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秋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一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说话等方法,理解“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通过朗读,理解并积累课外古诗两首。
教学重、难点:
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情感铺垫。
孩子们喜欢过节吗?从你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上我已经感受到了。 能说说你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吗?为什么?
可是,孩子们,设想一下,过年的时候,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因为加班,不能回家陪你过年,你会怎么样?
是啊,孩子们,思念是一种亲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为了理想远离家乡,而他们却把自己心目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寄托在诗歌之中,孩子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一、诗句导入,初悟诗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感受了李白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能读好吗?自己试一试,指名读。齐读课题。
我来看看你的预习成果。“山东”、“茱萸”指什么?
孩子们,每个字,每句诗都包含着诗人深深的情感。请你用心细细地品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哪里感受到的?这思念是一点点吗?是一天吗?
哪个词最能感受到他那种思念诗人的心情?哪个字眼最能体现他思念之深?
、二、诗文对照,读中悟情。
是啊,孩子们,王维为什么如此思念亲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背后的故事吧!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原因。
1、研读第一自然段,悟孤独心境
(1)指名说,师出示相关句子。
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引导:孩子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
(3)指名说,相机点评。
(4)资料介绍王维离家的原因
(5)以文引诗
是啊,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到外地求学,已经多长时间没有见到亲人了?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独自一人,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呢?一句诗可以表达他此时的处境。那就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6)理解诗句,指导朗读
孩子们读读这句诗,你能从中体会到他内心的孤独吗?
哪个字眼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独”
是啊,一个独字,让我们感受真切,孩子,你能读出他内心的孤独吗? 这里“异乡”指的是哪里,(长安)
是啊,他只是长安的一个客人,所以是“异客”。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份孤独吧!齐读。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研读第二自然段,悟思乡情深
王维当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啊,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想家人呢?(过节的时候)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去感受一下那里热闹的氛围吧!
(1)出示第2自然段语句。
读一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份热闹?
(2)相机理解“扶老携幼”。(说明全家出动)
兴高采烈,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心情好的词语?
(3)再读,读出热闹。(过节了,谁不高兴呢,谁不热闹呢。快通过朗读表现这节日的热闹气氛吧!)指名读。
可是此时的王维在干什么呢?
(4)指名说,出示相关句子。
看着别人欢度节日,而王维的内心却是——?
诗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他此时的心情,谁来说。
(5)理解诗句,指导朗读
出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啊,每逢佳节是今年的重阳节吗?不是。所以“每逢佳节”让我们知道了是每一次过节,这佳节指的是——?每一个美好的节日,他心中都会升腾起浓浓的思亲之情。
他的思念是一点吗?是一天吗?哪个字眼最能感受他的思念之深。“倍” 孩子们读读这句话,文中有一个词语能很好地为我们解释了“倍”字,——更加。
一个“倍”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深深的思念之情。孩子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思念之情表达出来吗?
(6)读中悟情
试一试,练读。指名读,师相机点评。师范读,生赛读。
(7)拓展延伸,激情涌现
王维只是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中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呢!生说。
是啊,每个节日,王维都会更加思念亲人。
除夕之夜,王维看到别人家家团圆,他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到 。
中秋之夜,王维望着天上的明月,他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到 。
端午佳节,王维看到别人全家一起包粽子,赛龙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到 。
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3.研读第三自然段,悟兄弟情意
此时此刻的王维看到别人全家团圆快快乐乐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1)生说,师出示相关句子。
那时的王维心情是怎样的?(高兴)为什么而高兴?(和兄弟们一起欢聚重阳)
让我们再次走进那快乐的重阳,感受他的开心,高兴。齐读。
(2)那份开心只能在回忆中去体会了,离家两年来,王维虽然人在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家乡。
此时此刻,王维的心情怎样呢?走进课文,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3)出示句子:“如今„„思念着我呢。”
指名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谁在思念谁?
孩子,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我们就是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家人,来,通过朗读,把你的思念表达出来。(练读)
文中还有一个标点符号也能让我感受到王维思念之深,情意之长,有心的孩子一定能发现它。
出示: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聚„„
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 不能 不能
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
诵读诗句,想象诗境
此时此刻,家乡的兄弟们正在干什么?插茱萸、登高远眺。
是啊,一句诗又描绘了亲人之间的那份相互的思念,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指导朗读诗句。
一个“遥”字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之间的距离遥远,即使天各一方,那么遥远,王维依然能想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少一人,少了谁?
孩子们想一想,兄弟们插好茱萸,想到少了王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4)拓展延伸。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意,思念就像一根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到了 一起。
想到这里,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王维只想了一点吗?不是,一个“思绪万千”让我感受到王维想了(很多很多)。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吟诵全诗,激情升华
是啊,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投影出示:
生齐读。
孩子们,此时此刻再来读这首诗,你能读出什么?
读出孤独,孩子读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颗孤独的心。
读出思念,孩子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份绵绵的深切的思念。 读出„„
齐读。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多么动情的朗读啊!“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的感叹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孩子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听。
出示相关诗句,生读。
总结。
孩子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李白的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表达了王维的相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都不要忘记自己的亲人。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啊!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的把这首诗刻在你的脑海中吧。
四、作业
必做题: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选做题:1、搜集王维的诗句,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2、读背1-2首反映思念之情的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吟情动之句,披辞发之源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使用教材:苏教国标本第5册23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阅读课文之“文”并发挥想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初步理解“诗”之涵义。
4、感悟诗句中以及课文中包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解读: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创作背景和大意,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生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该“文包诗”是根据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但“文”不仅是“诗”的内容的形象呈现,还是“诗”的创作背景的补充。而“诗”是教材的核心,是“文”的升华。教学时,应当以文会诗,诗文互参,来理解全文主旨。
设计理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相反,“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即一般读者先看文章是“怎么说的”(披文),后看它“说了什么”(入情)。这是中国传统文论关于阅读过程的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述,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紧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开有效的对话,真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因而,学习本课课文的“文”也好,“诗”也罢,都要先有个感性的认识——“怎么说的”,再追寻“说了什么”。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文包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根据中年段特点,我认为中年级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诗入文。在教学“文包诗”这类课文时,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首先应呈现的便是古诗。读通读顺古诗是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借助“文包诗”中“文”的部分来理解古诗,尤其是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线索。
2、缘文学诗。简单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诗读好,还需要走进诗歌背后的文字,借助“文”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文中找句子,写批注,谈理解。其中设身处地的想象非常重要,而想象当时的画面尤为重要。想象和阅读文字不能与古诗脱节,而要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古诗中的诗句相结合来谈,处处与诗句相结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
3、由此及彼。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文包诗”的学习只是一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课后的迁移可结合课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古诗。如课中上的是“怀乡”古诗,那么教师可再出示几首“怀乡”古诗,让学生查找作者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资料来理解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铺垫基调。
1、配乐诵读三首古诗名句(幻灯出示图画、诗作、配以音乐《思乡曲》)
师:在古诗中,有很多诗句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身在他乡,难以入眠,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成为千古名句。
宋代诗人王安石,因外出做官,公务缠身,不能回家,于是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经修改的“绿”字成就了一段诗坛佳话。
在安史之乱中,饱尝艰辛的大诗人杜甫因思念失散在各地的兄弟,吟诵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心声。
(以上幻灯出示整首诗,特别突出显示名句。)
2、引出王维诗句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句唐朝王维写的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想看一看完整的诗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
【设计意图】
给古诗配乐能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走入诗的王国。不同曲调的古曲有助于表现不同的主题。 如表现相对平静点的用:《潇湘夜雨》《雨打芭蕉》《琵琶语》《春江花月夜》;表现激烈的用:《十面埋伏》《骏马奋蹄》;表现哀伤的用:《二泉映月》《寒鸦戏水》。本课主题为“怀乡主题”,因而可以选古筝弹奏的《思乡曲》。
二、趣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读通古诗
指名读古诗,第一次标注拼音,第二次去掉拼音,第三次齐读,注意节奏指导。
xiō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chā 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设计意图】
关于吟诵,清代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近人黄仲苏认为:“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朱光潜说:“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综合各家的理解,我认为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因此,本环节分几个层次的诵读,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熟,乃至初步读出诗的意味来。拿“情动辞发”的观点来看,这个环节是通过吟“情动之句”,初步体验古诗怎么写的,由韵律美来触摸古诗的“情动”之处。
2、读短古诗
(1
)师:要理解古诗的意思,就要学会把诗读短,下面同学都来读读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短,
读得越短越好,你会怎么读?
你能不能能把这首诗读成每行四个字的,(题目不管):让学生同座2人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的“诗”描绘了哪些画面?教师点拨。
预设答案:(有不同的读法若干,只要能呈现一些画面,没有短语搭配问题的皆可)
或者
或者 „„
师点评:这样读,让人仿佛看到了四幅画面,“独在异乡”图,“佳节思亲”图,“兄弟登高”图,“遍插茱萸”图。不错,大部分诗意都读出来了。
(2)如果读成3个字,你会怎样读?
其一其二其三 „„
(3)如果读成2个字,你会怎样读?
异乡, 或者: 异客,
思亲。 佳节。
登高, 兄弟,
少人。 茱萸。 „„
师点评:同学们真有水平,读出了四个意象,其实,诗歌就是有很多意象组成的,抓住了这些关键意象,你也能成为诗人。
(4)如果整首诗读成一个字,你会读成哪个字?说说理由。
预设:
板书:思。
师点评:这个“思”,是思念的思,是思乡的思。同学们读出了全诗的主旨,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
将一首七言诗读短的灵感来源于古体诗也有三言四言之类的短诗。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将古诗描述的画面精简至最简单,保留一些最基本的画面或者意象,从而让学生领悟写了什么,学生所保留词语会各有特色(有好几种方式),不管会呈现何种画面意象,都是对诗歌的一次个性化解读,有助于了解诗歌究竟写什么主题。二是在读短诗的过程中,特别是保留四个字、三个字时,学会关键词组合搭配的得当,只有如“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等搭配恰当,读起来才通顺,当然,这些术语名称不需在课堂上直接明示。三是通过最终的凝练形成对诗的主旨“思”的初步认同,真正达到了“情动辞发”的第二个环节——“写了什么?”
三、以诗会文,索句解诗。
过渡:我们不仅要能把古诗读短了,我们还要把古诗读长了?谁能把古诗读长?怎样读长?
(就是借助课文的介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行吗?)
1、幻灯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诗句读课文,找到能解释古诗的相关句子或者词语,做上记号或写下来,每个小组重点解释一句话,题目也算。
2、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在巡视小组学习情况时初步了解各组研究的句子情况,避免研究集中在几句热门句子上。)
3、上台交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为阳数,所以称“重阳”。古时候这天又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习俗。忆:想念)
(教师补充:“山东兄弟”不是现在的“山东”而是“华山以东”——五岳之一。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山西永济。简笔画介绍。)
△独在异乡为异客:
对应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应句子: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对应句子: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对应句子: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预设:教师点拨注意点:
(1)王维15岁那年,就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求学,而且一待就是两年,没有亲人陪伴,“孤独”是主要精神状态。
(2)学生容易疏漏的解释“逢”遇到;“佳节”:只知道重阳节,不知道“美好的节日”
(3)少了王维一人。(教师补充:要知道,王维兄弟情谊很深很深。王维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其父早逝,早慧的王维十五岁就开始了两京的游宦活动,他十七岁时孤身一人在长安,家中只有寡母一人支撑,每当佳节临近,怎么不引起了他强烈的思念之情?)
4、齐读全诗。
5、小结:刚才,我们各小组根据课文的相关描述,初步理解了诗意,走近了作者内心,但是,诗有限而意无穷,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借助课文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考虑到生本学习背景下,学生在课前对古诗已经有了初步理解,根据查阅的资料,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借助小组的讨论:先找关键句、照应句,再从文章其余处补充,基本可以解决疏通诗意的任务。小组交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古诗中个别字义的准确把握。如“每” 解释“每当”“逢”解释“遇到”等,在小组交流时,教师需要点拨。
四、走进文本,入情入境
1、自读自悟要求:课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关键词是2个:“佳节”“倍思亲”
“为什么王维在佳节中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找出有关词句,细细品读,写写批注,然后交流。
2、交流:重点为以下几句: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预设:点拨要点:
(1)联系自己的经历, 抓住“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进行理解。
(2)联系重阳节的风俗,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
(3)回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预设:点拨要点:
(1)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2)领会王维设身处地,替兄弟们想到的 “少一人”的含义。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预设:点拨要点: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王维可能还想了些什么呢?借机理解“思绪万千”的意思。
3、感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再次加深诗意的领会;二是对“佳节”情境之下思亲之“倍”的再次解读,同时也是对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解读过程。这个环节是反过来找寻“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源头的过程,由于“文包诗”的“文”更形象具体一些,如文中对“佳节”热闹情境的描述,对诗人内心的揣摩等都比较详细,所以,有助于进一步领会诗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学生通过“披阅”“批注”找寻辞发之源,
五、同题拓展,比较阅读
1、纵向(王维本人诗作)
杂 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2、横向(其他诗人佳作)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诗人抓住“雁后”“花前”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写出自己思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委婉含蓄,颇近唐人五绝。
唐代岑参《渭水思秦川》诗写道:“渭水东流去,何时到澭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诗人用凭添两行眼泪,随水流向故园,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愫,形象而又深刻。
清朝袁凯《客中夜生》:“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落叶萧萧,触动诗人归思,但归路茫茫,回归无望,夜雨声中,又传来一声雁叫,更使诗人愁肠欲断,归思难收。
《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思正切。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字里行间隐含着无限的悲愤和哀伤。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设计意图】
古诗学习需要形成知识链,同题拓展能够起到举一反三、加深印象的作用。纵向的拓展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悟古诗写作是有感而发,尝试组织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是有背景和缘由。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解题意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下。(齐读: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师:这个课题就选自唐代大诗人谁在哪个节日写的哪首诗中的呢?
3、师:对,你记得真好。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文意
1、其实呀这句诗的意思就藏在课文第2自然段的一句话中,让我们轻轻打开课文,认真读一下第2自然段,用尺画出课题意思的那句话。
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齐读)
(一)抓住“佳节”,烘托热闹
2、师: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你再读第2自然段,找找句子。 出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师:你感受到了节日怎么样?(热闹、欢乐)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你能找找关键词来说说吗?
点拨:
一大早:说明什么?
(就像我们去秋游,很重视,多兴奋呀,都睡不着了。)
扶老携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老人、小孩,还有扶着老人,带着孩子的大人)
点拨:一家老老少少,融融乐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开心吗? 兴高采烈:
点拨: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经历,你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交流)
点拨:一家人说说笑笑,多欢乐呀!
他们和你一样快乐,可能比你更快乐,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谁也想来体验有一下重阳节的快乐的?)(指名读2人)
4、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团聚、欢乐的画面读出来。(齐读)
5、师:读完这些句子,你的脑海中还想到了哪些词语可以来形容这个画面呀。 (学生交流)
同学们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呀,老师也来送你们一些词语。
人头攒动 人流如潮
车水马龙 热闹非凡
喜笑颜开 欢天喜地
6、师、多么开心的一个节日啊,让我们想象着过节的情景再来读一读。
过渡:
这么一个美好的节日,你们开心吗?(开心)
可此时王维开心吗?(不开心)
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你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找原因。
(二)抓住“思亲”,感受思念
段落一:
1、 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孤独、寂寞)
3、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4、 交流:15岁——年龄小
两年——离家时间长
师:真是少小离家呀!(读出来,齐读。)
王维15岁那年,离开家乡,独自去京城长安考状元,直到21岁才考取功名,这么多年,每当——
吃饭时,餐桌前只有一个人,王维心里怎么样?(交流)
评价:真是怀念母亲做的饭
天凉了,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有密的针脚,心里在想谁?(交流) 评价:真是怀念母亲的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现在怎么样? (交流)
评价:真是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多么孤独呀!
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1人)
师:王维独自在外,作客他乡,所以会思念亲人啊。(板书:思亲)
让我们一起来读:齐读课题。
段落二:
过渡:现在,你能不能再来读读这句话: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思念家乡的亲人。
5、 出示:
师:有没有发现什么?学生质疑:不对,没有更加
6、 师:你觉得能不能少“更加”呢?为什么?
点拨:平时就很思念,而节日里家家户户更加热闹,思念得就比平时更加厉害了。
7、 师:你能给“更加”换个词吗?
生交流(加倍、越发……)
8、 再请看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课题中哪个字就是这个意思?
(板书:倍)
男女生比赛,男生读句子女生读课题,看看谁能读出加倍、更加的意思。
男女读。
评价:
好像还不够,只是有点思念,
好像和平时一样思念
大家读得都很好,都充满了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点拨:相同的意思,古人只用短短的一行字表达出来了
师: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课题,把里面包含的感情读出来,齐读课题。
(三)抓住“思绪”,酝酿“情感”
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王维看到了大街上这么热闹的情景,勾起了自己独自在外的经历,此时此刻,使得王维思绪万千,他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在飘荡的音乐声中,走进王维充满思念之情的心灵世界。(配乐)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在家乡时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2、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王维和兄弟团聚在一起很欢乐)
出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3、你从哪里感受到那份快乐?
(点红:登高远眺、头插茱萸、总要、手挽手)
茱萸:你对茱萸有什么了解呀?
师解释:茱萸是一种带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插在头上可以避邪,带来健康好运,插茱萸是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表现。可见他们兄弟关系怎么样?
点拨:王维给兄弟插,兄弟帮王维插,相互祝福,感情多深呀!(指名读) 登高:登高远眺也包含着美好的愿望,你们知道吗?希望生活越来越好。 点拨: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又是插茱萸又是登高远眺,多幸福呀!(指名读) (板书:欢聚高兴)
4、师: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王维在家时的那份快乐,齐读。
5、然而现在呢?
(交流)
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王维和家人相隔遥远吗?(遥远)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点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3、师简笔画解释:这是华山,王维所在的长安,在华山以西,而家乡在华山以东的山西蒲州。一山之隔,千里迢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谁能把遥远读出来。
(读好: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4、这么遥远,王维陷入了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点拨:他可能想到两年前和家人话别时,妈妈对他说——
兄弟对他说——
5、王维想了很多很多,课文用一个省略号表示(点红),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文字,还要读标点符号。(指名读)
6、你有和爸爸妈妈分开一段时间的经历吗?
点拨:你想念家人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呢?
捕捉学生的发言:
点拨:可能会打电话
除了打电话,还可以做些什么?
会看着家人的照片
……
7、点拨:而在古代的王维可以吗?(不可以)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四
《每逢佳节倍思亲 朱晓婷》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朱晓婷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一大编写特色,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常被人引用的一句。本文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化地解释王维这首诗,把这首诗扩展为一篇通俗易懂的故事方便了小学生对原诗的体会与理解。
课文第一段写王维15岁时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
第二自然段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本来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就难免,更何况“佳节”来临,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形单影只,于是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难以见到亲人的。
第三自然段写王维回忆、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今天他们还会思念着我吗?在这段,王维通过“我”对“兄弟们”的思念,来遥想“兄弟们”对“我”的思念,在一种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个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诗,让人进一步体会原诗的凝练和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过程与方法
在读文中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句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承载着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浸润着各种情感,而情感总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因此,要体验情感,必须要借助于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本课的设计,我以诗为核心,以文为对照,以“情”为串联,以读为本,以悟促读,读出情,读入境,达到与文本的情感交融同构。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指名读题,课题中的“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名说课题的意思,好,现在谁再来读读课题,我们听一听,是不是真正读懂了。指读,齐读课题。
2、过渡:我们课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是哪一天?课文中人们是怎样欢度这个佳节的,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找到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二、读文悟情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 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人们都在大街上干些什么呀?(指说,指读)
(2) 相机理解“扶老携幼”就是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手搀扶着爷爷奶奶,另一手牵着孩子,一家老小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3)人人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开心极了,这就叫“兴高采烈”,谁能给兴高采烈换一个说法,(开开心心、喜气洋洋、兴致勃勃„„)
(4)是啊,多么热闹欢乐的重阳佳节啊,一起开心地再读读这句话。
2过渡:原本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可王维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为何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1)同学们,读书就是同文字交流,同书中的人物对话。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思考思考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A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①读了这一句,映入你眼帘的是哪两个数字?你有什么感受?你离开过家一段时间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师边板书边述:王维只身一人到华山以西的异地他乡长安求学,华山以东是王维的家乡,两地相隔千里,长安对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就是异乡的客人,而这一别就是两年,谁再来读读好这句话。
②是啊!王维独自一人来到长安,人生地不熟,在这个重阳佳节,人家开开心心,王维却孤孤单单,人家过得热热闹闹,王维却过得冷冷清清,看着人家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怎能不“倍思亲”呢?
B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
啊!
①自由朗读这两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我曾经__________,也曾经_________,也曾经_______________。” ②欢乐的时光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想到这一切,王维怎能不“倍思亲”?
C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①在重阳佳节,王维举目无亲,长安与家乡相隔千里,王维与亲人不能相会,这就叫“天各一方”,指导读好“天各一方”,放入句子中读一读。
②此时的王维只能怎样?同学们所说的这么多内容都包含在句子中的省略号里了,一个标点符号也能表达出这么复杂的感情和丰富的内容啊!这真是思绪万千哪!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③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师引读)此时兄弟们头插茱萸,登上高高的地方,会怎样思念王维呢?(指说)
王维想到兄弟亲情,想到兄弟们也在思念着他,他怎能不“倍思亲”呢? 过渡:此时的王维思绪万千,长长的思念与浓浓的乡愁汇聚笔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诗。
三 吟诗抒情
1 请大家自渎这首古诗,边读边体会作者内心的那份思乡之情。
2 指名读诗。
3请同学们读读文章,再读读诗,诗文对照,看看能否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同桌间可以互相说说。
4 指导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情
1、王维想呀,念呀,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他曾经这样问过来自故乡的友人:(出示朗读) 《 杂 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仅仅想问家乡的梅花吗?他还想问什么?
3、交流
4、所有的这些都凝成一个字,(板书:思)。让我们一起登上高高的华山,遥首东望,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王维十五岁就离开家乡,一离就是两年,这两年中,他常常“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五里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总是想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想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大屏幕上的这些诗都是历代诗人离家思乡之作。(配乐朗读)
6、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或文章,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思乡之情,选择一篇正确流畅地读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
异乡 (长安)
家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五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1》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六大块;
一. 教材分析
二. 教学目标
三. 教学设计
四. 教学策略
五. 拓展延伸
六. 板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我选的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3课时是一篇“文包诗”我们都知道“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融古今之美于一体。我所选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以这句为题,让人顿感浓浓的思乡情扑面而来。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优美流畅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用词自然而凝练。
过渡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而三年级是学习转折期,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这就需要老师相机点拨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a.有情感的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b.抓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意境,重点理解 “每”“ 倍”的含义,因此我会从以下四点展开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方式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和现代汉语的双重魅力。
过渡引:为了着力体现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立足于自主读书读书发展我制定如下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a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 对课文文包诗的特点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教学中围绕诗眼,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每逢佳节”王维又思念起了什么?以此来“牵动”全文,作为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
过渡:因此在体悟诗情的过程中,我制定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a.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意境
b教学难点:诗文结合理解文包诗的特点
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因此在体悟诗情的过程中,我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1、对比
以十五岁的孩子多么希望与王维只能形成对比,渴求与现实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从而理解王维内心的凄楚。
以欢景衬悲情,更显得凄楚异常,感人致深。所以,第二自然段中通过品读重阳节的欢乐场面和王维的内心孤独,感受到强烈的对比,从而真正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的深刻内涵。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2、抓词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抓住两个具体数字,“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演一演“扶老携幼”,换一换“兴高采烈”感受重阳佳节的喜气洋洋;通过板图示意理解“天各一方”;通过引读理解“思绪万千”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品词是为了析句,析句是为了悟情。
3、想象
为了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创设情境:王维独在异乡,高兴时只能„„伤心时只能„„生病时只能„„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听老师读课文,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从而读好王维想像与兄弟们欢聚的句子。家乡的兄弟会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4、朗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并不断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在课上我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反复朗读,把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如通过一组“词串”的总结、诵读,使学生能很快走入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再读出文字的温度。再如,诵读古诗时,创设
不同的场景,让学生以王维的身份吟诵。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过渡:伟大的毛泽东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想要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我着重采用理论联系实践。进入第五板块拓展延伸
五 拓展延伸
请学生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情给亲人打电话或发短信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六 板书设计
独自在外
倍思亲
触景生情
心情不宁 提笔写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六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零四: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零四: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作于诗人十七岁时,当时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为了谋取功名,诗人独自一人漂流在繁华帝都。虽然帝都的繁华对于当时热衷仕进的青年士子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对于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这繁华热闹越切,这孤独无依也就越强烈。
上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清晰地传达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自己那种孤孓一身的感受。由于王维家在蒲州,位于华山以东,所以称“忆山东兄弟”。山东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要佩戴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所以有下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之节,诗人身在异乡,不能参与登高仪式,更加遥想身处故乡的兄弟如何在这一日重阳登高,佩戴茱萸。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七
《每逢佳节倍思亲》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注意头正、肩平、足安)
异乡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兄弟 思念 天各一方 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自己批改,全对的举手,有错的订正一遍。
2、谁能用这些词语概括课文大概内容(指名说)
这节课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进唐代走近王维,走近他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感受诗情诗意。
3、出示全诗,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
这是一首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是藏在课文中,让我们借助课文内容来理解诗意。
二、学习课文(出示大屏幕)
1、谁来说说对第1句诗意的理解(出示大屏幕第1节: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关注红字内容,你能想到什么?(思念、孤独)板书:怀乡具体说说你的理解15岁指年龄小,正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他却离开了家乡,一走便是两年,怎能不思念?诗中是通过哪几个字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的?(独、两个异)这里的独指孤身一人,也指孤独寂寞。两个异写出了身在他乡,人地生疏的游子飘零之感。你能把这种情感带到这句诗里读出味道来吗?(出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2、我们接着交流第2句诗,(出示大屏幕诗)谁找出它对应的文章内容,出示幻灯: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里的重阳节就是佳节,佳什么意思?(好)佳节呢?(美好的节日)。同学们课前搜集资料知道重阳节是个怎样的节日?出示茱萸的图片。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英国作家(波尔克)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学们把这句话默念三遍,你一定会有疑问出来的?(王维为什么更加思念亲人?)这里的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 板书:思亲。默读第2节课文,相信你能找出原因。出示文字: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这句话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气氛?(欢乐、热闹)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份热闹?“一大早”说明人们起得早,显然是对这
个节日期盼已久。想看看这份热闹吗?老师带来了古人绘制的重阳长安一角图,山人海、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水泄不通)还从哪看出热闹?(扶老携幼)知道什么是扶老携幼?指名说。(扶:搀着。携:拉着。搀着老人,拉着小孩。)是的,这是个全家团聚、敬老爱幼的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兴高采烈这里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人们怎样的兴高采烈呢?人们有的:喝菊花酒、有的登高远眺、有的头插茱萸、有的吃重阳糕。下面请男同学开开心心地把我们带入到热闹的长安街上(男生齐读:一大早--------)重阳节的长安街是如此的热闹,但作为一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看到这一切怎能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请女生有感情地读第2节的最后一句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读)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味道来吗?指名读,噢,原来呀只要把语调拖长一点,情感就会变得浓浓的;语气加重一点,思念就会变得是深深的,这样一读味道就出来了。谁再来试试?
除了这里的重阳节思念亲人,还有什么佳节王维也思亲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以说他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读)
3、谁来讲讲最后两句诗?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知道天各一方是什么意思?兄弟们在山西蒲州,王维在陕西长安,中间隔着一座高高的华山相距三百余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一声长叹,唉,
这里的省略号就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又像王维抑制不住的泪水,万语千言一起涌上心头,现在你就是少年王维,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出示填空) ②兄弟们呢?出示文字
现在你就是王维的兄弟,你想对王维说什么的?(指名说:王维你快回来,我们
想死你啦)少了王维一人,兄弟们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说)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根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栓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
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齐读课题。 王维思前想后,百感交集,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他此时的情绪,指名说(思绪万千)王维将他无尽的思念流诸笔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整首诗,诗题中的一个“忆”字道尽了王维心中无尽的思念,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出示诗,师引说
念故乡的民族,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怀乡思亲的诗句,如:出示 李白思乡时写道:
杜甫思乡时写道:
请同学们打开习字册,用你那方方正正的汉字把流传千古的思乡文化一笔一画地写下来。指导“插”字的笔顺插的笔顺:
(动画展示)
名称:横、竖钩、提、撇、横、竖、撇、
竖、横、横折要向里收一点才好看、横、横
出示课后作业:(1)巩固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积累有关思念的诗句
(3)小练笔:编辑一条表达思念之情的短信或微信。(再过几个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假如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因某种原因不能回家过年,你会编辑一条怎样的短信或微信来表达你的思念之情呢?)
板书: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怀乡思亲 (小方黑板贴)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八
《谈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谈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最著名的两句。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我独自离家在外,客居他乡,碰到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我就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今天,每逢年过节,全家团圆时,我们也会想起离家在外的亲友,这时人们就会格外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就像现在流行的那首歌曲《常回家看看》,人们也常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九
《三上23《每逢佳节倍思亲》台儿庄张山子3》
排序3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观察、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做批注等朗读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联系生活、想象情境、教师提示点拨等方式,读透课文,从而理解和背诵古诗。
3.借助拓展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附件1)
教师:1.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2.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3.搜集到的课外古诗。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
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齐读)。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
课件出示:
2.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
3.谁来读这首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4.学生交流资料,了解“王维”。师随即简介作者。
5.解题意。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6.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高兴)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7.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教师指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呢?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希望在学习中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三、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的识、写。
(1)、出示生字,指名贫困生认读。
佳 倍 重 扶 幼 采 念 兄 忆 独
(2)、指名说说生字的识记方法。
(3)、描红、仿写。对自己不满意的字多写几遍。
2.检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应用。
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1)正确读词,了解这些词的用法。
(2)指导用“兴高采烈”“思念”“天各一方”练习说话。
3.检查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组内练习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指名说,教师适当点拨。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初读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
课件出示:
1.一读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指名读
齐读
2.二读诗: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
指名交流。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
你还知道哪些佳节?
学生交流,汇报:中秋节、元旦、国庆节„„
(1) 连一连:
元宵节 五月初五
中秋节 九月初九
端午节 八月十五
重阳节 正月十五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预设问题:
“倍思亲”是什么意思?诗中的两个“异”意思一样吗?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
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5.练习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看图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 ,(出示课件:王维图
(生质疑,师在课件中用“?”表示)他在干什么呢?(生:思念亲人„„)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题目,齐读课题。)
二、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学生自由读文。
1.了解为何而“思亲”
(1)出示第一小节。
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 通过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维)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
(3)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板书:长安)独自一人在外,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4)离家两年里,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
2. 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1) 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
“倍”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倍:加倍、更思念的意思)
(2)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象?指名读,“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理解词义(扶着老的,带着小的)
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热闹)。再读句。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自由练读,指名读。)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齐读这句话。
(4)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5) 别人的一家团聚,别人的欢乐气氛更增添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谁来读读第二小节,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6)齐读。
3. 品悟 “思亲”之情。
(1)此时此刻,王维一定想起了许多许多。他会想什么呢?请你再读课文。走进王维心中好吗?
(2)交流:你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情感变化了吗?
引导: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欢聚时他心情是——高兴。
谁来读一读。
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重阳节,王维思绪万千:我们曾经——我们曾经——我们曾经—— 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篇十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作为课题。
2、生读课题。师: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解疑
(一)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1、师: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从中找出四个原因。
2、学生讨论交流:(投影逐条出示)
(1)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2)时光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4)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4、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离家已有两年了,恰逢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可王维独自一人,感到孤单、寂寞,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二)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请听录音朗读。
1、讨论交流。
2、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两句句子)
4、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句来说说。
5、师:诗人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句话来表达呢?请读第四自然段。
6、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指导感情朗读。
7、师: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范读引出全诗。
8、配上插图,指导看图,朗读古诗。
9、结合前面的课文内容请同学说说全诗的意思。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10、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可以站起来读。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王维的其他古诗,准备下节课参加“古诗朗诵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