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儿,清明传说

| 清明节 |

【www.guakaob.com--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
重儿,清明传说(一)

龙源期刊网 .cn

清明节的传说

作者: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5年第04期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杳(yǎo)无人烟的地方,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时,流下了眼泪。

19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了,他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选自百度知道)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重儿,清明传说(二)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主持人串词:同学们,你知道清明节吗?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们来告诉大家: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介子推救了晋公子重耳。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出主意逼介子推见晋文公,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下令烧山,却把介子推烧死在山中的柳树下。第二年,晋文公去祭拜介子推,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1、主持人串词:同学们,你知道清明节吗?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们来告诉大家:

2、主持人串词: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3、主持人串词: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清明节的古诗吧。

清明节习俗

主持人串词: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

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重儿,清明传说】

【重儿,清明传说】

荡秋千【重儿,清明传说】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重儿,清明传说】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重儿,清明传说】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主持人串词: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清明节的古诗吧。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3、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4、清明即事【重儿,清明传说】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
重儿,清明传说(三)

关于清明节的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戴柳插柳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是什么原因使得平凡的柳条有了如此非同寻常的身价?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三种说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的传说_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重儿,清明传说(四)

话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血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清明节的传说_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_关于清明节的传说(二)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清明节的传说_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_关于清明节的传说(三)

在我的家乡对清明节有这样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跟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十九年后,太子回国做了君主。就是后来传说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向想起了旧事,心中有愧,晋文公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想让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第二年清明节这天,晋文公率众臣到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山踏青。

清明节的来历_清明的来历_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重儿,清明传说(五)

春秋时代,晋国的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导致太子申生自杀,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与夷吾则逃亡他国。

重耳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部落里寄居十二年,后来重返中原,欲寻求各国的协助而复国。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一行人饥寒交迫的到达了卫国,没想到卫文公却让他们吃了难堪的闭门羹。这时,重耳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染上了风寒,发着高烧,他喃喃呓语着想喝一碗肉汤。清明节的来历_清明的来历_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但是,随行的人一样也两袖清风,上哪儿去筹钱买肉呢?忠心耿耿的介之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晋文公执掌政权后,要之前随同流亡的臣子们,说说自己的贡献,再来论功行赏。看到众人自我吹嘘、争相邀功的嘴脸,介之推非常厌恶,他自始至终都不发一语,晋文公也没想起他来。介之推失望之馀,带着母亲退隐山林。介子推的一个邻居为他打抱不平,晋文公才想起了他的恩泽,急忙派人寻访,但是介之推已经淡泊名利,无论如何都不肯下山受赏。有人向晋文公献策,放火烧山逼他下山,却没料到这把火熄灭之后,众人在满山灰烬中,找到了抱着一棵树被活活烧死的介之推与母亲。清明节的来历_清明的来历_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介子推母子被火烧死以后,次年晋文公命令从今往后每到介子推死的日子(3月初五,清明前一天)家家不得生火,只能吃凉的食物,以纪念介子推。而当时晋国文化为春秋时期的强势文化,寒食的传统便被推广到了全国,自此便有了寒食节。清明与寒食(扫墓、不吃热是寒食的习俗)本不是同一个节日(清明其实只是个节气),但寒食过后就是清明,所以慢慢也就合二为一。

唐玄宗时又下诏将寒食扫墓定为五礼之一。

古时将清明、7月15中元节、10月15下元节并称三冥节,都是祭祀鬼神的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_清明的来历_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二)

介子推母子被火烧死以后,次年晋文公命令从今往后每到介子推死的日子(3月初五,清明前一天)家家不得生火,只能吃凉的食物,以纪念介子推。而当时晋国文化为春秋时期的强势文化,寒食的传统便被推广到了全国,自此便有了寒食节。清明与寒食(扫墓、不吃热是寒食的习俗)本不是同一个节日(清明只是个节气),但寒食过后就是清明,所以慢慢也就合二为一。

唐玄宗时又下诏将寒食扫墓定为五礼之一。

古时将清明、7月15中元节、10月15下元节并称三冥节,都是祭祀鬼神的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_清明的来历_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三)

文/徐芝羚

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吗?不知道,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是说不完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便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奠亲人。清明节真是来之不易啊!


清明节的来历_清明的来历_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四)

相传在远古时期,大地一片荒凉。人们没有饭吃,都靠喝西北风过日子。所以,现在还流传着“没有饭吃,只有喝西北风”这句话。但是,西北风也只有冬天才有。冬天一过人们就开始饿肚子了。身体好的,就象蛇和青蛙冬眠一样躺在洞里,一动也不动地睡到冬天再起来喝西北风;身体差的,只有活活饿死。

却说江汉平原有个名叫清明的小伙子,为人心地善良,生得身强体壮。这年春末的一天,他从乱坟场经过,忽然听到一阵痛苦的呻吟。他寻声走过去,发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倒在坟沟里,正在垂死挣扎。她见到清明后,立刻用微弱的声音哀求给她弄点东西吃。要是换个人,很可能会这样回答:“我自己都没有东西吃,到哪里去给你弄吃的东西呢!你已经是黄土埋到颈的人了,早死早享福啊!”

清明却想:见死不救,岂不是白披了一张人皮!再说,哪个人又不老呢?他立即和颜悦色地对老婆婆说:“您老等着吧!”

清明四处寻找了一番,不但找不到吃的东西。而且被乱坟沟的石头绊了一跤,把大腿都跌青了。他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下,一边用手揉着伤腿,一边伤心落泪。揉着揉着,眼睛忽然一亮,他立刻拨出腰刀,把大腿的肌肉割下来。然后,忍着剧痛,一瘸一瘸地拿去给老婆婆吃。老婆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象喝西北风一样,张开嘴一口就吞进了肚子里。可是她却喊没有吃饱,还要吃。清明二话没说,又将右大腿的肌肉割给老婆婆吃。老婆婆吃完了还要,清明就再割……就这样,一个吃了要,一个就割,直到清明把大腿、小腿、胸脯、手臂……总而言之,凡是能割的肉都割了,老婆婆才罢休。而清明从始至终都没吐怨言。

白发老婆婆终于打着饱嗝从坟沟里站起来了,小伙子清明却血淋淋地倒在坟沟里。

老婆婆笑容可掬地问:“小伙子,你如此舍命相救一个黄土埋到颈的人,我该怎么感谢你才好呢?”

清明吃力地摇摇头,表示不要感谢。

老婆婆哈哈大笑起来:“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嘛!实话告诉你吧,我就是昔日炼彩石补天的女娲。这次是专门下凡试探人心的。既然你的心地如此善良,今后就不用喝西北风过日子哒,我送一碗饭给你吃吧!”女娲娘娘说着,伸手从衣袖里摸出一个金灿灿的碗,碗里装着象珍珠一样的金黄颗粒。

女娲娘娘将金碗送到清明面前,接着说:“小伙子,这碗里装的可不是一般的东西咧,这是我补天时用剩下的黄色石渣子。如果肚子饿了,就抓一点吃,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如果石渣撒出去,落在哪里就能长出能吃的庄稼。那个地方也就归你所有。你可以把田租给其他人种,粮食卖给别人吃。你就可以发财。不过,你想长生不老就不能发财,想发财就不能长生不老。因为炼石渣一落地,灵气就被大地吸收。只能让石渣变成庄稼在大地长生,却不能让人在世界上不老。所以,二者只能择其一。我特别要提醒你注意的是:这个金碗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丢。若是丢了,你就会立刻死亡。现在伸出手来接碗吧!”

清明却并不伸手接碗,而只是感激地露出一丝笑容,断断续续地说道:“谢……谢!请您……送给……别人吃--吧!我已……经不行哒……”

女娲娘娘又是一阵哈哈大笑:“小伙子,你以为我当真吃了你的肉吗?我是为了你的身体更结实,把你的肉放进我的炼彩石的炉子里锻炼去哒。现在可以还给你啦!”

女娲娘娘猛吸了一口仙气,然后张开嘴轻轻地照着清明的身上一吹,清明当即一个鲤鱼打挺从地下跃起身来。真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刚才还是血淋淋的身子,不但肌肉全部还了原,而且清明的精神比以前胜过百倍哒!--据说为什么人们的大腿、小腿、胸脯、手臂的肌肉比其他部位结实、发达些,就是因为当年女娲娘娘用炼石炉冶炼过的缘故。

清明接过女娲娘娘的炼石渣金碗,低头一鞠躬,正想开口说几句感谢的话。谁知抬起头来时,却见女娲娘娘化成一道金光回天宫去了。

清明端着碗,想着今后再也不会饿肚子,不由咧嘴笑大笑。笑着笑着,忽听得一片哭泣之声,举目四望时,但见一个个面黄肌瘦,皮包骨头的人纷纷哭着向荒坟场走来,有的是眼看身体不支前来等死的,有的则是他们的亲友前来送别并准备挖坟筑坟的。但见父母哭儿女,儿女哭爹娘,妻哭夫,夫哭妻……悲悲惨惨,痛不欲生。清明看着看着,也落起泪来。他本想将手中端的“饭”送给那些行将倒毙的人吃,可是那么多人分这一碗又能救活几个呢?不给别人吃吧,眼看着别人喝西北风,饿死的饿死,自己一个人吃饱了永远活在世界上又有什么意思呢?干脆把炼石渣撒出去吧,长了庄稼收粮食,别人有吃的,我也发财,两全其美,我何乐而不为呢?

主意一定,清明抓了一把炼石渣,使劲一扬,也不过撒了方圆五百里的地盘。清明很不满足,象这种撒法,撒十把也不过五千里的田地能长庄稼。天下还有很多人要挨饿。我不如找个高山去撒吧!山高飞得远……哎,要是乘刮大风时撒,一定飞得更远。

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决心。清明一心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走了六六三十六个昼夜,闯了七七四十九关,受了九九八十一大劫难。终于凭着女娲娘娘给他炼就的一副好身体,来到顶天立地的武当山最高峰。他把金碗里剩下的炼石渣分成了四股,遇到刮东风时撒一股,刮南风时撒一股,刮西风时撒一股,刮北风时撒一股。这样,东南西北全撒遍了,而且借风的力量连最遥远的地方也有了。说来也真怪,炼石渣落在有水的田里就长成了稻谷,落在无水的地上就长成了麦子,落在肥沃的土地上就长成了豆子,落在贫瘦的土地上就长成了粟米(稷),落在不肥不瘦的土地上就长成了黍子。这五种粮食统称为“五谷”,那是因为清明将炼石渣分成东南西北四股加上在江汉平原上撒的一股,一共为五股撒的。所以,人们就把稻、麦、豆、稷、黍统称为“五股”。传说那时只有“彀”字,没有“股”字,所以写书的人就将“五股”写成“五彀”。后来又嫌繁体彀字笔划太多,又将原来的“五彀”改成“五谷”了!

再说清明撒完炼石末后,便捧着金碗高高兴兴地从武当山回到江汉平原。这时的江汉平原可漂亮啦!到处都是黄灿灿的,变成了全天下最富饶的鱼米之乡。为什么江汉平原一直到现在都是最富饶的地方呢?传说是因为清明首先单独在这里撒了一股炼石渣的缘故。

清明回到原先住的山洞,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跋山涉水地来找他租田种,买粮食吃。清明惊奇不已地说:“要田种你们去种啊,要粮吃你们就去收嘛!租什么?买什么呀?!”

众人千口一词地说道:“天下所有的田地、粮食都归您所有,不租不卖,你怎么发财咧?”

清明一愣,这才明白发财的意思。他立即高声宣布:“反正这田地我一个人也种不了,粮食也吃不完。我撒炼石渣长粮食的目的,就是为了天下饿肚子的人都有饭吃,我也不愿发什么财!这些田地、粮食统统送给大家,一人一份,谁爱吃什么就种什么吧!”

人们闻言,立刻欢天喜地散去了。

清明把田地和粮食全部送给了别人,却忘记给自己留下一份。不过,他端着金碗走到什么地方,那里的人总要拉他到家里作客。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喝的全是玉液琼浆。什么事也不让他干。这样生活了一些日子,清明心里起了疑团。一天,他问一位老爹:“大爷,我们素不相识,怎么大家都争着敬我为上宾呢?”

老爹爹笑笑说:“我们一见您拿着金碗,便知道您是那位舍命救人换五谷,慷慨仗义送田地,使天下人不再靠喝西北风过日子的英雄。当然应该请来奉为上宾啊!”

清明顿时恍然大悟。他羞愧万分地跺着脚说:“嗨嗨嗨!一人苦,万人甜,()一家败,万家兴,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如今变成不劳而获的吸血鬼,象这样活着倒不如死的好呢!”说完,他扬起手,将金碗一甩,就听豁刺一声,金碗化成一道金光飞上天去了。

传说后来落在武当山变成了金顶。

清明丢了金碗,好似还清了一身重债。他脸含微笑,慢慢地倒在地上。

成千上万的人听到清明死去的消息,纷纷跪到清明的墓前,昼夜痛哭嚎啕。一连三天三夜都无人离去。

这天早上,清明的墓忽然刮起旋风,接着飞出一只鸟雀,嘴里一迭连声地叫:“布谷布谷!布谷布谷!”

人们立刻明白,这是清明怕大家忘了种田播谷,特地变成这种“布谷鸟”来提醒大家,以免重新过那种喝西北风挨饿的日子。于是每年布谷鸟一叫,人们便开始播谷了。

人们每年在清明死的这天都去为清明修整坟墓。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习惯。所以直到现在人们都念念不忘清明节。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40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