层透明的哀伤。

感触月亮

我常以为月亮是不属于城市的,月亮属于乡村,属于乡村的宁静:夜色浩淼,月光如水,树木深然如岸,村庄如渔船,点点灯光如夜捕的渔火,澄净的空气,夜间的潮湿,无边的天籁,飞逝的流萤,偶尔的婴啼,清凉的心怀,让月光的柔情绵密起来。

城市的月亮照在城市的上空,少有树木的掩映和月上梢头,而且城市的风也是热燥燥的,城市的噪声更是闹吵吵的,水泥钢筋铸成的深林,硬朗的线条遮挡着分割着,月亮或黯然神伤,或独守一偶,只能孤独的流泻着寂寞。城市月亮的叹息,城市人听不到;城市月亮的忧伤,城市人无心分担,城市的月亮只能凄然的挂在中天。

今晚我忽然发现了一缕明亮的月光,从我那没有开灯,没有拉上窗帘的窗户外流泻进来,月光进屋了。屋子里好寂静,木质地板泛着月光,如清凉纯净的水流动着,我浸在月光里,身心无比清爽,这时候一种奇异的宁静来到心间。我抬头仰望着挂在窗棂上的月亮,天空是宁静的,城市的喧嚣和嘈杂不见了,原来城市的月亮也是很美的呀!看着月亮,不由得想起了有关月亮的那些故事......

中秋月(诗)篇二
《中秋月诗词》

中秋月(诗)篇三
《中秋节诗词:中秋月》

中秋节诗词:中秋月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诗)篇四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奉贤区古华小学 朱琴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教学重点:熟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任务

1、开火车——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有兴趣有能力的可以简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理由)

2、师:的确,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却

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出示诗题《乡思》《中秋月(之二)》并齐读)

说明:学习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习以为常了,因此“求新求变”地开始古诗的

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对之前自己识记的古诗来一番好好地复习。

这里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一般学生只需背诵,而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说说理由。

二、学习古诗《乡思》

(一)初读古诗《乡思》,正确流利

1、欣赏古诗画面,感受浓情

师:悠扬的琴声,唯美的画面,这就是唐朝诗人李觏的诗作《乡思》寥寥几字背后表达的无

尽意蕴。

2、简介作者:李觏

1)读准字音:觏(gou)

2)补充文字资料:李觏,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北宋思想家、诗人,世称盱江先

生。

3、初读古诗

1)谁愿意读一读,注意听清每一个字音。(正音:暮mu)

2)指名再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3)自由朗读

说明:虽说是五年级,但对一些字的读音和书写依然应该加以重视,必须正音正形,毕竟“先

入为主”。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情景渲染再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落日:太阳下山的地方;

极:尽;

暮云遮:傍晚的云彩挡住。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读完整首诗,联系诗的题目,你是否能说说古诗的大意呢?

说明:在大致理解古诗大意的过程中,其实也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一首古诗的大意,既有学生

的“自主性”,又有教师的“引导性”,两者皆有体现。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同桌互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集体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自由读并思考:作者李觏通过这首五言诗,想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2)指名交流。(板书:思乡之情)

3)体会诗人的心情后,再次吟诵(男女声配合)

(四)配乐、尝试背诵

1)同桌互背 2)指名背诵

三、学习古诗《中秋月(其二)》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老师吟诵古诗《风》,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中秋月(其二)》的

作者李峤。李峤,字巨山,唐代诗人。人们把他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2、释题。这是一组诗,古人常常以一个名字写一组诗,于是用其一、其二等加以区别。

3、自由朗读。

说明:这首诗及作者都是学生较陌生的,所以适当的补充和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圆魄:中秋节的月亮 皆:都

言:说 安:怎么,反问词。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

4、小结:的确,正像李桥所说的那样,中秋之夜未必每一个地方都是皓月当空,只是当时交

通不发达,无从考证,诗人李峤在诗中所说的在今天看来的确是非常正确和科学的。

(学生浏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自由朗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师范读

(2)体会诗人的心情,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展现了诗人敢于质疑的精神,

再次自由朗读,体会感悟。

3、尝试背诵

1)挑战背诵 2)开火车背诵

说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在一般的唐诗中是比较少见的,可以说体现的是作者的

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因此诗意的理解很有必要。

四、大家都来赛

1、简述游戏规则:今天我们学的古诗的作者都姓李,那么接下去我们就来个李姓诗人诗作大

比拼,以小组为单位。

2、小组比赛。

说明:这样活泼的复习形式相信能激起学生们再次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五、总结

今天我们又撷取了浩瀚古诗海洋中的两颗明珠,相信又带给大家全新的感受,希望大家利

用课余的时间多读古诗,领略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带给你的震撼和自豪感。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

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乡思》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

的浓郁乡思。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

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

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

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

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

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突出

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之二)》这首诗则是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

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

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

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

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体现的是诗人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教科书上的学习和课外阅读,学生的古诗已经积累了

不少,对于古诗的朗读、理解、背诵已经有了一定的习惯和方法。而且这类古诗仅限于学生

能背诵,大致知晓古诗的意思,因此学习本身不具备太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编写说明中,编者明确指出:“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只要大致了解

古诗的意思,不要作过多的讲解。”,基于这一精神,将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四、教学分析

如今,我们小学语文新教材中大量地加入落日“古诗诵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

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激发学生常读古诗、

爱读古诗的好习惯,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但“古诗诵读”的教学与之

前的古诗教学已经大不相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性,即不讲究字面讲读,而侧重于读、

诵、悟。因此,教学的思路和策略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1、兴趣激发很重要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

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要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于是,在课堂一开始就来一个“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既是学生古诗积累的一种运用,也是其自信心的一种锤炼,在交流中享受成就感。

2.读诵诗文是重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而且这也是如今“古诗诵读”的一大

教学重点和手段,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不厌其烦

地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而教师只作“雪中送炭”。 如在两首古诗的教

学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哪些地方不明白。2)教师点拨。同时“读诵”始终贯穿其间,有初读、再读、范读、边思边

读等,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同时根据两首古诗的不同风格采

用不同的“催化剂”,帮助学生背诵。如《乡思》配以幽怨的乐曲,激发学生感同身受的思乡

之情。而《中秋月》则是利用挑战背诵和开火车背诵这样的激励手段刺激学生们的表现欲,

强化他们背诵的行为。多种形式的综合背诵,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吟诵古诗文的

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通过引导巧背,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

量的积累。

3.不忘明诗意赏意境 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

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对学生进行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等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因此两首诗中都对作者进行一定的介绍,

或生平或其他家喻户晓的诗作,但内容并不复杂,所谓“点到为止”。同时在重点字义的理解

后连字成句,通篇知晓,随后揣摩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这其实也是古诗教学中“人文性”

的体现。

4、巧用媒体来添翼

其实,我们的古诗最大的魅力就是寥寥几字背后却蕴含了无穷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蕴,要

很好地理解,除了我们习惯的“读书千遍,其义自现”,更多地需要借助一些方法。这里,不

禁想到了调动听觉、视觉、感觉于一身的多媒体。于是,为了迎合浓浓思乡情就让学生欣赏

至美的《思乡》古诗配乐画,随后穿插于随后的学习中,为学生们的情绪宣泄提供最佳的载

体。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秋月(其二)》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质疑态度,适时地浏

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从而使理解更进一步。

关于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在如今的教学中因为出现的比较多,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抱着司空

见惯的态度,大致就是读一读、讲一下大意,然后背一下就完事了。的确,这里是涉及到一

个度的问题:讲得多拔高要求,而十分钟搞定似乎有违背初衷之嫌。在本堂课中,我努力保

持着学习和运用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经典古诗大搜罗”到学

习两首古诗到“李氏诗人诗作大比拼”,重点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其间穿插诗意的理解和

体味。但发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显得一筹莫展,更多地是习惯于听老师讲解,缺乏自己去理

解的习惯和能力。于是在想,对于即将升入中学的他们来说,以后会接触大量的古文学习,

这样的理解力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势必力不从心。所以,这里的“大致理解”对于一些学有

余力的学生而言,应该教授一些方法的知道和常用字义的积累。这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也有一定的体现。

中秋月(诗)篇五
《中秋月》

中秋月,特指中秋节的满月,在唐诗宋诗中曾出现多首以之为名的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苏轼的《唐·李峤《中秋月》诗: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唐·齐已《中秋月》诗: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唐·方干 《中秋月》诗:

“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

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唐·白居易《中秋月》诗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 北宋·王禹偁《中秋月》诗

之一:“明可监秋毫,供吟属我曹。隔年方得见,终夕敢辞劳。

冷向天心白,清临露掌高。霖台相照处,寒色满蓝袍。”

之二:“何处见清辉,登楼正午时。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

冷湿流萤草,光凝宿鹤枝。不禁鸡唱晓,轻别下天涯。”

北宋·晏殊《中秋月》诗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另在《红楼梦》中贾雨村在中秋夜的作诗亦名《中秋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阳关曲·中秋月》,又名《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中秋月(诗)篇六
《苏轼《中秋月》赏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25533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