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宝物阅读及答案

| 母亲节 |

【www.guakaob.com--母亲节】

《母亲的宝物》
母亲的宝物阅读及答案 第一篇

母亲的宝物

文/余显斌

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常抱个铁盒,她答应了去养老院却依然抱紧它,晚上儿子悄悄打开,才发现并非金银…

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遥遥头说;什么也没说。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着他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在接你回来好吗?”

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 。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

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的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总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 ,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着遭了小偷,就太不值 了。

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2013年七年上语文9月考试卷》
母亲的宝物阅读及答案 第二篇

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人教版)姓名

亲爱的同学,相信你一定能够在这张试卷上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

验,在表达时要正确书写汉字,错字、别字每个要扣0.5分。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在下面的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名句或语句。(书写1分,第1—5题每句

1分,第6—8题每题2分9题2分)

1.秋风萧瑟,

2.

4.

。(曹操《观沧海》)

3.

【母亲的宝物阅读及答案】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6. 《次北固山下》中借“雁足传书”的典故来寄托思乡之情,成为流传千古名句的句

子是:

7.《钱塘湖春行》写早莺新燕报春,拉开西湖春色的帷幕的诗句是:

8. 暑期刚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要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状态,需要有一个调整

的过程,因这一阶段绝大多数学生节日喜庆未尽,安全知识淡漠,安全意识减弱,自

护能力较低,稍有不慎,极易出现不安全事故。开学初班主任要召开主题班会,请你

根据上联拟下联。

上联:生命在安全中孕育 下联:

9、在公交车上,乘务员见一年过七旬的老奶奶上车后没有座位,她便动员乘客让座。请以乘务员的身份发出呼吁。(注意:表达要简明,适合语境,措辞得体.)

二.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0.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

之一。(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 ..

(3)诲女知之乎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12.请用现代汉语表达“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的意思。(2

分)

13.通过学习本文以及你的阅读积累,说说你眼中的孔子的形象。(2分)

14. 学习本文后,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则,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体会?(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

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

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

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

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分)

(1) 此谓何器也? 此:____________ .

(2):满则覆。 覆 : ..16. 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意思是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17.孔子要“使子路取水试之”,即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 ,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

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母亲的宝物

余显斌

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得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母亲的宝物阅读及答案】

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您回来好吗?” 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 。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的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些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 ,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嘀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还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18.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2分)

⑴一缕( ) ⑵憋了半天( ) ⑶太瘆人( ) ⑷埋怨( ) ....

19.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

⑴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 ...

⑵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 ....

20.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2分)

2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凸显了母亲“老年痴呆症的病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22.从结构上看,“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母亲还没享几天

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这两段,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4分)

23.文章以“母亲的宝物”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24. 文中通过一个很普通的场景,表现了慈母的一片舐犊之情。母爱就是在日常生活

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的,她不需要什么感人的言语。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件生活中最感人的母爱。(4分)

《九年级月清语文试题及答案》
母亲的宝物阅读及答案 第三篇

2015-2016学年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

九年级语文试卷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糟蹋 萧条 隐天蔽日 莫名奇妙

B.潦草 瑟索 见异思迁 浮想连翩

C张惶 瞭望 郑重其是 锋芒必露 D.铿锵 俨然 草长莺飞 寻根问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

A.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B.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4.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约在春秋战国之际,随着铁器的发明,取火方式又前进了一步。人们在日常劳动中用铁

工具制造石器时,发现了铁石相击能迸出火花,这便启发人们创造了金与石相击的取火方法,

并逐渐提高简化成能随身携带的火镰火石。自从火镰发明以后,它便成为我国古代最流行、

最实用的取火工具。 : ; ; ; 。

①用绒纸或草纸卷成的火绒纸卷,要保持干燥,用于引火【母亲的宝物阅读及答案】

②完整的一套火镰取火工具由4部分组成

③一小块微弧形的钢板,用于撞击燧石

④一个筒形的双筒插,可插入火绒纸卷和长条燧石

⑤一小块长条形的燧石,即火石

5.古诗文默写。(8分)

1

(4)请写出两句有关“物候”的诗句 , 。

6.阅读材料,请你参与并按要求答题。(6分)

某中学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示当代中学生风

采,于2015年9月下旬举行了三场文艺演出,前两场为选拔赛,第三场则是全校优秀节目

的展演。这是该校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奏响了校园文化的

华美乐章!

9月21日下午,在该校演播厅隆重举行了“第十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全校会演,并

在学校网络中心的技术支持下,通过校园电视台向全校各班作了现场直播。

(1)请你以该校小记者身份为校报提供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2字)。(2分)

(2)你班在选排节目期间,倩妮的妈妈认为排练节目太占用学习时间,反对倩妮参加,如

果你是倩妮,准备怎样劝说妈妈呢?(2分)

(3)你班张佳生病了,下午不能到校,请你帮他把请假条带给班主任。请假条格式上有点

问题,请你帮助修改一下。(2分)【母亲的宝物阅读及答案】

请假条

刘老师:

这几天我一直感冒,今天上午开始发高烧,需要挂水治疗,下午不能到校观看节

目,请准假半天。

此致

敬礼

2015年9月21日

学生:张佳

① ②

7.名著阅读(4分)

《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的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四国的经历。请跟据下面

提供的信息,在括号内分别写出与之对应的国家名称。

(1)它们有理性,公正而诚实,友谊和仁慈是其美德。 ( )

(2)我看到了它的头和一个爪子,估计这只猫有三头公牛那么大。 ( )

2

(3)他们的头不是向右偏,就是向左歪。他们有一只眼睛凹在里面,另一只眼睛直冲着天

顶。外衣上装饰着太阳、月亮、星球的图案。 ( )

(4)在这里,万物的长、宽、高仅有正常尺度的1/12,人的身高不过15厘米。( )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共16分)

母亲的宝物 他准备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

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

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得她一声尖叫。他也

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

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到客厅的。

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

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

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

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

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

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

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吗。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

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妻子在旁边,忙说:“妈,您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您回来好吗?”

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

个小铁盒。铁盒上着锁,母亲把它紧紧的抱着。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

3

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道:“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些东西。” 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妻子见了,忙在他耳边嘀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铁盒中藏着的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

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8.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3分)

9.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4分)

(1)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

【母亲的宝物阅读及答案】

(2)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

10.文章通过哪几件事凸显了母亲“老年痴呆症”的病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1.从结构上看,如果没有“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她怕嫁人后儿子受委屈”“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这两段,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是否可将它们删去?为什么?(3分)

4

12.文章以“母亲的宝物”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I3-16题。(共12分)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⑧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5

《母亲的宝物阅读答案》
母亲的宝物阅读及答案 第四篇

母亲的宝物

(1)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2)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

(3)妻子说:[这太瘆人了。母亲的宝物阅读答案。"

(4)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得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5)两人回到房中,

(6)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7)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母亲的宝物阅读答案。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 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8)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9)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10) 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11)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12)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嘛。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 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13)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14)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

(15)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地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16)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它,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道:[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17)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着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18)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19)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20)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21)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 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阿紫摘自<新课程报。语文导刊>2012年6月26日)

1。阅读本文后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分)

2。文章以[母亲的宝物"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3。文中⑦⑧两段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请简析小说构思的精妙之处。(2分)

5。阅读本文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经常抱着一个铁盒,儿子和媳妇在发现了铁盒秘密后,最终因感动而放弃了送母亲去养老院的念头。(2分)

2、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贯穿全文的线索;含蓄揭示文章中心(3分)。

3、不能删,因为这两段文字是插叙,补充交代了她小的时候母亲带他生活的不易和供他上大学的艰难,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他最终被母亲感动作了铺垫)(3分)

4、事情的结局(文章的结尾)正是文章的高潮,宝物揭开了所有的猜测和秘密,产生了强烈的感人效果。(认识正确即可。)(2分)。

5、从理解母爱,珍惜母爱,报答母爱角度作答即可。(3分)

《母亲的心阅读答案》
母亲的宝物阅读及答案 第五篇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母亲的心阅读答案。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母亲的心阅读答案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11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12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记叙的六要素。(2分)

时间:春天   地点:溪边             人物:我、母亲、螃蟹

起因:我想吃螃蟹 经过: 结果:              

2.第⑧段中加点字[是"是[这样"的意思,请说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2分)

答:

3.仔细阅读第11段,联想全文想想,为什么我会[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2分)

4.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3分)

5.找出第②段写景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

6.第12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经过:母亲找螃蟹  结果:母亲放螃蟹(每空1分)

2.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到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意近即可,2分)

3.为我的过分要求让母亲为难而自责(1分),为母亲因我憔悴而难过(1分)。(意近即可)

4.动作、神态描写(1分),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想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螃蟹的痛苦心理(意近即可,2分)。

5.写景句子: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1分)

作用:用美丽的春景既反衬母亲的憔悴,又烘托了母亲因我清醒而喜悦的心情。(意近即可,1分)

6.议论抒情(只答议论给1分,只答抒情给0.5分,总共1分)

作用:结构上:点题(1分)内容上:深化文章中心或画龙点睛(1分)(意近即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42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