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顺口溜

| 父亲节 |

【www.guakaob.com--父亲节】

父亲节顺口溜篇一
《父亲的格言 朱成玉》

父亲的格言 朱成玉

①父亲一直教育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要在别人背后指指点点。上中学的时候,我和班里的另一个同学竞争班长的职务,为了拉拢同学给我投票,我把一些同学请到家里,并说了我的竞争对手很多坏话。被父亲听到了,他当时说了一句话:(A))“当你用食指对着别人背后指指点点时,你是否注意到你其他的三个手指正指着自己并且以三倍的力量在击你!” ②父亲喝茶有个习惯,总是先把茶放到阳光下,让阳光慢慢渗入。他不懂茶道,但这道程序他却从不省略。父亲在上班前经常叮嘱母亲的话就是:“把我的茶叶放到阳光下晒晒。”晚上,父亲就会泡着那些被阳光晒过的茶,读书,写点感悟人生的字句。对于这个特别嗜好,父亲的解释是:“喝了被阳光晒过的茶,感觉心里就有了阳光的味道。”

③曾经随父亲去参加过一个远房亲人的葬礼,所有人都对死者的家属说一些“节哀顺变”之类的安慰话。父亲却拍着逐渐壮实起来的后生说:“你要快点成长,早日扛起家里的重担,大树倒了,就是要给你们这些小树腾地方。”

④下雪的时候,我用套子套住了一只鸟。我把它握在手中,如获至宝。父亲看到了,跟我打赌说他会让这黑色的鸟变成彩色的。我不信,就松开了双手。我看到,那只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因为镶上阳光的色彩而变得斑斓。父亲说:(B)再美丽的鸟,失去了自由,被我们握在手里的时候,都是黑色的。

⑤小时候有一次给家里买酱油,店家在找零钱的时候多找了一角钱,在当时,一角钱对一个孩子的诱惑还是很大的,它可以换来一大推花花绿绿的糖果。店家找回来的一角钱是5个2分的硬币,我不想把这笔“意外之财”交给父亲,就把它们藏到了自己的鞋垫里。柔软的鞋垫里突然有这么几个硬币在里面,很不舒服。时间久了,脚被硌破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父亲知道后,并没有训斥我,只是帮我取出那几个硬币,送还给了店家,父亲对我说:(C)不要为了几枚硬币而硌坏了自己的脚,那样自己走出的路会歪歪扭扭。

⑥在我临近高考的那段时间里,父亲下岗下,又在出苦力干活时被重物砸断了脚,对于我们来说,父亲的倒下就像天塌了一样,可是父亲依旧快乐着,在给自己削拐杖的时候还哼着歌,丝毫没有被命运击败的迹象。

⑦面对母亲的愁眉苦脸,父亲开导她说:这腿没几天就好了,现在我可以利用这几天好好养身子,身子棒实了,就是本钱哪,到时我再把钱给你翻倍地挣回来。

⑧母亲对父亲的贫嘴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在那里哼着并不好听的歌。

⑨父亲本来就是一副书生的骨架,再加上受了伤,再不能干重活了。他就买了一头毛驴,拴上一个简易的车棚,穿梭于大街小巷,收一些居民家中的废弃物品。路过垃圾堆时顺便捡点破烂卖钱。父亲的吆喝很有特点,他会编一些诸如“酒瓶子,易拉罐,搁在家里是破烂。给我就能把钱换„„”之类的顺口溜,不时牵惹出居民的欢笑。

⑩父亲早出晚归,每个黄昏,我看到的都是他一瘸一拐沉重而疲惫的身影,可是他看到我时又总会在脸上绽放一推灿烂的笑。父亲就是这样,不论生活如何困顿,他总能找到自己快乐的逻辑:(D)穷人吃豆腐和富人吃海鲜一样香,穷人穿棉袄和富人穿貂皮一样暖和,富人花大钱,穷人花小钱,都是一样的活着。

⑪父亲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汗水,一边摩挲着我们的头,很“男人”地说:(E)“放心吧孩子们,老天不会让我们总是呆在冬天里!”

摘自《家庭·月末版》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父亲”的经典“格言”,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这些“格言”给“我”的教益和帮助。(4分)

示例:(A)句格言:教“我”学会做人。

(B)句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句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句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句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全文后,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父亲的每句格言都感人至深,给人以启迪。请探究一下这其中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下面一段文字,看看文中哪件事与下面这则材料的内容相同,并写出阅读这两则文字的探究结论。(3分)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戏和休息。它以为自己也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厮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主人用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悬崖边,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石头似的,垂直掉了下去,慌乱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第②段是写“父亲”的“特别嗜好”——喝被阳光晒过的茶。试结合自己的观察,仿照此段写法,介绍你“父母(或亲朋)”一个“特别嗜好”。(100字左右)(3分)

6、示例:C、珍爱生命(保护动物) D、不贪不义之财 E、正确面对困难 F、坚信未来(意近即可)点拨:仔细分析一下各则名言所蕴含的道理,再用简明语言概括一下。

7、示例:父亲乐观、豁达、正直、睿智,因势利导教育儿子,以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他人,引导孩子向上、向善,笑对生活,正视困难,坚信未来,是一位优秀的“导师”。(意近即可)点拨:从文中寻找父亲的言行,从其言行中归纳出父亲的性格特点。

8、一是叙述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感人,非常精要、典型;二是每句格言都是在自然的叙述中导出的,富于理趣,易懂易记,朴实感人。(意近即可)点拨:从叙写方式,表达效果及含义方面综合分析。

9、示例:①环境造人②目标影响人的成长③要因材施教④置之死地而后生(意近即可)点拨:面对一组材料,要分析这些材料的共同点,找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即可。

10、与文章第③段所叙事例大体相同。示例:父亲爱喝点小酒,而且爱喝亲自酿的酒。每当稻子熟了,收获完稻子后第一件事就是亲手酿酒。他把家里的秕谷和一些中等的谷子放在水里浸泡,然后洗净、醺蒸,当酒液从竹管淌下,滴入土酒罐中的时候,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边细细地品着,一边自言自语地说道:自家的酒好!我酿的酒好喝!父亲到了晚年依然如此。我劝他不必如此辛劳,买点酒喝喝就行了。父亲却说:“不,不,喝自已酿的酒踏实!”点拨:仿写一段文字,应力求形式上的大体相似,重在叙述内容是否能体现人物个性。

父亲节顺口溜篇二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我家祖籍,邢台县枣园乡白杨沟村,吾父卢登起,1924年10月生人,个子中等,口齿清楚,一生性格豪爽不羁,好友仁义。

老家是一个在山区很常见的有着美丽传说的依山而建的小山村,村中间一条小溪四季清流不断。沟口村前一条大河绕村而过,河西岸一弯弯芦苇在哗哗的水声中绿浪起伏,南坡上一颗颗、一簇簇的钻天白杨疤疤节节、错落有致,风儿吹过白杨又似一位位老人发出一声声低吟,仿佛在诉说着那遥远的故事。芦苇掩映下的红色姑姑石与两岸山壁的青色相比,显得更加突兀。沟通村中小溪两岸的石桥,已看不出原来的石色,石块石缝中冒出的鲜绿与股股、勾勾、条条绿色藤蔓交织在一起,形成绿色的吊挂。闲憩桥头透过小桥绿挂的蛙声,使你才能感受到桥下的那股灵动。村中桥头唯一的一座带扇屏的两进四合院,便是吾父的祖居。

祖上耕读传家,四世同堂。曾祖父卢士清颇具文墨,家中设过五年私塾,边方四村的孩子到家中走读。祖父辈四人,长祖父卢有德是晚清举子,少时好学直言,且为人忠厚,写一手好字,善读唱诗文。接祖荫庇佑,有众多学生来投。于是,长祖父把私塾移往元台磨,以方便周边更多孩子求学。吾父生性豪爽,在长祖父的引荐下,到附近山寺随僧习武三年。吾母张姓,名景云,乳名全景,城计头乡前沟近村人;

个子高挑,皮肤白皙;少时伴吾舅父大人在吾长祖父的私塾伴读五年。熟识五经四书,尤长算术,思路清楚,心算快捷,常受到吾长祖父的夸奖。

吾父辈二爷爷卢有明的长子——堂伯父卢登山,早年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给国家做事。受堂伯父的影响,父亲12岁就利用人小打柴作掩护,给伯父传递信件。所幸几次信件都无闪失。13岁(1936年)经伯父介绍,父亲给当时的浆水区政府传递信件(受浆水区政府领导)。门前柴垛添了新柴,家里人便知道,父亲的这趟信传递的很顺利,心情特别好,顺便打回柴来。有时父亲几天不回家,家中便想外边一定有什么事,不能使父亲脱身,祖父便到区里去看看,打听打听,但多数见不到人。父亲回家偶尔也把外边的事情说给家里人听,劝祖父不要为他操心,年头乱、不平和,少到外边走动。他言说,有一次,区里有紧急行动,信件需要及时送达。他连夜出发,几乎是小跑。走到一条沟边,有一东西绊脚,摔倒后,起身检查信件,仔细辨物,发现一身着长袍的老者,满身是血躺在地上,长烟袋扔在不远处;坡地梢架下露出一妇人头,脸上手上到处是血,血还未成固。放轻脚步,仔细辨析路径,目能所及,还能看见血渍、尸体。凭经验感觉,这里的一场屠戮刚刚结束。腥风吹来,远处传来活物的叫声。胆颤心惊,磕磕绊绊,天亮时分,信件准时送达。祖父性情温良,不待父亲说完,便口中念念有词,合手

端坐,感谢天地保佑儿子平安。

父亲在区里工作,战事也常有。父亲持枪与机关同志或地方部队共同作战也是常事。当时邢台县大石头庄村驻有日军,筑有炮楼,是日军的一个据点。日军常常骚扰乡里,到村里派捐摊赋、劳力、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为打击鬼子的嚣张气焰,浆水区政府决定配合地方野战部队,给予敌人重拳打击,拔除其据点。当日出发,夜晚行动。战斗中,父亲与邢台县大桃花籍战士杨秀森编在一个战斗小组(杨秀森在以后的战斗中牺牲,被授予烈士称号),负责正面打击。选好位置战斗打响。父亲的这个战斗小组凭经验、年龄、地势和枪法的优势,是整个战斗中杀伤力最强的一支。战斗结束后,整合人员,战友互道问候,得知,战士杨秀森的家就在距石头庄三里之遥、一河之隔的大桃花村。这份生死友谊、战士情谊,一直延续到我们这一代,两家后人相遇,便多了许多关心与问候。

在父亲的那个动乱年代里,生活贫困无依,粮食奇缺,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几乎家家都有要饭的,饿死人的事时有发生。经历那个年代,父亲把粮食看得非常重要,吃土豆、红薯时皮都舍不得剥下。记得父亲给我们说过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早秋的上午,父亲送信途径一村,在离村不太远的一面山坡前,有一妇人端坐路边,手里不停地捋着一块小布条,望人的眼神里,透着迷茫与无奈。父亲对路途

周边的环境十分熟悉,哪座坡上有几棵酸枣树、柿树、果树等,他都心中有数。糊口量不足,家里有老有小,免不得节省一点吃的,回家的时候留给家里人,自己在路上找点野菜野果充饥。父亲走上山坡的一颗下落老酸枣树下,路边的妇人也缓缓走上山坡。不料,父亲在枣树下发现一个裹着旧衣服的小男孩,孩子看似八九个月大,孩子身上用石板压着,孩子已无力呻吟,父亲见状,过去轻轻移开石板,抱起孩子,路边妇人也来到父亲身边。原来妇人家中无粮度日,孩子又小,无奶水养活。妇人说,把孩子用石板压住,几次被孩子的哭声叫回,这已是第三次了,孩子也无力哭叫了。她在等着孩子没一点声息时,,把孩子埋掉。父亲掏出两天省下的四个玉米面饼子,送给妇人,嘱咐妇人咬牙度日。当父亲走出一里后,又不放心,返回坡前,四处寻找,见到妇人后,掏出在怀里揣了半年之久的仅有的两块钱送给妇人。

前方战事吃紧,堂伯父应征入伍。堂伯父在战场上作战英勇,屡立战功。部队上有喜报送回,伯父荣升排长。父亲也由一个毛头少年,长成一个年轻的老信使。在随后的几年里,多次投奔伯父,都被伯父以家中老人需要照顾的情由劝回。1945年伯父在一场战斗中不幸牺牲,家中得知消息,在去接伯父遗体的路上,更坚定了父亲从军报国的信念。没有回家,再次向区领导提出申请,1945年,父亲走上了从军报国之路,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国民革命军战士。有战争就有

父亲节顺口溜篇三
《父亲的格言》

父亲一直教育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要在别人背后指指点点。上中学的时候,我和班里的另一个同学竞争班长的职务,为了拉拢同学给我投票,我把一些同学请到家里,并说了我的竞争对手很多坏话。被父亲听到了,他当时说了一句话:“当你用食指对着别人背后指指点点时,你是否注意到你其他的三个手指正指着自己并且以三倍的力量在还击你!”

父亲喝茶有个习惯,总是先把茶放到阳光下,让阳光慢慢渗入。他不懂茶道,但这道程序他却从不省略。父亲在上班前经常叮嘱母亲的话就是:“把我的茶叶放到阳光下晒晒。”晚上,父亲就会泡着那些被阳光晒过的茶,读书,写点感悟人生的字句。对于这个特别嗜好,父亲的解释是:“喝了被阳光晒过的茶,感觉心里就有了阳光的味道。”

曾经随父亲去参加过一个远房亲人的葬礼,所有人都对死者的家属说一些“节哀顺变”之类的安慰话。父亲却拍着逐渐壮实起来的后生说:“你要快点成长,早日扛起家里的重担。大树倒了,就是要给你们这些小树腾地方。” 下雪的时候,我用套子套住了一只鸟。我把它握在手中,如获至宝。父亲看到了,跟我打赌说他会让这黑色的鸟变成彩色的。我不信,就松开了双手。我看到,那只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因为镶上了阳光的色彩而变得斑斓。父亲说:再美丽的鸟,失去了自由,被我们握在手里的时候,都是黑色的。

小时候有一次给家里买酱油,店家在找零钱的时候多找了一角钱。在当时,一角钱对一个孩子的诱惑还是很大的,它可以换来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糖果。店家找回来的一角钱是5个2分的硬币,我不想把这个“意外之财”交给父亲,就

把它们藏到了自己的鞋垫里。柔软的鞋垫里突然有这么几个硬币在里面,很不舒服。时间久了,脚被硌破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父亲知道后,并没有训斥我,只是帮我取出那几个硬币,送还给了店家。父亲对我说:不要为了几枚硬币而硌坏了自己的脚,那样自己走出的路会歪歪扭扭。

在我临近高考的那段时间里,父亲下岗了,又在出苦力干活时被重物砸断了腿,对于我们来说,父亲的倒下就像天塌了一样,可是父亲依旧快乐着,在给自己削拐杖的时候还哼着歌,丝毫没有被命运击败的迹象。

面对母亲的愁眉苦脸,父亲开导她说:这腿没几天就好了,现在我可以利用这几天好好养身子,身子棒实了,就是本钱哪,到时我再把钱给你翻倍地挣回来。 母亲对父亲的贫嘴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在那里哼着并不好听的歌。 父亲本来就是一副书生的骨架,再加上受了伤,再不能干重活了。他就买了一头毛驴,拴上一个简易的车棚,穿梭于大街小巷,收一些居民家中的废弃物品。路过垃圾堆时顺便拣点破烂卖钱。父亲的吆喝很有特点,他会编一些诸如“酒瓶子,易拉罐,搁在家里是破烂,给我就能把钱换……”之类的顺口溜,不时牵惹出居民的欢笑。

父亲早出晚归,每个黄昏,我看到的都是他一瘸一拐沉重而疲惫的身影,可是他看到我时又总会在脸上绽放一堆灿烂的笑。父亲就是这样,不论生活如何困顿,他总能找到自己快乐的逻辑:穷人吃豆腐和富人吃海鲜一样香,穷人穿棉袄和富人穿貂皮一样暖和,富人花大钱,穷人花小钱,都是一样的活着。

父亲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汗水,一边摩挲着我们的头,很“男人”地说:“放心吧孩子们,老天不会让我们总是呆在冬天里!”

[点亮心灯]

有人说,父母是我们的人生第一任教师。然而,父亲的格言,却让我感到父亲更像一位哲人。那朴素的言语中,既有他对人生的理解,更有他的真诚品质,还有他的纯洁无私的爱。听父亲的话,那里有阳光的温煦,那里有泥土的坚实,那里还有莲花的清香。

父亲节顺口溜篇四
《冠词用法顺口溜》

冠词记住定冠不定冠

不定冠词a 和an 一的含义表泛指

表示特指使用 the 方位次序最高级 世上事物独一个 人或事物再次提 一些习语及乐器 前面也要把the 添

以下情况冠词免 学科球类三顿饭 季节星期月份前

1. 不定冠词的基本用法

(1) 不定冠词有a和an两种:a用于辅音音素开头的词前,an用于元音音素开头的词前。例如:a boy, a city, a girl, a useful animal , an old man, an honest boy, a bad apple, a tall elephant

(2) 用来表示“—”的意思,但不强调数的观念,只说明名词为不特定者。即不具体说明是何人何物。例如:

A teacher is looking for you.

We work five days a week.

(3)不定冠词含有“—”的意思,但数量观念没有one强烈,在句子里边一般可以不必译出,但若有“一个”的意思则译出,例如:

—— An orange is good for you. 桔子对你有好处。

—— How much is it ? 多少钱?

——Two yuan a kilo. 二元一公斤。

(4)一般用在可数名词单数前,指人或事物的某一种类。例如:

Bill is a student.

Pass me an apple, please.

例外:I have never seen such a fine film.

(5)用在某些固定词组中。例如:

a lot of, a moment ago, a few, a little

2. 定冠词的用法

(1)特指某(些)人或某(些)事物。 例如:

The book on the desk is mine.

Show me the photo of the boy, please.

(2)指双方都知道的人或事物。 例如:

Open the door, please. 请开门。

Did you see the boy? 你看见那个男孩了吗?

What’s the new teacher’s name? 新老师的名字叫什么?

(3)指上文提到的人或事物。例如:

He lives on a farm. The farm is not big.

他住在农场,这农场不大。

There are some dogs. The dogs are very lovely.

这儿有一些狗。这些狗很可爱。

(4)用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前。例如:

The sun is bigger than the moon.太阳比月亮大些。

但这些名词作为描绘性定语时,可用不定冠词。例如:

Look! A red sun is rising. 瞧!一轮红日正在升起。

(5)用在序数词和形容词最高级前。例如:

The first island is the biggest of the three.第一个小岛是三个中最大的。

(6)用在用普通名词构成的党派,国家等专有名词以及江河、海洋、山脉、群岛、海峡、海湾等专有名词前。例如:

They will visit the Great Wall next week.

They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ast yea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s founded on July 1st, 1921.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second longest river in China.

(7)用在形容词前表示一类人,the +形容词指的是一群人,是一种复数含义,所以其后动词应用复数形式。例如:

The old are sick.

(8)用在姓名复数形式前表示一家人。例如:

The Smiths have moved to London.

9)用在某些习惯用语中。例如:

in the morning, on the left,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all the same

三、不用冠词的情况

(1)星期、月份、季节、节日前一般不用冠词。但是中国传统节日前习惯用冠词。例如:

All of us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 我们喜欢春节。

It’s Sunday today. 今天是星期天。

He was born on June 12, 1999. 他出生于1999年6月12日。

Today is Father’s Day. 今天是父亲节。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但是如果被一个限制性定语修饰或有表示继续的介词during, through 时与表示一段特定的时间,则在季节前要加定冠词。例如:

She came to Shanghai in the spring of 1987.

她是一九八七年春天来上海的。

The school was completed in the September of 2000.

这学校是2000年9月落成的。

He swims every day during the summer. 他夏天的每一天都游泳。

虽不特指某一年的季节,但说话人把某季节看作一年的一部分,即一年的某一段时间。则在季节前要加定冠词。例如:

We play football in the winter.

(2)在称呼语或表示头衔的名词前。例如:

Mr. Li is our headmaster. 李先生是我们的校长。

After lunch Aunt Huang came in. 午饭后黄阿姨来了。

(3)各词复数表示一类人或事物时。但若各词复数被一个限制性定语修饰,则要加定冠词the. 例如:

I like cakes very much. 我非常喜欢蛋糕。

My father and mother are the doctors in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hai.

(4)在三餐饭,球类运动与棋类游戏,学科名称的名词前。但若表示某一种或某一个特定的概念时用冠词。例如:

He had supper with us yesterday. It’s a very good supper.

他昨天和我们吃晚饭,这是一顿丰盛的晚餐。

My brother likes to play football. 我兄弟喜欢踢足球。

Let’s go and watch them play chess. 让我们去看他们下棋。

(5)在物质名词,抽象名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前. 但若不可数各词有其它限制词修饰时,则要加定冠词the. 例如:

Smith is our teacher. 史密思是我们的老师。

Milk is good for us. 牛奶对我们有好处。

The water in the pool is very dirty. 坑里的水很脏。

(6)名词前已有作定语的this、that、my、your、some、any、等限定词时。例如:

Come this way, please.

I’ve some question to ask you.

My brother is a student.

父亲节顺口溜篇五
《怀念父亲》

怀念父亲

父亲去世一周了,我一直沉浸在一种无法言表的情绪中,从来也没有过的伤痛情感,弥漫在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我似乎第一次体会到了父母在,家在的真谛,我想,写点什么,也许,能够让这种情绪得到一些释放,否则,我走不出来。

以前听人说,父母就是家,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也总对他说,你活着,我们就有一个家,也没有体会到这句话的真实涵义,他走了,我才真正理解了,千百年来传下来的这句话,不知道是多少人从悲痛是心绪里总结出来的,我在离开家的那个瞬间,意识到了,父亲走了,而我,就再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娘家了,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一扇门,让我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意推开了,而我记得那扇门里,只要你推开,都会有一张慈祥,关爱,期盼的笑脸在迎接着你的到来……

我总说,父亲是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个唯物主义者,其实,他去世后,我才发现,我对父亲的了解,竟然是那样的模糊,我只知道,1940年,他12岁就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革命道路,现在想象一下,那时,他也就是个少年,我从来也没有问过,那时候,他是如何想的,什么原因驱使他那样去做,至于他是如何度过年轻时代的,他如何度过一个共产党人72年的生涯,我却从来没有深究过,他曾经有过的那些辉煌与挫折,他也很少讲,离休后,我曾经劝他写点回忆录之类的东西,但是,种种原因,都没有开始,我们留下来的,只有一些他晚年写得一些诗,所谓诗,也就是他有感而发的,一些读起来琅琅上

口,合辙押韵的文字,很多在老年报刊上发表过,我们私下里说那都是一些顺口溜,这些文字里,看到的是一个老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乐观生活态度。

父亲是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一生,都在为别人操心,为他的父母,他的弟妹,为他那个远在陕北高原的家族,他去了,在他那个庞大的家族里,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大概是因为,曾经得到过他帮助的人,太多了,物质上,精神上,道义上,各个方面。在这个家族里,他一生影响到过很多人,由于他的帮助,或者参与,或者影响,使得很多人的生活轨迹,甚至命运发生改变,很多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改变,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我再也没有见过谁,向他那样,因为自己的能力与个人魅力,影响过那么多的人。

父亲是个刚强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患上哮喘病,几乎伴随了他一生,我们小的时候,直到他去世,几十年都能看到他随身带着那个小小的药物喷雾器,自己给自己治病,在我成为一个合格医生之前,他似乎就是我们家的家庭医生,他在中年的时候,有过脑血栓的病史,那时候我还是中学生,我看到他从卧床病休了3年,他坚持不懈的针灸,锻炼,服用中药,直到站起来又重新健康工作了近20年。半年前,耄耋之年的他,在老年不幸患上急性白血病,其间的严重贫血,极度虚弱,反复的口腔溃疡,各种药物的治疗,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自己一个人忍受着,从不在人前叫苦,甚至都很少听到他呻吟,我们看到他那样,问他难受不,他总是摇摇头,常常是我们忍不

住会背着他掉眼泪,他坚持要求在医院的治疗间隙回家住,也许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不久了,他希望还能给儿女们最后的机会回家看看,现在他去了,我真的非常感谢老人家在最后的这半年时间里,带给我们最后的温馨,也让我们做子女的有机会尽孝,把我们的遗憾减少到最小。

父亲是一个能吃苦的人,我一直认为父亲是个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人,记得母亲说过,他一辈子都懒得动钱,从不买菜做饭,也不管家里的财务,但是今天回头再看,其实父亲从来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在我的记忆里,他几乎一辈子都没有求过人,再大的事情,都是自己担着,他去世后,看到他的简历,简单的几行字里,可以看出其中沉浮起落的坎坷经历,而我从来也不知道,也没有关注过,他曾经受过什么苦难,有过什么委屈,他留给我们的背影,永远都是那样的挺拔伟岸。也只有在离休后,我们才开始关心和关注他在做什么,想什么,在离休后的这20年里,他依然是尽量不给儿女添麻烦,母亲去世后,他曾经想过另找个老伴,但是,他总是思前想后,怕给儿女以后造成麻烦,我们兄弟姊妹也曾提出可以轮流照顾他,也被他拒绝了,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找保姆独自生活,他的晚年平淡简单,却让我们都能安心工作,也减少了各个小家庭的矛盾。

父亲是个讲究生活质量的人,从我记事起,任何时候,他都穿着整齐,干干净净,包括鞋袜衬衣,头发梳的整整齐齐,好像从很年轻的时候,他就留着大背头,直到去世,看到年轻时代留下的照片,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帅哥,常常被孙子辈的孩子们感慨,爷爷年轻的时候

那么帅啊,老年以后,他那永远干干净净的白衬衣,和他那飘逸的满头银发,爽朗的笑声,让人常常会联想起某位著名的电影明星。老年以后他喜欢穿新衣服,儿女们就逢年过节,生日,出差,总会找借口给他买衣服,他也是新衣服不过夜,只要合适就会穿上招摇过市,老人看上去很有气质,体态,步履都非常大气,像个衣服架子,什么穿在身上都很好看,所有见过他的人,都对我说,你老爸是个帅老头。

父亲是个充满激情的革命者,我们常常听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他的新生活,他说,这么大个国家,共产党治理下,人民安居乐业,社会进步发展,是极不容易的,也许他经历过的民不聊生,战争饥荒的年代,让他对新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直到去世,他始终信仰共产主义,对于死亡,他也是用他们那代人最时髦的词汇来说,他见马克思去了,他说他没有遗憾,只是觉得日子正好过着,还没有活够。

父亲是身上有着中国文化人的气质,他身上的书生气,在老干部里也很有特点,父亲读过很多书,知识面很丰富,从小就记得,我家里的书架上有《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书籍,也许,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后来的生活里,认为家里不能没有书柜,书柜里不能没有名著,我还记得,初中时期,我就读父亲那套《三国演义》,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三国相关的一切,我自己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是买了一套三国演义,在我的床头放了多年,里面的有些章节,看过无数遍,我还是始终记得父亲那套竖版的三国演义,父亲退休后,一度迷恋武侠小说,那时我已经成家,很多武侠小说,我都是在回娘家的夜晚读过的。父亲年轻的时候经常出差,曾经走过祖国的

大部分省份,他说起各地的风土人情,地貌景色,都非常的熟悉,他对现在的旅游区人山人海不满,总会说起,当年他去桂林,杭州是多么的幽静, 他描述的那种,一个人独自走在西湖边上,灵隐寺里只有几个人在烧香的状况,我们大概是永远也享受不到了。

父亲是个宽松的家长,对子女没有过高的要求,更多的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文革开始的时候,我还小,依稀记得父亲对哥哥姐姐们说,你们愿意参加什么组织就参加什么,77年,高考恢复后,我家里三个姊妹都在可以参与之列,他没有对我们说过任何希望如何如何让的话,几年后,聊到这个问题,他才告诉我,那次,如果几个孩子都考不上,他会觉得没有面子,但是,在我们面前,从来也没有流露出来过,自幼我就是一个自卑,自闭的孩子,与父母交流很少,也就是那次谈话,我才知道,我也曾让父亲自豪过,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要求过我们儿女,要做得最好,每当我们有所进步的时候,他都会表现出很开心,我们遇到挫折,麻烦的时候,他也会长者的态度开导我们,到了晚年,他更多的经常告诉我,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名利的事情,没有尽头,过平和安宁的日子更有意义,也许这是他在走过几十年生命历程后得出的人生经验。

父亲对吃饭要求很简单,年轻时在外面应酬,品尝过很多美味,但是回家来,也是陕西人的一碗面即可,他喜欢吃陕北的揪面片,疙瘩汤,搅团,由于他的喜爱,我们家里的孩子也都喜欢吃这些看似没有营养,却暖胃爽口的东西,他喜欢吃陕北的羊肉,家里的冰柜里,一年四季都会存一点羊肉,老家也时常有亲戚会带些羊肉给他,有时

父亲节顺口溜篇六
《纪坡民听父亲纪登奎谈往事》

纪坡民:上台下台,任职辞职——听父亲纪登奎谈往事

我父亲纪登奎于1988年7月因突患心脏病去世,已有十几年了。1989年前,我还在外地工作,只是过年过节回北京探亲。父亲下台多年了,工作不忙,空闲时间很多,父亲是个话很多的人,甚至有点太多,这也许不太适合搞政治。不过,这倒使我有机会间间断断地听他谈过不少他在政坛经历的一些往事,尤其是他上台下台、任职辞职前后的情况,印象很深,至今记忆犹新。

“九大”会上的一段往事

我父亲是在“文革”期间1969年党的“九大”会议后到中央工作的。按一般人的说法,该算是“文革新贵”了。不过他在“文革”中也经历过不少坎坷。

“文革”前,父亲只是个地方干部,在河南省委担任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委秘书长。1966年“文革”开始时,省委安排他出任“省委文革”付组长,处在“文化革命”的风口浪尖上,那是个受罪的差事,不分白天黑夜,每天接待川流不息的“革命群众”,还要被揪来揪去,到处作检讨。不过开始时身份还是省委领导成员,在极其混乱的局面中勉强维持着省委的起码工作秩序。

到1967年1月,在上海所谓“一月风暴“影响下,省委被“夺权”,父亲也被打倒了,而且被“造反组织”关押起来,音信完全断绝,只有在开大会被批斗的时候,家里人才知道他还活着。这一段时间,有近半年。

时常听人说到毛主席发动“文化革命”是为了排除异己,可这个话对我父亲却不适合。“文革”时代,毛主席有句称父亲为“我的老朋友”的话,十分有名,流传很广。不过了解情况的老同志都知道,父亲比主席小整整三十岁,仅从年令看,地地道道只是个晚辈,因此所谓“我的老朋友”的来历,只是从解放初期开始,向主席单独汇报过工作,截止到文革前,听父亲说,有十三次。作为一个基层干部,这算是相当特殊的待遇了。在许多人眼里,父亲是毛主席很喜欢也很器重的干部,是主席的“红人”,可是在“文革”时,主席让领导干部在“大风大浪中游泳”,作为毛主席的“老朋友”,父亲同样呛了个半死,差点丢掉了性命。 1967年6—7月,在中央解决河南两派问题的八次汇报会后,他“解放”了,被中央任命为河南“省革筹”副组长,成了“革命领导干部”。 1968年春,又担任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9年4月,他出席了党的“九大”会议。不知这是否与毛主席又想起了他这个“老朋友”有关系。1

父亲谈起过他在“九大”会上的一件往事:他作为“九大代表”到北京后,“九大”会议主席团派人和他谈话,要他作为“革命干部”的代表作大会发言。

父亲说:“我作这个发言不合适。我不是革命干部,只能算是个解放干部。” 来人说:“那你认为谁是革命干部呢?”

父亲说:“我只是毛主席解放出来的干部。革命干部,大概刘格平、王效禹他们(分别为山西省、山东省的革命委员会主任——编者),人家那些人才应该算吧。”

来人说:“你知道吗?是毛主席让我来找你谈话,是毛主席让你代表革命干部作大会发言的。你应该服从。”

可是父亲还是拒绝作为“革命干部”的代表作大会发言。

来人表示很为难,说:“那我怎么向毛主席汇报呢?”

父亲说:“你就把我说的话向毛主席汇报。”

来人走后,很快又回来了,说:“我向毛主席汇报过了,主席说,他就是要让你这个‘解放干部’作大会发言。”接着又讲了一番那个时候很流行的“对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的道理。

“九大”的大会发言共9人。周恩来、康生是当时的中央领导人。陈永贵代表农民,

王洪文代表工人,尉凤英代表妇女,孙玉国代表解放军。我父亲的发言,在报导的时候,还是“革命干部代表”。在“九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的“九届一中全会”,又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我问父亲,毛主席为什么一定要你发言呢?

他说:被关押批斗那一段时间,曾将我“坐飞机”一百多次,这件事毛主席听说了,大概他认为我是他希望的那种能够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运动的干部。他提拔我,也主要是这个原因。

1969年6月,“九大”之后两个月,毛主席和他谈话后,把他从河南调到北京在中央工作。“文革”期间,父亲在中央的党、政、军都有职务,管过不少事情。

辞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

十年文革,“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许多资格很老、功劳很大的开国元勋、功臣战将和大批领导干部都被打倒,靠边站了。我父亲只是个“三八式”干部,一下子当了“中央领导人”,也实在是扎眼得很。“文化革命”,毛主席错了,中央的路线错了,他自然也跟着犯了许多错误。

1980年5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父亲辞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

1982年,中央安排他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做农村政策调研。给他安排的职务,叫“部级研究员”,在中国,这大概是最高的“技术职称”了。父亲还谈到:组织上和他谈话时说,庐山会议后,张闻天同志安排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职务也是“研究员”。他有点调侃地说:“想不到下台以后,我和党中央的总书记成了一样的待遇,也算是很荣幸呢。”

关于辞职下台的事,我觉得父亲还算比较通达,谈起来也不怎么避讳,也许是因为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吧。

父亲说,他正式辞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是1980年春天,但是下台的事,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基本已成定局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思想和政治路线发生根本改变的转折点,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由此开端。不过,我们后来所说的“三中全会”,实际上是前后相继的两个会议的合称,前面是“中央工作会议”,开了一个多月,后面接着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只有几天。

就是在这次“三中全会”上,父亲因为“文革”期间在中央工作所犯的错误,受到与会同志的批评,大家对他提了很多意见,有的意见还很尖锐激烈。和父亲一起挨批评的,还有汪东兴、陈锡联、吴德和苏振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三中全会”之前,父亲在国务院的主要工作是主管农业,三中全会上挨批后,工作要变动。在工作交接问题上,就谁来接任他分管的事,胡耀邦同志征求他的意见。父亲先推荐赵紫阳,因赵紫阳说他在四川的工作离不开,父亲又推荐了王任重,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 父亲交出主要工作之后,邓小平同志找他谈话,又要他接任别的工作,后来父亲又管了一段时间旅游。所以,三中全会以后,他一方面接受批评、检讨错误,一方面也还在工作,不过事情不多了。

父亲是个工作狂,他排行老三,我们孩子都管他叫“拼命三郎”。工作负荷忽然减下来,就那么一点儿事,他有点不适应。当然,挨批评自然也不是什么好受的事,他心情不太舒畅。1979年夏天,他和吴德商量,他准备向中央提出辞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请求。吴德不同意,对他说:“辞职的事,你自己不要提。”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同志曾对来访的匈利牙卡达尔的一个高级顾问说过中央的人事“只进不出”的意见,在党内传达了。吴德可能是考虑到这个情况吧,他说:“工作和职务的事,听中央安排吧,要顾全大局。”父亲认为吴德考虑问题比较周到,说吴德是个“超级稳健派”。父亲没有向中央提出他的辞职请求。

又过了八九个月,到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时,父亲和汪东兴、陈锡联、吴德四人正式提出辞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中央全会批准了他们的辞职。

实际上,关于他们四人辞职的事,也是事前的中央决定。父亲辞职,是十一届五中全会前,宋任穷、王鹤寿两同志受中央委派同他谈话时通知他的。

我问他:这次谈话是不是批评你了。

父亲说:没有。他们对我说:“你是很有能力的干部。文革前,我们就听毛主席表扬过你;来中央以后,我们听说百分之七八十的中央文件都是你主持起草的。”等等,说了不少好话。最后,他们两个一提到辞职的事,我立即表示:服从中央安排,同意主动辞职。 父亲说:这些事情,都是中央决定了的事,他们两位只是奉命办事。我痛快一点,他俩的差使也好办点,何必叫人家为难呢。

听了父亲谈的情况,我对他开玩笑说:“我听过一句顺口溜:革命战士是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昨天垒在大会堂,今天砌在臭茅房;党叫当官就当官,党叫坐监就坐监,一切听从党召唤,谁也不准讲价钱。不过,我们党过去好像从来没有辞职这一说,你也算是首开先河了吧?”

他说:“我还不是第一个,开先例的是李德生。”

李德生同志是“九大”和父亲一起提上来的,都是政治局候补委员,调中央后,他们两人工作关系很密切。后来,父亲和李德生奉主席之命到北京军区,一个当政委,一个当司令,执行的任务叫“挖墙角”,是毛主席对付林彪的“三大措施”之一。那些事情,情况很复杂,工作很困难,但他们顺利完成了主席交给的任务,两人合作相处得也很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有“文革”那样的大背景?后来,一点小事,便抓住不放,“四人邦”乘机胡闹,整李德生同志。那已经是“八大军区司令对调”,李德生和陈锡联从北京军区和沈阳军区互相对调以后的事了。

可是对李德生同志辞职的事,父亲是知道的。李德生同志辞去党中央副主席职务,是1975年党中央的“一号文”公布的。大概是1974年底吧,父亲和李先念同志两人受中央委派和李德生同志谈话,提到要他辞去党中央副主席的职务。大概也是我们党内从来没所谓辞职的先例吧,李德生听了以后很诧异,还在对“四人邦”整他的事生气。“文革”后期那种乱局,有许多事,也是说不清道不白的,父亲和李先念只是奉命办事,不愿意和李德生同志争论、再伤害他。父亲便直截了当地说:“德生同志,你应该明白,你是党中央的副主席,我们两人只是政治局委员,按规矩,我们是没有资格和你谈这个话的。要你辞职,这是毛主席的意见。”李德生同志听了这个话,便不再说什么了。他辞去党中央副主席的职务之后,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到八十年代,李德生还担任国防大学的政委。

所以,李德生同志才是我们党内开辞职先例的第一个人。对父亲来说,向自己的“老伙计”通报辞职的要求,揽的自然不是什么好差使,依通常的人情,也许会损害他们在困难时候结下的友谊。不过,李德生同志是有风格的,父亲去世时,他还亲自来家里吊唁,而且颇为动情地谈起到当年他们任职北京军区时“一起熬夜”的情形。

听了父亲这些断断续续谈到的关于“辞职”的故事,使我产生一些什么样的联想呢?首先当然是,“文革”的狂热时代过去了,对政治问题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法结束了,领导干部下台的形式也有了变化。父亲通过“辞职”下台,没有再象“文化大革命”时遭到残酷迫害的“彭、罗、陆、杨”、“杨、余、傅”等老革命们一样的命运,是他和我们的家庭之幸。

其次,象那部电视剧的片名一样——“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在也随之而去了。其实,“激情”,作为革命战争年代的遗产,对处在“现代化强行军”的中国,对于激扬民气、凝聚民族精神,原本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十年文革,让它白白地“燃烧”掉了,也未免使人有点留恋惋惜。而党内生活这些过于严峻的道德准则,归根结底,也是适应这种“激情”的伴

生物。象黑格尔说的那样,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的现实事物,当时也会有它的合理性。 如今,我们从电视新闻里,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总理、首相、部长、大臣等政府高官,或因政见不合、或自感能力不能胜任、或因失职渎职、或因道德形像污损而“辞职”的事,几乎司空见惯。不像我们在“文革”时,非要弄成个“反党集团”或者什么“路线”才行,也不象父亲他们“辞职”时,搞得那么别别扭扭、羞羞答答、曲曲折折、费许多周章。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也需要现代化呢。

“辞职”的办法,是政治生活走向理性和成熟的标志。中国人民在经历了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的政坛风云之后,对政治高层人事变动在认识上逐渐理性化了。毛主席曾有这么那两句“语录”:难道离了那一个人,地球就不转了?难道离了张屠夫,就吃混毛猪?如今,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强得多了,这两句原来只认为是开玩笑的趣话,将会作为政治生活的现实而接受它。

“辞职”之法,作为政治生活的常规,应该提倡,而且应当制度化。

出任军职期间的轶事

任何一个政权,其核心的权力都是军队。这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父亲谈起这个道理时,颇为感慨,他说:“文化革命”的时候,“天下大乱”,什么党中央、国务院,什么各级党委、地方政府,还有工、青、妇,全都冲垮了,实际上都不起作用了;但是,只要解放军还在,这个国家的政权就还在。“文化革命”,把这个道理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了。老毛把这个事情看得很彻底,他算是把国家的本质看透了。——父亲说这番话时,把他通常时时挂在嘴上的“主席”,换成了口吻颇有一些不恭味道的“老毛”。

不过,现代国家,职能分化,术业各有专攻。军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内部安全则主要依靠警察。当然,现代国家,是法制社会,现代政府,更多地是服务功能。所以,这个道理如果反过来讲的话,其真理性则具有了一种衡量历史进步的意义:政府职能分化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这个道理,如果单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看,不论是它的正命题还是其反命题,其真理性都是无可置疑的;可若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去来看,用我们时下最流行的语言来说,就有了“与时俱进”还是“与时俱退”的分别。

我父亲虽然也是个“老八路”,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但他一直是个“文官”,是搞“地方工作”的。父亲说,他虽然也算打过仗,可那只是“剿匪”,最多也就指挥过一个团的兵力吧,还是些个“地方部队”。正规军的大兵团作战,他完全没有经验。可是,父亲在中央工作期间,却出任北京军区的政治委员,统领过七八十万军队,他还是军委领导成员,起草过“八军区司令对调”的文件。显然,在我们人民解放军如云的战将里,他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战功”。父亲出任军职,完全是政治性的。

1970年12月,父亲和李德生奉毛主席之命,参加“批陈整风”的“华北会议”,去“挖墙角”;而后在北京军区出任政委和司令,为毛主席对林彪的斗争,守住北京身边这块“阵地”。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司令对调”,按毛主席的说法,“司令常来又常往”,李德生走了,陈锡联来了,“政委欢送又欢迎”,父亲一直留在北京军区。

父亲去“军委办事组”,更是毛主席亲自点将。主席把“军委办事组”成员召集来,当面对他们说:“你们这个军委办事组,象粘土一样,板结了,不透气了,需要掺砂子。掺了一个李德生,看来还不够。我给你们再派一个文官,我的老朋友,纪登奎。怎么样啊,你们欢迎不欢迎啊。”父亲讲到这一段时,我问他:“你没有搞过军事,到那里面怎么工作呀?”他说:“主席是怕他们搞鬼,叫我去那里,就是看着他们。有时候我提点意见,仅仅是文件上的文字修改的事,也把他们搞得精神很紧张。”

他还说到:“军事上的事,我确实不懂。李德生比我强点,也只指挥过一个师、一个军。当时,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北京军区是首都门户,万一有点闪失,我不仅要掉脑袋,

而且还会成为民族罪人。我对这件事十分担忧,也有自知之明,急中生智,去把粟裕请来了,那是我们军队的名将了。我给他配了几名最好的作战参谋,坐个吉普车,在边境防区漫山遍野地转了几个月。粟裕搞出来一个作战方案,交军事科学院和军事学院的内行和专家们看了以后,认为确实不错,我才比较放心了。”

林彪事件后,父亲又在叶帅主持的“军委办公会议”工作。就这样,按父亲的话,他也“和军队的老总们在一起混了七、八年”。

在军队任职,自然会和林彪打交道。当我问父亲对林彪的印象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当地方干部的时候,对中央的事情了解得很少。这位林副统帅,在我们眼里,和你们差不多,也是象神一样。到中央工作后,先是解决各省、各部、大型企业的文革两派问题,党政方面也管过不少事;在政治局会议上,参加讨论工业、农业、财贸、整党、外交等各种问题,一个国家,头绪很多的。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中央无论讨论什么问题,都听不到这位副统帅的意见。毛主席的意见很多,各方面的问题,都能听到他的指示。可是这位副统帅,中央讨论工业,没有他的意见,讨论农业,没有他的意见,讨论财贸,还是没有他的意见,讨论政治问题,比如整党,也没有他的意见„„。我很奇怪:这位副统帅,究竟在考虑什么问题呢?怎么中央无论讨论什么问题,都听不到他的意见呢?中央的文件上,林彪的批示也总是“完全同意主席意见”几个字。我想,也许林副统帅在考虑什么重大的军事战略问题吧。可是,后来我到军队工作以后,发现还是这样:中央和军委无论讨论战备、训练、科研、军工,还是讨论军队的政治工作,都没有这位副统帅的指示,听不到他的任何意见。这我就更奇怪了,这位副统帅,究竟在干什么呢?„„”

这段话,父亲曾先后对我讲过两次,一次是七十年代,一次是八十年代,两次讲的内容和口气,基本一样。大概中央的事,我们这些当老百姓的很难明白。对父亲这段话,我一直不明白:既不明白中央的事为什么会是这样,也不明白父亲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父亲还讲过他向林彪汇报工作的情况,也很有意思。1971年夏天,周总理带着黄永胜、张春桥和我父亲一起到北戴河向林彪汇报工作。父亲说,他向林彪汇报的问题是:“军队现在冗员太多,一个司令,七八个副司令,一个政委,七八个副政委,军、师、团、营,一直到基层,也都是一个正职,好多个副职„„。”他请示林彪:“林总,您是打过仗的人,军队现在这个样子,真的有了战争,还能打仗吗?”林彪听了以后说:“就是啊,那怎么办呢?” 我问父亲:“军队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呢?”

父亲说:“文化革命,三支两军嘛。军队干部,派出去一批,提拔起来一批,再派出去一批,又提拔起来一批„„。三支两军结束了,军队干部都从地方上回来了,军队干部自然就多了,就搞成这个样子了。”

我问父亲:“那林彪说怎么办呢?”

父亲说:“情况他也知道,可他也不说个办法。就这么一句,没有下文了。”

父亲说:“小平的风格,和林彪完全不同。1975年,小平抓军队整顿,对存在问题,讲了五个字:‘肿、散、骄、奢、惰’。解决办法,部队各级军政首长,一个正职,一两个副职,剩下的统统清理,成立顾问组,都塞到那里头。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割疮带肉,快刀斩乱乱麻,问题就解决了。”

我问父亲:“林彪为什么不这么搞呢?”

父亲说:“林彪也不是不会搞,他是不愿意搞。”

我问:“为什么呢?”

父亲说:“文化革命,林彪把他认为反对他的人都搞掉了,军队里都成了他的人了。这种动大手术的事,一旦搞起来,又麻烦又得罪人,折腾的鸡飞狗跳墙的,不是把他自己的人搞乱了吗?那个时候,离9.13只有两个月,他要和毛泽东斗法,精神紧张得很,心也根本不在这些事情上。林彪手里的军权,是他政治上的本钱,要留着和毛泽东周旋。他怎么会自

父亲节顺口溜篇七
《父母吉凶的两个极其相似的口诀》

父母吉凶的两个极其相似的口诀

命理过三关中测算父母为重要之内容,网络上流传有两段断父母生死诀,其中之一称为湖南江湖隐士提供,而其实为湖南韦宇居士《断命秘典》有载。韦称该口诀是盲人师傅所传断父母生死秘诀,千金难买,并告诫曰:非贤人不可轻传!口诀如下:

断父生死诀

比劫重重虽克父,不见偏财命也固。

岁运若遇偏财来,父死非命无救助。

偏财临库又逢冲,风运见库父寿终。

天克地冲见偏财,父亡之期提前来。

年干受克父先死,年食月枭父早埋。

年柱纳音被月克,岁运同克父必亡。

断母生死诀

财星重重虽克母,不见印缓不用哭。.

岁运若逢印绶来,母亡定数不用怀。

印绶临库又遇冲,岁运逢库母寿终。

天克地冲见印缓,慈母有难不好救。

印绶叠叠无财官,岁运见印母走先。

另一则口诀则出自四川仇甫全大师《关于子平命理和盲派命理之比较研究》。口诀如下:

断父死亡诀

比劫重重虽克父,不见偏才命牢固。

岁运若逢偏才临,父亲必上黄泉路。

偏才入墓又逢冲,岁运逢墓父寿终。

天克地冲见偏才,父亡之时定会来。

年干受克父先亡,年食月枭父早埋。

年柱纳音被月伤,岁运再伤父刻亡。

断母死亡诀

财星重重虽克母,不见印绶不用哭。

岁运若遇印绶来,快为母亲备棺材。

印绶临墓又逢冲,母亲进入棺材中。

天克地冲见印绶,母病华陀也难救。

印绶重重无财官,岁运见印归黄泉。

之所以录两段口诀,是为了对比学习。从以上两套口诀中可以看出,其中的《断父生死诀》两个版本几乎同出一辙,没有差异;而《断母生死诀》虽然字面不同,而所表达的意思也高度一致。由此,我们可以认定这出自两个不同地域的口诀乃同出一门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四川与湖南,古为巴、楚,本为比邻,民间文

化传承有很多同出一脉,其间活跃的盲人命师在口诀传承过程中经过自身的加工和适当改编,形成了浓厚的地域特色,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第二段《断母死亡诀》就有很明显的"川味“,直接干脆形象贴切传神,特别容易记忆。

有过一定命理功底的人一看这两个口诀无须他人解释便能明白其意义,口诀虽简,其意却深。下面简要谈谈看法。

“比劫重重虽克父,不见偏才命牢固。”“财星重重虽克母,不见印绶不用哭。”

所有的命理典籍无不有此论述,命局中比劫重叠多而旺,克父;财星重,克母。这是在断命分析原局时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则首先获得父母早亡的信息。这里最关键的后面一句,“不见偏才命牢固”,“不见印绶不用哭。”就是说有明显的信息,但当受克的父母不现于命局中,则父母不受克,安然无恙。

“岁运若逢偏才临,父亲必上黄泉路。”“岁运若遇印绶来,快为母亲备棺材。”

比劫重重克父亲,财星叠叠克母,如果父母星不现,就相当于如狼似虎的克星无所作为,克星虽欲克父母而父母已然逃遁,当

然就没有性命之忧。但,比劫重重、财星叠叠,就如果一群饿狼一般等待着猎物的出现,当父母这“猎物”出现的时候,饿虎扑食,命丧黄泉。

这句诀的意义还不止如此,这诀还能推广出其他的断命诀窍,很多命书中都提到过一句话,叫“无怕有,藏怕露”。这才是实质。当命局中某类十神太旺,就说明已然成势,由于该类十神或五行的旺相,就必然导致其他的五行的衰败,比如女命,食伤很旺,必克官星,若命局官星不现则无虞,一旦大运行到官运,其夫必有灾。男命的比劫重,不单克父也克妻,其余类推即可。

此句口诀很值得玩味,该诀推广后在大运流年批断上可获得意想不到的准验。

“偏才入墓又逢冲,岁运逢墓父寿终。”“印绶临墓又逢冲,母亲进入棺材中。”

这是对六亲入墓的解释,不但父母,其他六亲亦然。原局中有父母星入墓的,从原局里即有父母身体不好或早亡的征兆。墓库在原局逢冲,相当于把入墓的六亲冲了出来。当岁运逢墓的时候,就是“墓”来到了大运流年上。当被冲之时,称为“开墓”,开墓

父亲节顺口溜篇八
《当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 当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当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 当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txt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

当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当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小的时候,没有文化的父亲教育儿子:长大了穿皮鞋,当城里人。父亲说,他早年间到城里人家要饭,狗咬他,他拿打狗棍往狗嘴里戳,主人就拿穿皮鞋的脚踢他。

在上世纪80年代的鲁南农村,皮鞋是个稀罕物。“大皮鞋,呱呱叫,上火车,不要票!”小孩们几乎都会唱这段顺口溜。而对于像父亲这些穿了半辈子草鞋、布鞋的泥腿子们来说,皮鞋就是吃香喝辣过好日子的代名词。

记忆里,我第一次穿皮鞋是在1982年。那年我4岁,玩耍时不小心掉进了邻居家的地瓜窖里,摔断了腿。父亲用地排车把我拉到30里外的县城医院里,医生说,这孩子的腿保不住了,恐怕要截肢。父亲跪下就给医生磕头,磕了一头血泡,医生只是叹息。父亲疯了一样拉着我换了一家又一家医院——孩子的脚都没有了,拿什么来穿皮鞋呢?

后来,几乎绝望的父亲把我抱到城郊医院的老先生面前,老先生在我腿上捏了几下,说,这孩子的腿能治。父亲一下子又给生先生跪下了。

穷人家的孩子生命力就是顽强,同病房的几个城里断胳膊的人每天猪肉炖苔菜加白面馒头养着不见好,我吃着母亲从老家里送来的地瓜煎饼和咸菜,腿却奇迹般地好起来。住了20多天,医生就通知我们出院了。

我在床上躺了3个月。一天中午,父母从地里回来,把我抱出来晒晒太阳。院子里有棵小槐树,我扶着它,慢悠悠地站起来,又试着向前挪了一步。“我能走路了!”听到我的喊声,父母从厨房里冲出来,看到我,他们泪水哗哗地往下淌。

那天的午饭,父亲买了五毛钱的豆腐,一家人改善生活——为了给我治腿,我们家已经算作赤贫了。下午,父亲没有下地,挎着炒好的一篮子花生进了城。在我出院后的每周里,父亲都要去这么一趟,先到工人文化宫前卖掉熟花生,再到医院里去拿我一周用的药品。

那晚天黑了很长时间,父亲才顶着一头冰霜回来,进门就到我床前,满脸挂着笑。他变戏法似地从篮子里摸出一双鞋——皮鞋,又从被窝里掏出我的小脚丫,给我穿上,然后心满意足地欣赏着。“我儿子能穿皮鞋了!”他对母亲说。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父亲说那句话时的样子。父亲的话给了我巨大的动力,几年后,我上学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的成绩一路扶摇直上,到高一那年,周围几个村子的人们都提前喊我大学生了。

腊月二十七是我们镇上的大集。我穿着拖鞋,把自己惟一的一双白运动鞋洗了,准备过年。父亲杀了家里的一只羊,到集上卖肉换年货。下午的时候,他买了一双皮鞋——实际上是人造革的,喜滋滋地进了门。人家要20块,父亲还价10块,最后14块钱成交。他一高兴,拿成了两只一样的。父亲不肯吃饭,执意要骑着自行车去换。他回来的时候,外面纷纷扬扬

飘起了大雪,饭已经凉了。

那是我穿的第二双皮鞋。看着头发眉毛上挂着雪花的父亲,我在心里发誓:将来挣了钱,一定给父亲买一双真正的皮鞋。

60多岁的父亲瞒着我到滕州城里收破烂,人家当破烂扔了一双皮鞋,父亲拾回来,准备回家擦洗一下,穿在脚上过年。晚上,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烤火,父亲宝贝似地捧着鞋擦洗。那年我上高三,印象里是他穿过的第一双皮鞋。可父亲说,他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到大上海时脚上穿过皮鞋的。看我不信,他有些生气,说:“等你小子将来出息了,就给我买双皮鞋,要最好的!”

我不知道父亲年轻时穿没穿过皮鞋,只是知道,爷爷去世得早,父亲跟着奶奶到处逃荒要饭,再后来挑着货郎担子走街窜巷,挣钱养活年幼的叔和姑,并给他们成了家,自己到30多岁才找到我的母亲。儿子还没长大,父亲已经老了。

我大学毕业领了第一个月的工资,给父亲花80多块钱买了一双百货大楼里打折的皮鞋。父亲不舍得穿,只在过年或走亲戚时穿穿,就收起来。2002年国庆长假,父母一起来济南,父亲脚上穿的就是我给他买的那双皮鞋。他们在我家住了一周,就嚷嚷着回去,父亲说,皮鞋有什么好,捂脚!哪有俺在老家穿布鞋舒服。父亲不知道,儿子买的鞋质量太差,好皮鞋是不捂脚的。我就想着给父亲买双好皮鞋,这一想两年过去了,留给儿子一辈子的遗憾。

2004年3月,父亲走亲戚路上摔倒,高血压引发脑血栓,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最终没有站起来。到了中秋节,我从济南回老家看他,他已经瘦得没有人样。他抓住我的手,要我给他买的那双皮鞋。母亲从柜子里翻出来给他,他拿着鞋哭了。皮鞋,对他来说,已经没有用了。

一个多月后的10月12日的夜里,叔家的大哥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去世的消息。400多里路,我哭着赶回家。母亲说,父亲弥留之际,母亲给他穿鞋,说,老头子,你这辈子落下个残废,到那辈子一定得穿鞋走路啊!

那是一双我早就给他准备的送老鞋——一双布鞋,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人走是不能穿皮鞋的!

父亲下葬后的第二天,我把当年给他买的那双皮鞋以及他的衣物在他坟前烧掉。火光里,晃动着父亲当年冒雪给我买鞋时的情景。想起那句话:当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当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我止不住泪。

父亲,你知道吗?在城里,也有人穿布鞋,也许只有在那美丽的天堂里,人人才都有皮鞋穿!

父亲节顺口溜篇九
《荷月的荷 打油,你也配 - 数字报 芜湖新闻网》

·镜湖星月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编辑/黄瑶琴校对/潘丹丹版式/刘丽韬

电话:0553-3816554

荷月的荷

□女人花□

中国人是爱花的,爱到每个

月都要以花来配,当然,这里月份是指农历,它比公历的月份总是要迟些的。“杏月”,是指杏花烟雨的二月,“桃月”无疑是说桃红柳绿的三月,“菊月”则是指光阴到了秋霜点菊的九月,而荷花则属于六月,决无别解,不会产生误会。

荷是个好字,有着美人般曼妙身段,轻轻一念,好似从心里发出的一声轻叹,尔后眼前一亮,仿佛看见了穿塘而过的风,满荷齐舞,清影横波,美而雅。芙蕖,草芙蓉,这两个名字也很美,这都是荷的别称,就像冬崧是白菜的别名,野豌豆苗叫薇,草果被称作豆蔻,极动人。在文人雅士那里,荷花又被称做莲花,这样一叫,荷花被赋予了世外高人的超脱气质,但是,我总觉得那是小众的美,是拒人千里之外的冰山美人,让人敬而远之。我觉得,在热辣辣的夏日里,在闹攘攘的尘世中,荷花这个称呼,更能确切地表达寻常人的喜爱之情,一枝一叶都能悦人或者是利人。

在水润风清的江南,因为有荷的凌波而生,为夏日增添一份清凉,还有些许的雅致。荷从发牙挑出水面之始,便显示了它别样的风姿。初生叶,亭亭如盖,有风则是摇曳生姿,无风则袅娜动人;及至花开,或粉或白,均娉婷有态,盈盈含笑,迎风愈娇,香远溢清;即使在开完一塘夏荷,洗尽铅华,暗结莲蓬,仍与翠叶并立,虽蕴藏累累果实,却垂首默立,与人极似,厚重的人总是谦逊的,也是,人不反常怎能超常;剥开莲子,则有一叶叶碧如翡翠的莲子心,泡茶喝,苦苦的,能降压败

火。及至夏末,翠绿转黄的残荷,

摘下,也有用处,蒸菜时垫上一片,清香悠悠。或者用来包装食物也可,记得小时候吃的五香豆,就是包在荷叶里的,豆嫩叶香,真有种餐花食英的感觉,每每想起,回忆里似乎都散发着荷叶的芬芳;还有藕,虚心有节,节节都是透着生命的气息;由此看来,花以色悦目、以香醉人的本事,荷都有,而荷利人的本领则是其他花所没有的。

□赵文琴

顶。那时节,有蝉声一声一声地

落下,有云扭着腰肢,在水中洗涤着一朵一朵的洁白,而静静的时光,将满塘荷花凝结成记忆中最柔美的珍藏。

一直以为,荷是与水息息相关的。电影《阿甘正传》里有句台词,“有一种鸟,它睡在风里”,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荷,无论鸟睡在哪里,荷都是睡在水里。荷与水,互相成全而有了一幅美景。而人的一生,总有一湾流在内心的水,总有一朵属于你命中的荷。

临水赏荷,轻抚的微风送来阵阵的清香,它的随风淡然很让人欣赏,它把扎根于淤泥中的坚韧留给自己,把最美的姿态留给世人,完成了从小荷尖尖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即使枯萎也是那么自然,这是荷的姿态,也是人活着的姿态,人只有坚持,从容,自在,才会在越活越薄的岁月里,有着越来越饱满的内心,生命的稻仓里才能果实累累。

杨宪益先生在《题丁聪为我漫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画肖像》一诗写道:“少小欠风流,冬夏与春秋。”鲁迅当年说自己写而今糟老头。学成半瓶醋,诗打一这首小诗乃“达夫赏饭,闲人打缸油。恃欲言无忌,贪杯孰与俦。油”。你看看,鲁迅此诗,早成经蹉跎渐白发,辛苦作黄牛。”有人要典,却也不过是“打油诗”呢。说了,杨宪益大名家也,既是诗人,父亲节这天,一文友发来一首又是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专家,他的“大作”,我看了觉得还不如民自云“半瓶醋”“一缸油”,杨宪益也间写的“顺口溜”,现在有些会写几太自谦了吧。老先生的本意,怕真句“顺口溜”的所谓诗人,也逢人是自谦自嘲,但在我眼中,却也看就“自谦”自己的大作为“打油出一点点的自负:虽只半瓶,尚有诗”,我就好笑,就忍不住要想起学也;虽是打油,尚是诗也。董桥在文章里讲过的一件轶事。

单单“诗打一缸油”吧,就算是说台湾著名诗人周弃子先生在朋自谦,如今有几人配啊,杨宪益的友家碰到一空头诗人,连称久仰“打油诗”之好,是得到公认的,是久仰,诗人马上写了两首乞正,周可与聂绀弩齐名的呢。鲁迅那首先生看后连声好好好,诗人自谦《自嘲》,大家都知道的,写得多好云:“哪里哪里,我不过是打油而啊:“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已。”事后周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当时我口虽不言,心里却在想:打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油?你也配?”

鸡头梗子芡实糕

□美食计□

□朱晓云

初夏,我拥挤在水乡古镇西在这深水里,你看不到她的美。塘的老街上,尝到了芡实糕,想到再丑陋的植物开出花,也是有柔我最得意的鸡头梗子,正是夏日美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芡实花,上市时,日子一下子清欢起来。好生欣喜,蹲着撩开水草,伸着脖

早闻姑苏“水八仙”闻名天子细细打量了好阵,可是也是够下,其实江南水乡芜湖的水仙们不着,这一点也是如莲花。也是毫不逊色,水八仙中芜湖就想来芡实是有个性的,虽生有七样,茭白、莲藕、菱角、芡实、在水中,不柔不媚,比“可远观而水芹、荸荠、慈姑样样有,只是莼不可近亵”的莲还要有脾气,还带菜,芜湖这边不太吃。她们跃出着剑气,你碰我我扎你,因为浑身水面,水淋淋地着实让季节有了长刺,一般不上人手,能耐着寂几份风情和清趣。天一热,人心寞,慢慢地修炼着,直到“紫罗小也热,当然想看到水淋淋的东西,囊光紧蹙,一掬真珠藏猬腹”。莲野生鸡头梗子便在菜市场露面是柔弱了,你真的碰她,她也无力了,在意她的人并不多。还手,情不情愿只有莲心知道。

很小的时候,夏天,母亲炒鸡芡实那密密麻麻的利刺,让你死头梗子给我吃,那时家中没有冰了这份贼心。箱,母亲说这种水菜不怕馊,果郑板桥的《咏兴化》中说芡实然,隔一夜的红辣椒丝炒鸡头梗“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子安然无恙。圆”。芡实果子颗粒如白珠,甜润

不知什么时候,我知道要少识软糯,是健脾益肾佳品。苏州人人多识草木,对植物上了一份心。车前子提起江南的食物,说鸡头

鸡头梗子就是野生水生芡实米是一种淡到了极致的美食。我的茎。芡实很是低微,终身闷在看来,它是一个丑陋的外表包藏水下,水里有藕,水上有莲,论花着一颗淡泊的心。在西塘老街,论果也没她出头的份,她就这么老铺子现场做芡实糕给游人品

尝,糯糯的,凉凉的,淡淡的甜,江在水下闷着,千年等一回,世人难

得见。南水乡正宗的味全在里面了,上

怪不得人,芡实长得实在是太苍给江南水乡的恩赐流溢在古巷丑陋了。我以前不知道她在水中子中。到底是什么样子,一次母亲单位同鸡头梗子初上岸时,看相也

不怎么样,荆棘满地,瘆人!得先事弄来了一小麻袋东西,取出时没

用手拿,而是拉起麻袋的底,哗啦顺着丝撕掉她带刺的皮,露出粉倒到地上,我凑近一看,什么呀,丑粉的、圆滚滚的、水润润的梗子

来。嫩生生的水红,薄薄的,如江里八怪的,浑身长着刺,深褐色坚

硬的皮壳裂着口,龇着牙,像是给南二八少女微热的脸,透着血丝,人砸了一拳。母亲说这是芡实果嫩极的,手一碰就折了。子,样子像鸡头,也叫鸡头米。我鸡头梗子切成两寸条用盐稍蹲下细打量,果实上花萼退化的部腌,排出水腥,爆炒红辣椒丝,健分的确形如鸡喙,里面倒是装着雪脾下饭,清爽利口,是盛夏城市餐白如珠的米粒。那次芡实果子是桌上极品的水生野蔬,我极喜欢怎么吃的,我淡忘了,太丑,鸡头梗吃。子我是记住了,她就是芡实这个丑八怪的茎。红粉粉,水淋淋,修长的身段如二八村姑,地道的一款无污染的水生野菜。

芡实和莲算是一个宗族的,深藏水中不显山露水的。那年我在一片开花的莲塘里,看到低浮在水面上的芡实花,蜡状紫红色,像小睡莲花,也是极美的,只是躲

把茶临风

□小情怀□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学会品

茶。我是喝茶,大口大口地喝,大口大口地品尝。酽酽的滋味一路而下,冲撞肺腑,然后五体舒畅,百孔通泰,整个人轻松飘逸,神清气爽。茶之于人的享受,也就莫过于此。

其实,茶最初不过是立在矮枝上的翠叶,三三两两地簇拥在一起,最后漫山遍野起来。在人们感觉到春意的时候,茶就从枝头走下,让火炙,让手揉,让火再烘烤,历经千锤百炼,始成立于水中的花朵,芳香四溢。茶的这一番羽化过程,充满诗意。许多爱茶者可惜无缘于茶的这一初始形态,喝茶时便少了一番滋味和情趣。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沾满露水的叶芽,手指上仿佛还沾满粘粘的茶叶汁,沁入心脾的自然气息,清新如满山的绿色植物。采摘新茶,就是采摘春天,采摘大地的气息。碧绿的茶叶被送进茶厂加工,历经炒、揉、摊、烘等工序,把满身的浓汁浓缩,把翠绿变成青黑,一声不响地躺进包装盒中,把清香长留腹中,为大地保存灵气,为爱茶人长存春天的气息。

茶往往在蛰伏一些时日之

后,被轻轻打开,清幽的香气就袅袅升起,潜进人的心脾,把绿意和春天柔柔地铺进五脏六腑,让茶的气息弥漫在天地间。喝茶是不讲究时间的,但需要有虔诚之心,对茶充满敬意。这也不论在何地,茶楼不一定适合喝茶,田间也能茶香四溢。我清楚地记得,无数农人在田间地头,举起浓茶一饮而尽。茶水可能是苦涩的,可是酷热的暑气随着茶水的润染烟消云散。茶在此时此地,把春天还给了农人,把茶植在了大地上。

人一样分成三六九等,并如此泾

渭分明,等级森严,让人索然无味。这时女子拿出另一包茶叶开始冲泡,茶体极小极圆。难道是茶叶果?我疑惑。清澈的白开水慢慢地注入透明的玻璃杯中,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只见紧裹在一起的茶叶缓缓地绽开,舒展着身子,清澈透明的水中,俨然是一朵朵灿然开放的小花,通体翠绿,晶莹剔透。在水中,它们自由地开放,欢快地舞蹈,把生命的芳香氤氲成缕缕清香。在凉爽的山风中,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看到了自由的舞蹈,闻到了生命的芳香。端起香茗,我缓缓而饮,一股幽香沁入心脾,似兰如桂,在体内千回百转,荡气回肠。先前厚重的苦涩味云雾般散去,花香茶香袅袅婷婷,飘逸着,空灵着。女子说这是跳舞茶,独家精制。我不知此言真假,但此茶令人惊叹,尤其是在今夜,旅途过半,夜宿山庄,一身轻松,人生的种种负累皆已放下,人生的美好都在眼前,把茶临风就是人生最惬意的享受了。

茶,有时就是人生。而喝茶,就是享受人生创造的美好。

父亲节顺口溜篇十
《月考3》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学月测试卷

班级 姓名 计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2011年10月31日,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估算,当天世界人口已经达到 亿。

A、50 B、60 C、70 D、80

2、2011年10月5日,两艘中国籍货船在 水域遭不明武装人员劫持和袭击,造成13名中国船员遇难。

A、北部湾 B、湄公河 C、亚丁湾 D、钓鱼岛

3、“吃荤菜怕激素,吃素菜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没数。”这一顺口溜从侧面反映了消费者的 正受到威胁。

A、安全权 B、自主选择权 C、公平交易权 D、监督权

4、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是( )

A、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5、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听取和审议了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公有制

6、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将受害人杀死,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可见( )

A、法律由国家制定并认可 B、法律具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C、违法行为要受到刑法的处罚 D、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的功能

7.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醉驾入刑”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表明

A.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我国的法律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

C.我国的法律要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D.我国公民都能直接惩治违法犯罪行为

8、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来自( )

A、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B、我国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

C、人口的压力 D、政策的压力

9、下列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 )

A、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B、科学开发和利用资源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为加快发展,大肆开挖煤矿

10、我国计划生育的目的是( )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C、改变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现状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1、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 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

A、经济和文化 B、经济和科技 C、文化和科技 D、军事和科技

12、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最根本的是要(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B、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使四者相协调

C、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13、日新月异的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在( )

①丰富了生活的内容 ②更新的生活方式 ③拓展了生活空间 ④改变了生活的意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4、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 )

A、教育 B、农业 C、科技 D、民族团结

15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都有12秒左右的时间。下列属于地震发生时不正确的逃生方法的是( )

A、及时逃离建筑物 B、住在楼房的,迅速躲入厕所、厨房里

C、正在街上,要快速跑进建筑物中或高楼下、广告牌下避险

D、正在上课,靠近门的同学迅速跑到门外,中间的及后排的同学可先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

16、我们与艾滋病人打交道时,要避免 ( )

A、共进晚餐 B、握手 C、血液接触或性接触 D、礼节性拥抱

二、判断正误题(对的填“A”,错的填“B”,每小题1分,共8分)

17、网络本身没有好坏,只是看你如何利用它 ( )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 )

19、树立全球观念是大人的事,中学生还不需要 ( )

20、由于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所以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已经结束。 ( )

21、诚信是为人之本,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讲真话。 ( )

22、保护环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质量,也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 )

23、如果你接受了教育,你就得到了现代社会的第一张入场券。 ( )

24、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 )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5、为什么说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5分)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3分)

26. 放学了,小尹来到小强的教室,发现他正在偷偷地抹眼泪。“小强,你怎么啦?”“我遇到麻烦了,有位高年级的同学已经向我索要了两次钱,我都给了他。今天,他又要我在约定的地方给他100元,还不允许我告诉任何人,否则就会喊人来打我。”

如果你是小尹,你会替小强想什么合理的办法来保护自己?(8分)

27、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和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国外的母亲节和父亲节,自从这两个节日被“引进”中国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

(1)为什么这些节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4分)

(2)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孝敬自己的父母呢?(4分)

四、分析说明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8、材料一:科学家们认为,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是遏止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最有效的方法。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动员和部署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材料二:2010年9月20日,教育部发出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要求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试行免费教科书制度,开展教科书的循环使用试点工作。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表明我国政府坚持什么基本国策?(3分)

(2) 请你列举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不少于两例)(4分)

(3) 你认为在学校开展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有什么意义?(5分)

29、国家为什么要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6分)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有哪些基本义务?(6分)

五、活动探究题(12分)

30、材料一:我国目前的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的55﹪,而高级人才中,国际化人才则更少。

材料二:参加2011年两会的代表们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来自国际上的最大竞争将不是市场,也不是资源,而是人才。

材料三: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与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1) 当今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什么的竞争?(2分)

(2)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4分)

(3) 青少年要成为祖国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怎么做?(3分)

(4) 请你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工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3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8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