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一共有多少诗

| 清明节 |

【www.guakaob.com--清明节】

篇一:《杜牧诗》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1]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⑴落魄:仕宦潦倒不得意,飘泊江湖。魄一作拓。楚腰:指细腰美女。《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⑵掌中轻: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飞燕外传》)。 ⑶十年:一作三年。

⑷青楼:旧指精美华丽的楼房,也指妓院。薄幸:薄情。

译文

失意潦倒,携酒漂泊江湖,沉湎于楚灵王喜好的细腰女子和赵飞燕的轻盈舞姿。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醒悟回头,却在青楼女子这中落得一个薄情的名声。

【注解】:

1、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篇二:《杜牧诗二首》

杜牧二首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牧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赠别(之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2、尊:酒杯。【韵译】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

笑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评析】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七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

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篇三:《杜牧的诗》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題烏江亭﹀

||

借赤壁戰場遺蹟的描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赤壁﹀

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

用比興託物的手法,對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早雁﹀

杜牧的詩

恥,是抒深男發鎖洗兒了二認。

自喬

前己。朝

不得志的感慨。

︿子 清妃 |商明嬪

女煙

籠﹀宴南用飲朝陳曲不寒作筆知水樂後鞭亡月,主撻國籠(不陳不恨理叔知,沙國寶亡隔,政

)國江夜,荒恨猶泊終於的唱秦<

淮致聲亡色達國

,官後近曾顯庭酒作貴。

>。

<玉

樹後庭花>

,每日和臣

有餘遭味

杜牧一共有多少诗

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

︿泊日秦暮淮東﹀風

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菰米春驚岸風燈莓一暗數飛苔一聲四。回。來散。哀杜牧一共有多少诗

繁︿華金一長︿|事谷騎安過|散園紅迴華

鼓逐﹀麈望清勵

香妃繡宮自塵子成﹀己杜牧一共有多少诗

,笑堆在流,,逆境水無無人山中情知頂要草是千含垢自荔門忍春枝次辱。

來第,。開。

機東山再起。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春風十里娉娉嫋嫋蠟燭有心多情卻是︿贈別﹀

南朝四百千里鶯啼︿江南春天階夜色銀燭秋光︿七夕﹀

借問酒家清明時節揚州十路三,餘卷,上豆珠蔻簾梢總頭不二如月。

。 之

丞 相

祠堂︿

何蜀處相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還惜總別無,情替,人唯垂覺淚尊到前天笑明不。

成 。

江流功石蓋不三轉分,國遺,恨名失成吞八吳陣。圖

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頭八搔陣更短圖,﹀渾

欲不勝簪。

綠﹀

映涼冷紅如畫,水屏水,,村臥輕山看羅郭牽小酒牛扇旗織風女撲。

烽火感 杜連時國 甫三花破︿的月濺山,淚河春詩家,在,望

書恨城﹀

抵別春萬鳥草金驚木。心。深

何處雨有紛,紛牧,童路遙上指行杏人花欲村斷。魂

杜牧一共有多少诗

十︿年落遣一拓懷覺江﹀

揚南州載夢酒,行嬴,得楚青腰樓纖薄細倖掌名中。輕

細︿

杜草旅甫||此

微夜贈曲風書詩花卿只岸懷予以,應,﹀

委花天危

婉敬上檣諷定有刺,獨

西,夜川人舟牙間。

將能

。恃得功幾驕回恣聞,?

剽掠東蜀,僭用天子音樂,

三峽支︿

樓離詠臺東懷淹北古日風跡

月塵,際五五,首

溪漂﹀

衣泊服西共南雲天山地。間

錦 城|

絲︿

管贈鄙日花棄趨紛卿

炎紛﹀

附,

勢的半小入人江,風歌半頌管入鮑雲貧。

賤 之

肯與盤鄰飧翁市相遠對無飲兼,味隔,籬樽呼酒取家盡貧餘只杯舊。醅

君不翻見手管為鮑雲貧覆時手交雨,,此紛道紛今輕人薄棄何如須土數。

花徑舍不南曾舍緣北客皆掃春,水蓬,門但今見始群為鷗君日開日。來

師︿

未貧捷交身行

先﹀

,長使英雄淚滿襟。

︿

客飄至

飄﹀

所似?天地一沙鷗。

三顧映頻階煩碧天草下自計春,色兩,朝隔開葉濟黃老鸝臣空心好。音

名豈星文垂章平著野,闊官,應月老湧病大休江。流

翠華蜀千一想主載畫去像窺琵圖紫空吳琶省山幸作識春臺裡三胡風連面朔,峽語,漠玉,,環,殿崩分珮獨虛年明空留無亦歸青野在怨月塚寺永恨夜向中安曲魂黃。宮中。論。

之三

夜怡少

雨剪然焉壯人︿

春敬知能生不贈韭父二 執十 載幾 時相衞

八處新炊問鬢間我重髮動士

黃來上各如

何君已參 方子 堂 蒼

杜牧一共有多少诗

與 商

主問訪稱答昔舊今會未別半夕復面及君為何難已未婚鬼 夕 一驅驚共舉兒兒呼此累羅女酒忽熱燈十漿

成中燭觴

群山最萬是壑楚赴宮荊俱門泯,滅生,長舟明人妃指尚點有到村今。疑

之二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杜牧一共有多少诗

之五

江山悵故望宅千空秋文一藻灑,淚雲,雨蕭荒條臺異豈代夢不思同?時

伯仲三之分間割見據伊紆呂籌,策指,揮萬若古定雲失霄蕭一曹羽。毛

搖落庾深信知平宋生玉最悲蕭,瑟風,流暮儒年雅詩亦賦吾動師江。關

之一

諸葛武大侯名祠垂屋宇常宙鄰,近宗,臣一遺體像君肅臣清祭高祀。

杜牧一共有多少诗

之四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牽衣頓足攔道爺娘妻子走相車轔轔,馬蕭︿

兵車行

||

藉他人之酒摘花不插髮在山泉水清合昏尚知時世情惡衰歇關中昔喪亂絕代有佳人︿

佳人

十觴亦不醉

哭蕭,送,哭,行聲塵人直埃弓上不箭干見各雲咸在霄陽腰。橋。

生女信猶知縣得生官嫁男急索比惡租鄰,,,反租生是男生稅埋女從沒好何隨。出

百草。

以澆采鴛幽胸柏出鴦萬兄居中動山不事弟在塊盈泉獨隨遭空壘,掬水

宿轉殺

在佳天但人寒侍見夫官自身上翠婢新婿高云寄袖賣人輕何良寓薄珠迴 笑薄兒足家

了杜那甫日的暮牽聞新不零身倚蘿舊人得落世修補人美收依之竹

骨草

感。

且如長況君今者復縱不邊去年雖秦有聞亭時冬有兵健漢流里,問耐婦家血正未,苦把山成與休役戰鋤東海裹關夫,犁,二水頭西敢百,卒申被禾州武,。恨驅生?

不異隴,皇歸開來犬畝與無千邊頭

雞東村意白。西萬未還。

落生已戍荊。邊

杞。

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岳

世事兩茫茫

或從道十旁五過北者防問河行,人便,至行四人十但西云營點田行。頻

篇四:《杜牧的诗有哪些》

1、<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诗有哪些

3、<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5、<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的诗有哪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7、<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8、<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9、<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0、<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1、<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2、<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4、<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15、<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篇五:《清明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清明>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诗词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言]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清明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清明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35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