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春节】
别懂大与上述古诗篇一
《古诗文阅读》
别懂大与上述古诗篇二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室 陈昌发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
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
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别懂大与上述古诗篇三
《古诗文填空》
品名篇佳句 赢半壁江山
―――――中考专题复习之古诗文记诵积累篇
授课人:韦庄中学语文组 崔润红
复习目标:
1、 复习掌握课标中要求记诵的古诗文名篇佳句。
2、 了解中考古诗文考查的常见题型,明确复习重点,掌握解题技巧。
3、 学习灵活运用古诗文,为作文增色。
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冲刺中考,赢在复习。
复习重点:
复习掌握课标中要求记诵的古诗文名篇佳句,准确解答复习题。
复习难点:
学会答题技巧及应对策略。
复习方法:
诵读品味法 讨论――质疑――点拨法 比较归纳法 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构想:
这是一节复习课,复习范围是课标中规定的古诗文名篇佳句的记诵积累。通过本节的
教学,使学生回顾名篇佳句,明确复习重点,掌握解题技巧,轻松迎战中考。复习课目的是
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点,查漏补缺,掌握方法,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按照“查找病因――作答习题――点拨方法”三步曲进行。设计练习题
把握以下原则:1、名家 名篇 名句2、从先秦到清代,范围涵盖整个古代史。3、紧扣中考
说明,题型多样。4、内容上涉及多流派、多风格、多题材。整节课力求做到:1、容量大,
涵盖面广。2、重点突出3、以点带面,教给学生解题技巧。4、把握中考脉搏,收到复习实
效。5、端正思想认识,鼓舞学生斗志。6、课件设计注重视觉效果,紧扣复习内容,巧妙化
用古诗句,突出灵活性、趣味性,避免枯燥疲倦。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营造氛围,使学生进入情境。
2、 设计问题,了解学生解答古诗文类题目的情况,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对象。
师述:苏轼传诵千古的《水调歌头》,王菲用现代流行音乐做了新的诠释,大家听出其中的
错误了吗?(“绮”的读音有误)看来我们的基础挺扎实的。老师现在想了解一下,考试时
你的古诗文默写题牵过手吗?大家觉得这类题很难吗?看似简单的古诗文默写题,我们却常
常与满分失之交臂,看来其中大有原因。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们该怎样复习才能稳操胜券
呢?这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件:品名篇佳句 赢半壁江山)
二、古诗文考查专题复习
1、讨论分析失分原因,结合具体病例讲解。(出示课件:问君能有几多错)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出示病因病例)
(1)、错字别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哪X 唯X)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雁X)
(2)、张冠李戴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X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江春水向东流。X
(3)、记忆遗忘
(4)、概念模糊 豪放派: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婉约派: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5)、审题不清 诗歌里少不了风花雪月,请选取一句含有“雪”字的古代诗句写下来:
___________
(6)、内涵不明 写出抒发雄心壮志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X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在以后的复习应考中注意纠正。)
2、了解中考常见题型
下面是老师结合2008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并参考07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古诗文类
的考查,整理出的常见题型。(出示课件:缤纷题型)
(1)记忆型默写 补全上句或下句 默写整首诗
(2)理解型默写 写出指定诗作中表现相关内容的诗句
(3)运用型默写 设定语境,写出切合语境的诗句
(4)还原型默写 根据句意,还原相关诗句
(5)归纳型默写 同一诗人不同诗作中的名句 不同诗人表现同一主题的名句
(6)赏析类问答 给出一首诗,完成相关题目
教师对每类题型做详细说明
(设计意图:了解中考常见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在以后的复习中能够有的放矢。)
3、实战训练
对应这六种题型,老师分别设计了ABCDEF六个练习,下面我们分成六个学习小组,
每组派出代表选择题目,发挥群体智慧,共同作答。看看哪个小组能拿到满分。(出示课件:
习题如此多娇)
(发放练习题,各组找到对应题目,思考讨论解答。每一组回答完后,教师摘重要句子、
易错字、答题技巧加以强调,然后出示参考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提高学生复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通过练习,
熟记名篇佳句,学会理解运用,熟悉答题技巧。)
4、复习答题温馨提示
题海无边,复习有路,面对面对浩瀚无边的众多古诗文,面对五花八门的各类复习题,只要
我们明确了复习的重点,掌握了答题技巧,定会“直挂云帆济沧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答
题备考的温馨小贴士。(出示课件:山重水复总有路)
(1)、大浪淘沙,关注名家名篇名句。
(2)、默写全诗,关注绝句、小令。
(3)、复习要归纳记忆,理解记忆。
(4)、不写错字别字,不多字,不漏字。
(5)、品味语境,抓关键词,回忆原诗,找对应句。
(6)、选做题,不多做。
(7)、开放型默写选耳熟能详、毫无争议的诗句
(8)、赏析题
a、理解句意,揣摩内容b、分析景物,联想画面
c、推敲字词,领会感情d、感悟意境,紧扣诗意
e、文从字顺,准确简洁
(设计意图:梳理上述环节,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复习重点,掌握答题要领。)
三、迁移运用
山重水复总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招。熟记名篇佳句,不仅能够轻松应考,还可以用到我们的
写作中,为文章增色。一起来看几道例题。(出示课件:柳暗花明又一招 化用古典诗文
为文章增色)
例题一: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孔子、王勃、范仲淹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
的道理。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改后语段: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使我懂得了谦
虚的必要;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使我懂得了友情的可贵;范仲淹说“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例题二:我喜欢静谧的感觉,更向往悠闲的意境 。
改后语段:
我喜欢“人迹板桥霜”的静谧,更向往“采菊东篱下”的悠闲。
例题三:感谢小草教给我坚强,感谢落花教给我奉献 。
改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感谢小草教给我坚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
更护花”,感谢落花教给我奉献。
(引导学生欣赏改后语段,学会根据语境,巧妙运用古诗文佳句,为作文化个靓妆。)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提高文采的一个窍门,拓宽学生视野,学会发散思维,做到触类旁通。)
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江山如画)
同学们,诗歌的宝库里,有黄河的不羁和刚强,有长江的奔放和潇洒,有大山的威武和豪壮,
有高原的粗犷和雄浑,有江南的温柔和妩媚,有水乡的秀雅和丽质······让我们采天地万
物之灵气,汲古典诗文之精华,备战08中考,找准人生坐标,展现青春风采!
(设计意图:出示风景图片,给学生疲惫的眼睛以美的视觉冲击。运用诗化的语言,提高学
生复习古诗文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极备考,努力拼搏,以饱满的热情迎战中考!)
附练习题
A组:记忆型默写
1、补全上句或下句。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
(2)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
(3)关关雎鸠,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
(5) 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 , ______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9)_________________,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10)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孟子>两章》)
2、默写《登飞来峰》、《赤壁》。
B组:理解型默写
(1)杜甫《春望》一诗中,“ ”两句移情于物,感
时伤世,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
“,表现了一代诗圣的
宽阔胸怀及其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
“ ”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热闹景象,
真让人觉得鸟儿们也在忙着建设自己的美好生活呢。
(4)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强调入要进步,就必须不断吸取新知的诗句
是: , 。
(5)“诗仙”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表现自己积极进取精神的句子
是 , 。
(6)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回答)
C组:运用型默写
(1)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这种奉献精神正如龚自珍在
《己亥杂诗》中称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水扁家庭贪腐引发一波又一波的“倒扁”潮,对此,台湾民众真应该送陈水扁以《岳阳
楼记》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 ”,规劝他在野时要关心国事,
身居高位就更要心怀民众,立公为民。
(3)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谈及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他引用了杜甫《望岳》中的名句
“,”,喻示我们同样需要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4)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
东森电视台记者关于台湾问题的提问时,引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
“ , ”说明“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
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
(5)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
陶渊明“ , ”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 , “的美好愿望。
(6)3月14日,在举国上下喜迎奥运的祥和气氛里,拉萨发生了有组织、有预谋的打砸抢
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激起了西藏自治区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的强烈愤慨。 这正
是: ,(用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中的语句回答)
D组:还原型默写
1、“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感动
中国人物”霍英东的颁奖词中的一句,化用了孟子“ , ”和南
宋词人辛弃疾“ , ”的句子。
2、根据你的理解,想一个名句。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
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的江水。
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
李清照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
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
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
苏轼的白发张扬着少年意气。
E组:归纳型默写
1)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在漫步古诗苑时,分门别类的辑录是一个好方法。请写出一个寄
寓伟大理想抱负,抒发建功立业情怀的古诗词名句。
(2)“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出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诗句
“ ”。
(3)于丹说: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
光彩,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友情的句子。 , 。
(4)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说明了年少时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苏轼的
“? 。”与这一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5)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其中虽只字未提送别,但笔端却饱含着悠悠
不断的情思,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分别写出李白、岑参两位诗人具有此
类风格的两句诗。
(6)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
有着“ , ”(《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
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对朝廷昏庸、
国家动荡的时局,晚年的他只能以
“” (《登楼》)来抒发个
人感慨。
(7)东晋才女谢道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给人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
名句。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F组:古诗词欣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通过写飘飞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的子规,极力烘托了 的气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别懂大与上述古诗篇四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别懂大与上述古诗篇五
《13古诗两首》
13、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语言琅琅上口,重在写景,意境优美,是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表达了作者热,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个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训练重难点:
1、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
中意境。
2、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
性。
教学步骤:
一、揭题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紫、川(达成目标2)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
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达成目标3)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达成目标3)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达成目标2)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紫”读音要读正。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达成目标1)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达成目标3)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训练重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2、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指名背写春天的诗。
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今天老师也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唐代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认识他吗?
3、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绝句》。
二、新授。
1、师范读,生看课件。
2、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3、自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达成目标2) 汇报读。读完后顺带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疑”。(达成目标1)
4、刚才同学们把古诗的每个字音都读正确了,非常棒!下面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你都听到了些什么?看到了些什么?想好了,同座位先互相交流一下。(达成目标2)
5、一二行诗。
(1)鸣:鸣叫 翠柳:嫩绿的柳枝
(2)上:飞上 青天:蓝蓝的天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指导读。
6、三四行诗。
(1)这是一座怎样的雪山?(高高的,高大的,终年不化的)。从诗中的哪个词我们能看出这是一座终年不化的雪山?
(2)诗人是在哪看到这座终年不化的雪山的?因为诗人是站在窗前,透过窗户眺望远处的雪山,这“窗”如同画框,而雪山则如同包含在这画框中的一幅画。因此,含我们把它理解为:包含。
(3)泊:停泊。 万里船: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4)指导读。
7、刚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完成了理解诗句意思的任务。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的好的同学老师给他配上音乐。
(达成目标3)
三、练笔。
1、找出诗中含有颜色的词。
2、师点出这四个词。诗人仅仅用这四个词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那么,除了诗中写到的,春天还有哪些多彩的美景呢?
(1)指名说。
(2)想不想看看你们刚才说的这些美丽的景物?
(3)美吗?能不能把你们看到的这一幅幅色彩鲜明、充满生机的画
别懂大与上述古诗篇六
《古诗》
诗歌鉴赏
(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2)(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福建卷)(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①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
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
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
(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评点]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别懂大与上述古诗篇七
《古诗词三首》
单 元 二
总第10、11、12课时
总第13课时
别懂大与上述古诗篇八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
古诗词比较鉴赏例说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 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 同中求异” 或“ 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
行。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6、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作者、篇名、名句等。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下面分别以几道古诗比较阅读题为例, 加以简要说明。此外,在比较鉴赏考查方面,有一类仿写题,这种题型发轫于湖南卷。但仿写是其形式,比较才是实质。因此,解答此类古诗鉴赏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两首诗的比较角度。比较的角度找准了,仿写起来能保证要点到位,至于表达稍微差点,不会影响得分。分析要点时宜粗不宜细,尤其不宜过细。分析得太细,仿写时思维受的约束必多,以致无从下手。或情理或写法,或概括或具体,或总写或分写,从大的方面析其要点就可以了。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 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4分)解析 第(1)题是“ 析同” 。题干中“ 都是” 、“ 均” 带有明确的指向性。杜诗中的“ 落日”,杨诗中的“ 暮” 都表明时间是傍晚。两首诗都写出了“ 荷”, 在风中的姿态。所以除“ 荷” 而外, 两首诗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意象, 那就是“ 西风” 。当然, 杜诗中的意象还有“ 溪桥” 、“ 轻烟“ 、“柳影” , 杨诗中的意象还有“ 细草” , 但这些是“ 异” 点而非我们要找的“ 同” 点。第(2)题前一问还是“ 析同” , 题
干中的“ 都” 字规定了我们答题的方向。杜诗中的“ 倚恨” 、“ 回首” , 杨诗中的“ 摇头” 、“ 愁” 、“ 低面” 等,都表明诗歌采用的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拟人手法。第(2)题后一问才是“ 求异” , 题干中“ 不同” 二字便是明证。但回答问题的落脚点要在“ 情感特点” 四个字上。杜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 恨” , 杨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 愁” 。前者因“ 恨” 而“ 背西风” , 表达的是不平之气, 诗人其实也是要让“ 荷” 为自己代言后者“ 低面深藏碧伞中” , 描摹的是荷花的娇羞之态,容易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 恰似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 , 诗人要表达的是喜悦怜爱之情。【参考答案】(1)傍晚 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 绿荷” 有“ 恨” 而“ 背西风” , 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 荷花” 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 似是“ 愁热” , 却呈现娇羞之态,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2.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 月黄昏” 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 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2) 两首诗的末句, 一用“ 应有” , 一用“ 犹有” , 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解析 第(1)题是“ 析同” 。这两首诗都属于羁旅诗, 诗歌内容包括遣词造句都十分相似。投宿地点都是荒僻的江边, 小店都是“ 无灯欲闭门” , 所见都是“ 半死” 之“ 枫” ,所感也都是“ 去年痕” , 所有这些都给人萧瑟冷清的感觉。 而“ 月黄昏” 则是这幅羁旅图的大背景, 也就是说上述的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色之下, 更增添了景物的迷蒙和冷寂, 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也就在其中了。第(2)题是“ 求异” , 要求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两首诗虽然题材相同, 但不同的人物即使面对同一景象产生的情感也会有不同, 因此在用词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应有” 是想象猜测, 是一种探索寻找, 透露无限惆怅“ 犹有” 是实景, 旧痕犹在, 人事已非, 蕴涵不尽感慨。两者在表现孤独寂寞之情上有细微的差别。所以, 从表达作者情感方面来看, 两者各有其妙从读者感受方面来看, 会得到不同的体味。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参
考答案】(1)“ 月黄昏” 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 无灯” 野(小)店、半死枫树, 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 暗淡朦胧,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 应有” 更好。“ 应有” 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 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 也有失意与怅惘, 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 可谓传神之笔“ 犹有” 二字则无此意趣。②“ 犹有”更好。“ 犹有” 二字, 自然道出, 却出人意料, 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 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 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 应有” 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答题。山寄京华亲故①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軬,秋来处处割断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归 雁钱 起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②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注:①京华亲故:指在京城长安的亲人与友朋。②二十五弦:一种弦乐器,初发于西域之地。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请简要概括它们各自使用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柳诗:以形象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失意中的思乡之情。(2)钱诗:以生动的拟人和丰富的联想,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达了诗人久居异地的思乡之情。4.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采莲曲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参考答案】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谈谈它们写法上的异同之处。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参考答案】两诗写法上的相同点:①均是面对古迹抒发感怀;②均是依靠禽鸟穿越时间,将古
今联系起来。写法上的不同点:①在表现角度上,刘诗以写今事为主,由“堂前燕”点出历史;李诗以写古事为主,由“鹧鸪飞”指出现实。②在抒情手法上,刘诗借景抒情,用朱雀桥与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来发出慨叹;李诗即事抒情,用当年越王凯旋的盛况来反衬今日的凄凉。6.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补全赏析。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分水岭黄公度呜咽流泉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唐宋诗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唐诗主情,宋诗重理。上述两诗均以“过分水岭”为题材,温庭筠的诗纪行,寓情于景。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三日同行,岭头夜宿,拂晓分别,溪水潺潺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诗人殷殷话别,依依难舍,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黄公度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仿写式古诗鉴赏的实例。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仿写对象的内容要点,以求仿写时要点到位,至于字数、句数、句式则不必求同。经过分析,比较的角度有三个: ① “温诗纪行,寓情于景”,这是对温诗的整体概括,既概括了内容(纪行),也概括了写法(寓情于景);②“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依依难舍”,这是对诗的具体内容的解说,解说的方法近似于对诗的逐句串讲;③“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这是对诗所抒之情的概括,前面既然说“唐诗主情”“寓情于景”,结尾就应对诗中之情进行概括了。诗以言志,两首诗的比较无非是着眼于“言了何志”“何以言志”两个大的方面,前者指诗的情理,后者指诗的手法,明白了这个大方向,解题时一般不会出大问题。据上分析,在答题时就要依次答出上面的三个要点,具体内容的组织则从被仿写内容中得到相应的启示。【参考答案】示例一:黄公度的诗咏志,寓理于景。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不多时又相逢在人海之中,表达了人生不应因暂时的离别而伤感,相信人生漫漫终有重逢之时的哲理。示例二:黄公度的诗咏志,寓理于景。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不多时又相逢在人海之中,巧妙地表达了人生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悲伤,而要相信厄运终会过去的哲理。“示例二”概括性强些,是较好的仿写;“示例一”拘泥于诗,概括性弱些,但是符合要求的答案。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别懂大与上述古诗篇九
《古诗三首》
---专注教育,服务教师---
语文(S)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5 古诗三首
设计思路:
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 到“放”地引导学生分三步学习古诗。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一、 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
贴心的,素朴简洁的”。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 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
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象尽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
达的思想感情。
3. 会认“畔、御、侯”等 3 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隔、数” 等7个字。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 生词卡片。
2. 课件。
3. 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言激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引起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 学生对古诗学习的趣味,以简 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
练的语言激起学生乐于学习。
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
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
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学
---专注教育,服务教师---
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习方法的形成高于学习形式。
(1)、知诗人解诗题:交流王安石写诗的
背景资料。
(2)、解词连句知大意:借助注释及工具
书理解“一水间、数重山、还”的意思,画出
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能用自
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展开想象悟诗情:讨论从“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懂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江畔独步寻花》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学生已具备自学生字词的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生字词,多读几 能力,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学习 遍,把诗句读通顺。 空间,并做扎实有效的检查。
2、同伴合作学习“畔、莺、啼”三个生字:
看谁记得又快又牢。
3、教师检查生字学习:开火车读字卡。“江
畔、娇莺、恰恰啼”
4、指名读诗,师生共评议。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学生交流杜甫生前资料。
2、教师简介写诗背景。公元 760 年,诗人
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
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
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
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
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指名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重点指导理
解江畔、独步寻花、蹊、压枝低、留连、自在) 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 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 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感受学 序) 习快乐的积极性。 试着说出整首诗的意思。(教师引导)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这是一首
描写景物的诗,那杜甫都看到了什么呢?让我
们也来到江畔去看看吧!(展示课件第三屏) 语文的学习时刻离不开
(板书:花、蝴蝶、黄莺) 字、词、句的训练。这一环节
1.指名读描写“花”的诗句。 不仅让学生练习说话,更是让
2.师:这花真多啊!多得 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为指导 (展示课件第四屏) 朗读做好铺垫。
---专注教育,服务教师---
用自己的话说出花的多。
1.谁能读出花得多?指名读—评议—齐读
2.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花,你用什
么?(生自由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欣欣向
荣)
3.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
黄莺)它们在花丛中干什么?(板书:翩翩起
舞)放声歌唱) 合理、大胆的想象建立在 想象: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 学生对诗句含义理解的基础之 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 上。这一环节促使学生对知识 (读,评) 的内化,润物细无声。 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春天在你们的朗读中变得更美了,此刻你
们一定知道了杜甫写这首诗正是在赞美春光的
美好。谁能把对春的赞美带给大家。(指名配乐
背诗)(展示课件第五屏)
四、课后延伸
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请大家闭上眼睛, 有机的延伸进一步帮助学
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条小路,小路两旁繁花似 生走进诗句,走进诗人,感悟 锦,蝴蝶在飞舞,黄莺在歌唱,望着这一美景, 诗情画意。
我们真想把他画下来。(画画,展示)
五、课后作业
今天的学习内容讲给父母听,看谁讲得
最棒。
六、板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
花 欣欣向荣
蝴蝶 翩翩起舞 生机勃勃
黄莺 放声歌唱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温故而知新。课堂上教师
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 的每一句话都是学生学习的在 春光一样,安静美好。杜甫借花、蝶、莺来歌 机组成部分。
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再走入
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专注教育,服务教师---
借助拼音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
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
的意思。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生评议。
(二)知诗人,解诗题。
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每年四月
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
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
以,这天叫“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第一课时教师充分地“扶”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 着学生学,这一课时,教师主 词句作标记。
要引导学生学,为下一课时学 共同交流下列词句的意思:“御柳、汉宫、
五侯、无处、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 生的自学打好基础。 五侯家”。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
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
(板书:飞花 御柳斜) 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
“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 解诗句含义,并且以点盖面了 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
解中国古诗词文化的严谨、深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
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 厚的文学底蕴。
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
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
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 景呢? 姆雷特,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 指名读第二句。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会辨别,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
学会总结,并敢于发表自己的 的?
见解。
板书:蜡烛 轻烟)
说说诗句的意思。
3.展开想象悟诗情:从“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读懂了什么?
三、交流自学成果,师生共同感悟
---专注教育,服务教师---
1.指名读诗。重点落实“间、还”两个多
音字的读音。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如何引
2.指名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借助示意图 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仅有学 讲诗的大意。 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是不够的, 师设计如下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 师生围绕关键问题的讨论有助 人: 于大家理解诗的含义。
(1)“一水间、数重山”说明了什么?还
有哪个字也说明了距离的近?(只)怎样读这
一句?
(2)诗人离家这么近,他打算回家吗?你
从“何时”读懂了什么?
(3)想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诗人思家的
愁绪呢?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
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
么?
(4)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
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说说自
己的看法。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
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
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
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
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四、师生共同诵读诗句
我们已经走进了王安石的内心世界,让我 同是表达诗人的愁绪,学 们通过诵读来说出他的心声吧! 生的情感与诗人产生了共鸣,
五、课堂延伸 情感诵读将一气呵成。 出示余光中的《乡愁》,读一读,议一议,
读懂了什么?(展示课件第七屏)
别懂大与上述古诗篇十
《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鉴赏的要点
• 重视常考鉴赏点:
1、诗眼与炼字。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
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一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
字。你认为这首诗的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
析。 (2003年全国卷第17题)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15、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
年浙江卷)
16、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思妇盼归人”,也有人
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表层义与深层义。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
眉深浅入时否?
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
曲菱歌敌万金。
⑴请结合诗人的本意,写出“画眉深浅入时否”和“一曲菱歌敌万金”的本来意
思。
⑵请举诗句为例,赏析这两首诗共同的表现手法。(宁波06模拟卷16题)
3、意象与意境。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
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
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浙江06卷16题)
4、思想与感情。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
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
少事,渔唱起三更。
(1)上阕“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两句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在写景方面有什么
特点?
(2)从“忆昔午桥桥上饮”到“闲登小阁看新晴”,可看出“昔日”和“如今”思想的转变,请结合
相关的句子分别说出作者在两个不同人生阶段里的思想。( 07宁波卷模拟题)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
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浙江06卷16题
表现手法和诗歌风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联系一二两句,说说诗人的“愁心”因何而生?
(2)把抽象的心情具体化,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描写手法。如齐瀚的“将心寄明月,流
影入君怀”。请联系你读过的诗句,说说三四两句写法的好处。(05年宁波模拟卷)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上阕“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两句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07宁波模拟卷)
• 避免常见错误:
1、知识积累的薄弱和文化背景的缺失,导致读不懂;
2、对题干的审视不清,答非所问或者答有所漏;
3、不会分解,答案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
4、玩概念和标签,答案空泛,不会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说;
5、不注意规范,句子不通,卷面涂改随意。
错例1: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浙江06卷16题)
本曲的前四句用来描绘自己家住的周围环境,让人产生联想却在最后一句点名自己家住何处,让人有意外之感,表现出作者的活泼与幽默,表达作者对情人说出住处的羞涩与迫不及待的感情。(给1分,对“也么哥”理解有误,导致出现了根本不存在的“情人”这一角色)
• 注意答题规范:
1、借助注解读懂诗词;
2、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点;
3、适当积累一些文艺鉴赏的概念;
4、注意诗词表情达意的规律特点;
5、点面结合、观点与材料结合的鉴赏规矩;
6、先定点后分解再找例证最后组织文字的程序。
• 借助注解读懂诗词: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否?
酬朱庆余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 注:唐代知识分子往往在考试前把自己的作品呈献给政界要人或文坛名家,希望得
到他们的赏析而向主考官推荐。朱庆余,浙江越州人(今浙江绍兴);张水部,即张籍,诗人,曾任水部员外郎。朱诗是问询,张诗是回答。
• ⑴请结合诗人的本意,写出“画眉深浅入时否”和“一曲菱歌敌万金”的本来意思。(2
分)
• 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要点;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否?
酬朱庆余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 ⑵请举诗句为例,赏析这两首诗共同的表现手法。(06宁波)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请写出“落花时节”
(2)、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上述意思的。 ( 05宁波)
适当积累一些文艺鉴赏的概念:
1、表达情绪的词: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等
2、概括语言特色的词:
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刚健、雄奇、悲壮、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清新、明丽、凄美、
3、概括语言结构的词语:
开门见山、逐步推进、环环相扣、前呼后应
4、概括表达效果的词语:
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5、概括创作风格的词语:
婉约、豪放、典雅、朴素自然、飘逸洒脱、沉郁顿挫、雄健高昂、悲壮苍凉。
注意诗词表情达意的规律特点:
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①比喻:如“露似珍珠月似弓”。常用某物比喻某种品质或情感,如“一片冰心在玉壶。”远大理想抱负(大鹏),美质(香花兰草)
②比拟:“泪眼问花花不语”。
③借代:“樯橹灰飞烟灭”。
④对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夸张:“白发三千丈”。
⑥排比:“老树支门,荒蒲饶岸,苦竹圈笆。”
⑦设问:“春天踪迹谁知?除非问明黄鹂。”
⑧反问:“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阳城。”
⑨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 悉古诗的表现手法:
a.抒情
直抒胸臆,如“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
借景抒情,如“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
情景交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b. 写景
正衬:“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反衬:“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还有乐景反衬哀情“花近高楼伤客心。”
c. 言志
象征:“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
联想与想象:柳永《雨霖铃》、姜夔《扬州慢》。
虚实结合:陶渊明的诗。
赋比兴:这类多在《诗经》中。
托物言志,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 点面结合、观点与材料结合的鉴赏规矩;
• 先定点后分解再找例证最后组织文字的程序。
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否?
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⑵请举诗句为例,赏析这两首诗共同的表现手法。(宁波06模拟卷16题)
• 标准答案:朱诗以新妇为喻,以巧梳妆比喻为文的郑重和经心,以夫婿喻张籍,以
舅姑喻主考官,以入时否喻是否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张诗把朱庆余比作越州的采菱女,以一曲菱歌比喻朱的文才。两首诗构思新巧自然,比拟含蓄委婉,是充满情趣的诗作。能做到两首诗各举对一例,2分,点出比拟或比喻以及妙处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