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春节】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篇一
《灯谜基础知识》
灯谜基础知识
灯谜又称‚文义谜‛,亦称文虎。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义、形、音,凭借汉字的一词多义、笔划组合、摹状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假借、运典、拆字等手法,来使谜面与谜底在词义上或在字形上达到相扣。
一般来说,一条灯谜,有三个要素:谜面,谜目,与谜底。谜面一般由精炼的短语、韵文、诗句、或字词组成。谜目则提供了解谜的边界条件,限定了谜底的范围。谜底与谜面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谜底要‚扣‛谜面,即谜底的内涵要能囊括谜面的内涵。有一些谜还注有谜格,来限定谜底与谜面的相扣关系或方法。
以下分别介绍:
一、猜谜方法 -一 字义分析法
猜谜的方法有好多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字义分析法、字形分析法、形义综合法及特殊分析法。
字义分析法
1.解析法,即谜底对谜面作正面解释分析。
数来宝 解作 如:托儿所阿姨点名(曲艺形式一)‚数一数送来的小宝宝‛。
积食(口语一) 吃不消 解作‚吃进去不消化‛。
2.归纳法,谜底是谜面的归纳或概括。
如:上游、中游、下游(无线电名词一) 三波段 归纳为‚河流水波分成三段‛。万紫千红遍地开(越剧演员一)陆锦花 概括为‚陆地上繁花似锦‛。 3.喻义法,此类谜的谜面大多是有一定喻义的现成词语,猜射时不照字面意思,而要按其比 喻的含义去思索。
如:桃李满天下(作曲家-) 生茂 比喻到处都有学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明代抗清名将一) 史可法 比喻历史上的事情可作借鉴和效法。 以上三种方法属正扣法,即正面会意法。
4.反扣法,从反面入扣,面底大多包含一对反义词。
好不容易 解作 如:劣质商品可调换(四字常言)‚好的商品不允许调换‛;
‚好、劣‛为一对反义词。
读新书,读好书(成语一) 不念旧恶 解作‚不念旧书与恶书‛;‚新与旧‛、‚好与恶‛分别为反义词。
5.侧击法,面底之间既非正扣,亦非反扣,而是以旁敲侧击的方法使其烘托相扣,有时亦称衬扣法。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成语一) 乐在其中 面出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借用‚进、退‛夹击出‚中‛。‚忧‛、‚乐‛为反义词。
人生地不熟(三字口语) 天晓得 天地人,三杰也;既然‚人‛生、‚地‛不熟,那只知道‚天‛了。
6.漏字法,谜面借用有规律的词语,故意漏去一或多字,谜底即以漏掉的字配以适当的词汇相扣。这类谜的谜底常带有遗、漏、无、少、缺、欠、落、掉、抛、舍、弃、丢、扔、忘、失等表示没有或丢舍遗弃的词。
如:生一个好(成语一) 只字不提 ‚只生一个好‛为计生宣传语,谜面漏掉一个‚只‛。
焉哉乎也(孟子句一) 失之者鲜矣 七个文言虚词‚之乎者也焉哉矣‛,‚失‛去‚之者‛少了(鲜)‚矣‛。
7.特征法,以某种事物作谜面,按其特征或用途猜射谜底。
如:手杖(常用词二) 掌握、执行 手掌拿着支撑走路,这是手杖的用途。
汤药与膏药(口语一) 服贴 用‚服、贴‛表示两类药不同的使用方法。 8.问答法,面底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如:贝壳何处寻?(电视剧一) 上海滩 解作‚上,海滩去寻贝壳。‛ 卷尺有何用?(物理名词一) 释放能量 解作‚释放开,能用来量长度‛。 一般说来,此法以问句作面,答词作底。当然,亦有例外。
如:春节三日有安排(纺织品一) 人字呢 谜面‚节‛作断开解,即‚春‛字节断分成‚三‛、‚人‛、‚日‛三个字,‚三‛、‚日‛有了安排,‚人‛字呢?
9.因果法,面底互为因果关系。
庄家富 解作 如: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乒乓教练一)‚庄户人农富起来了‛。
面是因,底是果。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沪剧演员一) 丁是娥 惊惶的原因是见到木兰是女郎。面是果,底是因。
10.承启法,即为承上启下法。一般用有上下文连贯含义的现成句子作谜面,猜射时应联想到其上下句的含义。通常为避免底面相犯而不取全句。
承上法
如:‚时时误拂弦‛。猜单姓五:‚常、巴、周、郎、顾‛。面为唐·李端《听筝》句。上句是‚欲得周郎顾‛。周瑜不但会抚琴,而且善听曲。闻有错者必前往耐心指正,几致成癖。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传闻遐迩。故而喜爱弹琴的仕女,为了一睹周郎英姿且得手把手的教导,竟故意出错以会周郎。谜面‚时时‛扣‚常‛,‚巴、周、郎、顾‛,谜意均在上句中,是一则典型的承上法。
‚骚人搁笔费评章‛。猜影视演员二:‚白雪、梅艳芳‛。面为宋·卢梅坡《雪梅二首》(其一)。上句是:‚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四句,只有第二句无犯底字。真是天造地设的佳构。‚白雪‛言雪比梅白;‚艳芳‛喻梅胜雪香。孰优孰逊,难怪‚骚人搁笔费评章‛了。
启下法
如:‚至今思项羽‛猜温州市地名。‚望江东路‛。谜底顿读为‚望江东、路‛。面为宋朝李清照《乌江》诗句。下句是:‚不肯过江东‛。项羽兵败至乌江,本想回一下久别的故乡,梓里情深,可以想象。但因所率子弟兵死伤殆尽,无颜见江东父老,只得遥望江东路径叹息。
‚九龄已老韩休死‛猜名贵药材冠产地:‚朝鲜人参‛。面为宋·晁说之《唐明皇打球图》诗句。下句是‚无复明朝谏来‛。意为朝中少了张(九龄)、韩(愈)两人,对唐明皇声色犬马,不理国政的行为,无人再敢参奏进谏了。谜底别解为朝中很少有人参奏了。
11.运典法,不是单纯从谜面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通过谜面运用的典故来猜射。 如:莫须有(《聊斋》篇目三) 秦桧、织成、冤狱 这是运用秦桧捏造罪名陷害岳飞的典故。
眼前有景道不得(电影演员二) 于是之、李默然 李白曾游黄鹤楼,本欲题诗,但看了崔颢的诗后,打消了念头并写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在上头‛。于是之,李(白)默然。
12.分扣法,它不是以谜面的整体含义来推敲谜底,而是将谜面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分别猜射。
如:重放的鲜花(花卉一) 千里香 谜面分割成‚重放‛和‚鲜花‛两部分。
好看、方便、牢固(国名一) 美利坚 此谜巧妙地把同类题材组合在一起,分别一一扣之,较为难得。
二、谜格介绍
1.秋千格,谜底限定两个字。两字前后位置互移后扣谜面。
〖例〗‚今天‛(打国名一)谜底:‚日本‛。
2.卷帘格,谜底字数须三字以上。以倒读意扣谜面。
〖例〗‚函授‛(打常用语一)谜底:讲信用(读做‚用信讲‛)
3.徐妃格,格名出自李商隐南朝诗中‚只得徐妃半面妆‛而得名。梁元帝后妃徐氏每次得知元帝要来,便化妆成半面妆等候。因此又叫半妆格。此格谜底须在两字以上,偏旁、部首相同。去除相同的偏旁、部首,以读每字的半面意扣合谜面。
〖例〗‚小舅子‛(打化学元素二)谜底:钠,锑(读作‚内弟‛) 4.白头格,又名‚素冠‛、‚皓首‛、‚粉面‛、‚寿星‛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谜底首字读谐音,用别字代替扣谜面。
〖例〗‚废品‛(打《水浒》人名一)谜底:吴用。(‚吴‛字读成谐音作‚无‛)。 〖例〗‚走读‛(打哲学名词一)谜底:形而上学(首字‚形‛用谐音读作‚行‛) 5.梨花格,又名‚谐音‛、‚玉冰‛、‚飞白‛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均谐读。
〖例〗‚个体户售货‛(打国名一)谜底:‚丹麦‛。谐音读作‚单卖‛与谜面相合。
6.粉底格,又名‚素履‛、‚白足‛、‚踏雪‛格。谜底字数在两字以上,末一字谐读才能扣合谜面。
〖例〗‚不弯不曲‛(打数学名词一)谜底:‚绝对值‛(最后一字‚值‛谐读作‚直‛。)
7.素心格,又名‚玉带‛、‚素腰‛、‚夹雪‛格。谜底字数在三字以上。谜底中间一字读成谐音,作别义解扣谜面。
〖例〗‚默读‛(打学科名一)谜底:‚心理学‛(中间一字‚理‛谐读作‚里‛)。 8.燕尾格,又名‚燕翦‛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末一字须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猜时左右分开两字读。
〖例〗‚洛神赋‛(打河北地名一)
谜底:临漳(末一字读作‚水章‛,因而谜底解为‚临水之章‛)
9.虾须格,又名‚丫髻‛格。谜底字数在两个以上,谜底首字左右分开作两个字读,并与后面的字连起来读以扣谜面。 〖例〗‚手术学‛(打法律名词一)谜底:刑法(‚刑‛字左右分开读作‚开刀‛)
10.展翼格,又名‚振翅‛、‚剖腹‛格。谜底字数须的三字以上的奇数词或词组,中间一字应为左右分读的合体字,并与上下文连起来,以切合谜面。 〖例〗‚八月秋风高怒号‛(打俗语一)谜底:‚卷铺盖‛。谜面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首句。
11.上楼格,又名‚登楼‛、‚踢斗‛格。谜底字数须在三字以上。谜底末一字移置首字前面与下文贯通读,以扣谜面。
〖例〗‚放眼全球‛(打哲学名词一)谜底:‚世界观‛(将‚观‛冠于‚世‛字之前,便读成‚观世界‛,切合谜面。)
12.下楼格,又名‚低头‛格。此格法与‚上楼‛相似,只是将谜底的首字移到末尾。
〖例〗‚阳春白雪‛(猜地理名词一)谜底:‚寒温带‛(读成‚温带寒‛,方可与‚阳春-白雪‛相扣。)
13.上下楼,谜底字数须在四字以上的词或词组,谜底首尾两字互移成别义紧扣谜面。
〖例〗‚言‛(猜成语一)谜底:‚人而无信‛(将首字‚人‛与尾字‚信‛互换,读成‚信而无人‛便切题意。)
14.调首格,又名‚乙上‛、‚睡鸭‛格。谜底须三字以上。格法是将谜底的第
一、第二字互调位置与下面字连读扣谜面。
〖例〗‚蜃楼‛(打中国地名一)谜底:上海市(按格法读成‚海上市‛)。 15.调尾格,又名‚乙下‛格。格法与‚调首‛相似,不同的是在于把谜底最后两字位置互调。
〖例〗‚悬崖勒缰‛(猜国名一)谜底:‚危地马拉‛(读成‚危地拉马‛,即切谜面。)
16.双钩格,又名‚已巳‛格。因‚已巳‛形似双钩而得名。谜底限定四字,扣谜面时须将前两字与后两字位置对调读。
〖例〗‚满座皆曰去‛(猜成语一)谜底:‚言行一致‛(前两字与后两字对调,读成‚一致言行‛。)
17.蝇头格,又名‚垫巾‛格。此格法与‚虾须格‛相似,谜底须二字以上。首字须是上下结构的,分成两字并与后面的字连读。
〖例〗‚野火烧不尽‛(猜《聊斋志异》篇目一)谜底:‚董生‛(把‚董‛字上下分读为‚草重‛,因而连读为‚草重生‛,即扣合谜面。
18.中分格,又名‚断绵‛格。谜底字数为奇数,须在三字以上,中间一字上下分开作两个字读。
〖例〗‚隆中决策‛(猜地名一)谜底:‚三岔河‛(谜面取自《三国演义》回目,诸葛亮于隆中分析三分天下的形势。将中间‚岔‛字读为‚分山‛,与上下文连读成‚三分山河‛,切合谜面。)
19.蜓尾格,又名‚垫足‛格。谜底须二字以上,谜底末字上下分开作两字读。 〖例〗多多(打外国地名一)谜底:‚开罗‛(‚罗‛字上下分读为‚四夕‛,与‚开‛连读成‚开四夕‛,切合谜面。)
20.回文格,谜底字数须三字以上。格法是将谜底先顺读,后倒读,把两次读的意思合起来以扣谜面。
〖例〗‚大爆冷门‛(猜摄影词一)谜底:‚强反差‛(先顺读如前,后倒读为‚差反强‛,两者意思连续读为‚强反差,差反强‛,扣合自然。 21.落帽格,又名‚脱帽‛、‚免冠‛格,谜底须三字以上。猜时将谜底首字略去不读。
〖例〗‚良师‛(打常用语一)谜底:‚好好先生‛(把首字‚好‛略去不读,
而以‚好先生‛扣谜面。)
22.脱靴格,又名‚无底‛、‚去履‛格。要求谜底数字在三字以上,将谜底最后一字摒除(不入谜义)。
〖例〗‚玉环‛(猜京剧名一)谜底:‚杨门女将‛(‚将‛字略去,以‚杨门女‛切合题意。)
23.辘轳格,谜底字数须为四字以上的偶数词组。猜射时谜底的字逢双互移位。
如四字的谜底,其第一与第二字位置互移,第三与第四字位置互移,以此类推。
〖例〗‚长城南北‛(打人体穴位二)谜底:‚内关,外关‛(按谜格读成‚关内,关外‛紧扣谜面。
24.红豆格,谜底须在三字以上,猜时将谜底断开顿读扣谜面。此格现一般不标出,以‚顿读‛代之。
〖例〗‚九十九‛(猜成语一)谜底:‚百无一是‛(将谜底顿读成‚百无一,是‛才切谜面。)
25.摘遍格,又名‚摘盖‛,‚揭顶‛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去除谜底各个字的相同字头,只取其下半部的字义扣合谜面。
〖例〗‚朝辞白帝彩云间‛(猜农业名词一)谜底:‚篱笆‛(按格法,去掉相同的‛竹‛字头,为‚离巴‛切题。
26.放踵格,又名‚摘底‛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去除谜底下方相同部首,只取其上半部字义扣谜面。
〖例〗‚万家宝‛(猜二字常用语一)谜底:‚遭遇‛(去掉相同的部首,为‛曹禺‛扣谜面。‚万家宝‛乃‚曹禺‛的原名。
27.离合格,又名‚金钟格‛。此格谜底字数不限。只是谜底每个字必须是合体字,猜时先分读后合读(或先合读后分读),使谜底一个字读成三个或四个字。 〖例〗‚夕照‛(打字一)谜底:‚晒‛(先分读为‚日西‛,再合读为‚晒‛,连读作‚日西晒‛以扣谜面。)
28.碎锦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将谜底字拆作二字或三、四字读。 〖例〗‚众口一词‛(猜邮电用物一)谜底:‚信筒‛(将‚信筒‛二字分拆读作‚人言个个同‛,与谜面相照应。
29.求凰格,格名取‚凤求凰‛之意。要求谜底与谜面成对仗,讲平仄外,还须在谜底附加具有对偶意义的关联词,如‚双、偶、合、匹、配、同、联‛等字。 〖例〗‚鸟唱歌‛(打成语一)谜底:‚对牛弹琴‛(‚鸟唱歌‛与‚牛弹琴‛相对偶,并冠以‚对‛字即构成谜底。
30.遥对格,又名‚楹联‛,‚求偶‛、‚鸳鸯‛格。谜底一般不少于两个字。谜面与谜底成对偶句式,平仄协调,对仗工稳,如对联中的‚小对句‛一般。以词义近而意远者为上乘。
〖例〗‚古汉字‛(猜古书名一)谜底:‚新唐书‛。
31.隐目格,此格与其他格不同(只有探骊格与其相似),根据谜面所示,只标出谜格,不标谜目(即要猜的项目)。猜射时,带出谜目并与谜底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例〗‚说文解字‛(隐目格)谜底:‚书名,论语‛(其中‚书名‛实际上是所隐谜目--《说文解字》是一本书--而‚论语‛既是书名,从字面上又能与谜面相扣。
32.探骊格,又名‚骊珠格‛。格法与‚隐目格‛相似。谜条上只写出谜面和谜格,不标谜目,猜时带出谜目并与谜底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篇二
《猜谜的方法》
猜谜的方法
猜谜的方法有好多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字义分析法、字形分析法、形义综合法及特殊分析法。
字义分析法
解析法 归纳法 喻义法 反扣法 侧击法 漏字法 特征法 问答法 因果法 承启法 运典法 分扣法
字形分析法
组合法 分解法 增字法 减字法 加减法 选拼法 移位法 参差法 包含法 抵消法 辗转法 象形法
形义综合法
特殊分析法
特殊象声法 谜底抵消法 谜面加注法 题外暗扣法
字义分析法
1.解析法,即谜底对谜面作正面解释分析。
如:托儿所阿姨点名(曲艺形式一) 数来宝 解作“数一数送来的小宝宝”。
2.归纳法,谜底是谜面的归纳或概括。
如:上游、中游、下游(无线电名词一) 三波段 归纳为“河流水波分成三段”。
万紫千红遍地开(越剧演员一) 陆锦花 概括为“陆地上繁花似锦”。
3.喻义法,此类谜的谜面大多是有一定喻义的现成词语,猜射时不照字面意思,而要按其比喻的含义去思索。
如:桃李满天下(作曲家一) 生茂 比喻到处都有学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明代抗清名将一) 史可法 比喻历史上的事情可作借鉴和效法。
以上三种方法属正扣法,即正面会意法。
4.反扣法,从反面入扣,面底大多包含一对反义词。
如:劣质商品可调换(四字常言) 好不容易 解作“好的商品不允许调换”;“好、劣”为一对反义词。
5.侧击法,面底之间既非正扣,亦非反扣,而是以旁敲侧击的方法使其烘托相扣,有时亦称衬扣法。
如:人生地不熟(三字口语) 天晓得 天地人,三杰也;既然“人”生、“地”不熟,那只知道“天”了。
6.漏字法,谜面借用有规律的词语,故意漏去一或多字,谜底即以漏掉的字配以适当的词汇相扣。这类谜的谜底常带有遗、漏、无、少、缺、欠、落、掉、抛、舍、弃、丢、扔、忘、失等表示没有或丢舍遗弃的词。
如:焉哉乎也(孟子句一) 失之者鲜矣 七个文言虚词“之乎者也焉哉矣”,
“失”去“之者”少了(鲜)“矣”。
7.特征法,以某种事物作谜面,按其特征或用途猜射谜底。
如:手杖(常用词二) 掌握、执行 手掌拿着支撑走路,这是手杖的用途。
8.问答法,面底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如:贝壳何处寻?(电视剧一) 上海滩 解作“上,海滩去寻贝壳。” 一般说来,此法以问句作面,答词作底。当然,亦有例外。
如:春节三日有安排(纺织品一) 人字呢 谜面“节”作断开解,即“春”字节断分成“三”、“人”、“日”三个字,“三”、“日”有了安排,“人”字呢?
9.因果法,面底互为因果关系。
如: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乒乓教练一) 庄家富 解作“庄户人农富起来了”。面是因,底是果。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沪剧演员一) 丁是娥 惊惶的原因是见到木兰是女郎。面是果,底是因。
10.承启法,即为承上启下法。一般用有上下文连贯含义的现成句子作谜面,猜射时应联想到其上下句的含义。通常为避免底面相犯而不取全句。 承上法
如:“时时误拂弦”。猜单姓五:“常、巴、周、郎、顾”。面为唐·李端《听筝》句。上句是“欲得周郎顾”。周瑜不但会抚琴,而且善听曲。闻有错者必前往耐心指正,几致成癖。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传闻遐迩。故而喜爱弹琴的仕女,为了一睹周郎英姿且得手把手的教导,竟故意出错以会周郎。谜面“时时”扣“常”,“巴、周、郎、顾”,谜意均在上句中,是一则典型的承上法。 “骚人搁笔费评章”。猜影视演员二:“白雪、梅艳芳”。面为宋·卢梅坡《雪梅二首》(其一)。上句是:“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四句,只有第二句无犯底字。真是天造地设的佳构。“白雪”言雪比梅白;“艳芳”喻梅胜雪香。孰优孰逊,难怪“骚人搁笔费评章”了。
启下法
如:“至今思项羽”猜温州市地名。“望江东路”。谜底顿读为“望江东、路”。面为宋朝李清照《乌江》诗句。下句是:“不肯过江东”。项羽兵败至乌江,本想回一下久别的故乡,梓里情深,可以想象。但因所率子弟兵死伤殆尽,无颜见江东父老,只得遥望江东路径叹息。
“九龄已老韩休死”猜名贵药材冠产地:“朝鲜人参”。面为宋·晁说之《唐明皇打球图》诗句。下句是“无复明朝谏来”。意为朝中少了张(九龄)、韩(愈)两人,对唐明皇声色犬马,不理国政的行为,无人再敢参奏进谏了。谜底别解为朝中很少有人参奏了。
11.运典法,不是单纯从谜面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通过谜面运用的典故来猜射。
如:莫须有(《聊斋》篇目三) 秦桧、织成、冤狱 这是运用秦桧捏造罪名陷害岳飞的典故。
眼前有景道不得(电影演员二) 于是之、李默然 李白曾游黄鹤楼,本欲题诗,但看了崔颢的诗后,打消了念头并写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之,李(白)默然。
12.分扣法,它不是以谜面的整体含义来推敲谜底,而是将谜面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分别猜射。
如:重放的鲜花(花卉一) 千里香 谜面分割成“重放”和“鲜花”两部分。字形分析法
13.组合法,将谜面上有关的笔划、部首或整个字组合在一起。 如:合二而一(字一) 面 把“二而一”三个字合在一起。
14.分解法,将谜面上有关的字分解开来。
如:一笔写成两个字(植物一) 毛竹 把一个“笔”分解成“毛、竹”两个字。
15.增字法,以谜面上的字适当加上某个字(或部首、笔划)而引起的变化来猜射。
如:冈(工业材料一) 合金钢 “冈”合上“金”为“钢”。
呵(成语一) 不置可否 将“不”安置于“呵”上,即成“可否”。
16.减字法,以谜面上的字适当减去某个字(或部首、笔划)而引起的变化来猜射。
如:写景天已晚,画湖水双干(乐器一) 京胡 “景”字去“日”为“京”,“湖”字去“水”成“胡”。
上下要节约开支(字) 卉 “开”字节约上部,“支”字节约下部,成底。
17.加减法,这是上面两种方法的混合,既有增,又有减。
如:技术合作,不留一点,不留一手(字) 枝 先把“技术”合在一起,再去一点、一手。
18.选拼法,在谜面上有关的文字中挑选适当的部首或笔划拼成谜底。 如:柳眼半舒卿见否(字) 相 “柳眼”两字各取一半可成“相”或“卿”,而不要“卿”则只能是“相”。
有一半,有一半,又有一半(常用词一) 朋友 前两个“有”一关,各取“月”拼成“朋”,再“又”和“有”的另一半成“友”。
19.移位法,通过移动文字的部首或笔划来猜射。
如:晕头转向(字一) 晖 “晕”字的头部“日”转换方向就成了“晖”。 主动一点(字一) 玉 “主”字的一点,向下移动成“玉”。
20.参差法,将某些字的部首笔划互相参差重新搭配成另外的字。
如:大小参差(字一) 灯 将“大”和“小”两个字的笔划重新搭配组合而成。
情景交融(字二) 惊、晴 将“情”和“景”两个字的部首互换。
21.包含法,从谜面上某一组字中辨别其包含了什么共同的字。这个字笔划往往都是比较简单的。
如:个个参加运动会(字一) 云 “运动会”三个字中均有“云”字。
做合格党员,党员个个有份(字一) 口 “做合格党员”中均包含“口”字。
22.抵消法,将谜面上有关的字自行抵消后再猜射。抵消法实际上是把增损法从局部笔划部首扩大到整个文字增损。
如:啤酒厂出酒(字一) 碑 谜面中的“酒”自行抵消。
废品不废(京剧名一) 三岔口 谜面上“废”自行抵消,以“品”扣“三岔品”。
23.辗转法,通过对字形辗转来猜射。
如:半(成语一) 本末倒置 把“半”看成是“末”倒置过来。
一直去,不回头(字一·五划) 业 “业”字去了“丨”后,是“不”回头。
24.象形法,根据汉字象形特点来猜射。
如:一钩残月带三星(字一) 心 把一钩当作残月,“三点”当作三颗星。 远树两行山倒影,一叶孤舟水横流(字一) 慧 “丰”象形“远树”;“彐”喻“山倒影”;“一钩”象形“一叶孤舟”;三点描绘“水横流”。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篇三
《灯谜入门级读物》
这是一篇比较全面而简洁的灯谜入门级读物,希望能给初学猜谜的朋友一些启示 :文段1灯谜概述《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民间谜语。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思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折和精辟的阐述。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 桥代的厥称亦有所变化。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 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文段2、灯谜历史探源悠悠谜史 浓浓谜情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明高雅的文字游戏,也是民间文学花园里一 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奇葩。它曲折别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 寻味。猜灯谜既可启发思维,锻炼智协,也可使人增长知识,增加学习能 协,提高文学修养,享受生活情趣。因而历来深受群众喜爱。灯谜与民间谜语一样,最早起源于古时的隐语和瘐词。至于灯谜的问世,则可追溯至南宋。宋乾德年间曾下诏上元张灯,金吾夜放。 那一夜百戏骈陈,奇术异能,斗智竞技,猜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 容。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灯品》中首先提到了灯与谜的结 合:“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对寓讥笑,及画人物,
藏头隐语及旧京 诨语,戏弄行人。”可见南宋杭州(旧称“武林”)元宵节开了猜谜 用灯之先河。“灯谜”的命名始于明代。据明王鏊《姑苏志》 载:“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又《江震记》云:“好事 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亦曰‘弹壁’”。所 谓‘弹壁灯’,是指灯笼一面靠壁,三面粘贴谜条。由于在灯上粘 谜,所以叫“灯谜”。因为是元宵佳节的点缀,所以也叫“春灯 谜”。灯谜与民间谜语不同,它是以文字的含义而入扣的“文义 谜。”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意思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凭伶汉字的 一字(词)多义,笔划组合,摹形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会意、假 借、象形、拆字、谐音等手法,来使谜面与谜底在字义或字形上达到 相扣。由于灯谜是以文字作为谜底的,那末凡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任何 词语都可以作为谜底。因此,灯谜谜底的范围相当广泛,单字、成 语、词汇、诗词、古文、中外地名、书刊、电影、电视、戏剧、各类 事物名称等等,通通可以入谜。可谓包罗万象。灯谜谜面一般文字较 短小精悍,讲究炼字炼句,多为一 些常见的词汇,成语或有名的诗 句,其特点是用字精巧简洁,概括性强。灯谜的猜制方法有不少严格 的规则,如谜面要成文,谜面和谜底不准有相同的字出现,面底在扣 合上要讲究贴切,严谨,不允许出现无法相扣的闲字等等。此外,灯 谜还设有各种谜格,猜射有格谜必须按照谜格要求进行。由于灯谜涉 及到的文化知识比较广泛,这就要求猜制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 胜任。灯谜之萌芽篇春秋战国时代的的隐语和瘐词,是灯谜的萌芽。廋,是隐匿的意思, 廋辞就是隐语。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语言日益丰富,有时人们因为种种原因,有些 话不便直说,就产生了一种借代词语,这就是隐语。隐语,在古人的生活 中应用的广泛程度,几乎令人难以想象,它在外交场中(尤其是青年男女 间的社交)就是智力测验的尺度,国家靠它甄别贤才,个人靠它选择配 偶,甚至敌国间还靠它伺探对方的实力。灯谜之雏形篇西汉时,隐语和谜已成为宫廷娱乐品。到了东汉,隐语已发展为一 种雏形的文义字谜,它通过中国汉字结构的特点,一个字可拆成几个字, 在这离与合、增与减的变化中其音、形、义皆发生变化,字谜就在这种变 化中产生。但这一时期的字谜都比较粗糙。字谜的成熟阶段是在三国时 期,已不再是机械呆板的拆字,而是运用会意的手法隐字了,出现了公认 的最早的文义谜。灯谜之发展篇“谜”到了南北朝,已成为非常时髦
的玩意儿了,民间、宫廷随处可 见。这时还出现了研究谜语的著作《文心雕龙·谐隐》。至隋、唐结束谜 已更加兴盛了,出现了一些猜谜专家。 宋代,猜谜的风气非常盛行。王安石、苏东坡、秦少游等著名的文学 家都有谜作散见于《全宋词》、《夷坚志》、《苕溪渔隐丛话》等诗词著 作中。并且还出现了后来灯谜所习用的“别解”,谜作已接近成熟。“灯 谜”的叫法就出现在宋代。 北宋时,猜谜成为专门的技艺。谜的种类大大丰富了,杭州还成立了 谜社组织。此时,灯谜真正走向了广大市民,元宵佳节的灯谜活动大大丰 富了市民的娱乐生活。灯谜之普及篇明清两代, 灯谜活动的举行更加频繁,规模也不断扩大。不仅在元 宵节,中秋、七夕(七月初七)也经常举行灯谜活动。更重要的是,明末 扬州马苍山首创了“广陵十八个”(广陵是扬州的古称),卷帘、徐妃、 粉底、虾须等绝大多数谜格都沿用至今。谜格的创立,标志着灯谜发展到 成熟阶段。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都有猜灯谜的情节。灯谜经 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传播,更加普及于民众。 从清代到解放前,出现了不少灯谜名家,毛际克、俞曲园、孙玉声、 张起南等,都是当年谜坛的风云人物,都有研究灯谜的专著问世。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方针的指导下,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游艺又 获新生,群众性的猜谜活动蓬勃开展。各地的文化馆、俱乐部都成立了灯 谜组织,不少地区还成立了灯谜爱好者协会,灯谜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很 大的创新,灯谜真正成为扎根于群众的艳丽花朵。 文段3、灯谜基础灯谜又称“文义谜”,亦称文虎。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义、形、音,凭借汉字的一词多义、笔划组合、摹状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假借、运典、拆字等手法,来使谜面与谜底在词义上或在字形上达到相扣。一般来说,一条灯谜,有三个要素:谜面,谜目,与谜底。谜面一般由精炼的短语、韵文、诗句、或字词组成。谜目则提供了解谜的边界条件,限定了谜底的范围。谜底与谜面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谜底要“扣”谜面,即谜底的内涵要能囊括谜面的内涵。有一些谜还注有谜格,来限定谜底与谜面的相扣关系或方法。一、猜谜方法猜谜的方法有好多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字义分析法、字形分析法、形义综合法及特殊分析法。字义分析法解析法 归纳法 喻义法 反扣法侧击法 漏字法 特征法 问答法因果法 承启法 运典法 分扣法字形分析法组合法 分解法 增字法 减字法加减法 选拼法 移位法 参差法包含法 抵
消法辗转法 象形法形义综合法特殊分析法特殊象声法 谜底抵消法 谜面加注法 题外暗扣法字义分析法1.解析法,即谜底对谜面作正面解释分析。如:托儿所阿姨点名(曲艺形式一) 数来宝 解作“数一数送来的小宝宝”。积食(口语一) 吃不消 解作“吃进去不消化”。2.归纳法,谜底是谜面的归纳或概括。如:上游、中游、下游(无线电名词一) 三波段 归纳为“河流水波分成三段”。万紫千红遍地开(越剧演员一) 陆锦花 概括为“陆地上繁花似锦”。3.喻义法,此类谜的谜面大多是有一定喻义的现成词语,猜射时不照字面意思,而要按其比喻的含义去思索。如:桃李满天下(作曲家一) 生茂 比喻到处都有学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明代抗清名将一) 史可法 比喻历史上的事情可作借鉴和效法。以上三种方法属正扣法,即正面会意法。4.反扣法,从反面入扣,面底大多包含一对反义词。如:劣质商品可调换(四字常言) 好不容易 解作“好的商品不允许调换”;“好、劣”为一对反义词。读新书,读好书(成语一) 不念旧恶 解作“不念旧书与恶书”;“新与旧”、“好与恶”分别为反义词。5.侧击法,面底之间既非正扣,亦非反扣,而是以旁敲侧击的方法使其烘托相扣,有时亦称衬扣法。如:是进亦忧退亦忧(成语一) 乐在其中 面出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借用“进、退”夹击出“中”。“忧”、“乐”为反义词。人生地不熟(三字口语) 天晓得 天地人,三杰也;既然“人”生、“地”不熟,那只知道“天”了。6.漏字法,谜面借用有规律的词语,故意漏去一或多字,谜底即以漏掉的字配以适当的词汇相扣。这类谜的谜底常带有遗、漏、无、少、缺、欠、落、掉、抛、舍、弃、丢、扔、忘、失等表示没有或丢舍遗弃的词。如:生一个好(成语一) 只字不提 “只生一个好”为计生宣传语,谜面漏掉一个“只”。焉哉乎也(孟子句一) 失之者鲜矣 七个文言虚词“之乎者也焉哉矣”,“失”去“之者”少了(鲜)“矣”。7.特征法,以某种事物作谜面,按其特征或用途猜射谜底。如:手杖(常用词二) 掌握、执行 手掌拿着支撑走路,这是手杖的用途。汤药与膏药(口语一) 服贴 用“服、贴”表示两类药不同的使用方法。8.问答法,面底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如:贝壳何处寻?(电视剧一) 上海滩 解作“上,海滩去寻贝壳。”卷尺有何用?(物理名词一) 释放能量 解作“释放开,能用来量长度”。一般
说来,此法以问句作面,答词作底。当然,亦有例外。如:春节三日有安排(纺织品一) 人字呢 谜面“节”作断开解,即“春”字节断分成“三”、“人”、“日”三个字,“三”、“日”有了安排,“人”字呢?9.因果法,面底互为因果关系。如: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乒乓教练一) 庄家富 解作“庄户人农富起来了”。面是因,底是果。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沪剧演员一) 丁是娥 惊惶的原因是见到木兰是女郎。面是果,底是因。10.承启法,即为承上启下法。一般用有上下文连贯含义的现成句子作谜面,猜射时应联想到其上下句的含义。通常为避免底面相犯而不取全句。承上法如:“时时误拂弦”。猜单姓五:“常、巴、周、郎、顾”。面为唐·李端《听筝》句。上句是“欲得周郎顾”。周瑜不但会抚琴,而且善听曲。闻有错者必前往耐心指正,几致成癖。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传闻遐迩。故而喜爱弹琴的仕女,为了一睹周郎英姿且得手把手的教导,竟故意出错以会周郎。谜面“时时”扣“常”,“巴、周、郎、顾”,谜意均在上句中,是一则典型的承上法。“骚人搁笔费评章”。猜影视演员二:“白雪、梅艳芳”。面为宋·卢梅坡《雪梅二首》(其一)。上句是:“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四句,只有第二句无犯底字。真是天造地设的佳构。“白雪”言雪比梅白;“艳芳”喻梅胜雪香。孰优孰逊,难怪“骚人搁笔费评章”了。启下法如:“至今思项羽”猜温州市地名。“望江东路”。谜底顿读为“望江东、路”。面为宋朝李清照《乌江》诗句。下句是:“不肯过江东”。项羽兵败至乌江,本想回一下久别的故乡,梓里情深,可以想象。但因所率子弟兵死伤殆尽,无颜见江东父老,只得遥望江东路径叹息。“九龄已老韩休死”猜名贵药材冠产地:“朝鲜人参”。面为宋·晁说之《唐明皇打球图》诗句。下句是“无复明朝谏来”。意为朝中少了张(九龄)、韩(愈)两人,对唐明皇声色犬马,不理国政的行为,无人再敢参奏进谏了。谜底别解为朝中很少有人参奏了。11.运典法,不是单纯从谜面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通过谜面运用的典故来猜射。如:莫须有(《聊斋》篇目三) 秦桧、织成、冤狱 这是运用秦桧捏造罪名陷害岳飞的典故。眼前有景道不得(电影演员二) 于是之、李默然 李白曾游黄鹤楼,本欲题诗,但看了崔颢的诗后,打消了念头并写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之,李(白)默然。12.分扣法,它不是以谜面的整体含义来推敲谜底,而是将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篇四
《2014第二单元》
七 年 级 上 册
第二单元正红中学2014/2015学年度秋学期教案
语
文
教
案
(总计 课时)
孙 庆 国
二0一四年九月
第二单元
六、往事依依
教学目标:
1、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2、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难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有一些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我们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叙事散文《往事依依》。(板书课题)
二、 预习检查
1、 生字预习
徜徉(cháng yáng) 烟波浩淼(miǎo) 晦 (huì) 青女素娥(ã)婵(chán)娟 绚(xuàn) 镂(lîu) 心旷神怡(yí) 镌(juān)刻 谆谆(zhūn)
2、形近字
嘹、缭、潦 谆、淳 晦、悔
3、词语解释
依依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心旷神怡 眼花缭乱
三、 作者简介
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 注重“教文育人” ,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文题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
四、 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留恋的往事呢?你能有一个简练的句子概括吗?重点写了哪件事?
明确:回忆一 小时侯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回忆二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回忆三 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中雕镂出鲜明的印象.
回忆四 老师的教诲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其中重点写了第三件事。
2、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哪些过渡语句或语段?(分组探究) 事与事之间都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使得文章非常紧凑而有自然。引导学生指认、朗读这些语段。
五、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六、 作业及预习
作业: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枯肠( ) (2)徜徉( ) (3)浩淼( )
(4)雨晦( ) (5)雕镂( ) (6)慷慨( )
(7)婵娟( ) (8)镌刻( ) (9)谆谆( )
(10)铭刻( ) (11)芳菲( ) (12)绚丽( )
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
预习:第5至7段,圈点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 默读课文,解读探究
1.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为"往事依依"?
这时有两个因素,一是课文内容要切合给中学生看的,二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初中求学生涯中的一些人和事常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故用'往事依依'为标题。""依依"一词,释为"形容留恋,不忍分离",课文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2.首句“年华似流水”作为全文的开头,隐含了作者哪些细微的感情?
明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多想让逝去的光阴再回来,充满了对美好童年的无限向往。 “但”不忘的必定是刻骨铭心的、美好的,这样使得下文的转折更加强烈,“不少”与“几件”,“模糊”与“历历在目”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这是作者五十多岁时写的
回忆文章,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回忆往事,能不感慨万分吗?
3. 理解第二段的“看画”“读〈〈水浒传〉〉”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在默读过程中勾画出第二段“看画之乐”“赏画入迷”的词语:百看不厌 凝视 徜徉 甚得其乐 乐在其中 身临其境 津津有味
4.回忆二在写作上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明确:让学生明确描写读诗词的情景,可以引用相关的诗句,并且从作者领悟感受的角度去写,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又显示了文章的条理性。
5.第四段写的是读〈〈千家诗〉〉的情景,那么第三段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第三段承上启下,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6.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展现在前: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全诗: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说这万紫千红
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全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天,长安城处
处飘飞着落花)
夏: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季天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题榴花>
全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五月石榴花盛开,
红艳如火,映人眼中,格外璀璨夺目。)
秋;青娥素女俱耐寒, 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全诗: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全诗: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二、 品位语言
1、 学生默读课文(5-6段),哪些词用的好,哪些句子写的美,能打动你的内心,把它读出来,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不固定,让学生充满感情朗读这两段
2、齐读第7段
(1)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抓住哪些词语细细品位?
(2)作者为什么要回忆往事?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1)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再次扣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对“依依”
“唤”“催”等词语细细品位。
(2)回忆往事的作用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跟读书有关的几件往事来回忆呢?
因为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依”的含义是丰富的,这些与读书有关的的依依往事,是作者成长的源泉----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 阅读思考
为什么说“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你能用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话加以解释吗?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四、 作业及预习
作业:1、写出文中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2、读文·联想·造句。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读„„会不知不觉地„„我似乎„„犹如„„
预习:《幼时趣事》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篇五
《(五)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2009—2010学年度下期九年级语文总复习题(五) 班级 姓名 古诗文阅读(2)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五)共4页 第1页
二、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①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②。
【注释】①迥临:远离。②“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三、四句相呼应。 答: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 答: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五)共4页 第2页
三、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在诗中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分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词语:愁(愁杀) 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答: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满怀愁绪。
四、 别 董 大①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陇西人。②曛:昏暗。 ②
1.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北风扬雪,大雁南飞,天地间一片朦胧苍茫。这两句点明了离别时间,也渲染了送别的环境气氛,给人以无限凄凉之感。 答: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五)共4页 第3页
2.送别诗大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的特别之处。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五)共4页 第4页
五、 渡 汉 江①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汉江:一说汉水,源于陕西宁强县,至汉阳入长江。宋之问,初唐诗人,因故被贬谪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不久,他私自从贬所逃归,渡过汉江时写下此诗。②岭外:即岭南,五岭山脉以南地区。③怯:胆怯、畏缩。 ②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答: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悖人之常情,你如何理解?
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 答: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五)共4页 第5页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篇六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26 诗词阅读(B卷)》
语文专项集训(二十六)诗词阅读(B卷)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共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明月别枝惊鹊: ..
②路转溪头忽见: .
(2)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5分)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长安九日诗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3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⑴诗中“ ”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2分) 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2分)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⑴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⑵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菊花
元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⑴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 分)
⑵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分)
8.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3分)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9.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⑴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⑵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11.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⑴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古诗赏析。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3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1分)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篇七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六种题型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07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种题目初看较难,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兰 溪 棹 歌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分析技巧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描绘画面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六、诗意理解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
【技巧点拨】 古诗词诗意理解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在阅读古诗词中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内容,概括诗词的大意,领会诗词的意境。因此,对于作家、作品,同学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参考答案】 暗指人物迷惘、忐忑不安的心情。
二、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1、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2006年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2006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3:(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例4:(2006年成都中考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5:(2006年南通海门中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例6:(2006年资阳中考题)阅读《山居秋暝》(王维),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4、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7:(2006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参考答案: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8:(2006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参考答案:(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5、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9:(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例10:(2006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必然有“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三、应考方法帖
应考中,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前后比较(语体风格)、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散)、选准角度(准、新、小、巧)、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解答诗歌赏析题的一般步骤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篇八
《古诗词鉴赏练习》
古 诗 词 鉴 赏
考情预测
1.选材范围诗词并重,突破名家名作的局限,命题视线将关注非名家名作。
2.鉴赏重点是诗词中的形象,热点是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难点是诗词的表达技巧。
3.命题的新动向值得重视:一是将文学常识与鉴赏结合考查,二是提高鉴赏题的赋分值。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从 军 行 从 军 行
陈 羽 王昌龄
①④海畔风吹冻泥裂, 琵琶起舞换新声,
⑤梧桐叶落枝梢折。 总是关山旧别情。
②横笛闻声不见人, 撩乱边愁听不尽,
③红旗直上天山雪。 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④新声:新的乐曲。⑤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
答:
(2)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4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2分)
(2)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4分)
答: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观书有感 琴 诗
朱熹 苏轼
昨夜河边春水生, 若言琴上有琴声,
艨艟巨舰一毛轻。 放在匣中何不鸣?
向来枉费推移力, 若言声在指头上,
此日中流自在行。 何不于君指上听?
(1)这两首哲理诗揭示了什么道理?(4分)
答:
(2)这两首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2分)
答: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1)这首词的词牌是(1分),词人即景感怀,抒发了。1分)
(2)这首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请选其一点,作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①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露。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②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露:酒的泛称。②赊:远,长。
(1)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黄昇《花庵词选》录这首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六、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清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请分析本曲中数词运用的特点和作用及本曲写景的层次顺序。
答:
七.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1)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
雨”的理由。(3分)
杜诗: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 周诗: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3分)
答: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选自2005届重庆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性
考试)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北宋)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问: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
答: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选自宜昌市200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这首诗属于 体裁。表达了送别朋友时的 感情。(2分)
(2)本诗都笼罩着一个“雨”字。试赏析颔联围绕“雨”来写景抒情的妙处。(4分)
答:
十.阅读下面的组词,回答问题。(6分)(选自宜昌市2005届高三年级5月份模拟语文试题)
忆 江 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白居易把情看作诗歌的“根”,认为作诗谱歌,应力图以浓郁的真情实感动人心魄,
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艺术经验。这三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从艺术特色的角度,任选一个点作一点赏析。(4分)
答: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选自山东诸城200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答: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答: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6分)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 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⑴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________ , 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4分)
⑵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 十四.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 城 韦庄 鹿柴 王维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答: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①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答: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
(2)自选角度对该联进行简要赏析。
古诗阅读鉴赏练习
一、请简要说明下面诗中“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的寓意。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二、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答:
三、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早发白帝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此诗为作者被流放途中遇赦,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所作。
答:四、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
五、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中蚕妇这一人物
蚕 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答:六、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焚 书 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答:七、试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答: 。
八、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九、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汴 河 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殿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煞人。 答:
十、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旅 次 朔 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答: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篇九
《中考古诗鉴赏》
中考古诗鉴赏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
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十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
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
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
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种题目初看较难,
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
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
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兰 溪 棹 歌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
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答案不
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
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分析技巧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
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
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
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
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描绘画面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
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
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
是何等高兴呀!
六、诗意理解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
【技巧点拨】 古诗词诗意理解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在阅读古诗词中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内容,概括诗词的大意,领会诗词的意境。因此,对于作家、作
品,同学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参考答案】 暗指人物迷惘、忐忑不安的心情。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案:(6分)(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
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
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案:(6分) 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只摘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
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
么?
答案:(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
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3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 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
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②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
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六、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4分)
答案:(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七、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 ):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字,不超过200字(6分)
马诗二十三首①(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①《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23首。 ②金
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答案: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手法:见景生情,拟物抒情,意在言外: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
法。(内容4分,手法2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
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 季节的一种
_____气氛。(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案:(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2)(因为月照中天,千
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十一、古诗鉴赏(6分)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对诗的内容、语言、表达技艺作简要的阐释。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篇十
《诗歌鉴赏之哲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