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秋节】
昔日伤心地 今朝捡来千万财(2016.10.25)
金刚腿,弹簧腿。入得了他法眼的,又是哪种腿。普通的大闸蟹不算什么,什么稀罕他养什么。中秋节国庆节,养殖户都在卖蟹,他却留着不卖。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山东省微山县的闫成武,给您念念他的生意经,看他的两千万是如何赚来的。
夜幕降临,是闫成武最忙的时候。他要捡的宝贝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爬到岸上来。这些宝贝每年能让给他卖出2千多万。
闫成武:看。
记者:这就是它准备要逃了。
老闫:准备要逃了。
原来老闫要带我们捡的宝贝就是大闸蟹。要是不被防逃网拦着,这些螃蟹早就跑了。大闸蟹夜晚上岸是有说法的。
老闫:七上八下九归海。现在螃蟹陆陆续续都要上岸了。农历的七月份,蟹奔(长江的)上游来,到(农历)八月份到(长江的)下游去,到九月份,天气比较冷了,蟹到一定的成熟季节了,奔有海水的地方,奔东方,繁衍它的下一代。
记者:爬到岸上的就能捡了?
老闫:对,说明它成熟了。
也就走了十来米,老闫就捡了几十斤大闸蟹。
老闫:这种蟹,公蟹,也有三两多重了。
记者:也有三两多重了。
这是比较常见的规格。
老闫:对,这是比较常见的规格。
老闫说今晚捡的螃蟹个头并不算大,他还有更大规格的。老闫说这种大螃蟹是市场上的稀罕物,不是论斤卖,而是论个卖的。价格能比普通的螃蟹翻上几倍。
老闫:这个公蟹有有6两半,这个母蟹有4两半。你看这个公蟹的壳有我拳头这么大。
记者:差不多有您拳头这么大。
老闫:对。我们一只最高的能卖到三百多元钱。
记者却发现,那么贵的螃蟹,有些老闫一经手,就又被扔回到蟹塘里。
老闫:扔下的是弹簧腿。这种腿软软的。
记者:留下的呢?
老闫:留下的是钢筋腿,比较硬。
大闸蟹居然分弹簧腿和钢筋腿,那么到底什么是弹簧腿,什么又是钢筋腿呢?
老闫:钢筋腿就像这个腿,比较硬硬的。弹簧腿这个腿,比较软软的。你摸一下就可以了。这是软的。
记者:摸哪?
老闫:摸这么爪。
记者:摸这个爪子。
老闫:对。
记者:对,这个是有点软软的。
老闫:刚脱完壳。腿还没有硬。这个就是钢筋腿。
记者:这个是钢筋腿。
老闫:你摸,硬硬的。
记者:这个确实是捏不动。指甲盖都捏白了。
老闫:像钢筋一样,硬硬的。基本成熟了。
成熟的大闸蟹长着钢筋腿,这钢筋腿不但壳硬,还结实。
老闫:我们可以甩动几圈都没有问题,这说明我们的质量比较好,如果质量不好,这个腿转几圈就掉下来了。
老闫说挑好螃蟹,除了要分辨钢筋腿和弹簧腿之外,公蟹和母蟹的挑选方法也各有讲究。
老闫: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要是挑母蟹,看这个屁股,翘起来,翘得越厚,这个肥度越好。下面这只的这个肥度,比上面这只的肥度要好一点。
记者:那公蟹呢?
老闫:嘴唇。红得深度越好,肥度越高。
记者:哪个是嘴唇?
老闫:就在这个位置。
养螃蟹、挑螃蟹老闫是个行家,他更拿手的是卖螃蟹。他不仅不会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还能让卖价比当地养殖户高一倍。2015年他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000多万元。
然而老闫却告诉记者,这片带给他财富的养殖场,曾经是他的伤心地。让他背上了一百多万的外债。老闫是如何在这片伤心地翻身的呢?
老板:预备开始。
这是一家新开业的餐馆,为了招揽人气,组织了一次吃大闸蟹的比赛。每人吃一只大闸蟹,看谁吃得快。
消费者:我吃完了。
消费者:我是第二名。
消费者:第三名。
让人没想到的是,两名小朋友进了前三名。更厉害的是第一名,不但吃得快,吃完的壳还能拼成一个完整的螃蟹。
消费者:看我吃的,吃完了,壳还能还原。
第一名获得了餐厅老板赠送的大奖,一盒螃蟹。
2010年的时候,大闸蟹在山东就销售得就很火爆。连南方吃大闸蟹的专用工具,蟹八件也传到了微山县。当地也有了一批吃蟹达人,吃蟹的方法十分讲究,拼蟹壳也成了他们的一种乐趣。
老闫决定要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在此之前他曾经养过一次大闸蟹,那是1996年,他承包了600多亩塘养殖大闸蟹。由于不会做推广,虽说螃蟹养得不错,却卖不掉。最终以惨败收场,还欠下了一百多万的外债。老闫把这片蟹塘叫做他的伤心地。
1998年,为了赚钱还债,老闫做起了船运生意。京杭大运河经过微山县,有做船运的优势。到2010年,他有了3条船队和一个年吞吐量100万吨的码头。每年都能有一百多万的纯收入。
2010年老闫看大闸蟹的销售市场这么火爆,他又打起了大闸蟹的主意。
他每天去基地都要横跨大运河,要乘坐三种交通工具。车、船、电动三轮。久而久之,老闫也成了一个全能手。尤其擅长开快艇。
老闫:为了交通方便,上下方便,自己就开着,驾驶着船就来了。当然喜欢了,不喜欢没办法,因为必须得要用船过来。
往基地运食物更是费尽周折。就算他再用心,在2010年大闸蟹要上市的时候,他还是闹了个大笑话。
2010年9月,老闫带着员工一起到蟹塘里起地笼,可是第一天根本就没有捕到大闸蟹。
员工 朱开银:要么地笼毁了螃蟹才抓不上来,我们试了好的地笼,它也不进,八个地笼,又换了地笼,还是不进,证明他没有螃蟹了。
老闫第二天又下了一次地笼,连捕了两天,30亩的蟹塘,总共也就捕上来了300多只大闸蟹。一亩地的产量只有十来只。这在当地成了一个大笑话。
员工 朱开银:哪个管理的塘子,你才起多少产量。我起八九千斤30亩地,你才起百八斤,肯定要笑话的。
老闫被大家笑话,可他自己却一直在琢磨问题出在哪?最终他发现,问题就出在蟹苗上。
老闫:南方引进的蟹苗,它因为在,通过培育以后,它仍然有水质、环境,跟我们北方不见得适应。它不适应环境,很可能容易造成大量死亡。
就是因为闹的这个笑话,让老闫想出了一个办法。不仅让他养好了螃蟹,还能每年节省出60万元的成本。
从2011年开始,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他也开始研究繁育蟹苗的事。几乎每天都要去查看蟹苗的生长状况。
老闫:蟹都在草上,通过抖把蟹抖下来了。
大闸蟹的一生要脱十六七次壳。每脱一次壳,都会长大一些。
老闫:这个快要脱壳了,很快就把壳脱下来了,它这个壳,整个屁股翘起来,整个地脱下来。
记者:那它这个脱完壳,它能变多大?
老闫:这个得跟这个这么大。
行内人管蟹苗叫做扣蟹。这只小螃蟹,脱了这次壳就能达到扣蟹的标准了。
老闫攻克了繁育蟹苗的技术。自己繁育蟹苗,不仅提高了蟹苗的存活率,还大大降低了成本。
老闫:从南方进来的苗种,每尾最低是0.5元至1元,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蟹苗0.1元至0.2元一尾,我们算一下帐,成本就节省下来了。
当年靠着自己繁育蟹苗,老闫一年就节省了60万。这批苗养出的大闸蟹在2012年上市,卖出了600多万。
这次终于让老闫扬眉吐气了。然而老闫卖完了螃蟹,在水产批发市场上转悠的时候,却发现,他的大闸蟹卖价在几十元钱一斤。有一种大闸蟹的卖价,是他卖价的几倍。
老闫:找大螃蟹,肯定他出的(价钱)高了,要高于正常螃蟹的两至三倍的价格,甚至更高一点。有的客户在选择大螃蟹,在采购大螃蟹,但市场满足不了。
市场上常见的母蟹在2两左右,公蟹在3两左右。母蟹在3两以上的,公蟹在四两以上的就算大螃蟹,数量就很少了。这大螃蟹到底有多稀罕,我们到了当地的水产市场一探究竟。
刘长征 老板:一般这样三两的母蟹数量也不多,一天收也就收一百斤左右。这是母蟹,四两多的母蟹,就是量很小。
记者:今天收了多少只?
刘长征:收了几只,有四只。
记者:这四两的能卖到多少钱?
刘长征:能卖到400元钱一斤。
记者:三两的母蟹呢?
刘长征:三两的130元钱一斤。大的,当然想多收大的,不过没有量。
刘延防:个头大的货少,但是它利润大,一斤10元钱左右。
记者:利润。那你普通个头的呢?
刘延防:也就一两元钱一斤。
在水产市场上,母蟹最大的有四两,公蟹最大的有五两。但是数量极少。经销商想收,消费者想买,老闫更是想成批量的养殖这种大螃蟹。
本期视频主要内容: 来自山东省青岛市的发明人花勃发明了室内立体养殖螃蟹的新模式——蟹公寓。采用单只喂养螃蟹的方式,让蟹公寓不仅能有效抵抗外界因素对于螃蟹生长的影响,提高了螃蟹的成活率,而且干净卫生的养殖环境,减少了食用螃蟹前清洗吐沙的工序,并且蟹公寓占地面积小,可减少养殖户的占地租金,方便大规模养殖。(《我爱发明》 20160330 螃蟹安家记)
发明人联系方式:花勃 15066192700
发明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坡度底面的螃蟹养殖结构,包括左面、右面、后面、前面、底面,所述底面分别与左面、右面、后面、前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封闭式内空间,盒底的底面是一个多面组成的斗形或锥形,与水平面呈1-45°倾角,所述封闭式内空间上设有进水管和双层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卡在所述左面和右面上的其中一对凹槽里。本实用新型底部为倾斜设计,使得底部的沉水性污染物可以快速随水流和重力的双重作用流向双层出水管的下方,双层出水管下方设有一个环形凹槽,使污染物能更有效的收集集中,并快速彻底的排出养殖盒,从而保持了养殖盒的清洁,提高了养殖螃蟹的水环境质量,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七上生物复习题
1.生物圈包括了(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B.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C.大气圈的中下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中上部 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2.海拔4000米的高山,从山脚到山顶的植物种群各不相同,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3.用下列四组镜头看同一块血涂片,其中可以看到血细胞数目最少的一组为( )
A.目镜5X,物镜10X B.目镜5X,物镜40X
C.目镜10X,物镜10X D.目镜10X,物镜40X
4.下面属于器官的是:( )
A、洋葱表皮 B、甘蔗植株 C、桃花 D、叶脉
5.在各种生物细胞里,其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一定的结构是( )。
A.染色体 B.液泡 C.线粒体 D.细胞核
6.一株幼苗能够发育成参天大树的奥秘是因为( )。
A.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共同结果 B.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C.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D.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共同结果
7.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应调节
A.目镜 B.物镜 C.光圈 D.反光镜
8.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植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A.具有发达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较厚的角质层 D.叶的面积增大
9.家庭养殖的花卉,出现了萎焉的现象。为了花卉生存下来,需要的条件是( )
A.营养物质 B.阳光 C.水 D.空气
10.把苋菜防入沸水中煮几分钟,沸水便成了有苋菜味的菜汤,说明苋菜细胞被沸水烫死,细胞内的物质流到水中了。如果把苋菜浸在冷水中,冷水却不会变成菜汤,这是活细胞中的( )阻止了物质外流。
A.细胞核 B.细胞膜 C.细胞壁 D.细胞质
11.蕨类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中,是因为它们 [ ]
A.没有根 B.受精离不开水 C.没有茎 D.缺少输导组织
12.下列动物中,生活在液体环境且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A.草履虫 B.鱼类 C.河蚌 D.青蛙
13.有人将平原上生长的洋姜种植到海拔2400米的高山上,经繁殖数代后出现贴地生长的类型,这种现象是
A.适应性 B.遗传性 C.突变 D.保护性
14.下列能说明病毒属于生物的主要理由是
A.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B.病毒由有机物组成 C.病毒能产生后代 D.病毒能使其他生物生病
15.植物体从小长大是: ( )
A、细胞分裂的结果 B、细胞生长的结果C、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结果 D、细胞分化的结果
16.对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活环境就是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因素
C.A和B的总和 D.A和B的总和以及田野中的其他蝗虫
17.下列各项中,属于植物种子的是( )
A.西瓜籽 B.玉米粒 C.豆荚 D.葡萄
18.家鸽在飞行时,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 ( )
A、肺 B、气囊 C、肺和皮肤 D、肺和气囊
19.叶绿体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 )。
A.叶绿体中 B.氧气中 C.有机物中 D.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20.从细胞结构看,“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种现象主要决定于( )。
A .细胞壁 B. 细胞核 C.细胞质 D .细胞膜
21.草履虫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 )。
A.生活环境中的温度 B.水里溶解的氧气
C .分解有机物所释放的 D.伸缩泡收缩产生的
22.食用的花生油主要来自种子的( )
A.胚芽 B.胚乳 C.子叶 D.胚轴
23.在下列哪种条件下栽培番茄,对增产有利?
A.日温150C、夜温260C B.昼夜恒温26OC
C.日温26OC、夜温15OC D.昼夜恒温15OC
24.俗话说“锄头出肥”,与这种说法直接相关的植物生理作用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固氮作用
25.既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能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是
A.绿色植物 B.高等动物 C.细菌和真菌 D.水.土壤
26.北方果树在果实发育期,根吸收来的水分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果实发育 D.蒸腾作用
27.大棚内种植的萝卜喜获丰收,最大的一个重5kg,长成此萝卜的主要原料是( )
A .水和氧 B .二氧化碳和水 C .水和无机盐 D .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28.发育过程来看,被子植物的绿叶来自
A.子叶 B.胚 C.胚乳 D.种皮
29.“万物生长靠太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A.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 B.动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光
C.所有生物体的有机物都来自太阳光中 D.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结底来自太阳能
30.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A.无根、茎、叶 B.用种子繁殖 C.用孢子繁殖 D.有根、茎、叶
31.裸子植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种子没有( )
A.果皮包被着 B.种皮包被着 C.果实包被着 D.子房壁包被着
32.瓜农老王种的西瓜,由于管理不善,一些刚开的花被害虫吃掉了花柱甚至子房的一部分,这些花将来的发育情况可能是( )
A.正常发育成西瓜 B.发育成缺损的西瓜
C.发育成无籽西瓜 D.凋落,不能发育成西瓜
33.细胞分裂后,新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原体细胞数目的( )
A.2倍 B.3倍 C.一半 D.与原细胞相同
34.农民种植的蒜黄呈黄色,而我们自己种的蒜长出来的苗是绿色的,其原因是
A.农民在种植时施肥造成的
B.农民在无光条件下种植,而我们在有光的条件下种植
C.温度条件不同造成的
D.土壤中所含无机盐成分不同造成的
35.新鲜水果用保鲜袋装起来,可以延长贮存的时间,主要原因是( )
A.水分减少 B.保温 C.减少了损伤 D.抑制了呼吸
36.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先将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 )
A.运走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B.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C.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D.吸收干净二氧化碳
37.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中,属于蕨类植物的是( )。
A.桫椤 B.珙桐 C.人参 D.水杉
38.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子叶在种子萌发时的作用是( )。
A.发育成幼苗 B.被胚吸收利用 C.转运营养物质 D.无任何作用
39.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部分叶片用黑纸片遮住的目的是
A.便于操作 B.作对照实验 C.去掉部分叶片 D.效果更好
40.用实验法研究问题时,在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进行实验设计的依据是
A.观察的事实 B.生活经验 C.提出的假设 D.多方面的综合
41.蜈蚣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动物,在分类学上它属于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腔肠动物
42. 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动物白鳍豚生活于长江当中,它属于
A. 鱼类 B. 两栖类 C. 爬行类 D. 哺乳类
43.鱼类具有的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结构是
A.鱼鳔 B.侧线 C.背鳍 D.尾鳍
44.家鸽的飞行速度很快,并且飞行耐力也特别强,下列和鸟类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直接关系较小的是
A.身体流线型,减少了空气中飞行的阻力 B.直肠短,利于粪便的及时排出,减轻了体重
C.有气囊辅助呼吸,提高了呼吸效率 D.体温恒定,卵生
45.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
A .体温恒定 B. 用肺呼吸 C. 胎生哺乳 D. 体内有脊柱
46.家兔是植食性动物,与此习性相适应的牙齿特点是
A.门齿、臼齿发达,犬齿退化 B.牙齿没有分化
C. 犬齿、臼齿发达,门齿退化 D.门齿、臼齿、犬齿都很发达
47.哺乳动物区别其他动物类群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A.体温恒定 B.胎生哺乳 C.具有脊柱 D.食物不同
33.动物的各种运动都是由一定的结构作基础的,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 )组成.
A.骨和骨连结 B.骨骼和骨连结 C.骨骼肌和关节 D.骨骼和骨骼肌
48.2005年8月份我国著名花样滑冰运动员赵宏博受伤,经过检查发现是骨骼肌固定附着在骨上的部位撕裂,该部分结构我们称之为
A.肌腱 B.肌腹 C.韧带 D.关节囊
49. 屈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分别是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二者均收缩 D.二者均舒张
50.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蚯蚓走迷宫 B.马戏团小狗做算术
C.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金鱼 D.小猩猩跟着母亲用小木棍在蚁穴中取食白蚁
51. 雷达是杰出的仿生学科技产品,是模拟( )制造的
A.鸟类的飞翔原理 B.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
C.鸟类的回声定位原理 D.蝙蝠的飞翔原理
52.我们常用的药物——青霉素,来源于一种生物——青霉,请问青霉属于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 .植物
53.酵母菌与细菌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
A.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都有荚膜、鞭毛
C.都是单细胞个体 D.都有芽孢
54.在生物学分类当中,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其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A.门 B.界 C.属 D.种
55.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处于的状态是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收缩 D.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都舒张
56.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蜜蜂主要是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的
A.气味 B.表情 C.舞蹈 D.声音
57.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哪项作用
A.维持生态平衡 B.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 D.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58. 下列各项中由遗传物质控制,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蚯蚓走迷宫 B. 黑猩猩堆叠木箱取高处的香蕉 C.蜘蛛织网 D. 以上都是
59.蚯蚓与螃蟹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
A.身体分部 B.体表外有外骨骼 C.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D.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60.以下属于所有生物共同具备的特征是(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B.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C.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D.生物都能制造有机物
61.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灭绝。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
A. 天敌过多 B.干旱少雨 C. 食物不足 D.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螃蟹,黄粉虫】
62.雨后蚯蚓会大量的爬到地面上来,其原因是
A. 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B. 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上爬行 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存环境
63.下列几种生物的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是
A.酵母菌 B.链球菌 C.曲霉 D.蘑菇
64.大量的细菌和真菌能使食物迅速腐烂,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定的时间不腐烂,主要是冰箱环境中
A.细菌和真菌很少 B.没有细菌和真菌 C.细菌和真菌都冻死了 D.细菌和真菌繁殖很慢
65.下列各项不属于真菌特征的是
A.都是多细胞个体 B.体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为异养
C.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 D.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66.种植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时,不需要施加氮肥的原因是
A .植物的根中有根瘤菌 B .植物的根可以制造氮肥
C .空气中有氮气 D .土壤中有较多的氮肥
67、一般来说,越高等的动物具有越复杂的学习行为。下列哪种动物比较容易建立学习行为?
A.黑猩猩 B.家鸽 C.蝗虫 D.蚯蚓
68.下列关于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A.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B.病毒主要形态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C.病毒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69.绿色开花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花、叶 B.花、果实、种子 C.根、茎、叶 D.茎、叶
70. “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所有的鸟都善于飞行 B.鸟的身体是流线型,可减少飞行的阻力
C.鸟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适于飞行 D.鸟的前肢变成翼,是飞行器官
71.(6分)探究实验:(要求:把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改正第(4)步中的错误)
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黄粉虫幼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
A.材料用具:黄粉虫幼虫若干条、玻璃板、镊子、不透光的纸盒和纸板
B.实验装置如下图:
C.观察记录:设计表格
(4)实施计划:
A.在两种实验环境中放置数量不等的黄粉虫幼虫。
B.在实验装置中放入黄粉虫幼虫后立即观察并记录。
(5)得出结论:黄粉虫幼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6)表达与交流。【螃蟹,黄粉虫】
本探究实验过程中,在(4)实施计划一步中出现了两处错误,请你改正,并把正确做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72.( 9分)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学习了蝗虫的相关知识之后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只活蝗虫,分别放进两个盛 满水的试管里,标号分别为A、B,一只把头部浸没在水中,另一只把胸腹部完全浸没在水里而露出头部(如下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以及相关问题。
(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推测先死亡的是试管中的蝗虫,
原因是蝗虫呼吸时气体进出的门户 位于 部。 .
(2)蝗虫可以较好的适应陆地生活,其中重要一条是具备了
坚韧的 ,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可以有效地
防止 。
(3)通过蝗虫的呼吸我们可以联想到以下知识:
用蚯蚓做实验时,要保持体表的湿润,关键是它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鱼
类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常见动物,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呼吸结构是 ,而
哺乳动物则是用____进行呼吸,并且出现了 把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两部
分。
73.(8分) 下图是某同学为证明“氧气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而设计的实验装置
请分析回答:
(1)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的是_______,产生的是否是氧气呢?请进一步证明:把将要熄灭的火柴放入试管中
会 。
(2)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在____ 的条件下进行,甲、丙构成一
组对照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是由 完成的。
(3)光合作用实质上就是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 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
________,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这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74.(7分)某学校七年级学生小伟,对生物学极其感兴趣,并且经常喜欢自己
动手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课本中的知识点,学习完植物的呼吸作用后他设
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装置见右图)
(1)实验时小伟同学把整个装置放置在黑暗处,其目的是
(2)把该实验装置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后,挤压塑料袋发现
烧杯内的石灰水_________,这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
这时取一片植物的叶片经过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叶片将 。
(3)呼吸作用实质上是细胞内有机物在 的参与下被分解成 和水,
同时释放出_____的过程。
7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禽流感是一种主要流行于鸡群中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也被称作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一旦爆发,往往会造
成家禽的大量死亡。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疾病的传染范围只是局限在家禽中。然而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禽流感的传播已经开始侵袭人类社会。
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从2003年12月底至今年10月,有118人感染禽流感,其中61人死亡。截止
11月8日,中国有5位患者被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科学家已经确认,今年发生的禽流感大多由高致病性H5N1型病毒所致,在禽流感中危害最大,禽类感染这种
病毒后数日内死亡,如果由禽类传染给人,发病后死亡率高达60%。H5N1型禽流感病毒目前还处于由鸡鸭传染给人的阶段,然而,如果禽流感反复发作,一旦病毒基因发生变异,就有可能变成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新型流感,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
(1)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引起禽流感的生物是一种病毒,该生物形体极其微小,必须借助于 才能观察到。
一、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0月,4—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达150克以上性已成熟,雄蛙200克以上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二、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与否,直接影响配种产卵量,受精率,卵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棘胸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米,面积6平方米,池底铺垫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并以水草隐蔽,利于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2: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8~10厘米,水质清新,pH值6.5~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池放雌雄蛙20~30对,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以上时 应保持喂食,减少冬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 保证安全越冬,搞好种蛙的培育,除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螃蟹、蝇蛆、昆虫等动物性饲料为主,5~9月摄食量最大,发情期间,摄食量减少,产卵后食量增大。因此,必须保证饲料供应,投喂量约为蛙体重的5~7%,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适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晚上6~7时,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三、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在4月份,(饲养的当三月初就会开始产卵)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基本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9时后抱对,配种母蛙于清晨4—7时排卵,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水草上,一般每次产卵300—5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
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如果惊动或强光照射,将会影响配种,排卵和受精,因此,要人为制造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且有长流水和流水声的适宜配种产卵的环境,在日常的饲养操作中更应注意这些。 四、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2~3毫米,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受精卵开始发育至蝌蚪孵出,整个孵化期是胚胎发良的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23—28℃,pH值中性 为宜,孵化密度每个孵化框一窝不可分开。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棘胸蛙卵在产出后5—10分钟,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23~2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6%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96%以上, 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等技术要求。 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整体性,勿搞破,搞散、搞碎、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时,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23—28℃,水深8—10厘米,pH值6.5~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氧气,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温度是孵化的主要生态条件之一,它比起牛蛙的孵化温度来说低了些,高温对其孵化很不利,温度过高,会使胚胎发育到某个阶段停止,最后坏死,其中尤以发育到神经胚这一段时期死亡率最高,这是因这个时期胚胎正处于神经管的形成、脑的分化,原始消化管形成及胚层的初步分化时期对外界不良环境反应特别敏感的缘故。 五、 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将会造成很大损失,而石蛙的幼蛙,是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的关键。 (一)、蝌蚪饲
养管理技术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10~15天可以孵出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长0.6~0.8厘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蝌蚪生长发育要经历: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生长后期也叫蝌蚪变态期。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1、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喂食,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并开始觅食,所食饵料以豆浆、牛奶、蛋黄以及活体浮游动物,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水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般以10~15厘米为好,每1~2天换一次池水,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栅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可到1~1.5厘米长。 2、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 ,蝌蚪开始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补料初期主要以高蛋白流汁饵料为主,如蛋黄、豆浆、并辅以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2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可投喂一只鸡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厘米,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外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厘米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3、生长中期(20~55天)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可以停止投饲流汁饵料,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熟蕃茄,南瓜、米饭和鲜嫩水草之类,这一时期的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在饲养上要按时投给蝌蚪足够采食的饵料,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300,100尾M2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良,到65日龄有些蝌蚪长出后脚,蝌蚪成活可达75%。 4、生长后期(55—75天),也叫蝌蚪变态期,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
蝌蚪在此其间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55日龄左右,体长达4厘米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后约10天(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一长出,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这一时期如果饲养管理不当,蝌蚪就难以变态或在变态中,大量死亡,因此必须精心合理地饲养管理,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植物性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饲料。在管理上要造就一个适合于蝌蚪变态的生态环境,做到:分级饲养、水质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即在蝌蚪长出后肢时就要将蝌蚪放到变态池内饲养,变态池内水深不得超过10厘米,水的面积与陆地面积各半,并要创造变态蝌蚪易于登陆的条件,在上岸变态缩尾巴时,光线要阴暗,要保持环境的幽静,在达到以上饲养、管理及蝌蚪变态条件的情况下,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15天,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6%左右,蝌蚪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好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期孵化的蝌蚪应加强饲养,促其当年变态,晚期孵化的蝌蚪应合理控制饲喂量,不使其当年变态,让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随着外界气温的下降其活动和摄食量逐渐减小,当池水水温降到10℃以下时,就基本上停止活动和觅食,趋于冬眠状态,当水池水温降到2℃时,对蝌蚪就构成生命威胁,部分抵抗力差的蝌蚪就会被冻死,当外界气温降到0℃以下,池水表面冻结时,在几小时内就可造成蝌蚪死亡。因此,棘胸蛙蝌蚪进入越冬期后,就要将池水升到20厘米以上,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在池上加覆盖物,池内活水常流以防池水结冰。 石蛙蝌蚪在养殖过程中,除严格掌握以上饲养管理技术以外,还必须做好防敌害工作,如鼠、蛇、鸟的危害,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二)、石蛙幼蛙的饲养管理技术 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体长不到一厘米,体重在2克左右,比原来的蝌蚪还小,采食量和消化力都不及变态前的蝌蚪,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等运动性饲料。虽然,幼蛙尾巴缩掉就开始觅食,但觅食量很少,一般每二天采食一次,每次只能吃一条二日龄的小蝇蛆或小蚯
蚓:饲料的投喂时间在傍晚天黑前,投料量视其采食量而定,一般保持池内略有饵料剩余为宜。10天以后,幼蛙就进入正常的活动和觅食状态,每只蛙每天可食一条4日龄的蝇蛆,幼蛙在一月龄之内喂蝇蛆为主,一个月以后可以投喂蚯蚓——日本大平2号蚯蚓,以后以蚯蚓为主料,一般不喂蝇蛆,到一个半月以后,可以喂给本地小蚯蚓,随着幼蛙日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所投喂的蚯蚓也要不断地增粗,且喂量也要不断加大。到2月龄以后就可投如筷子粗细的蚯蚓。饲喂幼蛙时在投饵方式上注意将活的饵料投放在池内食台上,不能直接投到池水中以免污染水质,并应掌握定位、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每日投饵在傍晚前后,按体重的5—7%进行投喂,同时也因个体大小、食欲、气候、气温、数量而酌情增减,饲料要求种类多样,新鲜富营养,足量、少次的进行投喂,以保证蛙营养全面,生长迅速、少患疾病。 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池水深一般为10/15厘米,水质要求与蝌蚪期相同,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0~26℃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10—20厘米,采取活水饲养,水池、饲料台应定期地进行消毒,特别是高温,蛙活动采食的旺季,更应做好消毒防预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对幼蛙采用分级饲养,按蛙的个体大小的不同来分级,组合进行饲养,养殖密度一般掌握在100~300只/平方米,为防鼠害,蛙池上口加盖上纱窗盖,防止潜逃,同时做好防冻防暑工作,成蛙的饲养管理与幼蛙有类似之处,此不作一一阐述。 (三)、石蛙的安全越冬 蝌蚪的越冬可在室内进行,水温低于10℃时,蝌蚪即趋于休眠状态,不吃不动,潜于水底石缝或草丛中,越冬时水深保持20厘米,采用常流水,蛙池加盖,保温等防冻措施,如发生水表面结冰则应将冰面敲破,以使水体有一定的氧气交换,不至于使蝌蚪窒息死亡,幼蛙冬眠一般水深为15厘米左右,以不淹没洞穴为宜,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也应有塑料薄膜加盖保温防冻措施,室外的池,晴天可掀开薄膜让阳光照射,晚上封盖,冬眠温度低时一般不需喂料,气温回升,蛙就会上来活动,并有摄食能力,此时应给少量饲料,以增强蛙的体质。越冬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防止水质变坏。 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各种气温或保温设备,如温室、热水管道等,或者利用温泉水、工厂余热水来提高池水温度,蛙可不冬眠而继续活动、摄食、以利加快其生长,缩短养殖周期。 六、蛙病病因分析 任何蛙病的发生,都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根据国科院有关部门化验石蛙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石蛙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其腿肥壮,成蛙体重250-400克,高的可达500克以上,一般商品蛙150克即可上市,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也记载“有滋补强壮的功效,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等”。具有补虚损、解热毒、驱痨瘦、化毒疮之功效,其蝌蚪与乌发有关,其卵具有明目的功能,现代研究还发现蛙之皮肉中含有能使离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Brandyplnin),所以石蛙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我国人民食用石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它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誉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
一、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
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2.2 石蛙的生活习生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
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二、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大麦虫、蝇蛆等。
三、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
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四、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0月,4—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达150克以上性已成熟,雄蛙200
克以上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五、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与否,直接影响配种产卵量,受精率,卵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棘胸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米,面积6平方米,池底铺垫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并以水草隐蔽,利于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2: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8~10厘米,水质清新,pH值6.5~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池放雌雄蛙20~30对,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以上时 应保持喂食,减少冬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
保证安全越冬,搞好种蛙的培育,除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螃蟹、蝇蛆、昆虫等动物性饲料为主,5~9月摄食量最大,发情期间,摄食量减少,产卵后食量增大。因此,必须保证饲料供应,投喂量约为蛙体重的5~7%,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适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晚上6~7时,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六、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在4月份,(饲养的当三月初就会开始产卵)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基本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9时后抱对,配种母蛙于清晨4—7时排卵,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水草上,一般每次产卵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根据国科院有关部门化验石蛙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石蛙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其腿肥壮,成蛙体重250-400克,高的可达500克以上,一般商品蛙150克即可上市,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也记载“有滋补强壮的功效,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等”。具有补虚损、解热毒、驱痨瘦、化毒疮之功效,其蝌蚪与乌发有关,其卵具有明目的功能,现代研究还发现蛙之皮肉中含有能使离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Brandyplnin),所以石蛙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我国人民食用石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它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誉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
一、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2.2 石蛙的生活习生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
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二、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大麦虫、蝇蛆等。
三、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四、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0月,4—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
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
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达150
克以上性已成熟,雄蛙200克以上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
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
;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五、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与否,直接影响配种
产卵量,受精率,卵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棘胸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米
,面积6平方米,池底铺垫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并以水草隐蔽,利于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2:1
,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8~10厘米,水质清新,pH值6.5~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
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池放雌雄蛙20~30对,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
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以上时 应保持喂食,减少冬
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
保证安全越冬,搞好种蛙的培育,除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
蚯蚓、黄粉虫、螃蟹、蝇蛆、昆虫等动物性饲料为主,5~9月摄食量最大,发情期间,摄食量减少,产卵
后食量增大。因此,必须保证饲料供应,投喂量约为蛙体重的5~7%,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
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适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晚上6~7时,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六、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在4月份,(饲养的当三月初就会开始产卵)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
产卵,9月底基本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9
时后抱对,配种母蛙于清晨4—7时排卵,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水草上,一般每次产卵300—500
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
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如果惊动或强光照射,将会影响配种,排卵和
受精,因此,要人为制造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且有长流水和流水声的适宜配种产卵
的环境,在日常的饲养操作中更应注意这些。
七、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2~3毫米,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
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
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物极白色不透明,受精卵开始发育至蝌蚪孵出,整个孵化期是胚胎发良的时期,胚
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
,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23—28℃,pH值中性 为宜,孵化密度每
个孵化框一窝不可分开。 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棘胸蛙卵在产出后5—10分钟,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
蛙卵在23~2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
梭 子 蟹 养 殖 技 术
周茂澴 大海帝饲料公司技术部
梭子蟹在我国沿海广泛分布,属大型海产经济蟹类,其肉味鲜美,人们喜食,经济价值高。由于其生长快,适应性强,病害较少,适合于沿海池塘海水养殖,近几年来已成为我国沿海池塘养殖的新亮点。
第一章 梭 子 蟹 的 生 物 学 特 性
一、分类地位
梭子蟹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
二、资源分布及保护
梭子蟹在地球上的275种蟹类中是经济价值最大一种。常见的有红星梭子、远海梭子蟹和三疣梭子蟹,其中三疣梭子蟹数量最多,产量最大,约占梭子蟹总产量的90%左右。广泛分布我国沿海,其中以福建、浙江、山东沿海最多。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梭子蟹资源丰富,市场货源充足,价格便宜。可是到80年中后期,由于渔民用铁耙子拖网,如耙地一样,成千上万只渔船在梭子蟹越冬海区地毯式的来回梳篦,把潜伏在泥沙中冬眠的梭子蟹都扒了出来,一条船一个航次可载20吨,如此往返作业,严重地毁灭了梭子蟹的根基。侥幸存活下来的也大多有伤害,势必影响梭子蟹生育。因此,在这之后的捕捞季节使梭子蟹蟹汛无法形成,使梭子蟹继黄花鱼带鱼等渔汛不复存在。
为保护濒危的梭子蟹资源发展梭子蟹渔业,应在沿海省市落实海上捕捞保护梭子蟹的同时,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培大规格蟹苗进行人工放流增殖和池塘养殖。
三、外部形态
梭子蟹头胸甲的前缘左右两侧各有9枚锯齿,最后一齿最为长大,横向两侧方突出,使头胸甲中部宽大,两侧尖细,形似织布用的梭子,故而得名梭子蟹。梭子蟹头胸甲表面有横行的颗粒棱线或成群的颗粒。甲面分区明显,额缘具有4枚小齿。复眼1对,具柄。步足5对,第一对大而坚硬,称螯足,第五对步足平扁如桨,称游泳足,有较强的游泳能力。所以梭子蟹被列为底栖游泳动物。 红星梭子蟹、远海梭子蟹、三疣梭子蟹三蟹极为相象。仔细观察,红星梭子蟹头胸甲表面有3个血红色的卵圆形斑,非常明显区别于其他两种。远海梭子蟹头胸甲上有较粗的颗粒及明显的花白云纹,而三疣梭子蟹头胸甲上的颗粒细小,无花白云纹,有3 个疣状突,故名三疣梭子蟹。
四 、生活习性
在自然界,梭子蟹生长在近海浅海,栖息在水深10米——50米的海区,在10米——30米泥沙底质的海区群体最密集。梭子蟹畏强光,白天多潜伏在海底,夜间则游到水层觅食,喜食动物尸体,一条死鱼或死虾常会招来群蟹争食。人们常利用这一特性多在夜间把事先放上鱼片鸡肉等饵料的流刺网撒在海中捕捉引来的蟹群。梭子蟹冬季栖息在较深的海底冬眠。
(1) 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梭子蟹属广温性水产动物,其适宜生长水温是
17℃——30℃,最适生长水温是25℃——28℃;当水温低于6℃时梭子蟹进入冬眠状态。低温致死温度为―1.5℃,高温致死温度为35℃。
(2) 对盐度适应能力:梭子蟹具广盐性,其适宜生长盐度是10‰——
35‰,最适盐度是25‰——30‰。
(3) 耐干能力:梭子蟹耐干能力比较强,在气温20℃时,可露干8小时
不死,2℃—4℃下露干26小时没问题。梭子蟹高强的耐干能力为
梭子蟹的活蟹长途运输提供了方便。
五、生长发育
梭子蟹一生要多次脱皮发育才能成熟,从受精卵到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到幼蟹经历了多次变态发育,幼蟹一般要经过12次——13次脱壳发育才能成熟,其天然产成熟最小雌梭子蟹背甲宽13cm体重230克。人工养殖的背甲宽12cm即可进行交配。成熟的梭子蟹在仲秋节后,水温逐渐降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育肥和成长后成熟的梭子蟹陆续向越冬场回游,此时形成蟹汛,正是冬季捕捞生产的最好时机,冬眠后的雌蟹来年产卵后,可继续脱壳生长,第三年还可产卵繁殖,雄蟹在第二年越冬洄游前大量死亡。
六、繁殖
进入8月中下旬,此时已有成熟的成蟹开始交配,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摄食,积累营养供卵巢发育,每年11月到历年2月,雌蟹性腺发达,橘红色的卵巢已扩展到胸部两侧,正是“肉肥膏满”的冬季捕捞季节,以12月到历年1月为旺汛期,春夏之交是梭子蟹的繁殖季节,在我国沿海产卵期由南向北向后推移,广东、福建沿海产卵期较早,为3——4月,黄海为4——5月,浙江沿海每年4——7月为产卵季节,雌蟹的抱卵量与其个体大小成正比(一只500克的亲蟹可抱卵150万粒),抱卵蟹常洄游集群在河口区排幼,形成春汛,这时多见到抱卵蟹或空壳蟹。
第二章 梭 子 蟹 养 殖
国内梭子蟹人工工厂化育苗早在1987年在天津首获成功,进行人工放流,到1992年在福建江浙一带已有小规模海捕蟹苗养殖试验,到1997年在日照、赣渝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工厂化人工育苗,进行虾池养殖梭子蟹,到2000年,梭子蟹池塘养殖从江浙、山东沿海风行全国。梭子蟹养殖时间短,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但全国梭子蟹养殖基本处于池塘粗放养殖,虾蟹混养,半精养等模式下,由于技术水平跟不上,梭子蟹的养殖产量并不高,有的甚致管理不善造成蟹病暴发,发生大量死蟹事故。为健康发展养殖梭子蟹事业,在次特述健康养蟹高产技术。
一、养殖池塘的选择
一般养虾池稍做改造都可用于梭子蟹养殖。梭子蟹养殖池以沙质泥沙质为好,泥质池底稍差一点,面积以10——25亩为宜,小面积养殖池塘便于管理,水深1.5——2.0米,进排水方便,进水口池底向排水口有一定的倾斜度,以彻底排干池水为好,有中央排污条件的更好。为给梭子蟹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有条件的最好在池底铺一层10cm的粗沙,供梭子蟹潜伏,减少自残。
二、放苗前准备工作
(1) 秋后梭子蟹养成出池后,将池水排干,封闸晒池,用推土机把池底
淤泥清除池外,进行修堤固坡,整修养殖池,全池泼洒生石灰150
公斤/亩后,翻耕池底,经日晒,冰冻,风吹,风化。这样既有利于【螃蟹,黄粉虫】
池底的改良,又可减少来年池底杂藻繁生,提高梭子蟹的产量。
(2) 进入4月份后,按装好过滤网,进水口过滤网最好是60锥形网,以
防敌害生物随进水进入养殖池和防止养殖梭子蟹逃出池外。过滤网
安装完毕后,利用大潮进水15cm,用漂白粉10PPM全池泼洒清池
消毒。如果没有暂养池可用20目网片在进水口圈出养殖池的1/6作
暂养池,在暂养池内再用20 目网片隔开,分成一级暂养区和二级
发酵好的有机肥做基肥,再追加2公斤硝酸铵/亩,过磷酸钙0.5公
斤/亩,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或黄褐色,水质中肥,放苗前维持水位
60cm,透明度30cm左右。
(4) 当池水深达50cm时,即可向养殖区和二级暂养区移植适宜生长的
贝类(蓝蛤,短齿蛤,杂色蛤)30公斤/亩,增殖大量的贝类不仅可
供梭子蟹摄食,满足其生长需求,而且还起调节水质,降低成本的
作用。
三、幼蟹暂养强化培育
进入5月以后,随气温回升加快,外界水温达到17℃以上,梭子蟹一期苗也进入幼蟹Ⅱ期,此时池塘水温也适于幼蟹的生长温度,蟹苗通过在育苗室内自然降温调盐处理后,即可进行室外池塘培育。
(1) 蟹苗的选择:买苗要选择体表干净鲜亮;附肢完整;肥壮;游泳
能力强,攀附力强,抓到手心后能迅速散开的健康蟹苗。
(2) 蟹苗的运输:一般采用双层薄膜袋充氧运输,一个12升容积的双
层薄膜袋可装1000只幼蟹,在袋内放一些干净的芦苇叶供蟹苗攀
附。蟹苗运输所用的海水最好经消毒沙滤处理,这样可以提高蟹
苗的运输成活率。
(3) 蟹苗入池:蟹苗中间培育最好采用小面积单池培育。如果没有单
独的中间暂养池,可把蟹苗放入养殖池的一级暂养区进行中间强
化培育。蟹苗入池时必须注意盐度和水温的变化。蟹苗入池时池
水温度必须达17℃以上,且池水温度与育苗室内池水温温差不要
超过8℃。盐度差不要超过5‰。放苗最好选晴朗天气,背风坡放
苗。如果温差或盐度差过大,一定要进行缓苗处理。
(4) 放养密度:水产养殖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行业,
放养密度应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养殖条件技术水平养殖从业者素
质销售市场等多方面出发,不要好高务远,切合实际地确定适合
自己养殖的放养密度。以计划亩产100公斤梭子蟹为例,预计养
成成活率60%,养成商品蟹规格4只/公斤,那么
需要放养密度=(100*4)/0.6=667只/亩
一般养成池放养量在800——1000只/亩,暂养区放养密度在10000
只/亩,有增氧设备的蟹池可适当提高放养密度。
(5) 池水管理:5月中旬暂养蟹苗一般要求水深稳定在60cm左右,水
浅有利于提升水温。水质中肥为好,水色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
度在30cm左右。以加水为主,日换水量一般不要超过10%,每隔
2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5cm—10cm,到六月中旬加深水位到1.2
米左右。
(6) 饵料投喂:一级培育最好投喂卤虫、鱼虫、绞碎的蛤肉、小鱼、
虾肉泥做的蛋羹、虾片、海帝配合蟹料等适口饵料。在这一时期,
一定要保证饵料充足,施行足量、多次、定时的投喂方法。鲜饵
投饵量按幼蟹体重的100%——200%投喂,海帝配合饵料投饵量按
幼蟹体重的10%——20%投喂,最好采用多样化搭配投喂,在投喂
过程中添加一部分维生素。这一时期如果饵料不足或不适口,幼
蟹最易发生自残,暂养成活率降低。
(7) 在一级暂养区幼蟹经过强化培育10——15天左右,可拔开暂养区
内的隔离网片,进入二级暂养。在二级暂养区内由于一开始就增
殖了蓝蛤,当幼蟹经一级暂养后,已有能力摄食蓝蛤,进入二级
暂养的前5天,只在夜间补充部分绞碎的熟鲜鱼虾,小蛤,添加
投喂少量的配合饲料。以后以小蛤、鲜杂鱼和配合饲料交替投喂,
投喂量以幼蟹八成饱为好,在这一时期要逐渐驯化其摄食配合饲
料。再经10——15天二级培育,幼蟹背甲宽可达4cm以上,即可
拔开隔离网片进入成蟹养成。
四、成蟹养成
到6月中旬,幼蟹经一个多月的强化培育,逐渐长大,活动力加强,小水体再已不能满足梭子蟹生长需求,这时应适时分池或拔开隔离网片,放幼蟹入大面积池区养成。
(一)水质调控
1、换水量
(1) 从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添水为主,并根据水质实际情况适
量换水,日换水量一般不要超过15%,到7月中旬把池水加深到最
深水位15米以上。
(2) 7月中旬以后,每隔2——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左右,维
持相对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
(3) 8月中旬以后,利用大潮进行大排大换,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在
50cm左右。
总之,换水原则:好水多换,不好水少换,坏水不换;前期添水,中期小换水,后期大换水;养殖水质好时适量换水,养殖水质不好时大量换水。
2、水质指标测定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梭子蟹的生长和产量,梭子蟹在水质不良水域中生活时,很难达到预定的生长效果,为此须作好水质测定工作,适宜对养殖水质进行调控。
(1) 水温的测定:每天上午5——6是点,下午2——3点各测水温一次。
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梭子蟹机体新陈代谢速度的快慢,最适水温
25℃——28℃。
(2) 透明度的测定:每天下午2——3点测一次。透明度是反映水中悬浮
物质多少的,包括浮游生物泥沙和其他有机物质,是养成期应当控
制的重要因素。根据梭子蟹各个生长时期的不同需要,为其创造不
同的透明度,前期透明度控制在30cm左右,中期35cm左右,后期
40cm以上。一个适宜的透明度不仅为梭子蟹提供了暗光隐蔽的环境,
减少自残,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屑为增殖的贝类提供充足的饵料,
而大量的贝类正是梭子蟹喜食的饵料。
(3) pH值的测定:每天上午5——6点,下午2——3点各测一次。海水
的值一般在pH8.1左右,梭子蟹适宜值pH7.8—9.0。
(4) 盐度测定:在换水前后对盐度各测一次。最适盐度25‰——30‰。
(5) 溶解氧的测定:每日上午4——6点,下午4——6点各测一次。溶
解氧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梭子蟹的新陈代谢,而且与水化学状态有
关,是反映水质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求溶解氧始终大于5毫克/
升。
(6) 氨氮及其他营养盐:有条件的可一天一测 ,没条件一周一测。氨氮
少量时是池塘中的肥料,但含量较多时,则成为梭子蟹和其他水产
养殖动物的毒害因子,养殖期应控制在0.5毫克/升以下。为维持一
个好的养殖池塘浮游生态,必须有一个适当的N/P,这样有利于单胞
藻中的有益种类得到繁殖。
(7) 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的测定:一周一测。硫化氢的浓度不得超过0.01
毫克/升,亚硝酸盐的浓度不得超过0.5毫克/升。
(二)投喂
梭子蟹对饲料蛋白要求较高, 关于投饵量的确定,应根据梭子蟹放养密度,生长时期,个体大小水温水质状况饵料质量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饵料一定要投在饵料台上,或沿池边投喂,千万不能投到环沟和深水区域,以免饵料剩余浪费污染池底。
幼蟹进入养成区后,开始由于贝类饵料充足,这时不需要大量投喂,一般只在夜间投喂少量的人工配合饲料做为补充,此时需要观察梭子蟹对配合饲料摄食情况,适当调节投喂量。10天后开始增加人工配合饲料和廉价贝类的投喂量,施行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如早5点,晚18点、21点、24点各喂一次。综合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如下投喂方法:
(1) 前期少投,高温期少投,阴雨天少投,脱壳时少投,水质差时少投
(2) 蟹多处多投,水质好时多投,适温时多投,脱壳后多投,8月中旬交
尾后多投,收获前多投
(3) 水质坏时不投,饵料质量不好不投,池底残饵多不投
(三)日常管理
1、观察梭子蟹的活动情况:
梭子蟹一般白天很少活动,大都潜伏在池底,夜间出来活动频繁,沿池边觅食。密切注意阴雨天、雾天、高温闷热天气、低气压台风天气、夜间等情况容易缺氧,一旦发现梭子蟹缺氧上岸立即换水,泼洒增氧粉,有增氧机的要及时开机。如果白天发现大量梭子蟹游池应从两种情况分析,一种可能是饵料投喂不足;另外一种情况很可能是水质和底质有问题。
2、巡池
凌晨及傍晚巡池是养殖人员的一项日常基本工作,每日及时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雨后要及时排淡,密切注意池水变化。经常检查梭子蟹的摄食情况。注意防逃、防盗。
3、生长测量及池塘日记档案
每隔10——15天测量一次梭子蟹的生长情况,包括背甲长/宽,体重,做好
上一篇:养殖螃蟹成本利润
下一篇:中秋团圆诗句(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