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当中父亲是什么样的人200

| 父亲节 |

【www.guakaob.com--父亲节】

篇一:《父与子的关系》

与上帝建立永远的关系(02)

讲课人:耶驴驹牧师

第二课 父与子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的是:上帝的灵和我们的灵的关系,这是永远的关系,这个关系也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

我们一起读林后6:14-18 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15基督和彼列(“彼列”就是撒但的别名)有什么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么相干呢?16 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因为我们是永生 神的殿,就如 神曾说:“我要在他们中间居住,在他们中间来往。我要作他们的 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17又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18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这是全能的主说的。

这里说上帝和我们是父子关系。但是这个父子关系是什么样的?是永远的。上帝和我们之间有很多差别。但是上帝和我们要有一定的关系的话,一定要调和。比如太13章里有撒种的比喻,其实仔细想想,种的是种子,把种子种在地里。地和种子本来没有共同点。但是地和种子之间能够互相调和的话,能够结出果子。像这样,上帝的种子可以说上帝和我们,我们是地,撒种的是人子。种子和地本身互相没有关系,但是上帝的种子撒在地里面,两个之间能够调和的话,可以结果子。上帝和我们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点,但是上帝的种子撒在我们的灵魂里面的时候,如果我们好好调和,能够接受这个话语的话,我们能够成为与上帝有关系的存在。这个道理明白吗?上帝和我们之间本身没有什么共同点?可以说两者本来无法相交,无法沟通,可以说质地方面完全不一样,但是这样的两个存在之间怎样有一定的关系呢?中间需要调和。上帝怎样努力,我们也怎样努力,两个中间有一个能够见面的一个地方,这样的话就出现一定的关系。我们都是地。但是结果子的地不多。撒种的比喻中四个当中只有一个结果子了,一个落在路旁,一个落在石头里,一个落在荆棘里,一个是落在好土里,在好土里的结实了。阿门?可以说种子是一样的,也就是上帝是没有改变的,对于我们来说,上帝向我们的立场都一样,但是你自己是什么样的地,也就是你要怎样去接受他,决定着你是好土地或者不是好土地。地和种子本身没有关系,但是你怎样努力接受他,你能够改变成为与上帝有关系的存在。

圣经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地,当上帝的种子撒在我们里面的时候,好好接受种子结果子的人,才能成为上帝的儿女。人类全部是地,但是不是说全人类都能成为上帝的儿女,其中听道的时候上帝的种子种在我们里面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地,决定着你是否能够成为上帝的儿女。明白吧?所以你每次听道的时候,或者上帝努力要亲近我们的时候,你怎样对待他决定着你和上帝的关系。天天听道,上帝的话语进来了,但又出去了。这样的话,你和上帝基本上没有关系。但是上帝的话语进来了,不要过去,留下来,种在你的灵魂里面的话,可以说就像种子在土里慢慢发芽一样,这样的话你就能结果子。我们怎样面对上帝的话语,这是很重要的。

上帝和我们之间基本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存在,但是圣经宣布的是:上帝是我们的父,我们是上帝的儿女。大家想想这是普通的事情吗?从尘土来的存在我们,能够成为上帝的儿女,这是一般的事情吗?哪有比这个更大的奇迹呢?有没有?没有。其实大家想想这是

非常大的事情。我们信耶稣以后,听到的最多的话语是:上帝是我们的父,我们是他的儿女。但是很多人没有深深考虑这个:上帝和我的关系是父子关系。这个大家仔细想想,这个关系是多么荣耀。今天有的人习惯上或者教理上承认这个,但是没有仔细想过。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身份是非常荣耀的。

上帝创造了万物,上帝高不高兴?高兴。但是圣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地上,一个罪人悔改接受耶稣,成为上帝的儿女的话,在天上的众天使欢喜快乐。在地上一个人改变的事情,影响到天上。在地上,从尘土来的你,悔改的时候,在天上有这么大的快乐,可以说天使也替上帝高兴。

我们一起说:我是上帝的儿女。 我们刚刚读的圣经说:17又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18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这是全能的主说的。收纳我们,简单说就是:我要迎接你们。上帝与我们的关系是互相的,约1:12说:无论谁迎接耶稣名,就赐给他们作为上帝儿女的权柄,这里说的是我们迎接他。但是刚才的圣经说的是:上帝迎接我们,上帝接纳我们。我们接受上帝也很重要,你努力接受上帝,这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你努力找他,他不接受你的话,还是没有价值,跟上帝没有关系。明白吗?上帝努力迎接你,但是你不接受他的话,也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和上帝之家要成为父子关系的话,我们也要迎接上帝,上帝也要接纳我们,这是互相的关系。

太7章说:我在世上时这样努力侍奉你了,但是上帝怎么说呢?“我从来不认识你。”人的意思是什么呢?上帝啊,我迎接你了,我不仅迎接你了,我还每个主日做礼拜,参加祷告,做了什么什么。他这样主张,但是上帝说:“我不认识你。”这样的话,那个人和上帝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和上帝之家一定要建立永远的关系,这个关系不是单方面承认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呼求天父啊的时候,应该上帝也要承认你的身份。你呼求的时候,上帝也要倾听你的呼求,这是互相迎接的关系。今天的基督徒,不主张后者,只是主张前者,你说:“我相信啊,我已经接受耶稣了啊。”但是如果上帝不承认的话,你怎么办呢?这样的话,你可以安心吗?上帝与我们的关系是互相承认的,你必须要得到上帝承认你的证据,不是你自己单方面努力,你觉得你很努力也没有用,你必须得到上帝承认你的证据。我们接受耶稣之前,上帝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愿意接纳我们,所以他一直过来,借着耶稣基督一直过来,因为上帝本身是看不见的,所以上帝通过他的儿子耶稣把自己显明出来,也通过儿子把自己对我们的爱显明出来。我是这样的爱你们,愿意接纳你们,上帝通过儿子不断地接近我们,告诉我们。但是如果你不接受上帝的话,上帝单方面的努力跟你没有关系。我们信耶稣之前,上帝的儿子耶稣已经担当了我们的过犯,但是如果你不接受,不接纳他的话,还是无法成为互相的父子关系。我们这样说:“上帝既然这么努力迎接我们,我也要努力迎接他。”

很多人祷告的时候,上帝根本不接纳他,但是他自己以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自己以为自己有权柄,所以祷告。这是你单方面的祷告,在上帝的眼里,你根本跟上帝没有关系。这样的人坐在这里呼求:“天父啊,天父啊,帮助我!”但是上帝说:“我什么时候是你的父呢?我从来没有像你这样的孩子啊。你还没有悔改呢,你还不知道耶稣是谁,你怎么呼叫我父呢?”如果和上帝是这样的关系的话,这就像一个宗教徒在他们的神面前祷告一样。只不过是在偶像面前祷告,你跟上帝根本没有关系。

现在很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过信仰生活,也经常做祷告,但是他们只是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哇哇哇地说了,也不管上帝怎样,只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完全说出来了,觉得很爽。但是因为你跟上帝没有关系,你不是上帝的儿子,所以上帝也没有义务帮助你。你还不属于上帝呢。

这里说 :上帝接纳我们。大家不要轻易地看这句话。上帝在外面叩门的时候,打开我

们的心接受他,这个也重要,但是你这样努力地打开你的心门和你悔改的事情,必须得到上帝的认可,上帝说:“好,接纳你,”这样才行。所以你努力迎接他,和上帝迎接你,这两个见面的时候,你和上帝才能成为父子关系。

但是今天,上帝好像从来没有承认过的孩子,教会里面很多,这是问题。说的是信耶稣几年了,但是从来没有悔改过,也不知道为什么信耶稣。反正隔壁的邻居对他说:“你信耶稣蒙福,信耶稣吧,喜乐,信耶稣吧,赚钱。”所以这样来教会了。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的话,你和上帝无法成为父子关系。耶稣钉十字架不是为了解决世上的事情,不是为了解决肉体的事情,而是为了我们的灵魂。你和上帝要成为父子关系的话,必须要经过耶稣基督。他是你灵魂的救主,这是非常重要。

我为什么信耶稣呢?其实我第一次参加夏令营的目的是什么呢?找女朋友。我喜欢的人参加,我也参加了,可以说我参加的目的不是为了见到上帝。今天我们很多人来到上帝面前的时候,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目的。有的人为了自己的肉体,信耶稣吧,你的肉体可以得到健康,所以来了。有的人呢,因为家里的问题很复杂,信耶稣吧,上帝有大能能解决你家里的问题,因着这样的目的来了。有的人可能像我一样为了找女朋友。但是无论你怀着什么样的目的来到上帝的面前,你要跟上帝建立永远的关系的话,你要知道:通过肉体的事情无法建立这样永远的关系。你必须放下肉体的问题,你的感情放下,家里的问题放下,然后你站在上帝的面前,你以需要救主的罪人的立场上来到上帝的面前,这样才能跟上帝建立永远的关系。但是,很多人还是放不下,所以来过很多次,也听过很多讲道,还是没有改变。参加了,好像已经成为了基督徒,因为参加过,所以继续参加,自己以为自己成了基督徒。但是你要知道:你可能你自己觉得我已经迎接了上帝了呢,你可能这样主张,但是在上帝的眼里,他还没有接纳你呢。为什么呢?你和上帝之间还没有共同点。没有一致点。

上帝接受我们的时候,上帝有一个要求,我们接受上帝的时候,也需要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就是什么呢?--- 耶稣。圣经说:这就是信心。可以说:上帝看我们的时候,说:你有没有信心?我们看上帝的时候,说:我有信心。通过信心我们能够跟上帝建立永远的关系。但是这个信心是什么呢?不是说:“我信,我来参加的话,你一定为我安排女朋友。”上帝说的不是这样的信心。“我相信,我参加的时候,你医治我的疾病,”上帝所要的信心不是这个。上帝所需要的信心,你要承认的信心,第一步不是这个,不是你家里的事情,而是你自己灵魂的事情。你的灵魂应该承认:我需要救主耶稣,所以我相信他,这是第一步。上帝看的第一个也是这个,你承不承认耶稣是你的救主。如果你这样承认,上帝看到了,在你那里有这样的信心,这样的话,就出现了共同点。上帝所要的信心---向耶稣基督的信心,你也向耶稣基督拥有了这样的信心,那就可以建立永远的关系。大家已经信耶稣这么长时间,你回头看看,你和上帝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关系。或者你看看你现在到底有没有得到上帝的认可,如果只是你一个人单方面呼求的话,这是多么的可怜。你也要积极地迎接上帝,上帝也完全承认你,把你当做上帝的儿女,应该成为这样的关系,不然的话,你的信仰没有价值。 我们看罗马书8:15-16,15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16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 神的儿女;

我们呼叫阿爸父的时候,上帝也是把圣灵赐给我们,证明我们是上帝的儿女。也可以说:我们向上帝说阿爸父的时候,上帝也是以圣灵来证明我们是上帝的儿女。大家必须得到上帝的认可。父与子当中父亲是什么样的人200

耶稣在约旦河里受洗上来的时候,圣灵临到他,那时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上帝这样说,而且不仅如此,圣灵临到他身上,证明他是无罪的上帝的儿子。同样,我们以前不信的时候,我们是属于魔鬼的。耶稣亲自告诉我们:你们的父是魔鬼。有没有人否认耶稣的话语呢?“哎呀,不会吧,我不是属于魔鬼的。”不信者当中没有一个反驳的,因为这是上帝宣布的。好像约3:16说:上帝派耶稣来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人类灭亡。

难道你否认这句话说:“哎呀,不会,没有耶稣我也不会死的。”你可能在人的立场上,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无论你承不承认按照上帝的宣布,你只能灭亡。同样耶稣说了你们的父是魔鬼,你说:“哎呀,不会吧,我心里这么善良,我怎么属于魔鬼呢?“但是耶稣说了,你不信的时候,不属于上帝,不属于上帝就等于属于魔鬼。没有中间的。你不可能一只腿属于上帝,一只腿属于魔鬼。不能这样,这属灵上你的身份只有一个,属于上帝还是属于魔鬼。所以我们在上帝的面前要谦卑地接受上帝的判断和宣告。

但是我们信耶稣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的灵魂里面有耶稣,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呼叫:父啊,父啊。其实我刚信耶稣的时候,刚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讨女朋友的喜悦,但是后来我领受圣灵祷告赞美的时候,我一直哭了,一听父亲我就哭了。父亲这个词汇对我来说感觉不一样。啊,上帝是我的父!大家现在在上帝面前呼求父啊,父啊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感动呢?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感动,仅仅说父啊,天父啊。你仅仅只是按照教理承认上帝是你的父呢?还是真的感受到上帝是你的父呢?

上帝是我们灵魂的父亲,耶稣说:你们属于我之前,你们的父亲是撒旦,魔鬼,你们都是属于魔鬼的儿女,但是你们转过来,方向转过来,往世上跑的你们的心往上帝那里跑的话,你们的心就属于耶稣了。我们一定要深深体会到上帝是我们的父亲。你在地上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感动,只是嘴上说:天父啊,天父啊,没有感动。这样的人到了天上以后深情地呼叫:“啊,父啊,父啊。”这样吗?我觉得这不可能。在地上没有感动的人,到了天上以后突然改变,被圣灵充满,大声呼叫:我的父亲啊!这样可能吗?绝对不会的。很多人说:“在世上我有肉体,所以服侍上帝有点不好,我是不孝子,但是我离开世上以后我要彻底地侍奉上帝。”这是不可能的。现在圣灵住在你的里面,你连在你里面的圣灵也不顺从,你还说在看不见的天父面前顺从吗?“哎呀,天父啊,虽然我不顺从圣灵,但是到天上以后我好好服侍你。”这怎么可能呢?都是假的。这么亲近亲自住在你里面的圣灵,你连圣灵也不顺从,藐视他,你还说:到了天上我要好好服侍你,那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高兴的时候就说:“父啊,父啊,我感谢你。”但是一旦有了问题,或者问题没有解决好的时候,那就开始埋怨上帝:“哪有父亲啊?如果有父亲的话,你怎么不帮助我呢?”昨天还是你的父亲,今天呢,好像已经跟你没有关系了。很轻易地断绝父子关系。非常轻易地断绝上帝和你之间的父子关系。圣经告诉我们的父子关系是什么呢?---永远的关系。不是今天不是,明天是,后天又不是父亲了。我们和上帝的关系不是这样的。现在你和你肉体的父亲之间是什么关系?也是父子关系。但是你和肉体的父亲也不是这样的。是不是?难道肉体的父亲说:“呀,你怎么这样?”你就说:“从今以后你不是我的父了。”能这样吗?能这样断绝吗?正常的立场上,肉体的父子关系也不会随便断绝的。

但是我们看看基督徒,很多人一段时间呼叫:“天父啊,天父啊,”但是过了两三年以后他就不再是上帝的儿女。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将来你也成为这样的人吗?今年在这里呼求上帝的人,明年又成了向魔鬼呼叫的人吗?这样行吗?今年是上帝的儿女,明年又成为魔鬼的儿女吗?你一旦成为上帝的儿女以后,又重新回到世上,重新成为魔鬼的子女的话,可以说你再也没有机会了。上帝借着耶稣基督赐给你作为上帝儿女的权柄,你已经接受了福音,你已经接受了耶稣,但是你重新回到世上的话,你再也没有机会了,你再怎么在上帝的面前跪下哭泣也不可能。你重新回来也不行。因为你离开上帝的时候,很轻易地断绝了你和上帝之间的永远的父子关系。圣经怎么说呢?知道了真道以后,故意离开耶稣的话,在没有牺牲的祭物为你死了。意思就是:耶稣不可能再钉在十字架上为你死了。是不是?你既然承认了耶稣是你的主,你借着耶稣基督成为了上帝的儿女,你应该要保持这个关系,一生要保持。永远要保持!!大家千万不要走来走去。

有时肉体的父亲责备你,你生气说:“从今以后你不再是我的父亲”这样可以吗?或者你在父亲面前犯了什么罪。比如说:你偷了父亲的钱,我以前也做过。有时我们在父亲面前

犯罪,但是因着这样的罪你能不能和父亲断绝关系呢?虽然你犯了罪,但是你不会割断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的。肉体的父亲和你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那上帝和你的关系呢?不应该那么轻易地离开上帝。阿门?

有时你因着信耶稣,肉体上受到逼迫,家里的人也是批评你,他们仅仅用属肉体的眼睛上看你,所以把你当做疯子。干嘛天天去教会啊?他天天干嘛啊?不信耶稣的时候,你和家人的关系也很好,没有这样的责备,信耶稣以后好像更不好。所以好像信耶稣对你来说有很大的负担,“哎,妈妈逼迫我。那好吧,我等妈妈死了以后再相信吧,上帝啊,你等我十年吧,在这十年当中我们没有关系,十年以后再说吧。”我们这样暂时断绝关系,以后再重新连接,这样行不行?不行。你一旦离开了,不容易恢复。

上帝和我们之间是父子关系,这是永远的关系。耶稣基督他是上帝的儿子,对吗?对。我们也是上帝的儿子,对吧。但是耶稣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耶稣他本身是上帝的儿子,他是太初与上帝同在的。他是上帝的儿子。但是我们本身不是上帝的儿子。我们本身是从尘土来的,后来我们因着耶稣基督的功劳得到了成为上帝的儿女的权柄。简单说:我们是上帝的儿女,但是要知道:我们和耶稣是不一样的。按照原文来看: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罗马书8章这里说儿子的灵,用的词汇是儿子。指着耶稣说是上帝的儿子,我们领受的是儿子的灵。所以赐给我们作为上帝儿女权柄的时候,好像都是一样说:儿子,儿子。但是其实在原文中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和罗马书8章里的儿子,使用的词汇是不一样的。耶稣是儿子,我们是养子。养子本来不是我的儿子,后来带来当做儿子。意思是:有本来的儿子,也有养子。世上有很多的孤儿院,没有父亲的孩子们都住在那里,那里的院长就是他们的父亲。他们都是院长的儿子,院长那么了不起吗?那么多孩子的父亲啊?不是的,他们都是养子。不是自己亲身的,但是院长把他们的名字都登记在自己的户口里面,然后自己是他们的父亲,然后喂养他们,保护他们。这样来担当父亲的责任。

上帝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本来不是儿子,耶稣他本来是上帝的儿子,我们后来因着耶稣成为了上帝的儿女。来2章告诉我们这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成就的。本来是叫人成圣的耶稣和得以成圣的我们,成为兄弟。我们看一下吧,来2:11-11因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所以他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这都是从上帝那里来的,所以耶稣称我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耶稣称我们是弟弟们,耶稣是我们的长兄。我们是次子。所以圣经很多地方说长子。这句话不要误解,上帝有很多儿子,其中把一个儿子差遣来到世上,上帝还有很多的儿子。不是这样的。上帝有独生的儿子耶稣基督,因着他,我们得着了上帝儿女的权柄。圣经说的是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但是我们是养子。然而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全部说的是:儿子。这样翻译也不能说不对,为什么呢?虽然是养子,但赐给我们的权柄是一样的,这里说的养子这个词汇是法庭上的词汇。在法庭上有同样的权利,有同样的义务。谁是儿子?如果一个孩子要承受父亲的产业的话,他要承受父亲的财产,也要承受债务。这是儿子。可以说:儿子有权利也有义务。我们成为上帝的养子的时候大家不要误解,“啊,我们是上帝的养子,那我们叫上帝的时候叫干爹。”不要这样想,养子的意思是:本来不是,后来借着耶稣成为了上帝的儿子。但是圣经告诉我们:上帝用真道生了我们。怎样?通过福音通过真理生了我们。不是把我们仅仅当做儿女,而是真的生了我们。但是我们为什么说养子呢?意思是:本来不是的意思。但是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的时候我们已经得着了像耶稣一样的权利和义务。好像耶稣在是、世上的时候,他有很大的权柄来做工,同样,他也把这样的权柄赐给我们。所以耶稣说过:信我的人能做比我更大的事情。我们有这样的权柄。我们奉耶稣的名祷告,耶稣说了都能得到。你们奉耶稣的名赶鬼,污鬼也顺服你们。耶稣怎样做,我们也有同样的权柄。

同样,耶稣在世上的时候,他是彻底顺从父的旨意好好服侍天父。他在儿子的立场上好好服侍天父,这是作为儿子的立场上的他的义务。我们不是上帝的儿子的时候,我们没有为

篇二:《父与子评价》

师:多么聪明,多么勇敢的阿曼达呀,请同桌间分角色自由读读这段话,并交流读后的感受。 生:自由读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满脸的深情,满脸的感动,我已感受到了。“跟你在一起”,(师指板书)普普通通的五个字,使这对父子创造了奇迹,我相信父子的对话会感动在场的每一个人。

点评:在“救助儿子”这部分内容中,重点指导“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采用读句子想画面和想画面读句子的方法加深感悟。与此同时,加强对父子重逢后对话的指导,通过谈体会、诵读、分角色读等方法,加深感知。

师:同学们,在去救助儿子这部分内容哪个地方打动你呢?

生: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从冲向这个词我体会到父亲是多么的爱儿子,爱妻子。

师: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句子的意思,非常好。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吗?(屏幕出示:)

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 (生有感情的读屏幕上的话。)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常对儿子说得一句话: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我从中体会到父子之间非常信任,父亲坚信儿子一定会等着他。 师:理解得很深刻,那么对“冲向”一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从这个词体会到父亲有责任感,既爱儿子又爱妻子。

师:“冲向”该怎么读?

(生读这个词语,然后有感情的读这句话。)

师:这是一位爱儿子,爱妻子,又责任感的父亲,谁还想通过读来表现呢?

生:(读这句话后)从中我感到这不仅是位好父亲更是位好丈夫,如果一个家庭有这样一位好父亲好丈夫,这个家庭一定会幸福美满。(听众掌声)

点评:在“去救儿子”这部分内容中,重点指导了这句话,“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对于这句话让学生采用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方法,读出“冲向”的语气,感知这位父亲的高大形象。

师:说得太棒了。同学们一句重似千金的承诺,一句心心相印的感言,“跟你在一起,”(师指板书)在灾难面前化为信心,化为希望,化为力量和智慧,使阿曼达和其他十几位孩子终于„„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评价

执教人:章彬彬

评价意见一(师长缨):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崔峦老师也曾经说过:“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如果他就是你的父亲,你会怎么做?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亲的了不起。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了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父与子当中父亲是什么样的人200

评价意见二(任红霞):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紧紧抓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引领学生品读全文,这样既能整合全文,又能突出重难点。读课文、找词句、谈体会、激情朗读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受到心灵的震撼。教学中抓住重点句子品读感悟,如:“父亲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小时„„ 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感受到父亲不顾生命危险,不吃不喝地抢救儿子的伟大。同时进行写法渗透,“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通过读文感悟到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人物品质表达的方法。

评价意见三(阮和平):

在这堂课中,教师重点抓住了课文中两个句子进行朗读训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前一个句子,结合联想,每理解一层意思就进行一次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得一次比一次深沉,父亲大山一样的形象在朗读中不断明朗化。后一个句子,主要采用引读,引导学生回应课文中父亲三处感人场景的描写,如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让他从绝望中站立起来的就是这句话——

这样来来回回地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再加上音乐的配合,这些语言成了富有生命的精灵,孩子们的心被这种忘却时间,忘却自己的伟大父爱撼动了,读得激情昂扬。

评价意见四(金木兰):

父与子当中父亲是什么样的人200

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而是在教育我们孩子们要学会感恩亲情,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理解父亲、母亲,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教学中教师结合汶川地震中的母亲,生动演绎了伟大的亲情,令人感动,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之爱,并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点评:

开场不多的几句师生对话,教师的反馈仍让人眼前一亮。一组数字,两个场景,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教师的提示,既让学生了解了突如其来的地震的可怕,也让学生认识到作者遣

词用句的功夫。尽管我们心里清楚,这短短的精彩的串场语应该不是即兴的有感而发,但它却说明了教师备课时既关注“写什么”,也关注“怎样写”,说明了教师对语言保持着足够的关注与敏感,这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点评:父与子当中父亲是什么样的人200

周明玉老师在这个时间段的教学,真的把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发挥到了极致,进入到教学的艺术境界。“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们能理解,父亲为什么不去跟大家说清楚?”,通过老师步步为营的追问,通过老师排比式的导读,通过老师设身处地的模拟对话,学生进入到了这位父亲的生命状态中,学生终于体会到为什么在其他父亲的痛苦呐喊声中,在这么多并没有停止施救的专业人员的劝说下,在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更大灾难的情况下,这位父亲还要冲到废墟中去救自己的儿子,是不是丧失理智,是不是精神失常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一位特殊状态下的父亲。

不过,周老师最后为了呼应主干问题,强化告诉学生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我在想是不是一定要以道德的高度界定一位父亲的个体行为,就像我在想其他父亲选择无可奈何,是不是就可以认为“伟大的父爱”与他们无关。

一堂课,教学主线最好清晰一点,主要问题最好精简一点,否则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在不断的环节转换和问题切换中消耗掉。这堂课的教学主线很清晰:走进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并且在主干问题之下,周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一节课选的点不宜过多,贵在以少胜多,教学点太多,就是“推土机”——只有浅表层面的推进,教学点精要,就是“打桩机”——抓住一点深入开掘,以点带面。在这节课中,周老师一共选了三个教学点: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形象,并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这节课的这些特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总评:(转载)

这是一堂主线清晰,内容丰满的课。主干问题下,学生的阅读视线聚焦到三个点:

首先是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

然后是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最后是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反复读这三句话,我们可以问:你听到了什么?我们可以问:你看到了什么?我们还可以问: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这样问的结果是:事实了解了,情境却没有走入;内容清楚了,情感却没有体会;意义抽象出来了,形象却没有感受;最重要的,语言没有品味。

那我们看看周明玉老师是怎么提问的。周老师问:父亲的恳求简单而且有点重复,可是父亲重复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周老师再问: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周老师还问: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问题的用意再清楚不过了,问题的指向再明白不过了。学语文,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我们要学会入情入境,我们要学会感同身受,我们要学会通过语言深度进入他人情

感和世界观内部,简单一点说,我们要学会体验。更重要的是,学语文,要学会像作家一样思考,如果是我,我怎样来写?主动去体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用材的良苦用心。直接一点说,我们要学习表达。父亲的恳求,简单而且重复,但它却是作者有限篇幅内的素材首选,我们细读后也确实从中体验到父亲的焦急、痛苦以及近乎绝望却不愿放弃的疯狂,比痛哭比呐喊更震撼人心。时间的进程,一一罗列,一反常规,也是作者有意为之,联系上下文,联想当时情景,我们仿佛看到了,看到了父亲36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的精疲力竭,看到了父亲36小时刮擦挤压后的遍体鳞伤,看到了36小时重压在父亲心上的痛苦:对妻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担忧,对他人误解的承受。读进去,我们就从36小时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忍中触摸到了一颗丰富的父亲的心。在周明玉老师的课堂上,体验与表达同步推进,精神与语言同筑共生。父与子当中父亲是什么样的人200

太多人说语文教学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周明玉老师的这一课化繁为简地思考究竟怎样教学语文?教学语文,应该从抽象意义走向感受形象,从客观分析走向入情入境的体验和感悟,从内容理解走向语言品味。周明玉老师的这一课是对语文价值核心把握的经典示范:语文教学应该指向体验与表达。用王尚文教授的话说:语文实践要突出的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所感受的语言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

语文教学,指向体验与表达。别以为做到这一点很容易,以体验为例,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一种理想化、情感化、意象化、艺术化的立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语言中出生入死”,刚才我们欣赏了周老师的提问艺术,但光会提问是不够的,如果我们“细读”周明玉老师的课堂实录,就可以发现,在周老师的课堂里,继承和发展了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假设入境,教师引读,感情朗读,以写促思,链接生活,音乐渲染„„运用自如,精彩纷呈,令人惊叹。当然,我们同时也会发现,学生的体验也因此一直都在教师小心翼翼的引领之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在更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周明玉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最后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仍想跳出第一课时谈谈《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设想。第一课时,周老师是自己提出问题,提的是认同性问题,认同性问题是那些给出答案然后要求为答案寻求解释的问题,例如“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位父亲很了不起?”整堂课是在为“父亲的伟大”寻找依据然后解释说明。但我总在想,如果可以,在第二课时的时候,能不能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提问题。我是个一线的教师,一个一直在课堂上行走的教师,听过很多老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自己也上过《地震中的父与子》,在课前课后的调查中,我发现如果允许学生提问的话,学生的疑惑还真是很多: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其他的父亲为什么这么胆小?这个父亲是不是由于焦急和悲痛有些精神失常了?消防队员和警察为什么阻止父亲的拯救行动?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埋在废墟中36小时,没事吗?„„再退一步,即使我们不让学生提问,仍是由我们老师提问,我们能不能提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是怎么看待这位父亲的做法的?”好像我扯远了,我是在描述一种课的理想状态:坦率、自由、具有探索性。

篇三:《父与子 习作教学》

《父与子》漫画作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谈话,了解学生看过什么漫画。

绘画作品中,漫画是最有意思的。

《丰子恺漫画集》《父与子》《华君武漫画集》《丁聪漫画集》

2、今天老师请大家欣赏一组漫画,看谁最会看,看出来的东西最多,最后请大家把它写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父与子当中父亲是什么样的人200

二、介绍《父与子》。

1、出示图片,知道这部作品吗?生齐读简介。

2、父与子的人物形象:看看父与子两个人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父亲很胖,光头,大肚子,有两撇胡子;儿子瘦小,头发很长,乱蓬蓬的。两者对比起来差异明显,画得很夸张,让人看了很有趣。这就是漫画的特点。

大家关注到了细节,从细节中读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板书:关注细节

3、出示图片:没想到父亲还会这一手

今天给大家看的是《父与子》中的一组漫画,齐读题目。

提醒大家:要仔细观察,还要展开想象,这样才能看出更多的东西来。

看同学看过的吗?如果有,也请你和大家一起看,一起想,好画不厌百回看,争取看出新的东西。同时,请你保守秘密,不要剥夺别人发现的乐趣。

三、看图1

1、出示图片,提醒学生边观察边想。

2、看明白什么?说说看。

3、生发言,师提醒:环境,儿子和父亲的动作、表情、心情。

提醒:关注到儿子的表情和动作这些细节。

4、学生各自练习说画面。指名说,师指导。

5、出示师写话,齐读。

咱们就这样继续往下看。

四、看图2

1、出示图片,画面有了什么变化?

板书: 变化

2、生发言,教师指导:

父亲的光头„„儿子闭上眼睛睡着了。

五、看图3、4、5

1、提醒学生:注意到那些细节,注意到哪些变化?

2、图3,生发言,师指导:父亲的动作(那两条曲线表示什么),

3、图4,生发言,师指导:父亲的动作(那两条直线表示什么)

4、图5,生发言,师指导:父亲的动作(关注到四条曲线了吗)

5、同时看三幅图:

提醒学生关注:

父亲动作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动作越来越快)

儿子的动作变化到心理变化。(笑、扭头、站起—疑惑、高兴、兴奋、担心)

六、看图6

1、猜猜第六幅图画了什么?看过的同学请你保守秘密。

2、出示图6,生发言,师指导:儿子父亲猩猩的动作,神情,心理。

(儿子一脸的愕然,怪不得刚才„„父亲一脸的愤怒,挥动手臂让猩猩下来还他的衣服„„猩猩大大咧咧地坐在树上,一脸的得意)

七、探讨趣味。

1、出示全套图。

这一组漫画有意思吗?好玩在哪里?(妙在何处)

2、生发言,师指导:儿子和读者都误以为在树上玩耍的是父亲,产生了误会。最后真相大白,是猩猩穿了父亲的衣服,自然觉得可乐。

板书: 制造误会

3、解说:这一组漫画妙就妙在画家有意制造了这种“误会”,不是吗?为什么说是有意制造”误会”呢?大家到图上找一找。

4、生发言,师指导:挂衣服、儿子睡着、侧面着笔、离得远、猩猩动作快„„

5、制造误会,却让读者毫不察觉,最终真相大白,再回过去看前几幅图,又合情合理——画家在构思上的确是匠心独运啊!

八、习作。

1、咱们一起合作,把这组漫画写成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好不好?第一幅图王老师写过了,2-5一个组写一幅,最后一幅真相大白,最有意思,大家都写。

2、出示图片,齐读。

(1)写漫画故事,要重点关注细节和变化,要写得生动有趣;

(2)注意用文字营造“误会”,前后照应,使情节合理可信。

(3)注意和上一幅图的过渡。

(4)最后一幅图,要写得短小精练,越幽默越好。

3、限时15分钟,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找出可评点的作品。

九、欣赏评议。

1、投影学生作品,学生自读。要求台下学生学会欣赏,说说最欣赏哪个地方?

2、生发言,师共同评议。

教师紧扣要求,重点评议“过渡、制造误会、语言生动、幽默风趣”等。

十、链接生活

《父与子》漫画集中约有200多组漫画,描绘的都是父子之间的生活琐事,虽然都是平常小事,但由于作者注意捕捉其中的有趣之处,匠心独运地把它画出来,让读者看了不由得不发笑。欢笑之余,还会使人自然地想到自己和家人之间曾经发生过的趣事。

你想到了吗?

有没有想到用文字把它写下来,写成一篇漫画式的幽默故事,就像今天这样。建议大家试一试。

篇四:《父与子读后感200字》

父与子这本书里面,我觉得小男孩要勇敢一点,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哭,不就一株麦子吗!只是被鸟吃了而已,有什么好哭的,真是一个喜欢哭的人。

但是父与子这本书也很好笑,父亲买了一本很好看的书,他们回家泡茶的时候还看,结果倒茶的时候,倒在了自己的帽子里,洗澡时,衣服忘记脱了,就去洗澡了,哈哈!

这本书我建议大家也去买一本看,这本书的确很好看,父与子读后感200字(二)

在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很有趣的漫画书。那就是<父与子>

虽说是漫画书,但是这本书对我们没有在学习上的危害。因为他就是讲一个可爱儿子和一个和蔼老爸之间发生的故事。父与子读后感200字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幽默、和蔼、宽容的大胡子父亲和调皮、聪明、可爱的刺猬头儿子形象。

这里面一个汉字也没有,却每一个故事都能让人轻易读懂,展现了生活的实质。<父与子>中的故事都源于现实生活中,主人公父亲和儿子是卜劳恩和自己儿子的真实写照。

我喜欢这本有趣的书<父与子>。建议你也去看一看吧!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喜欢上这本书的!


父与子读后感200字(三)

我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感情笃深,互相信任,心灵相同。沟通,成为父子之间度过难关的最大的条件之一。沟通,可以互相了解,化解矛盾,消除分歧,和父母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父与子读后感200字。沟通也是一门?艺术?,这个?艺术?的殿堂有一扇门就是诉说和倾听。假如文中的父子没有互相沟通的话,我想儿子也不回被他爸爸所救;他的爸爸也一定会像其他家长一样,哭过之后,一走了之。

我想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多沟通。亲人之间一旦多多沟通,就会心灵相通,彼此之间就有了信任。有了沟通,家人之间就会互相体谅,就会互相忍让,也不会整天吵架过日子了。

所以我们小孩子,应该和家长多多沟通,多多沟通,就不会有太多这样那样的隔阂了。


父与子读后感200字(四)

寒假和孩子和一起读的<父与子>,书中父子的感情看了以后很让我感动,其中让我受益最深的是父教子这篇,故事中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和儿子,他们之间的父子之情,让我既开心又忧虑。故事中他们倒在了一起

,曾祖父揍了祖父、祖父揍了父亲,父亲想要举起的手没有放下。()作者通过漫画的手法把他们之间的这种隔辈情深,爷爷疼孙子的这种感情表达的淋漓精致。同时让我反思的是我们是孩子的榜样,有人说?孩子就是家长的复制品?

,我觉着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作为孩子的妈妈我一定会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通过这本书我也一定要做孩子的好朋友,要和孩子玩在一起。书中儿子的智慧,父亲的幽默都让我记忆深刻,是我们作为父母的榜样。


父与子读后感200字(五)

今天我读完了<父与子>这本书, <父与子>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父亲和儿子的有趣故事。比如:父亲有一次中了一个大奖,获得了一座豪华的城堡、一个大花园和一个湖。他们去漂流,结果到了一个荒岛上,遭遇了海盗、制造的船沉了??

最后,父亲和儿子因为他们的漫画<父与子>画的很成功,所以大街上全是他们的粉丝,连发型和衣服都一样。他们不喜欢这样的生活,父亲和儿子只好走向太阳,走向新的生活。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成名而做自己,做成名的自己很不好,做踏踏实实的自己最好。

篇五:《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从语文书上读了一篇课文名叫<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完后,我被文中父亲爱子和执著的精神而深深地震惊和感动。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洛衫矶地震中有一位父亲安顿后受伤的妻子。立刻奔向他儿子的学校不顾自身的安危,也不听别人的劝告,坚持挖了38个小时后,终于救出了他的儿子和13个小孩。创造了父爱的奇迹,他的儿子在废墟中也十分坚强,还在要被救出时让他的同学先出去,也十分了不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地震中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

由文中这感人的父爱,我想到了基础训练上的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他的女儿乘船去外地见他的妻子,可是有一次,由于船一阵剧烈的晃动,父爱是伟大而又无私的。它好似黑暗中的一盏明亮的灯,给我们温暖,给我指点前进的方向,他又像一把手,当你陷入不良习惯的沼泽中,他会把你拉回来,便你终生受益。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二)

在读过的课文中,<地震中的父与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这篇文章,主要写在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坚定的信念的支持下,挖了38个小时又50分钟。终于把他心爱的儿子从废墟中救了出来。

?无论发生什么,我终会和你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这位父亲靠着这个信念,不顾人们的劝阻,用他的双手挖得到处都是血迹。这位伟大的父亲的行为使我想到了自己。以前,我看见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同学写得一手好字,于是我嚷着妈妈带我去参加书法兴趣小组。一开始,我十分有兴趣,无论做什么都很认真。但过了几天,我发现练写毛笔字并不想我想象中的那么轻松,简直就是件苦差事:课间活动不能和同学们玩个痛快,必须老老实实坐在教室,等老师来教;这还不算什么最苦的主要是练字练得我的手都酸了,有时写不好还被老师批评。于是我开始讨厌练毛笔字了。每到课间活动,我都不愿去书法兴趣小组了。

后来,我看见参加美术班的同学画画很好看,便又叫妈妈到我去参加。妈妈和爸爸还给我买了彩色笔、画板、画纸、铅笔。可刚开始学画,我马上就觉得画的轮廓很难画,而且物体的大小比例也很难掌握,我又觉得画画很难,便渐渐不去了。回想起来,我以前也参加过不少兴趣班,可每次都半途而废,最后没学到什么本领,这是因为我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它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信念,努力去做,不达目的,决不放弃!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三)

在寒假我重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本书,虽然是重读把我也有很多感受。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他的妻子,冲向他儿子7岁的学校。当时的学校便是一片废墟。他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想起来对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来,向废墟走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挖到38小时,他忽然听到从瓦砾堆地下传出孩子们的声音。他欣喜若狂,赶快找过路人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了出来,里面的14位同学也先后的出来。

我看完后,感觉这给父亲太伟大了,我不像有些家长大哭一阵就走了,而他信守对儿子所说的话,不管挖多长时间一定要把儿子挖出来,永不放弃,尽管他挖的双手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但他依然坚持不懈。他的儿子也非常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镇定勇敢,被救时互相谦让,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把好东西都留给我们,长大我们要好好报答他们。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四)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被这父子情深感动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

?1994年的一天,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三十万人在几分钟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一位父亲安顿好妻子之后,奔向儿子那已是一片废墟的学校。他哭喊过后,猛地想起自己经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于是,他便开始不顾一切地挖那片废墟。在挖的过程中,有许多人都来劝他,阻止他挖,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挖到38小时的时候,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3个同学。一个安全出口开辟出来后,父亲叫儿子出来,儿子却让同学们先出去。大家全都出来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抱在了一起。?

读了这篇文章后,感受有很多。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也明白了很多:天下的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子女,但远远没有<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做的好。<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为了儿子可以不顾一切,而且信守与儿子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就因为这个信念,父亲可以不顾一切地救儿子。我希望天下的父母都像那位父亲一样,以那位父亲做榜样,向那位父亲学习!儿子做得也非常好。小小年纪就懂得先人后己,不自私、自利;而且不惧怕死神的到来,让别的同学先上去。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广大少年学习!

如果天下的父母都与那位父亲一样;天下的孩子都与那位儿子一样的话,那天下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356264.html

    上一篇:细节描写300

    下一篇:读书笔记500字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