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感悟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感悟李清照》
李清照感悟 第一篇

感悟李清照

2007-10-31 19:24 星期三

(转自天涯诗歌论坛:余畅)

(一)

如果以李清照为中心,勾列她身边的是是非非,北宋末年、南宋初期所有的名人故事都将在她身边扮演。

她的丈夫是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是赵挺之,赵挺之曾身居相位,诬陷苏东坡诽谤先帝,并且多次迫害本没有关联的黄庭坚。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弟子,另一个苏门弟子陈师道是赵挺之的连襟。秦桧的老丈人是李格非的亲哥哥,也就是说,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姐夫。这样一群人生活在李清照的周遭,这个古今第一才女的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我们还不说李清照,还说她身边的人。

苏东坡也曾身居要官,但他的一生大部分时候在仕途无所事事。他没有落魄,是因为这个人实在太聪明了,给我的印象,苏东坡好像从一生下来就熟谙了人生,洞明了世事,所以,他非凡。

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膜拜是那么真诚,他们的友谊无论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都不为过,他们是天生的知己,这种相知,在这个世界上,比完美的爱情更难寻找。而黄庭坚也没有在苏东坡的光芒下显得黯然,他们互相衬托,互相照耀。

陈师道是被冻死的。一个冬天他去参加郊祀,家贫无衣,只穿了一件单衣,他的妻子从她的姐夫赵挺之家(事实上,也是李清照家)借来皮衣,他拒绝穿上,最后“中寒卒而终”。 赵挺之陷害了苏东坡,最后却被当朝重臣蔡京以“力庇元佑奸党”的罪名投入监牢,并一病不起,不久辞世。

蔡京是司马光从开封尹提拔重用的,而司马光死后,蔡京差一点就要鞭他的尸,只是因反对声太盛而放弃。

蔡京的哥哥是蔡卞,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王安石是司马光的死对头。 秦桧这个人我们就不要说了。

讨论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是有点庸俗?有时候,历史就是玩笑,即便高格如李清照者,也同样被卷入玩笑之中。不同的是,有人在玩笑中坚定如山,有人在玩笑中左右摇晃。 李清照呢?在玩笑中成长,她却长成了一个风情万种豪气冲天玉树临风空前绝后的一代英杰。

(二)

李清照以旷古的才华,首先就是被尊之为婉约派宗主,即使对其晚节颇致不满的纪昀,修《四库全书》为《漱玉词》作提要,也称赞其词“抗佚周柳”,“为词家一大宗”。也有

人更欣赏她的诗,晚清樊增祥《石雪斋诗集》卷二《题李易安遗像》诗序云:“其所为古诗,放翁、遗山且犹不逮,诚斋、石湖以下无论矣。”李清照的文章,赞赏者亦大有人在,明末学者钱谦益,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拍案叫绝:“其文淋漓曲折,笔力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这些评论,也许有偏爱,也许有过誉,但这些偏爱和过誉为什么会落在李清照的头上呢?

汉朝蔡琰是中国第一个成名的女诗人,但她就留下一首《悲愤诗》,虽然不错,还不足以评。唐朝的上官婉儿编制过诗集20卷,《全唐诗》中也有她一卷,可是因为她的人品多有污秽,历来不受重视,观其诗多应制之作,刻意修饰,词藻华丽,难为诗人。薛涛晓音律,工诗词,才思敏锐,著作颇多,但也只能是一个女中才俊,难称大家。和李清照同朝的朱淑真,有风格,有性情,可惜内容过于局限,境界也不算太高。{李清照感悟}{李清照感悟}

李清照呢则空前绝后,傲视群雄,不但女诗人,历朝历代所有诗人集合在一起,也要为她让出一片天空,不管我们如何分类,如何评价,她永远是属于一流诗人的行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七对叠声,没有自信,是不敢写的;没有大笔,是写不好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首诗三十三个字,却有十四个字是对话,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弦外音,味中味,跃然纸上。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度如何,但它把李清照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是吗?不要说那些才子佳人轻薄文人,就是那些诗坛正宗如椽大笔,比得上李清照的能有几个?

李清照虽为婉约正宗,但她并不是一味的缠绵凄苦,她的诗词中都不缺少豪迈之情怀,博大之心胸。《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首,无论是气势、意境还是格调、情怀都堪称豪迈;《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一首,虽写怨情,却清新明快;《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一首,虽写相思,却不见脂粉。

事实上,即便她的相思词、闺情词、春怨词,极尽婉约,也很少脂粉。

她的诗更是和脂粉沾不上边,《乌江》、《咏史》、《浯溪中兴颂和张文潜》、《上枢密韩肖胄诗》等诗,或借古讽今,或以古寓今,爱国激情,民族义愤,慷慨激昂,酣畅淋漓,哪里有半点脂粉!读这些诗,可以让心中缺血的男儿脸红。

(三)

想起李清照就想起爱情,倒不是赵明诚如何如何,而是李清照的爱情诗词太经典了。中国诗词少了李清照,必定有一页会黯然无光。

{李清照感悟}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应该是谈恋爱的时候。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一个新婚少妇在埋怨“奴面不如花面好”,这肯定是在撒娇,你没看她说完这话,扭过头去,就偷偷笑了起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离绪别愁,难舍难尽,自古此诗常被人吟,求其原因,其实是因为这里面的一种甜蜜,爱到浓时,分别又算什么?{李清照感悟}

正是因为有了分别,才有了这样的相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是一个生活在故事中的人,有时候即便读诗,也喜欢那些稍有点故事情节的诗词,所以对“蹴罢秋千”的《点降唇》也就爱不释手了:“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那个年代,这个少女敢把自己的心事表露出来,并且写出来。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香闺诗词”。我喜欢这一首,它与朱淑真的“和衣睡倒人怀”的诗句都是写给自己回忆体验的,而不是写给人看的。

是爱情滋润了李清照,滋润了这个小女人,她有着小女人的期盼、情调、体验,有着小女人的幸福。{李清照感悟}

诗歌需要雕琢,但只有那种真正从自己心灵发出的感受才能赢得读者的心灵交汇。相比我们今天很多人为诗而诗,为文而文的功利心态,诗歌之难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无病而呻吟,有气而压抑,再加上一味韵律的束缚,今人写诗,难哪。

(四)

上天不可能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都给李清照,相反,正是因为她太幸福,所以才会给她更多的不公。

历史之中,对赵明诚的批评不多,在我看来,是因为大家都在顾及李清照的面子,有时候甚至是不忍心对赵明诚有过多的指责,因为我们不愿打碎李清照甜蜜的梦。

我不是一个的“血统论”者,“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哲学不过是一种混账逻辑。但是,一个人的教育果真和他的家庭教育家庭熏陶无关吗?赵明诚对出仕的热衷远远超过了对妻子的热爱,这和他的家庭环境难道一点关系没有?而他在金兵包围南宋首都建康,身为建康知府的他顺着一根绳子爬到城下弃城而逃,这和他的父亲赵挺之当年无中生有陷害苏东坡和黄庭坚又有何差别?

李清照常常让我想起八百年后的另一个才女张爱玲,张爱玲心高气傲连冰心都看不起,曾有言:“我和她不是一个道上的人,没法比喻。”可就是这个张爱玲,她的爱情和李清照何等相似。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事实上,不是在张爱玲的眼睛里自己“低到尘埃里”,而是在胡兰成眼睛里张爱玲“低到尘埃里”。在胡兰成和张爱玲的婚姻里,

胡兰成既敢和十七岁的护士同居,也敢明目张胆追求比他大不少的大小姐。而这个汪精卫政府的宣传次长,在整个民族都在捉拿他的时候,他就是躲进了张爱玲的香闺。难道才女,都要有让她尴尬的爱情?那爱情又因尴尬显得才女们情更重,意更浓?

巨大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巨大的恐惧。赵明诚的每一次出仕对李清照都是一种折磨,一种伤害,一种苦难。

李清照和赵明诚都是金石家,就是金石让赵明诚在病中再也没有站起来。一个叫张飞卿的人送给赵明诚一个假的玉壶,最后被传成赵明诚“玉壶颁金”,皇上要治他的罪。李清照收拾起了家中所有的玉石铜器,开始活动关系,为赵明诚辩诬。这时的皇上正如丧家之犬,一路逃跑,她也一路奔波,从杭州、到越州、到明州、到台州、到剡县、到黄岩、到章安、到温州,最后回到越州。一路三千里,李清照心力交瘁。{李清照感悟}

回到家,她不禁感叹:“可能是天帝认为我这身子价格不好,不愿意收留我才让我再活几年的吧。”回来不久,赵明诚终于带着他的出仕入相的梦想和追求,去到了那个不知是叫天堂还是地狱的地方。

(五)

{李清照感悟}

李清照毕竟不是张爱玲,张爱玲也不是李清照,历史上任何一个才女都不是李清照,因为她除了有小女人的韵味,还有大丈夫的气概。

就是在赵明诚弃建康城而逃之后,李清照和他乘船沿长江上江西,船过乌江镇,在这个天地英雄项羽自刎的地方,她是否在为丈夫的胆怯退缩羞愧呢?面对浩浩江水,她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在很小的时候背诵这首诗,总是感觉到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让人心痛的故事。等我知道这个故事,我似乎看到了她,凭窗依阑,满脸羞愧,心绪难平,而又痛心疾首。这天地英雄气概,不是由一个男人表现出来的,而是由一个纤纤女儿喊出来的。

多少人该为此羞愧。

上天在好不容易生产出来一个李清照之后而只让她吟花弄情,如果那样,历史只会在她身边悄悄走过。她是小女人,也是大丈夫。

李清照的诗、词、文、赋,除了词据婉约,其他的均痛快淋漓,文采风流,直抒胸臆,慨当以慷。包括她的胸怀、志向、爱好。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八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笔力千钧的诗句,有谁能相信是出自一个女人之手?还有“难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还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还有“去天尺五抱壅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金石鉴定不要说古代,就是现在又有几个女子为之?但李清照一篇《金石录后序》,震烁古今。她在追随宋朝天子逃亡的时候,随身携带的就有五箱子金石拓片。

她还有一篇文章叫《词论》,在《词论》中她指出了当时几乎所有闻名的词作大家的瑕

疵,甚至直言批评苏东坡的词常常不合韵律。我们且不说她的观点对错,就是她的这种批评的精神是不是应该让我们一些只会唱赞歌的评论家汗颜呢?

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骗子。张汝舟不是倾慕她的才艺,而是贪恋她的财产,并对她“日加殴击”,当她知道这个骗子是因为考试作弊才当上官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告发了他。按照宋律,妻子告丈夫,不管告什么,即便属实,妻子也要被判入狱两年。但李清照玉树临风,毅然走进了衙门。{李清照感悟}{李清照感悟}

时隔九百年时空,我依然能看到她将自己写诗的柔弱双手伸进了枷锁,那一瞬,和项羽自刎乌江又有何区别?{李清照感悟}

壮哉,李清照!

李清照再嫁一事较为说得过去的解释是:

第一,寡妇再嫁在当时是常事,名臣范仲淹就是幼年丧父,母亲将其带到朱家养大,考上官后认祖归宗。大理学家朱熹写《荣国夫人管氏墓志铭》时,明白地写明其次女先嫁谁、再嫁谁。《癸辛杂识》还记载魏了翁之女夫死再嫁、“人争欲娶之”的轶事。李清照守寡,有没有“人争欲娶之”,不得而知,但她再嫁肯定不会有多大阻力。

第二,夫死无子女的李清照极端孤独,盼望温情,她多情善感,富浪漫秉性,虽年近五十,因从未生育,并不自认是“奶奶”中人。就在此时,风流倜傥、口才出众的张汝舟可能做为“酒朋诗侣”来到李清照身边,当面陈述火盆样的钦慕之情,即所谓“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再通过官媒表达明媒正娶的郑重,传达指天画日的婚誓,又做通李清照之弟的工作,李清照终于将鱼目当明珠,认爝火为朝日,欣然再嫁。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盼枯木逢春的李清照掉进了陷阱,后夫竟是贩马贩驴般市侩人物!她进张家后发现:张汝舟卑劣之极。他的官职是“妄增举数”骗来。迎娶她也不是因爱“才”而是图“财”,是觊觎她的文物珍藏!{李清照感悟}

• 图穷而匕首现,张汝舟迫使李清照交出价值连城的金石书画,不给,就拳脚相加!怎么办?一般女人会这样做:嫁鸡随鸡,听命从命,投张汝舟所好,要什么给什么,换得本身安全,忍辱负重,了此残生!

李清照之为李清照,就因她不按常规办事。她做了当朝女人绝不敢做的事:告发后夫违法行为并请求离婚,恢复自由之身。

按照宋朝的法律,告发自己的亲人,即使罪名成立,也要入狱两年。李清照告倒了后夫张汝舟,自己也锒铛入狱,九天后,因翰林学士綦崇礼营救,再见天日„„

一个弱女子,冒入狱危险告发丈夫,太不寻常!

上下千年,滚滚红尘,女子被夫家休弃者如过江之鲫,妻公然公堂告夫并赋“休夫曲”者,几乎绝无仅有!

{李清照感悟}

这桩离婚案恰好显露了李清照的个性光辉,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立物表,敢在常人不敢下笔的地方痛下笔墨,为人也算封建时代凤毛麟角奇女子:果断坚强,拿得起,放得下,因相爱而结合,一旦认清骗子真实面目,决不姑息迁就、拖泥带水,立即分道扬镳、光明磊落地坚决离婚!

• 李清照不仅敢做敢为,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可以设想:在当时,妻子受丈夫虐待而告官求离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已虐待致死,娘家人告官,仍可能被加上“以尸讹诈”

《读李清照诗词有感》
李清照感悟 第二篇

追寻你,我心中的女神

--李清照

化学科学与技术学院 10化本3班 郭晓红 2010364313

我追寻易安的足迹,追寻那个天真矜持的宦门少女的身影,追寻那个才情过人的、婉约清丽的闺阁少女的倩影,追寻那个终日凝眉、柔肠愁结的思妇的背影,追寻那个颠沛流离、晚年凄凉的落魄红颜。

她风姿绰约的一生,她香如兰芷的慧心,她婉约清丽的词章,无数次让我感动让我唏嘘让我迷失。我以心的维度仰视她清丽瘦削的背影,倾听她渐行渐远的蹙音,俯身捧起历史长河沉淀的瑰宝,以此来纪念我心中的李清照,纪念那远逝的女神。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我走进那个书香飘逸的庭院,探头窥见正值豆蔻年华的易安。一个绣面芙蓉、情窦初开的美少女,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然后对着袅袅沈香发痴,她娇憨、濡慕、害羞,她怀春、痴缠、憧憬,少女的情思付与半笺娇恨,月移花影约重来。忽的,院中出现一位青衣少年,她不禁心慌,未语脸先红,急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我站在她身后,见她目送消失在宅门拐角处的背影。此时,我仿佛闻到了幸福的味道。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8岁,人生的花季,李清照出嫁了,门当户对,情投意合,才子佳人,美偶天成,他们一样地酷爱金石,一样地喜欢诗词,郎著《金石录》,妻写《金石序》,妻写锦心词,郎作秀口吟,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使新妇的幸福从心里溢出来。蜜里调油,夫唱妇随,李清照让幸福变成了浓浓淡淡的墨香。携手春游,“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小别痴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见两人携手漫步庭院小径中,我望天微笑,幸福的氤氲散落一地。

我流连在露浓花瘦的塘边,看尽塘中的绿肥红瘦,看见一位婉约清丽妙龄女子泛舟湖上,误入莲花深处,桨声冷冷,“惊起一滩鸥鹭”,是易安。此时的她双颊微红,高唱“兴尽晚回舟”,双桨轻摇,向莲花更深处漫溯。我站在她身后,目送这位沉醉不知归路,薄汗轻衣透的女子,默默祝福。我远眺,藕荷连天,江月满星辉。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伫立在烟波浩淼的江边,望江楼上,那个终日凝眸、柔肠愁结的思妇,还是易安。多少次,她送夫千里;多少次,欲说还休。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神伤,有谁会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闲愁,有谁体会?载不动的许多愁,有谁分担? 与明诚共看庭前花开花落,望空中云卷云舒后,留给你的,却只剩下无尽的等待。明诚踏上了充满荆棘的仕途之路,远去了,留下你,独守空房,终日伏于案台上暸望。等到了秋风又起,等到了雁儿南飞,等到了一轮明月又悬挂相思楼头,却等不到,等不到明诚的一封信,等不到那一个风花雪夜般的传奇„„纵有横世才情,身为女子,易安却更加希望与丈夫朝夕相对,比翼双飞,无奈不如意事太多太繁,红颜渐老易安多少次独坐幽落冷清的院落,看尽西风卷帘的无情,失落在人比黄花瘦的伤感中,也由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我站在她身后,目送她消失在满地黄花堆积的深院中,目送这个千古丽人。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停留在西子湖畔旁,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她使着孤舟独桨渐行渐远,载不动满江愁绪,是易安。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李清照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渐入暮年,她守着孤清的院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帮助她驱赶走落寞,但关闭柴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青灯黄卷,踽踽孤影,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感悟}

我不忍卒读她的《漱玉词》。她代表了一个高度,“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所有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她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佳作珍品。” 掩卷,止不住两行清泪。

我徜徉在蓑草连天的野外,看尽征鸿,怎奈梧桐更兼细雨,心中易安的形象愈加明显。风中的梧桐颤抖着深深的寒意,低泣着岁月的沧桑。我似乎听见易安“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的低吟,看见晚来风急中,易安斟上三杯两盏淡酒独酌。我能拂去葡萄枝上的落叶,拂不去你心中荡起的尘埃;我能抚平黄土上朔风奔过的痕迹,抚不平人事变迁、韶华飞逝在你额上刻下的确记良印呵。我不知多想走近你,将海棠花拾起,扮靓你的容颜,但是故人不在。 追寻你,我心中的女神。你作为诗者,你的诗已震撼了我的灵魂,我追随你,寻找你遗留的足印;你作为歌者,你的嗓音已涤荡了我的心灵,我追随你,寻找你遗落的音符。

《读《李清照》有感》
李清照感悟 第三篇

读《李清照》有感

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的女词人。即使在那个词人辈出、人才济济的年代里,她也不失为一个特殊的大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读了《李清照》,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位女词人在过渡年代里的悲欢离合,她的柔情挚爱、伤感离别、失国之痛、丧夫之悲、哀哀欲绝的真实感情。

作为一个女作家,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出了一个妇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在数千年男子霸占文坛、描写妇女的作品也多处于男子之手的时代里,他的作品可谓异军突起,给文坛增添了一丛琪花瑶草,因而更增强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用寥寥数语,表达了清照惜花的心情,在暮春时期,作为少女的作者,在雨疏风骤的天气里自然关心花卉的情况,同时也向世人描述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只能呆在家中,无聊之中种些花卉,整日与花为伴,经历了一夜春风雨后的变化,担心花卉的生长情况,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这样,本词形象的表达了当时妇女的生活状况,写的无限凄婉,又含蓄委婉,被诸多有影响的大家称赞其情意真切。

在我看来李清照对文学的热爱超过了她的生命,李清照的父母都有文学修养,受家庭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与赵明诚结婚后更是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不困苦的生活,坚持着她的文学创作,但是金兵入主中原后,宋室南

迁,她带着很少的东西,随难民流落江南,背井离乡,漂流异地,多年来收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祸不单行,不久,丈夫又犯病死去,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热情,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她的希望成为幻影。这时,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诟病,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助,呼告无门,贫困悲苦,流徒漂泊,最后寂寞的死在江南。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写出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丈夫外出使她感觉孤独无助,丈夫不在,闺居无趣,要出游以消遣,但是只有独自一人上船,“独”字深刻的表达了她的无助和孤寂,仍然在怀念着丈夫,看到天空的大雁飞过,联想到大雁传书,不由的自问,云中的雁给谁寄来了信呢?表达了她希望是给自己,深夜仍无法入睡,可看出她对丈夫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终于我还是体会到了爱的无奈,和无奈中的幸福,这种相思之愁是没法消除的,才把它从眉头撵下去,它又到心头上来了,同样才把它从心头撵开,它又到眉头上去了,这自然的相思之愁被她展现的淋漓尽致,写的及为形象,令我感到心痛,深深的替她惋惜。

汪苏泷曾经有一首歌叫《李清照》,更是总结了她一生的经历,让我为之感叹,那凄迷的生活也让我为之心痛,烟锁秦楼,细雨把酒黄

昏后,海棠花是否一旧,声声慢心事谁知否,锦书已经不在大雁却仍一旧,这才下眉头,却又上心头,谁念我终日凝眸,帘卷着西风,惊醒旧梦,人比黄花瘦,一字一句,写出了她经历的情感之路,又有谁不为之感动呢!

从少女的天真娇憨,少妇的柔情挚爱、伤感离别,到失国之痛、丧夫之痛、悼亡孤寂、念亲怀乡、哀哀欲绝的情感,她的悲剧间接体现了历史的悲剧,让人心痛、惋惜。

《李清照读后感》
李清照感悟 第四篇

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的女词人。即使在那个词人辈出、人才济济的年代里,她也不失为一个特殊的大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读了<李清照>,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位女词人在过渡年代里的悲欢离合,她的柔情挚爱、伤感离别、失国之痛、丧夫之悲、哀哀欲绝的真实感情。

作为一个女作家,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出了一个妇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在数千年男子霸占文坛、描写妇女的作品也多处于男子之手的时代里,他的作品可谓异军突起,给文坛增添了一丛琪花瑶草,因而更增强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李清照读后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用寥寥数语,表达了清照惜花的心情,在暮春时期,在我看来李清照对文学的热爱超过了她的生命,李清照的父母都有文学修养,受家庭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与赵明诚结婚后更是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不困苦的生活,坚持着她的文学创作,但是金兵入主中原后,宋室南迁,她带着很少的东西,随难民流落江南,背井离乡,漂流异地,多年来收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祸不单行,不久,丈夫又犯病死去,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热情,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她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读后感。这时,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诟病,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助,呼告无门,贫困悲苦,流徒漂泊,最后寂寞的死在江南。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写出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丈夫外出使她感觉孤独无助,丈夫不在,闺居无趣,要出游以消遣,但是只有独自一人上船,?独?字深刻的表达了她的无助和孤寂,仍然在怀念着丈夫,看到天空的大雁飞过,联想到大雁传书,不由的自问,云中的雁给谁寄来了信呢?表达了她希望是给自己,深夜仍无法入睡,可看出她对丈夫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终于我还是体会到了爱的无奈,和无奈中的幸福,这种相思之愁是没法消除的,才把它从眉头撵下去,它又到心头上来了,同样才把它从心头撵开,它又到眉头上去了,这自然的相思之愁被她展现的淋漓尽致,写的及为形象,令我感到心痛,深深的替她惋惜。

汪苏泷曾经有一首歌叫<李清照>,更是总结了她一生的经历,让我为之感叹,那凄迷的生活也让我为之心痛,烟锁秦楼,细雨把酒黄昏后,海棠花是否一旧,声声慢心事谁知否,锦书已经不在大雁却仍一旧,这才下眉头,却又上心头,谁念我终日凝眸,帘卷着西风,惊醒旧梦,人比黄花瘦,一字一句,写出了她经历的情感之路,又有谁不为之感动呢!

从少女的天真娇憨,少妇的柔情挚爱、伤感离别,到失国之痛、丧夫之痛、悼亡孤寂、念亲怀乡、哀哀欲绝的情感,她的悲剧间接体现了历史的悲剧,让人心痛、惋惜。


李清照读后感(二)

一向都喜欢婉约派的诗词,李清照的属最爱了,但是也仅仅是喜欢而已,并没有把每首都背下来,虽然每次都豪心壮志说要背完,每次都会被耽误,李清照读后感。还是怪自己没有恒心吧。这次跟着师父学写诗,师父说一开始要背诗,其实光光背诗还是一件挺惬意的事,唐诗的类型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还是偏爱于宋词多点。()背了好几首离愁的词,不是故意挑选的,按照顺序背下来,确实离愁的诗很多,怎么说,现在对于写诗还是没有多少概念,只是模仿还可以。分不清诗词的结构,每个词牌名的特点,这让我有点纠结。关于离愁的诗,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范仲淹的御街行和晏殊的蝶恋花了,?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升级版,也是我的最爱。

两首词基本都是先写景再抒情,寓情于景。落叶和西风肯定是少不了的,独上高楼亦是相同之处,可以想象的是登上高楼,听着耳边的风声以及树叶掉落的沙沙声,寂寥的看着只知道照亮朱户的月亮,加深了内心的离愁相思。?谙?意为熟悉,两首词都有用到。说说在这两首词里学到的词吧。欹:倾斜的样子。香砌:有落花在上面的台阶。练:素色的绸。

其实蝶恋花的景物描写更加生动,从景物描写中完全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哀愁,槛菊愁烟兰泣露,兰和菊都是象征着品格的高贵纯洁,愁的是菊,哭的是兰,实际上真正伤心的是主人公。其实背完这两首词心里感触还是挺多的,就是感觉用文字描述就有点困难了,正如写诗的时候,明明知道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却找不到正确的词。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李清照感悟 第五篇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全诗如下: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前言]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南歌子・天上星河转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此词写闺怨,但渗透了一种深沉的家国之恋。上片由景及事,下片睹物感怀,真切细致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特定环境的感受、对生活变迁的痛切情绪。全词有锻炼精巧之语句,而以寻常言语入词则为其最感人之处。
[注释]
⑴南歌子:又名“南柯子”、“风蝶令”。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⑵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⑶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南歌子・天上星河转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其”,语助词。
⑷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在衣服上用细线缝连花饰,不见针脚叫“贴”;以金饰物叫 “销金”,此指衣上花饰用金箔或金线制成。
⑸旧家:从前。<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鉴赏]
首二句“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由于前两句蓄势,至此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语出<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如何其?夜未艾”、“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36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