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国庆节】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泥鳅水花苗养不活”是误国害民的谎言
眼下,国内一些专心炒种炒苗的骗子公司和个人,他们没有人工繁殖泥鳅水花苗的能力,但是,为了争夺泥鳅苗销售市场份额,便大量散步谎言,说:“泥鳅水花苗养不活”。
这一弥天谎言,虽然为这些骗子们赢得了市场,甚至让他们谋取了暴利。但是,他们散布的这一谎言,对中国的泥鳅养殖产业的打击和摧毁,对成千上万的泥鳅养殖户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真正的泥鳅养殖业,本来就如同养鱼业一样,应该从水花苗养起,这是正道。因为水花苗成本低,买卖价格低,人工养殖首次投资小,养成成品后,苗的成本低,能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的效益。
但是,“泥鳅水花苗养不活”这一罪恶谎言的出笼,把非常正常的养殖环节,糟蹋成不正常的环节。把根本不能用于人工养殖的野生泥鳅苗,变成了人工养殖的主角。
而目前国内市场上所售的野生泥鳅苗,都是千千万万农民用电瓶零零碎碎从野外打上来的,有的经过多天的囤积,有的经过很多环节的筛选、倒腾、周转、运输,外伤、内伤严重,这种苗,养殖户买回去放养,怎么可能有好的成活率?怎么可能健康生长?怎么可能产生好效益?
泥鳅水花苗真的养不活吗?不,泥鳅水花苗养殖,只要在池塘培育环节把好几关,成活率是很高的,如:1、清塘用药要合理;2、饲料要对口;3、水深要要恰到好处;4、水质要调好;5、进水、出水要过滤,等等,这些都过关了,泥鳅水花苗成活率达到50—60以上是不成问题的。
其实,泥鳅水花苗的成活率只要达到10%,亩产量就已经很高了。比如:每亩投放100万尾泥鳅水花苗,成活率达10%,就是10万尾;这10万尾,养成成鳅,规格为20尾/斤,就是5000斤。
所以,稍有头脑的人,都应该算算这笔账。不应该被骗子们忽悠,不应该上骗子们的当。 “泥鳅水花苗养不活”这一谎言的出笼,导致大量泥鳅养殖户,舍非常便宜的泥鳅水花苗,而花大价钱去买泥鳅野生苗,导致大量泥鳅养殖户血本无归,对我国整个泥鳅养殖业产生着致命的打击。
当然,也不能否认,最近几年,一些刚刚学会繁殖泥鳅水花苗的人,在泥鳅水花苗培育方面,还没来得及实验、钻研,就急匆匆的开始卖泥鳅水花苗了。泥鳅养殖户如果在这样的繁殖场买了泥鳅水花苗,回去一个苗也养不活,是有可能的。
这种会繁殖、不会培育的场家祸害泥鳅养殖户,只是个案,并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买泥鳅水花苗,养殖户们应该选择泥鳅苗繁殖规模大,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成熟的场家。不能光看广告吹,自己要学会判断。你判断对了,就选对了,你就会轻轻松松成功。你判断错了,选错了,你注定就要失败。你失败,不代表“泥鳅水花苗养不活”。
可以预见:不久的未来,随着大量养殖户养野生泥鳅苗一次次的失败、亏本,大家会慢慢觉醒。于是,泥鳅水花苗,将成为养殖户们的首选。
泥鳅养殖技术——苗种培育
92 泥鳅苗种发育各阶段有哪些特征?
表5—16 鳅苗孵出时间与相应特征
泥鳅苗是指泥鳅从受精卵中脱膜孵出,卵黄囊吸收完毕,鳔功能发挥作用,能平衡游动,并已开始主动摄取外界饵食,尚未出现性分化,下外于向成体体形状变态的早期发育个体。
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此时泥鳅苗都黏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孵出约3天时,已能开口摄食轮虫等食物,
此时应开始喂食,如若不喂,第5天便开始出现死亡,10天全部死亡。孵出后21天,苗长达1.5厘米以上时,活动能力很强,可作长时间游动,其性状特征与成鳅相仿,也就是说,这时的肠除了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具有肠呼吸功能,此时不能投喂太饱,以免影响肠呼吸功能。 泥鳅种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形态特征、习性与成体完全相同,自性腺开始发育的个体。【泥鳅苗养殖】
通过孵出后的前期培育(约21天)泥鳅苗形态已长成与成体相似。呼吸功能也逐渐健全,这时便转入泥鳅夏花培育阶段,从1.5厘米的泥鳅苗培育长成3厘米的夏花称夏花培育阶段。【泥鳅苗养殖】
孵出的泥鳅苗经1个多月的培育,长成夏花已开始有钻泥习性,这时可以转入成鳅池中饲养。但为了提高成活率,加快生长速度,也可以再饲养4~5个月,长成体长达6
厘米、体重2克以上的大规格泥鳅种时,再转入成鳅池养殖。这个阶段就是鳅种培育阶段。如果泥鳅卵5月上、中旬孵化,到6月中、下旬便可以开始培育鳅种。7~9月份则是养殖鳅种的黄金时期。也可以用夏花泥鳅分养后经1个月左右培育成5厘米的鳅种,然后就转入成鳅养殖池养殖商品鳅。
93 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如何划分? 泥鳅苗种培育分为:泥鳅苗培育阶段,夏花鱼种培育阶段,鱼种培育阶段。
94 如何培育泥鳅苗?
孵化后约3天,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鳔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这阶段应人工投喂。一般可投喂煮熟的蛋黄及鱼粉等。
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00目筛绢袋中在盆水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汁,然后泼洒投喂。这时如鳅苗在孵化缸内,水流应减缓。投喂量为每10万尾苗第一天喂1个蛋黄,第二天1.5个,第三天2个,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若是鱼粉,则每10万尾每天喂10克。没有鱼粉的可用鱼晒干后磨成粉也可以。连喂2~3天后,待苗体颜色由黑色转变成淡黄色时,便可以出缸下池进行夏花培育。 95 如何准备泥鳅夏花培育池? 采用专用泥鳅苗培育池最好,但采用稻田或池塘里开挖的鱼沟、鱼溜也适宜进行鳅苗培育。一般在放苗前10~15天清整除野消毒,然后注水20厘米,施适量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待清整药物药性消失、水色变绿变浓后即可放苗。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2012-8-4 10:14:00 来源: 互联网 网友评论(0)
泥鳅水花苗又称水花鳅苗,是指鳅卵孵化出膜后长至体长 1.3厘米以下的幼小个体。该阶段的管理工作极为关键,是提高养殖产量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现根据我们近年来对鳅苗培育的实践经验,综述如下:
一、专池培育
水花嫩苗必须专池培育,主要有水泥池和土池。其结构基本相似,以稻田改造的土池为常见,面积为3O~50平方米,东西走向。四周离埂 5O厘米处开一条宽 50厘米以上环沟,以利鳅苗避暑,放苗前 10天必须清整消毒,拔净池内杂草。
二、及时下池
一般下池时间在鳅卵孵化脱膜第4天即水花鳅苗开食 2天之后,体色转黄,腰点出现,可以水平游动以后就应及时下池。太早不行,太晚更不行。
三、放养方法
放苗前,认真测定池内水温与盛苗容器水温,温差不得相差 3℃以上,可用铝勺舀出部分池内水于盛苗容器内进行调节。然后,每 10万尾喂咸鸭蛋黄一只,鳅苗摄食后腰间出现白点,方可将鳅苗漫慢倾于培育池中。
四、放养密度
同一池中必须放同一批孵化的鳅苗。静水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 100O--1200尾,微流水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 1500~20OO尾,鳅苗可用小杯盅计数法计数。
五、培育方法
1、豆浆培育法
鳅苗经饱食下池后 6小时左右即应泼洒豆浆,每50平方米水面每日需用黄豆 0.25公斤磨成 3公斤左右豆浆,前 5日每日泼洒 3次,5日之后每日泼洒 2次即可。鳅苗喜群集
于池边,所以,豆浆应沿池边泼洒,做到细如雨,匀如雾。泼豆浆要责任心强,这样培育出来的鳅苗体质健壮,大小整齐,成活率高。泼浆时间应定为上午 8时~9时和下午 5时~6时。
2、肥水培育法
泥鳅喜肥水,水温较高时,每 50平方米水面可施尿素 0.I公斤,水温较低时,每 5O平方米水面施碳酸铵或硝酸铵 O.1公斤,每天一次,连施2~3天。以后视水色肥瘦进行。
3、粪肥培育法
水花鳅苗入池 5天内泼豆浆,5天后改泼人粪尿。每 50平方米每次用人粪尿 2公斤对水,每日 2次,全池泼洒,以降低育苗成本。
六、水质管理育苗
池水水深以 25~3O厘米为宜。做到每天早晚巡池,观测水色变化,细心观察鳅苗有无浮头现象。因为水花鳅苗在 15日之后可进行肠呼吸,这段时间内,如缺氧就会造成大批鳅苗死亡。一般来说,有条件的地方每 3天应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以不超过 5厘米为宜。加注新水时必须经密眼网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苗池。
野生泥鳅苗种和人工泥鳅苗种成活率的比较
2006-9-23 14:52:00 来源: 网友评论(0)
野生泥鳅苗种的成活率一般在 40 %一 60 % ,最高也不过 80 %。人工养殖的泥鳅苗种一般在 80 %左右,好的在 90 %左右,最高的在 95 % 左右。野生泥鳅苗种的养殖成活率偏低,分析原因主要是:
( l )捕捞方法 野生泥鳅苗种是在外收购或捕捞的,其方法多种多样,而又没有按照规范的技术操作,容易造成泥鳅苗种的伤害。
( 2 )中间过程复杂 泥鳅捕获后,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高密度暂养,并筛选和运输,有的还是多次筛选和运输,使泥鳅受伤,还长时间处于不安状态,体表黏液大量外泄,体质
十分虚弱。
( 3 )营养不良 在暂养及筛选运输过程中,一般不喂食,这样长时间的停食,使泥鳅根本没有营养来源,体质明显下降。
( 4 )放养时间较迟 野生的泥鳅苗种放养一般都比较迟,这是因为泥鳅每年要在 3 月份以后,气温上升才会被农民捕捞起来,因而野生黄鳝不可能一次捕捞,在较长时间内,不断捕捞,暂养累积一定数量后,经筛选再出售。这样时间往往都已在 6 月份甚至 7 月份,气温较高,而这些泥鳅因长时间的暂养、筛选及运输,已是伤痕累累,极易发病死亡。 ( 5 )筛选和运输的工具不当 筛选时用筛子过鳅苗种,泥鳅小过筛孔容易,但也受伤;大的鳅苗种过筛孔难度大,更易受伤。
野生泥鳅苗种购买后,在放养前要处理妥当,即筛选出好的苗种进行饲养,挑出劣质苗种立即出售;即使是人工养殖的泥鳅苗种最好也筛选一下,具体筛选方法可借鉴前面的黄鳝苗种筛选方法,详见第一章的五(三)部分。筛选结合用药物消毒一并操作。这样把问题在放养前解决好,即使是野生泥鳅苗种也可提高饲养的成活率,并可减少经济损失。
养泥鳅,很多人都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泥鳅属于鱼类。养泥鳅,应该和养鱼一样,从水花苗养起。鱼类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养鱼都是从水花苗养起;有谁专买野生鱼苗养呢?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家鱼”养殖,从水花苗开始养殖,是人人皆知的大道理。
同理,泥鳅养殖,也必须从水花苗开始,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养泥鳅;才能获得养殖环节最大的经济效益。
非常遗憾的是,国内泥鳅养殖行业被少数人引上了歧途。部分专业炒作、贩卖野生泥鳅苗的公司、或个人,为谋取暴额利润,利用电视、网络大肆宣传、广告,把野生泥鳅苗包装成高产苗、国外引进苗、名牌苗,对泥鳅养殖户进行诱引、误导;同时,大肆污蔑说泥鳅水花苗养不活。泥鳅养殖户们,由于刚刚涉入这一行,辨别真假能力不强,中招上当者不计其数。
野生泥鳅苗不光成活率低,长的慢,因为经过一番包装炒作,价格还特别的高。养殖户买回去养殖,能赚钱的人很少。
野生泥鳅苗大多是电瓶击打捕捞,经过大小收购商层层收购,层层运输,反复筛选、冲洗、淘汰、过秤,直到养殖户买回去放养,不知经过多少个环节、多少次折腾。特别是少数炒苗公司和个人,为了迷惑买苗者,把大量收购来的野生苗,投放到自己的“暂养”塘里,进行高密度暂养,冒充人工培育的苗。在这样的“暂养”塘里,由于泥鳅太多,水塘底层水质浑浊、恶化、缺氧;各种病菌、病毒滋生。每条泥鳅都可能感染病毒病菌。养殖户买了这种苗回去养,等苗子下了塘,各种病菌病毒爆发,药无可救。大量死亡泥鳅沉在水底,再次严重污染恶化水质,造成苗子大量死亡。注意:泥鳅死亡少量漂在水面,大量的是不漂在水面的,都沉在水底。养殖户发现不了死泥鳅,每天还在按买进泥鳅苗的总量在投放饲料。投了那么多饲料,只有少量活的泥鳅吃,又进一步恶化水质,仅剩的少量活泥鳅还会进一步死亡。
很多泥鳅养殖户反映:投放1000斤泥鳅苗,饲料喂了好几吨,养了几个月,收获时,还收不到1000斤,养殖户们搞不清什么原因。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上面阐述的那样。 养泥鳅水花苗,首期投入资金少。投入资金少,就意味着投入风险小。水花苗养大了,苗子部分所占的资金少,利润空间大得多。
当然,养殖泥鳅水花苗,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要注意:必须选择好厂家、好苗、好技术。如果你选择的供苗厂家虽然有水花苗卖,但是水花苗培育育苗技术很不成熟,你买了这种厂家的苗回去养,他没有可靠成熟的水花苗培育技术传授给你,你是绝对不会成功的。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如果光靠养殖户们自己慢慢摸索,可能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有技术成熟的厂家传授给你,是养殖泥鳅水花苗成功的捷径。
目前,国内大量泥鳅养殖户,总是沉迷养野生泥鳅苗;即使失败,即使效益不彰;总是觉得是自己的技术还不过关,从没想过是野生泥鳅苗惹的祸。
所以说,这类养殖户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对这个错误,如果不能清醒认识,泥鳅养殖永远只能在一条死胡同中打转转。
如果这类人能认识错误,改弦更张,学会从泥鳅水花苗养起,虚心学习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当技术掌握之时,他们的泥鳅养殖事业,必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怎样培育泥鳅苗种
㈠场地选择。
泥鳅苗种的养殖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水源充足,进、排方便,能自灌自排更好;水质清新,无污染;培育地的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㈡池塘建造。
苗种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 度,池深80-100厘米。池壁应夯实,并用50×50厘米的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 厘米左右。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鱼溜,面积约为池底的5%,比池底深30-35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要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要设在鱼溜的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便调节水位。
㈢防逃设施。
养殖池的周围要用网片、钙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在进、排水口用120目密眼网布包裹,以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野杂鱼卵(鱼苗)进入池塘。 ㈣清池蓄水。
泥鳅苗放养前10天,要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平方【泥鳅苗养殖】
米用1公斤石灰化桨后全池泼洒,消毒。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施肥量为:每立方米水体施入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㈤苗种投放
在苗种投放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的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的差距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池前作“缓苗”处理,即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待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把苗
种缓缓放出。泥鳅苗的投放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500-2000尾。
㈥调节水质
泥鳅苗种下池后,应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方法是应采取少量多次,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需控制在30-5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要注意加注新水,每周换水1-2次,以保持池塘水质“肥、活、嫩、爽”。
㈦科学投饵。
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当水温在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则渐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
少投甚至停喂。一般来说,泥鳅体长小于2厘米时,每20万尾苗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桨,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规格达到2厘米后,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当泥鳅养至体长3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池,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60-80尾为好,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在投饵时,还要注意勤打扫、清洗饲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并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㈧病害防治。
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是: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它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气泡病,病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发病时,要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的赤鳍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可用1毫克/公斤漂白粉全池泼洒。由车轮虫引起的病害,病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增多,可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㈨防害防逃。
加强巡池,每天早、中、晚各巡池1次,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塘,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逃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上一篇:符离集烧鸡配方