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寒山道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篇一:《凉州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王之涣)

诗词概述

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诗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

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思想感情: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凉州词(王翰)

诗词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思想感情:

作者的悲凉之意,也流露出了对将士的命运的同情之心,表达了作者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凉州词(张籍)

诗词原文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思想感情: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还有一首:

凉州词(薛逢)

薛逢 【杂曲歌辞·凉州词】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篇二:《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

寒山,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特点,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

推荐理由

冰冷、遁世、放达、任性——这便是寒山,一位躲在历史背后,藏在文学史皱褶里的人。诗情画意,空灵苔迹,远离红尘,却道人间,这便是寒山的诗。杳杳寒山道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①寒山道,落落②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

① 杳杳:深暗幽远。② 落落:寂寥无人。

赏析

这首诗通篇浸透了寒意、冷情。“山道”是“寒”的,“涧滨”是“冷”的。虽“有鸟”叫,却“无人”影。“风”刚“吹面”,“雪”又“压身”。“寒冷”、“寂寞”就是一切。而诗人又接连用了许多叠字:“杳杳”,喧染“山道”的幽暗;“落落”,强调“涧滨”的空旷;“啾啾”,云鸟之有声;“寂寂”,言人之无影; “淅淅”,状风的柔凉;“纷纷”,描雪的不停。这些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其一,没有这些叠字,景物所处的空间、时间,它的色彩、形态,它的动作、情状,就无法充分表现出来;其二,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词性多样,而它们所摹写的对象,有山、水、鸟、人、风、雪和心境,多种多样,不复不乱,而造成了一种划一的感情气氛,加强了诗的感情效果,而这读起来音节复沓,又使人感到回环往复,连绵不断,意味无穷。诗的前三联,全是写的寒岩前后的景色,直到末联,诗人才点出自己的心情。原来他所感兴趣的就是这样一个寒冷寂寞的境界,因为心里是这样的,所以觉得“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一种空无的心理。这正是一个出家事佛的人所追求的心境。

名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拓展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杳杳”言路深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寂寞之感;“啾啾”状鸟叫之声,以有声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飞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朝朝、岁岁”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这些叠字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诗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篇三:《辽宁省大连真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4高三语文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复习讲义》杳杳寒山道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辽宁省大连真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4高三语文 分析诗歌

的思想感情复习讲义

命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

1、从题目入手。

古诗的诗题往往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从注释入手。

命题者有时在原诗之后附加注释,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从而降低阅读难度。关注这些注释,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寒山,唐贞观时代的诗僧。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

问题:试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前七句渲染了环境的幽冷孤寂,“岁岁不知春”表明作者不关心春去秋来。结合注释,知道作者是有名的唐朝诗僧,僧人一般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因此基本可以推测全诗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思想感情。

1

3、从直接表情达意的字词入手。

关注诗歌中那些直接表达感情的字词,对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

画 堂 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问题:试分析这首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分析:“无奈”和“恨”直接表达情感,“憔悴”“独”“无语”同样极富感情色彩,再结合注释和下片“捻”“放”的细节描写,可知全词表达了伤春惜春、彷徨失落的思想感情。杳杳寒山道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4、从尾句(联)入手。

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在鉴赏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时,从尾句(联)入手,可以做到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幽 居 初 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tuò)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试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首诗的感情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抓住尾联来理解,就会容易许多。尾联“叹息”“谁共”分明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惆怅,联系作者身世,它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前六句围绕“幽居”写景,表面看抒发了一种闲情逸致、怡然自得之乐,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

5、从意象入手。

从意象意境入手,是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最重要的方法。从意象入手,首先要注意人们形成的审美习惯,如“望月伤怀”“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同时还必须注意其多义性的特点,才能准确把握其在具体诗歌中的含义。如“燕子”的意象,就有“惜春伤秋”“感伤时事”“寄情相思”“渲染离愁”等含义;“杨柳”的意象就有“离 2

愁别恨”“倔强的弱者”“朴实无华的君子”“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等含义。所以,在鉴赏评价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问题:试简析“幽竹”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鸟稀花残春光渐逝的暮春景色,反衬出幽竹的可贵,表达了诗人对不被环境所屈、坚守节操的高尚品格的礼赞。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问题:试简要分析这首曲的意境。

分析:作者描绘了雁叫长空,红枫染天,菊花怒放,雨打芭蕉等几幅富有季节特征的秋景图画,营造了艳丽凄清的意境氛围,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6、从用典入手。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从用典入手,有助于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典分为用语和用事两类,用事又分为明用、暗用和反用。因此,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用典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评价。例如: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问题:试简析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分析:作者除运用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情以外,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 3

诗中运用了“鸿雁传书”“横槊赋诗”两个典故。“鸿雁传书”属反用典故,“鸿雁”带来的不是好的消息,而是边疆的战火,由此引出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愤慨和忧愁。“横槊赋诗”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7 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将古典诗歌分为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常见的题材如下:杳杳寒山道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1)伤别离情类。如怀亲、思乡、念友等。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别董大》等。

(2)咏怀类。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情感上多体现为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身处逆境时的豁达。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等。

(3)讽喻类。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喻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罗隐《蜂》、林升《题临安邸》等。

(4)边塞类。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等。

(5)咏史类。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如李商隐《贾生》、杜牧《题乌江亭》、温庭筠《经五丈原》等。

(6)咏物类。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如王维《相思》、李白《白鹭》、杜甫《归雁》、陆游《卜算子·咏梅》、于谦《石灰吟》、王冕《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7)爱情诗。这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蒹葭》《迢迢牵牛星》、李商隐《无题》、秦观《鹊桥仙》等。

(8)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如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

(9)山水诗。描写山水风光寄托诗人高洁情怀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杜甫《望岳》。

4

(10)田园诗。表现淳朴诚挚的农村风情及诗人忘情田园、依傍田园的心境。如陶渊明《归园田居》、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1)闺情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如温庭筠《更漏子》、王昌龄《闺怨》。

(12)羁旅诗。通过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诗人的种种情思和感触。如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泊》

8.利用注释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其暗示的内容如下表:

(2009·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试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5

篇四:《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_杳杳寒山道翻译赏析_作者寒山》

<杳杳寒山道>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寒山。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_杳杳寒山道翻译赏析_作者寒山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译文]
幽暗深远的寒山小路,孤独地矗立在溪水冰冷的山涧边上。经常有小鸟在啾啾地鸣叫,显得寂静的山野更加没有人气。湿润的山风扑面而来,雪花纷纷扬扬,堆积满了我的身子。每天看不到一丝阳光,搞得我过了一年又一年,都不知道春天到底有没有来过。
[鉴赏]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_杳杳寒山道翻译赏析_作者寒山。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篇五:《古诗秋思的诗意_秋思阅读答案_作者张籍》

<秋思>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张籍。其古诗全文如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前言]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古诗秋思的诗意_秋思阅读答案_作者张籍。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注释]
⑴家:一作“归”。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⑵行人:指送信的人。
⑶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翻译]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永远说不尽, 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 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古诗秋思的诗意_秋思阅读答案_作者张籍
[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
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319223.html

    上一篇:手和目的成语

    下一篇:赞颂的妈妈的话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