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 春节 |

【www.guakaob.com--春节】

糖尿病的克星---地骨皮
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第一篇

地骨皮-原态 地骨皮-药材

地骨皮 Digupi

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1.或宁夏枸杞L. barbarum L.的干燥根皮。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初春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切段入药。

【药性】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应用】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本品甘寒清润,能清肝肾之虚热,除有汗之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常与知母、鳖甲、银柴胡等配伍,治疗阴虚发热,如地骨皮汤(《圣济总录》);若用治盗汗骨蒸、肌瘦潮热,常与秦艽、鳖甲配伍,如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

2.肺热咳嗽。本品甘寒,善清泄肺热,除肺中伏火,则清肃之令自行,故多用治肺火郁结,气逆不降,咳嗽气喘,皮肤蒸热等症,常与桑白皮、甘草等同用,如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血热出血证。本品甘寒入血分,能清热、凉血、止血,常用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经验广集》单用本品加酒煎服,亦可配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治之。

此外,本品于清热除蒸泄火之中,而能生津止渴,故与生地黄、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可治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9~15g。

【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2.《珍珠囊》:“解骨蒸肌热,消渴,风湿痹,坚筋骨,凉血。”

3.《汤液本草》:“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桂皮酸和多量酚类物质,甜菜碱,尚分离到β-谷甾醇、亚油酸、亚麻酸和卅一酸等。此外,又从地骨皮中分得降压生物碱苦柯碱A(又名地骨皮甲素)以及枸杞素A和B。

2.药理作用:地骨皮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及乙醚残渣水提取物、甜菜碱等均有较强的解热作用。地骨皮煎剂及浸膏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地骨皮浸剂、煎剂、酊剂及注射剂均有明显降压作用且能伴有心率减慢。地骨皮水煎剂有免疫调节作用,又有抗微生物作用,其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其致细胞病变作用。此外,100%地

骨皮注射液对离体子宫有显著兴奋作用。地骨皮的70%乙醇渗漉法提取物,可明显提高痛阈,对物理性、化学性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地骨皮在临床上尚可用于多种疾病,如:用本品与红花等量研粉,以植物油调匀,敷贴患处,胶带固定,治疗鸡眼及胼胝,效果良好,孕妇忌用(中国中药杂志1992,7:434);用生、熟地骨皮各100g,分别研末,高压消毒,外撒患处,用于化脓性溃疡,视脓液多少,溃疡深浅,选择生、熟品用药,临床治疗30例,总有效率为100%,手术切开引流者亦可使用(中医外治杂志 1996,3:

22);用地骨皮60g作煎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0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94%(中药临床新用,2001:240)。此外,尚可用于治疗荨麻疹、皮炎等皮肤过敏性疾病。

地骨皮属于中药的清虚热药。因其有凉血退蒸,清泄肺热的功效,故其能治疗:【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1、用于阴虚血热,小儿疳积发热及骨蒸潮热,盗汗等证;

2、用于肺热引起的喘咳;

3、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鼻血等证;

4、用于消渴尿多证(叫下消证,即是糖尿病);

5、用于因阴虚火旺引起的虚火牙痛。

牙髓炎地骨皮是中药,有清肺,生津,止渴。治糖尿病的作用。它可以和中药配伍来做粥用来治疗糖尿病。

【原料】 地骨皮30克,桑皮15克,麦冬15克,面粉100克。

【制作】 先煎以上前三味药,去渣取汁,与面粉共煮为稀粥。

【用法】 渴即食之。

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地骨皮的浸剂、酊剂及煎剂对麻醉犬、猫、兔静脉注射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伴有心率减慢和呼吸加快;浸剂的作用似优于煎剂;反复给药可产生程度不等的快速耐受现象。浓缩酊剂给麻醉犬、猫肌肉注射或煎剂给不麻醉大鼠灌胃也呈现持久稳定的降压作用。地骨皮

的降压作用与中枢有关,还可能有阻断交感神经末梢及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降压期间,心电图除有心率变慢、T波减低外,无明显变化,中毒剂量可使豚鼠心脏产生房室传导的部分性乃至完全性阻滞。

②降血糖作用

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先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后持久降低,4~8小时后尚未恢复。对于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并无明显对抗作用。家兔皮下注射浸膏,血糖亦降低

【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另一种有髯毛的枸杞根的提取物可引起大鼠血糖显著而持久地降低,碳水化物耐量升高,其降低血糖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胍的衍生物。

③解热作用

地骨皮对人工发热家兔有显著退热作用。其乙醚提取物及乙醇提取后残渣之水提取物并无作用,而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或乙醚提取后残渣的水提取物皆有作用。其解热作用比氨基比林弱,约与其他解热药相等。

地骨皮:

为茄科植物枸杞 Lycium chinense Mill. 等的根皮。亦名杞根(《本经》)、枸杞根(《本草经集注》)、枸杞根皮(《药性论》)等。味甘, 性寒。入肺、肝、肾经。功能:凉血退蒸、清泄肺热。主治: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内服:煎汤, 9~15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淋洗, 研末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皮含桂皮酸(Cinnamic acid)和多量酚类物质、甜菜碱

(Betaine)。尚分离得柯碱A(地骨皮甲素, Kukoamine A)、枸杞素A (Lyciumin

A)、枸杞素B(Lyciumin B)、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卅一酸等。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用地骨皮的浸剂、酊剂及煎剂给麻醉犬、猫、兔静脉注射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并伴有心率减慢和呼吸加快;给不麻醉大鼠灌胃亦有明显降压作用。地骨皮注射剂给麻醉犬静脉注射0.375g/kg 能使其血压下降至零而死亡, 小剂量重复注射未见快速耐受现象。地骨皮甲醇提取物给大鼠静脉注射 0.5g(生药)/kg 亦有明显降压活性。地骨皮降压期间, 心电图可见心率减慢, P-R间期延长、T波减低, 中毒剂量可使豚鼠心脏产生房室传导的部分性乃至完全性阻滞。【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地骨皮的降压作用除有中枢参与外, 还可能与其阻断交感神经末梢及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有关。此外, 枸杞素 A 和枸杞素 B 有抗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素的作用, 亦为其降压作用机制之一。

2. 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 先使血糖短时间升高, 然后持久降低, 4~8小时后尚未恢复。对於注射****引起的高血糖并无明显对抗作用, 但可缩短高血糖维持时间。家兔皮下注射地骨皮浸膏, 亦可使血糖降低。地骨皮水煎剂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胰岛 B 细胞的形态结构损害有一定的减轻作用。地骨皮浸膏灌胃, 能使实验性家兔血清总胆固醇含量下降, 但对甘油三酯含量影响不大, 对肝脏脂肪含量亦无明显影响。甜菜碱则有抗脂肪肝作用。

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地骨皮煎剂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与弗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作用;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其细胞病变作用;对结核杆菌为低效抑菌药物。

4. 解热作用 地骨皮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乙醚残渣水提取物灌服或注射对人工发热家兔有显著退热作用。其乙醚提取物及乙醇提取后残渣之水提取物并无作用。其解热作用比氨基比林弱, 约与其他解热药相等。

【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5. 其他作用 地骨皮水煎剂对正常小鼠脾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 有抑制作用;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脾细胞白细胞介素-2产生降低有显著提高增强作用;对硫唑嘌呤所致白细胞介素-2产生超常有抑制作用。

地骨皮注射剂(100%)对未孕大鼠和小鼠离体子宫有显著兴奋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疟疾 取鲜地骨皮30g, 茶叶3g, 水煎后於发作前2~3小时顿服。治疗150例患者, 其中控制发作145例, 有的服1剂即见效。【临床实用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126】

2.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 地骨皮60g, 加水3 碗, 煎至1碗, 煎好后加少量白糖或加猪肉煎服。隔日1剂, 5剂为1疗程。必要时加服第二、第三疗程。治疗50例, 显效20例, 有效27例, 无效3 例。服药1疗程后, 血压下降多能维持2~3周, 有少数加服2~3疗程者能维持数月至数年。【广东医学 1983;4(3):46】

3. **** 地骨皮50g(1日量), 加水 1000ml, 慢火煎至500ml, 代茶频饮, 并适量配用维生素类。治疗16例, 用药1周左右基本得到控制, 血糖正常。【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9):11】

4. 治疗疮面久不愈合 新鲜枸杞根皮, 洗净后捣烂敷患处, 直径1cm的疮面用2g, 每日1次。换药2~3次后, 坏死组织即可全部脱落。继续按外科常规换药, 直径为2~3cm的疮面半月可愈。治疗外伤感染不愈者37例, 蜂窝组织炎切开引流术后不愈者13例, 皆愈。【中华护理杂志 1986;(4):

封二】

5. 治疗鸡眼 地骨皮6g, 红花3g, 共研细末, 加适量麻油和少许面粉, 调成糊状, 密封备用。先将患部老皮剥掉, 然后把药摊敷患处, 用纱布包扎, 2日换药1次。治疗25例, 全部治愈。【新中医 1974;(4):39】

6. 治疗过敏性皮肤病 地骨皮30g, 乌梅15g, 公丁香3g, 白芍12g, 痒甚加徐长卿、夜交藤各30g。水煎服, 每日1剂。治疗皮肤划痕症50例, 有效率为84%。用地骨皮50g, 徐长卿25g, 水煎内服, 治疗荨麻疹、药疹、过敏性紫癜、接触性皮炎等均取得一定疗效。【浙江中医杂志 1982;(5):221】

7. 治疗牙髓炎疼痛 取地骨皮30g 加水 500ml, 煎至50ml, 过滤后以小棉球蘸药液填入已清洁之窝洞内即可。治疗11例, 均有明显止痛效果。有的用药后1分钟即止痛。【辽宁中医杂志 1960;(4):41】

8. 治疗齿衄 大黄炭90g, 地骨皮150g, 加水1000ml, 浸泡2小时, 煎15分钟, 取药液, 再加水500ml, 煎10分钟。两煎合并过滤, 共得滤液约600ml, 加食醋200ml, 混匀。每日40~50ml, 分3~5 次含漱。治疗牙龈出血、口干或口臭、龈内肿痛96例, 治愈75例, 好转18例, 无效3例。【陕西中医 1983;4(4):封四】

方剂选用:

1. 治疗虚劳口中苦渴, 骨节烦热或寒:枸杞根白皮(切)五升, 麦门冬二升, 小麦二升。上三味, 以水二斗, 煮麦熟, 药成去滓, 每服一升, 日再。(《备急千金要方》枸杞汤)

2. 治疗骨蒸肌热, 解一切虚烦躁, 生津液:地骨皮(洗, 去心)、防风(去钗股)各一两, 甘草(炙)一分。细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生姜三片, 竹叶七片, 煎服。(《本事方》地仙散)【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3. 治疗吐血、下血:枸杞根皮、子, 为散, 煎服。(《普济方》)

4. 治疗血淋:地骨皮, 酒煎服。若新地骨皮加水捣汁, 每盏入酒少许, 空心温服更妙。(《经验广集》)

5. 治疗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根五升(锉皮), 石膏一升, 小麦三升。上三味切, 以水煮, 麦熟汤成, 去滓, 适寒温饮之(《医心方》枸杞汤)

6. 治疗时行目暴肿痒痛:地骨皮(切)三斤。以水三斛, 煮取三升, 绞去滓, 更内盐二两, 煎取一升, 洗目。(《圣济总录》地骨皮汤)

7. 治疗耳聋, 有脓水不止:地骨皮半两, 五倍子一分。共捣为细末, 每用

中药词典:地骨皮的功效与应用
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第二篇

1.凉血退蒸,用于阴虚血热,小儿疳疾发热及骨蒸潮热、盗汗等证。本品善清虚热,常与知母、鳖甲等同用,如地骨皮汤。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症,可与白茅根、侧柏叶等药同用。

2.清肺降火,用于肺热咳喘。本品能清泄肺热,热去则肺气清肃而咳喘自止,常与桑白皮、甘草同用,如泻白散。

此外本品于清热除蒸泄火之中,兼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与生地、花粉、五味子等同用,治内热消渴。

地骨皮 地骨皮的作用
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第三篇

地骨皮 地骨皮的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地骨皮的浸剂、酊剂及煎剂对麻醉犬、猫、兔静脉注射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伴有心率减慢和呼吸加快;浸剂的作用似优于煎剂;反复给药可产生程度不等的快速耐受现象。 浓缩酊剂给麻醉犬、猫肌肉注射或煎剂给不麻醉大鼠灌胃也呈现持久稳定的降压作用。

地骨皮的降压作用与中枢有关,还可能有阻断交感神经末梢及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

降压期间,心电图除有心率变慢、T波减低外,无明显变化,中毒剂量可使豚鼠心脏产生房室传导的部分性乃至完全性阻滞。

2、降血糖作用 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先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后持久降低,4~8小时后尚未恢复。

对于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并无明显对抗作用。

家兔皮下注射浸膏,血糖亦降低 另一种有髯毛的枸杞根的提取物可引起大鼠血糖显著而持久地降低,碳水化物耐量升高,其降低血糖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胍的衍生物。

3、解热作用 地骨皮对人工发热家兔有显著退热作用。

其乙醚提取物及乙醇提取后残渣之水提取物并无作用,而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或乙醚提取后残渣的水提取物皆有作用。

其解热作用比氨基比林弱,约与其他解热药相等。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地骨皮煎剂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

与弗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作用;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其细胞病变作用;对结核杆菌为低效抑菌药物。

5、其他作用 地骨皮水煎剂对正常小鼠脾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 有抑制作用;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脾细胞白细胞介素-2产生降低有显著提高增强作用;对硫唑嘌呤所致白细胞介素-2产生超常有抑制作用。

地骨皮的功效: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的根皮。可入药,具有凉血除珍、清肺降火等功效。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清热,凉血;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②《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

③《药性论》: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

④《食疗本草》:去骨热消渴。

⑤《本草别说》:治金疮。

⑥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

⑦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⑧《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 ⑨《纲目》:去下焦肝肾虚热。

⑩《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痼,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

枸杞根的功效与作用
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第四篇

枸杞根的功效与作用:枸杞根又叫地骨皮,枸杞根是清虚热中药,是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枸杞根有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清热滋阴,清热解毒的功效,枸杞根主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等,枸杞根用药禁忌是脾胃虚

枸杞根的功效:
枸杞根又叫地骨皮,枸杞根是清虚热中药,是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枸杞根有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

名称:枸杞根
药名:地骨皮
别名: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枸杞根、苟起根、枸杞根皮、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红榴根皮、狗地芽皮。
处方名:骨皮、地骨皮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经、肝经、肾经。枸杞根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退蒸,清泄肺热,清热滋阴,清热解毒。
主治: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痈肿,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未撒或调敷。
药材基源:枸杞根为双子叶植物药茄科植物枸杞等的根皮。
采收储藏: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
炮制:拣去杂质及木心,略洗,晒干,切段。枸杞根的功效与作用

枸杞根的作用:
枸杞根主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痈肿、恶疮。
1、枸杞根治小便出血:用新地骨皮(枸杞根)洗净,捣取自然汁。无汁则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点酒,饭前温服。
2、枸杞根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枸杞根)(锉)、土瓜根(锉)、栝楼根(锉)、芦根(锉)各一两半,麦门冬(去心,焙)二两,枣七枚(去核)。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取八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地骨皮(枸杞根)饮)
3、枸杞根能壮筋骨,补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此方名地骨酒。
4、枸杞根治痈疽恶疮,脓血不止:有地骨皮(枸杞根)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以地骨皮(枸杞根)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
5、枸杞根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小豆,剥之汁出者:枸杞根、葵根叶。煮汁,煎如糖服之。(<千金方>)
6、枸杞根治赤眼肿痛:用地骨皮(枸杞根)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进盐一两,再煮成二程式,频用洗眼和点眼。
7、枸杞根治骨蒸烦熟(包括一切虚劳烦热及大病后烦热):用地骨皮(枸杞根)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和匀后。每取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
8、枸杞根治吐、下血:枸杞根皮、子,为散,煎服。(<普济方>)
9、枸杞根治耳聋,有脓水不止:地骨皮(枸杞根)半两,五倍子一分。上二味捣为细末,每用少许,掺入耳中。(<圣济总录>地骨皮(枸杞根)散)
10、枸杞根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根五升(锉皮),石膏一升,小麦三升。上三味切,以水煮,麦熟汤成,去滓,适寒温饮之。(<医心方>枸杞汤)
11、枸杞根治时行目暴肿痒痛:地骨皮(枸杞根)(切)三斤。以水三斛,煮取三升,绞去滓,更内盐二两,煎取一升,洗目。(<圣济总录>地骨皮(枸杞根)汤)
12、枸杞根治气瘘疳疮,多年不愈:地骨皮(枸杞根)不以多少,杵为细末,每用纸燃蘸絍疮口内,频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饮调二钱,无时,日进三服。(<外科精义>应效散)
13、枸杞根治血淋:地骨皮(枸杞根),酒煎服。若新地骨皮(枸杞根)加水捣汁,每盏入酒少许,空心温服更妙。(<经验广集>地骨酒)
14、枸杞根治痔疾:枸杞根、地龙(捣)。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暴干捣罗为末,每秤一两,别入地龙末一钱,和匀,先以热虀汁洗煠患处,用药干掺,日可三次用。(<圣济总录>枸杞散)
15、枸杞根治足趾鸡眼,作痛作疮:用地骨皮(枸杞根)同红花研细敷涂。
16、枸杞根治妇人阴肿或生疮:枸杞根煎水频洗。(<永类钤方>)
17、枸杞根治骨蒸肌热,解一切虚烦躁,生津液:地骨皮(枸杞根)(洗,去心)、防风(去钗股)各一两,甘草(炙)一分。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竹叶七片,煎服。(<本事方>地仙散)
18、枸杞根治肾虚腰痛:枸杞根、杜仲、萆解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锅内煮一天,常取饮服。
19、枸杞根治妇女阴肿或生疮: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20、枸杞根治热劳:地骨皮(枸杞根)二两,柴胡(去苗)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圣济总录>地骨皮(枸杞根)散)
21、枸杞根治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枸杞根)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枸杞根)汤。
22、枸杞根治风虫牙痛: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23、枸杞根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枸杞根)、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24、枸杞根治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热或寒: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二升,小麦二升。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麦熟,药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千金方>枸杞汤)
25、枸杞根治男子下疳:先以浆水洗过。再搽地骨皮(枸杞根)末,即可生肌止痛。
26、枸杞根治肠风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枸杞根)、凤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黄色)。捣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服。忌油腻。(<经验方>地骨皮(枸杞根)散)
27、枸杞根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下:柴胡、地骨皮(枸杞根)各三钱。水煎服之。(<兰室秘藏>地骨皮(枸杞根)汤)
28、枸杞根治风虫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用水煎饮亦可。(<肘后方>)

枸杞根引证:
1、地骨皮(枸杞根),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轻,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药惟南者为佳。其性辛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风寒而热在精髓阴分者最宜。此物凉而不峻,可理虚劳,气轻而辛,故亦清肺。<本草正>
2、王绍隆云,骨中火热为眚,煎熬真阴,以地中之骨皮,甘寒清润,不泥不滞,非地黄、麦冬同流。<本草汇言>
3、枸杞根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痫,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本草述>
4、枸杞根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本经>
5、枸杞根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药性论>
6、地骨皮(枸杞根),非黄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枸杞根)虽入肾而不凉肾,止入肾而凉骨耳,凉肾必至泄肾而伤胃,凉骨反能益肾而生髓,黄柏、知母泄肾伤胃,故断不可多用以取败也,骨皮益肾生髓,断不可少用而图功。欲退阴虚火动,骨蒸劳热之症,用补阴之药,加地骨皮(枸杞根)或五钱或一两,始能凉骨中之髓,而去骨中之热也。<本草新编>
7、枸杞之滋益不独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但根、苗、子之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世人但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黄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谓之补阴降火,久服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人所未喻者。<纲目>
8、枸杞根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别录>
9、丹溪云,地骨皮(枸杞根)能治风者,肝肾同治也;肝有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热退则风自息。夫地骨皮(枸杞根)本非入肝之药,丹溪云然者,以肝肾同位而同治,骨皮既能退肾家虚热,则龙火不炽,雷火亦平,自能息肝热所生之风,虽不入肝经,而肝风亦并治也。且骨皮入肾、三焦二经之外,不入肝,更不入肺,即肺中伏火亦能降泄,则不必疑于肝风之不能息也。总之,肾药兼治肝,乙癸同源也。肾药兼治肺,金水相涵也。<要药分剂>
10、枸杞根治金疮。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本草别说>
11、四物汤内加地骨皮(枸杞根)、牡丹皮,治妇人骨蒸最妙。地骨皮(枸杞根)治足少阴、手少阳有汗而骨蒸者。----李杲
12、枸杞根去骨热消渴。<食疗本草>
13、朱二允曰,地骨皮(枸杞根)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枸杞根)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本草备要>
14、枸杞根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日用本草>
15、地骨皮(枸杞根),外祛无定虚邪,内除有汗骨蒸,上理头风,中去胸胁气,下利大小肠,通能奏效。入泻白散,清金调气,疗肺热有余咳嗽;同养血药,强阴解肌,调疮痘不足皮焦。以其性大寒,酒煎二两,治湿热黄疸最为神效。牡丹皮能去血中热,地骨皮(枸杞根)能去气中之热,宜别而用。<药品化义>
16、地骨皮(枸杞根),能裕真阴之化源,而不伤元阳,故与苦寒者特殊。凡人真阴中有火,自相蒸烁,而见有汗骨蒸,宜此对待之。须知此味不兼养血,却专以益阴为其功,虽能除热、却不以泻火尽其用,即曰益阴气者,便能泻火,但直以为泻火而用,则此味专以除热,不能治虚矣。彼病后之虚烦地仙散,及健忘之读书丸,心气不足、惊悸健忘之补心丹,并赤白浊之清心莲子饮,可概谓之泻火乎?或曰,兹味治风,风正阳之淫气所化者也,独不谓之泻火乎?不知益阴气以退三焦之虚阳,但令阴气得为阳守,所程治效,总完一个阴气耳。其有不病于阴弱阳盛,止由阴气不足而亦用此为滋益之元者。故于各证之治,须当识此义也。<本草述钩元>
17、地骨皮(枸杞根),能清骨中之热,泄火下行,以视桑皮,则寒凉又胜一筹。而清肺热,导气火,亦引皮肤水气顺流而下,不嫌燥烈伤津、破耗正气,则与桑皮异曲同工。杞根皮苦寒清肃,直入下焦肝肾,能疗骨蒸里热,而气味俱清,尚不至铲灭真阳,损害元气,然终属清泄凉降之品,绝无滋养能力。<藏府药式补正>

枸杞根的食用方法:
枸杞根散
组成:枸杞根 槐白皮各60克 胡桐泪 细辛各30克 川椒7。5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用15克,以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热含冷吐。
主治:牙疳,齿龈宣露,脓血口臭。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

枸杞根散
药物组成:枸杞根1两。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和腊月猪脂敷之。
方剂主治:小儿湿癣。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枸杞根酿酒
药物组成:枸杞根(切)1石5斗,鹿骨1具(炙,碎)。
制备方法:上以水4石煎取6斗,去滓澄清,曲1斗(须干好),糯米1石,炊,如常法造酒,酒熟,密封头,然后压取清酒。
方剂主治:风冷虚劳。
用法用量:口服。
处方来源:<外台>卷十七引<延年秘录>。

枸杞根酒
配方:枸杞根250克,白酒1公斤。
制法:将上药碎细,布包,酒浸于净瓶中,封口,7日后,滤渣待用。
用法:每日温饮15毫升,渐加至20毫升,不拘时候。酒尽后,再添酒,味薄即止。
主治:脚膝痿弱,体内久积风毒,肩膊胸背疼痛,妇女产后头晕目眩。

枸杞根炖老母鸡
材料:鸡1500克、地骨皮250克
做法:将老母鸡宰杀洗净,鲜枸杞根洗净切段,与老母鸡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开后,改用小火炖3小时即可。
功效:补血、补虚养身、壮腰健肾。

枸杞根决明酒
功效:滋阴平肝,清热明目,养阴明目。适用于目赤肿痛流泪,视物昏花不清。
材料:枸杞根白皮150克,石决明150克,米酒5斤。
做法:将枸杞根白皮洗净,切碎;石决明捣碎,二味一同装入纱布袋中,扎口,放进酒坛内,密封浸泡15天,即可。
用法: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活随量饮服,不可饮醉。

枸杞根煮青皮鸭蛋
我们这里的老人说怀孕7个月以后用 枸杞根煮青皮鸭蛋 可以去胎毒,生出来的宝宝皮肤会很好,不知道有没有依据。但是我朋友喝了以后,宝宝出生的时候确实水当当的。
做法:枸杞根洗干净,鸭蛋洗干净,两样材料一块下锅,放水煮。枸杞根加上带壳洗净的青皮鸭蛋一起煮,喝煮的水。
功效:凉血除蒸,清热泻火。孕妇吃此物主要是清胎热,去胎毒,所以说对宝宝是有好处的。
用法:怀孕7个月以后用,一个月喝倆仨次得了。
按语:枸杞根和青皮鸭蛋煮水,是民间流传比较广的一种去胎毒的方法。从中医上讲,枸杞的根也是一味中药,名为地骨皮,能清热泻火,滋肾阴的功效,而青皮鸭蛋也主降火。枸杞根加上带壳洗净的青皮鸭蛋一起煮,喝煮的水,吃青皮鸭蛋可以清内热,去胎毒。另外,孕产妇清除了体内的胎毒,为胎儿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干净、舒适、安全的环境,对胎儿是有好处的。

枸杞根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服枸杞根。

中药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第五篇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柴胡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治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便结府实型胰腺炎:柴胡15g,黄芩、胡连、木香、延胡索各10g,杭芍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柴胡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是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肋胀痛、寒热往来、疟疾、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1、柴胡治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便结府实型胰腺炎:柴胡15g,黄芩、胡连、木香、延胡索各10g,杭芍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外科急腹症>清胰汤i号)
2、柴胡治劳黄,
3、柴胡治口糜生疮:柴胡(去苗)、地骨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细细含咽之。(<圣济总录>柴胡汤)
4、柴胡治疟疾,寒多热少,腹胀:柴胡、半夏、厚朴、陈皮各二钱。水二碗,煎八分。中药柴胡的功效与作用。不拘时候服。(<本草汇言>)
5、柴胡治舌本强,两边痛:柴胡(去苗)、升麻各一两,栀子仁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熟水调下,日三。(<圣济总录>柴胡散)
6、柴胡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生箭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煎服。(<衷中参西录>升陷汤)
7、柴胡治眼暴赤肿痛:柴胡、苍术、甘草等分。上为末。白水煎;如头痛壮热,则用生姜、葱煎(服)。(<朱氏集验方>柴胡散)
8、柴胡治积热下痢不止:柴胡、黄芩各四钱。水煎服。(<圣惠方>)
9、柴胡治肾虚牙齿龂肿,膈上热:柴胡(去苗)一两,枳壳(去瓤,麸炒)、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烟尽)各三分,黄连(去须)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用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分二服。(<圣济总录>柴胡汤)
10、柴胡治肺疟,烦热呕逆:知母一两,柴胡二两(去苗),人参一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一两(去心),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11、柴胡治妊妇寒热头痛,不欲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柴胡一两,黄芩、人参、甘草 (炙)各一分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类证活人书>黄龙汤)
12、柴胡治眼赤痛微肿,眦赤烂多:柴胡(去苗)、蕤仁 (去皮,研)、黄连(去须)、升麻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滤去滓,微热淋洗,如冷再暖,洗三两遍。(<圣济总录>柴胡洗眼汤)
13、柴胡治黄疸: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滓。任意时时服,一日尽。(<孙尚药方>)
13、柴胡治大人小儿口疮:柴胡、吴茱萸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一钱,好酒调敷脚心。(<普济方>)
14、柴胡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柴胡一二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15、柴胡治伤寒初觉发热,头疼脚痛:柴胡(去苗)半两,黄芩(去黑心)、荆芥穗各一分。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汁一合,白蜜半匙,更煎三五沸,热服。(<圣济总录>解毒汤)
16、柴胡伤寒壮热,头痛体疼,口干烦渴:石膏、黄芩、甘草、赤芍药、葛根各一两,麻黄(去节)、柴胡(去苗)各半两。上捣罗为散。三岁小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葱白三寸,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滤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汗出为效。量儿大小加减。(<局方>柴胡散)
17、柴胡治耳聋不闻雷声:柴胡一两,香附一两,川芎五钱。为末。早晚开水冲服三钱。(<医林改错>通气散)
18、柴胡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嗽: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小柴胡汤)
19、柴胡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柴胡二钱,川芎、枳壳 (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前服。(<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20、柴胡治伤寒日数过多,心中气闷,或发疼痛,狂言不定,烦躁不得睡,大小便不通:柴胡(去苗)一两,大黄一两,朴硝一两,甘草半两,枳壳一两(去穰)。上五味为末。每服三大钱,水三盏,煎至六分。温服,一日只二服,不可多服。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博济方>柴胡散)
21、柴胡治肝黄,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语蹇涩,爪甲青色: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决明子半两,车前子半两,羚羊角屑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柴胡散)。

柴胡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煎服,3--9g
禁忌: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柴胡。

柴胡散
主治:妊娠心烦,头目昏重,心胸烦闷,不思饮食或呕吐。
组成:柴胡45克 ,赤茯苓、 麦门冬各30克、 枇杷叶(去毛) 、人参 、橘红 、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40毫升,去滓温服。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

柴胡散2
主治:瘴疟十四日外,寒热不已,不潮时脉弦数者。
组成:柴胡10克(去芦)、 半夏4。5克(汤泡) 、桂心4。5克(去皮)、 白芍4。5克(炒) 、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来源:<瘴疟指南>卷下。

柴胡散3
主治:劳黄。证见四肢无力,骨节烦疼,或时吐逆,不能不食,鼻中干燥,身热疼闷,渐觉羸瘦,寒热不定。
组成:柴胡30克(去苗) 、茵陈15克 、犀角屑15克 、麦门冬30克(去心)、 鳖甲60克(涂醋,炙微煮,去裙襕)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柴胡散4
主治:伤寒百合病,羸瘦,不食少力。
组成:柴胡(去苗)1两,白茯苓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瓢,焙)1两,知母1两,桔梗(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百合2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三。

柴胡散5
主治:妇人骨蒸劳热、咳嗽,胸膈痰壅,腹胁妨闷,不欲饮食。
组成:柴胡30克(去苗) 、半夏15克(汤洗七遍去滑)、 川大黄22克(锉碎,微炒) 、枳壳22克(麸炒微黄,去瓤) 、百合22克 、桑根白皮30克(锉) 、麦门冬60克(去心) 、赤茯苓30克 、秦艽22克(去苗) 、紫菀22克(洗,去苗、土) 、黄芩22克 、赤芍药22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知母22克、 木通22克(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柴胡散6
主治:妊娠心烦,头昏躁闷,不思饮食,或时呕吐。
组成:柴胡1两半(去苗),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半两(去芦头),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
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柴胡散7
主治:伤寒后肺萎劳嗽,连连不绝,四肢烦热,两颊色赤,饮食全少。
组成:柴胡3分(去苗),桔梗3分(去芦头),紫菀3分(洗,去苗土),知母3分,贝母3分(煨令微黄),诃黎勒皮3分,乌梅肉半两(微炒),百合3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下地黄汁半合,搅匀,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四。

柴胡散8
主治:时气5日,热毒不除,心神烦闷,大小肠秘涩,或时头痛。
组成:柴胡(去苗)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栀子仁1两,黄芩1两,石膏1两,大青1两,川芒消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五。

柴胡散9
主治:大肠实热,气壅不通,心腹胀满,发歇寒热。
组成:柴胡1两(去苗),赤芍药1两,枳实3分(麸炒微黄),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芩3分,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槟榔1两,汉防己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来源:<圣惠>卷六。

柴胡散10
方剂主治:眼目暴赤肿痛。
药物组成:柴胡、苍术、甘草各等分。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水煎服;如头痛、壮热,则用生姜、葱煎。
处方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九。

柴胡散11
主治:肝脏风热,眼中生疮肿痛。
组成:柴胡(去苗)1两,川升麻1两,黄芩1两,黄连(去须)1两,栀子仁1两,车前子1两,决明子1两,防风(去芦头)1两,羚羊角屑1两,马牙消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玄参1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来源:<圣惠>卷三十二。

柴胡散12
主治:小儿寒热往来,面色萎黄。
组成:柴胡半两(去苗),石膏1两,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麻黄1分(去根节),秦艽1分(去苗),常山1分。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次。
来源:<圣惠>卷八十四。

桂枝柴胡汤
主治:寒疟。寒伤少阳,寒多热少者。
组成:桂枝, 柴胡。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组成: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栝楼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来源:<伤寒论>。

柴胡饮子1
主治:大便闭,有寒热,元气弱者。
组成:柴胡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人参 大黄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柴胡饮子2
主治:伤寒发汗不解;或中外诸邪热,口干烦渴;或下后热未除,汗后劳复;或骨蒸肺痿喘嗽,妇人余疾,产后经病。
组成: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芍药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温服。日三服。
来源:<宣明论方>卷四。

柴胡饮子3
方剂主治:岚瘴。
药物组成:柴胡、常山、青蒿、甘草、秦艽、人参、茯苓、枳壳(炒)、半夏(汤浸7次)各等分。
制备方法:焙干,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水1盏半,加乌梅3枚,生姜5片,煎取1盏,去滓,食后温服,逐日1服。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九。

柴胡膏
主治:五劳七伤,肢体烦倦,日渐消瘦,行步稍难,饮食不进。
组成:柴胡半两(去芦),红芍药1两1分,蒺藜根1两1分,青橘皮半两,川附子(炮)半两,吴茱萸半两,陈橘皮半两,青木香1分,乌鸡1只(净,去骨皮毛肠肚,唯择肉)。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乌鸡肉内再杵成膏,于瓷器内收贮。
用法用量:每用膏1匙头,食前用盐酒1盏调服。常令患人有酒容,只服2日,便见效验。
出处<博济>卷一。

柴胡黄连膏
功效主治:盗汗,潮热往来。
处方:柴胡(去苗)、胡黄连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和膏为丸,如鸡头子大。
来源:<卫生总微>卷十五

柴胡泻肝汤
方剂主治:郁怒伤肝,胁助痛在左者。
药物组成:柴胡1钱2分,甘草5分,青皮(炒)1钱,黄连(炒)8分,山栀(炒)8分,当归(酒制)1钱2分,芍药1钱,龙胆草1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处方来源:<便览>卷一。

柴胡二连丸
方剂主治:小儿痘后,因肝经实火而致寅、卯、申、酉时热甚,或兼搐。
药物组成:柴胡、宣黄连、胡黄连。
制备方法:上药各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白汤送下。
处方来源:<保婴撮要>卷十九。

柴胡降脂粥
功效:适用于两胁胀满、情志不畅、烦躁易怒的患者。
材料:柴胡8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粳米20克。
做法:加水量煎至糜烂,每日1次。

加减柴胡汤1
主治:伤寒少阳证,胁痛痞硬,脉弦数者。
组成:柴胡8分,黄芩钱半,枳壳钱半(炒),牡蛎3钱,半夏1钱半(制),甘草5分,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加减柴胡汤2
主治:实热凑上,心腹作痛,发热不止。
组成:柴胡1两,黄芩7钱半,半夏7钱半,枳壳1两,赤芍1两,山栀子(去壳)4两(半生半炒)。
用法:上锉1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

柴胡青叶粥
功效:清泻肝火。
材料:大青叶15克,柴胡15克,粳米30克。
做法:先把大青叶、柴胡加水1500毫升,煎至约1000毫升时,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入白糖调味。
用法:早晚分食,每日1剂,可连服数日。

柴胡茶
功效:疏肝、升阳,和解表里;解热,镇静,镇痛,降压。
主治:少阳症寒热往来(即恶寒、发热交替出现)、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材料:柴胡10g、绿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传统药茶方。

柴胡煎
功效主治:小儿脑热肺壅,鼻干无涕,喘息不得。
处方: 柴胡(去苗)1两半,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1两半,甘草(炙)1两半,木通(锉)1两半,紫菀(去苗土)1两半,五味子1两半,大青干1两半,百合1两半,款冬花3分,蓝叶3分,人参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大黄(锉,炒)半两,酥1斤,蜜(炼熟,去白沫)1升。
制法:除酥、蜜外,上锉细。水7升,慢火煎至3升,去滓入酥、蜜,同熬成煎,瓷器盛。
用法用量: 5-6岁儿每服1钱匕,食后温熟水调下,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柴胡煎2
功效主治:小儿频惊,壮热欲作痫。
处方:柴胡(去苗)3分,升麻3分,栀子仁3分,芍药3分,钓藤1分,凝水石(研)1两,黄芩(去黑心)1两,知母(切,焙)1两,生葛汁1合,甘草(炙)1分,蜜2合,淡竹叶(细锉)3握,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别研)半两。
制法:上10味为粗末。以水3升,入银石铫内,文武火煎至1升,绵滤去滓,再入锅内,下蜜并葛汁、杏仁等,煎如饧,以瓷器盛。
用法用量:百日儿每服如绿豆大,1岁儿如杏仁大,温浆水化破服,每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柴胡煎3
功效主治:热毒痈肿,血不散,初觉憎寒干渴,四肢烦闷。
处方:柴胡(去苗)1两,知母(焙)1两,木通1两半,淡竹叶100片,瞿麦穗1两,连翘1两,防己2两,大黄(生)2两(细锉),生麦门冬汁3合(汤成下),生藕汁3合(汤成下),甜消4两(汤成下)。
制法:先将8味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半,去滓,下甜消令散,次入麦门冬、藕汁等,共分为8服,空腹2服。以溏利为度,余药食后缓缓服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柴胡汤
主治:口糜生疮。
组成: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30克
用法:上二味,粗捣筛。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取少许含咽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柴胡汤2
主治:气分有热发斑者。
组成:柴胡9克 黄芩6克 半夏(姜炒)6克 人参3克 紫草6克 黄连6克 茯苓6克 甘草6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水煎服。
来源:<寿世保元>卷四。

柴胡茯苓汤
主治: 腹胀瘦病,不下食。
组成: 柴胡1钱2分,茯苓1钱2分,枳实(炙)6分,白术6分,人参6分,麦门冬(去心)6分,生姜(合皮,切)6分。
制备方法: 上切。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1升八合,绞去滓,分温2服。服别相去7-8里,吃1服。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三三。

柴胡丸1
主治:妇人血风劳气,头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酸痛,心躁烦热,气满腹胀,腰膝无力,经候不调。
组成:柴胡(去苗) 黄连(去须) 知母(焙) 赤芍药 龙胆 黄芩(去黑心)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掐) 茯神(去木) 甘草(炙)各30克 槟榔(锉)22克。
用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 温酒下,不拘时。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

柴胡丸2
方剂主治:时气余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能食饮。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1两,桔梗(去芦头)1两,子芩1两,赤芍药1两,黄耆(锉)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鳖甲(涂醋炙微黄,去裙襕)1两,人参(去芦头)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备方法: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六。

柴胡饮1
主治:小儿骨蒸疳气,五心烦热,日哺转甚,口干无味,渴多身瘦,胸满痰多,小便黄色,食减神昏。
组成:北柴胡(去芦,净洗) 人参(去芦) 当归(酒洗) 黄芩 赤芍药 甘草(炙)各30克 大黄(生用) 桔梗(去芦,锉,炒) 北五味(去梗) 半夏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乌梅1个,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温服。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三。

柴胡饮2
功效:清热疏肝,化痰散结。
主治:小儿无辜疳。其证颈项生疮,或项内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者。
组成:赤芍药 柴胡 黄连 半夏(姜制) 桔梗 夏枯草 龙胆草 浙贝母 黄芩 甘草(生)
用法:引用灯心,水煎服。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二。

柴胡饮3
方剂主治:消渴,上焦虚热,心中烦躁。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3分,葛根(锉)3分,芦根(锉)3分,地骨皮3分,百合(干者)3分,桑根白皮(锉)3分,知母(切,焙)3分,萎蕤3分,贝母(去心,炒),茅根(锉),犀角(镑),甘草(炙,锉),木通(锉)半两。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4钱匕,水1盏,加生地黄半分,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柴胡饮4
方剂主治:伤寒柔痉,四肢逆冷,汗不止,腹中痛,筋脉急。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槟榔(煨,锉)半两,五味子(炒)半两,桂(去粗皮)1分,高良姜1分,羌活(去芦头)1分。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柴胡知母汤
主治:热疟及瘅疟。
组成:柴胡1钱半,知母1钱半,苍术1钱,黄芩1钱,干葛1钱,陈皮1钱,半夏1钱,川芎1钱,甘草(炙)7分。
用法用量:上锉作1帖。加生姜3片,乌梅2个,水煎,清晨服,午前又1服。
加减:久疟,加人参、当归。
出处:<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引节斋方。

桑皮的功效与作用
地骨皮的功效与作用 第六篇

桑皮的功效与作用:桑皮又叫桑白皮、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皮、双皮、双白皮、炙桑皮,桑皮的功效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皮的作用是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桑皮用药禁

桑皮的功效:
桑皮又叫桑白皮、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皮、双皮、双白皮、炙桑皮,桑皮的功效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皮的作用是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桑皮用药禁忌是肺虚无火力、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桑皮。
药名:桑皮
功效分类:清热药;利水药。
科属分类:桑科。
别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皮、双皮、桑白皮、双白皮、炙桑皮等。桑皮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甘;辛;性寒。
归经:肺经;脾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洗。
来源:桑皮为桑科植物桑根皮。桑皮的功效与作用
炮制方法:
1、桑皮:刷去灰屑,洗净,润透后切丝,晒干。
2、蜜桑皮:取桑皮丝,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

桑皮的作用:
桑皮治肺热喘咳,水饮停肺,胀满喘急,尤善泻肺火而平喘咳,桑皮治肺热咳喘,痰稠而黄。<本草>云:桑皮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缝金疮。续断、麻子、桂心为之使,忌铁铅。
1、桑皮治传染性肝炎: 鲜桑白皮二两,白糖适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医药>(3):26,1961]
2、桑皮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挫散,入棱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刮、儿药证直诀>泻自散)
3、桑皮治产后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饮之。 (<肘后方>)
4、桑皮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 桑根白皮一斤。米浴浸三宿,净刮上黄皮,挫细,人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钦调下一、二钱。(<经验方>)
5、桑皮治糖尿病: 桑自皮四钱,拘把子五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6、桑皮治水饮停肺 胀满喘急:桑根自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姜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7、桑皮治卒小便多,消渴: 桑根自皮,炙令黄黑,挫,以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纳少米,匆用盐。(<肘后方>)
8、桑皮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肿: 桑白皮四钱,冬瓜仁五钱,草苗子三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9、桑皮治坠马锄损:桑根白皮五斤。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损处。(<经验后方>)
10、桑皮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阴头,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千金方>)
11、桑皮治水肿通身皆肿:桑根白皮(炙黄色 锉)五两 吴茱萸(水浸一宿 炒干)二两 甘草(炙)一两.上三味口父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用水二盏 生姜一枣大(切) 饴糖半匙 煎至二盏 去滓.温服 日再.(<圣济总录>桑白皮汤)
12、桑皮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 蜀桑根自皮,阴干捣末,佯胶,以酒和数肿。(<干金方>)
13、桑皮治肺气喘急 坐卧不安:桑根白皮锉 甜葶苈隔纸炒.上二味等分 粗捣筛.每服三钱匕 水一盏 煎至六分 去滓 食后温服 微利为度.(<圣济总录>泻肺汤)
14、桑皮治娱蚁毒: 桑根皮捣烂敷或煎洗。 (<湖南药物志>)
桑皮水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均有明显利尿作用;正丁醇提取物静注,能明显增加犬胃肠活动,乙醇提取物对离体兔子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水提取物呈导泻作用;桑皮水或正丁醇提取物呈现镇静安定作用,以及轻度镇咳作用,水提取物有明显镇痛作用;桑皮煎剂和水、甲醇、乙醇、正丁醇或乙醚等多种溶媒提取物,对麻醉家兔、大鼠或肾性高血压大鼠均有不用程度的降压作用,作用缓和持久,且反复用药无快速耐药作用;桑皮煎剂有抑菌作用,桑皮甲醇桑糖朊均具有降糖作用。

桑皮用药禁忌:
肺虚无火力、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桑皮,续断、桂心、麻干为之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70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