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元宵节】
猜动物元宵节灯谜: 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打一动物名)——鱼
两眼外秃大嘴巴有个尾巴比身大青草假山来相伴绽放朵朵大红花——金鱼
像鱼不是鱼终生住海里远看是喷泉近看像岛屿(打一动物名)——鲸
小时像豆号在水中玩耍长大跳得高是捉虫冠军(打一动物名)——青蛙
为你打我为我打你打到你皮开打得我出血(打一动物名)——蚊子
似鸟又非鸟有翅身无毛一脸丑模样专爱夜遨游——蝙蝠
肥腿子尖鼻子穿裙子背屋子(打一动物名)——蜗牛
身穿绿衣裳肩扛两把刀庄稼地里走害虫吓得跑(打一动物名)——螳螂
娘子娘子身似盒子麒麟剪刀八个钗子(打一动物名)——螃蟹
黑脸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打一动物)——蜘蛛
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打一动物名)——蚂蚁
白天一起玩夜间一块眠到老不分散人间好姻缘(打一动物)——鸳鸯
个儿高又大脖子似吊塔和气又善良从来不打架(打一动物名)——长颈鹿 脚儿小腿儿高戴红帽穿白袍(打一动物名)——丹顶鹤
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裳谁要欺负她她就戳一枪(打一动物名)——马蜂
脚像细牛脚身像大狗重行象后生子须象老大人(打一动物名)——羊
脚着暖底靴口边山胡须夜里当巡捕日夜把眼眯(打一动物名)——猫
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打一动物名)——蛇
身长约一丈鼻生头顶上背黑肚皮白安家在海岸(打一动物名)——海豚【元宵节月饼的诗词】
身上滑腻腻喜欢钻河底张嘴吐泡泡可以测天气(打一动物名)——泥鳅
姑娘真辛苦晚上还织布天色蒙蒙亮机声才停止(打一动物名)——纺织娘
身子轻如燕飞在天地间不怕相隔远也能把话传(打一动物名)——信鸽
吃进是草挤出是宝舍己为人类功劳可不小(打一动物名)——奶牛
长胳膊猴儿脸大森林里玩得欢摘野果捣鹊蛋抓住树枝荡秋千(打一动物名)——长臂猿
猜日用品灯谜:
左手五个左手五个拿去十个还剩十个(打一日常用品)——手套
四角方方常随常往伤风咳嗽数它最忙(打一日常用品)——手帕
半个西瓜样口朝上面搁上头不怕水下头不怕火(打一日常用品)——锅
中间是火山四边是大海海里宝贝多快快捞上来(打一日常用品)——火锅 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疼眼泪流(打一日常用品名)——蜡烛
猛将百余人无事不出城出城就放火引火自烧身(打一日常用品)——火柴 一只八宝袋样样都能装能装棉和纱能装铁和钢(打一日常用品)—— 针线包
远看两个零近看两个零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打一日常用品)——眼镜 有面无口有脚无手听人讲话陪人吃酒(打一日常用品)——桌子
带着平顶帽身穿圆筒袄虽然一只眼暗中逞英豪(打一日常用品)——手电筒 前面来只船舵手在上边来时下小雨走后路已干(打一日常用品)——熨斗
小小东西放在腋底有病没病看它肚皮(打一日常用品)——温度计
一只雀飞上桌捏尾巴跳下河(打日常用品)——汤匙
鼻子朝天嘴巴朝地敲它一锤惊天动地(打一日常用品)——大钟
金钩吊银圈姐妹隔座山若要来相会需到天色晚(打一日常用品)——耳环 生在山崖落在人家凉水浇背千刀万剐(打一日用品)——磨刀石
薄薄一张口能啃硬骨头吃肉不喝汤吃瓜不嚼豆(打一日常用品)——菜刀
外面冷冰冰里面热心肠一夜到天亮肚里还不凉(打一日常用品)——暖壶 有硬有软有长有宽白天空闲夜晚上班(打一日常用品)——床
有风吹不动它动就生风若要不动它待到起秋风(打一日常用品)——扇子 一间小药房药品里面藏房子涂白色十字画中央(打一日常用品)——医药箱 一物生得巧地位比人高戴上御风寒脱下有礼貌(打一日常用品)——帽子 一颗小红枣一屋盛不了只要一开门枣儿往外跑 打一日常用品)——油灯 屋里一座亭亭中有个人天天荡秋千不荡就有病(打一日常用品)——钟摆 不是点心不是糖,软软凉凉肚里藏,
牙膏
红艳艳飘胸前像火苗暖心间(打一日常用品)——红领巾
头上亮光光出门就成双背上缚绳子驮人走四方(打一日常用品)——皮鞋 口比肚子大给啥就吃啥它吃为了你你吃端着它(打一日常用品)——饭碗 楼台接楼台一层一层接起来上面冒白气下面水开花(打一日常用品)——蒸笼 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甜又蜜(打一日常用品)——月饼
一只黑鞋子黑帮黑底子挂破鞋子口漏出白衬子(打一日常用品)——西瓜子 吃来喝,每天也要尝一尝(打一日常用品)——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3、通过指导学生品味鉴赏所收集到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初步认识我国古代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从而了解诗词曲——文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热爱。
4、通过指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表现在诗歌、词曲中的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意义等,尝试着在平时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试着自己得出结论,并把结论同他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
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2、通过学习和鉴赏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1
三、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课程
四、教学对象:八年级所有学生
五、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对话式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传统节日——春节
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宵节月饼的诗词】
【教师解说】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 2
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与春节有关的诗词: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三年除夜 唐·白居易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
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不唯少欢乐,兼亦无悲伤。
素屏应居士,青衣侍孟光。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元宵节月饼的诗词】
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除夜 唐·卢仝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3
第二课时
(二)传统节日——元宵节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师解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4
与元宵节有关的诗词: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5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中秋节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民间拜月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