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父亲节】
读书笔记我读余华
最早接触的余华作品,是好友推荐的《兄弟》。故事讲述的是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刚,重新组合的家庭在文革中的崩溃过程。故事的开始很有戏剧性,李光头的父亲在厕所里偷看女人屁股时,不慎跌入粪坑淹死。李兰带着李光头,和丧妻的宋凡平组成了新的家庭。于是,全书以李光头和宋刚,这对“兄弟”成长的视角,讲述了一代人的故事。上半部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尽管距读完书已经两年多了,可书中的一些情节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作者极力刻画了文革时期人们所处的非常态的精神状态,书中有大量血腥和暴力的场景。还记得当时阅读这些段落时胸口发闷的感觉,这些暴力让人压抑,却又吸引着我不断阅读,就是这种真实的淋漓尽致的展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物的塑造。书中的父亲宋凡平是作者所刻画的完美的形象。他从出场就是一个大善人,在全村人厌恶的眼神中,从粪坑中将已经溺死的李光头的父亲捞起来,并且用水将其身体冲洗干净;到后来,在文革中,尽管每天都遭受到非人的虐待,却依旧乐观,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一个父亲因有的担当。他被红卫兵打断了腿,却笑着对儿子们说,爸爸的腿只是累了,需要休息一下,等休息好了,再带你们练习扫堂腿。就是这么一个人,最后因为所谓的对毛主席的不敬,被活活打死。记得在阅读这段时,我浑身都在颤抖,余华毫不避讳这些血腥的场面,也正因为这样的真实,能引起读者对于那段岁月的思考。 下半部讲述的是改革开放的事情,说实话,我并不是太喜欢这半部的描写,因为太过喧嚣了,李光头的选美闹剧,宋刚卖丰胸膏的无奈,兄弟之间迥异的人生历程,都让人痛心。尽管如此,却也反应出改革开放中的两个群体,一个是以李光头为代表的抓住了改革开放浪潮,迅速致富的一批人;另一个是以宋刚为代表的在国企有个铁饭碗,却在国企改制的浪潮中被迫下岗最后穷困潦倒的一批人。而这些人,正是我们父母辈的写照。看着这些文字,想到了在国企改制环境下,同样下岗的父亲,还是深有感触的。这看似遥远的场景,却真切地发生在父母一辈的身上,也吸引着我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
后来又读过他写的《活着》,这本小说还被张艺谋拍成了电影。同样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从福贵身上,能看到鲜明的时代印记,他经历了种种苦难,却始终抱着一颗乐观的心,从未丧失生活下去的勇气。人生最悲伤的事,是看着一个个的亲人在自己之前离去。书中也有温情的片段,可是每当温情出现,没过多久,就会被残忍地撕碎,福贵一次次地经历着亲人的死亡,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毁灭,一次次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最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慢悠悠地咀嚼着他的一生。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生命中的一个个惊涛骇浪,当他老了,发现自己的血没人要了,却精神崩溃了。书中最经典的要数每次许三观在卖血之后,总要到一家小店,对着老板说:“炒猪肝与二两黄酒,温一温。”你仿佛能想像出那时许三观心中难得的喜悦。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生活却一次次的和他开玩笑:妻子怀上了别人的孩子,自己在波折之后决定也将这个孩子好好抚养;老二在学校里把别人的头打破,急需一大赔款;孩子生了重病,许三观在前一次献血还没过去多久的情况下再次献血,却昏倒在献血室中,吓得医生赶紧给他输血。自己以前的血友在献血中死亡,血头也换人了,或许只有那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没有改变了吧。老来的许三观,品尝着熟悉的味道,仿佛也在品味着他那充满波折的一生。
余华原本是一个牙医,因此也有人猜测,是不是他文章中的血腥暴力也与他的这段经历有关。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会有余拔牙这个角色,也算是作者的一个彩蛋吧。冯唐在《锵锵三人行》中的某一期曾经说过:有两类人容易成为作家,不是中文系教授,而是记者和医生。仔细想想也挺有趣的,这或许和职业属性有关吧,需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能够接触到人肉体和心灵深处的东西。而作家正是要用笔为武器,直击人内心中的那个点,让你有所触动。作为“先锋派”作家,余华的作品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他非常喜欢写人性中恶的一面,但又不仅仅只是恶,在血腥,暴力,死亡之下,却总能找到一些温情的东西,或许这样,才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美好的不易,要格外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