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叶绍翁、王维的简介及秋天的古诗(A4直接打印)
怎样写叶绍翁的诗(一)

叶绍翁的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fēi

jìngyì

ōu

王维的简介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yōuhuáng

【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xiào

wâi

yìmójiã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xuān

huàn

míng

描写秋天的诗句

1、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xī

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míng

4、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xuān

huàn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zhǔ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kuàng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7、登高(唐)杜甫

yuánxiào

zh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xiāo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ìn【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liáo

zhu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shì

8、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9、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lǔ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tiào

10、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jú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1、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bómù

xìng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qí

pàn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zǎi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古诗二首
怎样写叶绍翁的诗(二)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游园不值》,掌握本课生字词。

2、根据重点词句,理解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感受诗文的意境。

3、通过读、诵、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根据重点词句,理解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感受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诵、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一)知诗人 解诗题

诗中的美景正等着我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轻轻的翻开书11页。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自由读,要求读正字音 。

2、知诗人,解诗题。

【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这首古诗是叶绍翁写的,那你说说对作者了解多少呢?(指名学生交流)预设: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诗以七绝著称,有《四朝问见录》、《靖逸小集》。

3、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不值、应、屐齿、苍苔、小扣、柴扉”来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提示:

“值”的意思就是(相遇) 不值呢?(没有相遇、遇到要拜访的人) 预设:

这个"怜"字,用在今天就是?可怜

1、“怜苍苔”主人仅仅是喜欢苍苔吗?对,主人不仅仅是怜苍苔,也是

怜春天。老师也希望你们热爱春天,爱春天的一草一木。

2、理解“应”、“屐齿”

师:在当时,穿木屐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是一种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打扮,叶绍翁穿着木屐鞋,那是说明自己很休闲)他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他对苍苔的爱。【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这句意思:大概是花园主人爱惜这苍苔,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3、扣的意思(敲)

师:小扣的意思就是?小扣就是轻轻地敲。小心翼翼地敲

师:扣了多长时间?(很久)表示时间长。

师:“小扣”说明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喜爱)

(作者不仅扣出了对主人的尊敬,也扣出了对春天的热爱。老师也希望你们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这一句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或者说你怎样理解呢?

诗句意思: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过渡:诗人说是园主人怕苔藓被踩坏,其实我觉得是诗人太爱这些绿色了,是他舍不得踩怀。说明他爱大自然的一切,连这些不起眼的苍苔在他眼里都是不能被破坏的。

苍苔:绿绿的,长在地上的,有点像青苔。阴暗潮湿的地方。厥类植物。春雨过后,这个贴着地面长出的小植物就是苍苔!(课件出示苍苔图片)

柴扉:(柴扉是用柴和树编成的门。很简陋,很破旧。就是用竹子或树枝支起来的大门,这样的门太简陋,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故意不开门。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4、小组交流,体会画面。

5、小组展示。

6、再读古诗(根据对词句的理解):指名读,要求:读正字音 ,读清节奏,读准语气。

三、问题探究:【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根据重点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预设:

1、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

意思:满园的花开得正艳,这美好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得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压制不了的。【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2、诗人想进去却没能进去,他看到了什么?

这句应该怎样理解呢?

意思: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老师引导:读了这句你又有什么感受

一枝红杏就代表春天来了。从字面看是写一个花园的春色,实际是表达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向往。这整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叹。杏花是春天最有特色的景物之一,因此他由杏花想到了春天。

带感情读。读出作者赞美春天美景,对春天向往的感情。

3、正当他扫兴想回时,无意间抬起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却发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给诗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他不由发出感叹!【怎样写叶绍翁的诗】【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课件出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来赏园,柴门关着,他进不去,但他可以从门缝里看到园里大概景象因此他在想象园里一定很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替诗人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

(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菜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的充满生机。院子里生机盎然,。飘出浓郁的芳香,花儿们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

小结:是啊,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心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一枝红杏却能让我们浮想联翩,古人的文字真是精妙呀。

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美景中,但作为北方的孩子,我们很难在春季中欣赏到春色,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南方走一趟。(多媒体演示春景图)

四、小结: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想必同学们已经能背下来了,下面让我们配上美妙的音乐一起背诵这首诗吧。

诵读这首诗体会情感:

要求:读正字音 、读清节奏、读准语气、读出情感。

叶绍翁由这一枝红杏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生活中有些事可遇而不可求。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游园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看到这一片春色,诗人已经觉得非常(值)。

五、背诵古诗。

六、课外延伸(一枝红杏出墙来,引申义,大语文观)

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边欣赏一边再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想说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游园不值》,掌握本课生字词。【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2、根据重点词句,理解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感受诗文的意境。

3、通过读、诵、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根据重点词句,理解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感受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诵、背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单

1、这首古诗是叶绍翁写的,那你说说对作者了解多少呢?(学生怎样去了解)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不值、应、屐齿、苍苔、小扣、柴扉”

3、我还有以下词语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需要小组成员和老师的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一)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不值、应、屐齿、苍苔、小扣、柴扉”来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和表达情感。【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问题探究(二)根据重点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和表达情感。

课外延伸

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一边欣赏一边再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想说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再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读一读)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 李白《落日忆山中》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春日》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春日》,掌握本课生字词。

2、根据重点词句,理解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感受诗文的意境。

3、通过读、诵、背体会诗人情感。

叶绍翁《夜书所见》
怎样写叶绍翁的诗(三)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知有儿童挑促织,

【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夜深篱落一灯明.【怎样写叶绍翁的诗】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叶绍翁《夜书所见》 全诗翻译与赏析】叶绍翁《夜书所见》 全诗翻译与赏析。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_夜书所见阅读答案_作者叶绍翁
怎样写叶绍翁的诗(四)

<夜书所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叶绍翁。其全诗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前言]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_夜书所见阅读答案_作者叶绍翁。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古诗夜书所见的诗意_夜书所见阅读答案_作者叶绍翁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36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