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春节】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附参考答案版) 和 平仄。《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 词牌,长沙是词的 题目 。
学习目标
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 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 3. 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风格。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通过词句品读,感受本词阔大的意境。
2. 通过分析上下阕巧妙回答,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4)词按照创作风格又可分为: 豪放词 、 婉约词 两大类。
合作探究
1. 朗读全诗并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 诗人独立橘子洲,目睹湘江美景,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 2. 上阙中有一个领字,是 看 。它所领的词句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
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下阕: 回顾往昔峥嵘岁月,突出青年们“浪遏飞舟”的精神,巧妙回答上阕问题。
知识梳理
1、资料补充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锡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2、课前预习
1.请默写一首我们初中时所学的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景物: 万山、层林、江、舸、鹰、鱼
特点: 气势宏大阔远,生机勃勃
顺序: 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 3. 上阙中哪些词特别富有表现力?
感慨: 万类霜天竞自由
例如:遍——写出了红之广;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4. 深入品读下阕思考:词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了革命战友?
(略)
答:精神面貌、活动和志趣等方面。 5. 下阕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作用是什么?
答:问句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2.熟读课文和注释,并在课本上为字词注音并圈划解释。 3.词相关知识。
(1)词又名 长短句、 诗余 、 曲子词 。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 唐 代,盛行于宋。
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6. 这首词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上片重写景,下片重抒情。2.对比手法:万山红遍与漫江碧(2)词根据字数可分为 小令 (58字以内)、 中调 (59到90字)、透是颜色对比,还有鹰和鱼是动作对比等3.语言极富表现力。4.两片都是以问作结,长调 (91字以上)。 (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词牌 ,它决定词的 句数 、 字数
1
事实上隐含着的是一问一答的。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处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1961年)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 第一首词上阙中“驿处”、“断桥”、“黄昏”、“更著风和雨”,写出了 梅独自在
风雨中开放的情景。下阕中“一任群芳妒”,表明了作者 受人排挤,壮志不酬的愤懑抑郁 的心情。
(2) 第二首词上阙中“飞雪”、“悬崖”、“百丈冰”,写出了 梅在不畏严寒 的 品质。下阕“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笑”写出了梅花的神韵—— 积极乐观 ;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的是作者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 革命者积极乐观,坚贞不屈的奋斗精神 。
(3)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C ) A.两首词均以写景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梅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效的背景。【沁园春长沙注音版】
B.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品格。
C.陆游的词流露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毛泽东的词则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
D.陆游词中的梅花则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毛泽东词中的梅花则是威武不屈,坚持真理的革命者形象。
(4)两首词都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他们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有什么不同?
象征手法。陆游诗梅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诗梅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 (5)请比较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
陆游:低沉孤高 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2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学校xx班的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展开说明。
一、说教材:【沁园春长沙注音版】
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属课内讲读课。本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现代新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这首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是传统的,在这一点上与本单元其它课文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让学生步入正确的诗歌鉴赏的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这首词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2、教学目标: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表达是含蓄的,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意象是诗的本质。根据诗歌的这些特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词规律,明确诗歌意向,朗读并背诵诗歌。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确立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
确立重点的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现在学习诗歌,固然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学习的重点在于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词的节奏,体会诗词浓郁的感情。
难点:诗歌的意象。
确立难点的依据:初中诗歌教学研讨的要点是诗词的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没有作为要点进行学习。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
二、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
利用音频图像等多媒体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视图资料,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2、讲述法。对于本文的作者和背景,进行讲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提问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如“看”字所领的意象色彩鲜艳,景色开阔,生机勃勃,让学生体会诗人不同于“悲秋”的主题,体现出对作者乐观态度与积极的心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从而完成教学的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4、关键词语点拨法。将诗中的题眼、上下阕的“领”字提出,结合提问法的使用,对学生进行点拨。
三、说学法
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确定学生的学法以诵读法为主。
1、采用诵读法 。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另外,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2、图文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思考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此,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湘江秋景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想其它有关“秋”的诗句进行比较,比如:将杜甫的《登高》和这一首《沁园春
长沙》。
3、联想比较法。毛泽东是一位有政治家胸怀,军事家气魄,独具魅力的诗人,仅凭一首诗歌是不足以了解他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比较。学生在课堂上联想《沁园春•雪》,有助于体会诗人广阔胸襟和磅礴的气势。比较一些其他写“寒秋”的诗词与课文进行比较(比如与杜甫的寒秋名作《登高》相比较)。
4、背景辅助法。另外,“知其人,知其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对于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提高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一播,烘托教学气氛
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导入吸引了学生,那么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由于高中生对革命背景等有厌烦心理,贯彻高中语文课标中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和审美体悟的要求。我不用该诗歌的背景导入,以秋景入手。利用多
媒体播放湘江的秋景,展示作者诗中的景色。并抽取一两名同学简单谈一下自己对深秋的印象,然后引领大家一同联想关于秋的诗句。由上述的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千古都有悲秋的主题,然后看毛泽东是以怎样的心态和笔触来描绘湘江边的深秋的图景。
2、课堂讲述,展开教学:
(1)讲一讲,帮助学生理解
作者背景介绍。用讲述的方式介绍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当时中国摆脱漫长的封建帝王统治仅十五年,各种政治势力角逐激烈,农民运动迅速发展,革命斗争形成高潮,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革命运动加以镇压。毛泽东为躲避追捕南下路经长沙,面对滔滔江水,念及革命斗争,国家前途,回忆学生时代豪情壮志,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抒发自己心志。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2)读一读,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播放权威的朗读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学生再自由朗读课文,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比一比,领会诗歌的语言美
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3、师生互动,学生参与
(4)问一问,把握全诗重点
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5)议一议,活跃课堂气氛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
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6)品一品,展开联想想象
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 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4、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7)统一统,掌握文章重难点
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
顾和梳理,并书写板书。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8)练一练,巩固拓展知识
通过对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完成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本课的作业可设置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巩固题。(解决字音、词义、特殊语法现象等问题的落实。)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百舸( )争流 浪遏( )飞舟
挥斥方遒( ) 峥嵘( )岁月
⑵“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粪土”的用法及含义。
⑶“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分别好在哪里?
第二部分:兴趣拓展题。(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选择题目。) ⑴谈《沁园春•长沙》的色彩美。【沁园春长沙注音版】
⑵谈《沁园春•长沙》的情操美。
⑶谈《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的选择。
⑷谈《沁园春•长沙》上下阕的内在联系。
⑸古诗词鉴赏指导
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欣赏《浪淘沙 北戴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五、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立: 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人物——作者(基调)
远看——万山,层林
上阕 看: 近看——漫江,百舸
仰看——鹰击长空
俯看——鱼翔浅底
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过渡)
忆: 峥嵘岁月
下阕
记: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