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父亲节】
本期视频主要内容: 山东聊城的马金刚和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发明迷,他和父亲一人发明了一台玉米收获机,但是两人的发明都不算太成功。后来,他们父子发挥各自的优势终于将机器改进好,改进好的机器不但收割玉米效率高,还能粉碎秸秆还田,或者将秸秆打捆回收,他们的发明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可。(《我爱发明》 20151212 疯狂掰棒子)
发明人:马金刚(13562008811)
编导手记:马金刚一家人都是发明达人,他是受他的父亲影响,去到他家一眼就能看到满院子都是跟研发有关的东西,在院子旁边还有一间屋子,是他们父子存放没有研发成功的机器,虽然都很陈旧了,但是老马和小马师傅都把它们当宝贝,可见这家人着实对发明充满热爱,所以全村人都说这对父子能研发出玉米收获机,这是他们所有人都坚信的事情。
发明摘要:一种对辊式玉米摘穗切秆收获机械,与动力行走机构(1)配套,由拨辊喂入机构、摘穗切秆机构、动力传动系统装设在机架上构成,拨螺喂入机构包括拨秸辊(7)、圆齿刀(8)、减速机(6)、喂入辊(19)、宽传送带(33),装设在前支架(4)的支撑底架(11)和联接支架(12)上;摘穗切秆机构包括下摘穗辊(37)、上摘穗辊(38)、切秆动刀(46)、切秆定刀(47),装设在联接支架(12)上的摘切箱(H)内;动力传动系统包括传动皮带轮(26)、主传动大齿轮(25)、动刀轴齿轮(23)、动刀从动齿轮(36)、下摘穗辊大齿轮(20)、上摘穗辊齿轮(21)、上摘穗链轮(22)。工作时动力传动系统带动拨辊喂入机构将玉米秸秆喂入摘切箱(H)内,由摘穗切秆机构摘穗、切碎秸秆。运转灵活,效率高,适用地域广泛。
[科技苑]像收小麦一样收玉米(20151209)
12月9日(周三)像收小麦一样收玉米
你见过玉米铺成的黄金大道吗?你知道到了收玉米的时候农民有多累多忙吗?为啥以前收玉米只能掰棒子?为啥现在却能像收小麦一样收玉米?《科技苑》为您讲述。
【主持人】:在河南,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无论是国道还是乡镇马路,总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只要是有路的地方,就能看到一片片金色的玉米,人们把这样的玉米铺路称之为黄金大道,可这条黄金大道却是个大麻烦。
【采访】司机:肯定不愿意啊,你看原来是两个车道现在都成一个车道了,非常拥挤,万一刮着车或者撞着人咋弄。
【解说】:金色玉米铺成的黄金大道,成了交通的麻烦。
【采访】当地市民:原来就前面那个路口,去年还是前年就肇事了。
【解说】:非机动车道被玉米铺满,自行车只能去汽车道上走,把开车的司机弄得是心惊胆战。
有的路甚至多一半都被玉米霸占,来往的汽车只能在一条道上挤着,走走停停,堵车更是常事。开车的司机难受,其实那些拿玉米铺路的农民也不舒服。
【采访】
种植户:不乐意。
记者:一过车危险么,你们怕车把玉米轧坏吗?
种植户:轧坏也没办法,那你不能不叫人家轧,没法,没办法。
【解说】:有的车没办法,只能在玉米上轧着走,玉米就会被碾碎,所以农民还得在路边看着,时不时的,还得给玉米挪挪地儿。
不光怕车,镇子里的农民还要在路边搭个棚子,直接住那,防着有人偷玉米。
除了怕车,防偷,把玉米晾在路上,农民还得担心老天爷的心情。
【采访】:
种植户:害怕一个是变天一个是下雨,一下雨就害怕,一下雨淋坏了。
记者:是不是下雨得赶紧把玉米收起来?
种植户:是。
【解说】:可既然这一条条的黄金大道,让开车的司机和农民都难受,为啥还要把玉米铺到马路上呢。
【采访】种植户:玉米没地方放,家里堆老高,到处都堆满了。
【解说】:说起这事,农民们也是一肚子苦水,刚收获的玉米含水量大,必须晒一晒,否则捂得时间长了就会发霉,甚至卖不出去。可晒玉米总得有个地方吧,进村里一看,好嘛,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堆的都是玉米,就连房顶上都摊满了玉米棒子。
农民们忙的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刚收完的玉米要晒,还得有人看着,地里呢还有没收完的玉米急等着收。
可在郑州市通许县的长智镇,有一个农民,家里玉米不比别人种的少,可这个时候他却在家里悠闲的下着象棋。
【采访】:
记者:大爷,外面都着急晒玉米呢,你这咋还不着急下象棋呢?
河南省郑州市通许县长智镇种植户袁长林:不着急,我下完这一盘,领着你上地里。你别看我现在在家玩呢,一会带你到地里,我那几亩地一下就收完了。
记者:好那咱们去看看去。
袁长林:好,走吧。
【解说】:袁长林之所以不忙,不像别人收玉米需要很多天,是因为他收玉米很省事,而且不用晾晒。
【采访】:
记者:大爷,为什么您这个收地就快呢?
袁长林:我先不跟你说我给你卖个关子。
记者:还卖个关子
袁长林:对,一会你就知道了。你看我这几亩玉米地,不到一个小时就能收完,
【解说】:说话间,远远就听到了机器的轰鸣声,收割机一来,二话不说直接进了玉米地,等机器收了一轮后,记者发现袁长林家的玉米像收小麦一样,直接收成了玉米粒,这种收法还真是少见。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一直以来收玉米和收小麦完全不一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大面积的小麦就基本上实现了机器收割,所以收小麦直接脱粒收这没啥稀奇的。
可直到现在,有的地方收玉米还得靠人力,都说掰棒子,掰棒子,说的就是收玉米。
【采访】种植户:累,那手工干一天,歇几天都歇不过来。一天也就干几分地,
7、8分地,6、7分地。
【解说】:还有的地方收玉米倒是用上了联合收割机,机器一过,玉米棒子直接被收到后面的机舱里,可这样的机器,只能收玉米棒子,收完以后农民还是得给玉米脱粒,把玉米铺到马路上晒,剩下的活还很多。
【采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少昆:那么目前我们采用的人工收获也好,机械摘穗收获也好,最大的问题就是费工成本高,并且在收获、拉运、储存、脱粒,这个过程中损耗很大。
【解说】:再看看袁长林家的玉米,机器一过,玉米粒就像小麦一样收了下来。
【采访】种植户:这就跟收小麦一样,他们把玉米收起来,直接就可以拉走卖了,一会再收一茬,倒满了就去卖了。
【解说】:这可真是个新鲜事,袁长林的玉米不仅直接收成玉米粒,而且还不用晾晒,装上车就能直接卖。
【采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少昆:今天我请大伙吃饭啊。
【解说】:为啥能直接卖呢,因为袁长林收的玉米含水量少,所以被送到烘干塔后,粮商经过简单烘干就可以直接卖出去了。
为啥袁长林收玉米就这么轻松呢?这是因为啊,他种的玉米品种和别人家的不一样。
【采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少昆:我种的品种好,这是适合粒收的品种,常见品种用这个机器不行。
【解说】:2015年8月,农业部出台了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意见,其中玉米等农作物是推进重点。
【采访】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如果能够把玉米籽粒收获这关实现的话,那整个玉米从种到收的过程,就实现了真正的全称机械化。
【解说】但是对于玉米收获来说,机械化已经不是问题,前提则是要有适合机器粒收的玉米品种。
【采访】中国种子协会秘书长李立秋:我们过去讲是农机和农艺配合,今后看来这个事要反过来,我们的农艺,我们的品种,要和农业机械化配合,才能有前途。
【解说】:而袁长林之所以能这么轻松的收玉米卖玉米,正是因为在有了粒收机器的同时,他种的也是适合机械粒收的玉米品种。
他叫王义波,袁长林种的玉米就是他培育出来的。可要说起来,这适合粒收的玉米,看颜色,看外形,和常见玉米也没啥差别,为啥别人家的玉米就不适合粒收呢?
记者跟随王义波来到试验田,通过不同玉米品种的对照,发现了其中的玄机。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这最明显的就是前天刮了一场阵风大概有七级以上,看里面那些已经自己都被吹翻了。
【解说】:王义波首先带记者看的,是经历了一场大风的常见玉米品种。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对,这个常见品种这一类的品种目前在市场上比例还比较大,一旦遇到超过七级以上的阵风的时候,很多会出现这种倒折啊,或者倒伏或者倾斜。
【解说】:常见品种的玉米一旦遇到6级以上的风,很容易倒伏,虽然可以人工收获,但机器粒收就做不了了。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这个子粒收获的时候就遇到很大的障碍。因为它穗子都已经歪到一边了,机收的时候很难把它收起来,果穗进不了机舱就脱粒不掉。就必须再用人工重新再来收获。
【解说】:而另一边同样经历了大风的粒收玉米品种,都笔直的挺立着,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最重要的粒收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必须自己能站得住。
【解说】:站得住,大风刮不倒,正是粒收玉米和常见玉米品种的第一个差别,那如何才能站得住呢?这个就得看玉米茎秆的了。我们拿两类玉米品种的茎秆做个测试,对照一下它们的抗弯折强度。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这是常见品种。(字幕:常见品种抗弯折力219.2N)这是适合粒收的品种。(字幕:适合粒收品种抗弯折力465.3N)
【解说】:数字越大,说明茎秆的承受力越强,适合粒收品种的抗弯折性,足足是常见玉米品种的两倍(分屏,上抗压力字幕),而玉米茎秆的抗弯折性则是由茎秆内的壁厚组织决定的。
【采访】徐博士:适合犁收的品种它的秸秆比较坚硬,它的厚壁组织这一层深色的它就比较厚,这不适合粒收的过去的老品种它的秸秆的壁就很薄。
【解说】:粒收品种的玉米,茎秆更结实,这样就能抗住7级的大风,而且因为茎秆内含有更多的纤维组织,还更有弹性,弹性好也是玉米适合粒收的标志。
因为粒收玉米的机器割头很大,一进到玉米地里,会不断撞击玉米杆,
【采访】徐博士:才能够这个机器进地以后,不管哪一部分碰到了,它自己能够很顺利的弹回去,这个棒子才能很顺利的进入机舱。如果一碰你都歪到一边去了,就没办法把它收回来。
【解说】:所以要想粒收时能让玉米棒子顺利进仓,玉米茎秆的弹性就得非常好。
【采访】:
记者:王老师这个就是咱们适合粒收的品种。
王义波:对,你看我们过去实际上是做过很多实验的,都把玉米穗贴到地上,你看自己就回去了。
记者:一下子就弹回去了。
王义波:对,你拉拉试试。
记者:能弯这么多,这个弹性就非常好了。
王义波:是。
【解说】:可再看看常见玉米品种,用同样的力,同样是把玉米穗拉倒地面上,结果,大部分的玉米茎秆一下就折断了。
所以只有玉米茎秆弹性更好,机器收割的时候才不会把它撞倒,玉米棒子也能顺利进到机仓里了。
可要想让玉米成粒收,不光要让玉米棒子顺利入仓,进仓以后还得能顺利脱粒。
怎么才能顺利脱粒呢?您看这个玉米棒子,从里到外,粒收玉米和常见品种的玉米都不一样,咋不一样呢?咱们先说说这棒子最里面的穗轴。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原来绝大部分的品种都是软轴的,或者空心轴的。
【解说】:常见品种的玉米,有的穗轴内部,柔软的像海绵,有的是空心状,所以这两种穗轴都容易储存水分,水分含量高,就会让穗轴和轴上的籽粒连的很紧,不适合粒收。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这个它脱粒的时候容易被打碎了以后和籽粒不完全脱离,有一部分粘在一起。
【解说】:而粒收品种玉米的穗轴不但比常见品种的细,轴里面干物质占的比重也大,含水量少,粒收时也不会把玉米粒连到上面。除了穗轴,这轴上的玉米粒也不一样,差别在哪呢?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就是老品种一般的子粒含水量到成熟的时候在30%,到了30以后,它基本上就不动了,就是它水就很难脱了但适合粒收的品种,一般都在28左右才开始这个成熟,在成熟以后,这个适合粒收的品种还继续往下脱水,
【解说】:这说明,同样到了成熟期,常见品种的玉米粒,至少有30%的含水量,而适合粒收的玉米里最多也就含有28%的水分。
含水量多的话,可不是啥好事。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含水量高的时候,脱粒的时候就容易破碎。
【解说】:常见品种的玉米含水量高,玉米粒软,粒收时承受不住机器内部的冲击,很多都会被打碎。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如果你不把水分降到28以下,子粒破碎率会能达到10%以上,也就是产量损失超到10%以上。
【解说】:而28%的含水量,则是玉米适合粒收的临界点,可别小看这百分之几的差距,正因为少了这些含水量,玉米粒就刚好能最大限度的,承受粒收机器的冲击。才不会给玉米粒收造成损失。
为了顺利让玉米脱粒,不光怕破碎,怕玉米粒连着穗轴,还怕收出来的玉米粒被玉米包叶给染了色。
早在2008年,在我国的玉米主产区黑龙江和新疆,就已经引进了粒收玉米的机器进行试验。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当时农民当然是非常的高兴,想着能够粒收了。
【解说】:可等粒收下来一看,农民的高兴劲就没了。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玉米一流出来的时候,农民就感觉到很失望。大量的玉米叶片的颜色都被染到子粒上,看到灰不啦叽的,稍微一晾晒就像发霉一样的感觉。
【解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传统玉米和粒收玉米品种相比,叶片的脱水性完全不同。
常见的玉米品种,包叶脱水慢,因为包叶是从外往里成熟,外面的包叶看着成了金黄色,可里面的包叶有时候还是绿色,湿乎乎的。所以用常见品种做粒收,玉米粒经常被染上绿色,也不好卖了。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整个玉米就降几个档,一下降了好几分钱。
【解说】:而适合粒收的品种则正好相反,最外层的叶片看着还是绿的,可剥开一看,最里面的叶片都已经成熟发黄了,这是因为粒收玉米的叶片从里向外成熟,也就是从里向外逐渐变黄的。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这就是我们说的这个脱水快,脱水快你看里面的包叶都已经开始发黄了,开始失水了,但是外部的叶片还有绿色,这就是适合粒收的一个典型的标准。
【解说】:因为里面的叶片先成熟,这样玉米的包叶就会慢慢炸开,叶片间会出现一个个小缝隙,水分也就顺着缝隙跑出去了。再用机器粒收也不会把玉米粒给染色了。
从茎秆到玉米棒子,只有满足机器粒收的条件,玉米才能像收小麦一样成粒收。王义波搞了半辈子的玉米育种,之所以要培育适合粒收的玉米品种,他最初的动机是源于一次国外考察。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我们1999年到美国去访问的时候,看到美国生产上的大面积的品种都是在犁收。
【解说】:也正是在那一年,美国农民收获玉米的场面深深的触动了王义波。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感觉到美国的农民太舒服了,中国农民那简直就是没法比了。
【解说】:当时王义波不是没想过,在国内也尝试玉米粒收,可要想实现却困难重重。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因为我们的机械和我们的品种都不具备犁收的条件。所以就那么一想就飘过去了。
【解说】:直到2008年,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粒收机已经被引进了中国,但由于当时粒收,用的是常见玉米品种,所以结果十分不理想。
从那时候起王义波就发现,要想真正实现国内玉米的粒收,就必须改变我国已经种了几十年的玉米品种。
可是,把美国的粒收品种直接引进过来却不行。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美国的材料拿到中国来以后,我们通俗的说法叫水土不符,就是你看不明白是因为啥就自己死掉了。甚至子粒都不一定成功发芽就死掉了
【解说】:所以要想得到适合粒收的玉米,就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培育出新的玉米品种。
【采访】北京某玉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义波:就拿我们中国自己的资源来和美国的这个材料杂交,我们每年种植的品种数量就进入筛选实验的大概是23000个左右。
【解说】:经历了近7年的研究探索,王义波才算是培育出了适合粒收的玉米品种,如今王义波培育的粒收玉米品种已经通过了国家审定,并推向了市场,新品种不但适合粒收,解放了劳动力,而且产量也上了一个台阶。
【主持人】:有了玉米的粒收机,再种上适合粒收的玉米品种,就能实现玉米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玉米种植户也能像收小麦一样的收玉米,实现坐地数钱的愿望了。
玉米成熟了,我第一次跟着外婆掰玉米。 一株株玉米整齐的排列着,好像卫兵守卫着田野。看样子,玉米棒子肯定遇到了大喜事。不信?你瞧,它们都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晶莹剔透的玉米沾呢! 外婆已经60多岁了,但掰起玉米来,还是那样灵活。她左手抓起玉米棒子和茎秆的连接处,右手攥住玉米棒使劲往下压。【啪】的一声,一个胖胖的玉米棒子就掰了下来,外婆随手将它扔进了背篓里。接着,她左手又抓住边上的一株玉米,右手攥住玉米棒,随着【啪】、【啪】的声音,玉米棒子就跳舞一样【蹦】到背篓里。而那些卸了【包袱】的玉米秆则在外婆身后轻松地摇晃着。 我看得手心发痒,就学着外婆的样子,掰起来,谁知随着一声轻轻的闷响,玉米棒是耷拉下来了,可却赖在秆子上不肯下来。我使劲拧,还是没有用。最后,我只好学着老鼠的样,用牙齿才将玉米棒啃下来。没想到这一啃有了新发现:原来秆子的汁水还是甜的呢! 外婆一见,笑得泪水都流了出来。她招呼我走进身边,告诉我掰玉米的窍门,一要紧:左手要紧紧抓住秆子和玉米棒的连接处;二要快:右手用力要突然,动作要迅速,这样才能将玉米掰下来。如果动作慢,玉米棒和秆子连接处的汁水慢慢流出来,便很难掰下来。真想不到,掰玉米还有这样的学问。 我学着外婆的样子,左手紧抓秆子,右手突然向下用力,只听【啪】的一声脆响,哈,我掰下了玉米棒子!【啪—】【啪—】【啪—】那是我和外婆在玉米地里进行的合奏呢!
狗熊掰棒子——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
昨天,是2011年的元旦,给女儿的承诺(给她做棵圣诞树)又没兑现。三岁零8个月的女儿早已经将这个承诺忘掉了,她却给我提了另外两个要求:第一,“爸爸,你什么时候能休息呀?”我问她为什么要休息,她说:“不然你太累了。你明天就别去上班了,行吗?”女儿的恳求让我感慨万千。第二,“爸爸,你今天有精神吗?”我说有。“那好,你给我讲个故事吧!”我想了想,说给你讲“狗熊掰棒子”。现将我们的对话记录如下:
我:从前,有一只大狗熊,它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它四处寻找吃的。
女儿:去吃玉米棒子吧!
我:是呀。它找呀找,终于找到了一片玉米地,它高兴极了,决定掰几个棒子回家,带给它的爸爸、妈妈和好朋友吃。于是它用力掰下了第一个棒子,但是因为狗熊是不穿衣服的,它也没带袋子,它将掰下的棒子放在哪呢?
女儿:放地上呗!【人力掰棒子机器】
我:真聪明。可是,狗熊没有想到,它想了想,抬起了胳膊,将棒子放在自己的腋下。接着,它又掰下了第二个棒子,这下放哪呢?
女儿:放地上呗。
我:一一真棒。可是狗熊还是没有想到,它有抬起了胳膊,将第二个棒子放在了腋下。那它的第一个棒子呢?【人力掰棒子机器】
女儿:掉地上了呗。
我:真厉害。就这样,它一个又一个地掰着棒子。过了一会,狗熊满意的回家了。到家一看,它带回家几个棒子呀?
女儿:一个呀!
我:那它可是掰了很多个棒子呀?
女儿:都掉了。这个狗熊,真笨。
与孩子的一番对话,令我感慨颇多,三岁多的孩子就能够有这么多理性的分析。有人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孩子从远古走来,每个孩子都是人类之子,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类进化的精华!此言不虚!那么我们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经过了多年的学校教育之后,哪去了?
被我们急功近利的教育体制抹杀了,被我们功利性很强教育方式扼杀了,被我们陈旧的教育理念耽误了,被我们不良的社会风气诱坏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所起,尽可能还原教育的本质,做真正的教育,这也将成为我工作的动力(前一段总找不到自己现在所作工作的动力)。
dǎ nán biān lái le gè yǎ bā ,yāo lǐ bié le gè lǎ bā ; 打 南 边 来 了个 哑 巴 ,腰 里 别了 个喇 叭 ; dǎ běi biān lái le gè lǎ mɑ ,shǒu lǐ dī le gè tǎ mǎ 。 打 北 边 来了 个喇 嘛 ,手 里提了 个 獭 犸 。 dī zhe tǎ mǎ de lǎ mɑ yào ná tǎ mǎ huàn bié zhe lǎ bā de yǎ bā de lǎ bā ; 提 着獭 犸 的 喇 嘛 要拿 獭 犸 换 别 着 喇 叭的 哑 巴 的 喇 叭 ; bié zhe lǎ bā de yǎ bā bù yuàn ná lǎ bā huàn dī zhe tǎ mǎ de lǎ mɑ de tǎ mǎ 。 别 着 喇 叭的 哑 巴 不 愿 拿喇 叭 换 提 着 獭 犸 的 喇嘛的 獭 犸 。 bù zhī shì bié zhe lǎ bā de yǎ bā dǎ le dī zhe tǎ mǎ de lǎ mɑ yī lǎ bā ; 不 知 是 别 着 喇 叭的 哑 巴 打了 提 着獭 犸 的 喇嘛 一 喇叭 ; hái shì dī zhe tǎ mǎ de lǎ mɑ dǎ le bié zhe lǎ bā de yǎ bā yī tǎ mǎ 。 还 是提 着 獭 犸 的 喇 嘛 打了 别 着 喇 叭 的哑 巴 一 獭 犸 。 lǎ mɑ huí jiā dùn tǎ mǎ ,yǎ bā dī dī dā dā chuī lǎ bā 喇 嘛回 家 炖 獭 犸 ,哑 巴嘀 嘀哒 哒 吹 喇 叭 1、初入江湖:化肥会挥发 2、小有名气: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3、名动一方: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4、天下闻名: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5、一代宗师:黑灰化肥会挥发发灰黑讳为花飞;灰黑化肥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 6、超凡入圣:黑灰化肥灰会挥发发灰黑讳为黑灰花会飞;灰黑化肥会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化为灰 7、天外飞仙:黑化黑灰化肥灰会挥发发灰黑讳为黑灰花会回飞;灰化灰黑化肥会挥发发黑灰为讳飞花回化为灰 发废话会花话费,回发废话话费发,发废话花费话费会后悔,回发废话会费话费,花费话费回发废话会耗费话费。 1)我在乎我在乎的你是否在乎我对你的在乎,我在乎我在乎的你是否像我在乎你那样地在乎我,我不在乎你是否在乎别人对你的在乎,我只在乎你是否在乎在乎你的我。 (2)黄胖子白胖子背筐比赛掰棒子。黄胖子掰白棒子,白胖子掰黄棒子,黄胖子白胖子不能掰错了黄白棒子。黄胖子白胖子掰完了棒子抱棒子,抱完了棒子背棒子,背完了棒子扒拉棒子。黄胖子白胖子一共掰了、抱了、背了、扒拉八个半筐黄白棒子。 (3)鼓玻璃柜比瘪玻璃柜鼓,瘪玻璃柜比鼓玻璃柜瘪。 (4)牛郎恋刘娘,刘娘念牛郎,牛郎年年恋刘娘,刘娘连连念牛郎。 (5)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黑化肥发灰挥发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6)一个班干部管另一个班干部,真是班干部管班干部。 (7)粉红凤凰飞。 (【人力掰棒子机器】
8)Of all the smells I have ever smelt, I never smelt the smell that smelt like that smell smelt.
掰玉米作文 山东邹平县临池镇初级中学八年级五班 李佳秀 时间一晃,一个星期不知不觉地像流水般在我们的欢笑中流过,在实践基地的一个星期中我感悟了许多。在回校的路上,我看到农民伯伯已忙忙碌碌地准备收割玉米了。当校车经过我家时,我故意向家门口扫了一眼,“看来我家已经忙完了,我终于解脱了,再也不用为了掰玉米而苦恼。我可以好好过一个国庆节了!”我的心里嘀咕着。 可梦想不过三分钟,一回到家,就看到妈妈在急急忙忙地找袋子,“佳秀,快去换上衣服,我们去和你姥姥掰棒子。”“啊——不会这么惨吧。”母命难违呀,我只好换好衣服,同妈妈一起去掰玉米了。 到了地头,只见原本翠绿的玉米叶子这时已枯黄卷曲,颗颗玉米无精打采的呆立着,唯独一个个一尺多长的玉米棒斜斜地歪着笑脸迎接着我们,好像早已等不及了,看到我们来收获,笑盈盈地和我们打招呼。这时,我的抱怨也就没了,心里舒畅多了。 我抓着一个大玉米,兴冲冲地说:“爸爸,怎么干?”爸爸眯着眼睛略有所思后说:“今天咱们来个比赛怎么样?公平竞争,我和你妈每人掰两行,你掰一行,看看我们谁先到那头。”我爽快地答应了,心想,我不会输给你们的。 “咔嚓”一声脆响,一个玉米棒就轻而易举地掰了下来,我很神奇的举过头顶,炫耀着自己的战利品。“咔嚓——咔嚓——”我一会儿就把爸爸和妈妈甩在了后面。我回过头来得意地望着他们说:“怎么样,我不会输给你们吧!”可坚持了不一会儿,我的手臂就有些发酸,劲儿也渐渐不足了,一个玉米棒要用力掰好几次才掰下来。可恶的玉米叶子也来添乱,像刀子一样划得我的脸生疼。再看看爸爸和妈妈,还是有说有笑,左右开弓,双手敏捷有力地掰着,“咔嚓,咔嚓”脆响声不断,我在他们身后越落越远。我越掰越慢,抱怨起地头怎么这么长。 遥遥领先的爸爸大声喊:“怎么了,不行就认输,到地头去歇着吧!”我就是不认输,爸爸的话反而激出了我的劲儿。我振作起精神,朝着目标,咬着牙坚持着,终于掰到地头。 劳动是辛苦的,结果是失败的,而我却深深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艰辛。心里甜甜的。
第一次掰玉米
暑假里的一天,太阳公公早早地露出笑脸。爸爸妈妈一吃完早饭就背着背篓,挑着担子上坡了,他们要去掰已经成熟的玉米。我可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也赶紧背上小背篓跟着他们出发。
我跟着爸妈来到玉米地,放眼望去,成熟的玉米秆整齐地站在那里,好一队卫兵守卫着田野。最有趣的是玉米棒子好像遇到了什么大喜事一个个都笑破了肚子露出了黄澄澄的玉米粒。露着肚子多难看啊,赶快把他们收回家吧!
爸爸妈妈可是劳动的好手,他们掰玉米的动作真麻利!只见他们左手抓住玉米秆子,右手抓住玉米棒子,使劲往下一压,“啪”的一声,一个胖胖的玉米娃娃就被 “请”了下来,接着又迅速将玉米娃娃扔进背后的篓子里,同时左手又抓住另一个玉米秆,随着“啪啪”的响声,玉米棒子就像跳舞一样“嘣”的跳到了篓子里。而那些卸了“包袱”的玉米秆,在他们的身后轻轻摇摆。
我看了手心痒痒,就跑下田去,学着爸妈的样儿掰起玉米来。谁知玉米棒耷拉着脑袋一点都不听话,我使劲拧,可就是拧不开。我又急又气,妈妈看我这着急样,安慰我说:“别着急,掰玉米有窍门,只要掌握了窍门,掰玉米就是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来了。爸爸也赶快跑过来告诉我掰玉米的诀窍(1)要快,(2)要紧;如果不快的话玉米秆的汗慢慢流出,玉米棒和玉米秆的连接处就会软,这样拧再使劲也无济于事。哦!我恍然大悟,原来掰玉米也有这么多的讲究啊。爸爸手把手的教我掰了几个玉米后,我就熟练地掌握了技巧,掰起玉米又快又轻松,只听见啪啪啪的声音,一个又一个的玉米棒子像跳舞一样乖乖地跳到我们的背篓里,我一下子赶上了妈妈的速度,爸爸妈妈同时夸奖我:我们的孩子真聪明!学什么都快!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又加快了速度,只听见一声又一声的“啪啪”声。
田野到处盘旋着“啪——啪——”声,那是我和爸妈在玉米地里的合奏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